黔南一女子7年繡清明上河圖,出價70萬不售,只為謝恩人

“七年繡一圖,工藝最突出;神仙喊天價,家藏黃金屋。”這是甕安縣文藝愛好者張登星,為居住在銀盞鎮江口壩易地扶貧搬遷江口壩社區的葉貞書女士,現場揮毫寫下的讚語。近日,當甕安文聯組織的“文軍扶貧”暨“山地文藝輕騎兵”走基層文藝創作採風活動,走入銀盞鎮易地扶貧搬遷江口壩社區的廣場時,一幅長22米、寬0.7米、重8公斤的北宋繪畫大師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全景刺繡,被十幾個人拉著映入人們的視野。在場的文藝愛好者和小區的百姓們紛紛圍住她,為她7年穿針引線,針針感恩的動人情懷繡出的作品驚歎不已。


黔南一女子7年繡清明上河圖,出價70萬不售,只為謝恩人


 據瞭解,葉貞書一家原居住在永和鎮的一個貧困山村裡,是當地特困建檔立卡戶。2018年5月,全家4口從窮山村搬遷入住到江口壩社區。因兒子從小患病,至今未愈,夫妻倆為了醫治兒子,花掉了一生積畜不說,還欠下了驚人的鉅款。為了一家人的生計,丈夫現在選擇了外出打工賺錢還款,葉女士選擇了留下照顧孩子上學,閒時就在社區的紡織廠工作。


黔南一女子7年繡清明上河圖,出價70萬不售,只為謝恩人


據葉女士回憶,這幅刺繡是為了感恩一位北京老中醫為她兒子治病,還把一手小兒推拿絕活傳給她而繡的。為了感謝老中醫,夫妻倆想了很多方式感謝老中醫,最終都被老中醫委婉謝絕了。無意間,葉女士在老中醫的微信朋友圈裡看到了他愛好書畫和收藏,於是,夫妻倆商議後沒告訴老中醫,就決定了下來。2008年5月,夫妻倆從廣東一家刺繡廠購買到了針線及面料,取貨那天,她揹著背篼到快遞中心來回跑8次才把這些針線和麵料全部運回家。當刺繡才完成一半時,她和丈夫就收到了遠在北京老中醫的兒子發來的信息,說他的父親去世了,請別再惦記他。那時,葉女士夫妻倆還在雲南帶著兩個孩子打工還款,當天,夫妻倆聽到信息後就像丟了魂似的,好幾天都沒有精神,也很少說話。整天忙著刺繡的葉女士也停了下來,不想再繡這幅《清明上河圖》了。丈夫看在眼裡,擔心她急出病來,於是,就勸她回貴州老家休息好了再回去。在丈夫的再三勸說下,葉女士回到貴州老家休息了一週後又返回了雲南。在丈夫的支持和勸說下,她又繼續了她的刺繡工作。2015年6月,她終於完成了這幅鉅作,當天晚上,夫妻倆撥通了那位北京老中醫兒子的電話,說把這幅刺透送給他作為對老中醫一家的感恩回報。可老中醫的兒子聽到後,說禮物太貴重,並表示堅決不收,也不見面。一月後,昆明舉辦蘭博會,在友人的勸說下,她帶著這幅刺繡參加了展覽會。會上,有人向她開價70萬元,她沒有出售,她說:“不到萬不得已,我是不賣的,留著有個念想。”


黔南一女子7年繡清明上河圖,出價70萬不售,只為謝恩人


轉眼又過去了幾年,當天,正當她在編織廠工作時,突然聽到同事們說甕安文聯在社區開展“文軍扶貧”走基層採風創作活動。想到近年來黨和政府給予她們一家的無私幫助和關愛,想到北京那位為兒子治病不說,還把他的一手絕活小兒推拿術毫無保留就傳給她的老中醫,她一高興就把這幅刺繡抱了出來和大家分享。

她在人群中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時,說:“現在黨的政策太好了,我家是當地出了名的貧困戶。這些年來,一直得到黨和政府的關心和幫助。我們一家不僅從山溝溝裡搬了出來,還脫了貧。去年,國家還無償分給了我們家100平方米的保障房。社區幹部們為了解除我們的後顧之憂,還專門請來了專家免費教我們學技術找工作。現在,我除了在家做家務和帶孩子上學外,就到社區裡的編織廠工作,每天還能在這裡掙80到100元錢;丈夫在南京一家建築公司上班,月薪4000多元,工作穩定有保障;兒子在我的幾年堅持的推拿下,病情有所好轉,現在甕安特殊學校上學,女兒在渡江小學讀書;老人和我們一起吃住,生活、住房、醫療、教育等都有了保障。說真的,我們要加倍努力工作,用心培養自己的子女,爭取早日過上小康幸福生活。


來源 甕安縣廣播電視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