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年間北京就有出租車行 的哥開“萬國車”講究穿戴'

"

清亡民國立,北京新鮮事物一下子多了起來,出租車行算是一個。1913年,法國人率先在東單開設了兼營馬車和汽車租賃的飛燕汽馬車行,主要是為駐京外國使館人員、官僚、洋買辦服務。此後陸續出現了美豐洋行、公懋洋行、捷隆洋行、亨茂洋行等汽車行。

車行都是些什麼車呢?汽車以美國車居多,如雪佛蘭、道濟、福特、別克等品牌,另外還有歐斯比、底少託、愛賽斯等現在聽起來很不熟悉的數十種牌子的車。面對這麼多龐雜的車牌子,當時人們常戲稱這些車為“萬國車”。

日本人也曾經在北京設立汽車行,比如濱崎商會、丸紅公司、達特桑(現在的尼桑日產汽車公司)等車行。日本車行有出租汽車七八十輛,僱傭的都是中國司機。到了日本佔領北平時期,日本人的勢力更滲入到北京運輸同業公會裡,三位日本人還在同業公會擔任顧問一職。據記載,直到日本戰敗投降,這三位日本顧問才從北京運輸同業公會辭職。

"

清亡民國立,北京新鮮事物一下子多了起來,出租車行算是一個。1913年,法國人率先在東單開設了兼營馬車和汽車租賃的飛燕汽馬車行,主要是為駐京外國使館人員、官僚、洋買辦服務。此後陸續出現了美豐洋行、公懋洋行、捷隆洋行、亨茂洋行等汽車行。

車行都是些什麼車呢?汽車以美國車居多,如雪佛蘭、道濟、福特、別克等品牌,另外還有歐斯比、底少託、愛賽斯等現在聽起來很不熟悉的數十種牌子的車。面對這麼多龐雜的車牌子,當時人們常戲稱這些車為“萬國車”。

日本人也曾經在北京設立汽車行,比如濱崎商會、丸紅公司、達特桑(現在的尼桑日產汽車公司)等車行。日本車行有出租汽車七八十輛,僱傭的都是中國司機。到了日本佔領北平時期,日本人的勢力更滲入到北京運輸同業公會裡,三位日本人還在同業公會擔任顧問一職。據記載,直到日本戰敗投降,這三位日本顧問才從北京運輸同業公會辭職。

民國年間北京就有出租車行 的哥開“萬國車”講究穿戴

天安門旁邊的西交民巷,那會司機考本,就是這附近的前門消防隊足球場。

不管是洋車行,還是中國人自己開的車行,大多還是僱傭中國司機,司機必須有駕駛執照。不過,那時候學開車,比現在可簡單多了,不路考,不考機械常識,也不考交通規則,走個丁字兒不碰杆就可以。這是因為當時汽車極少,人們都不當回事。學開車當時叫“跟車的”,他們幫著師傅打下手,擦車、搖車、燒炭火、開關車門、迎送客人,有空就去鼓搗鼓搗汽車,師傅說行了,學徒就去走丁字。走丁字的場地就在前門內消防隊足球場,現在的歷史博物館附近,如果走丁字合格了,就由社會局(工務局)發駕駛執照。這麼草率,小編想,那會的司機會不會都是些二把刀呢,還好車少。

“跟車的”(汽車學徒)除了學車,還跟著師傅一起出車,他們一般都不坐在車上,車上坐著客人,就往腳蹬板兒上一站(老式汽車車門處都伸出一塊腳踏板),胳膊往車門上一挎,也挺神氣的。客人上車下車時,他們就趕緊跳下車,開關車門,攙扶客人,要是穿長袍馬褂、長裙斗篷的客人,他們還得給幫著提衣服,不能讓衣服夾著剮著。這個時候,他們點頭哈腰,滿臉堆笑,就不那麼神氣了。

那時候,坐得起出租車的,都是闊綽人家,開車的司機穿戴也得相稱,不然沒人願意坐車。這叫“講頭腳”。司機夏天穿綢子或竹布大褂、對襟小褂等;秋天改添夾襖、毯子禮帽;冬天穿大棉襖,外邊也得套件大褂、頭頂長毛皮帽子。更有掙了點錢兒的司機,手上還戴個大金戒指,客人並不認為這是喧賓奪主,而認為是提氣,所以,當時車行的司機都比著“講頭腳”。

車費自然也不偏宜,所以打車是富人的專利。有史料記載,1925年7月9日,北大教授吳虞攜同事遊頤和園,叫了一輛出租車,事後他在日記中列了一張費用清單:往來車費10元(大洋)、付司機酒資(小費)1元、付停車費0.3元,三項費用加起來十幾塊大洋。在老百姓看來,這筆錢可不是小數。魯迅先後給母親僱過三個老媽子,管吃管住,除此之外每人每月的工錢僅兩塊大洋,魯迅當時的月薪近三百塊大洋,可他仍然不捨得打車,要逛琉璃廠買古書,他才不願意在出租車上花冤枉錢呢。

在比北京繁華的上海,打車一樣不便宜,《上海軼事大觀》記載:出租汽車乘一小時,價四五元。工廠裡的熟練技工平均月薪三十塊大洋,一小時車相當於他們收入的1/6。一般市民根本消費不起。不過隨著出租車的日漸增多,車租也逐漸低至3元每小時。

那時候開出租車,絕對是令人羨慕的職業,因為收入多。其實開始的時候,車行裡不給司機工資,司機的收入就靠客人給的小費和跑飯局飯莊給的飯錢。飯錢不上交,小費要交到櫃上,再與車行裡的其他夥計二八分成,另外跑長途搭來回的收入也得上交,這是規矩,沒人昧這筆錢。分成的事由掌櫃主持,按人頭平分然後塞在各自的褥子底下(司機除歇班都住在車行),所以回家歇班的司機回到車行,第一件事就是掀開褥角,有錢就收起來,不用多言語。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彭澤民 淺汪

流程編輯:吳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