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能力是一種天賦還是技能?'

期貨 投資 金融 有色金屬 大學 金融研究院孟一 2019-08-15
"

"

交易能力是一種天賦還是技能?

內容來源:前海期貨 邱永富

金融交易市場從來不缺動聽的、迷人的故事,不論真真假假,都讓人興奮痴迷、羨慕不已。在很多人的眼裡,那些賺錢如探囊取物的交易員就像天才一般的存在。聽完這些故事,有一些投資者如獲至寶,感覺自己已經找到了打開財富寶藏的鑰匙。於是,一些投資者會拿一套成功者的理論和方法便迫不及待地去實踐,結果往往不甚理想。也有一些投資者覺得理論可能還不夠完美,那就換個故事聽,換個套路試試,似乎也並沒能解決最終的問題。懷疑和爭論始終充斥著市場,大部分投資者鎩羽而歸,曾經夢想以交易為生的投資者,也逐步消失在江湖,當中也包括一些曾經優秀的交易員。

每個投資者都會對交易有個基本的看法。有人認為有規律可循,有人認為靠運氣為主;有人認為投機交易好,有人認為套利交易好;有人認為技術面有優勢,有人認為基本面更穩定;有人認為日內好,有人認為長線好;有人認為主觀交易好,有人認為量化交易好等等。可以說眾說紛紜,都能找到成功的案例。說到底,交易模式也沒有什麼統一的標準,適合投資者自身的交易體系就是最好的。

那麼,交易能力是一種天賦還是可以被訓練出來的技能呢?我們或許有種錯覺,認為那些成功的人一定是有與生俱來的天賦,否則,為什麼他們是成功的,而大部分人卻是失敗的呢?或者,這些成功者是由於倖存者偏差,跟運氣有關,跟努力毫無關係呢?曾經我也是在這個問題上有困惑,但是經過多年的觀察和實踐,我明確這個觀點:交易是本能,交易能力是一種後天可以通過訓練而獲得的一種技能。

我認為,每個成功者都是付出了極其艱苦的努力,在錘鍊自身能力上下了苦工。如果要說有天賦,那就是人人都有的一個與眾不同的特質,只不過區別在於是否用對了地方。我接觸過的一些目前比較成功的交易者都是從過去的失敗中成長起來的,在最初的幾起幾落中迅速摸索出了符合市場、適合自己的交易體系,長期堅持,成就了自己。用倖存者偏差或者天賦來籠統概括,既不客觀,也無助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大概是為了給自己和他人的不成功找一個臺階吧。

以上的這種認識,看起來也只是大路貨,其實也不能解決大家面臨的實際問題。那麼我們該怎麼做呢?能不能解決交易中的問題呢?講講自己的故事,也許能給大家一些啟發。

入行期貨

我05年大學畢業進入期貨行業,那時對這個行業非常好奇,初生牛犢不怕虎,特別有想象力和創造力。拿一個業務經理培訓的簡單理念:順勢而為、突破跟進,配合幾個基本面說辭,也能到客戶那侃侃而談。05年底的時候,我給一個有色金屬市場的老闆分析行情,那時候銅價大概3萬5,鋁大概1萬7,屬於歷史高價。我給他分析了基本面,結論看多,方法用突破跟進,06年目標銅到8萬,鋁到2萬5。那老闆一聽,直搖頭,歷史上銅沒到過4萬,鋁沒到過2萬,認為我的說法完全是不懂行的胡言亂語。後來,到2006年第二季度,胡言亂語竟然應驗了,銅到了8萬8,鋁到了2萬5!懵懂的時候,新手往往是非常有想像力的,能夠打破常規,突破天際。

06年的時候,一次跑業務的時候偶然碰到一個期貨投資上非常成功的老前輩。他很健談,跟我講了一些故事。我當時問了一個問題:進入市場的投資者多久能成長起來?他說了一段意味深長的話:有些人一年半載就入了門道,有些人可能一輩子都無法成功。似乎在表達個人的天賦,似乎也再說努力的方向問題。那時我只見過很多虧損的案例,沒看到過贏家,確信交易確實是相當困難的。交易看似簡單,卻始終無法駕馭,是天賦不足?還是方法不好?或是其它什麼理由?總之我是迷茫和困惑的,難免沮喪,好像離市場越近,卻感覺離成功越遠。

趕上06、07年股票的大牛市,早期我根本沒有能力去識別行情,用期貨短線交易的方法折騰,怎麼玩怎麼輸,非常尷尬。這種悲慘的故事相信也經常在其它股民中上演。後來,一個證券營業部老總給我推薦了幾隻股票,我聽進去了,於是買了其中一隻股票,就拿著,竟然做到超過半年持倉不動,跨越了“530”,跨越了牛市最高點,一度拿到了5倍收益,最後在熊市股價都掉回去了,一無所獲。這算一個不錯的經歷,趕上投資的好形勢,無知無畏竟然也是一種優勢。但膽大終究還不夠,雖然有機會享受過程,最終結果難料。

從期貨到證券

也因為股票賺了錢,而期貨沒找到套路,我在07年10月,股市最瘋狂的時候,進入了證券公司從業。這是金融市場讓人性瘋狂的一個寫照,回想起來也是特別有意思。

莫名其妙的賺錢,痛苦萬分的反思。熊市來得很快,沒過幾個月,在08年初就已經徹底感受到了,真是造化弄人。那時股票還不能做空,面對熊市,怎麼辦?好像只有空倉和發呆。按照A股過往的走勢看,週期比較長,一旦真地進入熊市,那是非常難熬的時光。我不願意讓自己處於無止境的等待當中,萬一下一輪需要三年、五年、十年才來呢?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很寶貴的。雖然等待也是一種很好的能力,但是主動去追逐機會更滿足我的想法,生命不息,奮鬥不止。這時我又想起了期貨,眼前一亮,它可以做空,這是多麼好的一個工具啊。也許只有在面對困境的時候,我們才能學會深刻思考,有所頓悟吧。

不要因為賺錢而過於肯定自己和行業,也不能因為沒能力駕馭而輕易否定它。客觀地去觀察和研究一個事物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如何重新去看待期貨和掌握竅門呢?我也不是很清楚,也沒有太多的人可以交流。雙向、槓桿和T+0這三個特性讓我決定重新認識這個工具。看過兩本經典的書籍《日本蠟燭圖》和《期貨市場技術分析》,有一點啟發,不過感覺也是似是而非,到現在差不多也遺忘了。那時我在想:發明各種交易技術的人,都是從市場的經驗而來,為什麼我不可以創造屬於自己的方法呢?自負要不得,但敢想有時也是能激發潛能的。回過頭去翻翻歷史行情,看著一個個熟悉的走勢,好像挺容易的。但是實際為什麼總是做不好呢?我陷入思考,並積極尋找答案。

後來經常逛各大期貨論壇,看了一些對經驗豐富的交易員的理念和心得的訪談,逐步加深了對市場的理解。投機交易的方法大同小異,大體都是趨勢交易的思路。這個容易理解,大家看到的是同一個現象,實踐和思考到一定程度,必然是聚焦到那個點上了。這個階段我感覺慢慢接近投機的原理了,交易的輪廓大致有了,利用價格、持倉量、成交量這三個場內數據,進行特徵交易。回過頭看,最早入行時知道的理念並沒有錯,對市場的概括也比較精煉:在趨勢中突破跟進。只不過當時並沒有人真正懂得如何把這個理念實踐好,因為細節相當豐富且複雜。用來做分析師的說辭是不錯的,但是離交易員的距離還太遠。

08年國慶節前夕,雷曼兄弟倒閉的影響讓金融市場承壓,利空發酵,走勢疲弱。綜合各個方面來分析,我非常看空,認為節前建倉會是一個機會,跟幾個做期貨的老客戶推薦了做空銅和橡膠的策略,自己也計劃開戶去做。有兩個客戶認同我的分析,都空了銅和橡膠,而自己的賬戶在節前卻沒開好。不是辦事效率的原因,而是自己對於持倉過節有一些猶豫,個人風險偏好太低,內心無法接受這個冒險。在國慶期間,我看著工業品崩盤的走勢,心裡無比痛苦:在正確的時間作出了正確的判斷,卻又作出了錯誤的選擇。那個假期讓我深刻感受到踏空比套牢難受,說難受一百倍也不過分。

節後開盤銅和橡膠都是連續三個一字板跌停,但在第三個板的時候,銅和橡膠都在盤中開板了,我趕忙建議兩個客戶先離場,落袋為安。很不幸,美妙的開局,最終也是半途而廢。這波歷史性的下跌行情成就了很多人,於我而言只是看客,它讓我意識到對市場和交易的理解還很膚淺。即便知道了市場的方向,卻不一定能解決投資結果的問題,交易並不是某一方面可以決定的。

從證券再回期貨

經此一役,我更加堅定了對期貨的信仰,認定這應該是我的歸宿。09年初,我從證券營業部調到了下屬期貨公司營業部,再次回到期貨行業,內心充滿了期待。我也清楚地認識到,雖然我對交易有了較好的理解,但仍有一些缺陷會制約我在交易上的成就。理性思考和自我博弈的結果就是,我把專業能力用在了客戶服務上。成功的道路千萬條,在恰當的地方體現個人的價值也好。揚長避短,直面不足也是自知之明。但內心從沒有放棄對交易的執念,一切的工作還是圍繞這一主題進行的。

重回期貨行業,這一次我已經有了明顯的提高。09年開始給客戶做交易培訓和諮詢服務,10年股指期貨剛上市的時候,開始在《都市快報》和《今日早報》上撰寫股指周評專欄,一直寫了三年。用交易者的視角去觀察市場,看待事物的角度也與眾不同,給的評論都是比較貼近市場的操作策略建議,不誇大其詞。因為是在國內最大的券商系下的期貨公司的原因,有機會接觸和服務很多機構和大戶,包括一些被大家熟知的頂級大佬,有過直接的交流和觀察,對提升自己幫助非常大。

總的來說,成功的要素基本上是相通的,即天時、地利、人和,不過三者的比重在每個人身上體現的並不一樣。有資源圈子廣而成功的,有知識起點高而成功的,也有起點卑微而成功的。倒是有一些投資起點高的、其它行業的佼佼者,來期貨市場栽跟頭的不計其數,幾無成功者。其中大多數是能力出色,資金充裕的企業家,都在投機交易上虧損累累。為何他們在這個市場離成功那麼遙遠?交易本質也是一項複雜的管理工程,他們放棄了自己在管理上的才能,而選擇了直接的博弈。這是能力的錯位,也是資源配置的錯位,非常地可惜。

2010年的時候,我認識了一位曾經在美林證券掌管過4億美金的基金經理。聽他講過去的輝煌經歷,跌宕起伏,也是目瞪口呆。1萬美金兩年時間炒到700萬美金,後來又接近歸零,一場遊戲一場夢。有一次他在國內期貨市場虧了一大把,資金有急用,於是出金,只剩了1.8萬的零頭。我開玩笑地說,要不讓我來玩玩吧。他果斷同意,隨便玩,還說到時候要教教我怎麼做期貨。其實在我的內心,我認為我的理念和方法是可行的,試試一年能不能搞個十倍。從第一筆交易開始,我就沒有讓淨值低於賬面。這期間,他一直在看賬戶,在過程中只說過一句讚賞的話:你的水平很不錯,繼續保持,改天給我上上課。在四個半月的時間裡,我把每一天的交易賬單都貼在了浙大的期貨論壇裡,最後以560%的收益收官,在論壇裡一戰封神。

這一戰充分體現了我所理解的交易,讓我信心倍增。既然交易的理論和實踐水平都具備了,多少投資者孜孜以求的致勝祕籍被我掌握,那必須更有激情地……服務和培訓客戶!懂得越多,書生氣越足,這倒是一直符合我給人的印象。有時候,我在想:是不是埋沒了自己在交易上的才能,或許我早應該在交易領域取得重大的成功。歷史沒有假設,每個階段的經歷都會為未來埋下伏筆,無需遺憾,誰又知道未來呢。

那幾年認識了相當多的成功人士,每一個經歷都給了我啟發。有個交易員,進入這行的時候是邊打工,邊交易,輸輸贏贏好幾年。在我認識他的時候還剛找到門道不久,大概能持續盈利了,我們交流了一下交易的理念,思路差不多。有一年他在一個實戰排排網上取得了年度收益率第一名的好成績。看他的賬戶,基本都是滿倉交易,收益率波動很大,倒是盈利額一直是穩步增長的。我祝賀他,在交流中他告訴我,那一年半時間他做得很順,一步步從9萬做到了900萬,獲利100倍!他介紹了他的一些思路,說一次贏到100-200萬就出金,保持100萬左右交易,虧了就不加錢,靠賬戶餘額繼續翻本。能賺錢的方法不怕錢少,就怕方法不靈,再多的錢也填不滿窟窿。不明內情的人,如果只看交易過程,只見他風格激進,運氣不錯,其實他在資產管理上採取的是非常穩健的配置策略。他把大部分資產都以定期的方式存在銀行,曾經還讓我推薦固定收益產品給他。交易不是有勇無謀,而是有策略的進可攻、退可守,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讓自己的策略發揮最佳的威力。

在股指期貨推出的前三年,我把重心放在股指上,每天開盤前撰寫交易策略,積累了很多經驗,進一步完善了交易體系。在培訓、講座、諮詢和策略交流上,都體現了自身的優勢和價值。有些問題仍然是無法解決的,我可以提高別人的認知,但是無法改變他們的結果,該虧的依然虧,能贏的還是贏。是不是培訓和諮詢並不能體現金融服務的價值,只有資管才是最終的出路呢?我大概弄清楚了:知識不等於能力,學習不等於複製,認同不等於具備。我只是有能力表達部分有價值的理念和方法,和樂於分享的精神,卻並沒有能改變他們交易質量的能力。交易者的複雜程度遠遠超過交易本身。

雖然無法再培訓上作出什麼成績,我卻越來越相信我所學習和思考的交易體系是有價值的,因為能適應市場。不過真正去嘗試的時候並不是都能成功。有時策略制定地很完美,在實時模擬演示的時候,卻差強人意;有時前一階段和後一階段用同樣的體系去交易,結果差別巨大;覆盤的時候感覺行情都是唾手可得的,但在當時想法和執行卻不在線;很多品種的行情同時啟動的時候,總是會出現選擇困難,拿在手裡的往往不是最好的;壓力小的時候發揮好一些,壓力大的時候困難重重。諸如此類失之毫釐、知行不一的問題不斷上演,我不斷總結,卻總像在迷宮裡,恍恍惚惚,兜兜轉轉,不甚苦惱。

10-11年,棉花和橡膠的超級牛市行情,成就了很多經典案例,有人一戰成名。我們當然無需懷疑,一定會有一些人在那樣的行情中脫穎而出,歷史級別的大牛市擺在那裡。我認識的一位客戶在橡膠上把握住了這個歷史機遇,一路從2萬左右拿到了4萬3,在相對高位順利了結頭寸,獲利以十億量級計。他是什麼樣一個情況呢?他對橡膠市場的看法,有一部分信息是來源於橡膠期貨的專家,另一部分原因是來源於自身對市場的敏銳嗅覺。他有十多年資本市場拼搏的經驗,但只有兩年期貨市場的交易經驗。他認準行情後,建好底倉,穩定持倉,期間並不主動進攻干擾市場,日內則輔以掛單短線交易,長短結合,以多頭思路為主導。頂住各種劇烈的波動,堅持策略,最終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成功的背後是什麼呢?歷史的機遇,準確的信息,敏銳的嗅覺,超強的魄力,完善的策略,果斷的決策,團隊的支持,精湛的技巧,有力的執行等,實現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完美統一。後來,這些要素又多次在他操作的大行情中,多次成就經典戰役。也許有人會認為他的資金讓他更具優勢,這很難證明,不過有一點是明確的:趨勢是最大的莊家。

如果,你也是那個具備了各種成功要素的人,卻並不成功,或者沒有那麼成功,完全不必沮喪。要比較的話,任何時候都只有一個人會是第一,但是你能夠在交易中持續賺錢,賺很多錢,那就很不錯了。交易是一種生活的技能,活下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完美可能是一種巧合。

後來,在交易道路上的視野也更開闊了。瞭解和研究了更多的模式,比如期現套利、跨期套利、跨市場套利、內外套利、宏觀對衝、產業對衝、量化交易、高頻交易、日內炒單等等。總會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告訴你,交易道路千萬條,適合自己最重要。2012年的時候,我和一位產業和宏觀研究的資深專家一起當期貨會議的講課嘉賓,我講股指期貨,他講商品宏觀對衝。期間他例舉了一個他非常成功的工業品和農產品多空對衝策略,來論證他的對衝理念。現場有觀眾表示質疑,這是兩個方向相反的單邊而已,並沒有對衝的邏輯。他堅持他的看法,與觀眾的觀點激烈交鋒,現場一度有點尷尬。我覺得那確實不是嚴格的對衝邏輯,可能勉強稱得上強弱對衝吧。後來呢,他創辦的公司成長為管理規模超百億的宏觀對衝頂級私募。在交易邏輯上誰也不是完美無缺的,再強的人也少不了被質疑和爭論。重要的是,在自己的原則下,模糊的正確遠遠好過精確的錯誤,也許在發展中問題會慢慢被解決。

有一次,公司引進了一個臺灣團隊,據說他們曾經在臺灣管理幾百億的基金資產。我很好奇,他們是如何管理資產的,向負責人諮詢了有關交易的話題。他說,他們的交易團隊分三組,多、空和震盪,以確保每個小組在方向上是敏感和專注的。我聽了覺得有道理,把行為細化到一個點上,就如同工廠流水線的裝備工,技能會爐火純青。他還說,模擬是很好的訓練,大部分人忽視了,在方法上,它們是一樣的。我也認同,所以我一直保持了模擬的習慣,以最低的成本來尋找答案是聰明之舉。

時間在沉澱,經驗在累積,我的思考從沒停歇,交易是怎麼一回事,應該是有比較滿意的答案了。基於自身所擁有的條件和認知,我選擇的模式依然是投機交易,選擇的市場核心要素是價格、成交量和持倉量,輔助以價格平均線,方法首選突破跟進,次選反向交易,再長短結合,模式化滾動交易,以品種強弱排序篩選標的,以時間、時機、速率識別機會,以盈虧比把握行情空間,涵蓋概率、算術、強弱、對衝、量化、團隊、程序化、產業、宏觀基本面、博弈等等方面……一句話概括:交易是個龐大的系統工程。買賣是交易,但那遠不是交易的全部,只是很小很小的一個方面。

從期貨到私募

好了,經過在證券和期貨行業10年的學習和磨鍊,我覺得應該有資格去交易的江湖亮劍了。2015年,我經過慎重的思考,作出了決定:離開期貨公司,進入私募領域。趁著私募創業的熱潮,和另外兩個人合夥成立了一傢俬募公司,或許能成就一個嶄新的事業呢?一 個合夥人是幾萬到幾個億的草根天才,另外一個合夥人是資深的金融企業管理專家,而我也算得上期貨證券科班出身的專業人士,這樣的強強聯合,取得成功似乎並不困難。一度,我們的產品創下了收益的奇蹟,博得了無數的眼球,求合作的夥伴踏破門檻,一時風光無限。後來,又快速地隕落,幾經努力,最終回天乏術。這樣的感受,就如同快速經歷了一輪A股牛熊轉換一樣,從天堂到地獄。我想停下來思考,而過山車不帶剎車,只有到終點才能停下。

基金管理行業側重在管理,資產的安全和穩健,特點鮮明的交易員既能成事也能壞事,基金經理和交易員思考事物的角度很多時候都不在同一個層面。角色的錯位是失敗的根源。

從私募再回期貨

我還是沒有忘掉初心,再次回到期貨行業,深入骨髓的熱愛,並不容易說再見。創業的失敗,並沒有讓我覺得感到沮喪和挫敗。相反,這個過程讓我對交易或者投資的看法更加深刻。本質上,交易是一個內涵豐富的管理工作,我認為也把它稱為投資管理。我們常常拿某一些方面來討論交易,那是一種誤區,會使得我們離走向成功非常遙遠。優秀的交易員,是管理好多重角色於一身的交易管理專家;優秀的基金經理,則是管理好了各個專業崗位人員的投資管理專家。優秀的交易員可以進階到優秀的基金經理,優秀的基金經理則很難成為純粹的交易員。有些經歷是提升,有些過往是定型。

總結

回到最開始的話題,交易能力是天賦還是技能?

很明顯,它是一種後天獲得的,雖然過程複雜,概率偏低,不改變這個結論。一個無法通過經驗、技術、培訓傳承的領域,是低效的。交易者不要把倖存者偏差太當回事,那是結果而已,注重在過程中學習和培訓,訓練自己的交易技能,沒死就不能蓋棺定論。迷信倖存者偏差的理論,就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就如同人終究要死,難道我們要放棄在生的時候努力追求?尋找提升交易能力的培訓老師,不一定要找最牛的交易員,找一個經驗豐富的教練可能更有意義,讓你成為真正的你。一個人做交易,成本會低一些,但是會比一個團隊組合成功的概率低很多,因為交易是一個複雜的管理工作,個人的能力終究是有限的。交易的老手,是最難培訓的對象,寫滿公式的A4紙,讓行家也頗感棘手。這時他需要的其實是一個資深的投資顧問,幫助他在關鍵的時候理清頭緒,因為答案早已在滿紙的公式裡。對於沒有接觸交易的新手,他們是充滿希望的未知數,我們需要激發他們的興趣,把交易變成一場遊戲,無需沉重的人生感悟,讓他們接受嚴格的訓練,用小的代價,短的路徑,強的支持,培養有潛力的交易員。未來終究是年輕人的天下。

天時、地利、人和,對每個人都公平。放下失敗的困擾,放下激烈的情緒,給自己一個平和的時間,重新認識交易,再出發。


更多交流可添加cctvtzqc2012,進群交流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