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2018雙招雙引全省第一 今年還有這五大動作

青島新聞網6月14日訊(記者 崔文靜)今天上午,青島市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佈會,由市發改委通報青島市“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開展情況”。記者從會上獲悉,2018年青島市新舊動能轉換排名全省第二,“雙招雙引”排名全省第一。

青島2018雙招雙引全省第一 今年還有這五大動作

新舊能動能轉換全省第二 “一年全面起勢”

經濟發展穩中有進。2018年,我市生產總值突破1.2萬億元,增長7.4%,高於全國、全省0.8和1個百分點;今年一季度增長6.9%,高於全國、全省0.5和1.4個百分點。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2018年服務業增加值增長7.7%,比例調整為3.2:40.4:56.4。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不斷湧現,海洋生產總值增長15.6%,佔GDP比重達26.5%,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6.2%,新經濟佔生產總值比重達27.1%,居全省首位。

項目建設力度加大。建立市級新舊動能項目庫,儲備項目970個,總投資1.6萬億元,其中43個項目入選省首批優選項目,列全省第一。近日,省動能辦公佈了新舊動能轉換重大項目庫第二批500個優選項目名單,我市華錄山東總部基地項目、西海岸國際體育文化中心項目等46個項目入庫,總投資1349億元,平均單體投資29億元,項目數量位列全省前茅。

市場主體不斷壯大。2018年,全市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28.9萬戶,同比增長15%,新登記企業10.4萬戶,增長27.8%,市場主體總數達到134萬戶,佔全省15%。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3112家,居副省級城市第7位,佔全省35%。去年以來,新增上市公司8家,上市公司總數48家。全省4家獨角獸企業均出自青島。(傑華生物、日日順、聚好看和偉東雲教育)

雙招雙引成效顯著。開展“千企招商大走訪”,走訪企業1萬餘家,簽約項目797個。儒商大會、全國工商聯峰會現場簽約項目17個,總合同額1200億元。全年引進過百億元項目13個,在全省雙招雙引考核中位居第一。2018年實際利用外資(FDI)58億美元,增長10%,佔全省43%;新引進各類人才21.9萬人,人才總量達到193萬人。今年,我們又先後舉辦了央企青島行、全國工商聯科技裝備業商會助力青島行、全球(青島)創投風投大會等重大活動,搭建交流合作平臺,加快雙招雙引步伐。

改革力度前所未有。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市級行政審批事項和權力事項分別精簡62.6%和55.3%,“一次辦好”基本實現全覆蓋。實施“3540”審批時限改革,開展“證照分離”改革試點,實現“53證合一”,企業辦證時限縮短40%。新舊動能轉換120項重點任務74項穩步推進,28項實現落地(成功獲批144小時過境免籤、汽車平行進口試點、集裝箱國際中轉集拼業務,上合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範區設立)。

海爾獲評全國唯一智能製造“燈塔工廠“,突出“活、育、聚、拓、優、闖、實”

突出一個“活”字,推動產業蓬勃發展。圍繞省“十強”產業,構建我市“956”產業體系。優勢特色產業迸發活力。發起海洋攻勢,加快發展海洋船舶工業、海洋設備製造等4大重點產業集群。國家高速列車技術創新中心加快建設,成功研製並下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時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懸浮試驗樣車。海爾COSMOPlat、海信智能家居成為國家級示範平臺,海爾獲評全國唯一智能製造“燈塔工廠”。智能家居、軌道交通等8大產業集群入選省首批現代優勢產業集群。新興未來產業積蓄活力。打造“虛擬現實產業之都”,引進微軟人工智能等高端研發機構11家,佔全國同類研發機構的70%以上。傑華生物研製新藥“樂復能”成為全省14年來首個獲批的國家I類新藥,引進25億元的修正藥業海洋科技谷項目,正大製藥建設投產,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加速形成。東方影都打造世界級影視文化產業基地,在此拍攝的《流浪地球》、《瘋狂外星人》等影片,引發市場強烈反響。傳統支柱產業激發活力。酷特智能“C2M大規模定製平臺”和紅妮製衣“互聯網個性化定製”項目入選紡織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試點。海灣化學實施搬遷改造升級,聚氯乙烯產能居全國前列。雙星輪胎打造行業首個全流程“工業4.0”智能化工廠,成功控股韓國錦湖輪胎。

突出一個“育”字,加快市場主體崛起壯大。發起壯大民營經濟攻勢,加快中小企業和各類市場主體培育。培育壯大龍頭企業。萊西北汽新能源青島基地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純電動汽車生產基地。明月海藻集團成長為全球最大的海藻生物製品企業,主導產品國內、國際市場佔有率分別超過40%、30%。培育助力中小微企業。出臺加快發展民營經濟的若干政策和投融資體制改革意見22條,實施動產抵押登記、股權質押等,為企業減負147億元。梯次培育創新型企業。實施科技型企業培育“百千萬”工程,大力培育獨角獸企業和瞪羚企業,去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059家。特銳德已成為世界最大的箱式電力設備研發生產企業,形成充電網、車聯網、互聯網“三網融合”的生態雲平臺,佔國內鐵路市場份額的70%以上。

突出一個“聚”字,全方位匯聚高端要素。發起科技引領城建設攻勢,加快集聚各類高端要素。聚平臺,青島藍谷打造國家海洋技術轉移中心,聚集22個“國字號”研究機構。總投資36億元的超算中心落戶,國家深海基地成為深海產業孵化橋頭堡,海燕號滑翔機創造下潛深度世界紀錄,大洋鑽探船大科學裝置獲國家立項。深遠海科考船隊實現24條大型科考船和“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等船時(潛次)共享。聚技術,青島產業技術研究院加快組建,“上合組織國家國際技術轉移中心”方案上報國家科技部。時速400公里高速列車動車組項目、快速貨運動車組項目和基於“車—車”通信的列車自主運行系統(TACS)填補國內空白。聚人才,國際院士港累計簽約引進袁隆平、諾獎得主丹尼?舍特曼等海內外院士108人。吳立新院士領銜完成的“大洋能量傳遞過程、機制及其氣候效應”課題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聚資本,出臺國內最具政策競爭力的創投風投10條,舉辦2019全球(青島)創投風投大會。青島財富產品交易中心投入運營,去年以來,新引進渤海銀行青島分行、浙商銀行青島分行、東海航運保險青島分公司等金融機構19家,金融機構總數達到265家。

突出一個“拓”字,不斷拓展開放格局。發起“雙招雙引”攻勢和國際航運貿易金融創新中心建設攻勢,打造長江以北地區國家縱深開放新的重要戰略支點。深化國際化城市戰略,青島推進企業、市場、產業、園區、城市“五個國際化”做法獲國務院通報表揚。推進農產品多元化國際市場體系建設,農產品出口額50億美元,居全國城市第一位。打造面向全球的“朋友圈”,赴日、韓、德、美等國及北京、上海、深圳、香港等地開展招商推介,與世界500強簽約設立項目39個。青島港加快海外業務合作,與馬來西亞巴生港等11個港口成立了東亞港口聯盟,港口新增集裝箱航線13條,貨物和集裝箱吞吐量達到5.4億噸、1931.5萬標箱。開闢海外投資新天地。青島累計在99個國家和地區投資項目1595個,投資額330億美元,海爾魯巴工業園、海信南非工業園等5個境外合作區納入商務部重點境外合作區項目庫。青建集團在31個國家設有分支機構,以“青建+”模式,服務企業1500餘家,實現中資企業“抱團出海”。

突出一個“優”字,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發起高效青島、平安青島和國際時尚城建設攻勢等,打造國內一流營商環境。深化“一次辦好”改革,建設“一窗式”綜合受理平臺,將原有的839個窗口壓縮至228個,壓縮率達到65%。建成“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平臺,在全國率先將本市地方立法設定的行政許可事項全部清零。口岸環境不斷優化,通關作業效率提高30%,口岸整體通關時間壓縮45%,集裝箱進出口合規成本降低14%。深入推進重點改革試點,中德生態園、青島藍谷等重點功能區試行職員制改革,實行檔案封存、按需設崗、工資及人員進出動態靈活調整的模式,探索適應功能區和新經濟發展的市場化管理體制。“國家中小城市綜合改革平度探索”入選“改革開放40年地方改革創新40案例”,“農民創新創業新模式”“農村金融保險產品創新”兩項改革經驗案例獲國家發改委全國推廣。不斷優化交通基礎設施,膠東國際機場主體竣工,即將轉場運營,濟青鐵路、青連鐵路、董家口疏港鐵路開通運營。城市軌道交通在建155公里,地鐵11號線、13號線開通。完成海綿城市建設131平方公里,地下綜合管廊建設52.5公里。

突出一個“闖”字,開展重點領域探索。圍繞國家批覆方案確定的試驗方向及賦予青島使命,我們重點開展以下五個方面經驗模式探索。一是探索企業平臺化發展模式。立足海爾COSMOPlat工業互聯網平臺,創新平臺化發展模式,廣泛複製推廣到家電、汽車、建陶、機械等15個行業,賦能中小企業轉型升級。二是探索創新創業新模式。圍繞山東大學、海爾集團、高新區“校、企、地”三類國家雙創示範基地,建立融通創新機制,形成“1+1+1>3”聚變效應,獲國務院通報表揚。三是探索地方國際經貿合作新模式。依託中國-上合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範區,建立“物流先導、貿易拓展、產能合作、跨境發展、雙園互動”運作模式,228家貿易企業集聚示範區,實現進出口10.8億美元,同比增長32%。四是探索產城融合綠色發展模式。中德生態園引進推廣被動房技術,實施裝配式建築,引進德國馬克霍夫曼環保科技等項目,推動產業綠色發展。五是探索落實國家戰略新舉措,發揮政策疊加效應。西海岸新區加快國家軍民融合創新示範區建設,探索軍民融合“三融”發展模式(平臺融合、領域融合、區域融合)、“三海”融合機制(海軍遠海支援保障、海防應急應戰動員、海洋信息數據共享),實現港口共享、遠海協同,形成船舶海工、航空航天等特色產業集群,助力海洋經濟走向深藍。

突出一個“實”字,推動基礎工作落到實處。建立健全工作體系,建立市領導任組長的“1+13”經濟運行工作專班,統籌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和經濟運行等工作。形成規劃政策體系。印發新舊動能實施規劃和意見,出臺財政支持75條、高質量發展55條、科技政策63條、人才政策39條等配套政策。營造良好輿論氛圍,召開新舊動能新聞發佈會,向社會全面解讀實施規劃。優選推介100個新舊動能轉換項目,開展銀企對接。設立61支動能轉換基金,總規模337億元,投向200餘家企業。開設媒體專欄、節目等20餘個,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中央媒體刊發稿件200餘條,省市兩級媒體刊發稿件1300餘條。

青島2018雙招雙引全省第一 今年還有這五大動作

實現2號線一期全線貫通,2019這樣做

產業集聚提升行動。加快發展優勢產業。發起海洋攻勢,推進“藍色藥庫”、可燃冰、超算中心等項目建設。加快建設高速磁懸浮試驗中心,實施新能源汽車產業倍增計劃。蓄力發展新興產業。圍繞“高端製造業+人工智能”攻勢,加快發展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加快建設5G通信及應用、北斗導航基地建設和智能網聯汽車等。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建設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推動商貿服務融合跨界發展。加快建設國際種都項目,推進金能科技、海灣化工等高端化工項目建設。

區域發展提速行動。西海岸新區在海洋經濟、軍民融合等方面先行先試,加快建設國家智能化工業園區,爭取綜合保稅區儘早驗收。青島藍谷發揮22個“國字號”平臺作用,加快大洋鑽探船北部基地、華錄山東總部基地建設,爭創海洋特色的國家級高新區。青島高新區加快推進國家雙創示範基地建設,持續完善提升“校、企、地”融通創新機制,發揮“1+1+1>3”的聚變效應。膠東臨空經濟示範區突出“海陸空鐵”多式聯運模式創新,加快建設區域性國際航空樞紐,推動青島空港綜合保稅區儘早獲批。爭取上合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範區建設方案儘快獲國務院批准實施,加快推進98個境內外合作項目和5個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加快縣域經濟轉型升級示範園區建設,聚焦突破平度、萊西攻勢,推動平度打造國內一流智能家電製造基地、萊西打造全國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基地。

創新創業提效行動。聚焦重大創新平臺,推動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入列,加快建設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國家深海基地等國家重大平臺。推進國家級孵化器等雙創平臺建設,2019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到3400家。聚焦科研成果轉化,加快建設濟青煙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完善技術市場交易體系和服務體系,實現年度技術合同交易額170億元。聚焦校地協同創新,推進中國海洋大學食品與營養國際研究中心、青島大學芯片設計製造、哈工大海洋工程裝備創新中心等項目建設。

雙招雙引提質行動。實施產業鏈招商,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生命健康、高端裝備、金融、物流、文化旅遊、商貿“4+4”產業和16條產業鏈,開展精準招商。深挖世界500強和國內500強資源,力爭引進過百億項目6—8個,新增各類企業總部10家。加強國際化交流,舉辦跨國公司領導人青島峰會、新動能國際合作展覽洽談會、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青島論壇、“活力山東?創意青島”國際高峰論壇等系列活動,打造雙招雙引國際合作交流平臺。實施精準化引才,實施“人才+產業+資本”招才引智模式,推動青島國際人才創新中心建設運營,辦好“海外院士青島行”“藍洽會”等活動。

營商環境提優行動。深化重點領域改革,爭取獲批國家第四批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加快國企上市步伐,推進增量配電業務改革試點,深化功能區體制機制改革。推進“放管服”改革,深入開展“證照分離”,優化審批服務流程,企業開辦時間壓縮至3天以內,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時間至87天以內。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膠東國際機場建成投入使用,完成新機場高速一期和濟青高速改擴建工程,加快濰萊高鐵建設。開工建設地鐵6號線,實現2號線一期全線貫通。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