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後再看《千與千尋》:孩子的成長,始於父母的放手

千與千尋 不完美媽媽 宮崎駿 徒步 發現佩奇 大學 唯寶陽光嬰童學園 2019-07-12

有人說,一個人的成長,是從聽懂某首歌、看懂某部電影開始的

深以為然。

18年前,一部名叫《千與千尋》的影片因其出彩的美幀畫面,和扣人心絃的故事情節,令不少觀片的孩子意猶未盡,對其念念不忘。

18年後再看《千與千尋》:孩子的成長,始於父母的放手

18年後,經典重現。當長大的我們,懷揣著兒時的情懷再次步入影院,忽然發現,宮崎老先生的這部傳奇佳作,掀去令人驚歎的畫面,呈現的居然是一部寓意深刻的成長片。

影片裡的千尋,因為誤打誤撞,和父母一起進入了一個靈異世界。

18年後再看《千與千尋》:孩子的成長,始於父母的放手

父母因為貪婪變成了豬被人帶走,小千尋不得不靠著自己,在靈異世界裡存活下來,並努力救出自己的父母。

18年後再看《千與千尋》:孩子的成長,始於父母的放手

從最初牢牢抓著父母的膽小任性、沒有禮貌,到最後戰勝自己後的勇敢果斷、善良堅強,宮崎駿先生把對孩子們心靈成長的希冀,深深揉進了這部影片裡。

18年後再看《千與千尋》:孩子的成長,始於父母的放手

宮崎先生在《千與千尋》的採訪中曾說:“說到國家的沉淪,最令我擔心的已經不是經濟成長,也不是多媒休將會如何發展,而是我們國家的兒童是否健康。”

這份健康,它不光源於孩子自己去沉澱,更源於父母適時放手後的破繭。

父母適時地放手,才是孩子真正得以成長的開始。

18年後再看《千與千尋》:孩子的成長,始於父母的放手

在這部影片裡,如果要說印象深刻的臺詞之一,那一定有湯婆婆見到“失蹤”的坊寶寶後,脫口而出的那句:“寶寶,你已經會站著走了?”

18年後再看《千與千尋》:孩子的成長,始於父母的放手

是的,這個人前“市儈”的腹黑資本家,在自己孩子的面前,可謂是“母愛爆棚”、“盡心盡力”,生怕有一點閃失。

她怕外面的細菌會傳染給孩子,就把孩子藏在一個看似安穩至極的地方,儘量不讓他與外界接觸;

18年後再看《千與千尋》:孩子的成長,始於父母的放手

外面一有風吹草動,她就會緊張地跑進孩子的臥室,輕輕地哄著孩子,生怕他被吵醒。

18年後再看《千與千尋》:孩子的成長,始於父母的放手

她甚至為了讓孩子能好好睡覺,用魔法做了一個日夜交替的燈具,一旦她覺得應該睡覺了,她就會把燈具調到夜間模式。

18年後再看《千與千尋》:孩子的成長,始於父母的放手

可謂是事無俱細、無微不至。

可就在這觸手可及的滿滿的“關愛”之中,一直被媽媽捧在掌心裡的坊寶寶,除了任性、無節制的吃喝,連最基本的走路居然都成了困難。

18年後再看《千與千尋》:孩子的成長,始於父母的放手

18年後再看《千與千尋》:孩子的成長,始於父母的放手

直到離開母親,在和千尋一起踏上冒險之旅回來後,他的變化令湯婆婆大驚失色:他會走路了,也變得關愛同伴了。

18年後再看《千與千尋》:孩子的成長,始於父母的放手

面對外面的風雨,不少父母總希望能牢牢把孩子抓在手心裡,阻擋自以為的狂風暴雨的侵襲,以為這就是對孩子最大的庇護。

可是,孩子長大是必然,如果一味不肯撤退遮在他們頭頂的擋雨棚,受傷的終會是孩子,因為曾經你以為的牢牢的愛,總有一天會成為束縛他們長高的最大阻力。

18年後再看《千與千尋》:孩子的成長,始於父母的放手

“是啊,我也想放手,可是他一個人可怎麼辦?”

我曾在大學宿舍裡,親眼看到一些媽媽離開時,抱著已二十歲的孩子痛哭流涕:“以後你一個人,可要當心啊。”

儼然一副牽腸掛肚、如果孩子離開了父母,啥都不能自理的模樣。

但其實,離開溫暖懷抱的孩子,他們處理問題的能力恰恰才能“發育”得最快。

影片裡的千尋,最初其實和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那些“溫室裡的花朵”沒什麼兩樣。

她會對新換的學校存有各種不滿;

18年後再看《千與千尋》:孩子的成長,始於父母的放手

會嫌別人送來的花量太少,算不上一朵花;

18年後再看《千與千尋》:孩子的成長,始於父母的放手

即使在誤闖入湯屋後,也被湯婆婆嫌棄“連門都不會敲”;

18年後再看《千與千尋》:孩子的成長,始於父母的放手

“愛哭愛鬧笨手笨腳”;

18年後再看《千與千尋》:孩子的成長,始於父母的放手

得到了鍋爐爺爺的幫助,也要小玲提醒才會想到要道謝。

18年後再看《千與千尋》:孩子的成長,始於父母的放手

但就是這樣一朵被嬌慣的花,在離開了父母后,她為了生存下來,一次又一次地鼓起勇氣,請求湯婆婆讓自己留在湯屋工作;

18年後再看《千與千尋》:孩子的成長,始於父母的放手

看到河神浴池裡的水已全是泥、動彈不得,全部人都避之不及時,她勇敢地爬到放藥牌的開關,把藥牌融入水中,幫河神衝乾淨,連湯婆婆都對她刮目相看;

18年後再看《千與千尋》:孩子的成長,始於父母的放手

18年後再看《千與千尋》:孩子的成長,始於父母的放手

看到朋友白龍受傷,她會第一時間想到唯一可以進到湯婆婆屋裡的水管處,毫不猶豫地捲起袖子,一路踩著即將斷裂的水管跑到湯婆婆屋裡,拿出河神賜給她的藥丸給白龍吞下,儘管剛剛差點從水管上摔下來,粉身碎骨。

18年後再看《千與千尋》:孩子的成長,始於父母的放手

18年後再看《千與千尋》:孩子的成長,始於父母的放手

18年後再看《千與千尋》:孩子的成長,始於父母的放手

成長似乎就是這樣,離開父母原先的安逸的庇護,在一片風吹雨打中,涅盤重生。

我一個高中同學曾經這樣黑自己:“離開父母后,我才發現自己那麼些年活得像個傻瓜,除了會吃飯,好像啥都不會。遇到了問題,就只想到要回家。直到從學校畢業了這麼些年,獨自工作了這麼些年,我才敢說我長到1米6了”。

每一棵成長的小樹,終要獨自面對屬於自己的兵荒馬亂。

但我們不知道的是,孩子的適應能力遠比我們想像中的要強的多。

他們會在一次又一次的慌亂中,學著讓風雨順勢而下,在挺過風雨後,靜待沾著雨露的新芽破苞而出。

18年後再看《千與千尋》:孩子的成長,始於父母的放手

有人說:話雖如此,可就這樣漫無目的地讓孩子自由發展嗎?跑偏了怎麼辦?

幾個月前,一位父親懲罰女兒徒步上學的視頻火了。

視頻裡,10歲的女孩因為欺凌同學,被學校禁令搭乘校車三天。

孩子無所謂地和父親說,下週得讓父親開車送她去上學了。

父親聽後,沒有答應孩子的請求,而是在一個室外只有2攝氏度的早晨,讓女兒揹著自己的書包,徒步8公里,一步一步挪到學校。

而他出於擔心,則開著車,小心地跟在女兒的身後,一路護送她到達目的地。

18年後再看《千與千尋》:孩子的成長,始於父母的放手

凍在兒身,痛在父母心。

孩子,原諒爸爸的狠心。我愛你,但我更想讓你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任。

那天女兒回家後,爸爸蹲下來對著她和其他的孩子們說:“你看不到被欺凌的人有什麼感覺,但這並不意味著你的欺凌沒有傷害。”

自那次以後,女兒在電視上看到一些不良行為後,會本能地指著那些鏡頭對父親說:“這是欺凌,會傷害到別人和他們的感情。”

她甚至在接下去的某一個早晨,主動向被她欺負的學生道了歉。

孩子的探索需要我們父母用放手來成全,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管不顧,任其自由發展。

我們需要時時關注孩子成長的動向,在他快要脫離正軌時旁敲側擊地拉上一把,再讓他順著正軌獨自去闖蕩,去尋找他所認為的詩和遠方。

18年後再看《千與千尋》:孩子的成長,始於父母的放手

龍應臺在《目送》裡說:“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成人是這樣,孩子又何嘗不是呢?

在不少父母眼裡,孩子無論長多大都是我們的孩子,我們總擔心他們會跌倒,一不小心就會受傷。

所以寧可一直把他們寄存在自己的大衣裡,讓其不受外界的日晒雨淋、紛擾不堪。

可是,孩子的世界終歸需要自己去經歷。

只有經歷過,才能方知父母平日裡苦口婆心的真諦,只有親身經歷,才能方在跌跌撞撞中拾得堅強和難得的情誼。

就像《千與千尋》裡白龍對千尋說的那樣:“我只能送你到這裡,接下去的路你要自己走。”

18年後再看《千與千尋》:孩子的成長,始於父母的放手

18年後再看《千與千尋》:孩子的成長,始於父母的放手

學著慢慢地放手,或許踏出這一步很難,但你要相信,那個曾經被你牢牢捧在手心的溫室花朵,在適時地經歷風吹日晒後,它會變得更為強韌。

你的那朵“嬌花”,也會在你心疼的某個瞬間,綻放得格外絢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