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失真?劇情移花接木?HBO熱播劇《切爾諾貝利》讓俄羅斯觀眾如鯁在喉;福島核事故是否值得搬上熒屏?

幾乎難以想象,俄羅斯因一部美劇《切爾諾貝利》而陷入尷尬境地。在這個《權力的遊戲》僅有一成普及率的國家,近日卻集體被動地在談論美國HBO的新作。相比於克里姆林宮能夠乾脆地回答“普京總統沒有看過《權力的遊戲》”,面對點擊率已超《權力的遊戲》的“年度神劇”《切爾諾貝利》,俄羅斯感到如鯁在喉。

細節失真?劇情移花接木?HBO熱播劇《切爾諾貝利》讓俄羅斯觀眾如鯁在喉;福島核事故是否值得搬上熒屏?

這是美國的政治宣傳”

“如果一部電視劇被拍出來,這就意味著有人需要它。但是讓人感到驚訝的是,為什麼要在並非週年紀念日的時候,美國人拍攝這樣一部講述發生在33年前,一個已經解體的國家的歷史事件的電視劇?”5月24日,《共青團真理報》記者德米特里·斯捷申在專欄文章裡發出疑問。和其他國家觀眾“吃瓜看劇”的消遣心態不同,作為當事國之一的俄羅斯對此尤其敏感。

細節失真?劇情移花接木?HBO熱播劇《切爾諾貝利》讓俄羅斯觀眾如鯁在喉;福島核事故是否值得搬上熒屏?

如果提煉斯捷申這段疑問中的關鍵詞:“不年不節”“美國”“遠去的歷史”和“解體的國家”,彷彿這些看似縹緲的字眼都意有所指。曾親身參與過核災難清理工作的俄羅斯南聯邦“切爾諾貝利協會”主席亞歷山大·菲利片科6月6日在接受俄新社採訪時直言不諱地說:“這是美國的政治宣傳。”

該劇失真和臉譜化的表達是俄羅斯觀眾討伐的重點。一份以老年人為主要受眾的俄羅斯報紙《論據與事實》刊文稱,《切爾諾貝利》應該被視為“漫畫”而非“真相”。劇中粗糙的細節讓當事國的觀眾非常不舒服。

比如第一集,當劇中主人公、主持事故處理的蘇聯核物理專家瓦列裡·列加索夫試圖向蘇聯部長會議副主席鮑里斯·謝爾比納證實第四號反應堆已經爆炸時,劇中安排一架米-8直升機進入核輻射區,用飛行員異常導致飛機墜毀來加以證明。事實上,墜機確實有過,但並非劇中所描述的爆炸之初,而是在爆炸發生半年之後。原因是駕駛員由於經驗不足直接飛到堆芯正上方,穿過濃煙時視線受阻,撞到了起重機的吊索才會失事。HBO顯然通過移花接木的方式來蓄意渲染劇情。

細節失真?劇情移花接木?HBO熱播劇《切爾諾貝利》讓俄羅斯觀眾如鯁在喉;福島核事故是否值得搬上熒屏?

這種“移花接木”的手段更被大量用在醜化蘇聯當局身上。比如劇情進入到第三集時,不少俄羅斯觀眾大呼“扎眼”,原因是鏡頭在拍攝到克里姆林宮時,多次採用遠景、近景甚至特寫的方式來呈現放在克宮牆壁上的巨型豎排油畫《伊凡雷帝殺子》。這幅列賓的名畫講述的是沙皇俄國曆史上以生性殘暴著稱的伊凡雷帝,在一次與兒子爭執時,將手中的權杖猛擲出去,不幸擊中兒子頭部,頃刻鮮血如注,致使兒子喪命。伊凡雷帝立刻上前摟抱住垂死的兒子,睜大恐怖和悔恨交加的雙眼,集獸性與人性於一體。19世紀80年代,列賓以這幅畫諷刺當時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的鐵血政策。如今不言而喻,HBO想借此來暗示蘇聯領導層處理事故不力,視老百姓生命如草芥和在做出“冷血”決策背後的痛苦。

細節失真?劇情移花接木?HBO熱播劇《切爾諾貝利》讓俄羅斯觀眾如鯁在喉;福島核事故是否值得搬上熒屏?

但是稍有藝術常識的人都會知道,這幅畫自1885年被著名收藏家特列季亞科夫購買之後,一直收藏在特列季亞科夫畫廊,從未在克里姆林宮出現過。而特列季亞科夫畫廊幾乎是每個去莫斯科的人必到的“打卡聖地”,HBO的主創沒有道理不知道這個常識。那麼這種“有意為之”的背後,顯然是想借用伊凡雷帝的寓意。然而即使這樣,細節也極為粗糙:原本是橫幅的畫作被製作成豎排,畫中最能體現伊凡雷帝人性與獸性合一的驚恐的雙眼,在劇中是完全閉上的……

這個原本是掛列寧像的地方被“安排”瞭如此粗糙的藝術複製品,難怪“俄羅斯24”頻道的負責人斯坦尼斯拉夫·納坦鬆說:“極盡刻意的臉譜化,就只差熊和手風琴了。”

被遺忘的英雄讓俄陷入被動”

儘管存在嚴重失真和臉譜化的缺陷,但菲利片科也認為《切爾諾貝利》一劇描述了事故之後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關係,彰顯了“清理者”的努力,他們拯救了蘇聯、拯救了歐洲。在HBO的主創和西方媒體看來,這些當年拯救了歐洲的英雄被俄羅斯的歷史書有意無意地忽略了。

然而,劇中對這些俄羅斯平民英雄的刻畫的手法也讓當事國陷入了被動。劇中的一個情節是,在爆炸的第5天,四號反應堆仍在繼續燃燒,如果樓板在高溫下被燒穿,致使反應堆接觸到地下室水池中的冷卻水,那將可能爆發史上最大的蒸汽爆炸,屆時所有的核反應堆都可能爆炸,核擴散會徹底失控,整個歐洲都會被籠罩在核陰影之中。因此,需要3名熟悉反應堆地形的工作人員冒著嚴重輻射和隨時爆炸的風險,充當潛水員到水下打開閥門清空水池。

在劇中,事故主要負責人謝爾比納和列加索夫開出了400盧布獎勵(相當於當時蘇聯人一年的工資)的方式來“買斷”志願者的生命。在俄羅斯觀眾看來,這種金錢至上的價值觀幾乎完全忽略了俄羅斯人民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HBO想以這樣的方式來抨擊蘇聯當局的手段,這是完全不可以接受的,是對歷史的侮辱,更是對平凡英雄的不尊敬。

細節失真?劇情移花接木?HBO熱播劇《切爾諾貝利》讓俄羅斯觀眾如鯁在喉;福島核事故是否值得搬上熒屏?

去年4月,在切爾諾貝利4號反應堆的“石棺”前,時任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左一)表彰冒著生命危險拯救了歐洲的潛水員“清理者”(左三)。

儘管俄羅斯人義憤填膺,但這些“清理者”長期被忽視也是事實。2018年4月26日,時任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才向這3位冒著生命危險“拯救了整個歐洲”的潛水員頒發了勳章,而在此前的32年裡,他們都被“遺忘”了。

俄版《切爾諾貝利》對準美國間諜”

其實與其說遺忘,“不敢觸碰”這個詞或許更恰當。對於絕大多數俄觀眾來說,切爾諾貝利出事以後,蘇聯當局的拖延、掩蓋和謊言本不是祕聞。事發後的30年裡,切爾諾貝利在當事三國中,成了流行文化禁區的代表。人們鮮有觸碰,或即使觸碰也只涉及邊邊角角。

2014年,俄羅斯曾經制作過一部也叫《切爾諾貝利》的電視劇。然而這部劇講述的不是事故本身,而是發生在切爾諾貝利的諜戰故事:1986年4月,即爆炸發生前,蘇聯情報部門察覺有外國間諜對切爾諾貝利表現出“異常的興趣”。該劇的潛臺詞顯而易見:暗示事故是外部敵人有意為之,但這部劇幾乎沒有在輿論中受到任何關注。

4年之後,另一部名為《切爾諾貝利:禁區》的俄劇在NTV上映,故事主線是主角和同伴如何深入切爾諾貝利無人區抓住潛逃的小偷。弔詭的是,這部劇描繪了一個並未發生核災難的切爾諾貝利,現實中被疏散遺棄的核汙染鬼城普里皮亞季也安然無恙。劇中的蘇聯也未解體,普京成為繼安德羅波夫之後第二位從克格勃走出來的蘇聯領袖。在世界的另一邊,美國已日薄西山,戰亂叢生。儘管是一部腦洞大開的臆想之劇,某種意義上卻能窺探出俄羅斯之於切爾諾貝利的心態:希望沒有發生或是選擇逃避。

細節失真?劇情移花接木?HBO熱播劇《切爾諾貝利》讓俄羅斯觀眾如鯁在喉;福島核事故是否值得搬上熒屏?

這種心態也表現在對白俄羅斯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阿列克謝耶維奇的態度上。她的《切爾諾貝利的悲鳴》是唯一一部來自本地且分量足夠的作品,由對災難見證者的訪談串聯而成。這部作品不受俄當局的待見,但最終成了HBO《切爾諾貝利》主創團隊的重要參考資料,這讓自尊心強烈的俄觀眾受不了。《生意人報》專刊作家列昂尼德·波爾謝德斯基疾呼:俄羅斯需要製作自己的《切爾諾貝利》,世界不能從HBO中瞭解這個故事。

俄羅斯“Inosmi”新聞網8日報道,由於不喜歡HBO的版本,俄羅斯NTV電視臺已經宣佈將拍攝俄版的《切爾諾貝利》劇集。報道援引該劇導演阿列克謝·穆拉多夫的話稱,俄版的假設將建立在美國間諜滲透進了核電站的背景之上,故事講述蘇聯特工如何接受任務前往切爾諾貝利阻止美國間諜破壞核電站的陰謀。

細節失真?劇情移花接木?HBO熱播劇《切爾諾貝利》讓俄羅斯觀眾如鯁在喉;福島核事故是否值得搬上熒屏?

“從不願觸碰到被動回擊,俄羅斯上演了一場‘切爾諾貝利狙擊戰’。”俄Dozhd電視臺記者伊利亞·謝菲林說。(文/劉暢)

福島核事故值得搬上熒屏嗎?

《切爾諾貝利》熱播

激發人們探究重大核事故背後故事的興趣

細節失真?劇情移花接木?HBO熱播劇《切爾諾貝利》讓俄羅斯觀眾如鯁在喉;福島核事故是否值得搬上熒屏?

“誰來拍一部關於美國三裡島核事故的迷你劇?關於福島的迷你劇呢?”一部講述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的迷你劇,激發了人們探究人類歷史上三次重大核事故背後故事的興趣——1979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三裡島核電站發生堆芯熔化;1986年,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廠發生爆炸;時隔25年後,核洩漏的夢魘在日本福島再次發生。

和切爾諾貝利一樣,2011年福島核洩漏被評定為7級特大核事故,這是國際核事件分級表(INES)中的最高級別。兩場災難孰輕孰重?福島是不是另一個切爾諾貝利呢?

切爾諾貝利事故的發生,主要源於斷電保護實驗中人為操作失誤,而福島核電站則遭遇了地震引發的斷電事故。2011年3月11日14時46分,日本本州島附近海域發生9.0級地震,福島核電站緊急停堆,地震摧毀了核電站的外部電力供應,核電站啟用應急柴油機供電,以使冷卻水流入冷卻堆芯餘熱。15時41分,地震引發的海嘯襲擊核電站,應急柴油機失效,隨後啟用只有8小時電力的緊急備用電池。在此期間,東京電力公司未能找到外來電源供應,備用電池電力耗盡後,反應堆內的冷卻水因過熱變為水蒸氣,水蒸氣與熔化的燃料棒發生反應產生大量氫氣。3月12日和14日,由於氫氣不斷累積溢出主要安全殼,1號反應堆和3號反應堆的二級安全殼內相繼發生氫氣爆炸;15日,4號反應堆廠房爆炸失火。

“雖然福島有3座反應堆堆芯熔化,但只有一座反應堆爆炸的切爾諾貝利核事故造成的危害反而更大,”核專家愛德文·萊曼告訴美國生命科學網,“更多的核裂變產物從切爾諾貝利釋放出來。在福島,沒有發生劇烈擴散。”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使用的是石墨沸水堆(RBMK),除控制棒外,沒有安全殼的保護;而建於1970年的福島核電站則採用沸水反應堆(BWR),除控制棒外,主要安全殼以及二級安全殼是其第二、第三道防線。因此,在安全殼保護下的福島核電站釋放的放射性物質遠低於切爾諾貝利。

在人員傷亡層面,切爾諾貝利與福島核事故所造成的影響也無法同日而語。據《時代》雜誌報道,2名核電廠工人在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最初的爆炸中喪生。事發後3個月內,超過29名工人死亡。一份聯合國機構2005年的報告顯示,因暴露於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洩漏的核輻射而致死的人數高達4000人。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15年報告顯示,在福島縣,暫無與核事故直接相關的死者和病例。受福島核汙染的海水雖到達北美西海岸,但汙染程度暫不會對人類健康構成威脅。

美國核能研究所得出結論,兩起事故發生的原因、政府的反應及其對公眾的健康影響都截然不同,福島不是另一個切爾諾貝利。儘管如此,從影視作品的角度,福島的故事能不能成為下一部《切爾諾貝利》?其背後故事是否有待戲劇化地挖掘?

例如,時任日本首相菅直人是通過電視才得知災難發生的,他在電視直播後1個小時也遲遲未能收到通報,怒斥東京電力公司“到底是怎麼回事”。

而日本政府的賑災方式也飽受輿論批評。世界核能協會的報告顯示,日本政府在強制性搬遷10萬餘附近居民的過程中,間接造成了約1000人的死亡,其中多為66歲以上老人。

“日本政府強制撤離引發的後果是鮮為人知的故事。”美國華盛頓能源影響研究所創始人佈雷特·庫格馬斯近日接受美國未來科技新聞網採訪時表示,福島災難的後果正是《切爾諾貝利》第2季最好的故事。

與庫格馬斯的想法類似,編劇克雷格·麥辛在接受決策者網的採訪時表示,關於第2季,有其它與切爾諾貝利相似的故事值得講述,但不再會是有關烏克蘭北部災後的生活。他暗示,印度博納爾毒氣洩漏案與福島核事故都可能是不錯的選擇。(文/吳姝)

文丨文匯報記者 劉暢 見習記者 吳姝

編輯丨Jessie

為你推薦

北京邊檢通報曾軼可事件,網友:配合安檢,明星沒有特權!

已致12人死亡,125人受傷,餘震不斷!視頻直擊四川6.0級地震救援現場

屠呦呦團隊放“大招”:“青蒿素抗藥性”等研究獲新突破

“老師的耳朵像塞上了耳塞!”小學生寫作文吐槽老師拖堂,不少老師朋友圈“自省”

如果喜歡小文的文章

記得點個“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