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不要求博士發論文了,難道你就真的不發了嗎?

清華不要求博士發論文了,難道你就真的不發了嗎?

作者:曾鳴

清華大學不再強制要求博士生在學期間發表論文的新聞刷了屏。

仔細講將新聞題目讀了好幾遍,才最終確認了是不再強制要求發表論文,而不是發表“核心”論文。

這就意味著,在理論層面,清華2019級入學的博士生一篇論文不發就可以畢業了。

其他高校的博士生們也在朋友圈裡傳閱著這個喜大普奔的消息,像極了一場壓抑已久的行為藝術。

有人在朋友圈配上了評論:天下苦論文久矣。

一篇論文難倒英雄漢

我把這則消息轉給了洪哲時,他遲遲沒有迴應。

他在山東一所高校讀博士,去年接受《學術志》深訪時,他已被一篇論文卡了兩年。

“我發了一篇(C刊),學校要求兩篇。博三上學期,我就感覺不妙了,9月份投的稿,過年後接到了拒稿通知,3月份繼續投稿,但申請答辯前是不可能見刊了,只能延期”。

只是讓洪哲沒有想到的是,3月份投出的稿件在7月份的一次“催稿”後又被拒了。“一催就死,可不催不知道死沒死”,洪哲這樣表達著自己的糾結。

拒稿後的當天晚上,洪哲又把稿件投給了另外一家C刊,他回憶到:

“我感覺又要延期了,C刊審稿長達兩到六個月不等,而見刊又需要半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但是沒辦法了,只能賭一下……這可能是我最後的機會了”。

和洪哲一樣被小論文卡的死去活來的,還有帶博士的導師們。發核心期刊僧多粥少,有教育工作者指出“跟著導師發,或靠導師和期刊主編的人情關係在C刊中蹭一個位置發,是通行做法”。

洪哲的第一篇C刊是導師推薦的,博三時,導師有項課題需要洪哲幫忙結項,而洪哲一心想著寫完博士論文趕緊畢業,於是婉拒了導師的項目。而不幫導師結項,也“不好意思開口讓老師幫忙找關係發論文了”。

博三整整一年,洪哲都忙著寫畢業論文,“當時想把博士論文拆成幾篇發了,但又怕自引率過高,也想著一稿多投,但又怕兩刊同時發表,現在看來,當時是想多了”,洪哲自己也笑了。

延期一年,但時間剛剛過去兩個月,他就坐不住了。

十月,投出去的論文依然石沉大海,洪哲就開始找一些“特別的渠道”,最終在一位已經畢業的師兄那裡找到了一個“靠譜”的中介,交了三萬塊錢,象徵性地上了幾天論文寫作班,文章終於有了著落。

洪哲說:“我現在都感覺中介的廣告詞寫的極好,發篇論文只需借三萬塊錢,但是早畢業一年卻能掙十萬。”

“這賬誰都能算得過來”。

雖然當小學老師的父親不太理解,“你寫的論文,怎麼不給你稿費,反倒要錢呢?”但洪哲還是在父親那裡要來了三萬塊錢。

“一篇論文難倒英雄漢啊!”洪哲說。

這篇論文可能改變命運!

在清華大學不再強制要求博士生在學期間發表論文消息刷屏的同時,來自北京一所高校的博士生小安也撥通了某省師範大學文學院的電話。

“三篇C,來面試!”

“兩篇能行嗎?C擴算不算?一篇待刊算不算?”

“我們要求三篇C,這是基本條件”。

掛上電話後,小安有些絕望,延期一年,他終於攢夠了兩篇C,但是家鄉這所學校的入職要求卻從去年的兩篇的悄然變成了三篇。

“多收了三五斗,然並卵”,90後的博士生小安攤著手說。

然而多發收三五斗並非“然並卵”,在一些高校的招聘啟事中,幾篇甚至一篇核心論文就可能會多幾十萬的安家費。小安的一位同學發了3篇C刊,一篇C擴,去了一所雙非院校,拿到了副教授的教職和40萬的安家費。

前排的人都站起來了,後排的人再怎麼淡定也坐不住了。

核心期刊與收入的日漸親密且水漲船高已經形成了一個穩定的生態鏈,想打破它並不容易。

去年,一篇名為“這塊屏幕可能改變命運”的文章刷了屏。於是每次投稿後,小安的同學都會告訴他,“這篇論文可能改變命運”。

在此背景下,清華“不再以學術論文作為評價博士生學術水平唯一依據,並且不再將博士在學期間發表論文達到基本要求作為學位申請的硬性指標”的改革顯得有些孤獨。

但正如一位網友所評論的,“這項改革也只能從清華開始,一般211或以下學校如果敢這麼操作,學生就更找不到工作了。”接著還有網友迴應:“不是不讓你發,你想發隨便發,只是不作為硬性指標”,而且“清華的學生即便是不要求,也會發論文的”,“你不讓學生髮,學生都跟你急”……

“這就是清華的文化自信”。

門檻與星辰大海

清華大學不再強制要求博士生在學期間發表論文消息傳開以後,網絡上有不少反對的聲音,這些聲音大都集中在最低限度上。一位網友指出:

“博士不發論文,就像農民不種莊稼,一篇論文都發不出的博士生,這麼簡單的要求都達不到怎麼畢業。外力導致的除外。唯論文當然是錯誤的,但是一篇論文都沒有,卻要談學術水平,實在令人汗顏”。

而事實上,清華大學在修訂版的《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規定》中提到了多種評價體系和“保底”的辦法,如“注重博士科研成果的價值和創新性”、“鼓勵依據學位論文以及多元化的學術創新成果評價博士生學術水平,不再以學術論文作為唯一依據”、“完善資格考試、選題報告等培養環節的實施細則、考核要求和分流與退出制度”等。

相比之下,“唯論文”在操作上倒顯得更加簡單一些。

不過,看待清華的這項改革不應只停留在門檻上,而應該放在學術的星辰大海之中。因為它有可能打破博士生的固有時間觀念,讓青年學者不再焦慮於短平快的學術,而是紮紮實實用幾年的時間為一生的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它也有可能讓博士生們不再糾結於論文的篇數,而把精力放在最核心的科研問題上;它還有可能會是一個風向標,將科研人員從量化與標準化的學術生產中解放出來;或者,至少,它能給那些下定決心做十年冷板凳的博士生們一個靜待花開的時間。

從星辰大海的角度講,這是清華的一小步,也是邁向中國科研繁榮的一大步。

清華不要求博士發論文了,難道你就真的不發了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