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伏》之後,也就是它,能撐得起諜戰劇的半壁江山

對於一部電視劇的認識,不能僅僅停留在故事內容本身上面,更應該透過故事去窺探一下,創作者到底在其中融入了什麼樣的價值理念,這一點是很重要的,因為,它決定了觀眾看完後是否會去細細回味,是否會在回味中得出自己的思考。

對於諜戰劇,絕大部分的影視劇創作者熱衷的恐怕就是如何製造故事懸念,如何利用這些埋伏下來的懸念,去勾起觀影者的好奇心,當然,這一點對於影視劇來說是無可厚非,畢竟,有市場利益作為考量,難免會如此。

《潛伏》之後,也就是它,能撐得起諜戰劇的半壁江山

可是,如果我們過分注重這些外在的類似於技巧性的東西,往往會造成整體上的顧此失彼局面,也就是形式最終大於內容,讓內容本身又沒有多少可以利用的價值,觀眾看後自然選擇性遺忘的概率也就增加不少。

作為諜戰劇的佼佼者,《潛伏》無疑是深入人心的,它在平衡內容與思想價值方面也把握的很好,而把重點放在戰爭期間的這樣一部優秀的諜戰電視劇,故事內容跌宕起伏且扣人心絃,同時還能宣揚出某種積極的價值觀念。

《潛伏》之後,也就是它,能撐得起諜戰劇的半壁江山

不過,比起《潛伏》,有部電視劇,可能在刻畫特工的人性方面略勝一籌,而它基本把內容關注點放在戰爭結束後這一時間段的創新設計,更能夠把英雄這一主體拉回到普通人本身上來,從普通人的角度與觀眾產生共鳴,這就很抓眼球。

這部電視劇便是《風箏》,我個人認為,《風箏》,算得上是《潛伏》之後,諜戰劇的又一佼佼者,在某些方面,甚至可以超越《潛伏》。

《潛伏》之後,也就是它,能撐得起諜戰劇的半壁江山

1

《風箏》是在2017年播出的諜戰劇,導演柳雲龍,而此時距離《潛伏》播出已經過去8年時間,在這期間,中國影視劇,在諜戰劇這一塊是很空白的,而能夠超越《潛伏》的幾乎沒有,於是,《風箏》的播出,無疑是給一蹶不振諜戰劇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

不過,《風箏》的內容是劍走偏鋒的,而它所有要表現的和所有要傳遞的價值理念,絕非是敵我雙方如何的殊死搏鬥那麼簡單,它的關注點有點奇特,那就是,緊緊圍繞特工這一鮮為人知的群體,無論是敵人還是我方,對於特工的刻畫的角度都是以人為主體,以故事為輔助。

《潛伏》之後,也就是它,能撐得起諜戰劇的半壁江山

《風箏》的故事本身很簡單,鄭耀先綽號“鬼子六”,是潛伏在敵人內部的我方特工,而他的身份在電視劇一開始就已經交代清楚,所以,並沒有設置懸念,而前十幾集的鬥爭情節設置只是為了後面的人物刻畫而做的鋪墊,所以,精彩的劇情主要集中在電視劇後半段,也就是戰爭結束後,鄭耀先該如何繼續開展工作?

當鄭耀先的上級死去,他就像是斷了線的風箏,已經失去了回家的路,而他的使命卻在戰後還得繼續執行,所以,他面對的困境是如何在敵人和自己人之間周旋,而他要做的選擇往往超出了正常人所能承受的範圍。

《風箏》這個劇名取得好,有線牽著,隨時可以拉回來,沒有線牽著,只能隨風擺動,而人如果成了風箏,那麼,必須在自己內心找一根可以找到回家路的線,這根線便是信仰。

《潛伏》之後,也就是它,能撐得起諜戰劇的半壁江山

整部《風箏》就像是擰成團的麻繩一樣,所有的情緒都緊緊擰在一起,而拋開故事本身,人物內心的鬥爭以及在動搖與堅定方面的掙扎選擇,這一點的刻畫上,可以說是入木三分,劇中並沒有刻意褒揚,而對於敵我兩方勢力在前方道路的選擇上,都做了很好的歸屬,只是,這種歸屬背後的犧牲以及堅定,無論是哪方勢力,沒有批評,只有思考。

其實,《風箏》中,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宮庶,尤其是在墳墓地裡與鄭耀先會面那一場景,作為觀眾,我內心居然莫名酸楚,這種感動,並不是因為宮庶所遵從的選擇,而是因為,對於做出選擇後的義無反顧,雖道不同不相為謀,可是,那份勇氣,那份真性情值得好好揣摩。

《潛伏》之後,也就是它,能撐得起諜戰劇的半壁江山

“我忍了十年,我不知道接下來我還要忍幾個十年。我這一輩子,還能活幾個十年啊?我什麼時候能活得像個人?

特工從來沒有身份,但是卻有身份觀念,這種觀念的堅定,其實,靠的只能是自己,而這種堅定,無論是身處何地,你最初的那個自我萬萬不可丟掉。

肉體從來不屬於自己,唯有靈魂才能得到救贖,我以前一直覺得這句話說得很虛,可是,當我接觸了《風箏》這部電視劇後,我才知道,你做不到的,別人未必做不到,而在國泰民安的背後,總會有那麼一小撮人,不是為自己活著,而是為我們活著,這就是信仰的可怕之處。

《潛伏》之後,也就是它,能撐得起諜戰劇的半壁江山

2

《風箏》這部劇所開創的,是諜戰劇中真正關於信仰的探討,而在信仰背後往往關注的是人性,當把特工這一神祕工種,放在大眾面前,我們就會發現,他們也只是普通人,可是,他們與我們最大的區別就在於,肉體凡胎的背後是一顆高尚與堅定的靈魂作為支撐。

奮鬥一生,卻從沒有為自己活過,妻離子散後的孤獨終老,最終換來了一個顫顫巍巍雙手對國旗的敬禮,鄭耀先這輩子值了,可是,還有很多如同鄭耀先這般的人物,默默無聞,卻自始至終的捨生忘死,而這類群體最容易在和平年代被遺忘。

《潛伏》之後,也就是它,能撐得起諜戰劇的半壁江山

幾經刪減的《風箏》勉強播出,這是影視劇的一大進步,而把特工的內心掙扎通過畫面表現出來,這是其他諜戰劇所不具備的東西,即使《潛伏》,它也只能做到故事上的優秀,唯有《風箏》,讓神成為了人,既然是人,自然有害怕,有迷茫,有退卻,這樣,之後的堅定才是最為動人的。

究竟是人是鬼?這一疑問不僅僅是我方特工思考的,也是敵人特工經常思考的,《風箏》並沒有把這兩種思考對立起來,而是把他們統一到了一個高度,然後讓觀眾自己也跟著思考,開放性的選擇,得出的結論往往是最深刻的。

《潛伏》之後,也就是它,能撐得起諜戰劇的半壁江山

犧牲精神不是每個人都有的,而《風箏》給出的犧牲精神,是一個普通人對於心中美好所做的堅定維護,雖然,當初看不到未來,可是,內心早已充滿希望。

3

諜戰劇的進步是從正視潛伏特工這一群體開始,而正視的關鍵就在於是否首先把他們當人看待,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只有先把他們當人,才能讓所要傳遞的價值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而對於當下的諜戰劇,故事往往會普遍流於表面,從未深入分析人物心理,這種泛娛樂化的劇目,就是一種變相的快餐文化,毫無價值可言,而在消費先烈的時候,這種行為最為可恥。

《潛伏》之後,也就是它,能撐得起諜戰劇的半壁江山

如果進一步挖掘造成影視劇如今不堪局面的原因的話,就會發現,創作者大多數缺失了信仰,而他們創作熱情的一大部分原因,來源於短期的利益收入,沒有靈魂的一群人創作一部必須有靈魂的電視劇時,思考是不可能的,能夠給出不雷人的故事就算不錯了。

諜戰劇中的人物需要靈魂,創作者同樣也需要靈魂,而創作的過程就是一個靈魂與另一個靈魂的深入對話,即使你不理解他們所謂的犧牲精神,但至少,可以虔誠對待。

《潛伏》之後,也就是它,能撐得起諜戰劇的半壁江山

生活在一個沒有信仰的時代已經很可怕了,就不要讓原本有信仰的先烈也給弄丟了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