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電影《千與千尋》,看的是什麼?

我們看電影《千與千尋》,看的是什麼?


小孩子看《千與千尋》看的是對於主人公的代入感,彷彿自己就是那個父母變成豬,而自己不得不去光怪陸離的異世界拯救自己父母的千尋。而大人看到的可能是不善言談,“我好寂寞”的無臉男,可能是遵規守矩,矜矜業業工作,其實還有一副熱心腸的小玲,可能是愛財的底層人物小青蛙,可能是放縱貪婪的千尋父母。

如果童話故事裡有現實世界,會是什麼樣的?

成年人看到了除主人公以外更多小角色的喜怒哀樂,優點與缺點。我們不再以自己是主人公的視角去看待一場童話寓言電影,但我們被童話寓言電影感動也是因為我們突然發現自己不再是主人公。

主人公千尋是一個十歲的小女孩,搬家途中,父母開車迷路來到一處看似荒廢已久的主題公園。父親堅持要進去看看,於是來到一個生香活色的享樂世界。父母因為貪婪變成豬。千尋為拯救父母,而在異世界掙扎。

異世界有異世界的規則,異世界中人必須有工作,否則會被變成煤炭燒掉或變成豬吃掉。異世界想要獲得工作必須是管理者湯婆婆簽訂契約,並被奪走原本的名字。這裡只有小千、小玲、白先生,沒有荻野千尋、白龍。 這種等級森嚴的管理方式像是對現實世界的映射。

而事實是,宮崎駿創作的背景來的確得到現實世界的啟發。電影《千與千尋》的製作人鈴木敏夫認為,在酒店工作的女性,就算原本是個性害羞的也會在為了得到金額報酬的情況下,而不斷提升接待男性客戶時的溝通能力。

我們看電影《千與千尋》,看的是什麼?

正是這個想法給了宮崎駿靈感,想出讓一個原本嬌寵的女孩突然闖入到不知名的世界,為了生存不得已和各種形形色色的人物互動。

千尋就是這個嬌寵的女孩,但她並未因金錢的驅使而變得曲意逢迎,反而通過自己的特點打破異世界的規則。獲得河神賜予的神奇丸子,獲得無臉男的喜愛,好朋友小玲和白龍的守護。

千尋打破異世界的規則憑藉的是什麼?

她能夠打破異世界金錢驅使下的規則,是因為她有一顆赤子之心。待人真誠、善良,做事認真、執著。當這個世界裡沒有人理睬的無臉男下雨天出現在門外的時候,只有千尋問他會不會淋溼,當初入異世界,千尋的父母開始肆無忌憚的在無人的商店吃東西的時候,也只有千尋覺得這樣不好。她保有對世界最初的敬畏和純真,而不會像她的父母那樣自以為是,認為自己已經摸清世界的生存法則,如此可以遊刃有餘。

反觀現實世界,我們何嘗不是如此。懷揣純真、好奇心、敬畏與理想進入社會,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我們發現金錢、人脈在這個世界是非常好用的東西,所以時間一久,我們習慣用這些方式處理問題,並且因為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這個世界的處理規則,於是不再好奇,不再探索。而油膩也就是這種套路化方式的外顯。

我們看電影《千與千尋》,看的是什麼?

我們被《千與千尋》感動一方面是因為千尋擁有的純真與美好,也曾經是我們擁有的,可不知什麼時候我們已經和當初的自己漸行漸遠。

就像白龍警惕千尋,湯婆婆用剝奪別人名字的方式,讓被人忘記回家的路,從而只能永遠留在這裡為她工作。只有記住自己的名字才能回家。白龍自己忘記了名字就像我們忘記自己的初心,變成工作崗位上的小王、小張、小李。

另一方面是因為電影裡各色底層小人物現在看來卻是像極了自己。孤獨的、不善言辭的無臉男,貪財的青蛙、勢利眼排擠新來員工的前臺,深夜在窗臺旁吸菸的員工。他們滿含人性的缺陷,曾是我們最厭惡的人,但我們現在卻能瞭解他們每個人的心酸和無奈,電影利用這些鮮活的形象將我們從主人公的光環中拉下來,猛然間發現原來我們已經從曾經的主人公身份變化成一個個小人物,不斷掙扎著,活著。

除了對個體關懷,還有對社會整體的關懷

但《千與千尋》帶給我們的感動還不止這些,還有對社會的關懷,對自然的擔憂。

日本經歷過八十年代到千禧之年的人看到這部電影,痛苦不已。但他們的痛苦和80年代、90年代才出生的人的感受不一樣。80年代到2000年是日本告訴發展的時期,但同時也是失落的20年。在這20年,世界的金錢、和工作規則比之《千與千尋》中的規則更甚,人們被綁定在工作崗位,日以繼日。整個大環境是一個緊張的、壓力的環境。

我們看電影《千與千尋》,看的是什麼?

就如同千尋在和湯婆婆簽訂契約的時候,湯婆婆抹去千尋的名字,只剩下“小千”。

就像河神因為環境汙染,各種生活垃圾淤堵在電影中變成腐爛神。

就像忘記自己名字的白龍,是一條叫琥珀川的河神,但因為河流被填埋,而不得已離開家鄉來到異世界。他的本名叫賑早見琥珀主。

從人生感悟到社會關懷,從個體到社會,宮崎駿將這些都放在童話般的寓言電影裡,人們觸摸到最美好和無邪的童話,卻也能看到最心酸和無奈的事實,這就是宮崎駿的《千與千尋》帶給我們的感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