饑饉與自由:麵包和葡萄酒的世界使命

葡萄酒 基督教 歐洲 純素 2017-06-08

文 | 玉箸並墮

- 素語 -

麵包和葡萄酒,

西方世界最重要的物質食糧,

基督世界神化了的精神食糧。

關於血肉的隱喻,

亦是飲食習慣的遺產。

小麥創造了文明,這是一個毫無疑問的結論。

早在公元前4000年前,善於發明各種東西的古埃及人,就已經懂得如何利用酵母,把麵包做得鬆軟好吃易消化了。

這個世界上怎麼會有人拒絕帶著麥香軟乎乎的食物呢?所以麵包一經發明,很快就俘獲了人們的心,成為了日常主食。

饑饉與自由:麵包和葡萄酒的世界使命

隨著古希臘和羅馬文化圈的日常影響力,麵包越來越普遍,以至於出現在了幾乎每一個歐洲家庭的餐桌上。

成為了主要食品的麵包,做法和花樣也越來越多。古埃及人就喜歡變著法兒地烤麵包,什麼調料麵包、果仁麵包、蓮子麵包之類的。

饑饉與自由:麵包和葡萄酒的世界使命

到了我大羅馬帝國時期,麵包的製作技術也越來越精良。

比如在被火山灰和岩漿掩埋了的龐培古城裡,就出土過漂亮的花形圓麵包。麵包中心內凹,感覺還可以往裡面打個雞蛋或者蔬菜。

不止如此,龐培古城裡還有30多座裝飾精美的麵包坊,牆上貼了斑斕的鑲嵌畫的那種。這也說明了羅馬人對吃麵包的講究。

饑饉與自由:麵包和葡萄酒的世界使命

成為了主食的麵包,最早還是支付工人的報酬。埃及古王國那會兒,5個圓麵包就是最低生活水準了,工資就按這個數發。

不過,光有面包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只吃麵包的,肯定是窮人。

中世紀晚期,不管上層貴族和富人們在香料和新式蔬果上投多少錢,大眾飲食的主要角色,始終只有泛黃的麵包和黏糊糊的粥。

饑饉與自由:麵包和葡萄酒的世界使命

中世紀之後,這一現象更為普遍。

宗教改革一來,歐洲就炸毛了。動物性食物的供應量也因此迅速減少,麵包作為肉的替代品,地位一下子就上去了。在變革的年代,麵包又不完全算是窮人的食物了,因為窮人能吃得起的,只有種不盡的土豆。

相比小麥變成麵包的實在用途,葡萄酒的釀造,更具有神話色彩。

在血緣關係混亂的古埃及神話裡,女神伊希斯因吃葡萄而懷孕,生下了眾神之王荷魯斯。葡萄那甜美的漿液,充滿了孕誕生命的力量。因此,葡萄酒同樣也是神聖之物。

饑饉與自由:麵包和葡萄酒的世界使命

葡萄酒的釀造技術可能並不是埃及人的獨創,但古埃及是較早釀造葡萄酒的地區。最初,神聖的葡萄酒只應用在祭祀當中,供法老宮廷和富人飲用。

後來,善於航海的古希臘人,把葡萄栽培和釀造技術帶回了本土,並從此發家致富走上了人生,啊不,城邦巔峰。

饑饉與自由:麵包和葡萄酒的世界使命

葡萄成為了古希臘最著名的經濟作物之一。浪漫的古希臘人還在神話裡塑造了一個善於放飛自我的酒神——狄俄尼索斯。

酒神這個形象可能來源於希臘本土的遠古宗教,但葡萄的傳入和普及卻讓狄俄尼索斯手中的酒杯從此充滿了謎之紅色液體。

饑饉與自由:麵包和葡萄酒的世界使命

而且,縱情享樂的羅馬人遇上了葡萄酒,他們的熱烈搖擺就更一發不可收拾了。

以紀念酒神作為噱頭,把酒神節辦成了縱酒縱慾、狂歡舞蹈的派對這種事,也只有開放的羅馬人能幹得出來了。

饑饉與自由:麵包和葡萄酒的世界使命

以至於葡萄酒帶來的那種後勁,作為引人放飛自我的象徵,被尼采稱之為“酒神精神”,然後一臉哲學地告訴世人,“酒神精神”狀態下悲喜,才是情緒的真實,是人的本質啊。

古典浪漫主義詩人荷爾德林有一首組詩,《麵包與葡萄酒》。這詩裡處處可見基督教的精神意境與儀式感。

在詩人眼裡,麵包是大地的糧食,來自太陽的熱量和光芒;葡萄酒則是天上的甘露,來自夜間的神明,一白一黑,一日一月。這之中滲透的哀情,不僅是浪漫的審美,同時也隱藏了對基督教世界的不捨與崇拜。

饑饉與自由:麵包和葡萄酒的世界使命

不過,麵包和葡萄酒,與基督教有啥關係?

因為《聖經·新約》裡有寫,基督給予信徒們吃麵包時說,“這是我的身體”,授予信徒們喝酒時說,“這是我的血液”。

饑饉與自由:麵包和葡萄酒的世界使命

根據這個說法,基督教“七禮”之一的聖餐禮裡,信徒們食用的麵包和酒,是由基督的肉和血轉化而來的。(是不是聽著瘮得慌。)

不過,宗教分裂之後,保留了聖餐禮的新教,不再強調血啊肉啊之類的東西,麵包和葡萄酒,只作為神之恩典的象徵。

在保留了東正教的戰鬥民族老家俄羅斯,麵包是“神聖的上帝恩賜”。除了繼承一部分基督教的宗教性質,俄羅斯的麵包還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

“平凡的東西,常常就是最崇高最寶貴的東西。”這說的就是俄羅斯的麵包和鹽。

饑饉與自由:麵包和葡萄酒的世界使命

以“麵包和鹽”一詞為基礎,俄語衍生出了好多代表問候、友誼、祝福的詞語。

而且俄羅斯的麵包,種類非常多。

以黑白兩種麥色為基礎,產生了眾多形狀和寓意的麵包。比如掛鎖麵包在俄羅斯南部常常在婚禮上食用,所以被稱為“婚禮麵包”。

饑饉與自由:麵包和葡萄酒的世界使命

在托爾斯泰的名著《戰爭與和平》中有一段情節,講的是瑪格麗特在丈夫去世後隱入修道院,在那裡,她和同伴一起調配出了人間美味,博羅金諾麵包。據說,博羅金諾麵包直到今天,仍然是俄羅斯最出名的香甜麵包之一。

用生活文化來證明麵包的不可替代,足以讓人想起蘇聯電影裡那句“麵包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多麼樸實有力的一句承諾。

今日的歐洲,人們賴以生存的基礎飲食,仍然是麵包。而原來上層人士享用的葡萄酒,現在也已是普通人家的飲食日常。有的葡萄酒莊,更是因其悠久的歷史文化,入選了世界文化遺產。

饑饉與自由:麵包和葡萄酒的世界使命

就像荷爾德林詩裡所說的那樣,麵包和葡萄酒是天地的賜予,是無可替代的物質和精神食糧,從六千年前,就深刻而無言地埋在了人們的骨血之中。

經歷了饑饉和動盪的人民大眾會懂得,平凡的才是最重要最寶貴的。現在,我們也需要時刻提醒自己這一點。

饑饉與自由:麵包和葡萄酒的世界使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