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
"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我想和你做愛。”當這句直白坦蕩的話語從電影《送我上青雲》的主人公盛男(姚晨飾演)的嘴裡脫口而出之後,引起了人們大範圍的討論。

"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我想和你做愛。”當這句直白坦蕩的話語從電影《送我上青雲》的主人公盛男(姚晨飾演)的嘴裡脫口而出之後,引起了人們大範圍的討論。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送我上青雲》由導演滕叢叢執導,演員姚晨主演並擔任監製。電影裡主角盛男在發現自己的卵巢癌變之後,為了籌措30萬手術費,去找朋友借錢被拒、找父親求助無門、不得不放下身段為企業家的父親寫自傳、想在手術前來一段完美的性愛卻被拒等遭遇讓人感到壓抑又憐憫。

疾病帶來的無助與茫然,打亂了盛男的生活節奏。看似獨立要強的她,在被命運拋來疾病的險球之後,像極了那溼冷的江面上盪來盪去的棺材,縹緲茫然、伶仃孤苦。

很多人認為,這部影片是國內難得的女性題材電影,因為它從女性的視角出發道出了女性的困境。但是也有人詬病它,說它並沒有誠實、勇敢地呈現現實中女性更為艱難的處境。現實境況裡的女性,在面對疾病時,有沒有可能比男性更勇敢,會不會更有毅力淌過死亡的河?

"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我想和你做愛。”當這句直白坦蕩的話語從電影《送我上青雲》的主人公盛男(姚晨飾演)的嘴裡脫口而出之後,引起了人們大範圍的討論。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送我上青雲》由導演滕叢叢執導,演員姚晨主演並擔任監製。電影裡主角盛男在發現自己的卵巢癌變之後,為了籌措30萬手術費,去找朋友借錢被拒、找父親求助無門、不得不放下身段為企業家的父親寫自傳、想在手術前來一段完美的性愛卻被拒等遭遇讓人感到壓抑又憐憫。

疾病帶來的無助與茫然,打亂了盛男的生活節奏。看似獨立要強的她,在被命運拋來疾病的險球之後,像極了那溼冷的江面上盪來盪去的棺材,縹緲茫然、伶仃孤苦。

很多人認為,這部影片是國內難得的女性題材電影,因為它從女性的視角出發道出了女性的困境。但是也有人詬病它,說它並沒有誠實、勇敢地呈現現實中女性更為艱難的處境。現實境況裡的女性,在面對疾病時,有沒有可能比男性更勇敢,會不會更有毅力淌過死亡的河?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女性在面對疾病和生死時,生理和心理是否會比男性承受更多苦楚?又要擁有怎樣的意志,才能越過疾病,成全自己?我們蒐集了蘇珊·桑塔格、卡森·麥卡勒斯、弗吉尼亞·伍爾夫如何對待疾病的故事,也許從這幾位女性作家身上,我們能夠看見女性在面臨疼痛和生死時,努力去克服的、承受的、跨越的一切。

蘇珊·桑塔格

“在她內心深處,她不相信自己有撒手人寰的那一天”

"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我想和你做愛。”當這句直白坦蕩的話語從電影《送我上青雲》的主人公盛男(姚晨飾演)的嘴裡脫口而出之後,引起了人們大範圍的討論。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送我上青雲》由導演滕叢叢執導,演員姚晨主演並擔任監製。電影裡主角盛男在發現自己的卵巢癌變之後,為了籌措30萬手術費,去找朋友借錢被拒、找父親求助無門、不得不放下身段為企業家的父親寫自傳、想在手術前來一段完美的性愛卻被拒等遭遇讓人感到壓抑又憐憫。

疾病帶來的無助與茫然,打亂了盛男的生活節奏。看似獨立要強的她,在被命運拋來疾病的險球之後,像極了那溼冷的江面上盪來盪去的棺材,縹緲茫然、伶仃孤苦。

很多人認為,這部影片是國內難得的女性題材電影,因為它從女性的視角出發道出了女性的困境。但是也有人詬病它,說它並沒有誠實、勇敢地呈現現實中女性更為艱難的處境。現實境況裡的女性,在面對疾病時,有沒有可能比男性更勇敢,會不會更有毅力淌過死亡的河?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女性在面對疾病和生死時,生理和心理是否會比男性承受更多苦楚?又要擁有怎樣的意志,才能越過疾病,成全自己?我們蒐集了蘇珊·桑塔格、卡森·麥卡勒斯、弗吉尼亞·伍爾夫如何對待疾病的故事,也許從這幾位女性作家身上,我們能夠看見女性在面臨疼痛和生死時,努力去克服的、承受的、跨越的一切。

蘇珊·桑塔格

“在她內心深處,她不相信自己有撒手人寰的那一天”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如果這個世界上有誰能決定不死的話,那麼非蘇珊·桑塔格莫屬。”美國作家凱蒂·洛芙(Katie Roiphe)在《暮色將至》一書中如此評價蘇珊·桑塔格。

《暮色將至》書寫了六位作家人生的最後時刻,除了桑塔格,還有弗洛伊德、厄普代克、狄蘭·托馬斯、莫里斯·桑達克以及詹姆斯·索特。

"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我想和你做愛。”當這句直白坦蕩的話語從電影《送我上青雲》的主人公盛男(姚晨飾演)的嘴裡脫口而出之後,引起了人們大範圍的討論。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送我上青雲》由導演滕叢叢執導,演員姚晨主演並擔任監製。電影裡主角盛男在發現自己的卵巢癌變之後,為了籌措30萬手術費,去找朋友借錢被拒、找父親求助無門、不得不放下身段為企業家的父親寫自傳、想在手術前來一段完美的性愛卻被拒等遭遇讓人感到壓抑又憐憫。

疾病帶來的無助與茫然,打亂了盛男的生活節奏。看似獨立要強的她,在被命運拋來疾病的險球之後,像極了那溼冷的江面上盪來盪去的棺材,縹緲茫然、伶仃孤苦。

很多人認為,這部影片是國內難得的女性題材電影,因為它從女性的視角出發道出了女性的困境。但是也有人詬病它,說它並沒有誠實、勇敢地呈現現實中女性更為艱難的處境。現實境況裡的女性,在面對疾病時,有沒有可能比男性更勇敢,會不會更有毅力淌過死亡的河?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女性在面對疾病和生死時,生理和心理是否會比男性承受更多苦楚?又要擁有怎樣的意志,才能越過疾病,成全自己?我們蒐集了蘇珊·桑塔格、卡森·麥卡勒斯、弗吉尼亞·伍爾夫如何對待疾病的故事,也許從這幾位女性作家身上,我們能夠看見女性在面臨疼痛和生死時,努力去克服的、承受的、跨越的一切。

蘇珊·桑塔格

“在她內心深處,她不相信自己有撒手人寰的那一天”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如果這個世界上有誰能決定不死的話,那麼非蘇珊·桑塔格莫屬。”美國作家凱蒂·洛芙(Katie Roiphe)在《暮色將至》一書中如此評價蘇珊·桑塔格。

《暮色將至》書寫了六位作家人生的最後時刻,除了桑塔格,還有弗洛伊德、厄普代克、狄蘭·托馬斯、莫里斯·桑達克以及詹姆斯·索特。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暮色將至》,凱蒂·洛芙 著,刁俊春 譯,中信出版·大方 2018.5

蘇珊·桑塔格是西方當代最重要的作家、評論家之一。她的傳奇性,不僅在於和西蒙·波伏娃、漢娜·阿倫特被並稱為西方當代最重要的女知識分子,還在於她在與疾病長達三十餘年的戰鬥中展現出的凶猛意志。

1975年、1988年、2004年,桑塔格分別被診斷出乳腺癌、子宮癌、白血病。在這三次患病中,她都像一個戰士一樣對抗病毒的侵略。

蘇珊·桑塔格被診斷出乳腺癌四期的時候,才四十出頭。當時她諮詢的所有醫生都認為她沒有一絲一毫活下去的希望,但她卻沒被嚇倒,反而判定醫生們是錯誤的。“她如此生猛,對權威是抗拒的,所以本能就是反抗它。”蘇珊·桑塔格的朋友莎倫說道。

蘇珊·桑塔格把疾病看作一個數學問題或者是最高等級的邏輯拼圖,積極地尋找解法。她反對任何把疾病浪漫化的傾向,她切除了雙乳,並積極地接受化療,同時不忘把病中一些剔除了情緒、經過沉澱的思考記錄下來。

在那本頗具影響力的論著《疾病的隱喻》中,她指出,病人要做好準備迎接艱難的治療,真正需要的是頭腦清晰、理性思維以及醫學信息,而不是詩歌和充滿感情的信念,“我們賦予疾病的那種想象,那層浪漫,其本身就是暴力的,充滿破壞性的。”她說。

"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我想和你做愛。”當這句直白坦蕩的話語從電影《送我上青雲》的主人公盛男(姚晨飾演)的嘴裡脫口而出之後,引起了人們大範圍的討論。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送我上青雲》由導演滕叢叢執導,演員姚晨主演並擔任監製。電影裡主角盛男在發現自己的卵巢癌變之後,為了籌措30萬手術費,去找朋友借錢被拒、找父親求助無門、不得不放下身段為企業家的父親寫自傳、想在手術前來一段完美的性愛卻被拒等遭遇讓人感到壓抑又憐憫。

疾病帶來的無助與茫然,打亂了盛男的生活節奏。看似獨立要強的她,在被命運拋來疾病的險球之後,像極了那溼冷的江面上盪來盪去的棺材,縹緲茫然、伶仃孤苦。

很多人認為,這部影片是國內難得的女性題材電影,因為它從女性的視角出發道出了女性的困境。但是也有人詬病它,說它並沒有誠實、勇敢地呈現現實中女性更為艱難的處境。現實境況裡的女性,在面對疾病時,有沒有可能比男性更勇敢,會不會更有毅力淌過死亡的河?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女性在面對疾病和生死時,生理和心理是否會比男性承受更多苦楚?又要擁有怎樣的意志,才能越過疾病,成全自己?我們蒐集了蘇珊·桑塔格、卡森·麥卡勒斯、弗吉尼亞·伍爾夫如何對待疾病的故事,也許從這幾位女性作家身上,我們能夠看見女性在面臨疼痛和生死時,努力去克服的、承受的、跨越的一切。

蘇珊·桑塔格

“在她內心深處,她不相信自己有撒手人寰的那一天”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如果這個世界上有誰能決定不死的話,那麼非蘇珊·桑塔格莫屬。”美國作家凱蒂·洛芙(Katie Roiphe)在《暮色將至》一書中如此評價蘇珊·桑塔格。

《暮色將至》書寫了六位作家人生的最後時刻,除了桑塔格,還有弗洛伊德、厄普代克、狄蘭·托馬斯、莫里斯·桑達克以及詹姆斯·索特。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暮色將至》,凱蒂·洛芙 著,刁俊春 譯,中信出版·大方 2018.5

蘇珊·桑塔格是西方當代最重要的作家、評論家之一。她的傳奇性,不僅在於和西蒙·波伏娃、漢娜·阿倫特被並稱為西方當代最重要的女知識分子,還在於她在與疾病長達三十餘年的戰鬥中展現出的凶猛意志。

1975年、1988年、2004年,桑塔格分別被診斷出乳腺癌、子宮癌、白血病。在這三次患病中,她都像一個戰士一樣對抗病毒的侵略。

蘇珊·桑塔格被診斷出乳腺癌四期的時候,才四十出頭。當時她諮詢的所有醫生都認為她沒有一絲一毫活下去的希望,但她卻沒被嚇倒,反而判定醫生們是錯誤的。“她如此生猛,對權威是抗拒的,所以本能就是反抗它。”蘇珊·桑塔格的朋友莎倫說道。

蘇珊·桑塔格把疾病看作一個數學問題或者是最高等級的邏輯拼圖,積極地尋找解法。她反對任何把疾病浪漫化的傾向,她切除了雙乳,並積極地接受化療,同時不忘把病中一些剔除了情緒、經過沉澱的思考記錄下來。

在那本頗具影響力的論著《疾病的隱喻》中,她指出,病人要做好準備迎接艱難的治療,真正需要的是頭腦清晰、理性思維以及醫學信息,而不是詩歌和充滿感情的信念,“我們賦予疾病的那種想象,那層浪漫,其本身就是暴力的,充滿破壞性的。”她說。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疾病的隱喻》,蘇珊·桑塔格 著,程巍 譯,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8.4

在《暮色將至》中,作者認為蘇珊·桑塔格不斷地在強化一個觀念“自己是非比尋常的”。和病痛的成功交鋒,更讓她強化了對自己的這種“塑造”。

在一次次對抗死亡的過程中,她不斷髮出一些驚世之言:“即將死亡是一個令人驚奇的高峰體驗”,“有時候我感覺太他媽好了,太強有力了,彷彿我能夠跳出這副臭皮囊,我是不是快瘋了,還是什麼?我知道,這聽起來很瘋狂,但有時候,我認為它是一個奇妙的經歷。”

"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我想和你做愛。”當這句直白坦蕩的話語從電影《送我上青雲》的主人公盛男(姚晨飾演)的嘴裡脫口而出之後,引起了人們大範圍的討論。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送我上青雲》由導演滕叢叢執導,演員姚晨主演並擔任監製。電影裡主角盛男在發現自己的卵巢癌變之後,為了籌措30萬手術費,去找朋友借錢被拒、找父親求助無門、不得不放下身段為企業家的父親寫自傳、想在手術前來一段完美的性愛卻被拒等遭遇讓人感到壓抑又憐憫。

疾病帶來的無助與茫然,打亂了盛男的生活節奏。看似獨立要強的她,在被命運拋來疾病的險球之後,像極了那溼冷的江面上盪來盪去的棺材,縹緲茫然、伶仃孤苦。

很多人認為,這部影片是國內難得的女性題材電影,因為它從女性的視角出發道出了女性的困境。但是也有人詬病它,說它並沒有誠實、勇敢地呈現現實中女性更為艱難的處境。現實境況裡的女性,在面對疾病時,有沒有可能比男性更勇敢,會不會更有毅力淌過死亡的河?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女性在面對疾病和生死時,生理和心理是否會比男性承受更多苦楚?又要擁有怎樣的意志,才能越過疾病,成全自己?我們蒐集了蘇珊·桑塔格、卡森·麥卡勒斯、弗吉尼亞·伍爾夫如何對待疾病的故事,也許從這幾位女性作家身上,我們能夠看見女性在面臨疼痛和生死時,努力去克服的、承受的、跨越的一切。

蘇珊·桑塔格

“在她內心深處,她不相信自己有撒手人寰的那一天”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如果這個世界上有誰能決定不死的話,那麼非蘇珊·桑塔格莫屬。”美國作家凱蒂·洛芙(Katie Roiphe)在《暮色將至》一書中如此評價蘇珊·桑塔格。

《暮色將至》書寫了六位作家人生的最後時刻,除了桑塔格,還有弗洛伊德、厄普代克、狄蘭·托馬斯、莫里斯·桑達克以及詹姆斯·索特。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暮色將至》,凱蒂·洛芙 著,刁俊春 譯,中信出版·大方 2018.5

蘇珊·桑塔格是西方當代最重要的作家、評論家之一。她的傳奇性,不僅在於和西蒙·波伏娃、漢娜·阿倫特被並稱為西方當代最重要的女知識分子,還在於她在與疾病長達三十餘年的戰鬥中展現出的凶猛意志。

1975年、1988年、2004年,桑塔格分別被診斷出乳腺癌、子宮癌、白血病。在這三次患病中,她都像一個戰士一樣對抗病毒的侵略。

蘇珊·桑塔格被診斷出乳腺癌四期的時候,才四十出頭。當時她諮詢的所有醫生都認為她沒有一絲一毫活下去的希望,但她卻沒被嚇倒,反而判定醫生們是錯誤的。“她如此生猛,對權威是抗拒的,所以本能就是反抗它。”蘇珊·桑塔格的朋友莎倫說道。

蘇珊·桑塔格把疾病看作一個數學問題或者是最高等級的邏輯拼圖,積極地尋找解法。她反對任何把疾病浪漫化的傾向,她切除了雙乳,並積極地接受化療,同時不忘把病中一些剔除了情緒、經過沉澱的思考記錄下來。

在那本頗具影響力的論著《疾病的隱喻》中,她指出,病人要做好準備迎接艱難的治療,真正需要的是頭腦清晰、理性思維以及醫學信息,而不是詩歌和充滿感情的信念,“我們賦予疾病的那種想象,那層浪漫,其本身就是暴力的,充滿破壞性的。”她說。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疾病的隱喻》,蘇珊·桑塔格 著,程巍 譯,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8.4

在《暮色將至》中,作者認為蘇珊·桑塔格不斷地在強化一個觀念“自己是非比尋常的”。和病痛的成功交鋒,更讓她強化了對自己的這種“塑造”。

在一次次對抗死亡的過程中,她不斷髮出一些驚世之言:“即將死亡是一個令人驚奇的高峰體驗”,“有時候我感覺太他媽好了,太強有力了,彷彿我能夠跳出這副臭皮囊,我是不是快瘋了,還是什麼?我知道,這聽起來很瘋狂,但有時候,我認為它是一個奇妙的經歷。”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暮色將至》內文插圖:蘇珊·桑塔格的房間

“死亡的性吸引力”,蘇珊·桑塔格曾在自己的一篇文章裡這樣詮釋她和死亡的微妙關係,“那種不斷靠近它、吸進它的氣味,然後轉身而去的危險和興奮。”

蘇珊·桑塔格對醫學執著的信念和自己戰勝死亡的信心,讓身邊的人感到驚愕。她的兒子戴維說:“在她內心深處,她不相信自己有撒手人寰的那一天,即使理智讓你明白,自己終有一死,你依然允許自己認為:不是這一次。”

2004年,蘇珊·桑塔格被診斷出白血病,醫生又一次給蘇珊·桑塔格下死亡判決書。“沒有任何治癒或者緩解的機會”,醫生建議她什麼也別做,用剩下的六個月時光好好生活。

這時,她已經七十一歲了。但她仍然接受了一次極端的治療——骨髓移植。

“太痛苦了。”身邊的人看到她的治療過程說。蘇珊·桑塔格蓋著白被單,躺在輪床上,雙眼緊閉、臉腫到難以分辨,她的骨髓移植失敗了。她被送到機場,但她不是要回家,像朋友想象的那樣死在愛她的人懷裡,而是轉入了另外一個癌症中心,接受另外一套治療方案。

陪她走完最後幾天的一位護士說,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蘇珊·桑塔格都沒談到死亡,而是如何戰勝疾病。“我閃爍著生存的光輝”,她在八十多歲時寫道。

卡森·麥卡勒斯

疾病帶給她的除了力量,還有在時間中熬化的孤獨。

卡森·麥卡勒斯給人的印象總是這樣:抽香菸,蓄怪異的劉海,用寬大的男式襯衫和夾克掩飾瘦弱多病的軀體。

"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我想和你做愛。”當這句直白坦蕩的話語從電影《送我上青雲》的主人公盛男(姚晨飾演)的嘴裡脫口而出之後,引起了人們大範圍的討論。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送我上青雲》由導演滕叢叢執導,演員姚晨主演並擔任監製。電影裡主角盛男在發現自己的卵巢癌變之後,為了籌措30萬手術費,去找朋友借錢被拒、找父親求助無門、不得不放下身段為企業家的父親寫自傳、想在手術前來一段完美的性愛卻被拒等遭遇讓人感到壓抑又憐憫。

疾病帶來的無助與茫然,打亂了盛男的生活節奏。看似獨立要強的她,在被命運拋來疾病的險球之後,像極了那溼冷的江面上盪來盪去的棺材,縹緲茫然、伶仃孤苦。

很多人認為,這部影片是國內難得的女性題材電影,因為它從女性的視角出發道出了女性的困境。但是也有人詬病它,說它並沒有誠實、勇敢地呈現現實中女性更為艱難的處境。現實境況裡的女性,在面對疾病時,有沒有可能比男性更勇敢,會不會更有毅力淌過死亡的河?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女性在面對疾病和生死時,生理和心理是否會比男性承受更多苦楚?又要擁有怎樣的意志,才能越過疾病,成全自己?我們蒐集了蘇珊·桑塔格、卡森·麥卡勒斯、弗吉尼亞·伍爾夫如何對待疾病的故事,也許從這幾位女性作家身上,我們能夠看見女性在面臨疼痛和生死時,努力去克服的、承受的、跨越的一切。

蘇珊·桑塔格

“在她內心深處,她不相信自己有撒手人寰的那一天”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如果這個世界上有誰能決定不死的話,那麼非蘇珊·桑塔格莫屬。”美國作家凱蒂·洛芙(Katie Roiphe)在《暮色將至》一書中如此評價蘇珊·桑塔格。

《暮色將至》書寫了六位作家人生的最後時刻,除了桑塔格,還有弗洛伊德、厄普代克、狄蘭·托馬斯、莫里斯·桑達克以及詹姆斯·索特。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暮色將至》,凱蒂·洛芙 著,刁俊春 譯,中信出版·大方 2018.5

蘇珊·桑塔格是西方當代最重要的作家、評論家之一。她的傳奇性,不僅在於和西蒙·波伏娃、漢娜·阿倫特被並稱為西方當代最重要的女知識分子,還在於她在與疾病長達三十餘年的戰鬥中展現出的凶猛意志。

1975年、1988年、2004年,桑塔格分別被診斷出乳腺癌、子宮癌、白血病。在這三次患病中,她都像一個戰士一樣對抗病毒的侵略。

蘇珊·桑塔格被診斷出乳腺癌四期的時候,才四十出頭。當時她諮詢的所有醫生都認為她沒有一絲一毫活下去的希望,但她卻沒被嚇倒,反而判定醫生們是錯誤的。“她如此生猛,對權威是抗拒的,所以本能就是反抗它。”蘇珊·桑塔格的朋友莎倫說道。

蘇珊·桑塔格把疾病看作一個數學問題或者是最高等級的邏輯拼圖,積極地尋找解法。她反對任何把疾病浪漫化的傾向,她切除了雙乳,並積極地接受化療,同時不忘把病中一些剔除了情緒、經過沉澱的思考記錄下來。

在那本頗具影響力的論著《疾病的隱喻》中,她指出,病人要做好準備迎接艱難的治療,真正需要的是頭腦清晰、理性思維以及醫學信息,而不是詩歌和充滿感情的信念,“我們賦予疾病的那種想象,那層浪漫,其本身就是暴力的,充滿破壞性的。”她說。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疾病的隱喻》,蘇珊·桑塔格 著,程巍 譯,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8.4

在《暮色將至》中,作者認為蘇珊·桑塔格不斷地在強化一個觀念“自己是非比尋常的”。和病痛的成功交鋒,更讓她強化了對自己的這種“塑造”。

在一次次對抗死亡的過程中,她不斷髮出一些驚世之言:“即將死亡是一個令人驚奇的高峰體驗”,“有時候我感覺太他媽好了,太強有力了,彷彿我能夠跳出這副臭皮囊,我是不是快瘋了,還是什麼?我知道,這聽起來很瘋狂,但有時候,我認為它是一個奇妙的經歷。”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暮色將至》內文插圖:蘇珊·桑塔格的房間

“死亡的性吸引力”,蘇珊·桑塔格曾在自己的一篇文章裡這樣詮釋她和死亡的微妙關係,“那種不斷靠近它、吸進它的氣味,然後轉身而去的危險和興奮。”

蘇珊·桑塔格對醫學執著的信念和自己戰勝死亡的信心,讓身邊的人感到驚愕。她的兒子戴維說:“在她內心深處,她不相信自己有撒手人寰的那一天,即使理智讓你明白,自己終有一死,你依然允許自己認為:不是這一次。”

2004年,蘇珊·桑塔格被診斷出白血病,醫生又一次給蘇珊·桑塔格下死亡判決書。“沒有任何治癒或者緩解的機會”,醫生建議她什麼也別做,用剩下的六個月時光好好生活。

這時,她已經七十一歲了。但她仍然接受了一次極端的治療——骨髓移植。

“太痛苦了。”身邊的人看到她的治療過程說。蘇珊·桑塔格蓋著白被單,躺在輪床上,雙眼緊閉、臉腫到難以分辨,她的骨髓移植失敗了。她被送到機場,但她不是要回家,像朋友想象的那樣死在愛她的人懷裡,而是轉入了另外一個癌症中心,接受另外一套治療方案。

陪她走完最後幾天的一位護士說,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蘇珊·桑塔格都沒談到死亡,而是如何戰勝疾病。“我閃爍著生存的光輝”,她在八十多歲時寫道。

卡森·麥卡勒斯

疾病帶給她的除了力量,還有在時間中熬化的孤獨。

卡森·麥卡勒斯給人的印象總是這樣:抽香菸,蓄怪異的劉海,用寬大的男式襯衫和夾克掩飾瘦弱多病的軀體。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心是孤獨的獵手》,卡森·麥卡勒斯 著,秦傳安 譯,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7.8

1917年出生於美國南方的佐治亞州的卡森·麥卡勒斯,是20世紀美國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的長篇處女作《心是孤獨的獵手》曾在美國“現代文庫”評出的“20位百佳英文小說”中名列第17位,她的《傷心咖啡館之歌》在中國廣為人知。

麥卡勒斯的一生是倍受病痛折磨的一生。十五歲時患風溼熱,但被誤診和誤治。之後,她經歷了三次中風,一系列疾病嚴重摧殘了她的身體,導致她在29歲時癱瘓。

在人生最後6年,她一次又一次地病危住院,做了不下四次偏癱手臂的修復手術,乳房腫瘤的切除手術,並經歷了粉碎性骨折。

短短的50年生命裡,她被胸膜炎、風溼熱、中風、肺炎、心臟病以及一連串的外科手術輪番傷害。

但疾病和疼痛從未澆滅她那毀滅性的創作激情。在被病痛折磨的間隙,她寫完了四部長篇小說、一部中短篇小說集、兩部劇作、一部詩集和一部未完成的自傳。在她去世後發表的小說《醫院裡的平安夜》裡,她用深刻細膩的筆觸,講述自己在做物理治療時認識的一位年輕女病人,對方在雙腿截肢後,仍然想在平安夜晚會上用新裝的義肢行走。她讚賞女病人的勇氣和決心,就像贊賞自己的。

在局外人看來,麥卡勒斯的一生充滿了搏鬥、破壁和吶喊。但是這個疾病纏身的女作家,內在永遠像個偏執的孩子,試圖用內心那個時刻渴望坐上旋轉木馬獨自轉圈的小女孩,抵禦病痛帶給人的疏離和創傷。

疾病帶給她的除了力量,還有在時間中熬化的孤獨。她把生命中獨自承受的各種層面的孤獨,化作作品裡“人的孤獨”、“愛的無能”的命題,淡漠的、瘋狂的、絕對的孤獨。

弗吉尼亞·伍爾夫

死亡,即使我置身你的懷抱,我也不會屈服,不受宰制

"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我想和你做愛。”當這句直白坦蕩的話語從電影《送我上青雲》的主人公盛男(姚晨飾演)的嘴裡脫口而出之後,引起了人們大範圍的討論。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送我上青雲》由導演滕叢叢執導,演員姚晨主演並擔任監製。電影裡主角盛男在發現自己的卵巢癌變之後,為了籌措30萬手術費,去找朋友借錢被拒、找父親求助無門、不得不放下身段為企業家的父親寫自傳、想在手術前來一段完美的性愛卻被拒等遭遇讓人感到壓抑又憐憫。

疾病帶來的無助與茫然,打亂了盛男的生活節奏。看似獨立要強的她,在被命運拋來疾病的險球之後,像極了那溼冷的江面上盪來盪去的棺材,縹緲茫然、伶仃孤苦。

很多人認為,這部影片是國內難得的女性題材電影,因為它從女性的視角出發道出了女性的困境。但是也有人詬病它,說它並沒有誠實、勇敢地呈現現實中女性更為艱難的處境。現實境況裡的女性,在面對疾病時,有沒有可能比男性更勇敢,會不會更有毅力淌過死亡的河?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女性在面對疾病和生死時,生理和心理是否會比男性承受更多苦楚?又要擁有怎樣的意志,才能越過疾病,成全自己?我們蒐集了蘇珊·桑塔格、卡森·麥卡勒斯、弗吉尼亞·伍爾夫如何對待疾病的故事,也許從這幾位女性作家身上,我們能夠看見女性在面臨疼痛和生死時,努力去克服的、承受的、跨越的一切。

蘇珊·桑塔格

“在她內心深處,她不相信自己有撒手人寰的那一天”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如果這個世界上有誰能決定不死的話,那麼非蘇珊·桑塔格莫屬。”美國作家凱蒂·洛芙(Katie Roiphe)在《暮色將至》一書中如此評價蘇珊·桑塔格。

《暮色將至》書寫了六位作家人生的最後時刻,除了桑塔格,還有弗洛伊德、厄普代克、狄蘭·托馬斯、莫里斯·桑達克以及詹姆斯·索特。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暮色將至》,凱蒂·洛芙 著,刁俊春 譯,中信出版·大方 2018.5

蘇珊·桑塔格是西方當代最重要的作家、評論家之一。她的傳奇性,不僅在於和西蒙·波伏娃、漢娜·阿倫特被並稱為西方當代最重要的女知識分子,還在於她在與疾病長達三十餘年的戰鬥中展現出的凶猛意志。

1975年、1988年、2004年,桑塔格分別被診斷出乳腺癌、子宮癌、白血病。在這三次患病中,她都像一個戰士一樣對抗病毒的侵略。

蘇珊·桑塔格被診斷出乳腺癌四期的時候,才四十出頭。當時她諮詢的所有醫生都認為她沒有一絲一毫活下去的希望,但她卻沒被嚇倒,反而判定醫生們是錯誤的。“她如此生猛,對權威是抗拒的,所以本能就是反抗它。”蘇珊·桑塔格的朋友莎倫說道。

蘇珊·桑塔格把疾病看作一個數學問題或者是最高等級的邏輯拼圖,積極地尋找解法。她反對任何把疾病浪漫化的傾向,她切除了雙乳,並積極地接受化療,同時不忘把病中一些剔除了情緒、經過沉澱的思考記錄下來。

在那本頗具影響力的論著《疾病的隱喻》中,她指出,病人要做好準備迎接艱難的治療,真正需要的是頭腦清晰、理性思維以及醫學信息,而不是詩歌和充滿感情的信念,“我們賦予疾病的那種想象,那層浪漫,其本身就是暴力的,充滿破壞性的。”她說。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疾病的隱喻》,蘇珊·桑塔格 著,程巍 譯,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8.4

在《暮色將至》中,作者認為蘇珊·桑塔格不斷地在強化一個觀念“自己是非比尋常的”。和病痛的成功交鋒,更讓她強化了對自己的這種“塑造”。

在一次次對抗死亡的過程中,她不斷髮出一些驚世之言:“即將死亡是一個令人驚奇的高峰體驗”,“有時候我感覺太他媽好了,太強有力了,彷彿我能夠跳出這副臭皮囊,我是不是快瘋了,還是什麼?我知道,這聽起來很瘋狂,但有時候,我認為它是一個奇妙的經歷。”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暮色將至》內文插圖:蘇珊·桑塔格的房間

“死亡的性吸引力”,蘇珊·桑塔格曾在自己的一篇文章裡這樣詮釋她和死亡的微妙關係,“那種不斷靠近它、吸進它的氣味,然後轉身而去的危險和興奮。”

蘇珊·桑塔格對醫學執著的信念和自己戰勝死亡的信心,讓身邊的人感到驚愕。她的兒子戴維說:“在她內心深處,她不相信自己有撒手人寰的那一天,即使理智讓你明白,自己終有一死,你依然允許自己認為:不是這一次。”

2004年,蘇珊·桑塔格被診斷出白血病,醫生又一次給蘇珊·桑塔格下死亡判決書。“沒有任何治癒或者緩解的機會”,醫生建議她什麼也別做,用剩下的六個月時光好好生活。

這時,她已經七十一歲了。但她仍然接受了一次極端的治療——骨髓移植。

“太痛苦了。”身邊的人看到她的治療過程說。蘇珊·桑塔格蓋著白被單,躺在輪床上,雙眼緊閉、臉腫到難以分辨,她的骨髓移植失敗了。她被送到機場,但她不是要回家,像朋友想象的那樣死在愛她的人懷裡,而是轉入了另外一個癌症中心,接受另外一套治療方案。

陪她走完最後幾天的一位護士說,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蘇珊·桑塔格都沒談到死亡,而是如何戰勝疾病。“我閃爍著生存的光輝”,她在八十多歲時寫道。

卡森·麥卡勒斯

疾病帶給她的除了力量,還有在時間中熬化的孤獨。

卡森·麥卡勒斯給人的印象總是這樣:抽香菸,蓄怪異的劉海,用寬大的男式襯衫和夾克掩飾瘦弱多病的軀體。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心是孤獨的獵手》,卡森·麥卡勒斯 著,秦傳安 譯,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7.8

1917年出生於美國南方的佐治亞州的卡森·麥卡勒斯,是20世紀美國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的長篇處女作《心是孤獨的獵手》曾在美國“現代文庫”評出的“20位百佳英文小說”中名列第17位,她的《傷心咖啡館之歌》在中國廣為人知。

麥卡勒斯的一生是倍受病痛折磨的一生。十五歲時患風溼熱,但被誤診和誤治。之後,她經歷了三次中風,一系列疾病嚴重摧殘了她的身體,導致她在29歲時癱瘓。

在人生最後6年,她一次又一次地病危住院,做了不下四次偏癱手臂的修復手術,乳房腫瘤的切除手術,並經歷了粉碎性骨折。

短短的50年生命裡,她被胸膜炎、風溼熱、中風、肺炎、心臟病以及一連串的外科手術輪番傷害。

但疾病和疼痛從未澆滅她那毀滅性的創作激情。在被病痛折磨的間隙,她寫完了四部長篇小說、一部中短篇小說集、兩部劇作、一部詩集和一部未完成的自傳。在她去世後發表的小說《醫院裡的平安夜》裡,她用深刻細膩的筆觸,講述自己在做物理治療時認識的一位年輕女病人,對方在雙腿截肢後,仍然想在平安夜晚會上用新裝的義肢行走。她讚賞女病人的勇氣和決心,就像贊賞自己的。

在局外人看來,麥卡勒斯的一生充滿了搏鬥、破壁和吶喊。但是這個疾病纏身的女作家,內在永遠像個偏執的孩子,試圖用內心那個時刻渴望坐上旋轉木馬獨自轉圈的小女孩,抵禦病痛帶給人的疏離和創傷。

疾病帶給她的除了力量,還有在時間中熬化的孤獨。她把生命中獨自承受的各種層面的孤獨,化作作品裡“人的孤獨”、“愛的無能”的命題,淡漠的、瘋狂的、絕對的孤獨。

弗吉尼亞·伍爾夫

死亡,即使我置身你的懷抱,我也不會屈服,不受宰制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弗吉尼亞·伍爾夫是二十世紀最著名的女性之一,她是作家、評論家、文學理論家、女性主義的代表。在世界文學史上,伍爾夫代表了一個時代女性的覺醒。

1882年,伍爾夫出身於英國倫敦的文藝世家,從小就接受了優渥的教育,但早早失去母親(1895年5月)和父親(1904年2月),使她處於崩潰的邊緣,並試圖跳窗自殺。

伍爾夫第一次崩潰發生在母親去世後不久,她說那是一段很長的虛無,一種她自己也無法形容的純粹死亡。而這種無法描述的東西始終停留在某處,猶如一把高懸在頭頂的狄奧尼修斯之劍,她無法忍受,但不得不接受。

幼年遭到兩位哥哥性侵犯的經歷也嚴重損毀了伍爾夫的身心。6歲時,同母異父的哥哥摸遍她的全身,包括下體。青春期的7年之間,她又被另外一個哥哥反覆強姦,他經常半夜潛入她的臥室,告訴她:不要開燈。

死亡、被性侵的經歷,讓她的內心時常處於不安和對世界的消極情緒之中,讓她在“狂躁抑鬱症”的深淵裡匍匐。她只有通過不斷地寫,來表達自己的慍怒和對男權社會的厭惡。

"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我想和你做愛。”當這句直白坦蕩的話語從電影《送我上青雲》的主人公盛男(姚晨飾演)的嘴裡脫口而出之後,引起了人們大範圍的討論。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送我上青雲》由導演滕叢叢執導,演員姚晨主演並擔任監製。電影裡主角盛男在發現自己的卵巢癌變之後,為了籌措30萬手術費,去找朋友借錢被拒、找父親求助無門、不得不放下身段為企業家的父親寫自傳、想在手術前來一段完美的性愛卻被拒等遭遇讓人感到壓抑又憐憫。

疾病帶來的無助與茫然,打亂了盛男的生活節奏。看似獨立要強的她,在被命運拋來疾病的險球之後,像極了那溼冷的江面上盪來盪去的棺材,縹緲茫然、伶仃孤苦。

很多人認為,這部影片是國內難得的女性題材電影,因為它從女性的視角出發道出了女性的困境。但是也有人詬病它,說它並沒有誠實、勇敢地呈現現實中女性更為艱難的處境。現實境況裡的女性,在面對疾病時,有沒有可能比男性更勇敢,會不會更有毅力淌過死亡的河?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女性在面對疾病和生死時,生理和心理是否會比男性承受更多苦楚?又要擁有怎樣的意志,才能越過疾病,成全自己?我們蒐集了蘇珊·桑塔格、卡森·麥卡勒斯、弗吉尼亞·伍爾夫如何對待疾病的故事,也許從這幾位女性作家身上,我們能夠看見女性在面臨疼痛和生死時,努力去克服的、承受的、跨越的一切。

蘇珊·桑塔格

“在她內心深處,她不相信自己有撒手人寰的那一天”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如果這個世界上有誰能決定不死的話,那麼非蘇珊·桑塔格莫屬。”美國作家凱蒂·洛芙(Katie Roiphe)在《暮色將至》一書中如此評價蘇珊·桑塔格。

《暮色將至》書寫了六位作家人生的最後時刻,除了桑塔格,還有弗洛伊德、厄普代克、狄蘭·托馬斯、莫里斯·桑達克以及詹姆斯·索特。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暮色將至》,凱蒂·洛芙 著,刁俊春 譯,中信出版·大方 2018.5

蘇珊·桑塔格是西方當代最重要的作家、評論家之一。她的傳奇性,不僅在於和西蒙·波伏娃、漢娜·阿倫特被並稱為西方當代最重要的女知識分子,還在於她在與疾病長達三十餘年的戰鬥中展現出的凶猛意志。

1975年、1988年、2004年,桑塔格分別被診斷出乳腺癌、子宮癌、白血病。在這三次患病中,她都像一個戰士一樣對抗病毒的侵略。

蘇珊·桑塔格被診斷出乳腺癌四期的時候,才四十出頭。當時她諮詢的所有醫生都認為她沒有一絲一毫活下去的希望,但她卻沒被嚇倒,反而判定醫生們是錯誤的。“她如此生猛,對權威是抗拒的,所以本能就是反抗它。”蘇珊·桑塔格的朋友莎倫說道。

蘇珊·桑塔格把疾病看作一個數學問題或者是最高等級的邏輯拼圖,積極地尋找解法。她反對任何把疾病浪漫化的傾向,她切除了雙乳,並積極地接受化療,同時不忘把病中一些剔除了情緒、經過沉澱的思考記錄下來。

在那本頗具影響力的論著《疾病的隱喻》中,她指出,病人要做好準備迎接艱難的治療,真正需要的是頭腦清晰、理性思維以及醫學信息,而不是詩歌和充滿感情的信念,“我們賦予疾病的那種想象,那層浪漫,其本身就是暴力的,充滿破壞性的。”她說。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疾病的隱喻》,蘇珊·桑塔格 著,程巍 譯,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8.4

在《暮色將至》中,作者認為蘇珊·桑塔格不斷地在強化一個觀念“自己是非比尋常的”。和病痛的成功交鋒,更讓她強化了對自己的這種“塑造”。

在一次次對抗死亡的過程中,她不斷髮出一些驚世之言:“即將死亡是一個令人驚奇的高峰體驗”,“有時候我感覺太他媽好了,太強有力了,彷彿我能夠跳出這副臭皮囊,我是不是快瘋了,還是什麼?我知道,這聽起來很瘋狂,但有時候,我認為它是一個奇妙的經歷。”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暮色將至》內文插圖:蘇珊·桑塔格的房間

“死亡的性吸引力”,蘇珊·桑塔格曾在自己的一篇文章裡這樣詮釋她和死亡的微妙關係,“那種不斷靠近它、吸進它的氣味,然後轉身而去的危險和興奮。”

蘇珊·桑塔格對醫學執著的信念和自己戰勝死亡的信心,讓身邊的人感到驚愕。她的兒子戴維說:“在她內心深處,她不相信自己有撒手人寰的那一天,即使理智讓你明白,自己終有一死,你依然允許自己認為:不是這一次。”

2004年,蘇珊·桑塔格被診斷出白血病,醫生又一次給蘇珊·桑塔格下死亡判決書。“沒有任何治癒或者緩解的機會”,醫生建議她什麼也別做,用剩下的六個月時光好好生活。

這時,她已經七十一歲了。但她仍然接受了一次極端的治療——骨髓移植。

“太痛苦了。”身邊的人看到她的治療過程說。蘇珊·桑塔格蓋著白被單,躺在輪床上,雙眼緊閉、臉腫到難以分辨,她的骨髓移植失敗了。她被送到機場,但她不是要回家,像朋友想象的那樣死在愛她的人懷裡,而是轉入了另外一個癌症中心,接受另外一套治療方案。

陪她走完最後幾天的一位護士說,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蘇珊·桑塔格都沒談到死亡,而是如何戰勝疾病。“我閃爍著生存的光輝”,她在八十多歲時寫道。

卡森·麥卡勒斯

疾病帶給她的除了力量,還有在時間中熬化的孤獨。

卡森·麥卡勒斯給人的印象總是這樣:抽香菸,蓄怪異的劉海,用寬大的男式襯衫和夾克掩飾瘦弱多病的軀體。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心是孤獨的獵手》,卡森·麥卡勒斯 著,秦傳安 譯,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7.8

1917年出生於美國南方的佐治亞州的卡森·麥卡勒斯,是20世紀美國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的長篇處女作《心是孤獨的獵手》曾在美國“現代文庫”評出的“20位百佳英文小說”中名列第17位,她的《傷心咖啡館之歌》在中國廣為人知。

麥卡勒斯的一生是倍受病痛折磨的一生。十五歲時患風溼熱,但被誤診和誤治。之後,她經歷了三次中風,一系列疾病嚴重摧殘了她的身體,導致她在29歲時癱瘓。

在人生最後6年,她一次又一次地病危住院,做了不下四次偏癱手臂的修復手術,乳房腫瘤的切除手術,並經歷了粉碎性骨折。

短短的50年生命裡,她被胸膜炎、風溼熱、中風、肺炎、心臟病以及一連串的外科手術輪番傷害。

但疾病和疼痛從未澆滅她那毀滅性的創作激情。在被病痛折磨的間隙,她寫完了四部長篇小說、一部中短篇小說集、兩部劇作、一部詩集和一部未完成的自傳。在她去世後發表的小說《醫院裡的平安夜》裡,她用深刻細膩的筆觸,講述自己在做物理治療時認識的一位年輕女病人,對方在雙腿截肢後,仍然想在平安夜晚會上用新裝的義肢行走。她讚賞女病人的勇氣和決心,就像贊賞自己的。

在局外人看來,麥卡勒斯的一生充滿了搏鬥、破壁和吶喊。但是這個疾病纏身的女作家,內在永遠像個偏執的孩子,試圖用內心那個時刻渴望坐上旋轉木馬獨自轉圈的小女孩,抵禦病痛帶給人的疏離和創傷。

疾病帶給她的除了力量,還有在時間中熬化的孤獨。她把生命中獨自承受的各種層面的孤獨,化作作品裡“人的孤獨”、“愛的無能”的命題,淡漠的、瘋狂的、絕對的孤獨。

弗吉尼亞·伍爾夫

死亡,即使我置身你的懷抱,我也不會屈服,不受宰制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弗吉尼亞·伍爾夫是二十世紀最著名的女性之一,她是作家、評論家、文學理論家、女性主義的代表。在世界文學史上,伍爾夫代表了一個時代女性的覺醒。

1882年,伍爾夫出身於英國倫敦的文藝世家,從小就接受了優渥的教育,但早早失去母親(1895年5月)和父親(1904年2月),使她處於崩潰的邊緣,並試圖跳窗自殺。

伍爾夫第一次崩潰發生在母親去世後不久,她說那是一段很長的虛無,一種她自己也無法形容的純粹死亡。而這種無法描述的東西始終停留在某處,猶如一把高懸在頭頂的狄奧尼修斯之劍,她無法忍受,但不得不接受。

幼年遭到兩位哥哥性侵犯的經歷也嚴重損毀了伍爾夫的身心。6歲時,同母異父的哥哥摸遍她的全身,包括下體。青春期的7年之間,她又被另外一個哥哥反覆強姦,他經常半夜潛入她的臥室,告訴她:不要開燈。

死亡、被性侵的經歷,讓她的內心時常處於不安和對世界的消極情緒之中,讓她在“狂躁抑鬱症”的深淵裡匍匐。她只有通過不斷地寫,來表達自己的慍怒和對男權社會的厭惡。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到燈塔去》,弗吉尼亞·伍爾夫 著,瞿世鏡 譯,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5.5

每天早晨,伍爾夫都在膝頭擱上木板,擺上墨水和鋼筆,開始寫作。她堅持靠寫作為生,在一個女人不能獨自上街的時代,她在自己的小說開頭寫下:“達洛維夫人說,‘我要為自己買些花。’”

1941年3月,伍爾夫再次精神崩潰。在預感到自己這一次不會好轉後,她給倫納德和姐姐凡妮莎寫下短信,獨自投入冰冷的歐塞河。在留給倫納德的信中,伍爾夫寫道:“我感到我一定又要發狂了。而且這一次我不會康復了。我開始聽見種種幻聲,我的心神無法集中。因此我就要採取那種看來算是最恰當的行動……我無力再搏鬥下去了……現在,一切都離我而去,剩下的,只有你確鑿無疑的善良。”

她的好友克萊夫·貝爾說:伍爾夫“面臨著精神錯亂的前景,清醒時也只能面對戰爭威脅下千瘡百孔的世界,我不覺得她的選擇不明智”。

這個終生為“抑鬱狂躁症”所困的女性在一次又一次的發病時期,堅持著寫作,但最終沒能走出精神的困境。59歲的她選擇了自己終結自己的生命。死亡對她來講不是代表精神的毀滅,而是得到了永恆。正如她的墓碑上刻下的那樣:“死亡,即使我置身你的懷抱,我也不會屈服,不受宰制。”

在“瘋癲”的折磨中,她柔韌而堅毅地“瘋”著,在自己水流般的意識流世界裡,她用獨屬於女性的多愁善感的秉性和敏感的痛覺,抒寫生存的疲憊與艱辛。


瞭解更多偉大作家對待死亡的態度

"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我想和你做愛。”當這句直白坦蕩的話語從電影《送我上青雲》的主人公盛男(姚晨飾演)的嘴裡脫口而出之後,引起了人們大範圍的討論。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送我上青雲》由導演滕叢叢執導,演員姚晨主演並擔任監製。電影裡主角盛男在發現自己的卵巢癌變之後,為了籌措30萬手術費,去找朋友借錢被拒、找父親求助無門、不得不放下身段為企業家的父親寫自傳、想在手術前來一段完美的性愛卻被拒等遭遇讓人感到壓抑又憐憫。

疾病帶來的無助與茫然,打亂了盛男的生活節奏。看似獨立要強的她,在被命運拋來疾病的險球之後,像極了那溼冷的江面上盪來盪去的棺材,縹緲茫然、伶仃孤苦。

很多人認為,這部影片是國內難得的女性題材電影,因為它從女性的視角出發道出了女性的困境。但是也有人詬病它,說它並沒有誠實、勇敢地呈現現實中女性更為艱難的處境。現實境況裡的女性,在面對疾病時,有沒有可能比男性更勇敢,會不會更有毅力淌過死亡的河?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女性在面對疾病和生死時,生理和心理是否會比男性承受更多苦楚?又要擁有怎樣的意志,才能越過疾病,成全自己?我們蒐集了蘇珊·桑塔格、卡森·麥卡勒斯、弗吉尼亞·伍爾夫如何對待疾病的故事,也許從這幾位女性作家身上,我們能夠看見女性在面臨疼痛和生死時,努力去克服的、承受的、跨越的一切。

蘇珊·桑塔格

“在她內心深處,她不相信自己有撒手人寰的那一天”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如果這個世界上有誰能決定不死的話,那麼非蘇珊·桑塔格莫屬。”美國作家凱蒂·洛芙(Katie Roiphe)在《暮色將至》一書中如此評價蘇珊·桑塔格。

《暮色將至》書寫了六位作家人生的最後時刻,除了桑塔格,還有弗洛伊德、厄普代克、狄蘭·托馬斯、莫里斯·桑達克以及詹姆斯·索特。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暮色將至》,凱蒂·洛芙 著,刁俊春 譯,中信出版·大方 2018.5

蘇珊·桑塔格是西方當代最重要的作家、評論家之一。她的傳奇性,不僅在於和西蒙·波伏娃、漢娜·阿倫特被並稱為西方當代最重要的女知識分子,還在於她在與疾病長達三十餘年的戰鬥中展現出的凶猛意志。

1975年、1988年、2004年,桑塔格分別被診斷出乳腺癌、子宮癌、白血病。在這三次患病中,她都像一個戰士一樣對抗病毒的侵略。

蘇珊·桑塔格被診斷出乳腺癌四期的時候,才四十出頭。當時她諮詢的所有醫生都認為她沒有一絲一毫活下去的希望,但她卻沒被嚇倒,反而判定醫生們是錯誤的。“她如此生猛,對權威是抗拒的,所以本能就是反抗它。”蘇珊·桑塔格的朋友莎倫說道。

蘇珊·桑塔格把疾病看作一個數學問題或者是最高等級的邏輯拼圖,積極地尋找解法。她反對任何把疾病浪漫化的傾向,她切除了雙乳,並積極地接受化療,同時不忘把病中一些剔除了情緒、經過沉澱的思考記錄下來。

在那本頗具影響力的論著《疾病的隱喻》中,她指出,病人要做好準備迎接艱難的治療,真正需要的是頭腦清晰、理性思維以及醫學信息,而不是詩歌和充滿感情的信念,“我們賦予疾病的那種想象,那層浪漫,其本身就是暴力的,充滿破壞性的。”她說。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疾病的隱喻》,蘇珊·桑塔格 著,程巍 譯,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8.4

在《暮色將至》中,作者認為蘇珊·桑塔格不斷地在強化一個觀念“自己是非比尋常的”。和病痛的成功交鋒,更讓她強化了對自己的這種“塑造”。

在一次次對抗死亡的過程中,她不斷髮出一些驚世之言:“即將死亡是一個令人驚奇的高峰體驗”,“有時候我感覺太他媽好了,太強有力了,彷彿我能夠跳出這副臭皮囊,我是不是快瘋了,還是什麼?我知道,這聽起來很瘋狂,但有時候,我認為它是一個奇妙的經歷。”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暮色將至》內文插圖:蘇珊·桑塔格的房間

“死亡的性吸引力”,蘇珊·桑塔格曾在自己的一篇文章裡這樣詮釋她和死亡的微妙關係,“那種不斷靠近它、吸進它的氣味,然後轉身而去的危險和興奮。”

蘇珊·桑塔格對醫學執著的信念和自己戰勝死亡的信心,讓身邊的人感到驚愕。她的兒子戴維說:“在她內心深處,她不相信自己有撒手人寰的那一天,即使理智讓你明白,自己終有一死,你依然允許自己認為:不是這一次。”

2004年,蘇珊·桑塔格被診斷出白血病,醫生又一次給蘇珊·桑塔格下死亡判決書。“沒有任何治癒或者緩解的機會”,醫生建議她什麼也別做,用剩下的六個月時光好好生活。

這時,她已經七十一歲了。但她仍然接受了一次極端的治療——骨髓移植。

“太痛苦了。”身邊的人看到她的治療過程說。蘇珊·桑塔格蓋著白被單,躺在輪床上,雙眼緊閉、臉腫到難以分辨,她的骨髓移植失敗了。她被送到機場,但她不是要回家,像朋友想象的那樣死在愛她的人懷裡,而是轉入了另外一個癌症中心,接受另外一套治療方案。

陪她走完最後幾天的一位護士說,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蘇珊·桑塔格都沒談到死亡,而是如何戰勝疾病。“我閃爍著生存的光輝”,她在八十多歲時寫道。

卡森·麥卡勒斯

疾病帶給她的除了力量,還有在時間中熬化的孤獨。

卡森·麥卡勒斯給人的印象總是這樣:抽香菸,蓄怪異的劉海,用寬大的男式襯衫和夾克掩飾瘦弱多病的軀體。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心是孤獨的獵手》,卡森·麥卡勒斯 著,秦傳安 譯,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7.8

1917年出生於美國南方的佐治亞州的卡森·麥卡勒斯,是20世紀美國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的長篇處女作《心是孤獨的獵手》曾在美國“現代文庫”評出的“20位百佳英文小說”中名列第17位,她的《傷心咖啡館之歌》在中國廣為人知。

麥卡勒斯的一生是倍受病痛折磨的一生。十五歲時患風溼熱,但被誤診和誤治。之後,她經歷了三次中風,一系列疾病嚴重摧殘了她的身體,導致她在29歲時癱瘓。

在人生最後6年,她一次又一次地病危住院,做了不下四次偏癱手臂的修復手術,乳房腫瘤的切除手術,並經歷了粉碎性骨折。

短短的50年生命裡,她被胸膜炎、風溼熱、中風、肺炎、心臟病以及一連串的外科手術輪番傷害。

但疾病和疼痛從未澆滅她那毀滅性的創作激情。在被病痛折磨的間隙,她寫完了四部長篇小說、一部中短篇小說集、兩部劇作、一部詩集和一部未完成的自傳。在她去世後發表的小說《醫院裡的平安夜》裡,她用深刻細膩的筆觸,講述自己在做物理治療時認識的一位年輕女病人,對方在雙腿截肢後,仍然想在平安夜晚會上用新裝的義肢行走。她讚賞女病人的勇氣和決心,就像贊賞自己的。

在局外人看來,麥卡勒斯的一生充滿了搏鬥、破壁和吶喊。但是這個疾病纏身的女作家,內在永遠像個偏執的孩子,試圖用內心那個時刻渴望坐上旋轉木馬獨自轉圈的小女孩,抵禦病痛帶給人的疏離和創傷。

疾病帶給她的除了力量,還有在時間中熬化的孤獨。她把生命中獨自承受的各種層面的孤獨,化作作品裡“人的孤獨”、“愛的無能”的命題,淡漠的、瘋狂的、絕對的孤獨。

弗吉尼亞·伍爾夫

死亡,即使我置身你的懷抱,我也不會屈服,不受宰制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弗吉尼亞·伍爾夫是二十世紀最著名的女性之一,她是作家、評論家、文學理論家、女性主義的代表。在世界文學史上,伍爾夫代表了一個時代女性的覺醒。

1882年,伍爾夫出身於英國倫敦的文藝世家,從小就接受了優渥的教育,但早早失去母親(1895年5月)和父親(1904年2月),使她處於崩潰的邊緣,並試圖跳窗自殺。

伍爾夫第一次崩潰發生在母親去世後不久,她說那是一段很長的虛無,一種她自己也無法形容的純粹死亡。而這種無法描述的東西始終停留在某處,猶如一把高懸在頭頂的狄奧尼修斯之劍,她無法忍受,但不得不接受。

幼年遭到兩位哥哥性侵犯的經歷也嚴重損毀了伍爾夫的身心。6歲時,同母異父的哥哥摸遍她的全身,包括下體。青春期的7年之間,她又被另外一個哥哥反覆強姦,他經常半夜潛入她的臥室,告訴她:不要開燈。

死亡、被性侵的經歷,讓她的內心時常處於不安和對世界的消極情緒之中,讓她在“狂躁抑鬱症”的深淵裡匍匐。她只有通過不斷地寫,來表達自己的慍怒和對男權社會的厭惡。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到燈塔去》,弗吉尼亞·伍爾夫 著,瞿世鏡 譯,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5.5

每天早晨,伍爾夫都在膝頭擱上木板,擺上墨水和鋼筆,開始寫作。她堅持靠寫作為生,在一個女人不能獨自上街的時代,她在自己的小說開頭寫下:“達洛維夫人說,‘我要為自己買些花。’”

1941年3月,伍爾夫再次精神崩潰。在預感到自己這一次不會好轉後,她給倫納德和姐姐凡妮莎寫下短信,獨自投入冰冷的歐塞河。在留給倫納德的信中,伍爾夫寫道:“我感到我一定又要發狂了。而且這一次我不會康復了。我開始聽見種種幻聲,我的心神無法集中。因此我就要採取那種看來算是最恰當的行動……我無力再搏鬥下去了……現在,一切都離我而去,剩下的,只有你確鑿無疑的善良。”

她的好友克萊夫·貝爾說:伍爾夫“面臨著精神錯亂的前景,清醒時也只能面對戰爭威脅下千瘡百孔的世界,我不覺得她的選擇不明智”。

這個終生為“抑鬱狂躁症”所困的女性在一次又一次的發病時期,堅持著寫作,但最終沒能走出精神的困境。59歲的她選擇了自己終結自己的生命。死亡對她來講不是代表精神的毀滅,而是得到了永恆。正如她的墓碑上刻下的那樣:“死亡,即使我置身你的懷抱,我也不會屈服,不受宰制。”

在“瘋癲”的折磨中,她柔韌而堅毅地“瘋”著,在自己水流般的意識流世界裡,她用獨屬於女性的多愁善感的秉性和敏感的痛覺,抒寫生存的疲憊與艱辛。


瞭解更多偉大作家對待死亡的態度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暮色將至》,凱蒂·洛芙 著,刁俊春 譯,中信出版·大方 2018.5

"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我想和你做愛。”當這句直白坦蕩的話語從電影《送我上青雲》的主人公盛男(姚晨飾演)的嘴裡脫口而出之後,引起了人們大範圍的討論。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送我上青雲》由導演滕叢叢執導,演員姚晨主演並擔任監製。電影裡主角盛男在發現自己的卵巢癌變之後,為了籌措30萬手術費,去找朋友借錢被拒、找父親求助無門、不得不放下身段為企業家的父親寫自傳、想在手術前來一段完美的性愛卻被拒等遭遇讓人感到壓抑又憐憫。

疾病帶來的無助與茫然,打亂了盛男的生活節奏。看似獨立要強的她,在被命運拋來疾病的險球之後,像極了那溼冷的江面上盪來盪去的棺材,縹緲茫然、伶仃孤苦。

很多人認為,這部影片是國內難得的女性題材電影,因為它從女性的視角出發道出了女性的困境。但是也有人詬病它,說它並沒有誠實、勇敢地呈現現實中女性更為艱難的處境。現實境況裡的女性,在面對疾病時,有沒有可能比男性更勇敢,會不會更有毅力淌過死亡的河?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女性在面對疾病和生死時,生理和心理是否會比男性承受更多苦楚?又要擁有怎樣的意志,才能越過疾病,成全自己?我們蒐集了蘇珊·桑塔格、卡森·麥卡勒斯、弗吉尼亞·伍爾夫如何對待疾病的故事,也許從這幾位女性作家身上,我們能夠看見女性在面臨疼痛和生死時,努力去克服的、承受的、跨越的一切。

蘇珊·桑塔格

“在她內心深處,她不相信自己有撒手人寰的那一天”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如果這個世界上有誰能決定不死的話,那麼非蘇珊·桑塔格莫屬。”美國作家凱蒂·洛芙(Katie Roiphe)在《暮色將至》一書中如此評價蘇珊·桑塔格。

《暮色將至》書寫了六位作家人生的最後時刻,除了桑塔格,還有弗洛伊德、厄普代克、狄蘭·托馬斯、莫里斯·桑達克以及詹姆斯·索特。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暮色將至》,凱蒂·洛芙 著,刁俊春 譯,中信出版·大方 2018.5

蘇珊·桑塔格是西方當代最重要的作家、評論家之一。她的傳奇性,不僅在於和西蒙·波伏娃、漢娜·阿倫特被並稱為西方當代最重要的女知識分子,還在於她在與疾病長達三十餘年的戰鬥中展現出的凶猛意志。

1975年、1988年、2004年,桑塔格分別被診斷出乳腺癌、子宮癌、白血病。在這三次患病中,她都像一個戰士一樣對抗病毒的侵略。

蘇珊·桑塔格被診斷出乳腺癌四期的時候,才四十出頭。當時她諮詢的所有醫生都認為她沒有一絲一毫活下去的希望,但她卻沒被嚇倒,反而判定醫生們是錯誤的。“她如此生猛,對權威是抗拒的,所以本能就是反抗它。”蘇珊·桑塔格的朋友莎倫說道。

蘇珊·桑塔格把疾病看作一個數學問題或者是最高等級的邏輯拼圖,積極地尋找解法。她反對任何把疾病浪漫化的傾向,她切除了雙乳,並積極地接受化療,同時不忘把病中一些剔除了情緒、經過沉澱的思考記錄下來。

在那本頗具影響力的論著《疾病的隱喻》中,她指出,病人要做好準備迎接艱難的治療,真正需要的是頭腦清晰、理性思維以及醫學信息,而不是詩歌和充滿感情的信念,“我們賦予疾病的那種想象,那層浪漫,其本身就是暴力的,充滿破壞性的。”她說。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疾病的隱喻》,蘇珊·桑塔格 著,程巍 譯,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8.4

在《暮色將至》中,作者認為蘇珊·桑塔格不斷地在強化一個觀念“自己是非比尋常的”。和病痛的成功交鋒,更讓她強化了對自己的這種“塑造”。

在一次次對抗死亡的過程中,她不斷髮出一些驚世之言:“即將死亡是一個令人驚奇的高峰體驗”,“有時候我感覺太他媽好了,太強有力了,彷彿我能夠跳出這副臭皮囊,我是不是快瘋了,還是什麼?我知道,這聽起來很瘋狂,但有時候,我認為它是一個奇妙的經歷。”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暮色將至》內文插圖:蘇珊·桑塔格的房間

“死亡的性吸引力”,蘇珊·桑塔格曾在自己的一篇文章裡這樣詮釋她和死亡的微妙關係,“那種不斷靠近它、吸進它的氣味,然後轉身而去的危險和興奮。”

蘇珊·桑塔格對醫學執著的信念和自己戰勝死亡的信心,讓身邊的人感到驚愕。她的兒子戴維說:“在她內心深處,她不相信自己有撒手人寰的那一天,即使理智讓你明白,自己終有一死,你依然允許自己認為:不是這一次。”

2004年,蘇珊·桑塔格被診斷出白血病,醫生又一次給蘇珊·桑塔格下死亡判決書。“沒有任何治癒或者緩解的機會”,醫生建議她什麼也別做,用剩下的六個月時光好好生活。

這時,她已經七十一歲了。但她仍然接受了一次極端的治療——骨髓移植。

“太痛苦了。”身邊的人看到她的治療過程說。蘇珊·桑塔格蓋著白被單,躺在輪床上,雙眼緊閉、臉腫到難以分辨,她的骨髓移植失敗了。她被送到機場,但她不是要回家,像朋友想象的那樣死在愛她的人懷裡,而是轉入了另外一個癌症中心,接受另外一套治療方案。

陪她走完最後幾天的一位護士說,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蘇珊·桑塔格都沒談到死亡,而是如何戰勝疾病。“我閃爍著生存的光輝”,她在八十多歲時寫道。

卡森·麥卡勒斯

疾病帶給她的除了力量,還有在時間中熬化的孤獨。

卡森·麥卡勒斯給人的印象總是這樣:抽香菸,蓄怪異的劉海,用寬大的男式襯衫和夾克掩飾瘦弱多病的軀體。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心是孤獨的獵手》,卡森·麥卡勒斯 著,秦傳安 譯,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7.8

1917年出生於美國南方的佐治亞州的卡森·麥卡勒斯,是20世紀美國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的長篇處女作《心是孤獨的獵手》曾在美國“現代文庫”評出的“20位百佳英文小說”中名列第17位,她的《傷心咖啡館之歌》在中國廣為人知。

麥卡勒斯的一生是倍受病痛折磨的一生。十五歲時患風溼熱,但被誤診和誤治。之後,她經歷了三次中風,一系列疾病嚴重摧殘了她的身體,導致她在29歲時癱瘓。

在人生最後6年,她一次又一次地病危住院,做了不下四次偏癱手臂的修復手術,乳房腫瘤的切除手術,並經歷了粉碎性骨折。

短短的50年生命裡,她被胸膜炎、風溼熱、中風、肺炎、心臟病以及一連串的外科手術輪番傷害。

但疾病和疼痛從未澆滅她那毀滅性的創作激情。在被病痛折磨的間隙,她寫完了四部長篇小說、一部中短篇小說集、兩部劇作、一部詩集和一部未完成的自傳。在她去世後發表的小說《醫院裡的平安夜》裡,她用深刻細膩的筆觸,講述自己在做物理治療時認識的一位年輕女病人,對方在雙腿截肢後,仍然想在平安夜晚會上用新裝的義肢行走。她讚賞女病人的勇氣和決心,就像贊賞自己的。

在局外人看來,麥卡勒斯的一生充滿了搏鬥、破壁和吶喊。但是這個疾病纏身的女作家,內在永遠像個偏執的孩子,試圖用內心那個時刻渴望坐上旋轉木馬獨自轉圈的小女孩,抵禦病痛帶給人的疏離和創傷。

疾病帶給她的除了力量,還有在時間中熬化的孤獨。她把生命中獨自承受的各種層面的孤獨,化作作品裡“人的孤獨”、“愛的無能”的命題,淡漠的、瘋狂的、絕對的孤獨。

弗吉尼亞·伍爾夫

死亡,即使我置身你的懷抱,我也不會屈服,不受宰制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弗吉尼亞·伍爾夫是二十世紀最著名的女性之一,她是作家、評論家、文學理論家、女性主義的代表。在世界文學史上,伍爾夫代表了一個時代女性的覺醒。

1882年,伍爾夫出身於英國倫敦的文藝世家,從小就接受了優渥的教育,但早早失去母親(1895年5月)和父親(1904年2月),使她處於崩潰的邊緣,並試圖跳窗自殺。

伍爾夫第一次崩潰發生在母親去世後不久,她說那是一段很長的虛無,一種她自己也無法形容的純粹死亡。而這種無法描述的東西始終停留在某處,猶如一把高懸在頭頂的狄奧尼修斯之劍,她無法忍受,但不得不接受。

幼年遭到兩位哥哥性侵犯的經歷也嚴重損毀了伍爾夫的身心。6歲時,同母異父的哥哥摸遍她的全身,包括下體。青春期的7年之間,她又被另外一個哥哥反覆強姦,他經常半夜潛入她的臥室,告訴她:不要開燈。

死亡、被性侵的經歷,讓她的內心時常處於不安和對世界的消極情緒之中,讓她在“狂躁抑鬱症”的深淵裡匍匐。她只有通過不斷地寫,來表達自己的慍怒和對男權社會的厭惡。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到燈塔去》,弗吉尼亞·伍爾夫 著,瞿世鏡 譯,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5.5

每天早晨,伍爾夫都在膝頭擱上木板,擺上墨水和鋼筆,開始寫作。她堅持靠寫作為生,在一個女人不能獨自上街的時代,她在自己的小說開頭寫下:“達洛維夫人說,‘我要為自己買些花。’”

1941年3月,伍爾夫再次精神崩潰。在預感到自己這一次不會好轉後,她給倫納德和姐姐凡妮莎寫下短信,獨自投入冰冷的歐塞河。在留給倫納德的信中,伍爾夫寫道:“我感到我一定又要發狂了。而且這一次我不會康復了。我開始聽見種種幻聲,我的心神無法集中。因此我就要採取那種看來算是最恰當的行動……我無力再搏鬥下去了……現在,一切都離我而去,剩下的,只有你確鑿無疑的善良。”

她的好友克萊夫·貝爾說:伍爾夫“面臨著精神錯亂的前景,清醒時也只能面對戰爭威脅下千瘡百孔的世界,我不覺得她的選擇不明智”。

這個終生為“抑鬱狂躁症”所困的女性在一次又一次的發病時期,堅持著寫作,但最終沒能走出精神的困境。59歲的她選擇了自己終結自己的生命。死亡對她來講不是代表精神的毀滅,而是得到了永恆。正如她的墓碑上刻下的那樣:“死亡,即使我置身你的懷抱,我也不會屈服,不受宰制。”

在“瘋癲”的折磨中,她柔韌而堅毅地“瘋”著,在自己水流般的意識流世界裡,她用獨屬於女性的多愁善感的秉性和敏感的痛覺,抒寫生存的疲憊與艱辛。


瞭解更多偉大作家對待死亡的態度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暮色將至》,凱蒂·洛芙 著,刁俊春 譯,中信出版·大方 2018.5

由《送我上青雲》想到的:女性和男性面對死亡的態度相同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