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普陀| 梵鍾磐音,普濟萬靈—普濟寺(下)

普濟寺佔地37019平方米,共有10殿、12樓、7堂、7軒,計231間,建築面積11400平方米。全寺有六進殿堂,自南向北貫串在一條中軸線上。

御碑殿

御碑殿坐落在山門內,有明萬曆、清康熙時的御碑三塊,正中一塊刻有普濟禪寺歷史沿革,立於3.5噸重的贔屓上,贔屓昂首伸頸,栩栩如生,服珠能轉動,可見雕刻手藝之高超。


走進普陀| 梵鍾磐音,普濟萬靈—普濟寺(下)


鐘鼓樓

山門東側是鐘樓,重簷歇山,內懸大銅鐘一口,重3500餘公斤,鑄於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西側有鼓樓,建築形式同鐘樓。每天清晨撞鐘,傍晚擊鼓,召集僧眾參加活動,這就是古代詩文中常言的“晨鐘暮鼓”。


走進普陀| 梵鍾磐音,普濟萬靈—普濟寺(下)


天王殿

天王殿,亦稱金剛殿。面寬五間,進深四間。進門迎面是一彌勒菩薩,光首、笑臉、袒胸、盤坐,雙手各拿一隻布袋。傳說他的布袋能裝世人疾苦,解世人憂愁。佛像兩旁有一副對聯:“慈顏含笑笑天下之可笑之人,大腹可容容世間難容之事”,勸人們以懷慈悲大度之心 ,用樂觀態度對待人生。彌勒菩薩身後是韋馱菩薩,韋馱菩薩昂然挺立,手持寶杵。據傳韋馱是神將之首,常於東、南、西三州巡遊,守護伽藍,屬護法神。東、南、西、北四大天王緊握手中法器駐守兩旁,宛如四名衛士在守護法門。殿後有香樟8株,植茂蓋庭。

走進普陀| 梵鍾磐音,普濟萬靈—普濟寺(下)


大圓通殿

大圓通殿是普濟寺的主殿,相當於一般寺廟的大雄寶殿,圓通乃觀音菩薩別號,所以這座殿供奉的正是觀音菩薩。殿堂宏大巍峨,大殿面闊7間,進深6間,重簷歇山,黃琉璃頂,九踩斗拱,門心板雕二龍戲珠,大殿可容數千人,有“活大殿”之稱。殿前平臺四周圍繞石雕欄板,鋼鼎爐立於臺中,高約4米,上鑄“普濟禪寺”“千秋寶鼎”“光緒辛丑(即1901年)冬月吉旦”等字樣。殿內正中端坐著高達6.5米的觀音菩薩,全身金黃,眉清目秀,慈祥含笑,門徒善財和龍女站立兩側,神態天真活潑。

走進普陀| 梵鍾磐音,普濟萬靈—普濟寺(下)


大殿東西兩壁又各塑有16尊不同服飾,不同形態的菩薩。囊括男女老少、聖凡人神諸像,稱觀音三十二應身,即觀音以不同身份教化世人時的現身說法形象,加上中間供奉的觀音佛身,共33身,這種塑法正體現了觀音道場的獨特之處。主殿兩旁建有配殿。東首文殊殿,供奉應化於五台山的文殊菩薩;西首普賢殿,供奉應化於峨眉山的普賢菩薩。兩側迴廊是羅漢堂,各塑9尊共18尊羅漢。

走進普陀| 梵鍾磐音,普濟萬靈—普濟寺(下)


法堂

法堂,面寬5間,重簷歇山。整座建築樓下是法堂,樓上為藏經樓,收藏萬卷經書。兩側建有配殿,東首為普門殿,西首為地藏殿,供奉應化於九華山的地藏菩薩。這樣排列,集中中國四大佛教名山的主佛,賓主相比,使“震旦第一佛國”普陀山主佛觀音菩薩顯得更為突出。後殿立有功德碑,為供募化資金、建寺有功的人留名所用。

走進普陀| 梵鍾磐音,普濟萬靈—普濟寺(下)


方丈殿

殿內陳設清淨,簡樸大方。殿東首為庫房,殿西現為普陀山佛教協會辦公室。

功德殿

功德殿在寺最後,是佛教信徒為其祖宗立位做功德的佛堂。殿堂四周附設齋堂、僧舍等。

普濟寺內有龍眼泉、菩提泉、菩提井,均為煮雲霧佛茶的上品泉水。過去,在附近設有茶室,用於招待香客。這也是普陀山十景之一“靜室茶煙”的所在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