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活在精神世界的人

卡夫卡 文學 普魯斯特 咬死大象的審美 咬死大象的審美 2017-10-01

弗朗茨·卡夫卡,1883-1924。出生在奧匈帝國布拉格一個猶太商人家庭,為家中長子,底下還有三個妹妹。他在博士畢業後在一家保險公司任職。一般來說,天才總會有一些與眾不同的經歷。卡夫卡就經歷了三次訂婚後又三次退婚,終生未娶,41歲死於肺癆。天才總是相似的,在生前聲名不顯,死後名聲大噪。與法國的普魯斯特,愛爾蘭的喬伊斯並稱為風靡20世紀的現代主義文學鼻祖。

卡夫卡:活在精神世界的人

卡夫卡小說的風格真真假假、虛虛實實交替,讓你能夠感受到一個現實世界裡的虛幻空間,而這又似乎是真實存在的。他的預演詼諧幽默、情節帶點撲朔迷離,語言準確鮮明,展示了卡夫卡地內心世界——一個悲觀的孤獨的人被異化的世界,但是內心又有著渴望與世界交流友好的願望。讓人惶恐、不安、迷茫、恐懼、孤獨、震驚。

“I am free and that is why I am lost. 我是自由的,那就是我迷失的原因。”

卡夫卡:活在精神世界的人

在他生命中出現過的三個女人:菲利斯、米倫娜、朵拉。菲利斯無法理解卡夫卡對於文學的熱愛,她只希望卡夫卡能成為一位普通的丈夫。米倫娜與他相知相惜,可惜她是有夫之婦,並且兩人的過於接近也會毀掉這種心靈上的和諧。朵拉最愛卡夫卡,但是她也希望卡夫卡迴歸到現實世界中,最後,卡夫卡下葬時,朵拉還想陪葬被阻止了。

卡夫卡:活在精神世界的人

不僅是愛情、卡夫卡的家庭,父親強大專橫,母親憂鬱敏感,這都使得卡夫卡對外界有著一種恐懼而更寧願生活在自己的乾淨的世界裡面。

《變形記》

中的推銷員薩姆沙一天突然醒來,發現自己成了一隻甲蟲。最開始母親和妹妹都還關心他,雖然對他感到恐懼,但是隨著他一直不能變回成人,不能帶來經濟利益,公司解僱他,他的親人逐漸漠視、冷暴力、厭惡,直至到他懷著悲哀和絕望死去的那一天到來,對於他的家人來說是解放的有著希望的全新的一天。

卡夫卡:活在精神世界的人

“ 向後倒下時,我像得到解救似的感到,它無可挽回地淹死在我那填平所有窪地漫過一切堤岸的血泊裡。”

“有些時候不是滿懷憂慮就是在勾勒模糊的希望,但憂慮和希望都導向同樣的結論,那就是他得暫時保持低姿態,表現耐心和包容,幫助家人忍受他在目前的情況下對大家所造成的不便。 ”

“ 這怎麼會是格里高爾呢,如果這是格里高爾,他早就會明白,人是不能和這樣的動物一起生活的,他就會自動走開。這樣我雖然沒有了哥哥可是我們就能夠生活下去,並且會尊敬著紀念著他。 ”

“他們變得話少了,心領神會地互相交換了個眼神,一致得出結論,很快就到了給他找個好對象的時候了。似乎是為了驗證他們的想法似的,在旅途終點,女兒第一個站起身,舒展幾下她那充滿青春活力的身體。”

《城堡》

K來到城堡,以莫須有的身份——土地勘測員到來。這裡的人大部分都是冷漠的不可接近的,開頭像一個偵探懸疑的出場,K走上一條漫長達不到終點的道路上。

卡夫卡:活在精神世界的人

“努力想得到什麼東西,其實只要沉著鎮靜、實事求是,就可以輕易地、神不知鬼不覺地達到目的。而如果過於使勁,鬧得太凶,太幼稚,太沒有經驗,就哭啊,抓啊,拉啊,像一個小孩扯桌布,結果卻是一無所獲,只不過把桌上的好東西都扯到地上,永遠也得不到了 ”

“到這時,K突然覺得似乎人們斬斷了一切同他的聯繫,似乎他現在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自由,可以在這塊原是禁止他來的地方願等多久就等多久,並且他是經過奮鬥爭得的這個自由,這點很少有誰能做到,現在誰也傷不了他一根毫毛或是把他趕走,甚至誰都難得跟他說上一句話;雖然如此,但同時他又覺得——這個想法至少同表面上的感覺一樣強烈——世界上再沒有比這種自由、這種等待、這種刀槍不入的狀態更荒謬、更讓人絕望的事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