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死的心理諮詢師

情感 心理 嘀嘀心理 2017-04-16

該死的心理諮詢師

以前讀過一個與諮詢有關的小故事,故事中的來訪者(女性)愛上了她的諮詢師(男性)。沒事時她就在琢磨,“他為什麼問我談過幾次戀愛?”,“他為什麼問我對男性的看法?”後來她下了一個決心,她想男人就喜歡能不斷給他新鮮感的女性。於是她找來一本有關身心醫學的書,按照書上的病症,每週都去對她的心理諮詢師訴說一個她新出現的症狀。過了一段時間,當她來到諮詢室時,諮詢師問她,“你這周是不是尿頻?”她驚訝的問,“你怎麼知道?”諮詢師從書架上抽出一本書,說,“我猜你這周應該看到這裡了…”

該死的心理諮詢師

該死的心理諮詢師

影視作品現實版VS1你以為你在諮詢室睡著了,你就可以愛在那兒待多久就多久了?

該死的心理諮詢師

現實中,只要時間一到,你的諮詢師就會說:“時間到了,咱們下次見”

該死的心理諮詢師

2你以為你和你的心理諮詢師會墜入愛河?

該死的心理諮詢師

現實中,諮詢師會認為:“對不起,這只是諮詢過程中的移情,過段日子你就不愛我了”

該死的心理諮詢師

3你以為在你催眠醒來的時候,諮詢師會在你的身邊彈著鋼琴?

該死的心理諮詢師

現實中,諮詢師:“…諮詢室裡沒有鋼琴”

該死的心理諮詢師

4你以為諮詢師就像24小時的守護天使,只要你想,隨時都可以與他傾談

該死的心理諮詢師

現實中,諮詢師:“一般,晚8點後,我手機靜音”5你以為諮詢之外,你的諮詢師會和你吃飯喝茶談笑風生?現實中,諮詢師:“對不起,我們不能和來訪者有諮詢外的聯繫,以避免多重關係。”諮詢中的設置有哪些?這些設置是必要的嗎?前段日子,在我一位心理諮詢師的朋友身上發生了一件事情。不久前忽然有一個她十多年沒聯繫的老同學與她聯繫。聯繫上沒多久,有一天那個老同學忽然給她發短信,問她在不在,想和她說說話。她的第一反應就是,在啊,你說。於是她的同學掛電話來訴說了一通婚姻感情中的矛盾。本想只是多年前的熟人,偶爾聽一聽,結果自那次以後,那位老同學只要在情感上遇到任何事,第一時間和反應就是來找我的同行訴苦。小到妻子一個忽略的眼神,每次一接電話至少幾個小時。那個老同學總是對她說,“我真的非常難受,又不知道該跟誰說,身邊只有一個你這樣的人。”在連續7、8次之後這位諮詢師回短信拒絕她的同學,“對不起,我很忙,我幫不了你。”結果這位老同學在沒有任何告知的情況下,直接打電話到諮詢師手機上說需要和她說說話。諮詢師告知是工作時間,壓了電話後,那位老同學又立刻髮長篇短信給諮詢師訴苦,說‘他也知道可能打擾到諮詢師了,但是他真的沒有辦法,因為他遇到一些事情很委屈,只能找諮詢師訴苦。’

該死的心理諮詢師

一使諮詢有效的設置:時間和費用時間①注意力與接受度:人的注意力和感受力只能在一定的時間裡相對集中,超過一定的時間後,來訪者的接受度直線下降,事倍功半。通常諮詢時間設置為50分鐘-90分鐘,根據各個諮詢師的習慣不同而定。②預約:就好像你不能在任何場合,任何時間抓到一個外科醫生塞一把手術刀給他,就對他說,你來做個手術一樣的道理。外科手術對環境和時間有要求,心理諮詢也一樣。何況心理諮詢師也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安排,也有自己的私事需要處理,不可能在任何時間和場合都能迅速轉化成工作狀態。③特殊情況:一些來訪者在某段時間內有可能有比較特別的情況,但是大部分的來訪者都有可能適當延後傾訴需要。而且在等待過程中也有助於來訪者理清思路,專注他更像表達的部分。費用①限制作用:心理諮詢師是經過系統的專業訓練的。他對來訪者的安撫會優於來訪者身邊大部分的人。

人們在解決問題時,都傾向於把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這樣高效而有利於問題解決。

費用限制了來訪者將所有事情都拋給心理諮詢師,而是有選擇的向心理諮詢師提出自己無法處理部分,比如上邊那個案例中的“老同學就是”事無鉅細的向諮詢師求助。

②對於心理諮詢師來說,他的時間和知識就是來訪者用來購買的產品。③對於來訪者來說,許多有經驗的諮詢師都會發現,當由於各種原因客人本人無須付費時,諮詢效果大打折扣。不是說不付費的客人態度不端正,很多客人每次也必拿著紙筆,對諮詢師連聲感謝。可是事實情況就是,大多數付費的客人會更希求從每次諮詢中有所獲得,幾次諮詢大致就可以上一個臺階進入下一個問題的處理;而不付費的客人可能在數次甚至十多次的諮詢之後,還在對著諮詢師抱怨同樣的問題。二把握諮詢方向不偏不倚的設置

該死的心理諮詢師

諮詢師與來訪者是朋友嗎?①諮詢師與來訪者不是社交意義上的朋友,他們對來訪者的支持和陪伴是在諮詢室的時間內存在的。②出了諮詢室,如在大街上狹路相逢,只要來訪者不打招呼,諮詢師是不會像來訪者打招呼的。正是完全退出來訪者的真實生活這一點,堅固了來訪者向諮詢師產敞開心靈的安全感,建立信任感,使諮詢效果事半功倍。熟人與朋友不能做諮詢嗎?故事中的老同學認為,“你是學心理學的,我都這麼痛苦了,咱們十多年前認識的,我不找你我找誰?你不管我誰管我?”這種心態,在人們遇到困難時相當普遍。其實,①諮詢師無法全部退出熟人和朋友的社交圈,一旦有現實層面的接觸,信任感的建立就變得艱難。②“時間設置”“費用設置”是導致諮詢是否有效的關鍵原因。如,熟人之間如何收費?需要預約嗎?熟人對諮詢師的預期?兩人過去的交往發生的好惡?是否因為相熟來訪者可遷就諮詢師或諮詢師就需要遷就來訪者?……etc。諮詢中產生影響很重要的部分並非意識上的,而是潛意識對潛意識的部分。以上諸多部分任何一部分處理不好,都會直接影響諮詢效果。三諮詢師與來訪者會相愛嗎?移情與反移情在心理分析中,正是移情和反移情,讓諮詢有效。比如,在這個故事中老同學認為“我信任你你就該幫我”就是一種移情,也是一種人際邊界不清的表現。他一再認為自己是朋友人際圈較裡層的“圈內人”,可惜朋友並沒有一樣的感受。朋友認為他“只是個認識的人,對他反感”就是反移情。如果在真正的心理諮詢中,諮詢師會告訴他他正在做什麼,並反饋當他這樣做時自己的感受。當諮詢師讓他看清是否存在這一點時,來訪者會對他生活中的行為自省。

但在現實的人際交往中,如若對反不願你進入他更內層的人際圈內,他只會委婉的疏遠你,而你一直不會知道發生了什麼。

當他們之間不存在這種求助與幫助的關係後,這種移情就消失了。

該死的心理諮詢師

該死的心理諮詢師

該死的心理諮詢師

諮詢中,“愛”與“被愛”的感覺也是一種移情與反移情生活中的大部分人都不太懂得溝通,他們各自說著自己的語言希望對方去了解。在諮詢室中,來訪者能最大限度的體會到被懂得,被尊重,被傾聽。所以這時往往會產生對諮詢師“愛”的移情。所以諮詢師會欣賞來訪者,但不會“愛”上來訪者①因為來訪者對諮詢師的“愛”是暫時,他們“愛”或“恨”的是諮詢室裡那個身份為“諮詢師”角色,並不是諮詢師這個人。當諮詢告一段落,創傷處理得當後,這種“愛”就會消失。②如若在諮訪關係的諮詢過程中愛上來訪者,那諮詢師的專業素養及自我覺察度有問題。諮詢師首先應該找上級督導師做諮詢。③如若諮詢師在諮詢過程中接受來訪者的愛,作為專業人士來說,這無關乎來訪者的魅力如何。因為,來訪者前來心理諮詢時一定是心理飽受痛苦,諮詢師這種做法無異於乘人之危,是違反職業道德的。中國註冊心理諮詢師協會倫理道德委員會,接受並受理諮詢師在諮詢中與客人發生性關係的投訴。四隻做60分的諮詢師

該死的心理諮詢師

合格的諮詢師只能是60分的諮詢師,因為你必須將你在諮詢室中獲得,獨立運用於生活中去。諮詢師就像你祕密心靈中某個房間裡陪伴你度過痛苦的一朵花,一抹陽光或某一股清風,他只是一個陪伴,隨時可以撤出你的生活諮詢的目的,是讓諮詢目標達成後,你生活的更加自由,並非無法離開諮詢師。

最後

希望有一天

能支持你的大白

不是諮詢師

而是你自己心中的某個部分。。。

該死的心理諮詢師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