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貿格局悄然生變

期貨 鐵礦石 金融 電子商務 經濟導報 2017-06-12

◆經濟導報記者 初磊 日照報道

鐵礦石市場“跌跌不休”的行情之下,經濟導報記者拿到的一份日照港鐵礦石庫存數據,印證了礦石貿易商的審慎觀望態度。8日下午,日照港30萬噸級鐵礦石碼頭,極目遠眺,被綠色護網覆蓋的鐵礦石分外醒目,“壓港”跡象明顯。

信息不對稱、價格波動幅度明顯、重複質押等難掩的金融風險,似“三座大山”,令鐵礦石現貨貿易商一直備受煎熬。而8日,在日照港集團舉辦的“新平臺,新生態”鐵礦石金融產品推介會上,日照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下稱“日照大商中心”)董事長張亮稱,“今年下半年,我們將盡早推出鐵礦石調期交易,逐步推廣至焦煤、焦炭等品種。”此消息一出,讓與會的幾十家金融機構、百餘名鋼鐵、鐵礦石貿易商眼前一亮。

鐵礦石調期交易模式對於礦石貿易商、金融機構而言,有哪些新意?在這一模式引領之下,大宗商品商貿格局會發生什麼變化?

貿易商突圍的“稻草”

前4月,鐵礦石價格一路走低。比如,唐山地區PB粉(一種鐵礦石品種名稱)的價格從2月21日的每噸720元,跌至6月6日的每噸435元,下跌接近40%。從國外市場來看,鐵礦石的跌幅也接近40%。加之節能減排的背景之下,地條鋼受到嚴控,鐵礦石的庫存快速攀升,多機構看空下半年的鐵礦石市場,貿易商們多囤貨觀望,交易低迷。“如果處理不當,將在快速下跌過程中蒙受鉅額損失,這一背景下,實貨出手困難,交易壓力大,交易成功率低。”8日,從河南趕到日照的安鋼集團國際貿易有限公司(下稱“安鋼國貿”)經理谷少黨對經濟導報記者坦言。

據悉,安鋼國貿每年的鐵礦石交易量超過1000萬噸,在日照港的交易量約佔30%,行情低迷之下,“幸好3月份預判準確,提前採取措施,才較好地應對了本次下跌行情,但回想起來仍然心有餘悸。”谷少黨說。

從事鐵礦石貿易多年,谷少黨對於價格走勢的大幅波動具有豐富的應對經驗,在他看來,“我國鐵礦石市場存在的一個很大的問題是,高企的現貨庫存和期貨市場詭異動盪的不匹配,這種局面使貿易商、鋼鐵廠對自己的利潤難以把握,只能把很大精力用於緊盯市場起伏。”用他的話說,貿易商在賭市場,鋼廠用最低庫存躲市場,很難把主要精力放在經營管理提升和技術研發上,因為市場的風險實在太大,“賭對了,利潤也相當可觀。”

也正是因為從現貨到期貨間的信息不對稱和不匹配,日照大商中心開始探索調期交易模式,去年,先是以氯化聚乙烯(CPE)作為第一個品種進行嘗試,在這一基礎上,今年將該模式複製到鐵礦石現貨品種。據悉,這也是山東省首家探索“介於現貨與期貨之間”交易模式的金融改革創新試點。“可以為實體企業提供遠期定價、投資避險、靈活採銷的交易交收服務,配合金融、物流等產業配套服務,幫助實體企業提前鎖定利潤,規避價格風險,降低購銷成本,真正實現服務實體企業的目的。”張亮介紹說。

在谷少黨看來,日照大商中心能夠進一步提高貨物的流動性,用最低的全國庫存或地域庫存實現穩定生產,加快資金週轉,值得期待。

電子倉單“脫虛向實”

採訪中經濟導報記者獲悉,在具體操作上,鐵礦石貿易商在日照大商中心註冊後,將貨物放入指定交收庫,註冊成電子倉單,電子倉單一貨一碼,具有唯一性,可以用於質押融資、線上交易、實物交收等業務,貿易商有權主動進行升貼水報價,實現便捷交易。

通俗而言,日照大商中心採取“電子商務+現代物流+供應鏈融資”的運營模式,提供定價、貿易、物流、套期保值等系列服務。

“對金融機構來說,這種模式非常具有吸引力,後期隨著交易量的提升,平臺的流動性提高,可以說是找到了一條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有效路徑。”9日,山東信託投資銀行部總經理林冠蔚對經濟導報記者說。據悉,正是看好了金融對接實體經濟,“模式能夠‘脫虛向實’”,前期圍繞鐵礦石調期交易模式,林冠蔚已與日照大商中心進行了多輪接觸和洽談。

林冠蔚坦言,新舊動能轉換的背景下,作為金融機構,對於實體經濟尤其是製造業“互保圈”可能引發的不良貸款感到十分“頭疼”,“鐵礦石、鋼鐵的現貨貿易中,有很多風險點,比如貨物產權不清、重複質押,基礎資產的信用不良,很多企業反映從金融機構融資越來越難,而從金融機構本身來看,大宗商品不良資產的處置的確存在難以變現等現實問題,我們也想規避和降低風險。”在林冠蔚看來,“從現貨到期貨”的過渡階段,調期交易在鐵礦石的價格發現、避險、投資中,能為鐵礦石貿易企業、鋼鐵企業提供更加靈活多樣的市場環境,活躍產業鏈經濟。

按照日照大商中心的規劃,將在現貨交易的基礎上,發力挖掘“現貨與期貨之間”的市場潛力,打破現貨交易區域性的限制,快速佈局全國,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場。

張亮透露,今年以來,日照大商中心已經進行了探索,5月份設立了北京研發中心,開展了對北方市場的調研,目前正在完善交收庫體系,佈局全國物流通道,未來要實現大交易、大交收、大物流。“日照大商中心陸續上線了9個現貨品種,這也是全國首家推出調期交易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場,正是看好了其可能引發的大宗商品貿易格局變化,我們才有了將繼續進行戰略合作的底氣。”林冠蔚透露說。

山東同類市場標杆

“去年港口貨物的成交量超過900萬噸,交易額突破140億元。今年1-5月份累計為客戶融資70億元。”日照港集團總經理劉國田透露了一組數據。可觀的數字恰恰折射出日照港致力於構建全新的供應鏈生態環境,改善大宗商品商貿格局。

隨著日照大商中心不斷探索創新交易模式的步伐加快,日照港“港口+平臺”的產業生態體系逐漸浮出水面,未來5年,日照港計劃投資360億元以上,進一步提高港口通過能力。到2022年末,日照大商中心將力爭實現上線交易品種50個,年交易額突破1萬億元,年融資額突破3000億元,對接產業客戶5000家,金融機構100餘家,打造商貿金融創新服務中心、供應鏈資源配置中心,爭取一些大宗商品的人民幣定價權。

經濟導報記者獲悉,山東省內已批准建立11家交易場所開展介於現貨與期貨之間的大宗商品交易業務,交易品種涉及農產品、石油化工產品、鐵礦石、海洋產品等,累計交易額超過2300億元。8日,山東省金融辦副主任初明鋒在致辭中表示,針對大宗商品領域實體經濟與金融脫節、信用風險加大、綜合成本高等問題,日照大商中心創新電子倉單、調期交易等產品,在全國大宗商品領域產生了較大影響,初步樹立了山東介於現貨與期貨之間大宗商品交易市場的品牌效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