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讓易地扶貧搬遷不再難'

"


"


黔西南,讓易地扶貧搬遷不再難

易地扶貧搬遷點阿妹戚託小鎮

因任務重、難度大,易地扶貧搬遷被喻為脫貧攻堅的“頭號工程”,是徹底有效解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難題的重要手段。當前,榆林市也面臨著易地扶貧搬遷問題,如白于山區、呂梁片區、黃河沿岸土石山區等地的貧困人口,如何能“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遠在祖國大西南的貴州省黔西南州在該項工作上的經驗做法,或許能帶來一些啟示。


"


黔西南,讓易地扶貧搬遷不再難

易地扶貧搬遷點阿妹戚託小鎮

因任務重、難度大,易地扶貧搬遷被喻為脫貧攻堅的“頭號工程”,是徹底有效解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難題的重要手段。當前,榆林市也面臨著易地扶貧搬遷問題,如白于山區、呂梁片區、黃河沿岸土石山區等地的貧困人口,如何能“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遠在祖國大西南的貴州省黔西南州在該項工作上的經驗做法,或許能帶來一些啟示。


黔西南,讓易地扶貧搬遷不再難

採訪團在義龍新區大龍潭社區採訪

8月7日至8日,由中國報業協會黨報分會、中共黔西南州委宣傳部主辦,黔西南日報社等單位承辦的“脫貧攻堅大決戰·全國百家黨報社長總編輯聚焦黔西南”大型新聞採訪活動暨中國報協黨報分會2019年會在黔西南州舉行,記者與來自全國24個省(市、自治區)91家黨報的150多名媒體同仁一起走進興義市義龍新區、普安縣、晴隆縣等地參觀採訪,實地感受和見證這裡易地扶貧搬遷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對33.85萬人實施易地扶貧搬遷

“吃愁穿愁睡也愁,腦殼墊個木枕頭;包穀殼裡過冬夜,火塘坑裡煙瞅瞅。”這首流傳於黔西南州山區的民謠,形象地描述了以前當地惡劣的生存環境。

據瞭解,黔西南州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截至2015年底,共有貧困人口43.23萬人,全州9個縣(市、區)中有7個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貴州省4個同步小康最困難縣中,黔西南州就佔了3個。


"


黔西南,讓易地扶貧搬遷不再難

易地扶貧搬遷點阿妹戚託小鎮

因任務重、難度大,易地扶貧搬遷被喻為脫貧攻堅的“頭號工程”,是徹底有效解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難題的重要手段。當前,榆林市也面臨著易地扶貧搬遷問題,如白于山區、呂梁片區、黃河沿岸土石山區等地的貧困人口,如何能“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遠在祖國大西南的貴州省黔西南州在該項工作上的經驗做法,或許能帶來一些啟示。


黔西南,讓易地扶貧搬遷不再難

採訪團在義龍新區大龍潭社區採訪

8月7日至8日,由中國報業協會黨報分會、中共黔西南州委宣傳部主辦,黔西南日報社等單位承辦的“脫貧攻堅大決戰·全國百家黨報社長總編輯聚焦黔西南”大型新聞採訪活動暨中國報協黨報分會2019年會在黔西南州舉行,記者與來自全國24個省(市、自治區)91家黨報的150多名媒體同仁一起走進興義市義龍新區、普安縣、晴隆縣等地參觀採訪,實地感受和見證這裡易地扶貧搬遷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對33.85萬人實施易地扶貧搬遷

“吃愁穿愁睡也愁,腦殼墊個木枕頭;包穀殼裡過冬夜,火塘坑裡煙瞅瞅。”這首流傳於黔西南州山區的民謠,形象地描述了以前當地惡劣的生存環境。

據瞭解,黔西南州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截至2015年底,共有貧困人口43.23萬人,全州9個縣(市、區)中有7個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貴州省4個同步小康最困難縣中,黔西南州就佔了3個。


黔西南,讓易地扶貧搬遷不再難

採訪團品嚐“普安紅”茶

受自然環境、基礎設施等條件制約,要在當地通過改造基礎設施、發展產業等常規方式來實現脫貧,困難重重。經過反覆調研,黔西南州決定通過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把一方水土“養不起”的人口搬遷到生存與發展條件較好的地方,使其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改善,進而實現脫貧致富。按照貴州省統一部署,黔西南州在“十三五”期間要實施易地扶貧搬遷33.85萬人,佔全省總任務的18%,是貴州搬遷任務最重的市(州)。

在搬遷過程中,黔西南州探索實施“新市民”計劃,圍繞“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著力在搬遷戶“快融入”上下功夫,集中建設易地扶貧搬遷“新市民居住區”,形成“1+13”政策體系。


"


黔西南,讓易地扶貧搬遷不再難

易地扶貧搬遷點阿妹戚託小鎮

因任務重、難度大,易地扶貧搬遷被喻為脫貧攻堅的“頭號工程”,是徹底有效解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難題的重要手段。當前,榆林市也面臨著易地扶貧搬遷問題,如白于山區、呂梁片區、黃河沿岸土石山區等地的貧困人口,如何能“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遠在祖國大西南的貴州省黔西南州在該項工作上的經驗做法,或許能帶來一些啟示。


黔西南,讓易地扶貧搬遷不再難

採訪團在義龍新區大龍潭社區採訪

8月7日至8日,由中國報業協會黨報分會、中共黔西南州委宣傳部主辦,黔西南日報社等單位承辦的“脫貧攻堅大決戰·全國百家黨報社長總編輯聚焦黔西南”大型新聞採訪活動暨中國報協黨報分會2019年會在黔西南州舉行,記者與來自全國24個省(市、自治區)91家黨報的150多名媒體同仁一起走進興義市義龍新區、普安縣、晴隆縣等地參觀採訪,實地感受和見證這裡易地扶貧搬遷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對33.85萬人實施易地扶貧搬遷

“吃愁穿愁睡也愁,腦殼墊個木枕頭;包穀殼裡過冬夜,火塘坑裡煙瞅瞅。”這首流傳於黔西南州山區的民謠,形象地描述了以前當地惡劣的生存環境。

據瞭解,黔西南州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截至2015年底,共有貧困人口43.23萬人,全州9個縣(市、區)中有7個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貴州省4個同步小康最困難縣中,黔西南州就佔了3個。


黔西南,讓易地扶貧搬遷不再難

採訪團品嚐“普安紅”茶

受自然環境、基礎設施等條件制約,要在當地通過改造基礎設施、發展產業等常規方式來實現脫貧,困難重重。經過反覆調研,黔西南州決定通過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把一方水土“養不起”的人口搬遷到生存與發展條件較好的地方,使其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改善,進而實現脫貧致富。按照貴州省統一部署,黔西南州在“十三五”期間要實施易地扶貧搬遷33.85萬人,佔全省總任務的18%,是貴州搬遷任務最重的市(州)。

在搬遷過程中,黔西南州探索實施“新市民”計劃,圍繞“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著力在搬遷戶“快融入”上下功夫,集中建設易地扶貧搬遷“新市民居住區”,形成“1+13”政策體系。


黔西南,讓易地扶貧搬遷不再難

阿妹戚託小鎮居民的新生活

“現在的生活環境比以前好百倍”阿妹戚託是貴州彝族傳統舞蹈的名字,表達著彝族同胞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黔西南州依託晴隆縣城和二十四道拐景區,建成了融居住區、產業園、商業區為一體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這個安置區就命名為阿妹戚託小鎮。

記者在該小鎮看到,這裡一棟棟獨具特色的民居依山勢而建,別有韻味。社區服務中心、幼兒園、廣場、活動站、農貿市場、遊客接待中心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傍晚時分,小鎮上絢麗多彩的景觀燈亮了起來,與天邊的晚霞相互映襯。廣場上,“新市民”與遊客手牽著手,圍著篝火跳起歡快的舞蹈,火光照亮了大家幸福的笑臉。

小鎮“新市民”李信花以前住在晴隆縣三寶彝族鄉大坪村,村裡的生產、生活條件極其落後,2017年,黔西南州對該鄉進行了整鄉搬遷。“現在住得房子寬敞明亮,出門買東西也方便,生活環境比以前好百倍!”她高興地告訴記者,自己還在小鎮上的旅遊公司找到了工作,靠著為遊客進行民俗表演,每個月能輕鬆掙上1000多元。

像阿妹戚託小鎮這樣“功能完善、設施齊全、產業配套、生態宜居”的小區,正是黔西南州易地扶貧搬遷的“標準配置”。通過優越的居住環境促進“搬得出”,該州對搬遷群眾全部實行城鎮化集中安置,讓搬出大山的居民過上了城市生活。


"


黔西南,讓易地扶貧搬遷不再難

易地扶貧搬遷點阿妹戚託小鎮

因任務重、難度大,易地扶貧搬遷被喻為脫貧攻堅的“頭號工程”,是徹底有效解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難題的重要手段。當前,榆林市也面臨著易地扶貧搬遷問題,如白于山區、呂梁片區、黃河沿岸土石山區等地的貧困人口,如何能“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遠在祖國大西南的貴州省黔西南州在該項工作上的經驗做法,或許能帶來一些啟示。


黔西南,讓易地扶貧搬遷不再難

採訪團在義龍新區大龍潭社區採訪

8月7日至8日,由中國報業協會黨報分會、中共黔西南州委宣傳部主辦,黔西南日報社等單位承辦的“脫貧攻堅大決戰·全國百家黨報社長總編輯聚焦黔西南”大型新聞採訪活動暨中國報協黨報分會2019年會在黔西南州舉行,記者與來自全國24個省(市、自治區)91家黨報的150多名媒體同仁一起走進興義市義龍新區、普安縣、晴隆縣等地參觀採訪,實地感受和見證這裡易地扶貧搬遷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對33.85萬人實施易地扶貧搬遷

“吃愁穿愁睡也愁,腦殼墊個木枕頭;包穀殼裡過冬夜,火塘坑裡煙瞅瞅。”這首流傳於黔西南州山區的民謠,形象地描述了以前當地惡劣的生存環境。

據瞭解,黔西南州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截至2015年底,共有貧困人口43.23萬人,全州9個縣(市、區)中有7個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貴州省4個同步小康最困難縣中,黔西南州就佔了3個。


黔西南,讓易地扶貧搬遷不再難

採訪團品嚐“普安紅”茶

受自然環境、基礎設施等條件制約,要在當地通過改造基礎設施、發展產業等常規方式來實現脫貧,困難重重。經過反覆調研,黔西南州決定通過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把一方水土“養不起”的人口搬遷到生存與發展條件較好的地方,使其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改善,進而實現脫貧致富。按照貴州省統一部署,黔西南州在“十三五”期間要實施易地扶貧搬遷33.85萬人,佔全省總任務的18%,是貴州搬遷任務最重的市(州)。

在搬遷過程中,黔西南州探索實施“新市民”計劃,圍繞“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著力在搬遷戶“快融入”上下功夫,集中建設易地扶貧搬遷“新市民居住區”,形成“1+13”政策體系。


黔西南,讓易地扶貧搬遷不再難

阿妹戚託小鎮居民的新生活

“現在的生活環境比以前好百倍”阿妹戚託是貴州彝族傳統舞蹈的名字,表達著彝族同胞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黔西南州依託晴隆縣城和二十四道拐景區,建成了融居住區、產業園、商業區為一體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這個安置區就命名為阿妹戚託小鎮。

記者在該小鎮看到,這裡一棟棟獨具特色的民居依山勢而建,別有韻味。社區服務中心、幼兒園、廣場、活動站、農貿市場、遊客接待中心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傍晚時分,小鎮上絢麗多彩的景觀燈亮了起來,與天邊的晚霞相互映襯。廣場上,“新市民”與遊客手牽著手,圍著篝火跳起歡快的舞蹈,火光照亮了大家幸福的笑臉。

小鎮“新市民”李信花以前住在晴隆縣三寶彝族鄉大坪村,村裡的生產、生活條件極其落後,2017年,黔西南州對該鄉進行了整鄉搬遷。“現在住得房子寬敞明亮,出門買東西也方便,生活環境比以前好百倍!”她高興地告訴記者,自己還在小鎮上的旅遊公司找到了工作,靠著為遊客進行民俗表演,每個月能輕鬆掙上1000多元。

像阿妹戚託小鎮這樣“功能完善、設施齊全、產業配套、生態宜居”的小區,正是黔西南州易地扶貧搬遷的“標準配置”。通過優越的居住環境促進“搬得出”,該州對搬遷群眾全部實行城鎮化集中安置,讓搬出大山的居民過上了城市生活。


黔西南,讓易地扶貧搬遷不再難

易地扶貧搬遷點茶源小鎮

以產業配套實現“穩得住”

如何讓搬遷群眾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黔西南州以產業配套解決“新市民”就業,實現“穩得住”。

興義市義龍新區大龍潭新市民社區,居住著5435戶25269名易地扶貧搬遷戶,他們來自晴隆縣、望謨縣和義龍新區,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達4295戶19591人。在這裡,每棟樓房的入戶處都張貼著入住家庭的基本情況,每個家庭有幾口人,其中幾人實現了就業等內容一目瞭然。據該社區管委會主任鄭亞洲介紹,社區通過東西部協作、壩區建設開發就業崗位、公益性崗位,“繡娘計劃”開發在家就業崗位等多種方式實現就業8004人,戶均就業達到1.7人。


"


黔西南,讓易地扶貧搬遷不再難

易地扶貧搬遷點阿妹戚託小鎮

因任務重、難度大,易地扶貧搬遷被喻為脫貧攻堅的“頭號工程”,是徹底有效解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難題的重要手段。當前,榆林市也面臨著易地扶貧搬遷問題,如白于山區、呂梁片區、黃河沿岸土石山區等地的貧困人口,如何能“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遠在祖國大西南的貴州省黔西南州在該項工作上的經驗做法,或許能帶來一些啟示。


黔西南,讓易地扶貧搬遷不再難

採訪團在義龍新區大龍潭社區採訪

8月7日至8日,由中國報業協會黨報分會、中共黔西南州委宣傳部主辦,黔西南日報社等單位承辦的“脫貧攻堅大決戰·全國百家黨報社長總編輯聚焦黔西南”大型新聞採訪活動暨中國報協黨報分會2019年會在黔西南州舉行,記者與來自全國24個省(市、自治區)91家黨報的150多名媒體同仁一起走進興義市義龍新區、普安縣、晴隆縣等地參觀採訪,實地感受和見證這裡易地扶貧搬遷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對33.85萬人實施易地扶貧搬遷

“吃愁穿愁睡也愁,腦殼墊個木枕頭;包穀殼裡過冬夜,火塘坑裡煙瞅瞅。”這首流傳於黔西南州山區的民謠,形象地描述了以前當地惡劣的生存環境。

據瞭解,黔西南州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截至2015年底,共有貧困人口43.23萬人,全州9個縣(市、區)中有7個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貴州省4個同步小康最困難縣中,黔西南州就佔了3個。


黔西南,讓易地扶貧搬遷不再難

採訪團品嚐“普安紅”茶

受自然環境、基礎設施等條件制約,要在當地通過改造基礎設施、發展產業等常規方式來實現脫貧,困難重重。經過反覆調研,黔西南州決定通過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把一方水土“養不起”的人口搬遷到生存與發展條件較好的地方,使其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改善,進而實現脫貧致富。按照貴州省統一部署,黔西南州在“十三五”期間要實施易地扶貧搬遷33.85萬人,佔全省總任務的18%,是貴州搬遷任務最重的市(州)。

在搬遷過程中,黔西南州探索實施“新市民”計劃,圍繞“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著力在搬遷戶“快融入”上下功夫,集中建設易地扶貧搬遷“新市民居住區”,形成“1+13”政策體系。


黔西南,讓易地扶貧搬遷不再難

阿妹戚託小鎮居民的新生活

“現在的生活環境比以前好百倍”阿妹戚託是貴州彝族傳統舞蹈的名字,表達著彝族同胞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黔西南州依託晴隆縣城和二十四道拐景區,建成了融居住區、產業園、商業區為一體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這個安置區就命名為阿妹戚託小鎮。

記者在該小鎮看到,這裡一棟棟獨具特色的民居依山勢而建,別有韻味。社區服務中心、幼兒園、廣場、活動站、農貿市場、遊客接待中心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傍晚時分,小鎮上絢麗多彩的景觀燈亮了起來,與天邊的晚霞相互映襯。廣場上,“新市民”與遊客手牽著手,圍著篝火跳起歡快的舞蹈,火光照亮了大家幸福的笑臉。

小鎮“新市民”李信花以前住在晴隆縣三寶彝族鄉大坪村,村裡的生產、生活條件極其落後,2017年,黔西南州對該鄉進行了整鄉搬遷。“現在住得房子寬敞明亮,出門買東西也方便,生活環境比以前好百倍!”她高興地告訴記者,自己還在小鎮上的旅遊公司找到了工作,靠著為遊客進行民俗表演,每個月能輕鬆掙上1000多元。

像阿妹戚託小鎮這樣“功能完善、設施齊全、產業配套、生態宜居”的小區,正是黔西南州易地扶貧搬遷的“標準配置”。通過優越的居住環境促進“搬得出”,該州對搬遷群眾全部實行城鎮化集中安置,讓搬出大山的居民過上了城市生活。


黔西南,讓易地扶貧搬遷不再難

易地扶貧搬遷點茶源小鎮

以產業配套實現“穩得住”

如何讓搬遷群眾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黔西南州以產業配套解決“新市民”就業,實現“穩得住”。

興義市義龍新區大龍潭新市民社區,居住著5435戶25269名易地扶貧搬遷戶,他們來自晴隆縣、望謨縣和義龍新區,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達4295戶19591人。在這裡,每棟樓房的入戶處都張貼著入住家庭的基本情況,每個家庭有幾口人,其中幾人實現了就業等內容一目瞭然。據該社區管委會主任鄭亞洲介紹,社區通過東西部協作、壩區建設開發就業崗位、公益性崗位,“繡娘計劃”開發在家就業崗位等多種方式實現就業8004人,戶均就業達到1.7人。


黔西南,讓易地扶貧搬遷不再難

萬峰林中的村莊


"


黔西南,讓易地扶貧搬遷不再難

易地扶貧搬遷點阿妹戚託小鎮

因任務重、難度大,易地扶貧搬遷被喻為脫貧攻堅的“頭號工程”,是徹底有效解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難題的重要手段。當前,榆林市也面臨著易地扶貧搬遷問題,如白于山區、呂梁片區、黃河沿岸土石山區等地的貧困人口,如何能“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遠在祖國大西南的貴州省黔西南州在該項工作上的經驗做法,或許能帶來一些啟示。


黔西南,讓易地扶貧搬遷不再難

採訪團在義龍新區大龍潭社區採訪

8月7日至8日,由中國報業協會黨報分會、中共黔西南州委宣傳部主辦,黔西南日報社等單位承辦的“脫貧攻堅大決戰·全國百家黨報社長總編輯聚焦黔西南”大型新聞採訪活動暨中國報協黨報分會2019年會在黔西南州舉行,記者與來自全國24個省(市、自治區)91家黨報的150多名媒體同仁一起走進興義市義龍新區、普安縣、晴隆縣等地參觀採訪,實地感受和見證這裡易地扶貧搬遷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對33.85萬人實施易地扶貧搬遷

“吃愁穿愁睡也愁,腦殼墊個木枕頭;包穀殼裡過冬夜,火塘坑裡煙瞅瞅。”這首流傳於黔西南州山區的民謠,形象地描述了以前當地惡劣的生存環境。

據瞭解,黔西南州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截至2015年底,共有貧困人口43.23萬人,全州9個縣(市、區)中有7個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貴州省4個同步小康最困難縣中,黔西南州就佔了3個。


黔西南,讓易地扶貧搬遷不再難

採訪團品嚐“普安紅”茶

受自然環境、基礎設施等條件制約,要在當地通過改造基礎設施、發展產業等常規方式來實現脫貧,困難重重。經過反覆調研,黔西南州決定通過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把一方水土“養不起”的人口搬遷到生存與發展條件較好的地方,使其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改善,進而實現脫貧致富。按照貴州省統一部署,黔西南州在“十三五”期間要實施易地扶貧搬遷33.85萬人,佔全省總任務的18%,是貴州搬遷任務最重的市(州)。

在搬遷過程中,黔西南州探索實施“新市民”計劃,圍繞“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著力在搬遷戶“快融入”上下功夫,集中建設易地扶貧搬遷“新市民居住區”,形成“1+13”政策體系。


黔西南,讓易地扶貧搬遷不再難

阿妹戚託小鎮居民的新生活

“現在的生活環境比以前好百倍”阿妹戚託是貴州彝族傳統舞蹈的名字,表達著彝族同胞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黔西南州依託晴隆縣城和二十四道拐景區,建成了融居住區、產業園、商業區為一體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這個安置區就命名為阿妹戚託小鎮。

記者在該小鎮看到,這裡一棟棟獨具特色的民居依山勢而建,別有韻味。社區服務中心、幼兒園、廣場、活動站、農貿市場、遊客接待中心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傍晚時分,小鎮上絢麗多彩的景觀燈亮了起來,與天邊的晚霞相互映襯。廣場上,“新市民”與遊客手牽著手,圍著篝火跳起歡快的舞蹈,火光照亮了大家幸福的笑臉。

小鎮“新市民”李信花以前住在晴隆縣三寶彝族鄉大坪村,村裡的生產、生活條件極其落後,2017年,黔西南州對該鄉進行了整鄉搬遷。“現在住得房子寬敞明亮,出門買東西也方便,生活環境比以前好百倍!”她高興地告訴記者,自己還在小鎮上的旅遊公司找到了工作,靠著為遊客進行民俗表演,每個月能輕鬆掙上1000多元。

像阿妹戚託小鎮這樣“功能完善、設施齊全、產業配套、生態宜居”的小區,正是黔西南州易地扶貧搬遷的“標準配置”。通過優越的居住環境促進“搬得出”,該州對搬遷群眾全部實行城鎮化集中安置,讓搬出大山的居民過上了城市生活。


黔西南,讓易地扶貧搬遷不再難

易地扶貧搬遷點茶源小鎮

以產業配套實現“穩得住”

如何讓搬遷群眾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黔西南州以產業配套解決“新市民”就業,實現“穩得住”。

興義市義龍新區大龍潭新市民社區,居住著5435戶25269名易地扶貧搬遷戶,他們來自晴隆縣、望謨縣和義龍新區,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達4295戶19591人。在這裡,每棟樓房的入戶處都張貼著入住家庭的基本情況,每個家庭有幾口人,其中幾人實現了就業等內容一目瞭然。據該社區管委會主任鄭亞洲介紹,社區通過東西部協作、壩區建設開發就業崗位、公益性崗位,“繡娘計劃”開發在家就業崗位等多種方式實現就業8004人,戶均就業達到1.7人。


黔西南,讓易地扶貧搬遷不再難

萬峰林中的村莊


黔西南,讓易地扶貧搬遷不再難

採茶歸來

普安縣江西坡布依茶源小鎮也是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之一,錯落有致的民居與萬畝茶山相映成趣。這裡居住著2810戶13397名搬遷群眾,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858戶9016人。在居住區一側,便是江西坡小微雙創園。入住雙創園的多為手袋廠、玻璃廠、茶葉加工廠等勞動密集型企業,只要有勞動能力和有就業意願的搬遷群眾,都能通過培訓實現家門口就業。其中,園內的普安縣才華實業有限公司,不但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錄用易地扶貧搬遷戶,還與250戶易地扶貧搬遷戶簽訂入股協議,搬遷戶通過小微信貸扶貧項目貸款入股,企業年終對其實現保底分紅。

“搬到新家後生活更有奔頭了”在雙創園內,接受記者採訪的多位“新市民”紛紛表示,家門口上班既能就近掙錢,又能照顧家裡,一舉兩得。


"


黔西南,讓易地扶貧搬遷不再難

易地扶貧搬遷點阿妹戚託小鎮

因任務重、難度大,易地扶貧搬遷被喻為脫貧攻堅的“頭號工程”,是徹底有效解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難題的重要手段。當前,榆林市也面臨著易地扶貧搬遷問題,如白于山區、呂梁片區、黃河沿岸土石山區等地的貧困人口,如何能“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遠在祖國大西南的貴州省黔西南州在該項工作上的經驗做法,或許能帶來一些啟示。


黔西南,讓易地扶貧搬遷不再難

採訪團在義龍新區大龍潭社區採訪

8月7日至8日,由中國報業協會黨報分會、中共黔西南州委宣傳部主辦,黔西南日報社等單位承辦的“脫貧攻堅大決戰·全國百家黨報社長總編輯聚焦黔西南”大型新聞採訪活動暨中國報協黨報分會2019年會在黔西南州舉行,記者與來自全國24個省(市、自治區)91家黨報的150多名媒體同仁一起走進興義市義龍新區、普安縣、晴隆縣等地參觀採訪,實地感受和見證這裡易地扶貧搬遷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對33.85萬人實施易地扶貧搬遷

“吃愁穿愁睡也愁,腦殼墊個木枕頭;包穀殼裡過冬夜,火塘坑裡煙瞅瞅。”這首流傳於黔西南州山區的民謠,形象地描述了以前當地惡劣的生存環境。

據瞭解,黔西南州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截至2015年底,共有貧困人口43.23萬人,全州9個縣(市、區)中有7個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貴州省4個同步小康最困難縣中,黔西南州就佔了3個。


黔西南,讓易地扶貧搬遷不再難

採訪團品嚐“普安紅”茶

受自然環境、基礎設施等條件制約,要在當地通過改造基礎設施、發展產業等常規方式來實現脫貧,困難重重。經過反覆調研,黔西南州決定通過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把一方水土“養不起”的人口搬遷到生存與發展條件較好的地方,使其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改善,進而實現脫貧致富。按照貴州省統一部署,黔西南州在“十三五”期間要實施易地扶貧搬遷33.85萬人,佔全省總任務的18%,是貴州搬遷任務最重的市(州)。

在搬遷過程中,黔西南州探索實施“新市民”計劃,圍繞“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著力在搬遷戶“快融入”上下功夫,集中建設易地扶貧搬遷“新市民居住區”,形成“1+13”政策體系。


黔西南,讓易地扶貧搬遷不再難

阿妹戚託小鎮居民的新生活

“現在的生活環境比以前好百倍”阿妹戚託是貴州彝族傳統舞蹈的名字,表達著彝族同胞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黔西南州依託晴隆縣城和二十四道拐景區,建成了融居住區、產業園、商業區為一體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這個安置區就命名為阿妹戚託小鎮。

記者在該小鎮看到,這裡一棟棟獨具特色的民居依山勢而建,別有韻味。社區服務中心、幼兒園、廣場、活動站、農貿市場、遊客接待中心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傍晚時分,小鎮上絢麗多彩的景觀燈亮了起來,與天邊的晚霞相互映襯。廣場上,“新市民”與遊客手牽著手,圍著篝火跳起歡快的舞蹈,火光照亮了大家幸福的笑臉。

小鎮“新市民”李信花以前住在晴隆縣三寶彝族鄉大坪村,村裡的生產、生活條件極其落後,2017年,黔西南州對該鄉進行了整鄉搬遷。“現在住得房子寬敞明亮,出門買東西也方便,生活環境比以前好百倍!”她高興地告訴記者,自己還在小鎮上的旅遊公司找到了工作,靠著為遊客進行民俗表演,每個月能輕鬆掙上1000多元。

像阿妹戚託小鎮這樣“功能完善、設施齊全、產業配套、生態宜居”的小區,正是黔西南州易地扶貧搬遷的“標準配置”。通過優越的居住環境促進“搬得出”,該州對搬遷群眾全部實行城鎮化集中安置,讓搬出大山的居民過上了城市生活。


黔西南,讓易地扶貧搬遷不再難

易地扶貧搬遷點茶源小鎮

以產業配套實現“穩得住”

如何讓搬遷群眾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黔西南州以產業配套解決“新市民”就業,實現“穩得住”。

興義市義龍新區大龍潭新市民社區,居住著5435戶25269名易地扶貧搬遷戶,他們來自晴隆縣、望謨縣和義龍新區,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達4295戶19591人。在這裡,每棟樓房的入戶處都張貼著入住家庭的基本情況,每個家庭有幾口人,其中幾人實現了就業等內容一目瞭然。據該社區管委會主任鄭亞洲介紹,社區通過東西部協作、壩區建設開發就業崗位、公益性崗位,“繡娘計劃”開發在家就業崗位等多種方式實現就業8004人,戶均就業達到1.7人。


黔西南,讓易地扶貧搬遷不再難

萬峰林中的村莊


黔西南,讓易地扶貧搬遷不再難

採茶歸來

普安縣江西坡布依茶源小鎮也是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之一,錯落有致的民居與萬畝茶山相映成趣。這裡居住著2810戶13397名搬遷群眾,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858戶9016人。在居住區一側,便是江西坡小微雙創園。入住雙創園的多為手袋廠、玻璃廠、茶葉加工廠等勞動密集型企業,只要有勞動能力和有就業意願的搬遷群眾,都能通過培訓實現家門口就業。其中,園內的普安縣才華實業有限公司,不但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錄用易地扶貧搬遷戶,還與250戶易地扶貧搬遷戶簽訂入股協議,搬遷戶通過小微信貸扶貧項目貸款入股,企業年終對其實現保底分紅。

“搬到新家後生活更有奔頭了”在雙創園內,接受記者採訪的多位“新市民”紛紛表示,家門口上班既能就近掙錢,又能照顧家裡,一舉兩得。


黔西南,讓易地扶貧搬遷不再難

阿妹戚託小鎮感恩塔

“新市民”計劃促進“快融入”

黔西南州探索實施的“新市民”計劃讓易地扶貧搬遷群眾享有同等城市配套、同等公共服務、同等市民待遇,推動其快速融入新環境。

前段時間,家住義龍新區大龍潭新市民社區的吳昌珍老人不慎右手骨折,家庭醫生為其進行了簡單處理後,又帶她去醫院治療。據瞭解,該社區建有社區衛生服務站,為所有搬遷群眾建立了健康檔案,並實現了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醫生簽約全覆蓋。居民如遇疑難雜症還可實現遠程診療,就醫十分方便。此外,社區及周邊幼兒園、小學、中學等教育資源一應俱全,搬遷到這裡的適齡兒童都能就近解決上學問題。


"


黔西南,讓易地扶貧搬遷不再難

易地扶貧搬遷點阿妹戚託小鎮

因任務重、難度大,易地扶貧搬遷被喻為脫貧攻堅的“頭號工程”,是徹底有效解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難題的重要手段。當前,榆林市也面臨著易地扶貧搬遷問題,如白于山區、呂梁片區、黃河沿岸土石山區等地的貧困人口,如何能“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遠在祖國大西南的貴州省黔西南州在該項工作上的經驗做法,或許能帶來一些啟示。


黔西南,讓易地扶貧搬遷不再難

採訪團在義龍新區大龍潭社區採訪

8月7日至8日,由中國報業協會黨報分會、中共黔西南州委宣傳部主辦,黔西南日報社等單位承辦的“脫貧攻堅大決戰·全國百家黨報社長總編輯聚焦黔西南”大型新聞採訪活動暨中國報協黨報分會2019年會在黔西南州舉行,記者與來自全國24個省(市、自治區)91家黨報的150多名媒體同仁一起走進興義市義龍新區、普安縣、晴隆縣等地參觀採訪,實地感受和見證這裡易地扶貧搬遷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對33.85萬人實施易地扶貧搬遷

“吃愁穿愁睡也愁,腦殼墊個木枕頭;包穀殼裡過冬夜,火塘坑裡煙瞅瞅。”這首流傳於黔西南州山區的民謠,形象地描述了以前當地惡劣的生存環境。

據瞭解,黔西南州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截至2015年底,共有貧困人口43.23萬人,全州9個縣(市、區)中有7個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貴州省4個同步小康最困難縣中,黔西南州就佔了3個。


黔西南,讓易地扶貧搬遷不再難

採訪團品嚐“普安紅”茶

受自然環境、基礎設施等條件制約,要在當地通過改造基礎設施、發展產業等常規方式來實現脫貧,困難重重。經過反覆調研,黔西南州決定通過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把一方水土“養不起”的人口搬遷到生存與發展條件較好的地方,使其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改善,進而實現脫貧致富。按照貴州省統一部署,黔西南州在“十三五”期間要實施易地扶貧搬遷33.85萬人,佔全省總任務的18%,是貴州搬遷任務最重的市(州)。

在搬遷過程中,黔西南州探索實施“新市民”計劃,圍繞“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著力在搬遷戶“快融入”上下功夫,集中建設易地扶貧搬遷“新市民居住區”,形成“1+13”政策體系。


黔西南,讓易地扶貧搬遷不再難

阿妹戚託小鎮居民的新生活

“現在的生活環境比以前好百倍”阿妹戚託是貴州彝族傳統舞蹈的名字,表達著彝族同胞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黔西南州依託晴隆縣城和二十四道拐景區,建成了融居住區、產業園、商業區為一體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這個安置區就命名為阿妹戚託小鎮。

記者在該小鎮看到,這裡一棟棟獨具特色的民居依山勢而建,別有韻味。社區服務中心、幼兒園、廣場、活動站、農貿市場、遊客接待中心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傍晚時分,小鎮上絢麗多彩的景觀燈亮了起來,與天邊的晚霞相互映襯。廣場上,“新市民”與遊客手牽著手,圍著篝火跳起歡快的舞蹈,火光照亮了大家幸福的笑臉。

小鎮“新市民”李信花以前住在晴隆縣三寶彝族鄉大坪村,村裡的生產、生活條件極其落後,2017年,黔西南州對該鄉進行了整鄉搬遷。“現在住得房子寬敞明亮,出門買東西也方便,生活環境比以前好百倍!”她高興地告訴記者,自己還在小鎮上的旅遊公司找到了工作,靠著為遊客進行民俗表演,每個月能輕鬆掙上1000多元。

像阿妹戚託小鎮這樣“功能完善、設施齊全、產業配套、生態宜居”的小區,正是黔西南州易地扶貧搬遷的“標準配置”。通過優越的居住環境促進“搬得出”,該州對搬遷群眾全部實行城鎮化集中安置,讓搬出大山的居民過上了城市生活。


黔西南,讓易地扶貧搬遷不再難

易地扶貧搬遷點茶源小鎮

以產業配套實現“穩得住”

如何讓搬遷群眾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黔西南州以產業配套解決“新市民”就業,實現“穩得住”。

興義市義龍新區大龍潭新市民社區,居住著5435戶25269名易地扶貧搬遷戶,他們來自晴隆縣、望謨縣和義龍新區,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達4295戶19591人。在這裡,每棟樓房的入戶處都張貼著入住家庭的基本情況,每個家庭有幾口人,其中幾人實現了就業等內容一目瞭然。據該社區管委會主任鄭亞洲介紹,社區通過東西部協作、壩區建設開發就業崗位、公益性崗位,“繡娘計劃”開發在家就業崗位等多種方式實現就業8004人,戶均就業達到1.7人。


黔西南,讓易地扶貧搬遷不再難

萬峰林中的村莊


黔西南,讓易地扶貧搬遷不再難

採茶歸來

普安縣江西坡布依茶源小鎮也是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之一,錯落有致的民居與萬畝茶山相映成趣。這裡居住著2810戶13397名搬遷群眾,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858戶9016人。在居住區一側,便是江西坡小微雙創園。入住雙創園的多為手袋廠、玻璃廠、茶葉加工廠等勞動密集型企業,只要有勞動能力和有就業意願的搬遷群眾,都能通過培訓實現家門口就業。其中,園內的普安縣才華實業有限公司,不但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錄用易地扶貧搬遷戶,還與250戶易地扶貧搬遷戶簽訂入股協議,搬遷戶通過小微信貸扶貧項目貸款入股,企業年終對其實現保底分紅。

“搬到新家後生活更有奔頭了”在雙創園內,接受記者採訪的多位“新市民”紛紛表示,家門口上班既能就近掙錢,又能照顧家裡,一舉兩得。


黔西南,讓易地扶貧搬遷不再難

阿妹戚託小鎮感恩塔

“新市民”計劃促進“快融入”

黔西南州探索實施的“新市民”計劃讓易地扶貧搬遷群眾享有同等城市配套、同等公共服務、同等市民待遇,推動其快速融入新環境。

前段時間,家住義龍新區大龍潭新市民社區的吳昌珍老人不慎右手骨折,家庭醫生為其進行了簡單處理後,又帶她去醫院治療。據瞭解,該社區建有社區衛生服務站,為所有搬遷群眾建立了健康檔案,並實現了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醫生簽約全覆蓋。居民如遇疑難雜症還可實現遠程診療,就醫十分方便。此外,社區及周邊幼兒園、小學、中學等教育資源一應俱全,搬遷到這裡的適齡兒童都能就近解決上學問題。


黔西南,讓易地扶貧搬遷不再難

晴隆縣二十四道拐

居住在阿妹戚託小鎮的搬遷戶王茜最近領到一本“新市民”居住證。這本證件的持有人在享受原有農村政策不變的前提下,還享有安置地最低生活保障、免費職業介紹、子女免試就近入學等7類共39項公共服務。針對搬遷戶在搬遷之初不願將戶籍遷入安置地的心理,黔西南州創新探索“新市民”居住證制度,持證者在農村政策福利待遇不變的前提下,還可以就地享受相應政策福利待遇,以此來打消群眾疑慮。不僅如此,政府還為“新市民”們探索購買了“新市民”安居險,享有意外事故、家庭財產自然災害及盜搶損失等保額達32萬元的多重風險保障。

“就在上個月,一個奪取脫貧攻堅全面勝利的總攻方案在黔西南州委七屆八次全會上審議通過,紮實打好15.86萬未脫貧人口脫貧攻堅戰,強力發起了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的總攻之仗。”黔西南州委常委、副州長王雄義介紹說,截至今年6月20日,黔西南州易地扶貧搬遷的33.85萬人全部搬遷入住,在全省各市州中率先完成易地扶貧搬遷任務,比原定計劃提前10天。今年上半年,全州地區生產總值達599.73億元,增長率10.5%,增速位居全省第一。本文來源:榆林日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