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已是影中人,18年後《千與千尋》重映再看,仍然像在說我們


看懂已是影中人,18年後《千與千尋》重映再看,仍然像在說我們

《千與千尋》是我非常欣賞的一部電影,也是從那時起對宮崎駿的所有電影有所關注。18年後《千與千尋》再度搬上大屏幕,豆瓣為它打出了9.3的高分。

故事講述了10歲的小女孩千尋為了拯救雙親,在神靈世界中經歷了友愛、成長、修行的冒險過程後,終於回到了人類的世界。影片的第一幕就是千與千尋睜開眼,冷漠而麻木的表情。她已經失去了一個孩子在這個年齡應有的興奮和好奇。車窗外陌生的事物一點點飛馳而過,不留半點痕跡。

千尋在幻境之城的神仙浴場中經歷了一次成長。在冒險過程中,原本善良單純的千尋,還學會了忍耐、尊重、感激……最重要的是她找到一條通往成長和愛的路。其實我們都是千尋,每個人都無法避免成長,儘管這是個多麼的艱辛和漫長的過程。

看懂已是影中人,18年後《千與千尋》重映再看,仍然像在說我們

為什麼我們都喜歡這個故事?因為18年前這個故事並沒過時,現在看仍然真實,仍然像是在說我們。只不過這一次重映,我有了許多新的領悟,看懂了故事裡的許多心理學。

看懂已是影中人,18年後《千與千尋》重映再看,仍然像在說我們

白龍把千尋來時的衣物和歡送會寫有她名字的卡片遞給她,讓她好好保存。記住名字就是把握住了最初的原則,而忘記名字則意味著在錯綜複雜的世界迷失了自我,偏離了航線。

白龍:名字一旦被奪走,就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看懂已是影中人,18年後《千與千尋》重映再看,仍然像在說我們

千尋被湯婆婆強迫改名為“小千”,就是為了讓她忘記自己的名字和原則。

名字是一種聯繫虛幻貪婪世界(即自我)、真實世界(即本我)、以及期待塑型(即超我)的象徵,是聯繫她的本體和真實世界的一個最為關鍵點。

所以,無論外部環境如何惡劣和充滿誘惑時,我們都要堅定信念,都要像不可遺忘自己名字一樣不能遺忘最初的那個夢想。

看懂已是影中人,18年後《千與千尋》重映再看,仍然像在說我們

在千尋很小的時候,白龍救了落水的千尋。多年後,失憶的白龍也很驚奇自己忘了自己的名字,卻還一直記得千尋的名字。

在飛往神仙浴場的途中,千尋突然回想起了白龍的名字——賑早見琥珀主,白龍也想起了他們當年的相遇。恢復記憶的兩個人,手拉手在空中飛翔,幸福的淚珠從眼角滲出來,隨風飄向天上。

白龍:曾經發生的事不可能忘記,只是暫時想不起來而已

不只童話,現實也是如此。某些人、某些片段,當我們遇見了,就會有種莫名而似曾相識的感覺。姑且可以認為是“潛意識”在我們體內遊走。

所謂“潛意識”就像冰山在水面以下的部分,龐大而系統,儲存著你所有的經歷和隱藏的情感。你以為遺忘的只是暫時把隱匿的情感丟入潛意識中,當未來的某種情景再次浮現時,就會重新激活記憶。

看懂已是影中人,18年後《千與千尋》重映再看,仍然像在說我們

湯婆婆討厭那些只知道吃飯,不願意幹活的人。可他自己的兒子才是最大的巨嬰。

湯婆婆總是對兒子說外面的世界很骯髒,不想讓他看到浴室中醜陋的一面。可她才是骯髒的源頭。上一秒對客人笑臉相迎,下一秒對員工痛斥辱罵。

看懂已是影中人,18年後《千與千尋》重映再看,仍然像在說我們

從精神學派心理學的角度分析,“自己曾經最討厭的樣子”有可能就是自己最真實的樣子。暫時被壓抑起來,無處釋放。

心理學家還認為,“你越是討厭一個人,那是因為他身上有你的影子。你常在別人面前批評某人,其實潛意識卻是想要接近他。”

那些我們身上具擁有的,而又不被自己所接納的部分,我們常常會把它“投射”出去。就像很多人會討厭愛出頭、愛表現的人,認為這類人過度自戀。而事實上,他們所討厭的“自戀”,恰恰是他們身上也擁有的,但是不能被自己所接受的部分。

看懂已是影中人,18年後《千與千尋》重映再看,仍然像在說我們

無臉男是一個深入人心的角色。

他整日遊蕩,受人排擠,寂寞孤獨。

只有千尋沒有放棄他,對他伸出援手,讓他進屋避雨。

無臉男想表達對她的感激之情,變出了許多黃金。

但千尋只是搖搖頭,“我想要的並不是這些。”

我有一個來訪者,是中關村碼農,為了結婚攢房子首付拼命加班,不只996,而是897。但交往半年後還是被分手了,他不解的問,“為什麼我對她那麼好,送了那麼多昂貴的禮物給她,最後還是被分手了?”

我說,“你有問過她想要什麼嗎?換句話說,你給的是她想要的嗎?”

他頓時語塞。

對方可能想要的可能不是名牌首飾,大牌包包,而是一個溫暖的擁抱。

事實上,任何一種親密關係,如夫妻關係,親子關係,密友關係——能夠決定你們關係質量的並不只是你是個好人,而在於你是否會愛,是否能以對方需求的方式去愛他。換句話說,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愛的語言,我們需要以對方能夠接受的愛語來表達愛,這樣才能維持一段高質量的親密關係。

看懂已是影中人,18年後《千與千尋》重映再看,仍然像在說我們

無臉男是一個被孤獨和寂寞吞沒的人。

千尋對他的好,像一束溫暖的光,點燃了他的灰暗世界。

可能你不知道,這世上有很多人只要小小的肯定,就會落淚。

一句簡單安慰,就能戳中內心軟肋。

之前看馮小剛的《芳華》,當劉峰在何小萍長長的注目敬禮中遠去。聽說馮導在拍這一幕時掉了眼淚。

何小萍和劉峰經歷相似。來自於那個時代的冷漠、嫌棄、拒絕、排擠、非議、栽贓、傷害,他們一一體味過。一個被排擠的人對另一個不受待見的人表達著最後的珍惜。他們相互依偎取暖,正因為“沒有被善待的人,最容易識別善良,也最懂得珍惜善良”。

看懂已是影中人,18年後《千與千尋》重映再看,仍然像在說我們

長大後極度渴望愛的人,大多有一個缺失的童年。缺失的要麼是父愛,要麼是母愛。總之他們的童年是不完整的。

那些“缺愛”的人,長大後拼命奢求對方給的愛。即便得到了,還是因為缺乏信任而最終失去。對另一半不能信任→情感需索→心理得不到滿足→更不能信任對方→增加情感需索度,又會讓“缺愛者”進入一個死循環模式。

良好的親子關係,會健康而深遠的影響子女成年後的親密關係。糟糕的親子關係,同樣也會引導子女和伴侶的不良相處模式。只有童年時期被父母愛著的孩子,長大後更容易建立正確的三觀。面對感情,更懂得如何正確去愛。

但你要記得,童年時期的親子關係只決定了你初始的三觀,最終人生的走向,決定權還是掌握在你自己的手裡。

寫在最後:

沒想到宮崎駿還是一個隱藏的心理學家!一部動畫片竟把整個成人世界描述的繪聲繪色,從現象到心理。

電影裡的每一句臺詞,都是我們人生的寫照。正所謂“曾經不懂影中意,看懂已是影中人。”

-END-

作者@ 樂天心理諮詢師 暮夏

編輯@吳樂東

文章來源:上海樂天心理諮詢中心官網:www.wzright.com

上海樂天心理諮詢中心原創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寫明來源以及網站鏈接,違者必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