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
"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激發設計靈感,傳播有料乾貨

邏輯君特推出「小住課堂」欄目

跨界取材,用有趣的方式考古設計知識

《切爾諾貝利》番茄指數95%,豆瓣9.7分,這麼罕見的高分劇邏輯君怎麼會錯過!

普通人可以從災難片的角度看劇情,知識分子可以大談核洩露問題,而設計界的邏輯君調整了一下姿勢,發現這部劇隱藏了蘇聯這片土地幾百年的建築發展史,且看邏輯君慢慢梳理。


“俄羅斯民族是最兩極化的民族,它是對立面的融合。”

——尼·別爾嘉耶夫

邏輯君在刷到第三集時,精神為之一振!消防員夫妻的這段對話,展示了一個民族的建築和人之間的微妙關係,尤其是其中的情感記憶。

"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激發設計靈感,傳播有料乾貨

邏輯君特推出「小住課堂」欄目

跨界取材,用有趣的方式考古設計知識

《切爾諾貝利》番茄指數95%,豆瓣9.7分,這麼罕見的高分劇邏輯君怎麼會錯過!

普通人可以從災難片的角度看劇情,知識分子可以大談核洩露問題,而設計界的邏輯君調整了一下姿勢,發現這部劇隱藏了蘇聯這片土地幾百年的建築發展史,且看邏輯君慢慢梳理。


“俄羅斯民族是最兩極化的民族,它是對立面的融合。”

——尼·別爾嘉耶夫

邏輯君在刷到第三集時,精神為之一振!消防員夫妻的這段對話,展示了一個民族的建築和人之間的微妙關係,尤其是其中的情感記憶。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截圖

這對在劇中唯一以個體情感出現的消防員夫妻在生死離別關頭,以聊起莫斯科的建築的方式告別,這當中提及的地名不僅勾連了80年代蘇聯人的文化記憶,也開啟了《切爾諾貝利》劇中隱藏的蘇聯建築發展史。

NO.1

十月革命前:古典主義到現代主義的萌芽

學術上將十月革命前的俄羅斯建築發展分為三個時期:古代羅斯時期(公元6-13 世紀)、中世紀莫斯科公國時期(14-17 世紀)、近代俄羅斯帝國時期(18世紀-十月革命前)。

消防員妻子提及的建築均是在俄羅斯公國成立後出現建築代表作,他們吸收了意大利16世紀的建築經驗和北部哥特式建築的風格,這一時期的建築以城堡、鐘樓、教堂、鼓座、蔥頭穹頂、哥特式帳篷頂為主要識別標誌。

"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激發設計靈感,傳播有料乾貨

邏輯君特推出「小住課堂」欄目

跨界取材,用有趣的方式考古設計知識

《切爾諾貝利》番茄指數95%,豆瓣9.7分,這麼罕見的高分劇邏輯君怎麼會錯過!

普通人可以從災難片的角度看劇情,知識分子可以大談核洩露問題,而設計界的邏輯君調整了一下姿勢,發現這部劇隱藏了蘇聯這片土地幾百年的建築發展史,且看邏輯君慢慢梳理。


“俄羅斯民族是最兩極化的民族,它是對立面的融合。”

——尼·別爾嘉耶夫

邏輯君在刷到第三集時,精神為之一振!消防員夫妻的這段對話,展示了一個民族的建築和人之間的微妙關係,尤其是其中的情感記憶。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截圖

這對在劇中唯一以個體情感出現的消防員夫妻在生死離別關頭,以聊起莫斯科的建築的方式告別,這當中提及的地名不僅勾連了80年代蘇聯人的文化記憶,也開啟了《切爾諾貝利》劇中隱藏的蘇聯建築發展史。

NO.1

十月革命前:古典主義到現代主義的萌芽

學術上將十月革命前的俄羅斯建築發展分為三個時期:古代羅斯時期(公元6-13 世紀)、中世紀莫斯科公國時期(14-17 世紀)、近代俄羅斯帝國時期(18世紀-十月革命前)。

消防員妻子提及的建築均是在俄羅斯公國成立後出現建築代表作,他們吸收了意大利16世紀的建築經驗和北部哥特式建築的風格,這一時期的建築以城堡、鐘樓、教堂、鼓座、蔥頭穹頂、哥特式帳篷頂為主要識別標誌。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5世紀,俄羅斯克裡姆林宮

圖:wikimedia

莫斯科克裡姆林宮(Kremlin)包括五座宮殿,四座大教堂和封閉式的圍牆。15世紀時,伊萬三世(又名“伊凡大帝”)對克里姆林宮進行了翻新,邀請意大利的建築師建造新的牆壁和塔樓。

紅場(Red Square)始於十五世紀末,西側連接著克里姆林宮,救世主塔則是這一建築群中最為壯觀的一座鐘樓。

"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激發設計靈感,傳播有料乾貨

邏輯君特推出「小住課堂」欄目

跨界取材,用有趣的方式考古設計知識

《切爾諾貝利》番茄指數95%,豆瓣9.7分,這麼罕見的高分劇邏輯君怎麼會錯過!

普通人可以從災難片的角度看劇情,知識分子可以大談核洩露問題,而設計界的邏輯君調整了一下姿勢,發現這部劇隱藏了蘇聯這片土地幾百年的建築發展史,且看邏輯君慢慢梳理。


“俄羅斯民族是最兩極化的民族,它是對立面的融合。”

——尼·別爾嘉耶夫

邏輯君在刷到第三集時,精神為之一振!消防員夫妻的這段對話,展示了一個民族的建築和人之間的微妙關係,尤其是其中的情感記憶。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截圖

這對在劇中唯一以個體情感出現的消防員夫妻在生死離別關頭,以聊起莫斯科的建築的方式告別,這當中提及的地名不僅勾連了80年代蘇聯人的文化記憶,也開啟了《切爾諾貝利》劇中隱藏的蘇聯建築發展史。

NO.1

十月革命前:古典主義到現代主義的萌芽

學術上將十月革命前的俄羅斯建築發展分為三個時期:古代羅斯時期(公元6-13 世紀)、中世紀莫斯科公國時期(14-17 世紀)、近代俄羅斯帝國時期(18世紀-十月革命前)。

消防員妻子提及的建築均是在俄羅斯公國成立後出現建築代表作,他們吸收了意大利16世紀的建築經驗和北部哥特式建築的風格,這一時期的建築以城堡、鐘樓、教堂、鼓座、蔥頭穹頂、哥特式帳篷頂為主要識別標誌。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5世紀,俄羅斯克裡姆林宮

圖:wikimedia

莫斯科克裡姆林宮(Kremlin)包括五座宮殿,四座大教堂和封閉式的圍牆。15世紀時,伊萬三世(又名“伊凡大帝”)對克里姆林宮進行了翻新,邀請意大利的建築師建造新的牆壁和塔樓。

紅場(Red Square)始於十五世紀末,西側連接著克里姆林宮,救世主塔則是這一建築群中最為壯觀的一座鐘樓。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左,1561,聖瓦西里大教堂/Saint Basil's Cathedral

右,1491,救世主塔/Saviour Tower

圖:wikimedia

救世主塔建於1491年,Spasskaya Tower名字從16世紀起被沿用,值得一提的是,斯大林執政時期下令用五星替換塔頂的雙頭鷹(俄羅斯公國標誌),古典主義建築也在這一時期慢慢退出歷史舞臺。

"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激發設計靈感,傳播有料乾貨

邏輯君特推出「小住課堂」欄目

跨界取材,用有趣的方式考古設計知識

《切爾諾貝利》番茄指數95%,豆瓣9.7分,這麼罕見的高分劇邏輯君怎麼會錯過!

普通人可以從災難片的角度看劇情,知識分子可以大談核洩露問題,而設計界的邏輯君調整了一下姿勢,發現這部劇隱藏了蘇聯這片土地幾百年的建築發展史,且看邏輯君慢慢梳理。


“俄羅斯民族是最兩極化的民族,它是對立面的融合。”

——尼·別爾嘉耶夫

邏輯君在刷到第三集時,精神為之一振!消防員夫妻的這段對話,展示了一個民族的建築和人之間的微妙關係,尤其是其中的情感記憶。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截圖

這對在劇中唯一以個體情感出現的消防員夫妻在生死離別關頭,以聊起莫斯科的建築的方式告別,這當中提及的地名不僅勾連了80年代蘇聯人的文化記憶,也開啟了《切爾諾貝利》劇中隱藏的蘇聯建築發展史。

NO.1

十月革命前:古典主義到現代主義的萌芽

學術上將十月革命前的俄羅斯建築發展分為三個時期:古代羅斯時期(公元6-13 世紀)、中世紀莫斯科公國時期(14-17 世紀)、近代俄羅斯帝國時期(18世紀-十月革命前)。

消防員妻子提及的建築均是在俄羅斯公國成立後出現建築代表作,他們吸收了意大利16世紀的建築經驗和北部哥特式建築的風格,這一時期的建築以城堡、鐘樓、教堂、鼓座、蔥頭穹頂、哥特式帳篷頂為主要識別標誌。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5世紀,俄羅斯克裡姆林宮

圖:wikimedia

莫斯科克裡姆林宮(Kremlin)包括五座宮殿,四座大教堂和封閉式的圍牆。15世紀時,伊萬三世(又名“伊凡大帝”)對克里姆林宮進行了翻新,邀請意大利的建築師建造新的牆壁和塔樓。

紅場(Red Square)始於十五世紀末,西側連接著克里姆林宮,救世主塔則是這一建築群中最為壯觀的一座鐘樓。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左,1561,聖瓦西里大教堂/Saint Basil's Cathedral

右,1491,救世主塔/Saviour Tower

圖:wikimedia

救世主塔建於1491年,Spasskaya Tower名字從16世紀起被沿用,值得一提的是,斯大林執政時期下令用五星替換塔頂的雙頭鷹(俄羅斯公國標誌),古典主義建築也在這一時期慢慢退出歷史舞臺。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Spasskaya Tower,1880年拍攝

圖:wikipedia

"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激發設計靈感,傳播有料乾貨

邏輯君特推出「小住課堂」欄目

跨界取材,用有趣的方式考古設計知識

《切爾諾貝利》番茄指數95%,豆瓣9.7分,這麼罕見的高分劇邏輯君怎麼會錯過!

普通人可以從災難片的角度看劇情,知識分子可以大談核洩露問題,而設計界的邏輯君調整了一下姿勢,發現這部劇隱藏了蘇聯這片土地幾百年的建築發展史,且看邏輯君慢慢梳理。


“俄羅斯民族是最兩極化的民族,它是對立面的融合。”

——尼·別爾嘉耶夫

邏輯君在刷到第三集時,精神為之一振!消防員夫妻的這段對話,展示了一個民族的建築和人之間的微妙關係,尤其是其中的情感記憶。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截圖

這對在劇中唯一以個體情感出現的消防員夫妻在生死離別關頭,以聊起莫斯科的建築的方式告別,這當中提及的地名不僅勾連了80年代蘇聯人的文化記憶,也開啟了《切爾諾貝利》劇中隱藏的蘇聯建築發展史。

NO.1

十月革命前:古典主義到現代主義的萌芽

學術上將十月革命前的俄羅斯建築發展分為三個時期:古代羅斯時期(公元6-13 世紀)、中世紀莫斯科公國時期(14-17 世紀)、近代俄羅斯帝國時期(18世紀-十月革命前)。

消防員妻子提及的建築均是在俄羅斯公國成立後出現建築代表作,他們吸收了意大利16世紀的建築經驗和北部哥特式建築的風格,這一時期的建築以城堡、鐘樓、教堂、鼓座、蔥頭穹頂、哥特式帳篷頂為主要識別標誌。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5世紀,俄羅斯克裡姆林宮

圖:wikimedia

莫斯科克裡姆林宮(Kremlin)包括五座宮殿,四座大教堂和封閉式的圍牆。15世紀時,伊萬三世(又名“伊凡大帝”)對克里姆林宮進行了翻新,邀請意大利的建築師建造新的牆壁和塔樓。

紅場(Red Square)始於十五世紀末,西側連接著克里姆林宮,救世主塔則是這一建築群中最為壯觀的一座鐘樓。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左,1561,聖瓦西里大教堂/Saint Basil's Cathedral

右,1491,救世主塔/Saviour Tower

圖:wikimedia

救世主塔建於1491年,Spasskaya Tower名字從16世紀起被沿用,值得一提的是,斯大林執政時期下令用五星替換塔頂的雙頭鷹(俄羅斯公國標誌),古典主義建築也在這一時期慢慢退出歷史舞臺。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Spasskaya Tower,1880年拍攝

圖:wikipedia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列寧陵墓/Lenin's Mausoleum

圖:globalsecurity

列寧陵墓在1924年初建,直到1930年才完全建成。早期以木製構造以供臨時使用,最終耗費的大量的紅色花崗石和黑色大理石重建。從形態上來看,這個坐落在紅場的建築已經與古典時期的建築相去甚遠。

劇中提到的這一批俄國建築,整體上呈現出古樸、渾厚、宏大、強勁的氣息,在歷史的發展中延滲透在每一時代的潮流中,其中也包括十月革命後發展的蘇聯現代主義建築。

NO.2

十月革命後:

水泥烏托邦與未來主義並存的現代主義建築

回到劇中事故發生的主城,時間線也快進到了蘇聯70年代,核電站建設、普里皮亞吉的集體住宅、80年代石棺圖騰、90年代未來主義在廢城重新崛起,切爾諾貝利幾乎包含了蘇聯現代主義建築發展的所有特徵,這其中有這個民族的榮光、又有著預示終將衰敗的徵兆。

"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激發設計靈感,傳播有料乾貨

邏輯君特推出「小住課堂」欄目

跨界取材,用有趣的方式考古設計知識

《切爾諾貝利》番茄指數95%,豆瓣9.7分,這麼罕見的高分劇邏輯君怎麼會錯過!

普通人可以從災難片的角度看劇情,知識分子可以大談核洩露問題,而設計界的邏輯君調整了一下姿勢,發現這部劇隱藏了蘇聯這片土地幾百年的建築發展史,且看邏輯君慢慢梳理。


“俄羅斯民族是最兩極化的民族,它是對立面的融合。”

——尼·別爾嘉耶夫

邏輯君在刷到第三集時,精神為之一振!消防員夫妻的這段對話,展示了一個民族的建築和人之間的微妙關係,尤其是其中的情感記憶。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截圖

這對在劇中唯一以個體情感出現的消防員夫妻在生死離別關頭,以聊起莫斯科的建築的方式告別,這當中提及的地名不僅勾連了80年代蘇聯人的文化記憶,也開啟了《切爾諾貝利》劇中隱藏的蘇聯建築發展史。

NO.1

十月革命前:古典主義到現代主義的萌芽

學術上將十月革命前的俄羅斯建築發展分為三個時期:古代羅斯時期(公元6-13 世紀)、中世紀莫斯科公國時期(14-17 世紀)、近代俄羅斯帝國時期(18世紀-十月革命前)。

消防員妻子提及的建築均是在俄羅斯公國成立後出現建築代表作,他們吸收了意大利16世紀的建築經驗和北部哥特式建築的風格,這一時期的建築以城堡、鐘樓、教堂、鼓座、蔥頭穹頂、哥特式帳篷頂為主要識別標誌。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5世紀,俄羅斯克裡姆林宮

圖:wikimedia

莫斯科克裡姆林宮(Kremlin)包括五座宮殿,四座大教堂和封閉式的圍牆。15世紀時,伊萬三世(又名“伊凡大帝”)對克里姆林宮進行了翻新,邀請意大利的建築師建造新的牆壁和塔樓。

紅場(Red Square)始於十五世紀末,西側連接著克里姆林宮,救世主塔則是這一建築群中最為壯觀的一座鐘樓。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左,1561,聖瓦西里大教堂/Saint Basil's Cathedral

右,1491,救世主塔/Saviour Tower

圖:wikimedia

救世主塔建於1491年,Spasskaya Tower名字從16世紀起被沿用,值得一提的是,斯大林執政時期下令用五星替換塔頂的雙頭鷹(俄羅斯公國標誌),古典主義建築也在這一時期慢慢退出歷史舞臺。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Spasskaya Tower,1880年拍攝

圖:wikipedia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列寧陵墓/Lenin's Mausoleum

圖:globalsecurity

列寧陵墓在1924年初建,直到1930年才完全建成。早期以木製構造以供臨時使用,最終耗費的大量的紅色花崗石和黑色大理石重建。從形態上來看,這個坐落在紅場的建築已經與古典時期的建築相去甚遠。

劇中提到的這一批俄國建築,整體上呈現出古樸、渾厚、宏大、強勁的氣息,在歷史的發展中延滲透在每一時代的潮流中,其中也包括十月革命後發展的蘇聯現代主義建築。

NO.2

十月革命後:

水泥烏托邦與未來主義並存的現代主義建築

回到劇中事故發生的主城,時間線也快進到了蘇聯70年代,核電站建設、普里皮亞吉的集體住宅、80年代石棺圖騰、90年代未來主義在廢城重新崛起,切爾諾貝利幾乎包含了蘇聯現代主義建築發展的所有特徵,這其中有這個民族的榮光、又有著預示終將衰敗的徵兆。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截圖

01. 從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建築設計和所在城市普里皮亞季鎮城市建設,邏輯君看到的是“水泥烏托邦”的身影。這種城郊集體建築,大規模的住宅工程源與赫魯曉夫執政後展開的"反浪費運動"相關,此時蘇聯的混凝土產量位居世界首位,這一時期建造的集體住宅區深刻地影響著蘇維埃人民以及其他社會主義“現代建築”。

"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激發設計靈感,傳播有料乾貨

邏輯君特推出「小住課堂」欄目

跨界取材,用有趣的方式考古設計知識

《切爾諾貝利》番茄指數95%,豆瓣9.7分,這麼罕見的高分劇邏輯君怎麼會錯過!

普通人可以從災難片的角度看劇情,知識分子可以大談核洩露問題,而設計界的邏輯君調整了一下姿勢,發現這部劇隱藏了蘇聯這片土地幾百年的建築發展史,且看邏輯君慢慢梳理。


“俄羅斯民族是最兩極化的民族,它是對立面的融合。”

——尼·別爾嘉耶夫

邏輯君在刷到第三集時,精神為之一振!消防員夫妻的這段對話,展示了一個民族的建築和人之間的微妙關係,尤其是其中的情感記憶。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截圖

這對在劇中唯一以個體情感出現的消防員夫妻在生死離別關頭,以聊起莫斯科的建築的方式告別,這當中提及的地名不僅勾連了80年代蘇聯人的文化記憶,也開啟了《切爾諾貝利》劇中隱藏的蘇聯建築發展史。

NO.1

十月革命前:古典主義到現代主義的萌芽

學術上將十月革命前的俄羅斯建築發展分為三個時期:古代羅斯時期(公元6-13 世紀)、中世紀莫斯科公國時期(14-17 世紀)、近代俄羅斯帝國時期(18世紀-十月革命前)。

消防員妻子提及的建築均是在俄羅斯公國成立後出現建築代表作,他們吸收了意大利16世紀的建築經驗和北部哥特式建築的風格,這一時期的建築以城堡、鐘樓、教堂、鼓座、蔥頭穹頂、哥特式帳篷頂為主要識別標誌。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5世紀,俄羅斯克裡姆林宮

圖:wikimedia

莫斯科克裡姆林宮(Kremlin)包括五座宮殿,四座大教堂和封閉式的圍牆。15世紀時,伊萬三世(又名“伊凡大帝”)對克里姆林宮進行了翻新,邀請意大利的建築師建造新的牆壁和塔樓。

紅場(Red Square)始於十五世紀末,西側連接著克里姆林宮,救世主塔則是這一建築群中最為壯觀的一座鐘樓。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左,1561,聖瓦西里大教堂/Saint Basil's Cathedral

右,1491,救世主塔/Saviour Tower

圖:wikimedia

救世主塔建於1491年,Spasskaya Tower名字從16世紀起被沿用,值得一提的是,斯大林執政時期下令用五星替換塔頂的雙頭鷹(俄羅斯公國標誌),古典主義建築也在這一時期慢慢退出歷史舞臺。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Spasskaya Tower,1880年拍攝

圖:wikipedia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列寧陵墓/Lenin's Mausoleum

圖:globalsecurity

列寧陵墓在1924年初建,直到1930年才完全建成。早期以木製構造以供臨時使用,最終耗費的大量的紅色花崗石和黑色大理石重建。從形態上來看,這個坐落在紅場的建築已經與古典時期的建築相去甚遠。

劇中提到的這一批俄國建築,整體上呈現出古樸、渾厚、宏大、強勁的氣息,在歷史的發展中延滲透在每一時代的潮流中,其中也包括十月革命後發展的蘇聯現代主義建築。

NO.2

十月革命後:

水泥烏托邦與未來主義並存的現代主義建築

回到劇中事故發生的主城,時間線也快進到了蘇聯70年代,核電站建設、普里皮亞吉的集體住宅、80年代石棺圖騰、90年代未來主義在廢城重新崛起,切爾諾貝利幾乎包含了蘇聯現代主義建築發展的所有特徵,這其中有這個民族的榮光、又有著預示終將衰敗的徵兆。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截圖

01. 從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建築設計和所在城市普里皮亞季鎮城市建設,邏輯君看到的是“水泥烏托邦”的身影。這種城郊集體建築,大規模的住宅工程源與赫魯曉夫執政後展開的"反浪費運動"相關,此時蘇聯的混凝土產量位居世界首位,這一時期建造的集體住宅區深刻地影響著蘇維埃人民以及其他社會主義“現代建築”。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

圖:Volodymir.美聯社

"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激發設計靈感,傳播有料乾貨

邏輯君特推出「小住課堂」欄目

跨界取材,用有趣的方式考古設計知識

《切爾諾貝利》番茄指數95%,豆瓣9.7分,這麼罕見的高分劇邏輯君怎麼會錯過!

普通人可以從災難片的角度看劇情,知識分子可以大談核洩露問題,而設計界的邏輯君調整了一下姿勢,發現這部劇隱藏了蘇聯這片土地幾百年的建築發展史,且看邏輯君慢慢梳理。


“俄羅斯民族是最兩極化的民族,它是對立面的融合。”

——尼·別爾嘉耶夫

邏輯君在刷到第三集時,精神為之一振!消防員夫妻的這段對話,展示了一個民族的建築和人之間的微妙關係,尤其是其中的情感記憶。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截圖

這對在劇中唯一以個體情感出現的消防員夫妻在生死離別關頭,以聊起莫斯科的建築的方式告別,這當中提及的地名不僅勾連了80年代蘇聯人的文化記憶,也開啟了《切爾諾貝利》劇中隱藏的蘇聯建築發展史。

NO.1

十月革命前:古典主義到現代主義的萌芽

學術上將十月革命前的俄羅斯建築發展分為三個時期:古代羅斯時期(公元6-13 世紀)、中世紀莫斯科公國時期(14-17 世紀)、近代俄羅斯帝國時期(18世紀-十月革命前)。

消防員妻子提及的建築均是在俄羅斯公國成立後出現建築代表作,他們吸收了意大利16世紀的建築經驗和北部哥特式建築的風格,這一時期的建築以城堡、鐘樓、教堂、鼓座、蔥頭穹頂、哥特式帳篷頂為主要識別標誌。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5世紀,俄羅斯克裡姆林宮

圖:wikimedia

莫斯科克裡姆林宮(Kremlin)包括五座宮殿,四座大教堂和封閉式的圍牆。15世紀時,伊萬三世(又名“伊凡大帝”)對克里姆林宮進行了翻新,邀請意大利的建築師建造新的牆壁和塔樓。

紅場(Red Square)始於十五世紀末,西側連接著克里姆林宮,救世主塔則是這一建築群中最為壯觀的一座鐘樓。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左,1561,聖瓦西里大教堂/Saint Basil's Cathedral

右,1491,救世主塔/Saviour Tower

圖:wikimedia

救世主塔建於1491年,Spasskaya Tower名字從16世紀起被沿用,值得一提的是,斯大林執政時期下令用五星替換塔頂的雙頭鷹(俄羅斯公國標誌),古典主義建築也在這一時期慢慢退出歷史舞臺。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Spasskaya Tower,1880年拍攝

圖:wikipedia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列寧陵墓/Lenin's Mausoleum

圖:globalsecurity

列寧陵墓在1924年初建,直到1930年才完全建成。早期以木製構造以供臨時使用,最終耗費的大量的紅色花崗石和黑色大理石重建。從形態上來看,這個坐落在紅場的建築已經與古典時期的建築相去甚遠。

劇中提到的這一批俄國建築,整體上呈現出古樸、渾厚、宏大、強勁的氣息,在歷史的發展中延滲透在每一時代的潮流中,其中也包括十月革命後發展的蘇聯現代主義建築。

NO.2

十月革命後:

水泥烏托邦與未來主義並存的現代主義建築

回到劇中事故發生的主城,時間線也快進到了蘇聯70年代,核電站建設、普里皮亞吉的集體住宅、80年代石棺圖騰、90年代未來主義在廢城重新崛起,切爾諾貝利幾乎包含了蘇聯現代主義建築發展的所有特徵,這其中有這個民族的榮光、又有著預示終將衰敗的徵兆。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截圖

01. 從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建築設計和所在城市普里皮亞季鎮城市建設,邏輯君看到的是“水泥烏托邦”的身影。這種城郊集體建築,大規模的住宅工程源與赫魯曉夫執政後展開的"反浪費運動"相關,此時蘇聯的混凝土產量位居世界首位,這一時期建造的集體住宅區深刻地影響著蘇維埃人民以及其他社會主義“現代建築”。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

圖:Volodymir.美聯社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取景地:伊格納利納核電站,立陶宛

圖:NPP WORLD

"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激發設計靈感,傳播有料乾貨

邏輯君特推出「小住課堂」欄目

跨界取材,用有趣的方式考古設計知識

《切爾諾貝利》番茄指數95%,豆瓣9.7分,這麼罕見的高分劇邏輯君怎麼會錯過!

普通人可以從災難片的角度看劇情,知識分子可以大談核洩露問題,而設計界的邏輯君調整了一下姿勢,發現這部劇隱藏了蘇聯這片土地幾百年的建築發展史,且看邏輯君慢慢梳理。


“俄羅斯民族是最兩極化的民族,它是對立面的融合。”

——尼·別爾嘉耶夫

邏輯君在刷到第三集時,精神為之一振!消防員夫妻的這段對話,展示了一個民族的建築和人之間的微妙關係,尤其是其中的情感記憶。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截圖

這對在劇中唯一以個體情感出現的消防員夫妻在生死離別關頭,以聊起莫斯科的建築的方式告別,這當中提及的地名不僅勾連了80年代蘇聯人的文化記憶,也開啟了《切爾諾貝利》劇中隱藏的蘇聯建築發展史。

NO.1

十月革命前:古典主義到現代主義的萌芽

學術上將十月革命前的俄羅斯建築發展分為三個時期:古代羅斯時期(公元6-13 世紀)、中世紀莫斯科公國時期(14-17 世紀)、近代俄羅斯帝國時期(18世紀-十月革命前)。

消防員妻子提及的建築均是在俄羅斯公國成立後出現建築代表作,他們吸收了意大利16世紀的建築經驗和北部哥特式建築的風格,這一時期的建築以城堡、鐘樓、教堂、鼓座、蔥頭穹頂、哥特式帳篷頂為主要識別標誌。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5世紀,俄羅斯克裡姆林宮

圖:wikimedia

莫斯科克裡姆林宮(Kremlin)包括五座宮殿,四座大教堂和封閉式的圍牆。15世紀時,伊萬三世(又名“伊凡大帝”)對克里姆林宮進行了翻新,邀請意大利的建築師建造新的牆壁和塔樓。

紅場(Red Square)始於十五世紀末,西側連接著克里姆林宮,救世主塔則是這一建築群中最為壯觀的一座鐘樓。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左,1561,聖瓦西里大教堂/Saint Basil's Cathedral

右,1491,救世主塔/Saviour Tower

圖:wikimedia

救世主塔建於1491年,Spasskaya Tower名字從16世紀起被沿用,值得一提的是,斯大林執政時期下令用五星替換塔頂的雙頭鷹(俄羅斯公國標誌),古典主義建築也在這一時期慢慢退出歷史舞臺。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Spasskaya Tower,1880年拍攝

圖:wikipedia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列寧陵墓/Lenin's Mausoleum

圖:globalsecurity

列寧陵墓在1924年初建,直到1930年才完全建成。早期以木製構造以供臨時使用,最終耗費的大量的紅色花崗石和黑色大理石重建。從形態上來看,這個坐落在紅場的建築已經與古典時期的建築相去甚遠。

劇中提到的這一批俄國建築,整體上呈現出古樸、渾厚、宏大、強勁的氣息,在歷史的發展中延滲透在每一時代的潮流中,其中也包括十月革命後發展的蘇聯現代主義建築。

NO.2

十月革命後:

水泥烏托邦與未來主義並存的現代主義建築

回到劇中事故發生的主城,時間線也快進到了蘇聯70年代,核電站建設、普里皮亞吉的集體住宅、80年代石棺圖騰、90年代未來主義在廢城重新崛起,切爾諾貝利幾乎包含了蘇聯現代主義建築發展的所有特徵,這其中有這個民族的榮光、又有著預示終將衰敗的徵兆。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截圖

01. 從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建築設計和所在城市普里皮亞季鎮城市建設,邏輯君看到的是“水泥烏托邦”的身影。這種城郊集體建築,大規模的住宅工程源與赫魯曉夫執政後展開的"反浪費運動"相關,此時蘇聯的混凝土產量位居世界首位,這一時期建造的集體住宅區深刻地影響著蘇維埃人民以及其他社會主義“現代建築”。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

圖:Volodymir.美聯社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取景地:伊格納利納核電站,立陶宛

圖:NPP WORLD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普里皮亞季城市鳥瞰圖

圖:攝影師張一方

"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激發設計靈感,傳播有料乾貨

邏輯君特推出「小住課堂」欄目

跨界取材,用有趣的方式考古設計知識

《切爾諾貝利》番茄指數95%,豆瓣9.7分,這麼罕見的高分劇邏輯君怎麼會錯過!

普通人可以從災難片的角度看劇情,知識分子可以大談核洩露問題,而設計界的邏輯君調整了一下姿勢,發現這部劇隱藏了蘇聯這片土地幾百年的建築發展史,且看邏輯君慢慢梳理。


“俄羅斯民族是最兩極化的民族,它是對立面的融合。”

——尼·別爾嘉耶夫

邏輯君在刷到第三集時,精神為之一振!消防員夫妻的這段對話,展示了一個民族的建築和人之間的微妙關係,尤其是其中的情感記憶。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截圖

這對在劇中唯一以個體情感出現的消防員夫妻在生死離別關頭,以聊起莫斯科的建築的方式告別,這當中提及的地名不僅勾連了80年代蘇聯人的文化記憶,也開啟了《切爾諾貝利》劇中隱藏的蘇聯建築發展史。

NO.1

十月革命前:古典主義到現代主義的萌芽

學術上將十月革命前的俄羅斯建築發展分為三個時期:古代羅斯時期(公元6-13 世紀)、中世紀莫斯科公國時期(14-17 世紀)、近代俄羅斯帝國時期(18世紀-十月革命前)。

消防員妻子提及的建築均是在俄羅斯公國成立後出現建築代表作,他們吸收了意大利16世紀的建築經驗和北部哥特式建築的風格,這一時期的建築以城堡、鐘樓、教堂、鼓座、蔥頭穹頂、哥特式帳篷頂為主要識別標誌。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5世紀,俄羅斯克裡姆林宮

圖:wikimedia

莫斯科克裡姆林宮(Kremlin)包括五座宮殿,四座大教堂和封閉式的圍牆。15世紀時,伊萬三世(又名“伊凡大帝”)對克里姆林宮進行了翻新,邀請意大利的建築師建造新的牆壁和塔樓。

紅場(Red Square)始於十五世紀末,西側連接著克里姆林宮,救世主塔則是這一建築群中最為壯觀的一座鐘樓。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左,1561,聖瓦西里大教堂/Saint Basil's Cathedral

右,1491,救世主塔/Saviour Tower

圖:wikimedia

救世主塔建於1491年,Spasskaya Tower名字從16世紀起被沿用,值得一提的是,斯大林執政時期下令用五星替換塔頂的雙頭鷹(俄羅斯公國標誌),古典主義建築也在這一時期慢慢退出歷史舞臺。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Spasskaya Tower,1880年拍攝

圖:wikipedia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列寧陵墓/Lenin's Mausoleum

圖:globalsecurity

列寧陵墓在1924年初建,直到1930年才完全建成。早期以木製構造以供臨時使用,最終耗費的大量的紅色花崗石和黑色大理石重建。從形態上來看,這個坐落在紅場的建築已經與古典時期的建築相去甚遠。

劇中提到的這一批俄國建築,整體上呈現出古樸、渾厚、宏大、強勁的氣息,在歷史的發展中延滲透在每一時代的潮流中,其中也包括十月革命後發展的蘇聯現代主義建築。

NO.2

十月革命後:

水泥烏托邦與未來主義並存的現代主義建築

回到劇中事故發生的主城,時間線也快進到了蘇聯70年代,核電站建設、普里皮亞吉的集體住宅、80年代石棺圖騰、90年代未來主義在廢城重新崛起,切爾諾貝利幾乎包含了蘇聯現代主義建築發展的所有特徵,這其中有這個民族的榮光、又有著預示終將衰敗的徵兆。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截圖

01. 從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建築設計和所在城市普里皮亞季鎮城市建設,邏輯君看到的是“水泥烏托邦”的身影。這種城郊集體建築,大規模的住宅工程源與赫魯曉夫執政後展開的"反浪費運動"相關,此時蘇聯的混凝土產量位居世界首位,這一時期建造的集體住宅區深刻地影響著蘇維埃人民以及其他社會主義“現代建築”。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

圖:Volodymir.美聯社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取景地:伊格納利納核電站,立陶宛

圖:NPP WORLD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普里皮亞季城市鳥瞰圖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赫魯曉夫樓Khrushchyovkas,俗稱筒子樓

圖:citylab

02.從阻止放射性核汙染所做成封閉設施“石棺”以及當地紀念碑,邏輯君聯想到的是有著高度浪漫和科幻色彩的未來主義建築。

"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激發設計靈感,傳播有料乾貨

邏輯君特推出「小住課堂」欄目

跨界取材,用有趣的方式考古設計知識

《切爾諾貝利》番茄指數95%,豆瓣9.7分,這麼罕見的高分劇邏輯君怎麼會錯過!

普通人可以從災難片的角度看劇情,知識分子可以大談核洩露問題,而設計界的邏輯君調整了一下姿勢,發現這部劇隱藏了蘇聯這片土地幾百年的建築發展史,且看邏輯君慢慢梳理。


“俄羅斯民族是最兩極化的民族,它是對立面的融合。”

——尼·別爾嘉耶夫

邏輯君在刷到第三集時,精神為之一振!消防員夫妻的這段對話,展示了一個民族的建築和人之間的微妙關係,尤其是其中的情感記憶。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截圖

這對在劇中唯一以個體情感出現的消防員夫妻在生死離別關頭,以聊起莫斯科的建築的方式告別,這當中提及的地名不僅勾連了80年代蘇聯人的文化記憶,也開啟了《切爾諾貝利》劇中隱藏的蘇聯建築發展史。

NO.1

十月革命前:古典主義到現代主義的萌芽

學術上將十月革命前的俄羅斯建築發展分為三個時期:古代羅斯時期(公元6-13 世紀)、中世紀莫斯科公國時期(14-17 世紀)、近代俄羅斯帝國時期(18世紀-十月革命前)。

消防員妻子提及的建築均是在俄羅斯公國成立後出現建築代表作,他們吸收了意大利16世紀的建築經驗和北部哥特式建築的風格,這一時期的建築以城堡、鐘樓、教堂、鼓座、蔥頭穹頂、哥特式帳篷頂為主要識別標誌。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5世紀,俄羅斯克裡姆林宮

圖:wikimedia

莫斯科克裡姆林宮(Kremlin)包括五座宮殿,四座大教堂和封閉式的圍牆。15世紀時,伊萬三世(又名“伊凡大帝”)對克里姆林宮進行了翻新,邀請意大利的建築師建造新的牆壁和塔樓。

紅場(Red Square)始於十五世紀末,西側連接著克里姆林宮,救世主塔則是這一建築群中最為壯觀的一座鐘樓。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左,1561,聖瓦西里大教堂/Saint Basil's Cathedral

右,1491,救世主塔/Saviour Tower

圖:wikimedia

救世主塔建於1491年,Spasskaya Tower名字從16世紀起被沿用,值得一提的是,斯大林執政時期下令用五星替換塔頂的雙頭鷹(俄羅斯公國標誌),古典主義建築也在這一時期慢慢退出歷史舞臺。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Spasskaya Tower,1880年拍攝

圖:wikipedia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列寧陵墓/Lenin's Mausoleum

圖:globalsecurity

列寧陵墓在1924年初建,直到1930年才完全建成。早期以木製構造以供臨時使用,最終耗費的大量的紅色花崗石和黑色大理石重建。從形態上來看,這個坐落在紅場的建築已經與古典時期的建築相去甚遠。

劇中提到的這一批俄國建築,整體上呈現出古樸、渾厚、宏大、強勁的氣息,在歷史的發展中延滲透在每一時代的潮流中,其中也包括十月革命後發展的蘇聯現代主義建築。

NO.2

十月革命後:

水泥烏托邦與未來主義並存的現代主義建築

回到劇中事故發生的主城,時間線也快進到了蘇聯70年代,核電站建設、普里皮亞吉的集體住宅、80年代石棺圖騰、90年代未來主義在廢城重新崛起,切爾諾貝利幾乎包含了蘇聯現代主義建築發展的所有特徵,這其中有這個民族的榮光、又有著預示終將衰敗的徵兆。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截圖

01. 從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建築設計和所在城市普里皮亞季鎮城市建設,邏輯君看到的是“水泥烏托邦”的身影。這種城郊集體建築,大規模的住宅工程源與赫魯曉夫執政後展開的"反浪費運動"相關,此時蘇聯的混凝土產量位居世界首位,這一時期建造的集體住宅區深刻地影響著蘇維埃人民以及其他社會主義“現代建築”。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

圖:Volodymir.美聯社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取景地:伊格納利納核電站,立陶宛

圖:NPP WORLD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普里皮亞季城市鳥瞰圖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赫魯曉夫樓Khrushchyovkas,俗稱筒子樓

圖:citylab

02.從阻止放射性核汙染所做成封閉設施“石棺”以及當地紀念碑,邏輯君聯想到的是有著高度浪漫和科幻色彩的未來主義建築。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石棺",歐洲盟國聯合制造

圖:NPP WORLD

"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激發設計靈感,傳播有料乾貨

邏輯君特推出「小住課堂」欄目

跨界取材,用有趣的方式考古設計知識

《切爾諾貝利》番茄指數95%,豆瓣9.7分,這麼罕見的高分劇邏輯君怎麼會錯過!

普通人可以從災難片的角度看劇情,知識分子可以大談核洩露問題,而設計界的邏輯君調整了一下姿勢,發現這部劇隱藏了蘇聯這片土地幾百年的建築發展史,且看邏輯君慢慢梳理。


“俄羅斯民族是最兩極化的民族,它是對立面的融合。”

——尼·別爾嘉耶夫

邏輯君在刷到第三集時,精神為之一振!消防員夫妻的這段對話,展示了一個民族的建築和人之間的微妙關係,尤其是其中的情感記憶。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截圖

這對在劇中唯一以個體情感出現的消防員夫妻在生死離別關頭,以聊起莫斯科的建築的方式告別,這當中提及的地名不僅勾連了80年代蘇聯人的文化記憶,也開啟了《切爾諾貝利》劇中隱藏的蘇聯建築發展史。

NO.1

十月革命前:古典主義到現代主義的萌芽

學術上將十月革命前的俄羅斯建築發展分為三個時期:古代羅斯時期(公元6-13 世紀)、中世紀莫斯科公國時期(14-17 世紀)、近代俄羅斯帝國時期(18世紀-十月革命前)。

消防員妻子提及的建築均是在俄羅斯公國成立後出現建築代表作,他們吸收了意大利16世紀的建築經驗和北部哥特式建築的風格,這一時期的建築以城堡、鐘樓、教堂、鼓座、蔥頭穹頂、哥特式帳篷頂為主要識別標誌。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5世紀,俄羅斯克裡姆林宮

圖:wikimedia

莫斯科克裡姆林宮(Kremlin)包括五座宮殿,四座大教堂和封閉式的圍牆。15世紀時,伊萬三世(又名“伊凡大帝”)對克里姆林宮進行了翻新,邀請意大利的建築師建造新的牆壁和塔樓。

紅場(Red Square)始於十五世紀末,西側連接著克里姆林宮,救世主塔則是這一建築群中最為壯觀的一座鐘樓。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左,1561,聖瓦西里大教堂/Saint Basil's Cathedral

右,1491,救世主塔/Saviour Tower

圖:wikimedia

救世主塔建於1491年,Spasskaya Tower名字從16世紀起被沿用,值得一提的是,斯大林執政時期下令用五星替換塔頂的雙頭鷹(俄羅斯公國標誌),古典主義建築也在這一時期慢慢退出歷史舞臺。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Spasskaya Tower,1880年拍攝

圖:wikipedia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列寧陵墓/Lenin's Mausoleum

圖:globalsecurity

列寧陵墓在1924年初建,直到1930年才完全建成。早期以木製構造以供臨時使用,最終耗費的大量的紅色花崗石和黑色大理石重建。從形態上來看,這個坐落在紅場的建築已經與古典時期的建築相去甚遠。

劇中提到的這一批俄國建築,整體上呈現出古樸、渾厚、宏大、強勁的氣息,在歷史的發展中延滲透在每一時代的潮流中,其中也包括十月革命後發展的蘇聯現代主義建築。

NO.2

十月革命後:

水泥烏托邦與未來主義並存的現代主義建築

回到劇中事故發生的主城,時間線也快進到了蘇聯70年代,核電站建設、普里皮亞吉的集體住宅、80年代石棺圖騰、90年代未來主義在廢城重新崛起,切爾諾貝利幾乎包含了蘇聯現代主義建築發展的所有特徵,這其中有這個民族的榮光、又有著預示終將衰敗的徵兆。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截圖

01. 從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建築設計和所在城市普里皮亞季鎮城市建設,邏輯君看到的是“水泥烏托邦”的身影。這種城郊集體建築,大規模的住宅工程源與赫魯曉夫執政後展開的"反浪費運動"相關,此時蘇聯的混凝土產量位居世界首位,這一時期建造的集體住宅區深刻地影響著蘇維埃人民以及其他社會主義“現代建築”。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

圖:Volodymir.美聯社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取景地:伊格納利納核電站,立陶宛

圖:NPP WORLD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普里皮亞季城市鳥瞰圖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赫魯曉夫樓Khrushchyovkas,俗稱筒子樓

圖:citylab

02.從阻止放射性核汙染所做成封閉設施“石棺”以及當地紀念碑,邏輯君聯想到的是有著高度浪漫和科幻色彩的未來主義建築。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石棺",歐洲盟國聯合制造

圖:NPP WORLD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4號反應堆前的紀念碑

圖:攝影師張一方

"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激發設計靈感,傳播有料乾貨

邏輯君特推出「小住課堂」欄目

跨界取材,用有趣的方式考古設計知識

《切爾諾貝利》番茄指數95%,豆瓣9.7分,這麼罕見的高分劇邏輯君怎麼會錯過!

普通人可以從災難片的角度看劇情,知識分子可以大談核洩露問題,而設計界的邏輯君調整了一下姿勢,發現這部劇隱藏了蘇聯這片土地幾百年的建築發展史,且看邏輯君慢慢梳理。


“俄羅斯民族是最兩極化的民族,它是對立面的融合。”

——尼·別爾嘉耶夫

邏輯君在刷到第三集時,精神為之一振!消防員夫妻的這段對話,展示了一個民族的建築和人之間的微妙關係,尤其是其中的情感記憶。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截圖

這對在劇中唯一以個體情感出現的消防員夫妻在生死離別關頭,以聊起莫斯科的建築的方式告別,這當中提及的地名不僅勾連了80年代蘇聯人的文化記憶,也開啟了《切爾諾貝利》劇中隱藏的蘇聯建築發展史。

NO.1

十月革命前:古典主義到現代主義的萌芽

學術上將十月革命前的俄羅斯建築發展分為三個時期:古代羅斯時期(公元6-13 世紀)、中世紀莫斯科公國時期(14-17 世紀)、近代俄羅斯帝國時期(18世紀-十月革命前)。

消防員妻子提及的建築均是在俄羅斯公國成立後出現建築代表作,他們吸收了意大利16世紀的建築經驗和北部哥特式建築的風格,這一時期的建築以城堡、鐘樓、教堂、鼓座、蔥頭穹頂、哥特式帳篷頂為主要識別標誌。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5世紀,俄羅斯克裡姆林宮

圖:wikimedia

莫斯科克裡姆林宮(Kremlin)包括五座宮殿,四座大教堂和封閉式的圍牆。15世紀時,伊萬三世(又名“伊凡大帝”)對克里姆林宮進行了翻新,邀請意大利的建築師建造新的牆壁和塔樓。

紅場(Red Square)始於十五世紀末,西側連接著克里姆林宮,救世主塔則是這一建築群中最為壯觀的一座鐘樓。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左,1561,聖瓦西里大教堂/Saint Basil's Cathedral

右,1491,救世主塔/Saviour Tower

圖:wikimedia

救世主塔建於1491年,Spasskaya Tower名字從16世紀起被沿用,值得一提的是,斯大林執政時期下令用五星替換塔頂的雙頭鷹(俄羅斯公國標誌),古典主義建築也在這一時期慢慢退出歷史舞臺。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Spasskaya Tower,1880年拍攝

圖:wikipedia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列寧陵墓/Lenin's Mausoleum

圖:globalsecurity

列寧陵墓在1924年初建,直到1930年才完全建成。早期以木製構造以供臨時使用,最終耗費的大量的紅色花崗石和黑色大理石重建。從形態上來看,這個坐落在紅場的建築已經與古典時期的建築相去甚遠。

劇中提到的這一批俄國建築,整體上呈現出古樸、渾厚、宏大、強勁的氣息,在歷史的發展中延滲透在每一時代的潮流中,其中也包括十月革命後發展的蘇聯現代主義建築。

NO.2

十月革命後:

水泥烏托邦與未來主義並存的現代主義建築

回到劇中事故發生的主城,時間線也快進到了蘇聯70年代,核電站建設、普里皮亞吉的集體住宅、80年代石棺圖騰、90年代未來主義在廢城重新崛起,切爾諾貝利幾乎包含了蘇聯現代主義建築發展的所有特徵,這其中有這個民族的榮光、又有著預示終將衰敗的徵兆。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截圖

01. 從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建築設計和所在城市普里皮亞季鎮城市建設,邏輯君看到的是“水泥烏托邦”的身影。這種城郊集體建築,大規模的住宅工程源與赫魯曉夫執政後展開的"反浪費運動"相關,此時蘇聯的混凝土產量位居世界首位,這一時期建造的集體住宅區深刻地影響著蘇維埃人民以及其他社會主義“現代建築”。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

圖:Volodymir.美聯社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取景地:伊格納利納核電站,立陶宛

圖:NPP WORLD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普里皮亞季城市鳥瞰圖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赫魯曉夫樓Khrushchyovkas,俗稱筒子樓

圖:citylab

02.從阻止放射性核汙染所做成封閉設施“石棺”以及當地紀念碑,邏輯君聯想到的是有著高度浪漫和科幻色彩的未來主義建築。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石棺",歐洲盟國聯合制造

圖:NPP WORLD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4號反應堆前的紀念碑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紀念碑 Monument to the Firefighters

圖:攝影師張一方

"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激發設計靈感,傳播有料乾貨

邏輯君特推出「小住課堂」欄目

跨界取材,用有趣的方式考古設計知識

《切爾諾貝利》番茄指數95%,豆瓣9.7分,這麼罕見的高分劇邏輯君怎麼會錯過!

普通人可以從災難片的角度看劇情,知識分子可以大談核洩露問題,而設計界的邏輯君調整了一下姿勢,發現這部劇隱藏了蘇聯這片土地幾百年的建築發展史,且看邏輯君慢慢梳理。


“俄羅斯民族是最兩極化的民族,它是對立面的融合。”

——尼·別爾嘉耶夫

邏輯君在刷到第三集時,精神為之一振!消防員夫妻的這段對話,展示了一個民族的建築和人之間的微妙關係,尤其是其中的情感記憶。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截圖

這對在劇中唯一以個體情感出現的消防員夫妻在生死離別關頭,以聊起莫斯科的建築的方式告別,這當中提及的地名不僅勾連了80年代蘇聯人的文化記憶,也開啟了《切爾諾貝利》劇中隱藏的蘇聯建築發展史。

NO.1

十月革命前:古典主義到現代主義的萌芽

學術上將十月革命前的俄羅斯建築發展分為三個時期:古代羅斯時期(公元6-13 世紀)、中世紀莫斯科公國時期(14-17 世紀)、近代俄羅斯帝國時期(18世紀-十月革命前)。

消防員妻子提及的建築均是在俄羅斯公國成立後出現建築代表作,他們吸收了意大利16世紀的建築經驗和北部哥特式建築的風格,這一時期的建築以城堡、鐘樓、教堂、鼓座、蔥頭穹頂、哥特式帳篷頂為主要識別標誌。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5世紀,俄羅斯克裡姆林宮

圖:wikimedia

莫斯科克裡姆林宮(Kremlin)包括五座宮殿,四座大教堂和封閉式的圍牆。15世紀時,伊萬三世(又名“伊凡大帝”)對克里姆林宮進行了翻新,邀請意大利的建築師建造新的牆壁和塔樓。

紅場(Red Square)始於十五世紀末,西側連接著克里姆林宮,救世主塔則是這一建築群中最為壯觀的一座鐘樓。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左,1561,聖瓦西里大教堂/Saint Basil's Cathedral

右,1491,救世主塔/Saviour Tower

圖:wikimedia

救世主塔建於1491年,Spasskaya Tower名字從16世紀起被沿用,值得一提的是,斯大林執政時期下令用五星替換塔頂的雙頭鷹(俄羅斯公國標誌),古典主義建築也在這一時期慢慢退出歷史舞臺。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Spasskaya Tower,1880年拍攝

圖:wikipedia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列寧陵墓/Lenin's Mausoleum

圖:globalsecurity

列寧陵墓在1924年初建,直到1930年才完全建成。早期以木製構造以供臨時使用,最終耗費的大量的紅色花崗石和黑色大理石重建。從形態上來看,這個坐落在紅場的建築已經與古典時期的建築相去甚遠。

劇中提到的這一批俄國建築,整體上呈現出古樸、渾厚、宏大、強勁的氣息,在歷史的發展中延滲透在每一時代的潮流中,其中也包括十月革命後發展的蘇聯現代主義建築。

NO.2

十月革命後:

水泥烏托邦與未來主義並存的現代主義建築

回到劇中事故發生的主城,時間線也快進到了蘇聯70年代,核電站建設、普里皮亞吉的集體住宅、80年代石棺圖騰、90年代未來主義在廢城重新崛起,切爾諾貝利幾乎包含了蘇聯現代主義建築發展的所有特徵,這其中有這個民族的榮光、又有著預示終將衰敗的徵兆。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截圖

01. 從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建築設計和所在城市普里皮亞季鎮城市建設,邏輯君看到的是“水泥烏托邦”的身影。這種城郊集體建築,大規模的住宅工程源與赫魯曉夫執政後展開的"反浪費運動"相關,此時蘇聯的混凝土產量位居世界首位,這一時期建造的集體住宅區深刻地影響著蘇維埃人民以及其他社會主義“現代建築”。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

圖:Volodymir.美聯社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取景地:伊格納利納核電站,立陶宛

圖:NPP WORLD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普里皮亞季城市鳥瞰圖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赫魯曉夫樓Khrushchyovkas,俗稱筒子樓

圖:citylab

02.從阻止放射性核汙染所做成封閉設施“石棺”以及當地紀念碑,邏輯君聯想到的是有著高度浪漫和科幻色彩的未來主義建築。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石棺",歐洲盟國聯合制造

圖:NPP WORLD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4號反應堆前的紀念碑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紀念碑 Monument to the Firefighters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5號6號反應堆旁的冷卻塔

圖:攝影師張一方

我們都知道一個時期不可能只有兩種建築風格的發展,但邏輯君想點明的是,梳理切爾諾貝利事件當中的”水泥烏托邦“和”未來主義“同時也是切入切爾諾貝利所透露的文化意義的一個角度:集權下高度的工業崇拜,對極致自由的烏托邦想象。

集體住宅不言而喻,它就出現在你我的生活之中,而未來主義建築,化作了一個個歷史的圖騰,啟迪著後現代藝術的發展。

NO.3

野蠻與詩意並存的未來主義建築

未來主義建築,在文學領域被用來描述一種具有太空時代外觀的建築,如科幻小說作品或科幻小說漫畫中所描繪的。在今天也會特指:流體建築(Blob architecture和高科技建築(High-tech architecture也稱之為結構表現主義 Structural Expressionism)。為了區別於20年代意大利的未來主義,應該被稱之為"新未來主義建築"。

而蘇聯未來主義建築吸收了構成主義、立體主義、表現主義等多種藝術流派,在空間形態上強調運動趨勢,歌頌“科學的和機械化的時代”的一批現代主義建築。其鼻祖是蘇聯構成主義代表人物斯塔林所構思的第三國際紀念碑。

"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激發設計靈感,傳播有料乾貨

邏輯君特推出「小住課堂」欄目

跨界取材,用有趣的方式考古設計知識

《切爾諾貝利》番茄指數95%,豆瓣9.7分,這麼罕見的高分劇邏輯君怎麼會錯過!

普通人可以從災難片的角度看劇情,知識分子可以大談核洩露問題,而設計界的邏輯君調整了一下姿勢,發現這部劇隱藏了蘇聯這片土地幾百年的建築發展史,且看邏輯君慢慢梳理。


“俄羅斯民族是最兩極化的民族,它是對立面的融合。”

——尼·別爾嘉耶夫

邏輯君在刷到第三集時,精神為之一振!消防員夫妻的這段對話,展示了一個民族的建築和人之間的微妙關係,尤其是其中的情感記憶。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截圖

這對在劇中唯一以個體情感出現的消防員夫妻在生死離別關頭,以聊起莫斯科的建築的方式告別,這當中提及的地名不僅勾連了80年代蘇聯人的文化記憶,也開啟了《切爾諾貝利》劇中隱藏的蘇聯建築發展史。

NO.1

十月革命前:古典主義到現代主義的萌芽

學術上將十月革命前的俄羅斯建築發展分為三個時期:古代羅斯時期(公元6-13 世紀)、中世紀莫斯科公國時期(14-17 世紀)、近代俄羅斯帝國時期(18世紀-十月革命前)。

消防員妻子提及的建築均是在俄羅斯公國成立後出現建築代表作,他們吸收了意大利16世紀的建築經驗和北部哥特式建築的風格,這一時期的建築以城堡、鐘樓、教堂、鼓座、蔥頭穹頂、哥特式帳篷頂為主要識別標誌。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5世紀,俄羅斯克裡姆林宮

圖:wikimedia

莫斯科克裡姆林宮(Kremlin)包括五座宮殿,四座大教堂和封閉式的圍牆。15世紀時,伊萬三世(又名“伊凡大帝”)對克里姆林宮進行了翻新,邀請意大利的建築師建造新的牆壁和塔樓。

紅場(Red Square)始於十五世紀末,西側連接著克里姆林宮,救世主塔則是這一建築群中最為壯觀的一座鐘樓。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左,1561,聖瓦西里大教堂/Saint Basil's Cathedral

右,1491,救世主塔/Saviour Tower

圖:wikimedia

救世主塔建於1491年,Spasskaya Tower名字從16世紀起被沿用,值得一提的是,斯大林執政時期下令用五星替換塔頂的雙頭鷹(俄羅斯公國標誌),古典主義建築也在這一時期慢慢退出歷史舞臺。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Spasskaya Tower,1880年拍攝

圖:wikipedia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列寧陵墓/Lenin's Mausoleum

圖:globalsecurity

列寧陵墓在1924年初建,直到1930年才完全建成。早期以木製構造以供臨時使用,最終耗費的大量的紅色花崗石和黑色大理石重建。從形態上來看,這個坐落在紅場的建築已經與古典時期的建築相去甚遠。

劇中提到的這一批俄國建築,整體上呈現出古樸、渾厚、宏大、強勁的氣息,在歷史的發展中延滲透在每一時代的潮流中,其中也包括十月革命後發展的蘇聯現代主義建築。

NO.2

十月革命後:

水泥烏托邦與未來主義並存的現代主義建築

回到劇中事故發生的主城,時間線也快進到了蘇聯70年代,核電站建設、普里皮亞吉的集體住宅、80年代石棺圖騰、90年代未來主義在廢城重新崛起,切爾諾貝利幾乎包含了蘇聯現代主義建築發展的所有特徵,這其中有這個民族的榮光、又有著預示終將衰敗的徵兆。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截圖

01. 從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建築設計和所在城市普里皮亞季鎮城市建設,邏輯君看到的是“水泥烏托邦”的身影。這種城郊集體建築,大規模的住宅工程源與赫魯曉夫執政後展開的"反浪費運動"相關,此時蘇聯的混凝土產量位居世界首位,這一時期建造的集體住宅區深刻地影響著蘇維埃人民以及其他社會主義“現代建築”。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

圖:Volodymir.美聯社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取景地:伊格納利納核電站,立陶宛

圖:NPP WORLD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普里皮亞季城市鳥瞰圖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赫魯曉夫樓Khrushchyovkas,俗稱筒子樓

圖:citylab

02.從阻止放射性核汙染所做成封閉設施“石棺”以及當地紀念碑,邏輯君聯想到的是有著高度浪漫和科幻色彩的未來主義建築。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石棺",歐洲盟國聯合制造

圖:NPP WORLD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4號反應堆前的紀念碑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紀念碑 Monument to the Firefighters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5號6號反應堆旁的冷卻塔

圖:攝影師張一方

我們都知道一個時期不可能只有兩種建築風格的發展,但邏輯君想點明的是,梳理切爾諾貝利事件當中的”水泥烏托邦“和”未來主義“同時也是切入切爾諾貝利所透露的文化意義的一個角度:集權下高度的工業崇拜,對極致自由的烏托邦想象。

集體住宅不言而喻,它就出現在你我的生活之中,而未來主義建築,化作了一個個歷史的圖騰,啟迪著後現代藝術的發展。

NO.3

野蠻與詩意並存的未來主義建築

未來主義建築,在文學領域被用來描述一種具有太空時代外觀的建築,如科幻小說作品或科幻小說漫畫中所描繪的。在今天也會特指:流體建築(Blob architecture和高科技建築(High-tech architecture也稱之為結構表現主義 Structural Expressionism)。為了區別於20年代意大利的未來主義,應該被稱之為"新未來主義建築"。

而蘇聯未來主義建築吸收了構成主義、立體主義、表現主義等多種藝術流派,在空間形態上強調運動趨勢,歌頌“科學的和機械化的時代”的一批現代主義建築。其鼻祖是蘇聯構成主義代表人物斯塔林所構思的第三國際紀念碑。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塔特林,第三國際紀念碑模型,莫斯科,1920年

圖:攝影師張一方

以斯塔林為代表的建築師在蘇聯掀起了現代建築的第一次浪潮,但卻在斯大林上臺第二次建築浪潮)後,被其執迷於的羅馬式、古典主義和折衷主義的建築所壓制,這一派的建築師甚至被逮捕。

直到赫魯曉夫執政後對構成主義的放鬆管理(第三次建築浪潮)以及勃列日涅夫接任後開放建築界的思想風氣,未來主義建築終於在70年代(第四次建築浪潮)蓬勃發展。

"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激發設計靈感,傳播有料乾貨

邏輯君特推出「小住課堂」欄目

跨界取材,用有趣的方式考古設計知識

《切爾諾貝利》番茄指數95%,豆瓣9.7分,這麼罕見的高分劇邏輯君怎麼會錯過!

普通人可以從災難片的角度看劇情,知識分子可以大談核洩露問題,而設計界的邏輯君調整了一下姿勢,發現這部劇隱藏了蘇聯這片土地幾百年的建築發展史,且看邏輯君慢慢梳理。


“俄羅斯民族是最兩極化的民族,它是對立面的融合。”

——尼·別爾嘉耶夫

邏輯君在刷到第三集時,精神為之一振!消防員夫妻的這段對話,展示了一個民族的建築和人之間的微妙關係,尤其是其中的情感記憶。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截圖

這對在劇中唯一以個體情感出現的消防員夫妻在生死離別關頭,以聊起莫斯科的建築的方式告別,這當中提及的地名不僅勾連了80年代蘇聯人的文化記憶,也開啟了《切爾諾貝利》劇中隱藏的蘇聯建築發展史。

NO.1

十月革命前:古典主義到現代主義的萌芽

學術上將十月革命前的俄羅斯建築發展分為三個時期:古代羅斯時期(公元6-13 世紀)、中世紀莫斯科公國時期(14-17 世紀)、近代俄羅斯帝國時期(18世紀-十月革命前)。

消防員妻子提及的建築均是在俄羅斯公國成立後出現建築代表作,他們吸收了意大利16世紀的建築經驗和北部哥特式建築的風格,這一時期的建築以城堡、鐘樓、教堂、鼓座、蔥頭穹頂、哥特式帳篷頂為主要識別標誌。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5世紀,俄羅斯克裡姆林宮

圖:wikimedia

莫斯科克裡姆林宮(Kremlin)包括五座宮殿,四座大教堂和封閉式的圍牆。15世紀時,伊萬三世(又名“伊凡大帝”)對克里姆林宮進行了翻新,邀請意大利的建築師建造新的牆壁和塔樓。

紅場(Red Square)始於十五世紀末,西側連接著克里姆林宮,救世主塔則是這一建築群中最為壯觀的一座鐘樓。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左,1561,聖瓦西里大教堂/Saint Basil's Cathedral

右,1491,救世主塔/Saviour Tower

圖:wikimedia

救世主塔建於1491年,Spasskaya Tower名字從16世紀起被沿用,值得一提的是,斯大林執政時期下令用五星替換塔頂的雙頭鷹(俄羅斯公國標誌),古典主義建築也在這一時期慢慢退出歷史舞臺。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Spasskaya Tower,1880年拍攝

圖:wikipedia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列寧陵墓/Lenin's Mausoleum

圖:globalsecurity

列寧陵墓在1924年初建,直到1930年才完全建成。早期以木製構造以供臨時使用,最終耗費的大量的紅色花崗石和黑色大理石重建。從形態上來看,這個坐落在紅場的建築已經與古典時期的建築相去甚遠。

劇中提到的這一批俄國建築,整體上呈現出古樸、渾厚、宏大、強勁的氣息,在歷史的發展中延滲透在每一時代的潮流中,其中也包括十月革命後發展的蘇聯現代主義建築。

NO.2

十月革命後:

水泥烏托邦與未來主義並存的現代主義建築

回到劇中事故發生的主城,時間線也快進到了蘇聯70年代,核電站建設、普里皮亞吉的集體住宅、80年代石棺圖騰、90年代未來主義在廢城重新崛起,切爾諾貝利幾乎包含了蘇聯現代主義建築發展的所有特徵,這其中有這個民族的榮光、又有著預示終將衰敗的徵兆。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截圖

01. 從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建築設計和所在城市普里皮亞季鎮城市建設,邏輯君看到的是“水泥烏托邦”的身影。這種城郊集體建築,大規模的住宅工程源與赫魯曉夫執政後展開的"反浪費運動"相關,此時蘇聯的混凝土產量位居世界首位,這一時期建造的集體住宅區深刻地影響著蘇維埃人民以及其他社會主義“現代建築”。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

圖:Volodymir.美聯社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取景地:伊格納利納核電站,立陶宛

圖:NPP WORLD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普里皮亞季城市鳥瞰圖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赫魯曉夫樓Khrushchyovkas,俗稱筒子樓

圖:citylab

02.從阻止放射性核汙染所做成封閉設施“石棺”以及當地紀念碑,邏輯君聯想到的是有著高度浪漫和科幻色彩的未來主義建築。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石棺",歐洲盟國聯合制造

圖:NPP WORLD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4號反應堆前的紀念碑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紀念碑 Monument to the Firefighters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5號6號反應堆旁的冷卻塔

圖:攝影師張一方

我們都知道一個時期不可能只有兩種建築風格的發展,但邏輯君想點明的是,梳理切爾諾貝利事件當中的”水泥烏托邦“和”未來主義“同時也是切入切爾諾貝利所透露的文化意義的一個角度:集權下高度的工業崇拜,對極致自由的烏托邦想象。

集體住宅不言而喻,它就出現在你我的生活之中,而未來主義建築,化作了一個個歷史的圖騰,啟迪著後現代藝術的發展。

NO.3

野蠻與詩意並存的未來主義建築

未來主義建築,在文學領域被用來描述一種具有太空時代外觀的建築,如科幻小說作品或科幻小說漫畫中所描繪的。在今天也會特指:流體建築(Blob architecture和高科技建築(High-tech architecture也稱之為結構表現主義 Structural Expressionism)。為了區別於20年代意大利的未來主義,應該被稱之為"新未來主義建築"。

而蘇聯未來主義建築吸收了構成主義、立體主義、表現主義等多種藝術流派,在空間形態上強調運動趨勢,歌頌“科學的和機械化的時代”的一批現代主義建築。其鼻祖是蘇聯構成主義代表人物斯塔林所構思的第三國際紀念碑。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塔特林,第三國際紀念碑模型,莫斯科,1920年

圖:攝影師張一方

以斯塔林為代表的建築師在蘇聯掀起了現代建築的第一次浪潮,但卻在斯大林上臺第二次建築浪潮)後,被其執迷於的羅馬式、古典主義和折衷主義的建築所壓制,這一派的建築師甚至被逮捕。

直到赫魯曉夫執政後對構成主義的放鬆管理(第三次建築浪潮)以及勃列日涅夫接任後開放建築界的思想風氣,未來主義建築終於在70年代(第四次建築浪潮)蓬勃發展。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激發設計靈感,傳播有料乾貨

邏輯君特推出「小住課堂」欄目

跨界取材,用有趣的方式考古設計知識

《切爾諾貝利》番茄指數95%,豆瓣9.7分,這麼罕見的高分劇邏輯君怎麼會錯過!

普通人可以從災難片的角度看劇情,知識分子可以大談核洩露問題,而設計界的邏輯君調整了一下姿勢,發現這部劇隱藏了蘇聯這片土地幾百年的建築發展史,且看邏輯君慢慢梳理。


“俄羅斯民族是最兩極化的民族,它是對立面的融合。”

——尼·別爾嘉耶夫

邏輯君在刷到第三集時,精神為之一振!消防員夫妻的這段對話,展示了一個民族的建築和人之間的微妙關係,尤其是其中的情感記憶。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截圖

這對在劇中唯一以個體情感出現的消防員夫妻在生死離別關頭,以聊起莫斯科的建築的方式告別,這當中提及的地名不僅勾連了80年代蘇聯人的文化記憶,也開啟了《切爾諾貝利》劇中隱藏的蘇聯建築發展史。

NO.1

十月革命前:古典主義到現代主義的萌芽

學術上將十月革命前的俄羅斯建築發展分為三個時期:古代羅斯時期(公元6-13 世紀)、中世紀莫斯科公國時期(14-17 世紀)、近代俄羅斯帝國時期(18世紀-十月革命前)。

消防員妻子提及的建築均是在俄羅斯公國成立後出現建築代表作,他們吸收了意大利16世紀的建築經驗和北部哥特式建築的風格,這一時期的建築以城堡、鐘樓、教堂、鼓座、蔥頭穹頂、哥特式帳篷頂為主要識別標誌。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5世紀,俄羅斯克裡姆林宮

圖:wikimedia

莫斯科克裡姆林宮(Kremlin)包括五座宮殿,四座大教堂和封閉式的圍牆。15世紀時,伊萬三世(又名“伊凡大帝”)對克里姆林宮進行了翻新,邀請意大利的建築師建造新的牆壁和塔樓。

紅場(Red Square)始於十五世紀末,西側連接著克里姆林宮,救世主塔則是這一建築群中最為壯觀的一座鐘樓。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左,1561,聖瓦西里大教堂/Saint Basil's Cathedral

右,1491,救世主塔/Saviour Tower

圖:wikimedia

救世主塔建於1491年,Spasskaya Tower名字從16世紀起被沿用,值得一提的是,斯大林執政時期下令用五星替換塔頂的雙頭鷹(俄羅斯公國標誌),古典主義建築也在這一時期慢慢退出歷史舞臺。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Spasskaya Tower,1880年拍攝

圖:wikipedia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列寧陵墓/Lenin's Mausoleum

圖:globalsecurity

列寧陵墓在1924年初建,直到1930年才完全建成。早期以木製構造以供臨時使用,最終耗費的大量的紅色花崗石和黑色大理石重建。從形態上來看,這個坐落在紅場的建築已經與古典時期的建築相去甚遠。

劇中提到的這一批俄國建築,整體上呈現出古樸、渾厚、宏大、強勁的氣息,在歷史的發展中延滲透在每一時代的潮流中,其中也包括十月革命後發展的蘇聯現代主義建築。

NO.2

十月革命後:

水泥烏托邦與未來主義並存的現代主義建築

回到劇中事故發生的主城,時間線也快進到了蘇聯70年代,核電站建設、普里皮亞吉的集體住宅、80年代石棺圖騰、90年代未來主義在廢城重新崛起,切爾諾貝利幾乎包含了蘇聯現代主義建築發展的所有特徵,這其中有這個民族的榮光、又有著預示終將衰敗的徵兆。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截圖

01. 從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建築設計和所在城市普里皮亞季鎮城市建設,邏輯君看到的是“水泥烏托邦”的身影。這種城郊集體建築,大規模的住宅工程源與赫魯曉夫執政後展開的"反浪費運動"相關,此時蘇聯的混凝土產量位居世界首位,這一時期建造的集體住宅區深刻地影響著蘇維埃人民以及其他社會主義“現代建築”。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

圖:Volodymir.美聯社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取景地:伊格納利納核電站,立陶宛

圖:NPP WORLD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普里皮亞季城市鳥瞰圖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赫魯曉夫樓Khrushchyovkas,俗稱筒子樓

圖:citylab

02.從阻止放射性核汙染所做成封閉設施“石棺”以及當地紀念碑,邏輯君聯想到的是有著高度浪漫和科幻色彩的未來主義建築。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石棺",歐洲盟國聯合制造

圖:NPP WORLD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4號反應堆前的紀念碑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紀念碑 Monument to the Firefighters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5號6號反應堆旁的冷卻塔

圖:攝影師張一方

我們都知道一個時期不可能只有兩種建築風格的發展,但邏輯君想點明的是,梳理切爾諾貝利事件當中的”水泥烏托邦“和”未來主義“同時也是切入切爾諾貝利所透露的文化意義的一個角度:集權下高度的工業崇拜,對極致自由的烏托邦想象。

集體住宅不言而喻,它就出現在你我的生活之中,而未來主義建築,化作了一個個歷史的圖騰,啟迪著後現代藝術的發展。

NO.3

野蠻與詩意並存的未來主義建築

未來主義建築,在文學領域被用來描述一種具有太空時代外觀的建築,如科幻小說作品或科幻小說漫畫中所描繪的。在今天也會特指:流體建築(Blob architecture和高科技建築(High-tech architecture也稱之為結構表現主義 Structural Expressionism)。為了區別於20年代意大利的未來主義,應該被稱之為"新未來主義建築"。

而蘇聯未來主義建築吸收了構成主義、立體主義、表現主義等多種藝術流派,在空間形態上強調運動趨勢,歌頌“科學的和機械化的時代”的一批現代主義建築。其鼻祖是蘇聯構成主義代表人物斯塔林所構思的第三國際紀念碑。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塔特林,第三國際紀念碑模型,莫斯科,1920年

圖:攝影師張一方

以斯塔林為代表的建築師在蘇聯掀起了現代建築的第一次浪潮,但卻在斯大林上臺第二次建築浪潮)後,被其執迷於的羅馬式、古典主義和折衷主義的建築所壓制,這一派的建築師甚至被逮捕。

直到赫魯曉夫執政後對構成主義的放鬆管理(第三次建築浪潮)以及勃列日涅夫接任後開放建築界的思想風氣,未來主義建築終於在70年代(第四次建築浪潮)蓬勃發展。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68–1981,基輔記憶公園/Memory Park

圖:archdaily

他們或是出現在城市中心,或是出現在郊外,有些在國家徵用之下遺留至今,而大多因為戰亂被銷燬以及因時代進程被遺忘在歷史的荒原之中。

"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激發設計靈感,傳播有料乾貨

邏輯君特推出「小住課堂」欄目

跨界取材,用有趣的方式考古設計知識

《切爾諾貝利》番茄指數95%,豆瓣9.7分,這麼罕見的高分劇邏輯君怎麼會錯過!

普通人可以從災難片的角度看劇情,知識分子可以大談核洩露問題,而設計界的邏輯君調整了一下姿勢,發現這部劇隱藏了蘇聯這片土地幾百年的建築發展史,且看邏輯君慢慢梳理。


“俄羅斯民族是最兩極化的民族,它是對立面的融合。”

——尼·別爾嘉耶夫

邏輯君在刷到第三集時,精神為之一振!消防員夫妻的這段對話,展示了一個民族的建築和人之間的微妙關係,尤其是其中的情感記憶。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截圖

這對在劇中唯一以個體情感出現的消防員夫妻在生死離別關頭,以聊起莫斯科的建築的方式告別,這當中提及的地名不僅勾連了80年代蘇聯人的文化記憶,也開啟了《切爾諾貝利》劇中隱藏的蘇聯建築發展史。

NO.1

十月革命前:古典主義到現代主義的萌芽

學術上將十月革命前的俄羅斯建築發展分為三個時期:古代羅斯時期(公元6-13 世紀)、中世紀莫斯科公國時期(14-17 世紀)、近代俄羅斯帝國時期(18世紀-十月革命前)。

消防員妻子提及的建築均是在俄羅斯公國成立後出現建築代表作,他們吸收了意大利16世紀的建築經驗和北部哥特式建築的風格,這一時期的建築以城堡、鐘樓、教堂、鼓座、蔥頭穹頂、哥特式帳篷頂為主要識別標誌。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5世紀,俄羅斯克裡姆林宮

圖:wikimedia

莫斯科克裡姆林宮(Kremlin)包括五座宮殿,四座大教堂和封閉式的圍牆。15世紀時,伊萬三世(又名“伊凡大帝”)對克里姆林宮進行了翻新,邀請意大利的建築師建造新的牆壁和塔樓。

紅場(Red Square)始於十五世紀末,西側連接著克里姆林宮,救世主塔則是這一建築群中最為壯觀的一座鐘樓。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左,1561,聖瓦西里大教堂/Saint Basil's Cathedral

右,1491,救世主塔/Saviour Tower

圖:wikimedia

救世主塔建於1491年,Spasskaya Tower名字從16世紀起被沿用,值得一提的是,斯大林執政時期下令用五星替換塔頂的雙頭鷹(俄羅斯公國標誌),古典主義建築也在這一時期慢慢退出歷史舞臺。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Spasskaya Tower,1880年拍攝

圖:wikipedia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列寧陵墓/Lenin's Mausoleum

圖:globalsecurity

列寧陵墓在1924年初建,直到1930年才完全建成。早期以木製構造以供臨時使用,最終耗費的大量的紅色花崗石和黑色大理石重建。從形態上來看,這個坐落在紅場的建築已經與古典時期的建築相去甚遠。

劇中提到的這一批俄國建築,整體上呈現出古樸、渾厚、宏大、強勁的氣息,在歷史的發展中延滲透在每一時代的潮流中,其中也包括十月革命後發展的蘇聯現代主義建築。

NO.2

十月革命後:

水泥烏托邦與未來主義並存的現代主義建築

回到劇中事故發生的主城,時間線也快進到了蘇聯70年代,核電站建設、普里皮亞吉的集體住宅、80年代石棺圖騰、90年代未來主義在廢城重新崛起,切爾諾貝利幾乎包含了蘇聯現代主義建築發展的所有特徵,這其中有這個民族的榮光、又有著預示終將衰敗的徵兆。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截圖

01. 從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建築設計和所在城市普里皮亞季鎮城市建設,邏輯君看到的是“水泥烏托邦”的身影。這種城郊集體建築,大規模的住宅工程源與赫魯曉夫執政後展開的"反浪費運動"相關,此時蘇聯的混凝土產量位居世界首位,這一時期建造的集體住宅區深刻地影響著蘇維埃人民以及其他社會主義“現代建築”。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

圖:Volodymir.美聯社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取景地:伊格納利納核電站,立陶宛

圖:NPP WORLD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普里皮亞季城市鳥瞰圖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赫魯曉夫樓Khrushchyovkas,俗稱筒子樓

圖:citylab

02.從阻止放射性核汙染所做成封閉設施“石棺”以及當地紀念碑,邏輯君聯想到的是有著高度浪漫和科幻色彩的未來主義建築。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石棺",歐洲盟國聯合制造

圖:NPP WORLD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4號反應堆前的紀念碑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紀念碑 Monument to the Firefighters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5號6號反應堆旁的冷卻塔

圖:攝影師張一方

我們都知道一個時期不可能只有兩種建築風格的發展,但邏輯君想點明的是,梳理切爾諾貝利事件當中的”水泥烏托邦“和”未來主義“同時也是切入切爾諾貝利所透露的文化意義的一個角度:集權下高度的工業崇拜,對極致自由的烏托邦想象。

集體住宅不言而喻,它就出現在你我的生活之中,而未來主義建築,化作了一個個歷史的圖騰,啟迪著後現代藝術的發展。

NO.3

野蠻與詩意並存的未來主義建築

未來主義建築,在文學領域被用來描述一種具有太空時代外觀的建築,如科幻小說作品或科幻小說漫畫中所描繪的。在今天也會特指:流體建築(Blob architecture和高科技建築(High-tech architecture也稱之為結構表現主義 Structural Expressionism)。為了區別於20年代意大利的未來主義,應該被稱之為"新未來主義建築"。

而蘇聯未來主義建築吸收了構成主義、立體主義、表現主義等多種藝術流派,在空間形態上強調運動趨勢,歌頌“科學的和機械化的時代”的一批現代主義建築。其鼻祖是蘇聯構成主義代表人物斯塔林所構思的第三國際紀念碑。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塔特林,第三國際紀念碑模型,莫斯科,1920年

圖:攝影師張一方

以斯塔林為代表的建築師在蘇聯掀起了現代建築的第一次浪潮,但卻在斯大林上臺第二次建築浪潮)後,被其執迷於的羅馬式、古典主義和折衷主義的建築所壓制,這一派的建築師甚至被逮捕。

直到赫魯曉夫執政後對構成主義的放鬆管理(第三次建築浪潮)以及勃列日涅夫接任後開放建築界的思想風氣,未來主義建築終於在70年代(第四次建築浪潮)蓬勃發展。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68–1981,基輔記憶公園/Memory Park

圖:archdaily

他們或是出現在城市中心,或是出現在郊外,有些在國家徵用之下遺留至今,而大多因為戰亂被銷燬以及因時代進程被遺忘在歷史的荒原之中。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激發設計靈感,傳播有料乾貨

邏輯君特推出「小住課堂」欄目

跨界取材,用有趣的方式考古設計知識

《切爾諾貝利》番茄指數95%,豆瓣9.7分,這麼罕見的高分劇邏輯君怎麼會錯過!

普通人可以從災難片的角度看劇情,知識分子可以大談核洩露問題,而設計界的邏輯君調整了一下姿勢,發現這部劇隱藏了蘇聯這片土地幾百年的建築發展史,且看邏輯君慢慢梳理。


“俄羅斯民族是最兩極化的民族,它是對立面的融合。”

——尼·別爾嘉耶夫

邏輯君在刷到第三集時,精神為之一振!消防員夫妻的這段對話,展示了一個民族的建築和人之間的微妙關係,尤其是其中的情感記憶。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截圖

這對在劇中唯一以個體情感出現的消防員夫妻在生死離別關頭,以聊起莫斯科的建築的方式告別,這當中提及的地名不僅勾連了80年代蘇聯人的文化記憶,也開啟了《切爾諾貝利》劇中隱藏的蘇聯建築發展史。

NO.1

十月革命前:古典主義到現代主義的萌芽

學術上將十月革命前的俄羅斯建築發展分為三個時期:古代羅斯時期(公元6-13 世紀)、中世紀莫斯科公國時期(14-17 世紀)、近代俄羅斯帝國時期(18世紀-十月革命前)。

消防員妻子提及的建築均是在俄羅斯公國成立後出現建築代表作,他們吸收了意大利16世紀的建築經驗和北部哥特式建築的風格,這一時期的建築以城堡、鐘樓、教堂、鼓座、蔥頭穹頂、哥特式帳篷頂為主要識別標誌。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5世紀,俄羅斯克裡姆林宮

圖:wikimedia

莫斯科克裡姆林宮(Kremlin)包括五座宮殿,四座大教堂和封閉式的圍牆。15世紀時,伊萬三世(又名“伊凡大帝”)對克里姆林宮進行了翻新,邀請意大利的建築師建造新的牆壁和塔樓。

紅場(Red Square)始於十五世紀末,西側連接著克里姆林宮,救世主塔則是這一建築群中最為壯觀的一座鐘樓。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左,1561,聖瓦西里大教堂/Saint Basil's Cathedral

右,1491,救世主塔/Saviour Tower

圖:wikimedia

救世主塔建於1491年,Spasskaya Tower名字從16世紀起被沿用,值得一提的是,斯大林執政時期下令用五星替換塔頂的雙頭鷹(俄羅斯公國標誌),古典主義建築也在這一時期慢慢退出歷史舞臺。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Spasskaya Tower,1880年拍攝

圖:wikipedia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列寧陵墓/Lenin's Mausoleum

圖:globalsecurity

列寧陵墓在1924年初建,直到1930年才完全建成。早期以木製構造以供臨時使用,最終耗費的大量的紅色花崗石和黑色大理石重建。從形態上來看,這個坐落在紅場的建築已經與古典時期的建築相去甚遠。

劇中提到的這一批俄國建築,整體上呈現出古樸、渾厚、宏大、強勁的氣息,在歷史的發展中延滲透在每一時代的潮流中,其中也包括十月革命後發展的蘇聯現代主義建築。

NO.2

十月革命後:

水泥烏托邦與未來主義並存的現代主義建築

回到劇中事故發生的主城,時間線也快進到了蘇聯70年代,核電站建設、普里皮亞吉的集體住宅、80年代石棺圖騰、90年代未來主義在廢城重新崛起,切爾諾貝利幾乎包含了蘇聯現代主義建築發展的所有特徵,這其中有這個民族的榮光、又有著預示終將衰敗的徵兆。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截圖

01. 從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建築設計和所在城市普里皮亞季鎮城市建設,邏輯君看到的是“水泥烏托邦”的身影。這種城郊集體建築,大規模的住宅工程源與赫魯曉夫執政後展開的"反浪費運動"相關,此時蘇聯的混凝土產量位居世界首位,這一時期建造的集體住宅區深刻地影響著蘇維埃人民以及其他社會主義“現代建築”。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

圖:Volodymir.美聯社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取景地:伊格納利納核電站,立陶宛

圖:NPP WORLD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普里皮亞季城市鳥瞰圖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赫魯曉夫樓Khrushchyovkas,俗稱筒子樓

圖:citylab

02.從阻止放射性核汙染所做成封閉設施“石棺”以及當地紀念碑,邏輯君聯想到的是有著高度浪漫和科幻色彩的未來主義建築。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石棺",歐洲盟國聯合制造

圖:NPP WORLD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4號反應堆前的紀念碑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紀念碑 Monument to the Firefighters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5號6號反應堆旁的冷卻塔

圖:攝影師張一方

我們都知道一個時期不可能只有兩種建築風格的發展,但邏輯君想點明的是,梳理切爾諾貝利事件當中的”水泥烏托邦“和”未來主義“同時也是切入切爾諾貝利所透露的文化意義的一個角度:集權下高度的工業崇拜,對極致自由的烏托邦想象。

集體住宅不言而喻,它就出現在你我的生活之中,而未來主義建築,化作了一個個歷史的圖騰,啟迪著後現代藝術的發展。

NO.3

野蠻與詩意並存的未來主義建築

未來主義建築,在文學領域被用來描述一種具有太空時代外觀的建築,如科幻小說作品或科幻小說漫畫中所描繪的。在今天也會特指:流體建築(Blob architecture和高科技建築(High-tech architecture也稱之為結構表現主義 Structural Expressionism)。為了區別於20年代意大利的未來主義,應該被稱之為"新未來主義建築"。

而蘇聯未來主義建築吸收了構成主義、立體主義、表現主義等多種藝術流派,在空間形態上強調運動趨勢,歌頌“科學的和機械化的時代”的一批現代主義建築。其鼻祖是蘇聯構成主義代表人物斯塔林所構思的第三國際紀念碑。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塔特林,第三國際紀念碑模型,莫斯科,1920年

圖:攝影師張一方

以斯塔林為代表的建築師在蘇聯掀起了現代建築的第一次浪潮,但卻在斯大林上臺第二次建築浪潮)後,被其執迷於的羅馬式、古典主義和折衷主義的建築所壓制,這一派的建築師甚至被逮捕。

直到赫魯曉夫執政後對構成主義的放鬆管理(第三次建築浪潮)以及勃列日涅夫接任後開放建築界的思想風氣,未來主義建築終於在70年代(第四次建築浪潮)蓬勃發展。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68–1981,基輔記憶公園/Memory Park

圖:archdaily

他們或是出現在城市中心,或是出現在郊外,有些在國家徵用之下遺留至今,而大多因為戰亂被銷燬以及因時代進程被遺忘在歷史的荒原之中。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68,俄羅斯聖彼得堡國家機器人研究院

Institute of Robotics and Technical Cybernetics

圖:wikipedia

"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激發設計靈感,傳播有料乾貨

邏輯君特推出「小住課堂」欄目

跨界取材,用有趣的方式考古設計知識

《切爾諾貝利》番茄指數95%,豆瓣9.7分,這麼罕見的高分劇邏輯君怎麼會錯過!

普通人可以從災難片的角度看劇情,知識分子可以大談核洩露問題,而設計界的邏輯君調整了一下姿勢,發現這部劇隱藏了蘇聯這片土地幾百年的建築發展史,且看邏輯君慢慢梳理。


“俄羅斯民族是最兩極化的民族,它是對立面的融合。”

——尼·別爾嘉耶夫

邏輯君在刷到第三集時,精神為之一振!消防員夫妻的這段對話,展示了一個民族的建築和人之間的微妙關係,尤其是其中的情感記憶。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截圖

這對在劇中唯一以個體情感出現的消防員夫妻在生死離別關頭,以聊起莫斯科的建築的方式告別,這當中提及的地名不僅勾連了80年代蘇聯人的文化記憶,也開啟了《切爾諾貝利》劇中隱藏的蘇聯建築發展史。

NO.1

十月革命前:古典主義到現代主義的萌芽

學術上將十月革命前的俄羅斯建築發展分為三個時期:古代羅斯時期(公元6-13 世紀)、中世紀莫斯科公國時期(14-17 世紀)、近代俄羅斯帝國時期(18世紀-十月革命前)。

消防員妻子提及的建築均是在俄羅斯公國成立後出現建築代表作,他們吸收了意大利16世紀的建築經驗和北部哥特式建築的風格,這一時期的建築以城堡、鐘樓、教堂、鼓座、蔥頭穹頂、哥特式帳篷頂為主要識別標誌。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5世紀,俄羅斯克裡姆林宮

圖:wikimedia

莫斯科克裡姆林宮(Kremlin)包括五座宮殿,四座大教堂和封閉式的圍牆。15世紀時,伊萬三世(又名“伊凡大帝”)對克里姆林宮進行了翻新,邀請意大利的建築師建造新的牆壁和塔樓。

紅場(Red Square)始於十五世紀末,西側連接著克里姆林宮,救世主塔則是這一建築群中最為壯觀的一座鐘樓。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左,1561,聖瓦西里大教堂/Saint Basil's Cathedral

右,1491,救世主塔/Saviour Tower

圖:wikimedia

救世主塔建於1491年,Spasskaya Tower名字從16世紀起被沿用,值得一提的是,斯大林執政時期下令用五星替換塔頂的雙頭鷹(俄羅斯公國標誌),古典主義建築也在這一時期慢慢退出歷史舞臺。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Spasskaya Tower,1880年拍攝

圖:wikipedia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列寧陵墓/Lenin's Mausoleum

圖:globalsecurity

列寧陵墓在1924年初建,直到1930年才完全建成。早期以木製構造以供臨時使用,最終耗費的大量的紅色花崗石和黑色大理石重建。從形態上來看,這個坐落在紅場的建築已經與古典時期的建築相去甚遠。

劇中提到的這一批俄國建築,整體上呈現出古樸、渾厚、宏大、強勁的氣息,在歷史的發展中延滲透在每一時代的潮流中,其中也包括十月革命後發展的蘇聯現代主義建築。

NO.2

十月革命後:

水泥烏托邦與未來主義並存的現代主義建築

回到劇中事故發生的主城,時間線也快進到了蘇聯70年代,核電站建設、普里皮亞吉的集體住宅、80年代石棺圖騰、90年代未來主義在廢城重新崛起,切爾諾貝利幾乎包含了蘇聯現代主義建築發展的所有特徵,這其中有這個民族的榮光、又有著預示終將衰敗的徵兆。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截圖

01. 從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建築設計和所在城市普里皮亞季鎮城市建設,邏輯君看到的是“水泥烏托邦”的身影。這種城郊集體建築,大規模的住宅工程源與赫魯曉夫執政後展開的"反浪費運動"相關,此時蘇聯的混凝土產量位居世界首位,這一時期建造的集體住宅區深刻地影響著蘇維埃人民以及其他社會主義“現代建築”。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

圖:Volodymir.美聯社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取景地:伊格納利納核電站,立陶宛

圖:NPP WORLD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普里皮亞季城市鳥瞰圖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赫魯曉夫樓Khrushchyovkas,俗稱筒子樓

圖:citylab

02.從阻止放射性核汙染所做成封閉設施“石棺”以及當地紀念碑,邏輯君聯想到的是有著高度浪漫和科幻色彩的未來主義建築。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石棺",歐洲盟國聯合制造

圖:NPP WORLD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4號反應堆前的紀念碑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紀念碑 Monument to the Firefighters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5號6號反應堆旁的冷卻塔

圖:攝影師張一方

我們都知道一個時期不可能只有兩種建築風格的發展,但邏輯君想點明的是,梳理切爾諾貝利事件當中的”水泥烏托邦“和”未來主義“同時也是切入切爾諾貝利所透露的文化意義的一個角度:集權下高度的工業崇拜,對極致自由的烏托邦想象。

集體住宅不言而喻,它就出現在你我的生活之中,而未來主義建築,化作了一個個歷史的圖騰,啟迪著後現代藝術的發展。

NO.3

野蠻與詩意並存的未來主義建築

未來主義建築,在文學領域被用來描述一種具有太空時代外觀的建築,如科幻小說作品或科幻小說漫畫中所描繪的。在今天也會特指:流體建築(Blob architecture和高科技建築(High-tech architecture也稱之為結構表現主義 Structural Expressionism)。為了區別於20年代意大利的未來主義,應該被稱之為"新未來主義建築"。

而蘇聯未來主義建築吸收了構成主義、立體主義、表現主義等多種藝術流派,在空間形態上強調運動趨勢,歌頌“科學的和機械化的時代”的一批現代主義建築。其鼻祖是蘇聯構成主義代表人物斯塔林所構思的第三國際紀念碑。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塔特林,第三國際紀念碑模型,莫斯科,1920年

圖:攝影師張一方

以斯塔林為代表的建築師在蘇聯掀起了現代建築的第一次浪潮,但卻在斯大林上臺第二次建築浪潮)後,被其執迷於的羅馬式、古典主義和折衷主義的建築所壓制,這一派的建築師甚至被逮捕。

直到赫魯曉夫執政後對構成主義的放鬆管理(第三次建築浪潮)以及勃列日涅夫接任後開放建築界的思想風氣,未來主義建築終於在70年代(第四次建築浪潮)蓬勃發展。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68–1981,基輔記憶公園/Memory Park

圖:archdaily

他們或是出現在城市中心,或是出現在郊外,有些在國家徵用之下遺留至今,而大多因為戰亂被銷燬以及因時代進程被遺忘在歷史的荒原之中。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68,俄羅斯聖彼得堡國家機器人研究院

Institute of Robotics and Technical Cybernetics

圖:wikipedia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激發設計靈感,傳播有料乾貨

邏輯君特推出「小住課堂」欄目

跨界取材,用有趣的方式考古設計知識

《切爾諾貝利》番茄指數95%,豆瓣9.7分,這麼罕見的高分劇邏輯君怎麼會錯過!

普通人可以從災難片的角度看劇情,知識分子可以大談核洩露問題,而設計界的邏輯君調整了一下姿勢,發現這部劇隱藏了蘇聯這片土地幾百年的建築發展史,且看邏輯君慢慢梳理。


“俄羅斯民族是最兩極化的民族,它是對立面的融合。”

——尼·別爾嘉耶夫

邏輯君在刷到第三集時,精神為之一振!消防員夫妻的這段對話,展示了一個民族的建築和人之間的微妙關係,尤其是其中的情感記憶。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截圖

這對在劇中唯一以個體情感出現的消防員夫妻在生死離別關頭,以聊起莫斯科的建築的方式告別,這當中提及的地名不僅勾連了80年代蘇聯人的文化記憶,也開啟了《切爾諾貝利》劇中隱藏的蘇聯建築發展史。

NO.1

十月革命前:古典主義到現代主義的萌芽

學術上將十月革命前的俄羅斯建築發展分為三個時期:古代羅斯時期(公元6-13 世紀)、中世紀莫斯科公國時期(14-17 世紀)、近代俄羅斯帝國時期(18世紀-十月革命前)。

消防員妻子提及的建築均是在俄羅斯公國成立後出現建築代表作,他們吸收了意大利16世紀的建築經驗和北部哥特式建築的風格,這一時期的建築以城堡、鐘樓、教堂、鼓座、蔥頭穹頂、哥特式帳篷頂為主要識別標誌。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5世紀,俄羅斯克裡姆林宮

圖:wikimedia

莫斯科克裡姆林宮(Kremlin)包括五座宮殿,四座大教堂和封閉式的圍牆。15世紀時,伊萬三世(又名“伊凡大帝”)對克里姆林宮進行了翻新,邀請意大利的建築師建造新的牆壁和塔樓。

紅場(Red Square)始於十五世紀末,西側連接著克里姆林宮,救世主塔則是這一建築群中最為壯觀的一座鐘樓。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左,1561,聖瓦西里大教堂/Saint Basil's Cathedral

右,1491,救世主塔/Saviour Tower

圖:wikimedia

救世主塔建於1491年,Spasskaya Tower名字從16世紀起被沿用,值得一提的是,斯大林執政時期下令用五星替換塔頂的雙頭鷹(俄羅斯公國標誌),古典主義建築也在這一時期慢慢退出歷史舞臺。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Spasskaya Tower,1880年拍攝

圖:wikipedia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列寧陵墓/Lenin's Mausoleum

圖:globalsecurity

列寧陵墓在1924年初建,直到1930年才完全建成。早期以木製構造以供臨時使用,最終耗費的大量的紅色花崗石和黑色大理石重建。從形態上來看,這個坐落在紅場的建築已經與古典時期的建築相去甚遠。

劇中提到的這一批俄國建築,整體上呈現出古樸、渾厚、宏大、強勁的氣息,在歷史的發展中延滲透在每一時代的潮流中,其中也包括十月革命後發展的蘇聯現代主義建築。

NO.2

十月革命後:

水泥烏托邦與未來主義並存的現代主義建築

回到劇中事故發生的主城,時間線也快進到了蘇聯70年代,核電站建設、普里皮亞吉的集體住宅、80年代石棺圖騰、90年代未來主義在廢城重新崛起,切爾諾貝利幾乎包含了蘇聯現代主義建築發展的所有特徵,這其中有這個民族的榮光、又有著預示終將衰敗的徵兆。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截圖

01. 從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建築設計和所在城市普里皮亞季鎮城市建設,邏輯君看到的是“水泥烏托邦”的身影。這種城郊集體建築,大規模的住宅工程源與赫魯曉夫執政後展開的"反浪費運動"相關,此時蘇聯的混凝土產量位居世界首位,這一時期建造的集體住宅區深刻地影響著蘇維埃人民以及其他社會主義“現代建築”。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

圖:Volodymir.美聯社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取景地:伊格納利納核電站,立陶宛

圖:NPP WORLD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普里皮亞季城市鳥瞰圖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赫魯曉夫樓Khrushchyovkas,俗稱筒子樓

圖:citylab

02.從阻止放射性核汙染所做成封閉設施“石棺”以及當地紀念碑,邏輯君聯想到的是有著高度浪漫和科幻色彩的未來主義建築。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石棺",歐洲盟國聯合制造

圖:NPP WORLD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4號反應堆前的紀念碑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紀念碑 Monument to the Firefighters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5號6號反應堆旁的冷卻塔

圖:攝影師張一方

我們都知道一個時期不可能只有兩種建築風格的發展,但邏輯君想點明的是,梳理切爾諾貝利事件當中的”水泥烏托邦“和”未來主義“同時也是切入切爾諾貝利所透露的文化意義的一個角度:集權下高度的工業崇拜,對極致自由的烏托邦想象。

集體住宅不言而喻,它就出現在你我的生活之中,而未來主義建築,化作了一個個歷史的圖騰,啟迪著後現代藝術的發展。

NO.3

野蠻與詩意並存的未來主義建築

未來主義建築,在文學領域被用來描述一種具有太空時代外觀的建築,如科幻小說作品或科幻小說漫畫中所描繪的。在今天也會特指:流體建築(Blob architecture和高科技建築(High-tech architecture也稱之為結構表現主義 Structural Expressionism)。為了區別於20年代意大利的未來主義,應該被稱之為"新未來主義建築"。

而蘇聯未來主義建築吸收了構成主義、立體主義、表現主義等多種藝術流派,在空間形態上強調運動趨勢,歌頌“科學的和機械化的時代”的一批現代主義建築。其鼻祖是蘇聯構成主義代表人物斯塔林所構思的第三國際紀念碑。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塔特林,第三國際紀念碑模型,莫斯科,1920年

圖:攝影師張一方

以斯塔林為代表的建築師在蘇聯掀起了現代建築的第一次浪潮,但卻在斯大林上臺第二次建築浪潮)後,被其執迷於的羅馬式、古典主義和折衷主義的建築所壓制,這一派的建築師甚至被逮捕。

直到赫魯曉夫執政後對構成主義的放鬆管理(第三次建築浪潮)以及勃列日涅夫接任後開放建築界的思想風氣,未來主義建築終於在70年代(第四次建築浪潮)蓬勃發展。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68–1981,基輔記憶公園/Memory Park

圖:archdaily

他們或是出現在城市中心,或是出現在郊外,有些在國家徵用之下遺留至今,而大多因為戰亂被銷燬以及因時代進程被遺忘在歷史的荒原之中。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68,俄羅斯聖彼得堡國家機器人研究院

Institute of Robotics and Technical Cybernetics

圖:wikipedia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72-1980,基輔Teremky社區大學

New buildings of T. Shevchenko University

圖:archdaily

"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激發設計靈感,傳播有料乾貨

邏輯君特推出「小住課堂」欄目

跨界取材,用有趣的方式考古設計知識

《切爾諾貝利》番茄指數95%,豆瓣9.7分,這麼罕見的高分劇邏輯君怎麼會錯過!

普通人可以從災難片的角度看劇情,知識分子可以大談核洩露問題,而設計界的邏輯君調整了一下姿勢,發現這部劇隱藏了蘇聯這片土地幾百年的建築發展史,且看邏輯君慢慢梳理。


“俄羅斯民族是最兩極化的民族,它是對立面的融合。”

——尼·別爾嘉耶夫

邏輯君在刷到第三集時,精神為之一振!消防員夫妻的這段對話,展示了一個民族的建築和人之間的微妙關係,尤其是其中的情感記憶。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截圖

這對在劇中唯一以個體情感出現的消防員夫妻在生死離別關頭,以聊起莫斯科的建築的方式告別,這當中提及的地名不僅勾連了80年代蘇聯人的文化記憶,也開啟了《切爾諾貝利》劇中隱藏的蘇聯建築發展史。

NO.1

十月革命前:古典主義到現代主義的萌芽

學術上將十月革命前的俄羅斯建築發展分為三個時期:古代羅斯時期(公元6-13 世紀)、中世紀莫斯科公國時期(14-17 世紀)、近代俄羅斯帝國時期(18世紀-十月革命前)。

消防員妻子提及的建築均是在俄羅斯公國成立後出現建築代表作,他們吸收了意大利16世紀的建築經驗和北部哥特式建築的風格,這一時期的建築以城堡、鐘樓、教堂、鼓座、蔥頭穹頂、哥特式帳篷頂為主要識別標誌。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5世紀,俄羅斯克裡姆林宮

圖:wikimedia

莫斯科克裡姆林宮(Kremlin)包括五座宮殿,四座大教堂和封閉式的圍牆。15世紀時,伊萬三世(又名“伊凡大帝”)對克里姆林宮進行了翻新,邀請意大利的建築師建造新的牆壁和塔樓。

紅場(Red Square)始於十五世紀末,西側連接著克里姆林宮,救世主塔則是這一建築群中最為壯觀的一座鐘樓。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左,1561,聖瓦西里大教堂/Saint Basil's Cathedral

右,1491,救世主塔/Saviour Tower

圖:wikimedia

救世主塔建於1491年,Spasskaya Tower名字從16世紀起被沿用,值得一提的是,斯大林執政時期下令用五星替換塔頂的雙頭鷹(俄羅斯公國標誌),古典主義建築也在這一時期慢慢退出歷史舞臺。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Spasskaya Tower,1880年拍攝

圖:wikipedia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列寧陵墓/Lenin's Mausoleum

圖:globalsecurity

列寧陵墓在1924年初建,直到1930年才完全建成。早期以木製構造以供臨時使用,最終耗費的大量的紅色花崗石和黑色大理石重建。從形態上來看,這個坐落在紅場的建築已經與古典時期的建築相去甚遠。

劇中提到的這一批俄國建築,整體上呈現出古樸、渾厚、宏大、強勁的氣息,在歷史的發展中延滲透在每一時代的潮流中,其中也包括十月革命後發展的蘇聯現代主義建築。

NO.2

十月革命後:

水泥烏托邦與未來主義並存的現代主義建築

回到劇中事故發生的主城,時間線也快進到了蘇聯70年代,核電站建設、普里皮亞吉的集體住宅、80年代石棺圖騰、90年代未來主義在廢城重新崛起,切爾諾貝利幾乎包含了蘇聯現代主義建築發展的所有特徵,這其中有這個民族的榮光、又有著預示終將衰敗的徵兆。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截圖

01. 從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建築設計和所在城市普里皮亞季鎮城市建設,邏輯君看到的是“水泥烏托邦”的身影。這種城郊集體建築,大規模的住宅工程源與赫魯曉夫執政後展開的"反浪費運動"相關,此時蘇聯的混凝土產量位居世界首位,這一時期建造的集體住宅區深刻地影響著蘇維埃人民以及其他社會主義“現代建築”。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

圖:Volodymir.美聯社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取景地:伊格納利納核電站,立陶宛

圖:NPP WORLD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普里皮亞季城市鳥瞰圖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赫魯曉夫樓Khrushchyovkas,俗稱筒子樓

圖:citylab

02.從阻止放射性核汙染所做成封閉設施“石棺”以及當地紀念碑,邏輯君聯想到的是有著高度浪漫和科幻色彩的未來主義建築。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石棺",歐洲盟國聯合制造

圖:NPP WORLD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4號反應堆前的紀念碑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紀念碑 Monument to the Firefighters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5號6號反應堆旁的冷卻塔

圖:攝影師張一方

我們都知道一個時期不可能只有兩種建築風格的發展,但邏輯君想點明的是,梳理切爾諾貝利事件當中的”水泥烏托邦“和”未來主義“同時也是切入切爾諾貝利所透露的文化意義的一個角度:集權下高度的工業崇拜,對極致自由的烏托邦想象。

集體住宅不言而喻,它就出現在你我的生活之中,而未來主義建築,化作了一個個歷史的圖騰,啟迪著後現代藝術的發展。

NO.3

野蠻與詩意並存的未來主義建築

未來主義建築,在文學領域被用來描述一種具有太空時代外觀的建築,如科幻小說作品或科幻小說漫畫中所描繪的。在今天也會特指:流體建築(Blob architecture和高科技建築(High-tech architecture也稱之為結構表現主義 Structural Expressionism)。為了區別於20年代意大利的未來主義,應該被稱之為"新未來主義建築"。

而蘇聯未來主義建築吸收了構成主義、立體主義、表現主義等多種藝術流派,在空間形態上強調運動趨勢,歌頌“科學的和機械化的時代”的一批現代主義建築。其鼻祖是蘇聯構成主義代表人物斯塔林所構思的第三國際紀念碑。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塔特林,第三國際紀念碑模型,莫斯科,1920年

圖:攝影師張一方

以斯塔林為代表的建築師在蘇聯掀起了現代建築的第一次浪潮,但卻在斯大林上臺第二次建築浪潮)後,被其執迷於的羅馬式、古典主義和折衷主義的建築所壓制,這一派的建築師甚至被逮捕。

直到赫魯曉夫執政後對構成主義的放鬆管理(第三次建築浪潮)以及勃列日涅夫接任後開放建築界的思想風氣,未來主義建築終於在70年代(第四次建築浪潮)蓬勃發展。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68–1981,基輔記憶公園/Memory Park

圖:archdaily

他們或是出現在城市中心,或是出現在郊外,有些在國家徵用之下遺留至今,而大多因為戰亂被銷燬以及因時代進程被遺忘在歷史的荒原之中。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68,俄羅斯聖彼得堡國家機器人研究院

Institute of Robotics and Technical Cybernetics

圖:wikipedia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72-1980,基輔Teremky社區大學

New buildings of T. Shevchenko University

圖:archdaily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激發設計靈感,傳播有料乾貨

邏輯君特推出「小住課堂」欄目

跨界取材,用有趣的方式考古設計知識

《切爾諾貝利》番茄指數95%,豆瓣9.7分,這麼罕見的高分劇邏輯君怎麼會錯過!

普通人可以從災難片的角度看劇情,知識分子可以大談核洩露問題,而設計界的邏輯君調整了一下姿勢,發現這部劇隱藏了蘇聯這片土地幾百年的建築發展史,且看邏輯君慢慢梳理。


“俄羅斯民族是最兩極化的民族,它是對立面的融合。”

——尼·別爾嘉耶夫

邏輯君在刷到第三集時,精神為之一振!消防員夫妻的這段對話,展示了一個民族的建築和人之間的微妙關係,尤其是其中的情感記憶。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截圖

這對在劇中唯一以個體情感出現的消防員夫妻在生死離別關頭,以聊起莫斯科的建築的方式告別,這當中提及的地名不僅勾連了80年代蘇聯人的文化記憶,也開啟了《切爾諾貝利》劇中隱藏的蘇聯建築發展史。

NO.1

十月革命前:古典主義到現代主義的萌芽

學術上將十月革命前的俄羅斯建築發展分為三個時期:古代羅斯時期(公元6-13 世紀)、中世紀莫斯科公國時期(14-17 世紀)、近代俄羅斯帝國時期(18世紀-十月革命前)。

消防員妻子提及的建築均是在俄羅斯公國成立後出現建築代表作,他們吸收了意大利16世紀的建築經驗和北部哥特式建築的風格,這一時期的建築以城堡、鐘樓、教堂、鼓座、蔥頭穹頂、哥特式帳篷頂為主要識別標誌。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5世紀,俄羅斯克裡姆林宮

圖:wikimedia

莫斯科克裡姆林宮(Kremlin)包括五座宮殿,四座大教堂和封閉式的圍牆。15世紀時,伊萬三世(又名“伊凡大帝”)對克里姆林宮進行了翻新,邀請意大利的建築師建造新的牆壁和塔樓。

紅場(Red Square)始於十五世紀末,西側連接著克里姆林宮,救世主塔則是這一建築群中最為壯觀的一座鐘樓。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左,1561,聖瓦西里大教堂/Saint Basil's Cathedral

右,1491,救世主塔/Saviour Tower

圖:wikimedia

救世主塔建於1491年,Spasskaya Tower名字從16世紀起被沿用,值得一提的是,斯大林執政時期下令用五星替換塔頂的雙頭鷹(俄羅斯公國標誌),古典主義建築也在這一時期慢慢退出歷史舞臺。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Spasskaya Tower,1880年拍攝

圖:wikipedia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列寧陵墓/Lenin's Mausoleum

圖:globalsecurity

列寧陵墓在1924年初建,直到1930年才完全建成。早期以木製構造以供臨時使用,最終耗費的大量的紅色花崗石和黑色大理石重建。從形態上來看,這個坐落在紅場的建築已經與古典時期的建築相去甚遠。

劇中提到的這一批俄國建築,整體上呈現出古樸、渾厚、宏大、強勁的氣息,在歷史的發展中延滲透在每一時代的潮流中,其中也包括十月革命後發展的蘇聯現代主義建築。

NO.2

十月革命後:

水泥烏托邦與未來主義並存的現代主義建築

回到劇中事故發生的主城,時間線也快進到了蘇聯70年代,核電站建設、普里皮亞吉的集體住宅、80年代石棺圖騰、90年代未來主義在廢城重新崛起,切爾諾貝利幾乎包含了蘇聯現代主義建築發展的所有特徵,這其中有這個民族的榮光、又有著預示終將衰敗的徵兆。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截圖

01. 從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建築設計和所在城市普里皮亞季鎮城市建設,邏輯君看到的是“水泥烏托邦”的身影。這種城郊集體建築,大規模的住宅工程源與赫魯曉夫執政後展開的"反浪費運動"相關,此時蘇聯的混凝土產量位居世界首位,這一時期建造的集體住宅區深刻地影響著蘇維埃人民以及其他社會主義“現代建築”。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

圖:Volodymir.美聯社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取景地:伊格納利納核電站,立陶宛

圖:NPP WORLD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普里皮亞季城市鳥瞰圖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赫魯曉夫樓Khrushchyovkas,俗稱筒子樓

圖:citylab

02.從阻止放射性核汙染所做成封閉設施“石棺”以及當地紀念碑,邏輯君聯想到的是有著高度浪漫和科幻色彩的未來主義建築。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石棺",歐洲盟國聯合制造

圖:NPP WORLD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4號反應堆前的紀念碑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紀念碑 Monument to the Firefighters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5號6號反應堆旁的冷卻塔

圖:攝影師張一方

我們都知道一個時期不可能只有兩種建築風格的發展,但邏輯君想點明的是,梳理切爾諾貝利事件當中的”水泥烏托邦“和”未來主義“同時也是切入切爾諾貝利所透露的文化意義的一個角度:集權下高度的工業崇拜,對極致自由的烏托邦想象。

集體住宅不言而喻,它就出現在你我的生活之中,而未來主義建築,化作了一個個歷史的圖騰,啟迪著後現代藝術的發展。

NO.3

野蠻與詩意並存的未來主義建築

未來主義建築,在文學領域被用來描述一種具有太空時代外觀的建築,如科幻小說作品或科幻小說漫畫中所描繪的。在今天也會特指:流體建築(Blob architecture和高科技建築(High-tech architecture也稱之為結構表現主義 Structural Expressionism)。為了區別於20年代意大利的未來主義,應該被稱之為"新未來主義建築"。

而蘇聯未來主義建築吸收了構成主義、立體主義、表現主義等多種藝術流派,在空間形態上強調運動趨勢,歌頌“科學的和機械化的時代”的一批現代主義建築。其鼻祖是蘇聯構成主義代表人物斯塔林所構思的第三國際紀念碑。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塔特林,第三國際紀念碑模型,莫斯科,1920年

圖:攝影師張一方

以斯塔林為代表的建築師在蘇聯掀起了現代建築的第一次浪潮,但卻在斯大林上臺第二次建築浪潮)後,被其執迷於的羅馬式、古典主義和折衷主義的建築所壓制,這一派的建築師甚至被逮捕。

直到赫魯曉夫執政後對構成主義的放鬆管理(第三次建築浪潮)以及勃列日涅夫接任後開放建築界的思想風氣,未來主義建築終於在70年代(第四次建築浪潮)蓬勃發展。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68–1981,基輔記憶公園/Memory Park

圖:archdaily

他們或是出現在城市中心,或是出現在郊外,有些在國家徵用之下遺留至今,而大多因為戰亂被銷燬以及因時代進程被遺忘在歷史的荒原之中。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68,俄羅斯聖彼得堡國家機器人研究院

Institute of Robotics and Technical Cybernetics

圖:wikipedia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72-1980,基輔Teremky社區大學

New buildings of T. Shevchenko University

圖:archdaily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72–1975,格魯吉亞公路管理局(現:格魯吉亞銀行 )

Ministry of Highway Construction

圖:sosbrutalism

如果說蘇聯的未來主義建築在結構上繼承了早期的構成主義和立體主義的理念,與時代緊密相關聯的就是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處於與美國展開太空軍備競賽大環境,使得空間征服的主題成為了蘇聯想象力的核心。蘇聯太空計劃的圖像被投射到建築,電影和紀念性藝術上,逐漸取代並承擔了平等和公平的共產主義社會的夢想。

"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激發設計靈感,傳播有料乾貨

邏輯君特推出「小住課堂」欄目

跨界取材,用有趣的方式考古設計知識

《切爾諾貝利》番茄指數95%,豆瓣9.7分,這麼罕見的高分劇邏輯君怎麼會錯過!

普通人可以從災難片的角度看劇情,知識分子可以大談核洩露問題,而設計界的邏輯君調整了一下姿勢,發現這部劇隱藏了蘇聯這片土地幾百年的建築發展史,且看邏輯君慢慢梳理。


“俄羅斯民族是最兩極化的民族,它是對立面的融合。”

——尼·別爾嘉耶夫

邏輯君在刷到第三集時,精神為之一振!消防員夫妻的這段對話,展示了一個民族的建築和人之間的微妙關係,尤其是其中的情感記憶。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截圖

這對在劇中唯一以個體情感出現的消防員夫妻在生死離別關頭,以聊起莫斯科的建築的方式告別,這當中提及的地名不僅勾連了80年代蘇聯人的文化記憶,也開啟了《切爾諾貝利》劇中隱藏的蘇聯建築發展史。

NO.1

十月革命前:古典主義到現代主義的萌芽

學術上將十月革命前的俄羅斯建築發展分為三個時期:古代羅斯時期(公元6-13 世紀)、中世紀莫斯科公國時期(14-17 世紀)、近代俄羅斯帝國時期(18世紀-十月革命前)。

消防員妻子提及的建築均是在俄羅斯公國成立後出現建築代表作,他們吸收了意大利16世紀的建築經驗和北部哥特式建築的風格,這一時期的建築以城堡、鐘樓、教堂、鼓座、蔥頭穹頂、哥特式帳篷頂為主要識別標誌。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5世紀,俄羅斯克裡姆林宮

圖:wikimedia

莫斯科克裡姆林宮(Kremlin)包括五座宮殿,四座大教堂和封閉式的圍牆。15世紀時,伊萬三世(又名“伊凡大帝”)對克里姆林宮進行了翻新,邀請意大利的建築師建造新的牆壁和塔樓。

紅場(Red Square)始於十五世紀末,西側連接著克里姆林宮,救世主塔則是這一建築群中最為壯觀的一座鐘樓。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左,1561,聖瓦西里大教堂/Saint Basil's Cathedral

右,1491,救世主塔/Saviour Tower

圖:wikimedia

救世主塔建於1491年,Spasskaya Tower名字從16世紀起被沿用,值得一提的是,斯大林執政時期下令用五星替換塔頂的雙頭鷹(俄羅斯公國標誌),古典主義建築也在這一時期慢慢退出歷史舞臺。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Spasskaya Tower,1880年拍攝

圖:wikipedia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列寧陵墓/Lenin's Mausoleum

圖:globalsecurity

列寧陵墓在1924年初建,直到1930年才完全建成。早期以木製構造以供臨時使用,最終耗費的大量的紅色花崗石和黑色大理石重建。從形態上來看,這個坐落在紅場的建築已經與古典時期的建築相去甚遠。

劇中提到的這一批俄國建築,整體上呈現出古樸、渾厚、宏大、強勁的氣息,在歷史的發展中延滲透在每一時代的潮流中,其中也包括十月革命後發展的蘇聯現代主義建築。

NO.2

十月革命後:

水泥烏托邦與未來主義並存的現代主義建築

回到劇中事故發生的主城,時間線也快進到了蘇聯70年代,核電站建設、普里皮亞吉的集體住宅、80年代石棺圖騰、90年代未來主義在廢城重新崛起,切爾諾貝利幾乎包含了蘇聯現代主義建築發展的所有特徵,這其中有這個民族的榮光、又有著預示終將衰敗的徵兆。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截圖

01. 從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建築設計和所在城市普里皮亞季鎮城市建設,邏輯君看到的是“水泥烏托邦”的身影。這種城郊集體建築,大規模的住宅工程源與赫魯曉夫執政後展開的"反浪費運動"相關,此時蘇聯的混凝土產量位居世界首位,這一時期建造的集體住宅區深刻地影響著蘇維埃人民以及其他社會主義“現代建築”。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

圖:Volodymir.美聯社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取景地:伊格納利納核電站,立陶宛

圖:NPP WORLD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普里皮亞季城市鳥瞰圖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赫魯曉夫樓Khrushchyovkas,俗稱筒子樓

圖:citylab

02.從阻止放射性核汙染所做成封閉設施“石棺”以及當地紀念碑,邏輯君聯想到的是有著高度浪漫和科幻色彩的未來主義建築。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石棺",歐洲盟國聯合制造

圖:NPP WORLD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4號反應堆前的紀念碑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紀念碑 Monument to the Firefighters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5號6號反應堆旁的冷卻塔

圖:攝影師張一方

我們都知道一個時期不可能只有兩種建築風格的發展,但邏輯君想點明的是,梳理切爾諾貝利事件當中的”水泥烏托邦“和”未來主義“同時也是切入切爾諾貝利所透露的文化意義的一個角度:集權下高度的工業崇拜,對極致自由的烏托邦想象。

集體住宅不言而喻,它就出現在你我的生活之中,而未來主義建築,化作了一個個歷史的圖騰,啟迪著後現代藝術的發展。

NO.3

野蠻與詩意並存的未來主義建築

未來主義建築,在文學領域被用來描述一種具有太空時代外觀的建築,如科幻小說作品或科幻小說漫畫中所描繪的。在今天也會特指:流體建築(Blob architecture和高科技建築(High-tech architecture也稱之為結構表現主義 Structural Expressionism)。為了區別於20年代意大利的未來主義,應該被稱之為"新未來主義建築"。

而蘇聯未來主義建築吸收了構成主義、立體主義、表現主義等多種藝術流派,在空間形態上強調運動趨勢,歌頌“科學的和機械化的時代”的一批現代主義建築。其鼻祖是蘇聯構成主義代表人物斯塔林所構思的第三國際紀念碑。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塔特林,第三國際紀念碑模型,莫斯科,1920年

圖:攝影師張一方

以斯塔林為代表的建築師在蘇聯掀起了現代建築的第一次浪潮,但卻在斯大林上臺第二次建築浪潮)後,被其執迷於的羅馬式、古典主義和折衷主義的建築所壓制,這一派的建築師甚至被逮捕。

直到赫魯曉夫執政後對構成主義的放鬆管理(第三次建築浪潮)以及勃列日涅夫接任後開放建築界的思想風氣,未來主義建築終於在70年代(第四次建築浪潮)蓬勃發展。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68–1981,基輔記憶公園/Memory Park

圖:archdaily

他們或是出現在城市中心,或是出現在郊外,有些在國家徵用之下遺留至今,而大多因為戰亂被銷燬以及因時代進程被遺忘在歷史的荒原之中。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68,俄羅斯聖彼得堡國家機器人研究院

Institute of Robotics and Technical Cybernetics

圖:wikipedia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72-1980,基輔Teremky社區大學

New buildings of T. Shevchenko University

圖:archdaily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72–1975,格魯吉亞公路管理局(現:格魯吉亞銀行 )

Ministry of Highway Construction

圖:sosbrutalism

如果說蘇聯的未來主義建築在結構上繼承了早期的構成主義和立體主義的理念,與時代緊密相關聯的就是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處於與美國展開太空軍備競賽大環境,使得空間征服的主題成為了蘇聯想象力的核心。蘇聯太空計劃的圖像被投射到建築,電影和紀念性藝術上,逐漸取代並承擔了平等和公平的共產主義社會的夢想。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激發設計靈感,傳播有料乾貨

邏輯君特推出「小住課堂」欄目

跨界取材,用有趣的方式考古設計知識

《切爾諾貝利》番茄指數95%,豆瓣9.7分,這麼罕見的高分劇邏輯君怎麼會錯過!

普通人可以從災難片的角度看劇情,知識分子可以大談核洩露問題,而設計界的邏輯君調整了一下姿勢,發現這部劇隱藏了蘇聯這片土地幾百年的建築發展史,且看邏輯君慢慢梳理。


“俄羅斯民族是最兩極化的民族,它是對立面的融合。”

——尼·別爾嘉耶夫

邏輯君在刷到第三集時,精神為之一振!消防員夫妻的這段對話,展示了一個民族的建築和人之間的微妙關係,尤其是其中的情感記憶。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截圖

這對在劇中唯一以個體情感出現的消防員夫妻在生死離別關頭,以聊起莫斯科的建築的方式告別,這當中提及的地名不僅勾連了80年代蘇聯人的文化記憶,也開啟了《切爾諾貝利》劇中隱藏的蘇聯建築發展史。

NO.1

十月革命前:古典主義到現代主義的萌芽

學術上將十月革命前的俄羅斯建築發展分為三個時期:古代羅斯時期(公元6-13 世紀)、中世紀莫斯科公國時期(14-17 世紀)、近代俄羅斯帝國時期(18世紀-十月革命前)。

消防員妻子提及的建築均是在俄羅斯公國成立後出現建築代表作,他們吸收了意大利16世紀的建築經驗和北部哥特式建築的風格,這一時期的建築以城堡、鐘樓、教堂、鼓座、蔥頭穹頂、哥特式帳篷頂為主要識別標誌。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5世紀,俄羅斯克裡姆林宮

圖:wikimedia

莫斯科克裡姆林宮(Kremlin)包括五座宮殿,四座大教堂和封閉式的圍牆。15世紀時,伊萬三世(又名“伊凡大帝”)對克里姆林宮進行了翻新,邀請意大利的建築師建造新的牆壁和塔樓。

紅場(Red Square)始於十五世紀末,西側連接著克里姆林宮,救世主塔則是這一建築群中最為壯觀的一座鐘樓。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左,1561,聖瓦西里大教堂/Saint Basil's Cathedral

右,1491,救世主塔/Saviour Tower

圖:wikimedia

救世主塔建於1491年,Spasskaya Tower名字從16世紀起被沿用,值得一提的是,斯大林執政時期下令用五星替換塔頂的雙頭鷹(俄羅斯公國標誌),古典主義建築也在這一時期慢慢退出歷史舞臺。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Spasskaya Tower,1880年拍攝

圖:wikipedia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列寧陵墓/Lenin's Mausoleum

圖:globalsecurity

列寧陵墓在1924年初建,直到1930年才完全建成。早期以木製構造以供臨時使用,最終耗費的大量的紅色花崗石和黑色大理石重建。從形態上來看,這個坐落在紅場的建築已經與古典時期的建築相去甚遠。

劇中提到的這一批俄國建築,整體上呈現出古樸、渾厚、宏大、強勁的氣息,在歷史的發展中延滲透在每一時代的潮流中,其中也包括十月革命後發展的蘇聯現代主義建築。

NO.2

十月革命後:

水泥烏托邦與未來主義並存的現代主義建築

回到劇中事故發生的主城,時間線也快進到了蘇聯70年代,核電站建設、普里皮亞吉的集體住宅、80年代石棺圖騰、90年代未來主義在廢城重新崛起,切爾諾貝利幾乎包含了蘇聯現代主義建築發展的所有特徵,這其中有這個民族的榮光、又有著預示終將衰敗的徵兆。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截圖

01. 從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建築設計和所在城市普里皮亞季鎮城市建設,邏輯君看到的是“水泥烏托邦”的身影。這種城郊集體建築,大規模的住宅工程源與赫魯曉夫執政後展開的"反浪費運動"相關,此時蘇聯的混凝土產量位居世界首位,這一時期建造的集體住宅區深刻地影響著蘇維埃人民以及其他社會主義“現代建築”。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

圖:Volodymir.美聯社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取景地:伊格納利納核電站,立陶宛

圖:NPP WORLD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普里皮亞季城市鳥瞰圖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赫魯曉夫樓Khrushchyovkas,俗稱筒子樓

圖:citylab

02.從阻止放射性核汙染所做成封閉設施“石棺”以及當地紀念碑,邏輯君聯想到的是有著高度浪漫和科幻色彩的未來主義建築。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石棺",歐洲盟國聯合制造

圖:NPP WORLD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4號反應堆前的紀念碑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紀念碑 Monument to the Firefighters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5號6號反應堆旁的冷卻塔

圖:攝影師張一方

我們都知道一個時期不可能只有兩種建築風格的發展,但邏輯君想點明的是,梳理切爾諾貝利事件當中的”水泥烏托邦“和”未來主義“同時也是切入切爾諾貝利所透露的文化意義的一個角度:集權下高度的工業崇拜,對極致自由的烏托邦想象。

集體住宅不言而喻,它就出現在你我的生活之中,而未來主義建築,化作了一個個歷史的圖騰,啟迪著後現代藝術的發展。

NO.3

野蠻與詩意並存的未來主義建築

未來主義建築,在文學領域被用來描述一種具有太空時代外觀的建築,如科幻小說作品或科幻小說漫畫中所描繪的。在今天也會特指:流體建築(Blob architecture和高科技建築(High-tech architecture也稱之為結構表現主義 Structural Expressionism)。為了區別於20年代意大利的未來主義,應該被稱之為"新未來主義建築"。

而蘇聯未來主義建築吸收了構成主義、立體主義、表現主義等多種藝術流派,在空間形態上強調運動趨勢,歌頌“科學的和機械化的時代”的一批現代主義建築。其鼻祖是蘇聯構成主義代表人物斯塔林所構思的第三國際紀念碑。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塔特林,第三國際紀念碑模型,莫斯科,1920年

圖:攝影師張一方

以斯塔林為代表的建築師在蘇聯掀起了現代建築的第一次浪潮,但卻在斯大林上臺第二次建築浪潮)後,被其執迷於的羅馬式、古典主義和折衷主義的建築所壓制,這一派的建築師甚至被逮捕。

直到赫魯曉夫執政後對構成主義的放鬆管理(第三次建築浪潮)以及勃列日涅夫接任後開放建築界的思想風氣,未來主義建築終於在70年代(第四次建築浪潮)蓬勃發展。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68–1981,基輔記憶公園/Memory Park

圖:archdaily

他們或是出現在城市中心,或是出現在郊外,有些在國家徵用之下遺留至今,而大多因為戰亂被銷燬以及因時代進程被遺忘在歷史的荒原之中。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68,俄羅斯聖彼得堡國家機器人研究院

Institute of Robotics and Technical Cybernetics

圖:wikipedia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72-1980,基輔Teremky社區大學

New buildings of T. Shevchenko University

圖:archdaily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72–1975,格魯吉亞公路管理局(現:格魯吉亞銀行 )

Ministry of Highway Construction

圖:sosbrutalism

如果說蘇聯的未來主義建築在結構上繼承了早期的構成主義和立體主義的理念,與時代緊密相關聯的就是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處於與美國展開太空軍備競賽大環境,使得空間征服的主題成為了蘇聯想象力的核心。蘇聯太空計劃的圖像被投射到建築,電影和紀念性藝術上,逐漸取代並承擔了平等和公平的共產主義社會的夢想。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激發設計靈感,傳播有料乾貨

邏輯君特推出「小住課堂」欄目

跨界取材,用有趣的方式考古設計知識

《切爾諾貝利》番茄指數95%,豆瓣9.7分,這麼罕見的高分劇邏輯君怎麼會錯過!

普通人可以從災難片的角度看劇情,知識分子可以大談核洩露問題,而設計界的邏輯君調整了一下姿勢,發現這部劇隱藏了蘇聯這片土地幾百年的建築發展史,且看邏輯君慢慢梳理。


“俄羅斯民族是最兩極化的民族,它是對立面的融合。”

——尼·別爾嘉耶夫

邏輯君在刷到第三集時,精神為之一振!消防員夫妻的這段對話,展示了一個民族的建築和人之間的微妙關係,尤其是其中的情感記憶。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截圖

這對在劇中唯一以個體情感出現的消防員夫妻在生死離別關頭,以聊起莫斯科的建築的方式告別,這當中提及的地名不僅勾連了80年代蘇聯人的文化記憶,也開啟了《切爾諾貝利》劇中隱藏的蘇聯建築發展史。

NO.1

十月革命前:古典主義到現代主義的萌芽

學術上將十月革命前的俄羅斯建築發展分為三個時期:古代羅斯時期(公元6-13 世紀)、中世紀莫斯科公國時期(14-17 世紀)、近代俄羅斯帝國時期(18世紀-十月革命前)。

消防員妻子提及的建築均是在俄羅斯公國成立後出現建築代表作,他們吸收了意大利16世紀的建築經驗和北部哥特式建築的風格,這一時期的建築以城堡、鐘樓、教堂、鼓座、蔥頭穹頂、哥特式帳篷頂為主要識別標誌。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5世紀,俄羅斯克裡姆林宮

圖:wikimedia

莫斯科克裡姆林宮(Kremlin)包括五座宮殿,四座大教堂和封閉式的圍牆。15世紀時,伊萬三世(又名“伊凡大帝”)對克里姆林宮進行了翻新,邀請意大利的建築師建造新的牆壁和塔樓。

紅場(Red Square)始於十五世紀末,西側連接著克里姆林宮,救世主塔則是這一建築群中最為壯觀的一座鐘樓。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左,1561,聖瓦西里大教堂/Saint Basil's Cathedral

右,1491,救世主塔/Saviour Tower

圖:wikimedia

救世主塔建於1491年,Spasskaya Tower名字從16世紀起被沿用,值得一提的是,斯大林執政時期下令用五星替換塔頂的雙頭鷹(俄羅斯公國標誌),古典主義建築也在這一時期慢慢退出歷史舞臺。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Spasskaya Tower,1880年拍攝

圖:wikipedia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列寧陵墓/Lenin's Mausoleum

圖:globalsecurity

列寧陵墓在1924年初建,直到1930年才完全建成。早期以木製構造以供臨時使用,最終耗費的大量的紅色花崗石和黑色大理石重建。從形態上來看,這個坐落在紅場的建築已經與古典時期的建築相去甚遠。

劇中提到的這一批俄國建築,整體上呈現出古樸、渾厚、宏大、強勁的氣息,在歷史的發展中延滲透在每一時代的潮流中,其中也包括十月革命後發展的蘇聯現代主義建築。

NO.2

十月革命後:

水泥烏托邦與未來主義並存的現代主義建築

回到劇中事故發生的主城,時間線也快進到了蘇聯70年代,核電站建設、普里皮亞吉的集體住宅、80年代石棺圖騰、90年代未來主義在廢城重新崛起,切爾諾貝利幾乎包含了蘇聯現代主義建築發展的所有特徵,這其中有這個民族的榮光、又有著預示終將衰敗的徵兆。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截圖

01. 從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建築設計和所在城市普里皮亞季鎮城市建設,邏輯君看到的是“水泥烏托邦”的身影。這種城郊集體建築,大規模的住宅工程源與赫魯曉夫執政後展開的"反浪費運動"相關,此時蘇聯的混凝土產量位居世界首位,這一時期建造的集體住宅區深刻地影響著蘇維埃人民以及其他社會主義“現代建築”。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

圖:Volodymir.美聯社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取景地:伊格納利納核電站,立陶宛

圖:NPP WORLD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普里皮亞季城市鳥瞰圖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赫魯曉夫樓Khrushchyovkas,俗稱筒子樓

圖:citylab

02.從阻止放射性核汙染所做成封閉設施“石棺”以及當地紀念碑,邏輯君聯想到的是有著高度浪漫和科幻色彩的未來主義建築。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石棺",歐洲盟國聯合制造

圖:NPP WORLD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4號反應堆前的紀念碑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紀念碑 Monument to the Firefighters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5號6號反應堆旁的冷卻塔

圖:攝影師張一方

我們都知道一個時期不可能只有兩種建築風格的發展,但邏輯君想點明的是,梳理切爾諾貝利事件當中的”水泥烏托邦“和”未來主義“同時也是切入切爾諾貝利所透露的文化意義的一個角度:集權下高度的工業崇拜,對極致自由的烏托邦想象。

集體住宅不言而喻,它就出現在你我的生活之中,而未來主義建築,化作了一個個歷史的圖騰,啟迪著後現代藝術的發展。

NO.3

野蠻與詩意並存的未來主義建築

未來主義建築,在文學領域被用來描述一種具有太空時代外觀的建築,如科幻小說作品或科幻小說漫畫中所描繪的。在今天也會特指:流體建築(Blob architecture和高科技建築(High-tech architecture也稱之為結構表現主義 Structural Expressionism)。為了區別於20年代意大利的未來主義,應該被稱之為"新未來主義建築"。

而蘇聯未來主義建築吸收了構成主義、立體主義、表現主義等多種藝術流派,在空間形態上強調運動趨勢,歌頌“科學的和機械化的時代”的一批現代主義建築。其鼻祖是蘇聯構成主義代表人物斯塔林所構思的第三國際紀念碑。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塔特林,第三國際紀念碑模型,莫斯科,1920年

圖:攝影師張一方

以斯塔林為代表的建築師在蘇聯掀起了現代建築的第一次浪潮,但卻在斯大林上臺第二次建築浪潮)後,被其執迷於的羅馬式、古典主義和折衷主義的建築所壓制,這一派的建築師甚至被逮捕。

直到赫魯曉夫執政後對構成主義的放鬆管理(第三次建築浪潮)以及勃列日涅夫接任後開放建築界的思想風氣,未來主義建築終於在70年代(第四次建築浪潮)蓬勃發展。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68–1981,基輔記憶公園/Memory Park

圖:archdaily

他們或是出現在城市中心,或是出現在郊外,有些在國家徵用之下遺留至今,而大多因為戰亂被銷燬以及因時代進程被遺忘在歷史的荒原之中。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68,俄羅斯聖彼得堡國家機器人研究院

Institute of Robotics and Technical Cybernetics

圖:wikipedia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72-1980,基輔Teremky社區大學

New buildings of T. Shevchenko University

圖:archdaily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72–1975,格魯吉亞公路管理局(現:格魯吉亞銀行 )

Ministry of Highway Construction

圖:sosbrutalism

如果說蘇聯的未來主義建築在結構上繼承了早期的構成主義和立體主義的理念,與時代緊密相關聯的就是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處於與美國展開太空軍備競賽大環境,使得空間征服的主題成為了蘇聯想象力的核心。蘇聯太空計劃的圖像被投射到建築,電影和紀念性藝術上,逐漸取代並承擔了平等和公平的共產主義社會的夢想。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71,基輔飛碟研究所/The flying saucer

圖:攝影師張一方

"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激發設計靈感,傳播有料乾貨

邏輯君特推出「小住課堂」欄目

跨界取材,用有趣的方式考古設計知識

《切爾諾貝利》番茄指數95%,豆瓣9.7分,這麼罕見的高分劇邏輯君怎麼會錯過!

普通人可以從災難片的角度看劇情,知識分子可以大談核洩露問題,而設計界的邏輯君調整了一下姿勢,發現這部劇隱藏了蘇聯這片土地幾百年的建築發展史,且看邏輯君慢慢梳理。


“俄羅斯民族是最兩極化的民族,它是對立面的融合。”

——尼·別爾嘉耶夫

邏輯君在刷到第三集時,精神為之一振!消防員夫妻的這段對話,展示了一個民族的建築和人之間的微妙關係,尤其是其中的情感記憶。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截圖

這對在劇中唯一以個體情感出現的消防員夫妻在生死離別關頭,以聊起莫斯科的建築的方式告別,這當中提及的地名不僅勾連了80年代蘇聯人的文化記憶,也開啟了《切爾諾貝利》劇中隱藏的蘇聯建築發展史。

NO.1

十月革命前:古典主義到現代主義的萌芽

學術上將十月革命前的俄羅斯建築發展分為三個時期:古代羅斯時期(公元6-13 世紀)、中世紀莫斯科公國時期(14-17 世紀)、近代俄羅斯帝國時期(18世紀-十月革命前)。

消防員妻子提及的建築均是在俄羅斯公國成立後出現建築代表作,他們吸收了意大利16世紀的建築經驗和北部哥特式建築的風格,這一時期的建築以城堡、鐘樓、教堂、鼓座、蔥頭穹頂、哥特式帳篷頂為主要識別標誌。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5世紀,俄羅斯克裡姆林宮

圖:wikimedia

莫斯科克裡姆林宮(Kremlin)包括五座宮殿,四座大教堂和封閉式的圍牆。15世紀時,伊萬三世(又名“伊凡大帝”)對克里姆林宮進行了翻新,邀請意大利的建築師建造新的牆壁和塔樓。

紅場(Red Square)始於十五世紀末,西側連接著克里姆林宮,救世主塔則是這一建築群中最為壯觀的一座鐘樓。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左,1561,聖瓦西里大教堂/Saint Basil's Cathedral

右,1491,救世主塔/Saviour Tower

圖:wikimedia

救世主塔建於1491年,Spasskaya Tower名字從16世紀起被沿用,值得一提的是,斯大林執政時期下令用五星替換塔頂的雙頭鷹(俄羅斯公國標誌),古典主義建築也在這一時期慢慢退出歷史舞臺。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Spasskaya Tower,1880年拍攝

圖:wikipedia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列寧陵墓/Lenin's Mausoleum

圖:globalsecurity

列寧陵墓在1924年初建,直到1930年才完全建成。早期以木製構造以供臨時使用,最終耗費的大量的紅色花崗石和黑色大理石重建。從形態上來看,這個坐落在紅場的建築已經與古典時期的建築相去甚遠。

劇中提到的這一批俄國建築,整體上呈現出古樸、渾厚、宏大、強勁的氣息,在歷史的發展中延滲透在每一時代的潮流中,其中也包括十月革命後發展的蘇聯現代主義建築。

NO.2

十月革命後:

水泥烏托邦與未來主義並存的現代主義建築

回到劇中事故發生的主城,時間線也快進到了蘇聯70年代,核電站建設、普里皮亞吉的集體住宅、80年代石棺圖騰、90年代未來主義在廢城重新崛起,切爾諾貝利幾乎包含了蘇聯現代主義建築發展的所有特徵,這其中有這個民族的榮光、又有著預示終將衰敗的徵兆。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截圖

01. 從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建築設計和所在城市普里皮亞季鎮城市建設,邏輯君看到的是“水泥烏托邦”的身影。這種城郊集體建築,大規模的住宅工程源與赫魯曉夫執政後展開的"反浪費運動"相關,此時蘇聯的混凝土產量位居世界首位,這一時期建造的集體住宅區深刻地影響著蘇維埃人民以及其他社會主義“現代建築”。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

圖:Volodymir.美聯社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取景地:伊格納利納核電站,立陶宛

圖:NPP WORLD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普里皮亞季城市鳥瞰圖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赫魯曉夫樓Khrushchyovkas,俗稱筒子樓

圖:citylab

02.從阻止放射性核汙染所做成封閉設施“石棺”以及當地紀念碑,邏輯君聯想到的是有著高度浪漫和科幻色彩的未來主義建築。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石棺",歐洲盟國聯合制造

圖:NPP WORLD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4號反應堆前的紀念碑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紀念碑 Monument to the Firefighters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5號6號反應堆旁的冷卻塔

圖:攝影師張一方

我們都知道一個時期不可能只有兩種建築風格的發展,但邏輯君想點明的是,梳理切爾諾貝利事件當中的”水泥烏托邦“和”未來主義“同時也是切入切爾諾貝利所透露的文化意義的一個角度:集權下高度的工業崇拜,對極致自由的烏托邦想象。

集體住宅不言而喻,它就出現在你我的生活之中,而未來主義建築,化作了一個個歷史的圖騰,啟迪著後現代藝術的發展。

NO.3

野蠻與詩意並存的未來主義建築

未來主義建築,在文學領域被用來描述一種具有太空時代外觀的建築,如科幻小說作品或科幻小說漫畫中所描繪的。在今天也會特指:流體建築(Blob architecture和高科技建築(High-tech architecture也稱之為結構表現主義 Structural Expressionism)。為了區別於20年代意大利的未來主義,應該被稱之為"新未來主義建築"。

而蘇聯未來主義建築吸收了構成主義、立體主義、表現主義等多種藝術流派,在空間形態上強調運動趨勢,歌頌“科學的和機械化的時代”的一批現代主義建築。其鼻祖是蘇聯構成主義代表人物斯塔林所構思的第三國際紀念碑。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塔特林,第三國際紀念碑模型,莫斯科,1920年

圖:攝影師張一方

以斯塔林為代表的建築師在蘇聯掀起了現代建築的第一次浪潮,但卻在斯大林上臺第二次建築浪潮)後,被其執迷於的羅馬式、古典主義和折衷主義的建築所壓制,這一派的建築師甚至被逮捕。

直到赫魯曉夫執政後對構成主義的放鬆管理(第三次建築浪潮)以及勃列日涅夫接任後開放建築界的思想風氣,未來主義建築終於在70年代(第四次建築浪潮)蓬勃發展。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68–1981,基輔記憶公園/Memory Park

圖:archdaily

他們或是出現在城市中心,或是出現在郊外,有些在國家徵用之下遺留至今,而大多因為戰亂被銷燬以及因時代進程被遺忘在歷史的荒原之中。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68,俄羅斯聖彼得堡國家機器人研究院

Institute of Robotics and Technical Cybernetics

圖:wikipedia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72-1980,基輔Teremky社區大學

New buildings of T. Shevchenko University

圖:archdaily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72–1975,格魯吉亞公路管理局(現:格魯吉亞銀行 )

Ministry of Highway Construction

圖:sosbrutalism

如果說蘇聯的未來主義建築在結構上繼承了早期的構成主義和立體主義的理念,與時代緊密相關聯的就是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處於與美國展開太空軍備競賽大環境,使得空間征服的主題成為了蘇聯想象力的核心。蘇聯太空計劃的圖像被投射到建築,電影和紀念性藝術上,逐漸取代並承擔了平等和公平的共產主義社會的夢想。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71,基輔飛碟研究所/The flying saucer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激發設計靈感,傳播有料乾貨

邏輯君特推出「小住課堂」欄目

跨界取材,用有趣的方式考古設計知識

《切爾諾貝利》番茄指數95%,豆瓣9.7分,這麼罕見的高分劇邏輯君怎麼會錯過!

普通人可以從災難片的角度看劇情,知識分子可以大談核洩露問題,而設計界的邏輯君調整了一下姿勢,發現這部劇隱藏了蘇聯這片土地幾百年的建築發展史,且看邏輯君慢慢梳理。


“俄羅斯民族是最兩極化的民族,它是對立面的融合。”

——尼·別爾嘉耶夫

邏輯君在刷到第三集時,精神為之一振!消防員夫妻的這段對話,展示了一個民族的建築和人之間的微妙關係,尤其是其中的情感記憶。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截圖

這對在劇中唯一以個體情感出現的消防員夫妻在生死離別關頭,以聊起莫斯科的建築的方式告別,這當中提及的地名不僅勾連了80年代蘇聯人的文化記憶,也開啟了《切爾諾貝利》劇中隱藏的蘇聯建築發展史。

NO.1

十月革命前:古典主義到現代主義的萌芽

學術上將十月革命前的俄羅斯建築發展分為三個時期:古代羅斯時期(公元6-13 世紀)、中世紀莫斯科公國時期(14-17 世紀)、近代俄羅斯帝國時期(18世紀-十月革命前)。

消防員妻子提及的建築均是在俄羅斯公國成立後出現建築代表作,他們吸收了意大利16世紀的建築經驗和北部哥特式建築的風格,這一時期的建築以城堡、鐘樓、教堂、鼓座、蔥頭穹頂、哥特式帳篷頂為主要識別標誌。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5世紀,俄羅斯克裡姆林宮

圖:wikimedia

莫斯科克裡姆林宮(Kremlin)包括五座宮殿,四座大教堂和封閉式的圍牆。15世紀時,伊萬三世(又名“伊凡大帝”)對克里姆林宮進行了翻新,邀請意大利的建築師建造新的牆壁和塔樓。

紅場(Red Square)始於十五世紀末,西側連接著克里姆林宮,救世主塔則是這一建築群中最為壯觀的一座鐘樓。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左,1561,聖瓦西里大教堂/Saint Basil's Cathedral

右,1491,救世主塔/Saviour Tower

圖:wikimedia

救世主塔建於1491年,Spasskaya Tower名字從16世紀起被沿用,值得一提的是,斯大林執政時期下令用五星替換塔頂的雙頭鷹(俄羅斯公國標誌),古典主義建築也在這一時期慢慢退出歷史舞臺。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Spasskaya Tower,1880年拍攝

圖:wikipedia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列寧陵墓/Lenin's Mausoleum

圖:globalsecurity

列寧陵墓在1924年初建,直到1930年才完全建成。早期以木製構造以供臨時使用,最終耗費的大量的紅色花崗石和黑色大理石重建。從形態上來看,這個坐落在紅場的建築已經與古典時期的建築相去甚遠。

劇中提到的這一批俄國建築,整體上呈現出古樸、渾厚、宏大、強勁的氣息,在歷史的發展中延滲透在每一時代的潮流中,其中也包括十月革命後發展的蘇聯現代主義建築。

NO.2

十月革命後:

水泥烏托邦與未來主義並存的現代主義建築

回到劇中事故發生的主城,時間線也快進到了蘇聯70年代,核電站建設、普里皮亞吉的集體住宅、80年代石棺圖騰、90年代未來主義在廢城重新崛起,切爾諾貝利幾乎包含了蘇聯現代主義建築發展的所有特徵,這其中有這個民族的榮光、又有著預示終將衰敗的徵兆。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截圖

01. 從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建築設計和所在城市普里皮亞季鎮城市建設,邏輯君看到的是“水泥烏托邦”的身影。這種城郊集體建築,大規模的住宅工程源與赫魯曉夫執政後展開的"反浪費運動"相關,此時蘇聯的混凝土產量位居世界首位,這一時期建造的集體住宅區深刻地影響著蘇維埃人民以及其他社會主義“現代建築”。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

圖:Volodymir.美聯社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取景地:伊格納利納核電站,立陶宛

圖:NPP WORLD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普里皮亞季城市鳥瞰圖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赫魯曉夫樓Khrushchyovkas,俗稱筒子樓

圖:citylab

02.從阻止放射性核汙染所做成封閉設施“石棺”以及當地紀念碑,邏輯君聯想到的是有著高度浪漫和科幻色彩的未來主義建築。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石棺",歐洲盟國聯合制造

圖:NPP WORLD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4號反應堆前的紀念碑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紀念碑 Monument to the Firefighters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5號6號反應堆旁的冷卻塔

圖:攝影師張一方

我們都知道一個時期不可能只有兩種建築風格的發展,但邏輯君想點明的是,梳理切爾諾貝利事件當中的”水泥烏托邦“和”未來主義“同時也是切入切爾諾貝利所透露的文化意義的一個角度:集權下高度的工業崇拜,對極致自由的烏托邦想象。

集體住宅不言而喻,它就出現在你我的生活之中,而未來主義建築,化作了一個個歷史的圖騰,啟迪著後現代藝術的發展。

NO.3

野蠻與詩意並存的未來主義建築

未來主義建築,在文學領域被用來描述一種具有太空時代外觀的建築,如科幻小說作品或科幻小說漫畫中所描繪的。在今天也會特指:流體建築(Blob architecture和高科技建築(High-tech architecture也稱之為結構表現主義 Structural Expressionism)。為了區別於20年代意大利的未來主義,應該被稱之為"新未來主義建築"。

而蘇聯未來主義建築吸收了構成主義、立體主義、表現主義等多種藝術流派,在空間形態上強調運動趨勢,歌頌“科學的和機械化的時代”的一批現代主義建築。其鼻祖是蘇聯構成主義代表人物斯塔林所構思的第三國際紀念碑。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塔特林,第三國際紀念碑模型,莫斯科,1920年

圖:攝影師張一方

以斯塔林為代表的建築師在蘇聯掀起了現代建築的第一次浪潮,但卻在斯大林上臺第二次建築浪潮)後,被其執迷於的羅馬式、古典主義和折衷主義的建築所壓制,這一派的建築師甚至被逮捕。

直到赫魯曉夫執政後對構成主義的放鬆管理(第三次建築浪潮)以及勃列日涅夫接任後開放建築界的思想風氣,未來主義建築終於在70年代(第四次建築浪潮)蓬勃發展。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68–1981,基輔記憶公園/Memory Park

圖:archdaily

他們或是出現在城市中心,或是出現在郊外,有些在國家徵用之下遺留至今,而大多因為戰亂被銷燬以及因時代進程被遺忘在歷史的荒原之中。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68,俄羅斯聖彼得堡國家機器人研究院

Institute of Robotics and Technical Cybernetics

圖:wikipedia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72-1980,基輔Teremky社區大學

New buildings of T. Shevchenko University

圖:archdaily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72–1975,格魯吉亞公路管理局(現:格魯吉亞銀行 )

Ministry of Highway Construction

圖:sosbrutalism

如果說蘇聯的未來主義建築在結構上繼承了早期的構成主義和立體主義的理念,與時代緊密相關聯的就是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處於與美國展開太空軍備競賽大環境,使得空間征服的主題成為了蘇聯想象力的核心。蘇聯太空計劃的圖像被投射到建築,電影和紀念性藝術上,逐漸取代並承擔了平等和公平的共產主義社會的夢想。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71,基輔飛碟研究所/The flying saucer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激發設計靈感,傳播有料乾貨

邏輯君特推出「小住課堂」欄目

跨界取材,用有趣的方式考古設計知識

《切爾諾貝利》番茄指數95%,豆瓣9.7分,這麼罕見的高分劇邏輯君怎麼會錯過!

普通人可以從災難片的角度看劇情,知識分子可以大談核洩露問題,而設計界的邏輯君調整了一下姿勢,發現這部劇隱藏了蘇聯這片土地幾百年的建築發展史,且看邏輯君慢慢梳理。


“俄羅斯民族是最兩極化的民族,它是對立面的融合。”

——尼·別爾嘉耶夫

邏輯君在刷到第三集時,精神為之一振!消防員夫妻的這段對話,展示了一個民族的建築和人之間的微妙關係,尤其是其中的情感記憶。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截圖

這對在劇中唯一以個體情感出現的消防員夫妻在生死離別關頭,以聊起莫斯科的建築的方式告別,這當中提及的地名不僅勾連了80年代蘇聯人的文化記憶,也開啟了《切爾諾貝利》劇中隱藏的蘇聯建築發展史。

NO.1

十月革命前:古典主義到現代主義的萌芽

學術上將十月革命前的俄羅斯建築發展分為三個時期:古代羅斯時期(公元6-13 世紀)、中世紀莫斯科公國時期(14-17 世紀)、近代俄羅斯帝國時期(18世紀-十月革命前)。

消防員妻子提及的建築均是在俄羅斯公國成立後出現建築代表作,他們吸收了意大利16世紀的建築經驗和北部哥特式建築的風格,這一時期的建築以城堡、鐘樓、教堂、鼓座、蔥頭穹頂、哥特式帳篷頂為主要識別標誌。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5世紀,俄羅斯克裡姆林宮

圖:wikimedia

莫斯科克裡姆林宮(Kremlin)包括五座宮殿,四座大教堂和封閉式的圍牆。15世紀時,伊萬三世(又名“伊凡大帝”)對克里姆林宮進行了翻新,邀請意大利的建築師建造新的牆壁和塔樓。

紅場(Red Square)始於十五世紀末,西側連接著克里姆林宮,救世主塔則是這一建築群中最為壯觀的一座鐘樓。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左,1561,聖瓦西里大教堂/Saint Basil's Cathedral

右,1491,救世主塔/Saviour Tower

圖:wikimedia

救世主塔建於1491年,Spasskaya Tower名字從16世紀起被沿用,值得一提的是,斯大林執政時期下令用五星替換塔頂的雙頭鷹(俄羅斯公國標誌),古典主義建築也在這一時期慢慢退出歷史舞臺。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Spasskaya Tower,1880年拍攝

圖:wikipedia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列寧陵墓/Lenin's Mausoleum

圖:globalsecurity

列寧陵墓在1924年初建,直到1930年才完全建成。早期以木製構造以供臨時使用,最終耗費的大量的紅色花崗石和黑色大理石重建。從形態上來看,這個坐落在紅場的建築已經與古典時期的建築相去甚遠。

劇中提到的這一批俄國建築,整體上呈現出古樸、渾厚、宏大、強勁的氣息,在歷史的發展中延滲透在每一時代的潮流中,其中也包括十月革命後發展的蘇聯現代主義建築。

NO.2

十月革命後:

水泥烏托邦與未來主義並存的現代主義建築

回到劇中事故發生的主城,時間線也快進到了蘇聯70年代,核電站建設、普里皮亞吉的集體住宅、80年代石棺圖騰、90年代未來主義在廢城重新崛起,切爾諾貝利幾乎包含了蘇聯現代主義建築發展的所有特徵,這其中有這個民族的榮光、又有著預示終將衰敗的徵兆。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截圖

01. 從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建築設計和所在城市普里皮亞季鎮城市建設,邏輯君看到的是“水泥烏托邦”的身影。這種城郊集體建築,大規模的住宅工程源與赫魯曉夫執政後展開的"反浪費運動"相關,此時蘇聯的混凝土產量位居世界首位,這一時期建造的集體住宅區深刻地影響著蘇維埃人民以及其他社會主義“現代建築”。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

圖:Volodymir.美聯社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取景地:伊格納利納核電站,立陶宛

圖:NPP WORLD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普里皮亞季城市鳥瞰圖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赫魯曉夫樓Khrushchyovkas,俗稱筒子樓

圖:citylab

02.從阻止放射性核汙染所做成封閉設施“石棺”以及當地紀念碑,邏輯君聯想到的是有著高度浪漫和科幻色彩的未來主義建築。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石棺",歐洲盟國聯合制造

圖:NPP WORLD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4號反應堆前的紀念碑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紀念碑 Monument to the Firefighters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5號6號反應堆旁的冷卻塔

圖:攝影師張一方

我們都知道一個時期不可能只有兩種建築風格的發展,但邏輯君想點明的是,梳理切爾諾貝利事件當中的”水泥烏托邦“和”未來主義“同時也是切入切爾諾貝利所透露的文化意義的一個角度:集權下高度的工業崇拜,對極致自由的烏托邦想象。

集體住宅不言而喻,它就出現在你我的生活之中,而未來主義建築,化作了一個個歷史的圖騰,啟迪著後現代藝術的發展。

NO.3

野蠻與詩意並存的未來主義建築

未來主義建築,在文學領域被用來描述一種具有太空時代外觀的建築,如科幻小說作品或科幻小說漫畫中所描繪的。在今天也會特指:流體建築(Blob architecture和高科技建築(High-tech architecture也稱之為結構表現主義 Structural Expressionism)。為了區別於20年代意大利的未來主義,應該被稱之為"新未來主義建築"。

而蘇聯未來主義建築吸收了構成主義、立體主義、表現主義等多種藝術流派,在空間形態上強調運動趨勢,歌頌“科學的和機械化的時代”的一批現代主義建築。其鼻祖是蘇聯構成主義代表人物斯塔林所構思的第三國際紀念碑。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塔特林,第三國際紀念碑模型,莫斯科,1920年

圖:攝影師張一方

以斯塔林為代表的建築師在蘇聯掀起了現代建築的第一次浪潮,但卻在斯大林上臺第二次建築浪潮)後,被其執迷於的羅馬式、古典主義和折衷主義的建築所壓制,這一派的建築師甚至被逮捕。

直到赫魯曉夫執政後對構成主義的放鬆管理(第三次建築浪潮)以及勃列日涅夫接任後開放建築界的思想風氣,未來主義建築終於在70年代(第四次建築浪潮)蓬勃發展。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68–1981,基輔記憶公園/Memory Park

圖:archdaily

他們或是出現在城市中心,或是出現在郊外,有些在國家徵用之下遺留至今,而大多因為戰亂被銷燬以及因時代進程被遺忘在歷史的荒原之中。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68,俄羅斯聖彼得堡國家機器人研究院

Institute of Robotics and Technical Cybernetics

圖:wikipedia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72-1980,基輔Teremky社區大學

New buildings of T. Shevchenko University

圖:archdaily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72–1975,格魯吉亞公路管理局(現:格魯吉亞銀行 )

Ministry of Highway Construction

圖:sosbrutalism

如果說蘇聯的未來主義建築在結構上繼承了早期的構成主義和立體主義的理念,與時代緊密相關聯的就是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處於與美國展開太空軍備競賽大環境,使得空間征服的主題成為了蘇聯想象力的核心。蘇聯太空計劃的圖像被投射到建築,電影和紀念性藝術上,逐漸取代並承擔了平等和公平的共產主義社會的夢想。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71,基輔飛碟研究所/The flying saucer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76-1984,基輔Salyut酒店

圖:攝影師張一方

從70年代蔓延到80年代,這些野蠻又充滿詩意的建築一個個茁壯生長著,又在90年代伴隨著統一政權的解體慢慢退出現世的舞臺,在歷史的進程之中化為圖騰一般存在。

"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激發設計靈感,傳播有料乾貨

邏輯君特推出「小住課堂」欄目

跨界取材,用有趣的方式考古設計知識

《切爾諾貝利》番茄指數95%,豆瓣9.7分,這麼罕見的高分劇邏輯君怎麼會錯過!

普通人可以從災難片的角度看劇情,知識分子可以大談核洩露問題,而設計界的邏輯君調整了一下姿勢,發現這部劇隱藏了蘇聯這片土地幾百年的建築發展史,且看邏輯君慢慢梳理。


“俄羅斯民族是最兩極化的民族,它是對立面的融合。”

——尼·別爾嘉耶夫

邏輯君在刷到第三集時,精神為之一振!消防員夫妻的這段對話,展示了一個民族的建築和人之間的微妙關係,尤其是其中的情感記憶。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截圖

這對在劇中唯一以個體情感出現的消防員夫妻在生死離別關頭,以聊起莫斯科的建築的方式告別,這當中提及的地名不僅勾連了80年代蘇聯人的文化記憶,也開啟了《切爾諾貝利》劇中隱藏的蘇聯建築發展史。

NO.1

十月革命前:古典主義到現代主義的萌芽

學術上將十月革命前的俄羅斯建築發展分為三個時期:古代羅斯時期(公元6-13 世紀)、中世紀莫斯科公國時期(14-17 世紀)、近代俄羅斯帝國時期(18世紀-十月革命前)。

消防員妻子提及的建築均是在俄羅斯公國成立後出現建築代表作,他們吸收了意大利16世紀的建築經驗和北部哥特式建築的風格,這一時期的建築以城堡、鐘樓、教堂、鼓座、蔥頭穹頂、哥特式帳篷頂為主要識別標誌。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5世紀,俄羅斯克裡姆林宮

圖:wikimedia

莫斯科克裡姆林宮(Kremlin)包括五座宮殿,四座大教堂和封閉式的圍牆。15世紀時,伊萬三世(又名“伊凡大帝”)對克里姆林宮進行了翻新,邀請意大利的建築師建造新的牆壁和塔樓。

紅場(Red Square)始於十五世紀末,西側連接著克里姆林宮,救世主塔則是這一建築群中最為壯觀的一座鐘樓。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左,1561,聖瓦西里大教堂/Saint Basil's Cathedral

右,1491,救世主塔/Saviour Tower

圖:wikimedia

救世主塔建於1491年,Spasskaya Tower名字從16世紀起被沿用,值得一提的是,斯大林執政時期下令用五星替換塔頂的雙頭鷹(俄羅斯公國標誌),古典主義建築也在這一時期慢慢退出歷史舞臺。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Spasskaya Tower,1880年拍攝

圖:wikipedia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列寧陵墓/Lenin's Mausoleum

圖:globalsecurity

列寧陵墓在1924年初建,直到1930年才完全建成。早期以木製構造以供臨時使用,最終耗費的大量的紅色花崗石和黑色大理石重建。從形態上來看,這個坐落在紅場的建築已經與古典時期的建築相去甚遠。

劇中提到的這一批俄國建築,整體上呈現出古樸、渾厚、宏大、強勁的氣息,在歷史的發展中延滲透在每一時代的潮流中,其中也包括十月革命後發展的蘇聯現代主義建築。

NO.2

十月革命後:

水泥烏托邦與未來主義並存的現代主義建築

回到劇中事故發生的主城,時間線也快進到了蘇聯70年代,核電站建設、普里皮亞吉的集體住宅、80年代石棺圖騰、90年代未來主義在廢城重新崛起,切爾諾貝利幾乎包含了蘇聯現代主義建築發展的所有特徵,這其中有這個民族的榮光、又有著預示終將衰敗的徵兆。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截圖

01. 從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建築設計和所在城市普里皮亞季鎮城市建設,邏輯君看到的是“水泥烏托邦”的身影。這種城郊集體建築,大規模的住宅工程源與赫魯曉夫執政後展開的"反浪費運動"相關,此時蘇聯的混凝土產量位居世界首位,這一時期建造的集體住宅區深刻地影響著蘇維埃人民以及其他社會主義“現代建築”。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

圖:Volodymir.美聯社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取景地:伊格納利納核電站,立陶宛

圖:NPP WORLD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普里皮亞季城市鳥瞰圖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赫魯曉夫樓Khrushchyovkas,俗稱筒子樓

圖:citylab

02.從阻止放射性核汙染所做成封閉設施“石棺”以及當地紀念碑,邏輯君聯想到的是有著高度浪漫和科幻色彩的未來主義建築。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石棺",歐洲盟國聯合制造

圖:NPP WORLD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4號反應堆前的紀念碑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紀念碑 Monument to the Firefighters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5號6號反應堆旁的冷卻塔

圖:攝影師張一方

我們都知道一個時期不可能只有兩種建築風格的發展,但邏輯君想點明的是,梳理切爾諾貝利事件當中的”水泥烏托邦“和”未來主義“同時也是切入切爾諾貝利所透露的文化意義的一個角度:集權下高度的工業崇拜,對極致自由的烏托邦想象。

集體住宅不言而喻,它就出現在你我的生活之中,而未來主義建築,化作了一個個歷史的圖騰,啟迪著後現代藝術的發展。

NO.3

野蠻與詩意並存的未來主義建築

未來主義建築,在文學領域被用來描述一種具有太空時代外觀的建築,如科幻小說作品或科幻小說漫畫中所描繪的。在今天也會特指:流體建築(Blob architecture和高科技建築(High-tech architecture也稱之為結構表現主義 Structural Expressionism)。為了區別於20年代意大利的未來主義,應該被稱之為"新未來主義建築"。

而蘇聯未來主義建築吸收了構成主義、立體主義、表現主義等多種藝術流派,在空間形態上強調運動趨勢,歌頌“科學的和機械化的時代”的一批現代主義建築。其鼻祖是蘇聯構成主義代表人物斯塔林所構思的第三國際紀念碑。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塔特林,第三國際紀念碑模型,莫斯科,1920年

圖:攝影師張一方

以斯塔林為代表的建築師在蘇聯掀起了現代建築的第一次浪潮,但卻在斯大林上臺第二次建築浪潮)後,被其執迷於的羅馬式、古典主義和折衷主義的建築所壓制,這一派的建築師甚至被逮捕。

直到赫魯曉夫執政後對構成主義的放鬆管理(第三次建築浪潮)以及勃列日涅夫接任後開放建築界的思想風氣,未來主義建築終於在70年代(第四次建築浪潮)蓬勃發展。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68–1981,基輔記憶公園/Memory Park

圖:archdaily

他們或是出現在城市中心,或是出現在郊外,有些在國家徵用之下遺留至今,而大多因為戰亂被銷燬以及因時代進程被遺忘在歷史的荒原之中。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68,俄羅斯聖彼得堡國家機器人研究院

Institute of Robotics and Technical Cybernetics

圖:wikipedia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72-1980,基輔Teremky社區大學

New buildings of T. Shevchenko University

圖:archdaily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72–1975,格魯吉亞公路管理局(現:格魯吉亞銀行 )

Ministry of Highway Construction

圖:sosbrutalism

如果說蘇聯的未來主義建築在結構上繼承了早期的構成主義和立體主義的理念,與時代緊密相關聯的就是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處於與美國展開太空軍備競賽大環境,使得空間征服的主題成為了蘇聯想象力的核心。蘇聯太空計劃的圖像被投射到建築,電影和紀念性藝術上,逐漸取代並承擔了平等和公平的共產主義社會的夢想。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71,基輔飛碟研究所/The flying saucer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76-1984,基輔Salyut酒店

圖:攝影師張一方

從70年代蔓延到80年代,這些野蠻又充滿詩意的建築一個個茁壯生長著,又在90年代伴隨著統一政權的解體慢慢退出現世的舞臺,在歷史的進程之中化為圖騰一般存在。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激發設計靈感,傳播有料乾貨

邏輯君特推出「小住課堂」欄目

跨界取材,用有趣的方式考古設計知識

《切爾諾貝利》番茄指數95%,豆瓣9.7分,這麼罕見的高分劇邏輯君怎麼會錯過!

普通人可以從災難片的角度看劇情,知識分子可以大談核洩露問題,而設計界的邏輯君調整了一下姿勢,發現這部劇隱藏了蘇聯這片土地幾百年的建築發展史,且看邏輯君慢慢梳理。


“俄羅斯民族是最兩極化的民族,它是對立面的融合。”

——尼·別爾嘉耶夫

邏輯君在刷到第三集時,精神為之一振!消防員夫妻的這段對話,展示了一個民族的建築和人之間的微妙關係,尤其是其中的情感記憶。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截圖

這對在劇中唯一以個體情感出現的消防員夫妻在生死離別關頭,以聊起莫斯科的建築的方式告別,這當中提及的地名不僅勾連了80年代蘇聯人的文化記憶,也開啟了《切爾諾貝利》劇中隱藏的蘇聯建築發展史。

NO.1

十月革命前:古典主義到現代主義的萌芽

學術上將十月革命前的俄羅斯建築發展分為三個時期:古代羅斯時期(公元6-13 世紀)、中世紀莫斯科公國時期(14-17 世紀)、近代俄羅斯帝國時期(18世紀-十月革命前)。

消防員妻子提及的建築均是在俄羅斯公國成立後出現建築代表作,他們吸收了意大利16世紀的建築經驗和北部哥特式建築的風格,這一時期的建築以城堡、鐘樓、教堂、鼓座、蔥頭穹頂、哥特式帳篷頂為主要識別標誌。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5世紀,俄羅斯克裡姆林宮

圖:wikimedia

莫斯科克裡姆林宮(Kremlin)包括五座宮殿,四座大教堂和封閉式的圍牆。15世紀時,伊萬三世(又名“伊凡大帝”)對克里姆林宮進行了翻新,邀請意大利的建築師建造新的牆壁和塔樓。

紅場(Red Square)始於十五世紀末,西側連接著克里姆林宮,救世主塔則是這一建築群中最為壯觀的一座鐘樓。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左,1561,聖瓦西里大教堂/Saint Basil's Cathedral

右,1491,救世主塔/Saviour Tower

圖:wikimedia

救世主塔建於1491年,Spasskaya Tower名字從16世紀起被沿用,值得一提的是,斯大林執政時期下令用五星替換塔頂的雙頭鷹(俄羅斯公國標誌),古典主義建築也在這一時期慢慢退出歷史舞臺。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Spasskaya Tower,1880年拍攝

圖:wikipedia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列寧陵墓/Lenin's Mausoleum

圖:globalsecurity

列寧陵墓在1924年初建,直到1930年才完全建成。早期以木製構造以供臨時使用,最終耗費的大量的紅色花崗石和黑色大理石重建。從形態上來看,這個坐落在紅場的建築已經與古典時期的建築相去甚遠。

劇中提到的這一批俄國建築,整體上呈現出古樸、渾厚、宏大、強勁的氣息,在歷史的發展中延滲透在每一時代的潮流中,其中也包括十月革命後發展的蘇聯現代主義建築。

NO.2

十月革命後:

水泥烏托邦與未來主義並存的現代主義建築

回到劇中事故發生的主城,時間線也快進到了蘇聯70年代,核電站建設、普里皮亞吉的集體住宅、80年代石棺圖騰、90年代未來主義在廢城重新崛起,切爾諾貝利幾乎包含了蘇聯現代主義建築發展的所有特徵,這其中有這個民族的榮光、又有著預示終將衰敗的徵兆。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截圖

01. 從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建築設計和所在城市普里皮亞季鎮城市建設,邏輯君看到的是“水泥烏托邦”的身影。這種城郊集體建築,大規模的住宅工程源與赫魯曉夫執政後展開的"反浪費運動"相關,此時蘇聯的混凝土產量位居世界首位,這一時期建造的集體住宅區深刻地影響著蘇維埃人民以及其他社會主義“現代建築”。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

圖:Volodymir.美聯社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取景地:伊格納利納核電站,立陶宛

圖:NPP WORLD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普里皮亞季城市鳥瞰圖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赫魯曉夫樓Khrushchyovkas,俗稱筒子樓

圖:citylab

02.從阻止放射性核汙染所做成封閉設施“石棺”以及當地紀念碑,邏輯君聯想到的是有著高度浪漫和科幻色彩的未來主義建築。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石棺",歐洲盟國聯合制造

圖:NPP WORLD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4號反應堆前的紀念碑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紀念碑 Monument to the Firefighters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5號6號反應堆旁的冷卻塔

圖:攝影師張一方

我們都知道一個時期不可能只有兩種建築風格的發展,但邏輯君想點明的是,梳理切爾諾貝利事件當中的”水泥烏托邦“和”未來主義“同時也是切入切爾諾貝利所透露的文化意義的一個角度:集權下高度的工業崇拜,對極致自由的烏托邦想象。

集體住宅不言而喻,它就出現在你我的生活之中,而未來主義建築,化作了一個個歷史的圖騰,啟迪著後現代藝術的發展。

NO.3

野蠻與詩意並存的未來主義建築

未來主義建築,在文學領域被用來描述一種具有太空時代外觀的建築,如科幻小說作品或科幻小說漫畫中所描繪的。在今天也會特指:流體建築(Blob architecture和高科技建築(High-tech architecture也稱之為結構表現主義 Structural Expressionism)。為了區別於20年代意大利的未來主義,應該被稱之為"新未來主義建築"。

而蘇聯未來主義建築吸收了構成主義、立體主義、表現主義等多種藝術流派,在空間形態上強調運動趨勢,歌頌“科學的和機械化的時代”的一批現代主義建築。其鼻祖是蘇聯構成主義代表人物斯塔林所構思的第三國際紀念碑。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塔特林,第三國際紀念碑模型,莫斯科,1920年

圖:攝影師張一方

以斯塔林為代表的建築師在蘇聯掀起了現代建築的第一次浪潮,但卻在斯大林上臺第二次建築浪潮)後,被其執迷於的羅馬式、古典主義和折衷主義的建築所壓制,這一派的建築師甚至被逮捕。

直到赫魯曉夫執政後對構成主義的放鬆管理(第三次建築浪潮)以及勃列日涅夫接任後開放建築界的思想風氣,未來主義建築終於在70年代(第四次建築浪潮)蓬勃發展。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68–1981,基輔記憶公園/Memory Park

圖:archdaily

他們或是出現在城市中心,或是出現在郊外,有些在國家徵用之下遺留至今,而大多因為戰亂被銷燬以及因時代進程被遺忘在歷史的荒原之中。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68,俄羅斯聖彼得堡國家機器人研究院

Institute of Robotics and Technical Cybernetics

圖:wikipedia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72-1980,基輔Teremky社區大學

New buildings of T. Shevchenko University

圖:archdaily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72–1975,格魯吉亞公路管理局(現:格魯吉亞銀行 )

Ministry of Highway Construction

圖:sosbrutalism

如果說蘇聯的未來主義建築在結構上繼承了早期的構成主義和立體主義的理念,與時代緊密相關聯的就是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處於與美國展開太空軍備競賽大環境,使得空間征服的主題成為了蘇聯想象力的核心。蘇聯太空計劃的圖像被投射到建築,電影和紀念性藝術上,逐漸取代並承擔了平等和公平的共產主義社會的夢想。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71,基輔飛碟研究所/The flying saucer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76-1984,基輔Salyut酒店

圖:攝影師張一方

從70年代蔓延到80年代,這些野蠻又充滿詩意的建築一個個茁壯生長著,又在90年代伴隨著統一政權的解體慢慢退出現世的舞臺,在歷史的進程之中化為圖騰一般存在。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84,格魯吉亞典禮宮殿/Palace of Ceremonies

圖:wikipedia

"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激發設計靈感,傳播有料乾貨

邏輯君特推出「小住課堂」欄目

跨界取材,用有趣的方式考古設計知識

《切爾諾貝利》番茄指數95%,豆瓣9.7分,這麼罕見的高分劇邏輯君怎麼會錯過!

普通人可以從災難片的角度看劇情,知識分子可以大談核洩露問題,而設計界的邏輯君調整了一下姿勢,發現這部劇隱藏了蘇聯這片土地幾百年的建築發展史,且看邏輯君慢慢梳理。


“俄羅斯民族是最兩極化的民族,它是對立面的融合。”

——尼·別爾嘉耶夫

邏輯君在刷到第三集時,精神為之一振!消防員夫妻的這段對話,展示了一個民族的建築和人之間的微妙關係,尤其是其中的情感記憶。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截圖

這對在劇中唯一以個體情感出現的消防員夫妻在生死離別關頭,以聊起莫斯科的建築的方式告別,這當中提及的地名不僅勾連了80年代蘇聯人的文化記憶,也開啟了《切爾諾貝利》劇中隱藏的蘇聯建築發展史。

NO.1

十月革命前:古典主義到現代主義的萌芽

學術上將十月革命前的俄羅斯建築發展分為三個時期:古代羅斯時期(公元6-13 世紀)、中世紀莫斯科公國時期(14-17 世紀)、近代俄羅斯帝國時期(18世紀-十月革命前)。

消防員妻子提及的建築均是在俄羅斯公國成立後出現建築代表作,他們吸收了意大利16世紀的建築經驗和北部哥特式建築的風格,這一時期的建築以城堡、鐘樓、教堂、鼓座、蔥頭穹頂、哥特式帳篷頂為主要識別標誌。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5世紀,俄羅斯克裡姆林宮

圖:wikimedia

莫斯科克裡姆林宮(Kremlin)包括五座宮殿,四座大教堂和封閉式的圍牆。15世紀時,伊萬三世(又名“伊凡大帝”)對克里姆林宮進行了翻新,邀請意大利的建築師建造新的牆壁和塔樓。

紅場(Red Square)始於十五世紀末,西側連接著克里姆林宮,救世主塔則是這一建築群中最為壯觀的一座鐘樓。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左,1561,聖瓦西里大教堂/Saint Basil's Cathedral

右,1491,救世主塔/Saviour Tower

圖:wikimedia

救世主塔建於1491年,Spasskaya Tower名字從16世紀起被沿用,值得一提的是,斯大林執政時期下令用五星替換塔頂的雙頭鷹(俄羅斯公國標誌),古典主義建築也在這一時期慢慢退出歷史舞臺。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Spasskaya Tower,1880年拍攝

圖:wikipedia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列寧陵墓/Lenin's Mausoleum

圖:globalsecurity

列寧陵墓在1924年初建,直到1930年才完全建成。早期以木製構造以供臨時使用,最終耗費的大量的紅色花崗石和黑色大理石重建。從形態上來看,這個坐落在紅場的建築已經與古典時期的建築相去甚遠。

劇中提到的這一批俄國建築,整體上呈現出古樸、渾厚、宏大、強勁的氣息,在歷史的發展中延滲透在每一時代的潮流中,其中也包括十月革命後發展的蘇聯現代主義建築。

NO.2

十月革命後:

水泥烏托邦與未來主義並存的現代主義建築

回到劇中事故發生的主城,時間線也快進到了蘇聯70年代,核電站建設、普里皮亞吉的集體住宅、80年代石棺圖騰、90年代未來主義在廢城重新崛起,切爾諾貝利幾乎包含了蘇聯現代主義建築發展的所有特徵,這其中有這個民族的榮光、又有著預示終將衰敗的徵兆。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截圖

01. 從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建築設計和所在城市普里皮亞季鎮城市建設,邏輯君看到的是“水泥烏托邦”的身影。這種城郊集體建築,大規模的住宅工程源與赫魯曉夫執政後展開的"反浪費運動"相關,此時蘇聯的混凝土產量位居世界首位,這一時期建造的集體住宅區深刻地影響著蘇維埃人民以及其他社會主義“現代建築”。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

圖:Volodymir.美聯社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取景地:伊格納利納核電站,立陶宛

圖:NPP WORLD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普里皮亞季城市鳥瞰圖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赫魯曉夫樓Khrushchyovkas,俗稱筒子樓

圖:citylab

02.從阻止放射性核汙染所做成封閉設施“石棺”以及當地紀念碑,邏輯君聯想到的是有著高度浪漫和科幻色彩的未來主義建築。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石棺",歐洲盟國聯合制造

圖:NPP WORLD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4號反應堆前的紀念碑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紀念碑 Monument to the Firefighters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5號6號反應堆旁的冷卻塔

圖:攝影師張一方

我們都知道一個時期不可能只有兩種建築風格的發展,但邏輯君想點明的是,梳理切爾諾貝利事件當中的”水泥烏托邦“和”未來主義“同時也是切入切爾諾貝利所透露的文化意義的一個角度:集權下高度的工業崇拜,對極致自由的烏托邦想象。

集體住宅不言而喻,它就出現在你我的生活之中,而未來主義建築,化作了一個個歷史的圖騰,啟迪著後現代藝術的發展。

NO.3

野蠻與詩意並存的未來主義建築

未來主義建築,在文學領域被用來描述一種具有太空時代外觀的建築,如科幻小說作品或科幻小說漫畫中所描繪的。在今天也會特指:流體建築(Blob architecture和高科技建築(High-tech architecture也稱之為結構表現主義 Structural Expressionism)。為了區別於20年代意大利的未來主義,應該被稱之為"新未來主義建築"。

而蘇聯未來主義建築吸收了構成主義、立體主義、表現主義等多種藝術流派,在空間形態上強調運動趨勢,歌頌“科學的和機械化的時代”的一批現代主義建築。其鼻祖是蘇聯構成主義代表人物斯塔林所構思的第三國際紀念碑。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塔特林,第三國際紀念碑模型,莫斯科,1920年

圖:攝影師張一方

以斯塔林為代表的建築師在蘇聯掀起了現代建築的第一次浪潮,但卻在斯大林上臺第二次建築浪潮)後,被其執迷於的羅馬式、古典主義和折衷主義的建築所壓制,這一派的建築師甚至被逮捕。

直到赫魯曉夫執政後對構成主義的放鬆管理(第三次建築浪潮)以及勃列日涅夫接任後開放建築界的思想風氣,未來主義建築終於在70年代(第四次建築浪潮)蓬勃發展。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68–1981,基輔記憶公園/Memory Park

圖:archdaily

他們或是出現在城市中心,或是出現在郊外,有些在國家徵用之下遺留至今,而大多因為戰亂被銷燬以及因時代進程被遺忘在歷史的荒原之中。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68,俄羅斯聖彼得堡國家機器人研究院

Institute of Robotics and Technical Cybernetics

圖:wikipedia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72-1980,基輔Teremky社區大學

New buildings of T. Shevchenko University

圖:archdaily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72–1975,格魯吉亞公路管理局(現:格魯吉亞銀行 )

Ministry of Highway Construction

圖:sosbrutalism

如果說蘇聯的未來主義建築在結構上繼承了早期的構成主義和立體主義的理念,與時代緊密相關聯的就是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處於與美國展開太空軍備競賽大環境,使得空間征服的主題成為了蘇聯想象力的核心。蘇聯太空計劃的圖像被投射到建築,電影和紀念性藝術上,逐漸取代並承擔了平等和公平的共產主義社會的夢想。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71,基輔飛碟研究所/The flying saucer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76-1984,基輔Salyut酒店

圖:攝影師張一方

從70年代蔓延到80年代,這些野蠻又充滿詩意的建築一個個茁壯生長著,又在90年代伴隨著統一政權的解體慢慢退出現世的舞臺,在歷史的進程之中化為圖騰一般存在。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84,格魯吉亞典禮宮殿/Palace of Ceremonies

圖:wikipedia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激發設計靈感,傳播有料乾貨

邏輯君特推出「小住課堂」欄目

跨界取材,用有趣的方式考古設計知識

《切爾諾貝利》番茄指數95%,豆瓣9.7分,這麼罕見的高分劇邏輯君怎麼會錯過!

普通人可以從災難片的角度看劇情,知識分子可以大談核洩露問題,而設計界的邏輯君調整了一下姿勢,發現這部劇隱藏了蘇聯這片土地幾百年的建築發展史,且看邏輯君慢慢梳理。


“俄羅斯民族是最兩極化的民族,它是對立面的融合。”

——尼·別爾嘉耶夫

邏輯君在刷到第三集時,精神為之一振!消防員夫妻的這段對話,展示了一個民族的建築和人之間的微妙關係,尤其是其中的情感記憶。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截圖

這對在劇中唯一以個體情感出現的消防員夫妻在生死離別關頭,以聊起莫斯科的建築的方式告別,這當中提及的地名不僅勾連了80年代蘇聯人的文化記憶,也開啟了《切爾諾貝利》劇中隱藏的蘇聯建築發展史。

NO.1

十月革命前:古典主義到現代主義的萌芽

學術上將十月革命前的俄羅斯建築發展分為三個時期:古代羅斯時期(公元6-13 世紀)、中世紀莫斯科公國時期(14-17 世紀)、近代俄羅斯帝國時期(18世紀-十月革命前)。

消防員妻子提及的建築均是在俄羅斯公國成立後出現建築代表作,他們吸收了意大利16世紀的建築經驗和北部哥特式建築的風格,這一時期的建築以城堡、鐘樓、教堂、鼓座、蔥頭穹頂、哥特式帳篷頂為主要識別標誌。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5世紀,俄羅斯克裡姆林宮

圖:wikimedia

莫斯科克裡姆林宮(Kremlin)包括五座宮殿,四座大教堂和封閉式的圍牆。15世紀時,伊萬三世(又名“伊凡大帝”)對克里姆林宮進行了翻新,邀請意大利的建築師建造新的牆壁和塔樓。

紅場(Red Square)始於十五世紀末,西側連接著克里姆林宮,救世主塔則是這一建築群中最為壯觀的一座鐘樓。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左,1561,聖瓦西里大教堂/Saint Basil's Cathedral

右,1491,救世主塔/Saviour Tower

圖:wikimedia

救世主塔建於1491年,Spasskaya Tower名字從16世紀起被沿用,值得一提的是,斯大林執政時期下令用五星替換塔頂的雙頭鷹(俄羅斯公國標誌),古典主義建築也在這一時期慢慢退出歷史舞臺。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Spasskaya Tower,1880年拍攝

圖:wikipedia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列寧陵墓/Lenin's Mausoleum

圖:globalsecurity

列寧陵墓在1924年初建,直到1930年才完全建成。早期以木製構造以供臨時使用,最終耗費的大量的紅色花崗石和黑色大理石重建。從形態上來看,這個坐落在紅場的建築已經與古典時期的建築相去甚遠。

劇中提到的這一批俄國建築,整體上呈現出古樸、渾厚、宏大、強勁的氣息,在歷史的發展中延滲透在每一時代的潮流中,其中也包括十月革命後發展的蘇聯現代主義建築。

NO.2

十月革命後:

水泥烏托邦與未來主義並存的現代主義建築

回到劇中事故發生的主城,時間線也快進到了蘇聯70年代,核電站建設、普里皮亞吉的集體住宅、80年代石棺圖騰、90年代未來主義在廢城重新崛起,切爾諾貝利幾乎包含了蘇聯現代主義建築發展的所有特徵,這其中有這個民族的榮光、又有著預示終將衰敗的徵兆。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截圖

01. 從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建築設計和所在城市普里皮亞季鎮城市建設,邏輯君看到的是“水泥烏托邦”的身影。這種城郊集體建築,大規模的住宅工程源與赫魯曉夫執政後展開的"反浪費運動"相關,此時蘇聯的混凝土產量位居世界首位,這一時期建造的集體住宅區深刻地影響著蘇維埃人民以及其他社會主義“現代建築”。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

圖:Volodymir.美聯社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取景地:伊格納利納核電站,立陶宛

圖:NPP WORLD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普里皮亞季城市鳥瞰圖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赫魯曉夫樓Khrushchyovkas,俗稱筒子樓

圖:citylab

02.從阻止放射性核汙染所做成封閉設施“石棺”以及當地紀念碑,邏輯君聯想到的是有著高度浪漫和科幻色彩的未來主義建築。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石棺",歐洲盟國聯合制造

圖:NPP WORLD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4號反應堆前的紀念碑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紀念碑 Monument to the Firefighters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5號6號反應堆旁的冷卻塔

圖:攝影師張一方

我們都知道一個時期不可能只有兩種建築風格的發展,但邏輯君想點明的是,梳理切爾諾貝利事件當中的”水泥烏托邦“和”未來主義“同時也是切入切爾諾貝利所透露的文化意義的一個角度:集權下高度的工業崇拜,對極致自由的烏托邦想象。

集體住宅不言而喻,它就出現在你我的生活之中,而未來主義建築,化作了一個個歷史的圖騰,啟迪著後現代藝術的發展。

NO.3

野蠻與詩意並存的未來主義建築

未來主義建築,在文學領域被用來描述一種具有太空時代外觀的建築,如科幻小說作品或科幻小說漫畫中所描繪的。在今天也會特指:流體建築(Blob architecture和高科技建築(High-tech architecture也稱之為結構表現主義 Structural Expressionism)。為了區別於20年代意大利的未來主義,應該被稱之為"新未來主義建築"。

而蘇聯未來主義建築吸收了構成主義、立體主義、表現主義等多種藝術流派,在空間形態上強調運動趨勢,歌頌“科學的和機械化的時代”的一批現代主義建築。其鼻祖是蘇聯構成主義代表人物斯塔林所構思的第三國際紀念碑。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塔特林,第三國際紀念碑模型,莫斯科,1920年

圖:攝影師張一方

以斯塔林為代表的建築師在蘇聯掀起了現代建築的第一次浪潮,但卻在斯大林上臺第二次建築浪潮)後,被其執迷於的羅馬式、古典主義和折衷主義的建築所壓制,這一派的建築師甚至被逮捕。

直到赫魯曉夫執政後對構成主義的放鬆管理(第三次建築浪潮)以及勃列日涅夫接任後開放建築界的思想風氣,未來主義建築終於在70年代(第四次建築浪潮)蓬勃發展。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68–1981,基輔記憶公園/Memory Park

圖:archdaily

他們或是出現在城市中心,或是出現在郊外,有些在國家徵用之下遺留至今,而大多因為戰亂被銷燬以及因時代進程被遺忘在歷史的荒原之中。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68,俄羅斯聖彼得堡國家機器人研究院

Institute of Robotics and Technical Cybernetics

圖:wikipedia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72-1980,基輔Teremky社區大學

New buildings of T. Shevchenko University

圖:archdaily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72–1975,格魯吉亞公路管理局(現:格魯吉亞銀行 )

Ministry of Highway Construction

圖:sosbrutalism

如果說蘇聯的未來主義建築在結構上繼承了早期的構成主義和立體主義的理念,與時代緊密相關聯的就是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處於與美國展開太空軍備競賽大環境,使得空間征服的主題成為了蘇聯想象力的核心。蘇聯太空計劃的圖像被投射到建築,電影和紀念性藝術上,逐漸取代並承擔了平等和公平的共產主義社會的夢想。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71,基輔飛碟研究所/The flying saucer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76-1984,基輔Salyut酒店

圖:攝影師張一方

從70年代蔓延到80年代,這些野蠻又充滿詩意的建築一個個茁壯生長著,又在90年代伴隨著統一政權的解體慢慢退出現世的舞臺,在歷史的進程之中化為圖騰一般存在。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84,格魯吉亞典禮宮殿/Palace of Ceremonies

圖:wikipedia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激發設計靈感,傳播有料乾貨

邏輯君特推出「小住課堂」欄目

跨界取材,用有趣的方式考古設計知識

《切爾諾貝利》番茄指數95%,豆瓣9.7分,這麼罕見的高分劇邏輯君怎麼會錯過!

普通人可以從災難片的角度看劇情,知識分子可以大談核洩露問題,而設計界的邏輯君調整了一下姿勢,發現這部劇隱藏了蘇聯這片土地幾百年的建築發展史,且看邏輯君慢慢梳理。


“俄羅斯民族是最兩極化的民族,它是對立面的融合。”

——尼·別爾嘉耶夫

邏輯君在刷到第三集時,精神為之一振!消防員夫妻的這段對話,展示了一個民族的建築和人之間的微妙關係,尤其是其中的情感記憶。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截圖

這對在劇中唯一以個體情感出現的消防員夫妻在生死離別關頭,以聊起莫斯科的建築的方式告別,這當中提及的地名不僅勾連了80年代蘇聯人的文化記憶,也開啟了《切爾諾貝利》劇中隱藏的蘇聯建築發展史。

NO.1

十月革命前:古典主義到現代主義的萌芽

學術上將十月革命前的俄羅斯建築發展分為三個時期:古代羅斯時期(公元6-13 世紀)、中世紀莫斯科公國時期(14-17 世紀)、近代俄羅斯帝國時期(18世紀-十月革命前)。

消防員妻子提及的建築均是在俄羅斯公國成立後出現建築代表作,他們吸收了意大利16世紀的建築經驗和北部哥特式建築的風格,這一時期的建築以城堡、鐘樓、教堂、鼓座、蔥頭穹頂、哥特式帳篷頂為主要識別標誌。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5世紀,俄羅斯克裡姆林宮

圖:wikimedia

莫斯科克裡姆林宮(Kremlin)包括五座宮殿,四座大教堂和封閉式的圍牆。15世紀時,伊萬三世(又名“伊凡大帝”)對克里姆林宮進行了翻新,邀請意大利的建築師建造新的牆壁和塔樓。

紅場(Red Square)始於十五世紀末,西側連接著克里姆林宮,救世主塔則是這一建築群中最為壯觀的一座鐘樓。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左,1561,聖瓦西里大教堂/Saint Basil's Cathedral

右,1491,救世主塔/Saviour Tower

圖:wikimedia

救世主塔建於1491年,Spasskaya Tower名字從16世紀起被沿用,值得一提的是,斯大林執政時期下令用五星替換塔頂的雙頭鷹(俄羅斯公國標誌),古典主義建築也在這一時期慢慢退出歷史舞臺。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Spasskaya Tower,1880年拍攝

圖:wikipedia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列寧陵墓/Lenin's Mausoleum

圖:globalsecurity

列寧陵墓在1924年初建,直到1930年才完全建成。早期以木製構造以供臨時使用,最終耗費的大量的紅色花崗石和黑色大理石重建。從形態上來看,這個坐落在紅場的建築已經與古典時期的建築相去甚遠。

劇中提到的這一批俄國建築,整體上呈現出古樸、渾厚、宏大、強勁的氣息,在歷史的發展中延滲透在每一時代的潮流中,其中也包括十月革命後發展的蘇聯現代主義建築。

NO.2

十月革命後:

水泥烏托邦與未來主義並存的現代主義建築

回到劇中事故發生的主城,時間線也快進到了蘇聯70年代,核電站建設、普里皮亞吉的集體住宅、80年代石棺圖騰、90年代未來主義在廢城重新崛起,切爾諾貝利幾乎包含了蘇聯現代主義建築發展的所有特徵,這其中有這個民族的榮光、又有著預示終將衰敗的徵兆。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截圖

01. 從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建築設計和所在城市普里皮亞季鎮城市建設,邏輯君看到的是“水泥烏托邦”的身影。這種城郊集體建築,大規模的住宅工程源與赫魯曉夫執政後展開的"反浪費運動"相關,此時蘇聯的混凝土產量位居世界首位,這一時期建造的集體住宅區深刻地影響著蘇維埃人民以及其他社會主義“現代建築”。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

圖:Volodymir.美聯社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取景地:伊格納利納核電站,立陶宛

圖:NPP WORLD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普里皮亞季城市鳥瞰圖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赫魯曉夫樓Khrushchyovkas,俗稱筒子樓

圖:citylab

02.從阻止放射性核汙染所做成封閉設施“石棺”以及當地紀念碑,邏輯君聯想到的是有著高度浪漫和科幻色彩的未來主義建築。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石棺",歐洲盟國聯合制造

圖:NPP WORLD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4號反應堆前的紀念碑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紀念碑 Monument to the Firefighters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5號6號反應堆旁的冷卻塔

圖:攝影師張一方

我們都知道一個時期不可能只有兩種建築風格的發展,但邏輯君想點明的是,梳理切爾諾貝利事件當中的”水泥烏托邦“和”未來主義“同時也是切入切爾諾貝利所透露的文化意義的一個角度:集權下高度的工業崇拜,對極致自由的烏托邦想象。

集體住宅不言而喻,它就出現在你我的生活之中,而未來主義建築,化作了一個個歷史的圖騰,啟迪著後現代藝術的發展。

NO.3

野蠻與詩意並存的未來主義建築

未來主義建築,在文學領域被用來描述一種具有太空時代外觀的建築,如科幻小說作品或科幻小說漫畫中所描繪的。在今天也會特指:流體建築(Blob architecture和高科技建築(High-tech architecture也稱之為結構表現主義 Structural Expressionism)。為了區別於20年代意大利的未來主義,應該被稱之為"新未來主義建築"。

而蘇聯未來主義建築吸收了構成主義、立體主義、表現主義等多種藝術流派,在空間形態上強調運動趨勢,歌頌“科學的和機械化的時代”的一批現代主義建築。其鼻祖是蘇聯構成主義代表人物斯塔林所構思的第三國際紀念碑。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塔特林,第三國際紀念碑模型,莫斯科,1920年

圖:攝影師張一方

以斯塔林為代表的建築師在蘇聯掀起了現代建築的第一次浪潮,但卻在斯大林上臺第二次建築浪潮)後,被其執迷於的羅馬式、古典主義和折衷主義的建築所壓制,這一派的建築師甚至被逮捕。

直到赫魯曉夫執政後對構成主義的放鬆管理(第三次建築浪潮)以及勃列日涅夫接任後開放建築界的思想風氣,未來主義建築終於在70年代(第四次建築浪潮)蓬勃發展。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68–1981,基輔記憶公園/Memory Park

圖:archdaily

他們或是出現在城市中心,或是出現在郊外,有些在國家徵用之下遺留至今,而大多因為戰亂被銷燬以及因時代進程被遺忘在歷史的荒原之中。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68,俄羅斯聖彼得堡國家機器人研究院

Institute of Robotics and Technical Cybernetics

圖:wikipedia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72-1980,基輔Teremky社區大學

New buildings of T. Shevchenko University

圖:archdaily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72–1975,格魯吉亞公路管理局(現:格魯吉亞銀行 )

Ministry of Highway Construction

圖:sosbrutalism

如果說蘇聯的未來主義建築在結構上繼承了早期的構成主義和立體主義的理念,與時代緊密相關聯的就是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處於與美國展開太空軍備競賽大環境,使得空間征服的主題成為了蘇聯想象力的核心。蘇聯太空計劃的圖像被投射到建築,電影和紀念性藝術上,逐漸取代並承擔了平等和公平的共產主義社會的夢想。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71,基輔飛碟研究所/The flying saucer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76-1984,基輔Salyut酒店

圖:攝影師張一方

從70年代蔓延到80年代,這些野蠻又充滿詩意的建築一個個茁壯生長著,又在90年代伴隨著統一政權的解體慢慢退出現世的舞臺,在歷史的進程之中化為圖騰一般存在。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84,格魯吉亞典禮宮殿/Palace of Ceremonies

圖:wikipedia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83-1985,Druzhba療養院

圖:Frédéric Chaubin

蘇聯未來主義建築正如他們那一批在集權之下追求的自由精神的公民一般,無法分類,無法描述,無法定義,又因起恢弘強勁始終無法磨滅的其中的權力因子。它們在世界建築史上幾乎沒有地位,卻吸引著無數懷有烏托邦理想和反抗精神的現代人前去朝聖,更重要的是,這些圖騰也啟迪著後現代浪潮下的賽博主義和後工業化藝術創作。

回到切爾諾貝利中的蘇維埃現代主義建築的影響,不得不提你我他都在玩的”吃雞“遊戲,其中大量場景都以是以它作為背景設定的。

"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激發設計靈感,傳播有料乾貨

邏輯君特推出「小住課堂」欄目

跨界取材,用有趣的方式考古設計知識

《切爾諾貝利》番茄指數95%,豆瓣9.7分,這麼罕見的高分劇邏輯君怎麼會錯過!

普通人可以從災難片的角度看劇情,知識分子可以大談核洩露問題,而設計界的邏輯君調整了一下姿勢,發現這部劇隱藏了蘇聯這片土地幾百年的建築發展史,且看邏輯君慢慢梳理。


“俄羅斯民族是最兩極化的民族,它是對立面的融合。”

——尼·別爾嘉耶夫

邏輯君在刷到第三集時,精神為之一振!消防員夫妻的這段對話,展示了一個民族的建築和人之間的微妙關係,尤其是其中的情感記憶。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截圖

這對在劇中唯一以個體情感出現的消防員夫妻在生死離別關頭,以聊起莫斯科的建築的方式告別,這當中提及的地名不僅勾連了80年代蘇聯人的文化記憶,也開啟了《切爾諾貝利》劇中隱藏的蘇聯建築發展史。

NO.1

十月革命前:古典主義到現代主義的萌芽

學術上將十月革命前的俄羅斯建築發展分為三個時期:古代羅斯時期(公元6-13 世紀)、中世紀莫斯科公國時期(14-17 世紀)、近代俄羅斯帝國時期(18世紀-十月革命前)。

消防員妻子提及的建築均是在俄羅斯公國成立後出現建築代表作,他們吸收了意大利16世紀的建築經驗和北部哥特式建築的風格,這一時期的建築以城堡、鐘樓、教堂、鼓座、蔥頭穹頂、哥特式帳篷頂為主要識別標誌。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5世紀,俄羅斯克裡姆林宮

圖:wikimedia

莫斯科克裡姆林宮(Kremlin)包括五座宮殿,四座大教堂和封閉式的圍牆。15世紀時,伊萬三世(又名“伊凡大帝”)對克里姆林宮進行了翻新,邀請意大利的建築師建造新的牆壁和塔樓。

紅場(Red Square)始於十五世紀末,西側連接著克里姆林宮,救世主塔則是這一建築群中最為壯觀的一座鐘樓。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左,1561,聖瓦西里大教堂/Saint Basil's Cathedral

右,1491,救世主塔/Saviour Tower

圖:wikimedia

救世主塔建於1491年,Spasskaya Tower名字從16世紀起被沿用,值得一提的是,斯大林執政時期下令用五星替換塔頂的雙頭鷹(俄羅斯公國標誌),古典主義建築也在這一時期慢慢退出歷史舞臺。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Spasskaya Tower,1880年拍攝

圖:wikipedia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列寧陵墓/Lenin's Mausoleum

圖:globalsecurity

列寧陵墓在1924年初建,直到1930年才完全建成。早期以木製構造以供臨時使用,最終耗費的大量的紅色花崗石和黑色大理石重建。從形態上來看,這個坐落在紅場的建築已經與古典時期的建築相去甚遠。

劇中提到的這一批俄國建築,整體上呈現出古樸、渾厚、宏大、強勁的氣息,在歷史的發展中延滲透在每一時代的潮流中,其中也包括十月革命後發展的蘇聯現代主義建築。

NO.2

十月革命後:

水泥烏托邦與未來主義並存的現代主義建築

回到劇中事故發生的主城,時間線也快進到了蘇聯70年代,核電站建設、普里皮亞吉的集體住宅、80年代石棺圖騰、90年代未來主義在廢城重新崛起,切爾諾貝利幾乎包含了蘇聯現代主義建築發展的所有特徵,這其中有這個民族的榮光、又有著預示終將衰敗的徵兆。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截圖

01. 從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建築設計和所在城市普里皮亞季鎮城市建設,邏輯君看到的是“水泥烏托邦”的身影。這種城郊集體建築,大規模的住宅工程源與赫魯曉夫執政後展開的"反浪費運動"相關,此時蘇聯的混凝土產量位居世界首位,這一時期建造的集體住宅區深刻地影響著蘇維埃人民以及其他社會主義“現代建築”。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

圖:Volodymir.美聯社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取景地:伊格納利納核電站,立陶宛

圖:NPP WORLD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普里皮亞季城市鳥瞰圖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赫魯曉夫樓Khrushchyovkas,俗稱筒子樓

圖:citylab

02.從阻止放射性核汙染所做成封閉設施“石棺”以及當地紀念碑,邏輯君聯想到的是有著高度浪漫和科幻色彩的未來主義建築。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石棺",歐洲盟國聯合制造

圖:NPP WORLD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4號反應堆前的紀念碑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紀念碑 Monument to the Firefighters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5號6號反應堆旁的冷卻塔

圖:攝影師張一方

我們都知道一個時期不可能只有兩種建築風格的發展,但邏輯君想點明的是,梳理切爾諾貝利事件當中的”水泥烏托邦“和”未來主義“同時也是切入切爾諾貝利所透露的文化意義的一個角度:集權下高度的工業崇拜,對極致自由的烏托邦想象。

集體住宅不言而喻,它就出現在你我的生活之中,而未來主義建築,化作了一個個歷史的圖騰,啟迪著後現代藝術的發展。

NO.3

野蠻與詩意並存的未來主義建築

未來主義建築,在文學領域被用來描述一種具有太空時代外觀的建築,如科幻小說作品或科幻小說漫畫中所描繪的。在今天也會特指:流體建築(Blob architecture和高科技建築(High-tech architecture也稱之為結構表現主義 Structural Expressionism)。為了區別於20年代意大利的未來主義,應該被稱之為"新未來主義建築"。

而蘇聯未來主義建築吸收了構成主義、立體主義、表現主義等多種藝術流派,在空間形態上強調運動趨勢,歌頌“科學的和機械化的時代”的一批現代主義建築。其鼻祖是蘇聯構成主義代表人物斯塔林所構思的第三國際紀念碑。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塔特林,第三國際紀念碑模型,莫斯科,1920年

圖:攝影師張一方

以斯塔林為代表的建築師在蘇聯掀起了現代建築的第一次浪潮,但卻在斯大林上臺第二次建築浪潮)後,被其執迷於的羅馬式、古典主義和折衷主義的建築所壓制,這一派的建築師甚至被逮捕。

直到赫魯曉夫執政後對構成主義的放鬆管理(第三次建築浪潮)以及勃列日涅夫接任後開放建築界的思想風氣,未來主義建築終於在70年代(第四次建築浪潮)蓬勃發展。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68–1981,基輔記憶公園/Memory Park

圖:archdaily

他們或是出現在城市中心,或是出現在郊外,有些在國家徵用之下遺留至今,而大多因為戰亂被銷燬以及因時代進程被遺忘在歷史的荒原之中。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68,俄羅斯聖彼得堡國家機器人研究院

Institute of Robotics and Technical Cybernetics

圖:wikipedia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72-1980,基輔Teremky社區大學

New buildings of T. Shevchenko University

圖:archdaily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72–1975,格魯吉亞公路管理局(現:格魯吉亞銀行 )

Ministry of Highway Construction

圖:sosbrutalism

如果說蘇聯的未來主義建築在結構上繼承了早期的構成主義和立體主義的理念,與時代緊密相關聯的就是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處於與美國展開太空軍備競賽大環境,使得空間征服的主題成為了蘇聯想象力的核心。蘇聯太空計劃的圖像被投射到建築,電影和紀念性藝術上,逐漸取代並承擔了平等和公平的共產主義社會的夢想。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71,基輔飛碟研究所/The flying saucer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76-1984,基輔Salyut酒店

圖:攝影師張一方

從70年代蔓延到80年代,這些野蠻又充滿詩意的建築一個個茁壯生長著,又在90年代伴隨著統一政權的解體慢慢退出現世的舞臺,在歷史的進程之中化為圖騰一般存在。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84,格魯吉亞典禮宮殿/Palace of Ceremonies

圖:wikipedia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83-1985,Druzhba療養院

圖:Frédéric Chaubin

蘇聯未來主義建築正如他們那一批在集權之下追求的自由精神的公民一般,無法分類,無法描述,無法定義,又因起恢弘強勁始終無法磨滅的其中的權力因子。它們在世界建築史上幾乎沒有地位,卻吸引著無數懷有烏托邦理想和反抗精神的現代人前去朝聖,更重要的是,這些圖騰也啟迪著後現代浪潮下的賽博主義和後工業化藝術創作。

回到切爾諾貝利中的蘇維埃現代主義建築的影響,不得不提你我他都在玩的”吃雞“遊戲,其中大量場景都以是以它作為背景設定的。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 切爾諾貝利實景

"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激發設計靈感,傳播有料乾貨

邏輯君特推出「小住課堂」欄目

跨界取材,用有趣的方式考古設計知識

《切爾諾貝利》番茄指數95%,豆瓣9.7分,這麼罕見的高分劇邏輯君怎麼會錯過!

普通人可以從災難片的角度看劇情,知識分子可以大談核洩露問題,而設計界的邏輯君調整了一下姿勢,發現這部劇隱藏了蘇聯這片土地幾百年的建築發展史,且看邏輯君慢慢梳理。


“俄羅斯民族是最兩極化的民族,它是對立面的融合。”

——尼·別爾嘉耶夫

邏輯君在刷到第三集時,精神為之一振!消防員夫妻的這段對話,展示了一個民族的建築和人之間的微妙關係,尤其是其中的情感記憶。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截圖

這對在劇中唯一以個體情感出現的消防員夫妻在生死離別關頭,以聊起莫斯科的建築的方式告別,這當中提及的地名不僅勾連了80年代蘇聯人的文化記憶,也開啟了《切爾諾貝利》劇中隱藏的蘇聯建築發展史。

NO.1

十月革命前:古典主義到現代主義的萌芽

學術上將十月革命前的俄羅斯建築發展分為三個時期:古代羅斯時期(公元6-13 世紀)、中世紀莫斯科公國時期(14-17 世紀)、近代俄羅斯帝國時期(18世紀-十月革命前)。

消防員妻子提及的建築均是在俄羅斯公國成立後出現建築代表作,他們吸收了意大利16世紀的建築經驗和北部哥特式建築的風格,這一時期的建築以城堡、鐘樓、教堂、鼓座、蔥頭穹頂、哥特式帳篷頂為主要識別標誌。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5世紀,俄羅斯克裡姆林宮

圖:wikimedia

莫斯科克裡姆林宮(Kremlin)包括五座宮殿,四座大教堂和封閉式的圍牆。15世紀時,伊萬三世(又名“伊凡大帝”)對克里姆林宮進行了翻新,邀請意大利的建築師建造新的牆壁和塔樓。

紅場(Red Square)始於十五世紀末,西側連接著克里姆林宮,救世主塔則是這一建築群中最為壯觀的一座鐘樓。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左,1561,聖瓦西里大教堂/Saint Basil's Cathedral

右,1491,救世主塔/Saviour Tower

圖:wikimedia

救世主塔建於1491年,Spasskaya Tower名字從16世紀起被沿用,值得一提的是,斯大林執政時期下令用五星替換塔頂的雙頭鷹(俄羅斯公國標誌),古典主義建築也在這一時期慢慢退出歷史舞臺。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Spasskaya Tower,1880年拍攝

圖:wikipedia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列寧陵墓/Lenin's Mausoleum

圖:globalsecurity

列寧陵墓在1924年初建,直到1930年才完全建成。早期以木製構造以供臨時使用,最終耗費的大量的紅色花崗石和黑色大理石重建。從形態上來看,這個坐落在紅場的建築已經與古典時期的建築相去甚遠。

劇中提到的這一批俄國建築,整體上呈現出古樸、渾厚、宏大、強勁的氣息,在歷史的發展中延滲透在每一時代的潮流中,其中也包括十月革命後發展的蘇聯現代主義建築。

NO.2

十月革命後:

水泥烏托邦與未來主義並存的現代主義建築

回到劇中事故發生的主城,時間線也快進到了蘇聯70年代,核電站建設、普里皮亞吉的集體住宅、80年代石棺圖騰、90年代未來主義在廢城重新崛起,切爾諾貝利幾乎包含了蘇聯現代主義建築發展的所有特徵,這其中有這個民族的榮光、又有著預示終將衰敗的徵兆。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截圖

01. 從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建築設計和所在城市普里皮亞季鎮城市建設,邏輯君看到的是“水泥烏托邦”的身影。這種城郊集體建築,大規模的住宅工程源與赫魯曉夫執政後展開的"反浪費運動"相關,此時蘇聯的混凝土產量位居世界首位,這一時期建造的集體住宅區深刻地影響著蘇維埃人民以及其他社會主義“現代建築”。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

圖:Volodymir.美聯社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切爾諾貝利》取景地:伊格納利納核電站,立陶宛

圖:NPP WORLD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普里皮亞季城市鳥瞰圖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赫魯曉夫樓Khrushchyovkas,俗稱筒子樓

圖:citylab

02.從阻止放射性核汙染所做成封閉設施“石棺”以及當地紀念碑,邏輯君聯想到的是有著高度浪漫和科幻色彩的未來主義建築。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石棺",歐洲盟國聯合制造

圖:NPP WORLD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4號反應堆前的紀念碑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紀念碑 Monument to the Firefighters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5號6號反應堆旁的冷卻塔

圖:攝影師張一方

我們都知道一個時期不可能只有兩種建築風格的發展,但邏輯君想點明的是,梳理切爾諾貝利事件當中的”水泥烏托邦“和”未來主義“同時也是切入切爾諾貝利所透露的文化意義的一個角度:集權下高度的工業崇拜,對極致自由的烏托邦想象。

集體住宅不言而喻,它就出現在你我的生活之中,而未來主義建築,化作了一個個歷史的圖騰,啟迪著後現代藝術的發展。

NO.3

野蠻與詩意並存的未來主義建築

未來主義建築,在文學領域被用來描述一種具有太空時代外觀的建築,如科幻小說作品或科幻小說漫畫中所描繪的。在今天也會特指:流體建築(Blob architecture和高科技建築(High-tech architecture也稱之為結構表現主義 Structural Expressionism)。為了區別於20年代意大利的未來主義,應該被稱之為"新未來主義建築"。

而蘇聯未來主義建築吸收了構成主義、立體主義、表現主義等多種藝術流派,在空間形態上強調運動趨勢,歌頌“科學的和機械化的時代”的一批現代主義建築。其鼻祖是蘇聯構成主義代表人物斯塔林所構思的第三國際紀念碑。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塔特林,第三國際紀念碑模型,莫斯科,1920年

圖:攝影師張一方

以斯塔林為代表的建築師在蘇聯掀起了現代建築的第一次浪潮,但卻在斯大林上臺第二次建築浪潮)後,被其執迷於的羅馬式、古典主義和折衷主義的建築所壓制,這一派的建築師甚至被逮捕。

直到赫魯曉夫執政後對構成主義的放鬆管理(第三次建築浪潮)以及勃列日涅夫接任後開放建築界的思想風氣,未來主義建築終於在70年代(第四次建築浪潮)蓬勃發展。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68–1981,基輔記憶公園/Memory Park

圖:archdaily

他們或是出現在城市中心,或是出現在郊外,有些在國家徵用之下遺留至今,而大多因為戰亂被銷燬以及因時代進程被遺忘在歷史的荒原之中。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68,俄羅斯聖彼得堡國家機器人研究院

Institute of Robotics and Technical Cybernetics

圖:wikipedia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72-1980,基輔Teremky社區大學

New buildings of T. Shevchenko University

圖:archdaily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72–1975,格魯吉亞公路管理局(現:格魯吉亞銀行 )

Ministry of Highway Construction

圖:sosbrutalism

如果說蘇聯的未來主義建築在結構上繼承了早期的構成主義和立體主義的理念,與時代緊密相關聯的就是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處於與美國展開太空軍備競賽大環境,使得空間征服的主題成為了蘇聯想象力的核心。蘇聯太空計劃的圖像被投射到建築,電影和紀念性藝術上,逐漸取代並承擔了平等和公平的共產主義社會的夢想。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71,基輔飛碟研究所/The flying saucer

圖:攝影師張一方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76-1984,基輔Salyut酒店

圖:攝影師張一方

從70年代蔓延到80年代,這些野蠻又充滿詩意的建築一個個茁壯生長著,又在90年代伴隨著統一政權的解體慢慢退出現世的舞臺,在歷史的進程之中化為圖騰一般存在。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84,格魯吉亞典禮宮殿/Palace of Ceremonies

圖:wikipedia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1983-1985,Druzhba療養院

圖:Frédéric Chaubin

蘇聯未來主義建築正如他們那一批在集權之下追求的自由精神的公民一般,無法分類,無法描述,無法定義,又因起恢弘強勁始終無法磨滅的其中的權力因子。它們在世界建築史上幾乎沒有地位,卻吸引著無數懷有烏托邦理想和反抗精神的現代人前去朝聖,更重要的是,這些圖騰也啟迪著後現代浪潮下的賽博主義和後工業化藝術創作。

回到切爾諾貝利中的蘇維埃現代主義建築的影響,不得不提你我他都在玩的”吃雞“遊戲,其中大量場景都以是以它作為背景設定的。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 切爾諾貝利實景

荒原裡的巨獸——蘇聯建築,從神劇《切爾諾貝利》談起 | 住邏輯

▲《絕地求生》遊戲場景

也許哪天你就碰到一位客戶說:

不如,給我來個蘇聯建築風格(眨眼)

參考文獻:

"Superstructure": 11 Projects That Defined Kiev's Soviet Modernism.By Alex Bykov.

《冷戰時期的蘇聯現代建築》,By黃元炤

《蘇聯建築由古典主義到現代主義的轉變(1950年代-1970年代)》,By 劉軍

《20世紀蘇聯建築演變史:從激情宏大到最純粹原生》,By吳韃靼

《行走過普里皮亞吉的真實觀後感》,By Ashlandwalker

《人類消失後的世界:切爾諾貝利,基輔廢墟及蘇聯未來主義建築之旅》,By 張一方

《歡迎來切爾諾貝利“吃雞”》,By 看客INSIGHT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 | 侵權請聯繫刪除

想獲取更多關於家居設計的美文美圖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住邏輯世界」:ZhulogicAPP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