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未畢業的985女博士,我該何去何從?'

學有所成、開啟未來的畢業季,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發佈的兩則公告分外惹眼:清華大學擬對兩名博士研究生作出予以退學處理,由於難於聯繫到學生,無法直接送達通知,特予公告送達。

'我是一名未畢業的985女博士,我該何去何從?'

將退學通知直接發佈上網,不就相當於古代的"罪昭天下"?究竟什麼出格行為,會引起堂堂清華如此硬核操作?

公告中這樣解釋了原因:根據《清華大學研究生學籍管理規定》,未請假或者請假未獲批准,連續兩週及以上未參加學校規定的教學、研究活動的,或逾期兩週未註冊的,擬予以其退學處理。

伴隨著社會聲音的疑問連連和集體唏噓,事件主角——兩位清華在讀博士生,被大眾刻畫為"翹課逃學、拖欠作業"的中國大學生的典型模樣。兩位年輕人究竟何故屢屢缺席,小編不得而知,但有一點很明確——"沒有畢不了業的研究生"之說法已不同往日。

'我是一名未畢業的985女博士,我該何去何從?'

博士服特有的紅色流蘇從春季絢爛至夏季。然而這個畢業季,博士們似乎過得並不順利。今年上半年,已有不下五所高校對未達畢業要求的研究生"動了真格"。

'我是一名未畢業的985女博士,我該何去何從?'

6月,寧夏大學研究生院發佈公告,對29名超期未畢業碩士研究生予以退學處理。

'我是一名未畢業的985女博士,我該何去何從?'

3月,合肥工業大學發佈公告,對46名碩士研究生予以退學處理。

'我是一名未畢業的985女博士,我該何去何從?'

3月,廣州大學研究生院網站發佈公告,由於在學校規定的最長學習年限內未完成學業,該校對5名博士生、67名碩士生作退學處理。

'我是一名未畢業的985女博士,我該何去何從?'

3月,西南交通大學研究生院發佈通知,對於"超出最長學習年限且未提出結業申請"的2012級博士研究生(含留學生)和2014級碩士研究生(含留學生),擬按學校相關規定的要求進行退學處理。

深圳大學2018年退學的博士、碩士研究生有132人,其中有74%因為未寫學位論文或學位論文達不到申請學位的要求無法畢業。

點連成線,各高校針對研究生未畢業問題採取的措施,共同勾勒出中國高等教育日漸虛無的"條框",也是長久以來為提高國內毛入學率,造成"玩命的中學,快樂的大學"景象被忽視的一條"底線"。

'我是一名未畢業的985女博士,我該何去何從?'

一般情況下,高校規定最長學習年限(含休學、保留學籍和延期)基本為碩士生5年,博士生7年,碩博連讀生7年,對休學創業的研究生,最長年限或可在此基礎上增加2年。(醫學等特殊學科例外。)

而我國研究生們的畢業情況嚴峻到了什麼程度呢?

南京大學校長呂建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說,2012年時,我國博士生有40%的人無法按期畢業,目前這個比例可能達到了65%,也就是說超過一半的博士無法按時畢業。從年限上來看,部分3年學制的博士生甚至8年都畢不了業

'我是一名未畢業的985女博士,我該何去何從?'

一個個驚人的數字代表的真相實在堪憂。延畢,貌似已經成了"博士之田"的大面積"蟲害",同時也是導致最終"顆粒無收"的直接原因。

此前,教育部印發《關於進一步規範和加強研究生培養管理的通知》,要求"對不適合繼續攻讀學位的研究生要落實及早分流,加大分流力度"。這是一聲來自官方明確的"清退"信號。

'我是一名未畢業的985女博士,我該何去何從?'

看來,我國高等教育界對碩士、博士研究生的"嚴出"機制,是"見真章"的節奏了!

群眾"吃瓜"的時候,處於風暴中心的"博士"群體陷入人人自危的困境。剛剛投出去的那篇論文是否會通過?下一項研究成果猴年馬月才會誕生?目前手中的實驗數據夠不夠湊成一項進展……

'我是一名未畢業的985女博士,我該何去何從?'

博士的苦與淚彷彿乾涸之水,暗石長久存在,只是這才暴露於光天化日。

前腳清華大學剛"放逐"了兩名博士生,後腳Science雜誌發文"勸退"博士。6月25日,世界最權威的學術期刊之一Science刊登了一篇文章,題為"It's OK to quit your Ph.D"

'我是一名未畢業的985女博士,我該何去何從?'

文中稱,約1/4的美國科學與工程博士生會在頭三年放棄博士學業,並通過採訪九位博士階段退學者,總結出退學的三點理由:對研究失去興趣,開始追尋其他事業,或是因在學術界的遭遇而心灰意冷。

那麼,Science的這篇文章究竟應該如何解讀?退學是否應該成為"博士困難戶"的最好選擇?

小編身邊有一位博士研究生A,女,985名校化學系在讀,今年是讀博第三年,第一篇論文投出,被審核官連問20餘個問題後被返回修改;一篇論文在寫;按照該校"四發"畢業要求,剩餘兩篇論文仍無著落。

'我是一名未畢業的985女博士,我該何去何從?'

由於成績出眾,A由本科高校保研至現在的985名校,讀博第一年曾產生過退學念頭,但在與師兄師姐聊天之後有所消解,怕父母家人擔心,也並沒有將這種心思講出來。如今堅持到第三年,可以算是博士"分水嶺"——若再無重要成果可以發表成功,則很大程度面臨延畢風險。而在A的日常中,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等博士畢了業,再也不碰科研了!

小編認為,A的處境可以算是"對研究失去興趣"的典型代表。不可否認,國內有相當數量的博士是通過走"優秀成績"入口而進入的,他們沒有對"博士"一詞產生客觀、科學的認知,沒有做好全面、長期的準備,就糊里糊塗地成了"博士"。一言以蔽之,對科研興趣過度高估,對枯燥過程嚴重低估。

博士進階之路並不光鮮,"拿獎到手軟"、"SCI神投手"的事蹟只是個案,再者說,他們光環之下付出的努力又有幾人知?小編身邊的博士,大都像是修行中的苦行憎,雖沒有上下班之說,"996"卻是常態;時常泡在實驗室一呆就是一天,午飯靠別人帶,因為要盯著實驗數據不出差錯;看過的論文可以用"G"計,英文原作一天看下來頭暈眼花,甚至沒有節假日的概念;每天做著同樣的事情,不斷嘗試,不斷實驗,不斷失敗,不斷從頭再來……在這過程中,博士的99.9%階段都是"黑暗時刻",唯有0.1%的時分可以看到黎明曙光。

然而,博士的"難"並非只在科研,還在科研之外。

就A來說,今年25歲,忙碌的科研生活使她根本無暇顧慮個人問題,即使三年之後博士畢業,也妥妥邁入"大齡剩女"之列,身上還掛著相親群體中所謂的第三種性別"女博士"的標籤,父母表面上不催促,心裡也是火急火燎的。

'我是一名未畢業的985女博士,我該何去何從?'

其實,這反映的是廣大博士個人發展上的集體"尷尬":若不能產出足夠畢業的科研成果,一種選擇是將過去幾年時光拋諸腦後,往昔得失皆化為泡影,即使年邁老者尚不能如此豁達,年輕人中又有幾個可以做到"拿得起放得下";另一種選擇是不斷延畢,即使成"博士釘子戶",也要將畢業證書苦熬到手,完美錯過傳統觀念裡成家立業的時間點。

何去何從?這個人生十字路口面前站著的不是一個A,更是數以萬計的博士。

'我是一名未畢業的985女博士,我該何去何從?'

然而,Science發文卻被不少網友當作宣揚"讀博無用論"的武器,一句傳播甚廣的話是這樣的,"讀博是一種消費,而不是一種投資"

聽起來是不是有點耳熟?曾幾何時,"讀書無用論"也如此這般登上舞臺。在小編看來,這又是另一種極端主義。抱著這種態度觀望的人們不外乎認為,讀博,不過是學生生涯的簡單繼續,是一時逃避步入社會的最佳捷徑,"風水輪流轉,與一位工作5年年薪達百萬的本科生相比,學歷鍍金的博士能夠勝在哪兒呢,面對天高房價,不還是得迴歸柴米油鹽'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日常嗎?"

那麼,我們不禁要問,五年時間憑一己之力拼出百萬年薪的年輕人所佔比例能有多少呢?而誰又能說博士畢業後不能憑厚積薄發創業成功拿下百萬身家呢?兩者相較,事件發生概率更高的不一定是前者吧!

從更大的科研發展角度來說,博士學位很有必要,甚至很基礎,絕不是無用。細數為國家科學進步做出貢獻的院士、頂尖學者,哪一位缺了博士經歷?

不論是清華的退學處置,還是Science的勸退文章,小編認為,在這個"讀博大不易"的背景下,博士更應保持初心,不輕易被風吹亂心幡。那些真正對學術擁有濃厚興趣的博士,無論研究成敗與否,內心深處的滿足感無可替代;而那些被光鮮頭銜或外物綁架的"博士",一路直行是勇敢,但適時地全身而退也不失為一種及時止損的辦法。

關注"高校與科研",獲取更多關於大學的原創解讀!(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