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齡《八大王》:寫酒人酒事,刺世風世俗'

蒲松齡 小說 詩歌 睡眠 郭一BUAA 2019-07-30
"

《八大王》的基本情節是鱉王報恩,但蒲松齡並沒有把主題侷限於此,而是用以警示和諷刺酒徒,將報恩的故事賦予諷喻世風世俗的全新意義。

"

《八大王》的基本情節是鱉王報恩,但蒲松齡並沒有把主題侷限於此,而是用以警示和諷刺酒徒,將報恩的故事賦予諷喻世風世俗的全新意義。

蒲松齡《八大王》:寫酒人酒事,刺世風世俗

《八大王》的故事大意是說,馮生得到一個額頭上有白點的大鱉,因其形狀怪異,就把它放生了。 一天,馮生從女婿家歸,至恆河之側,日已就昏,迎面見一醉人,…遠遠看見馮生,便問,“何人?”馮生隨口答道:“過路的。”醉人怒曰:“難道你沒有姓名嗎,胡謅自己是個過路的?”馮生心急回家趕路,不答理他,徑直就走過去了。酒氣熏人的醉人越發惱怒,揪著他的衣襟不讓他走,馮生不耐煩地問他是什麼人,醉人稱自己是南都舊令尹。令尹是戰國時的國相,現在哪裡還有什麼稱作令尹的官?馮生生氣地說:“有你這樣的令尹真辱沒這個世界!幸虧是舊令尹,假如是新令尹,就要殺盡走路人了!”“辱沒這個世界”表達了馮生對醉人的極端厭惡和鄙視之情。…醉人怒甚,勢將用武。生大言曰:“我馮某不是捱打的人!”醉漢聞言,變怒為歡,踉蹌下拜曰:“是我恩主,唐突勿罪!”醉人對馮生以恩主相稱,一方面說明他的身份——馮生放生的那隻鱉所幻化,另一方面說明他沒有忘記馮生的救命之恩。醉人盛情邀請馮生到家喝酒,並且告訴他:“我是洮水裡的八大王,剛才到西山青童那裡飲酒,沒想到喝醉了,對恩主有所冒犯,實在慚愧。”馮生知道他是鱉精,但觀其情辭懇切便不再害怕。八大王準備了豐盛的酒席,並且豪爽地先痛飲幾大杯,馮生怕他喝醉誤事,就假裝自己已經喝醉要回家睡覺,八大王看透了他的心思,就說:“您是怕我發酒瘋嗎?不必害怕。凡是酒醉之人沒有品行,說隔夜說過的話、做過的事都不記得,那都是騙人的,十個有九個是明知故犯的。我雖然不能和您的同類相比,但還不敢對尊長髮酒瘋。您為什麼這麼不肯賞臉喝幾杯呢?”

"

《八大王》的基本情節是鱉王報恩,但蒲松齡並沒有把主題侷限於此,而是用以警示和諷刺酒徒,將報恩的故事賦予諷喻世風世俗的全新意義。

蒲松齡《八大王》:寫酒人酒事,刺世風世俗

《八大王》的故事大意是說,馮生得到一個額頭上有白點的大鱉,因其形狀怪異,就把它放生了。 一天,馮生從女婿家歸,至恆河之側,日已就昏,迎面見一醉人,…遠遠看見馮生,便問,“何人?”馮生隨口答道:“過路的。”醉人怒曰:“難道你沒有姓名嗎,胡謅自己是個過路的?”馮生心急回家趕路,不答理他,徑直就走過去了。酒氣熏人的醉人越發惱怒,揪著他的衣襟不讓他走,馮生不耐煩地問他是什麼人,醉人稱自己是南都舊令尹。令尹是戰國時的國相,現在哪裡還有什麼稱作令尹的官?馮生生氣地說:“有你這樣的令尹真辱沒這個世界!幸虧是舊令尹,假如是新令尹,就要殺盡走路人了!”“辱沒這個世界”表達了馮生對醉人的極端厭惡和鄙視之情。…醉人怒甚,勢將用武。生大言曰:“我馮某不是捱打的人!”醉漢聞言,變怒為歡,踉蹌下拜曰:“是我恩主,唐突勿罪!”醉人對馮生以恩主相稱,一方面說明他的身份——馮生放生的那隻鱉所幻化,另一方面說明他沒有忘記馮生的救命之恩。醉人盛情邀請馮生到家喝酒,並且告訴他:“我是洮水裡的八大王,剛才到西山青童那裡飲酒,沒想到喝醉了,對恩主有所冒犯,實在慚愧。”馮生知道他是鱉精,但觀其情辭懇切便不再害怕。八大王準備了豐盛的酒席,並且豪爽地先痛飲幾大杯,馮生怕他喝醉誤事,就假裝自己已經喝醉要回家睡覺,八大王看透了他的心思,就說:“您是怕我發酒瘋嗎?不必害怕。凡是酒醉之人沒有品行,說隔夜說過的話、做過的事都不記得,那都是騙人的,十個有九個是明知故犯的。我雖然不能和您的同類相比,但還不敢對尊長髮酒瘋。您為什麼這麼不肯賞臉喝幾杯呢?”

蒲松齡《八大王》:寫酒人酒事,刺世風世俗

八大王的這一段話,把醉酒之徒以醉酒之名幹壞事、說壞話的常用伎倆、託詞和真實的卑劣心理描繪了出來。在謙卑地恭維恩人的同時,表明自己的酒德在眾人之上。

馮生見八大王言辭懇切,便重新入座,鄭重地規勸八大王:“既然知道發酒瘋不好,為什麼不改正呢?”八大王曰:“老夫為令尹時,酗酒比現在還厲害呢。自從觸怒了天帝,被貶謫回島嶼,就盡力改掉陋習。現在年老快要進棺材了,仕途潦倒不能騰飛,酗酒的老毛病就又復發了,我自己也弄不明白是怎麼回事,也控制不住自己。現在,我一定聽從您的指教。”原來八大王在久遠的前世曾作過令尹的高官,因為沉湎於喝酒觸怒了天帝,不僅丟掉了官職,還被貶回到小島上成了一隻鱉。他在得意時喝酒,把酒當作興奮劑。他不僅因此丟掉了官職,連人也做不成了,成為小島上的一隻鱉;因為嗜酒而潦倒不能騰飛,失意之時又把酒當作是麻醉藥、止痛藥,借酒澆愁,但借酒澆愁愁更愁。可見,無論人在得意時還是失意時,酗酒只會讓人更瘋狂或者更消沉,可謂百害無一利。八大王與馮生之相遇雖是幻想性的情節,但其情節發展和人物的言行舉止無不合情合理,讓人感覺真實可信。

"

《八大王》的基本情節是鱉王報恩,但蒲松齡並沒有把主題侷限於此,而是用以警示和諷刺酒徒,將報恩的故事賦予諷喻世風世俗的全新意義。

蒲松齡《八大王》:寫酒人酒事,刺世風世俗

《八大王》的故事大意是說,馮生得到一個額頭上有白點的大鱉,因其形狀怪異,就把它放生了。 一天,馮生從女婿家歸,至恆河之側,日已就昏,迎面見一醉人,…遠遠看見馮生,便問,“何人?”馮生隨口答道:“過路的。”醉人怒曰:“難道你沒有姓名嗎,胡謅自己是個過路的?”馮生心急回家趕路,不答理他,徑直就走過去了。酒氣熏人的醉人越發惱怒,揪著他的衣襟不讓他走,馮生不耐煩地問他是什麼人,醉人稱自己是南都舊令尹。令尹是戰國時的國相,現在哪裡還有什麼稱作令尹的官?馮生生氣地說:“有你這樣的令尹真辱沒這個世界!幸虧是舊令尹,假如是新令尹,就要殺盡走路人了!”“辱沒這個世界”表達了馮生對醉人的極端厭惡和鄙視之情。…醉人怒甚,勢將用武。生大言曰:“我馮某不是捱打的人!”醉漢聞言,變怒為歡,踉蹌下拜曰:“是我恩主,唐突勿罪!”醉人對馮生以恩主相稱,一方面說明他的身份——馮生放生的那隻鱉所幻化,另一方面說明他沒有忘記馮生的救命之恩。醉人盛情邀請馮生到家喝酒,並且告訴他:“我是洮水裡的八大王,剛才到西山青童那裡飲酒,沒想到喝醉了,對恩主有所冒犯,實在慚愧。”馮生知道他是鱉精,但觀其情辭懇切便不再害怕。八大王準備了豐盛的酒席,並且豪爽地先痛飲幾大杯,馮生怕他喝醉誤事,就假裝自己已經喝醉要回家睡覺,八大王看透了他的心思,就說:“您是怕我發酒瘋嗎?不必害怕。凡是酒醉之人沒有品行,說隔夜說過的話、做過的事都不記得,那都是騙人的,十個有九個是明知故犯的。我雖然不能和您的同類相比,但還不敢對尊長髮酒瘋。您為什麼這麼不肯賞臉喝幾杯呢?”

蒲松齡《八大王》:寫酒人酒事,刺世風世俗

八大王的這一段話,把醉酒之徒以醉酒之名幹壞事、說壞話的常用伎倆、託詞和真實的卑劣心理描繪了出來。在謙卑地恭維恩人的同時,表明自己的酒德在眾人之上。

馮生見八大王言辭懇切,便重新入座,鄭重地規勸八大王:“既然知道發酒瘋不好,為什麼不改正呢?”八大王曰:“老夫為令尹時,酗酒比現在還厲害呢。自從觸怒了天帝,被貶謫回島嶼,就盡力改掉陋習。現在年老快要進棺材了,仕途潦倒不能騰飛,酗酒的老毛病就又復發了,我自己也弄不明白是怎麼回事,也控制不住自己。現在,我一定聽從您的指教。”原來八大王在久遠的前世曾作過令尹的高官,因為沉湎於喝酒觸怒了天帝,不僅丟掉了官職,還被貶回到小島上成了一隻鱉。他在得意時喝酒,把酒當作興奮劑。他不僅因此丟掉了官職,連人也做不成了,成為小島上的一隻鱉;因為嗜酒而潦倒不能騰飛,失意之時又把酒當作是麻醉藥、止痛藥,借酒澆愁,但借酒澆愁愁更愁。可見,無論人在得意時還是失意時,酗酒只會讓人更瘋狂或者更消沉,可謂百害無一利。八大王與馮生之相遇雖是幻想性的情節,但其情節發展和人物的言行舉止無不合情合理,讓人感覺真實可信。

蒲松齡《八大王》:寫酒人酒事,刺世風世俗

八大王知恩圖報,送鱉寶給馮生,使之遂成鉅富。

生一夕獨寢,夢八大王軒然入曰:“所贈之物,當見還也。佩之若久,耗人精血,損人壽命。”生諾之,即留宴飲,八大王辭曰:“自聆藥石,戒杯中物,已三年矣。”就是說自從聽了馮生的教導,八大王戒酒已經三年了。八大王不僅知恩圖報,而且從善如流,知錯即改,這是世俗的酗酒之徒所不具備的品德。

基於以上情節,作者在篇末借異史氏之口感嘆道:“醒則猶人,而醉則猶鱉,此酒人之大都也。顧鱉雖日習於酒狂乎,而不敢忘恩,不敢無禮於長者,鱉不過人遠哉?若夫已氏則醒不如人,而醉不如鱉矣。”直罵盡世俗醉酒之人:清醒時還像人樣,醉則猶鱉——就不像人樣了;鱉雖然有時也會飲酒使氣,但還不敢忘恩,不敢對長者無禮,從這一點來說,鱉不是遠遠強過人嗎?更何況有些人,清醒時也不像人,醉以後也不如鱉。這些憤激之語來自作者對於酒狂之徒的仔細觀察和感受,將那種借酒發瘋、放肆無禮的酒徒罵了個淋漓酣暢。

"

《八大王》的基本情節是鱉王報恩,但蒲松齡並沒有把主題侷限於此,而是用以警示和諷刺酒徒,將報恩的故事賦予諷喻世風世俗的全新意義。

蒲松齡《八大王》:寫酒人酒事,刺世風世俗

《八大王》的故事大意是說,馮生得到一個額頭上有白點的大鱉,因其形狀怪異,就把它放生了。 一天,馮生從女婿家歸,至恆河之側,日已就昏,迎面見一醉人,…遠遠看見馮生,便問,“何人?”馮生隨口答道:“過路的。”醉人怒曰:“難道你沒有姓名嗎,胡謅自己是個過路的?”馮生心急回家趕路,不答理他,徑直就走過去了。酒氣熏人的醉人越發惱怒,揪著他的衣襟不讓他走,馮生不耐煩地問他是什麼人,醉人稱自己是南都舊令尹。令尹是戰國時的國相,現在哪裡還有什麼稱作令尹的官?馮生生氣地說:“有你這樣的令尹真辱沒這個世界!幸虧是舊令尹,假如是新令尹,就要殺盡走路人了!”“辱沒這個世界”表達了馮生對醉人的極端厭惡和鄙視之情。…醉人怒甚,勢將用武。生大言曰:“我馮某不是捱打的人!”醉漢聞言,變怒為歡,踉蹌下拜曰:“是我恩主,唐突勿罪!”醉人對馮生以恩主相稱,一方面說明他的身份——馮生放生的那隻鱉所幻化,另一方面說明他沒有忘記馮生的救命之恩。醉人盛情邀請馮生到家喝酒,並且告訴他:“我是洮水裡的八大王,剛才到西山青童那裡飲酒,沒想到喝醉了,對恩主有所冒犯,實在慚愧。”馮生知道他是鱉精,但觀其情辭懇切便不再害怕。八大王準備了豐盛的酒席,並且豪爽地先痛飲幾大杯,馮生怕他喝醉誤事,就假裝自己已經喝醉要回家睡覺,八大王看透了他的心思,就說:“您是怕我發酒瘋嗎?不必害怕。凡是酒醉之人沒有品行,說隔夜說過的話、做過的事都不記得,那都是騙人的,十個有九個是明知故犯的。我雖然不能和您的同類相比,但還不敢對尊長髮酒瘋。您為什麼這麼不肯賞臉喝幾杯呢?”

蒲松齡《八大王》:寫酒人酒事,刺世風世俗

八大王的這一段話,把醉酒之徒以醉酒之名幹壞事、說壞話的常用伎倆、託詞和真實的卑劣心理描繪了出來。在謙卑地恭維恩人的同時,表明自己的酒德在眾人之上。

馮生見八大王言辭懇切,便重新入座,鄭重地規勸八大王:“既然知道發酒瘋不好,為什麼不改正呢?”八大王曰:“老夫為令尹時,酗酒比現在還厲害呢。自從觸怒了天帝,被貶謫回島嶼,就盡力改掉陋習。現在年老快要進棺材了,仕途潦倒不能騰飛,酗酒的老毛病就又復發了,我自己也弄不明白是怎麼回事,也控制不住自己。現在,我一定聽從您的指教。”原來八大王在久遠的前世曾作過令尹的高官,因為沉湎於喝酒觸怒了天帝,不僅丟掉了官職,還被貶回到小島上成了一隻鱉。他在得意時喝酒,把酒當作興奮劑。他不僅因此丟掉了官職,連人也做不成了,成為小島上的一隻鱉;因為嗜酒而潦倒不能騰飛,失意之時又把酒當作是麻醉藥、止痛藥,借酒澆愁,但借酒澆愁愁更愁。可見,無論人在得意時還是失意時,酗酒只會讓人更瘋狂或者更消沉,可謂百害無一利。八大王與馮生之相遇雖是幻想性的情節,但其情節發展和人物的言行舉止無不合情合理,讓人感覺真實可信。

蒲松齡《八大王》:寫酒人酒事,刺世風世俗

八大王知恩圖報,送鱉寶給馮生,使之遂成鉅富。

生一夕獨寢,夢八大王軒然入曰:“所贈之物,當見還也。佩之若久,耗人精血,損人壽命。”生諾之,即留宴飲,八大王辭曰:“自聆藥石,戒杯中物,已三年矣。”就是說自從聽了馮生的教導,八大王戒酒已經三年了。八大王不僅知恩圖報,而且從善如流,知錯即改,這是世俗的酗酒之徒所不具備的品德。

基於以上情節,作者在篇末借異史氏之口感嘆道:“醒則猶人,而醉則猶鱉,此酒人之大都也。顧鱉雖日習於酒狂乎,而不敢忘恩,不敢無禮於長者,鱉不過人遠哉?若夫已氏則醒不如人,而醉不如鱉矣。”直罵盡世俗醉酒之人:清醒時還像人樣,醉則猶鱉——就不像人樣了;鱉雖然有時也會飲酒使氣,但還不敢忘恩,不敢對長者無禮,從這一點來說,鱉不是遠遠強過人嗎?更何況有些人,清醒時也不像人,醉以後也不如鱉。這些憤激之語來自作者對於酒狂之徒的仔細觀察和感受,將那種借酒發瘋、放肆無禮的酒徒罵了個淋漓酣暢。

蒲松齡《八大王》:寫酒人酒事,刺世風世俗

八大王不僅有人性,在酒德方面更是勝人一籌。故事寫到這裡,作者意猶未盡,對於作者熟悉的酒人、酒事、酒態,作者還有話要說,於是有了後面的篇幅頗為可觀的“異史氏曰”。

對於世俗之人飲酒的仔細觀察、複雜體驗與深刻感受,蒲松齡經常會分別將其寫成詩詞與小說,即一題兩做。《酒人賦》本是一篇獨立的“抒我情”的詩賦,但文意和“敘他事”的《八大王》又有相通之處,於是蒲松齡便把他的《酒人賦》以“異史氏曰”的方式移注到小說文本中,極大地擴張了小說的意趣空間,使其含蘊更加豐厚。

"

《八大王》的基本情節是鱉王報恩,但蒲松齡並沒有把主題侷限於此,而是用以警示和諷刺酒徒,將報恩的故事賦予諷喻世風世俗的全新意義。

蒲松齡《八大王》:寫酒人酒事,刺世風世俗

《八大王》的故事大意是說,馮生得到一個額頭上有白點的大鱉,因其形狀怪異,就把它放生了。 一天,馮生從女婿家歸,至恆河之側,日已就昏,迎面見一醉人,…遠遠看見馮生,便問,“何人?”馮生隨口答道:“過路的。”醉人怒曰:“難道你沒有姓名嗎,胡謅自己是個過路的?”馮生心急回家趕路,不答理他,徑直就走過去了。酒氣熏人的醉人越發惱怒,揪著他的衣襟不讓他走,馮生不耐煩地問他是什麼人,醉人稱自己是南都舊令尹。令尹是戰國時的國相,現在哪裡還有什麼稱作令尹的官?馮生生氣地說:“有你這樣的令尹真辱沒這個世界!幸虧是舊令尹,假如是新令尹,就要殺盡走路人了!”“辱沒這個世界”表達了馮生對醉人的極端厭惡和鄙視之情。…醉人怒甚,勢將用武。生大言曰:“我馮某不是捱打的人!”醉漢聞言,變怒為歡,踉蹌下拜曰:“是我恩主,唐突勿罪!”醉人對馮生以恩主相稱,一方面說明他的身份——馮生放生的那隻鱉所幻化,另一方面說明他沒有忘記馮生的救命之恩。醉人盛情邀請馮生到家喝酒,並且告訴他:“我是洮水裡的八大王,剛才到西山青童那裡飲酒,沒想到喝醉了,對恩主有所冒犯,實在慚愧。”馮生知道他是鱉精,但觀其情辭懇切便不再害怕。八大王準備了豐盛的酒席,並且豪爽地先痛飲幾大杯,馮生怕他喝醉誤事,就假裝自己已經喝醉要回家睡覺,八大王看透了他的心思,就說:“您是怕我發酒瘋嗎?不必害怕。凡是酒醉之人沒有品行,說隔夜說過的話、做過的事都不記得,那都是騙人的,十個有九個是明知故犯的。我雖然不能和您的同類相比,但還不敢對尊長髮酒瘋。您為什麼這麼不肯賞臉喝幾杯呢?”

蒲松齡《八大王》:寫酒人酒事,刺世風世俗

八大王的這一段話,把醉酒之徒以醉酒之名幹壞事、說壞話的常用伎倆、託詞和真實的卑劣心理描繪了出來。在謙卑地恭維恩人的同時,表明自己的酒德在眾人之上。

馮生見八大王言辭懇切,便重新入座,鄭重地規勸八大王:“既然知道發酒瘋不好,為什麼不改正呢?”八大王曰:“老夫為令尹時,酗酒比現在還厲害呢。自從觸怒了天帝,被貶謫回島嶼,就盡力改掉陋習。現在年老快要進棺材了,仕途潦倒不能騰飛,酗酒的老毛病就又復發了,我自己也弄不明白是怎麼回事,也控制不住自己。現在,我一定聽從您的指教。”原來八大王在久遠的前世曾作過令尹的高官,因為沉湎於喝酒觸怒了天帝,不僅丟掉了官職,還被貶回到小島上成了一隻鱉。他在得意時喝酒,把酒當作興奮劑。他不僅因此丟掉了官職,連人也做不成了,成為小島上的一隻鱉;因為嗜酒而潦倒不能騰飛,失意之時又把酒當作是麻醉藥、止痛藥,借酒澆愁,但借酒澆愁愁更愁。可見,無論人在得意時還是失意時,酗酒只會讓人更瘋狂或者更消沉,可謂百害無一利。八大王與馮生之相遇雖是幻想性的情節,但其情節發展和人物的言行舉止無不合情合理,讓人感覺真實可信。

蒲松齡《八大王》:寫酒人酒事,刺世風世俗

八大王知恩圖報,送鱉寶給馮生,使之遂成鉅富。

生一夕獨寢,夢八大王軒然入曰:“所贈之物,當見還也。佩之若久,耗人精血,損人壽命。”生諾之,即留宴飲,八大王辭曰:“自聆藥石,戒杯中物,已三年矣。”就是說自從聽了馮生的教導,八大王戒酒已經三年了。八大王不僅知恩圖報,而且從善如流,知錯即改,這是世俗的酗酒之徒所不具備的品德。

基於以上情節,作者在篇末借異史氏之口感嘆道:“醒則猶人,而醉則猶鱉,此酒人之大都也。顧鱉雖日習於酒狂乎,而不敢忘恩,不敢無禮於長者,鱉不過人遠哉?若夫已氏則醒不如人,而醉不如鱉矣。”直罵盡世俗醉酒之人:清醒時還像人樣,醉則猶鱉——就不像人樣了;鱉雖然有時也會飲酒使氣,但還不敢忘恩,不敢對長者無禮,從這一點來說,鱉不是遠遠強過人嗎?更何況有些人,清醒時也不像人,醉以後也不如鱉。這些憤激之語來自作者對於酒狂之徒的仔細觀察和感受,將那種借酒發瘋、放肆無禮的酒徒罵了個淋漓酣暢。

蒲松齡《八大王》:寫酒人酒事,刺世風世俗

八大王不僅有人性,在酒德方面更是勝人一籌。故事寫到這裡,作者意猶未盡,對於作者熟悉的酒人、酒事、酒態,作者還有話要說,於是有了後面的篇幅頗為可觀的“異史氏曰”。

對於世俗之人飲酒的仔細觀察、複雜體驗與深刻感受,蒲松齡經常會分別將其寫成詩詞與小說,即一題兩做。《酒人賦》本是一篇獨立的“抒我情”的詩賦,但文意和“敘他事”的《八大王》又有相通之處,於是蒲松齡便把他的《酒人賦》以“異史氏曰”的方式移注到小說文本中,極大地擴張了小說的意趣空間,使其含蘊更加豐厚。

蒲松齡《八大王》:寫酒人酒事,刺世風世俗

相比《八大王》的故事,《酒人賦》對喝酒之人的行為舉止及精神面貌作了進一步的精彩描繪和概括,可謂曲盡酒人、酒事,酒態,集酒文化之大成,堪稱酒典。

《酒人賦》的大意是說:酒喝著可口,喝了以後卻讓人醺醺騰騰。它的名字繁多,功用最大,可以促進親朋之間的感情,可以引發詩興,可以解除煩愁,所以,有人把它稱作釣詩鉤,有人把它當作掃愁帚。

可見酒在人際交往中的重要作用。但在現實生活中,有的酒因人而出名,而有的人卻因酒而出醜。

"

《八大王》的基本情節是鱉王報恩,但蒲松齡並沒有把主題侷限於此,而是用以警示和諷刺酒徒,將報恩的故事賦予諷喻世風世俗的全新意義。

蒲松齡《八大王》:寫酒人酒事,刺世風世俗

《八大王》的故事大意是說,馮生得到一個額頭上有白點的大鱉,因其形狀怪異,就把它放生了。 一天,馮生從女婿家歸,至恆河之側,日已就昏,迎面見一醉人,…遠遠看見馮生,便問,“何人?”馮生隨口答道:“過路的。”醉人怒曰:“難道你沒有姓名嗎,胡謅自己是個過路的?”馮生心急回家趕路,不答理他,徑直就走過去了。酒氣熏人的醉人越發惱怒,揪著他的衣襟不讓他走,馮生不耐煩地問他是什麼人,醉人稱自己是南都舊令尹。令尹是戰國時的國相,現在哪裡還有什麼稱作令尹的官?馮生生氣地說:“有你這樣的令尹真辱沒這個世界!幸虧是舊令尹,假如是新令尹,就要殺盡走路人了!”“辱沒這個世界”表達了馮生對醉人的極端厭惡和鄙視之情。…醉人怒甚,勢將用武。生大言曰:“我馮某不是捱打的人!”醉漢聞言,變怒為歡,踉蹌下拜曰:“是我恩主,唐突勿罪!”醉人對馮生以恩主相稱,一方面說明他的身份——馮生放生的那隻鱉所幻化,另一方面說明他沒有忘記馮生的救命之恩。醉人盛情邀請馮生到家喝酒,並且告訴他:“我是洮水裡的八大王,剛才到西山青童那裡飲酒,沒想到喝醉了,對恩主有所冒犯,實在慚愧。”馮生知道他是鱉精,但觀其情辭懇切便不再害怕。八大王準備了豐盛的酒席,並且豪爽地先痛飲幾大杯,馮生怕他喝醉誤事,就假裝自己已經喝醉要回家睡覺,八大王看透了他的心思,就說:“您是怕我發酒瘋嗎?不必害怕。凡是酒醉之人沒有品行,說隔夜說過的話、做過的事都不記得,那都是騙人的,十個有九個是明知故犯的。我雖然不能和您的同類相比,但還不敢對尊長髮酒瘋。您為什麼這麼不肯賞臉喝幾杯呢?”

蒲松齡《八大王》:寫酒人酒事,刺世風世俗

八大王的這一段話,把醉酒之徒以醉酒之名幹壞事、說壞話的常用伎倆、託詞和真實的卑劣心理描繪了出來。在謙卑地恭維恩人的同時,表明自己的酒德在眾人之上。

馮生見八大王言辭懇切,便重新入座,鄭重地規勸八大王:“既然知道發酒瘋不好,為什麼不改正呢?”八大王曰:“老夫為令尹時,酗酒比現在還厲害呢。自從觸怒了天帝,被貶謫回島嶼,就盡力改掉陋習。現在年老快要進棺材了,仕途潦倒不能騰飛,酗酒的老毛病就又復發了,我自己也弄不明白是怎麼回事,也控制不住自己。現在,我一定聽從您的指教。”原來八大王在久遠的前世曾作過令尹的高官,因為沉湎於喝酒觸怒了天帝,不僅丟掉了官職,還被貶回到小島上成了一隻鱉。他在得意時喝酒,把酒當作興奮劑。他不僅因此丟掉了官職,連人也做不成了,成為小島上的一隻鱉;因為嗜酒而潦倒不能騰飛,失意之時又把酒當作是麻醉藥、止痛藥,借酒澆愁,但借酒澆愁愁更愁。可見,無論人在得意時還是失意時,酗酒只會讓人更瘋狂或者更消沉,可謂百害無一利。八大王與馮生之相遇雖是幻想性的情節,但其情節發展和人物的言行舉止無不合情合理,讓人感覺真實可信。

蒲松齡《八大王》:寫酒人酒事,刺世風世俗

八大王知恩圖報,送鱉寶給馮生,使之遂成鉅富。

生一夕獨寢,夢八大王軒然入曰:“所贈之物,當見還也。佩之若久,耗人精血,損人壽命。”生諾之,即留宴飲,八大王辭曰:“自聆藥石,戒杯中物,已三年矣。”就是說自從聽了馮生的教導,八大王戒酒已經三年了。八大王不僅知恩圖報,而且從善如流,知錯即改,這是世俗的酗酒之徒所不具備的品德。

基於以上情節,作者在篇末借異史氏之口感嘆道:“醒則猶人,而醉則猶鱉,此酒人之大都也。顧鱉雖日習於酒狂乎,而不敢忘恩,不敢無禮於長者,鱉不過人遠哉?若夫已氏則醒不如人,而醉不如鱉矣。”直罵盡世俗醉酒之人:清醒時還像人樣,醉則猶鱉——就不像人樣了;鱉雖然有時也會飲酒使氣,但還不敢忘恩,不敢對長者無禮,從這一點來說,鱉不是遠遠強過人嗎?更何況有些人,清醒時也不像人,醉以後也不如鱉。這些憤激之語來自作者對於酒狂之徒的仔細觀察和感受,將那種借酒發瘋、放肆無禮的酒徒罵了個淋漓酣暢。

蒲松齡《八大王》:寫酒人酒事,刺世風世俗

八大王不僅有人性,在酒德方面更是勝人一籌。故事寫到這裡,作者意猶未盡,對於作者熟悉的酒人、酒事、酒態,作者還有話要說,於是有了後面的篇幅頗為可觀的“異史氏曰”。

對於世俗之人飲酒的仔細觀察、複雜體驗與深刻感受,蒲松齡經常會分別將其寫成詩詞與小說,即一題兩做。《酒人賦》本是一篇獨立的“抒我情”的詩賦,但文意和“敘他事”的《八大王》又有相通之處,於是蒲松齡便把他的《酒人賦》以“異史氏曰”的方式移注到小說文本中,極大地擴張了小說的意趣空間,使其含蘊更加豐厚。

蒲松齡《八大王》:寫酒人酒事,刺世風世俗

相比《八大王》的故事,《酒人賦》對喝酒之人的行為舉止及精神面貌作了進一步的精彩描繪和概括,可謂曲盡酒人、酒事,酒態,集酒文化之大成,堪稱酒典。

《酒人賦》的大意是說:酒喝著可口,喝了以後卻讓人醺醺騰騰。它的名字繁多,功用最大,可以促進親朋之間的感情,可以引發詩興,可以解除煩愁,所以,有人把它稱作釣詩鉤,有人把它當作掃愁帚。

可見酒在人際交往中的重要作用。但在現實生活中,有的酒因人而出名,而有的人卻因酒而出醜。

蒲松齡《八大王》:寫酒人酒事,刺世風世俗

像那孟嘉喝酒,風把帽子吹掉都不知道;劉伶坐在車裡喝酒,使人扛著鍬跟著,說“死便埋我”;山簡喝酒,戴反了帽子;酒有渣滓,陶潛竟取下頭巾濾酒;阮籍喝醉,睡在鄰家女人的身邊,差一點引起誤解;張旭酒後把頭浸在墨汁裡,因此寫字如有神助;賀知章醉中騎馬,似在風浪中的船上搖來晃去;醉後眼花跌到井裡就在井底昏睡。畢卓做尚書還到鄰家偷酒,發現後被綁在馬槽之上。

這些人的好酒,或者表達了自己曠達不羈的個性,或者寄託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悲憤。如魏晉時的“竹林七賢”與陶淵明等,以其縱酒長嘯、放浪形骸的處世方式,表達寒士階層對於權貴的蔑視與反抗。他們超塵拔俗的人格,用世有為的精神,不為世俗所容的苦悶,外化為以縱酒方式表達的“痴”與“狂”為主要特徵的魏晉名士風範。他們以酒名世,使“酒以人傳”,蒲松齡對此表達了真誠的認同感與知音感,因為這也正是作者自我精神品格的寫照。

"

《八大王》的基本情節是鱉王報恩,但蒲松齡並沒有把主題侷限於此,而是用以警示和諷刺酒徒,將報恩的故事賦予諷喻世風世俗的全新意義。

蒲松齡《八大王》:寫酒人酒事,刺世風世俗

《八大王》的故事大意是說,馮生得到一個額頭上有白點的大鱉,因其形狀怪異,就把它放生了。 一天,馮生從女婿家歸,至恆河之側,日已就昏,迎面見一醉人,…遠遠看見馮生,便問,“何人?”馮生隨口答道:“過路的。”醉人怒曰:“難道你沒有姓名嗎,胡謅自己是個過路的?”馮生心急回家趕路,不答理他,徑直就走過去了。酒氣熏人的醉人越發惱怒,揪著他的衣襟不讓他走,馮生不耐煩地問他是什麼人,醉人稱自己是南都舊令尹。令尹是戰國時的國相,現在哪裡還有什麼稱作令尹的官?馮生生氣地說:“有你這樣的令尹真辱沒這個世界!幸虧是舊令尹,假如是新令尹,就要殺盡走路人了!”“辱沒這個世界”表達了馮生對醉人的極端厭惡和鄙視之情。…醉人怒甚,勢將用武。生大言曰:“我馮某不是捱打的人!”醉漢聞言,變怒為歡,踉蹌下拜曰:“是我恩主,唐突勿罪!”醉人對馮生以恩主相稱,一方面說明他的身份——馮生放生的那隻鱉所幻化,另一方面說明他沒有忘記馮生的救命之恩。醉人盛情邀請馮生到家喝酒,並且告訴他:“我是洮水裡的八大王,剛才到西山青童那裡飲酒,沒想到喝醉了,對恩主有所冒犯,實在慚愧。”馮生知道他是鱉精,但觀其情辭懇切便不再害怕。八大王準備了豐盛的酒席,並且豪爽地先痛飲幾大杯,馮生怕他喝醉誤事,就假裝自己已經喝醉要回家睡覺,八大王看透了他的心思,就說:“您是怕我發酒瘋嗎?不必害怕。凡是酒醉之人沒有品行,說隔夜說過的話、做過的事都不記得,那都是騙人的,十個有九個是明知故犯的。我雖然不能和您的同類相比,但還不敢對尊長髮酒瘋。您為什麼這麼不肯賞臉喝幾杯呢?”

蒲松齡《八大王》:寫酒人酒事,刺世風世俗

八大王的這一段話,把醉酒之徒以醉酒之名幹壞事、說壞話的常用伎倆、託詞和真實的卑劣心理描繪了出來。在謙卑地恭維恩人的同時,表明自己的酒德在眾人之上。

馮生見八大王言辭懇切,便重新入座,鄭重地規勸八大王:“既然知道發酒瘋不好,為什麼不改正呢?”八大王曰:“老夫為令尹時,酗酒比現在還厲害呢。自從觸怒了天帝,被貶謫回島嶼,就盡力改掉陋習。現在年老快要進棺材了,仕途潦倒不能騰飛,酗酒的老毛病就又復發了,我自己也弄不明白是怎麼回事,也控制不住自己。現在,我一定聽從您的指教。”原來八大王在久遠的前世曾作過令尹的高官,因為沉湎於喝酒觸怒了天帝,不僅丟掉了官職,還被貶回到小島上成了一隻鱉。他在得意時喝酒,把酒當作興奮劑。他不僅因此丟掉了官職,連人也做不成了,成為小島上的一隻鱉;因為嗜酒而潦倒不能騰飛,失意之時又把酒當作是麻醉藥、止痛藥,借酒澆愁,但借酒澆愁愁更愁。可見,無論人在得意時還是失意時,酗酒只會讓人更瘋狂或者更消沉,可謂百害無一利。八大王與馮生之相遇雖是幻想性的情節,但其情節發展和人物的言行舉止無不合情合理,讓人感覺真實可信。

蒲松齡《八大王》:寫酒人酒事,刺世風世俗

八大王知恩圖報,送鱉寶給馮生,使之遂成鉅富。

生一夕獨寢,夢八大王軒然入曰:“所贈之物,當見還也。佩之若久,耗人精血,損人壽命。”生諾之,即留宴飲,八大王辭曰:“自聆藥石,戒杯中物,已三年矣。”就是說自從聽了馮生的教導,八大王戒酒已經三年了。八大王不僅知恩圖報,而且從善如流,知錯即改,這是世俗的酗酒之徒所不具備的品德。

基於以上情節,作者在篇末借異史氏之口感嘆道:“醒則猶人,而醉則猶鱉,此酒人之大都也。顧鱉雖日習於酒狂乎,而不敢忘恩,不敢無禮於長者,鱉不過人遠哉?若夫已氏則醒不如人,而醉不如鱉矣。”直罵盡世俗醉酒之人:清醒時還像人樣,醉則猶鱉——就不像人樣了;鱉雖然有時也會飲酒使氣,但還不敢忘恩,不敢對長者無禮,從這一點來說,鱉不是遠遠強過人嗎?更何況有些人,清醒時也不像人,醉以後也不如鱉。這些憤激之語來自作者對於酒狂之徒的仔細觀察和感受,將那種借酒發瘋、放肆無禮的酒徒罵了個淋漓酣暢。

蒲松齡《八大王》:寫酒人酒事,刺世風世俗

八大王不僅有人性,在酒德方面更是勝人一籌。故事寫到這裡,作者意猶未盡,對於作者熟悉的酒人、酒事、酒態,作者還有話要說,於是有了後面的篇幅頗為可觀的“異史氏曰”。

對於世俗之人飲酒的仔細觀察、複雜體驗與深刻感受,蒲松齡經常會分別將其寫成詩詞與小說,即一題兩做。《酒人賦》本是一篇獨立的“抒我情”的詩賦,但文意和“敘他事”的《八大王》又有相通之處,於是蒲松齡便把他的《酒人賦》以“異史氏曰”的方式移注到小說文本中,極大地擴張了小說的意趣空間,使其含蘊更加豐厚。

蒲松齡《八大王》:寫酒人酒事,刺世風世俗

相比《八大王》的故事,《酒人賦》對喝酒之人的行為舉止及精神面貌作了進一步的精彩描繪和概括,可謂曲盡酒人、酒事,酒態,集酒文化之大成,堪稱酒典。

《酒人賦》的大意是說:酒喝著可口,喝了以後卻讓人醺醺騰騰。它的名字繁多,功用最大,可以促進親朋之間的感情,可以引發詩興,可以解除煩愁,所以,有人把它稱作釣詩鉤,有人把它當作掃愁帚。

可見酒在人際交往中的重要作用。但在現實生活中,有的酒因人而出名,而有的人卻因酒而出醜。

蒲松齡《八大王》:寫酒人酒事,刺世風世俗

像那孟嘉喝酒,風把帽子吹掉都不知道;劉伶坐在車裡喝酒,使人扛著鍬跟著,說“死便埋我”;山簡喝酒,戴反了帽子;酒有渣滓,陶潛竟取下頭巾濾酒;阮籍喝醉,睡在鄰家女人的身邊,差一點引起誤解;張旭酒後把頭浸在墨汁裡,因此寫字如有神助;賀知章醉中騎馬,似在風浪中的船上搖來晃去;醉後眼花跌到井裡就在井底昏睡。畢卓做尚書還到鄰家偷酒,發現後被綁在馬槽之上。

這些人的好酒,或者表達了自己曠達不羈的個性,或者寄託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悲憤。如魏晉時的“竹林七賢”與陶淵明等,以其縱酒長嘯、放浪形骸的處世方式,表達寒士階層對於權貴的蔑視與反抗。他們超塵拔俗的人格,用世有為的精神,不為世俗所容的苦悶,外化為以縱酒方式表達的“痴”與“狂”為主要特徵的魏晉名士風範。他們以酒名世,使“酒以人傳”,蒲松齡對此表達了真誠的認同感與知音感,因為這也正是作者自我精神品格的寫照。

蒲松齡《八大王》:寫酒人酒事,刺世風世俗

文章接下來濃墨重彩地描述“人或以酒醜”的種種情狀,嗜酒之徒的卑瑣醜態與品行磊落高尚的“竹林七賢”、陶淵明形成鮮明對比,反映世態的庸俗和寒士階層的墮落,表達刺世勸世的用心。

有的人以毛席自裹其身伸頭出飲,飲畢縮回,謂之鱉飲。有些人光著腳披散著頭髮,戴上枷鎖飲酒彷彿囚犯,謂之囚飲。這些人玩世不恭,以酒來消磨生命,雖然沒有損害物件,也是缺乏德行。

如果能表現出飲酒的高雅之態,體會到飲酒的深長之味,“總陶然而大醉,亦魂清而夢真”,即使一天一醉,名教也不會怪罪。

有的人喝起酒來,吵吵鬧鬧粗話連篇;有的忽站忽坐,躁動不安,喧囂不休,勢同爭戰。勸酒的點滴都要忿起直爭,似乎不喝就要拔刀相向;喝酒的伸長脖子緊皺眉頭,如同端著一杯毒藥;勸酒的發怒時一下子把杯摔碎,把燈全部撲滅,晶瑩的葡萄美酒灑滿一地而毫不珍惜。飲酒的人把醉後入眠者稱為“病葉”,醉而喧鬧者稱為“狂花”,酒後如病葉狂花般胡作非為,根本就不如不飲。

還有的人酒喝得離咽喉不到一寸,嘮嘮叨叨還在譏諷主人吝嗇;坐在主人家裡就是不走,喝又實在喝不下去…有的人喝了酒就像喝了瘋藥,口氣變粗,眼珠暴突,鬍鬚豎起,袒露出兩臂,顛動著雙足。滿臉全是汗垢灰土,衣襟上沾滿嘔吐出來的食物。張著嘴像瘋狗一樣汪汪狂叫,髮如飛蓬般地像個奴僕。他呼天喊地聲嘶力竭,就像李賀在嘔吐心肝;他揚手頓足張牙舞爪,如同蘇秦正被車裂。即使有舌燦蓮花的口才,也不能描繪出他的神態;即使有以燈取影般高超的繪畫功力,也無法畫出他的形象。父母前去教訓反而受辱,妻子柔弱更管不了他。有人因為是他父輩的好友,就無端地被他責罵。如果有人前去婉言相勸,他就會更加醉酒昏昏。這種人叫作“酒凶”,實在是不可救藥。

"

《八大王》的基本情節是鱉王報恩,但蒲松齡並沒有把主題侷限於此,而是用以警示和諷刺酒徒,將報恩的故事賦予諷喻世風世俗的全新意義。

蒲松齡《八大王》:寫酒人酒事,刺世風世俗

《八大王》的故事大意是說,馮生得到一個額頭上有白點的大鱉,因其形狀怪異,就把它放生了。 一天,馮生從女婿家歸,至恆河之側,日已就昏,迎面見一醉人,…遠遠看見馮生,便問,“何人?”馮生隨口答道:“過路的。”醉人怒曰:“難道你沒有姓名嗎,胡謅自己是個過路的?”馮生心急回家趕路,不答理他,徑直就走過去了。酒氣熏人的醉人越發惱怒,揪著他的衣襟不讓他走,馮生不耐煩地問他是什麼人,醉人稱自己是南都舊令尹。令尹是戰國時的國相,現在哪裡還有什麼稱作令尹的官?馮生生氣地說:“有你這樣的令尹真辱沒這個世界!幸虧是舊令尹,假如是新令尹,就要殺盡走路人了!”“辱沒這個世界”表達了馮生對醉人的極端厭惡和鄙視之情。…醉人怒甚,勢將用武。生大言曰:“我馮某不是捱打的人!”醉漢聞言,變怒為歡,踉蹌下拜曰:“是我恩主,唐突勿罪!”醉人對馮生以恩主相稱,一方面說明他的身份——馮生放生的那隻鱉所幻化,另一方面說明他沒有忘記馮生的救命之恩。醉人盛情邀請馮生到家喝酒,並且告訴他:“我是洮水裡的八大王,剛才到西山青童那裡飲酒,沒想到喝醉了,對恩主有所冒犯,實在慚愧。”馮生知道他是鱉精,但觀其情辭懇切便不再害怕。八大王準備了豐盛的酒席,並且豪爽地先痛飲幾大杯,馮生怕他喝醉誤事,就假裝自己已經喝醉要回家睡覺,八大王看透了他的心思,就說:“您是怕我發酒瘋嗎?不必害怕。凡是酒醉之人沒有品行,說隔夜說過的話、做過的事都不記得,那都是騙人的,十個有九個是明知故犯的。我雖然不能和您的同類相比,但還不敢對尊長髮酒瘋。您為什麼這麼不肯賞臉喝幾杯呢?”

蒲松齡《八大王》:寫酒人酒事,刺世風世俗

八大王的這一段話,把醉酒之徒以醉酒之名幹壞事、說壞話的常用伎倆、託詞和真實的卑劣心理描繪了出來。在謙卑地恭維恩人的同時,表明自己的酒德在眾人之上。

馮生見八大王言辭懇切,便重新入座,鄭重地規勸八大王:“既然知道發酒瘋不好,為什麼不改正呢?”八大王曰:“老夫為令尹時,酗酒比現在還厲害呢。自從觸怒了天帝,被貶謫回島嶼,就盡力改掉陋習。現在年老快要進棺材了,仕途潦倒不能騰飛,酗酒的老毛病就又復發了,我自己也弄不明白是怎麼回事,也控制不住自己。現在,我一定聽從您的指教。”原來八大王在久遠的前世曾作過令尹的高官,因為沉湎於喝酒觸怒了天帝,不僅丟掉了官職,還被貶回到小島上成了一隻鱉。他在得意時喝酒,把酒當作興奮劑。他不僅因此丟掉了官職,連人也做不成了,成為小島上的一隻鱉;因為嗜酒而潦倒不能騰飛,失意之時又把酒當作是麻醉藥、止痛藥,借酒澆愁,但借酒澆愁愁更愁。可見,無論人在得意時還是失意時,酗酒只會讓人更瘋狂或者更消沉,可謂百害無一利。八大王與馮生之相遇雖是幻想性的情節,但其情節發展和人物的言行舉止無不合情合理,讓人感覺真實可信。

蒲松齡《八大王》:寫酒人酒事,刺世風世俗

八大王知恩圖報,送鱉寶給馮生,使之遂成鉅富。

生一夕獨寢,夢八大王軒然入曰:“所贈之物,當見還也。佩之若久,耗人精血,損人壽命。”生諾之,即留宴飲,八大王辭曰:“自聆藥石,戒杯中物,已三年矣。”就是說自從聽了馮生的教導,八大王戒酒已經三年了。八大王不僅知恩圖報,而且從善如流,知錯即改,這是世俗的酗酒之徒所不具備的品德。

基於以上情節,作者在篇末借異史氏之口感嘆道:“醒則猶人,而醉則猶鱉,此酒人之大都也。顧鱉雖日習於酒狂乎,而不敢忘恩,不敢無禮於長者,鱉不過人遠哉?若夫已氏則醒不如人,而醉不如鱉矣。”直罵盡世俗醉酒之人:清醒時還像人樣,醉則猶鱉——就不像人樣了;鱉雖然有時也會飲酒使氣,但還不敢忘恩,不敢對長者無禮,從這一點來說,鱉不是遠遠強過人嗎?更何況有些人,清醒時也不像人,醉以後也不如鱉。這些憤激之語來自作者對於酒狂之徒的仔細觀察和感受,將那種借酒發瘋、放肆無禮的酒徒罵了個淋漓酣暢。

蒲松齡《八大王》:寫酒人酒事,刺世風世俗

八大王不僅有人性,在酒德方面更是勝人一籌。故事寫到這裡,作者意猶未盡,對於作者熟悉的酒人、酒事、酒態,作者還有話要說,於是有了後面的篇幅頗為可觀的“異史氏曰”。

對於世俗之人飲酒的仔細觀察、複雜體驗與深刻感受,蒲松齡經常會分別將其寫成詩詞與小說,即一題兩做。《酒人賦》本是一篇獨立的“抒我情”的詩賦,但文意和“敘他事”的《八大王》又有相通之處,於是蒲松齡便把他的《酒人賦》以“異史氏曰”的方式移注到小說文本中,極大地擴張了小說的意趣空間,使其含蘊更加豐厚。

蒲松齡《八大王》:寫酒人酒事,刺世風世俗

相比《八大王》的故事,《酒人賦》對喝酒之人的行為舉止及精神面貌作了進一步的精彩描繪和概括,可謂曲盡酒人、酒事,酒態,集酒文化之大成,堪稱酒典。

《酒人賦》的大意是說:酒喝著可口,喝了以後卻讓人醺醺騰騰。它的名字繁多,功用最大,可以促進親朋之間的感情,可以引發詩興,可以解除煩愁,所以,有人把它稱作釣詩鉤,有人把它當作掃愁帚。

可見酒在人際交往中的重要作用。但在現實生活中,有的酒因人而出名,而有的人卻因酒而出醜。

蒲松齡《八大王》:寫酒人酒事,刺世風世俗

像那孟嘉喝酒,風把帽子吹掉都不知道;劉伶坐在車裡喝酒,使人扛著鍬跟著,說“死便埋我”;山簡喝酒,戴反了帽子;酒有渣滓,陶潛竟取下頭巾濾酒;阮籍喝醉,睡在鄰家女人的身邊,差一點引起誤解;張旭酒後把頭浸在墨汁裡,因此寫字如有神助;賀知章醉中騎馬,似在風浪中的船上搖來晃去;醉後眼花跌到井裡就在井底昏睡。畢卓做尚書還到鄰家偷酒,發現後被綁在馬槽之上。

這些人的好酒,或者表達了自己曠達不羈的個性,或者寄託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悲憤。如魏晉時的“竹林七賢”與陶淵明等,以其縱酒長嘯、放浪形骸的處世方式,表達寒士階層對於權貴的蔑視與反抗。他們超塵拔俗的人格,用世有為的精神,不為世俗所容的苦悶,外化為以縱酒方式表達的“痴”與“狂”為主要特徵的魏晉名士風範。他們以酒名世,使“酒以人傳”,蒲松齡對此表達了真誠的認同感與知音感,因為這也正是作者自我精神品格的寫照。

蒲松齡《八大王》:寫酒人酒事,刺世風世俗

文章接下來濃墨重彩地描述“人或以酒醜”的種種情狀,嗜酒之徒的卑瑣醜態與品行磊落高尚的“竹林七賢”、陶淵明形成鮮明對比,反映世態的庸俗和寒士階層的墮落,表達刺世勸世的用心。

有的人以毛席自裹其身伸頭出飲,飲畢縮回,謂之鱉飲。有些人光著腳披散著頭髮,戴上枷鎖飲酒彷彿囚犯,謂之囚飲。這些人玩世不恭,以酒來消磨生命,雖然沒有損害物件,也是缺乏德行。

如果能表現出飲酒的高雅之態,體會到飲酒的深長之味,“總陶然而大醉,亦魂清而夢真”,即使一天一醉,名教也不會怪罪。

有的人喝起酒來,吵吵鬧鬧粗話連篇;有的忽站忽坐,躁動不安,喧囂不休,勢同爭戰。勸酒的點滴都要忿起直爭,似乎不喝就要拔刀相向;喝酒的伸長脖子緊皺眉頭,如同端著一杯毒藥;勸酒的發怒時一下子把杯摔碎,把燈全部撲滅,晶瑩的葡萄美酒灑滿一地而毫不珍惜。飲酒的人把醉後入眠者稱為“病葉”,醉而喧鬧者稱為“狂花”,酒後如病葉狂花般胡作非為,根本就不如不飲。

還有的人酒喝得離咽喉不到一寸,嘮嘮叨叨還在譏諷主人吝嗇;坐在主人家裡就是不走,喝又實在喝不下去…有的人喝了酒就像喝了瘋藥,口氣變粗,眼珠暴突,鬍鬚豎起,袒露出兩臂,顛動著雙足。滿臉全是汗垢灰土,衣襟上沾滿嘔吐出來的食物。張著嘴像瘋狗一樣汪汪狂叫,髮如飛蓬般地像個奴僕。他呼天喊地聲嘶力竭,就像李賀在嘔吐心肝;他揚手頓足張牙舞爪,如同蘇秦正被車裂。即使有舌燦蓮花的口才,也不能描繪出他的神態;即使有以燈取影般高超的繪畫功力,也無法畫出他的形象。父母前去教訓反而受辱,妻子柔弱更管不了他。有人因為是他父輩的好友,就無端地被他責罵。如果有人前去婉言相勸,他就會更加醉酒昏昏。這種人叫作“酒凶”,實在是不可救藥。

蒲松齡《八大王》:寫酒人酒事,刺世風世俗

這一段文字可謂寫盡了酒人、酒事、酒態,堪稱酒典。各色人等、各種境界都寫得出神入化,令人耳得成聲,目遇成色,體現了蒲松齡善繪世情百態的藝術風格。

對嗜酒之徒 “去巾幘,脫衣服,露醜惡,同禽獸”之類的舉止,作者表達出極端的厭惡之情;其荒於酒也,“不知世道之安危,人理之悔吝,室內之有亡,九族之親疏,存亡之哀樂。雖水火兵刃交於前,弗知也”,對這種醉生夢死、頹廢卑俗的精神狀態,作者可謂深惡痛絕。因為這與蒲松齡所崇尚的儒家文化和用世有為的精神追求格格不入。

儒家文化提倡俯仰天地的人文情懷,崇尚奮發有為的進取精神。知識分子的最高境界和遠大目標就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為人不僅要有經世致用的學問,更要有拯救天下為己任的寬廣胸懷和囊括天地、笑傲王侯的雄偉氣慨。但蒲松齡所處的封建社會末期,類似建安或盛唐那樣意氣風發的寒士階層已不復存在,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禁錮了士人的思想與才能,使士人陷於“作繭自縛”的可悲境地,導致士人道德才能的全面衰退,精神人格的日趨鄙俗,體現在酒人、酒事、酒態中的奴僕氣和庸人味,這在《酒人賦》中有生動的描述。所以,作者的孤憤並不僅僅體現在對科舉不公、貧士失志的憤懣,更是為寒士階層失去了進取精神而悲哀。《八大王》通過故事中幻想的離奇情節,藉助詞賦中筆酣墨飽、文氣浩蕩的鋪陳描繪,把縱慾式飲酒的醜態與弊端誇張放大,揭示出世風頹廢的本質,表達了深切的刺俗救世之意。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