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十二年前的8月13日,淞滬抗戰打響了,一波又一波頭戴德式M35鋼盔的士兵投入這場血戰,留下壯麗身影后,很快便又消失在歷史的雲煙之中。這便是今天頻頻出現在影視和網絡上的“德械師”。

"

八十二年前的8月13日,淞滬抗戰打響了,一波又一波頭戴德式M35鋼盔的士兵投入這場血戰,留下壯麗身影后,很快便又消失在歷史的雲煙之中。這便是今天頻頻出現在影視和網絡上的“德械師”。

淞滬、南京諸役中的“德械師”

今天就來說一說這所謂的“德械師”。

德械師所指是哪些部隊

德械師,是最近這二三十年才在網絡流行起來的新史稱。但到底哪些是德械師,因為當年並沒有這個說法,至今也就沒有一個公認的所指。有說是單指教導總隊的,有說是教導總隊和第87、88、36師的,還有說是包括上述四個單位在內的20個調整師的,而在更多的電視觀眾眼裡,大概只要戴上德式鋼盔,那就是德械師了。

上述這幾種說法,都有原由。先說這調整師。

1927年,第一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中央軍中的蘇聯軍事顧問撤走了,蔣介石開始轉向德國尋求建軍援助。那時的德國在一戰中戰敗不久,野心不死的他們一是看中了中國對於蘇聯的制衡地位,極欲想拉攏中國成為他反蘇反共的盟友;二是看中了中國蘊藏著的豐富的鎢、銻等戰略資源,也就很情願的派出軍事顧問陸續來到了中國。

上世紀三十年代初,一份《陸軍改革建議書》被德國軍事顧問團貢獻出來,提出了分批分期完成60個師的整理計劃,得到國民政府的認可。但到執行時,“政府深感大規模整軍之不易,併為適應國防需要計,乃以預算之武器經費,選擇其已就國防位置,而素質較優者十個師,調整充實之,並以所餘之裝備,更調整十個師。先後兩次,共二十個師,命名為調整師。”(二檔館藏《整軍建軍專題報告》)調整師就是這麼來的。

這總共20個調整師,有第一批調整的第2、11、14、25、36、57、67、87師、教導總隊和第2師補充旅,第二批調整的第3、4、6、9、10、27、80、83、88、89師。

本來說的60個師,怎麼只有這20個呢?原來,“原預定自二十五年至二十七年共整理六十個師……詎七七事變忽起,原定計劃弗克全部實施完成。”(同上)

因為是按德國軍事顧問的建議調整的,調整過程中,也有德軍顧問參與,德國的軍事思想、戰術、技術等也被部分移植,德國的軍械裝具等也被部分採用。這大概便是後人將調整師稱作德械師的原由了。

為什麼有說德械師僅指教導總隊和第87、88、36師呢?這四個單位的確與眾不同。教導總隊是蔣介石一手抓的全軍樣板師,第87、88師的前身,則是國民政府警衛軍第1、2師,第36師又是從87、88兩師各抽出一部克隆而成,乃血脈相連之兄弟師。

由於特殊的性質與歷史背景,形成四個單位幾個共同的特點,一是都屬蔣介石特別關照,用他們的話說叫做“領袖親訓”。二是都比其他調整師更早接受德國顧問的訓練。三是編制裝備精良。教導總隊的步兵團,三個步兵營外,有高射炮連、平射炮連、步兵榴彈炮連。步兵營轄三個步兵連,一個迫擊炮連,一個重機槍連。步兵連有輕機槍9挺。警衛1、2師的步兵團,除沒有步兵榴彈炮連外,其他與教導總隊的步兵團完全一致。這樣的配備,別說三十年代初,就是四十年代末,誰能比?

四是軍服裝具最具德國範。除了調整師大量佩戴的德M35鋼盔,這四個單位不論是官是兵,還有一般部隊做夢都不敢想的呢子軍服、呢子大衣、皮質揹包、夏季的翻毛皮鞋、冬季的長統皮靴和德制防毒面具等等。對比一直到抗戰後期仍然一年四季赤足草鞋連布鞋都沒有的絕大多數中央軍,可見這幾個親訓師是何等的牛逼了。

就憑這幾點,你說能不讓人格外看作絕無僅有的德械師嗎?

"

八十二年前的8月13日,淞滬抗戰打響了,一波又一波頭戴德式M35鋼盔的士兵投入這場血戰,留下壯麗身影后,很快便又消失在歷史的雲煙之中。這便是今天頻頻出現在影視和網絡上的“德械師”。

淞滬、南京諸役中的“德械師”

今天就來說一說這所謂的“德械師”。

德械師所指是哪些部隊

德械師,是最近這二三十年才在網絡流行起來的新史稱。但到底哪些是德械師,因為當年並沒有這個說法,至今也就沒有一個公認的所指。有說是單指教導總隊的,有說是教導總隊和第87、88、36師的,還有說是包括上述四個單位在內的20個調整師的,而在更多的電視觀眾眼裡,大概只要戴上德式鋼盔,那就是德械師了。

上述這幾種說法,都有原由。先說這調整師。

1927年,第一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中央軍中的蘇聯軍事顧問撤走了,蔣介石開始轉向德國尋求建軍援助。那時的德國在一戰中戰敗不久,野心不死的他們一是看中了中國對於蘇聯的制衡地位,極欲想拉攏中國成為他反蘇反共的盟友;二是看中了中國蘊藏著的豐富的鎢、銻等戰略資源,也就很情願的派出軍事顧問陸續來到了中國。

上世紀三十年代初,一份《陸軍改革建議書》被德國軍事顧問團貢獻出來,提出了分批分期完成60個師的整理計劃,得到國民政府的認可。但到執行時,“政府深感大規模整軍之不易,併為適應國防需要計,乃以預算之武器經費,選擇其已就國防位置,而素質較優者十個師,調整充實之,並以所餘之裝備,更調整十個師。先後兩次,共二十個師,命名為調整師。”(二檔館藏《整軍建軍專題報告》)調整師就是這麼來的。

這總共20個調整師,有第一批調整的第2、11、14、25、36、57、67、87師、教導總隊和第2師補充旅,第二批調整的第3、4、6、9、10、27、80、83、88、89師。

本來說的60個師,怎麼只有這20個呢?原來,“原預定自二十五年至二十七年共整理六十個師……詎七七事變忽起,原定計劃弗克全部實施完成。”(同上)

因為是按德國軍事顧問的建議調整的,調整過程中,也有德軍顧問參與,德國的軍事思想、戰術、技術等也被部分移植,德國的軍械裝具等也被部分採用。這大概便是後人將調整師稱作德械師的原由了。

為什麼有說德械師僅指教導總隊和第87、88、36師呢?這四個單位的確與眾不同。教導總隊是蔣介石一手抓的全軍樣板師,第87、88師的前身,則是國民政府警衛軍第1、2師,第36師又是從87、88兩師各抽出一部克隆而成,乃血脈相連之兄弟師。

由於特殊的性質與歷史背景,形成四個單位幾個共同的特點,一是都屬蔣介石特別關照,用他們的話說叫做“領袖親訓”。二是都比其他調整師更早接受德國顧問的訓練。三是編制裝備精良。教導總隊的步兵團,三個步兵營外,有高射炮連、平射炮連、步兵榴彈炮連。步兵營轄三個步兵連,一個迫擊炮連,一個重機槍連。步兵連有輕機槍9挺。警衛1、2師的步兵團,除沒有步兵榴彈炮連外,其他與教導總隊的步兵團完全一致。這樣的配備,別說三十年代初,就是四十年代末,誰能比?

四是軍服裝具最具德國範。除了調整師大量佩戴的德M35鋼盔,這四個單位不論是官是兵,還有一般部隊做夢都不敢想的呢子軍服、呢子大衣、皮質揹包、夏季的翻毛皮鞋、冬季的長統皮靴和德制防毒面具等等。對比一直到抗戰後期仍然一年四季赤足草鞋連布鞋都沒有的絕大多數中央軍,可見這幾個親訓師是何等的牛逼了。

就憑這幾點,你說能不讓人格外看作絕無僅有的德械師嗎?

淞滬、南京諸役中的“德械師”

至於有人說德械師單指教導總隊,我想是其在編制、裝備和內務諸方面特別的與眾不同(與87、88、36師也不同),且德械越來越多,編制越來越大之故。

編制、裝備與訓練

調整師的編制:師司令部1;步兵旅2;步兵團4;騎兵連1;炮兵營1;工兵營1;通信兵營1;輜重兵營1;人員編制11423員名(野炮挽馬師)或11579員名(山炮馱馬師),騾馬2381匹(野炮)或2324匹(山炮)。裝備野(山)炮12門,小炮24門,迫擊炮24門,重機槍74挺,輕機槍336挺。

編制是一回事,落編又是另一回事了。實際上這所有調整師,包括有御林軍之稱的87、88、36師,一直到開戰也都沒有按編制編齊,師屬炮兵營、高炮連、團屬戰防炮連、小高炮連等,或這個或那個或多或少都有缺編。但相對其他國軍,調整師就算是最精良的了。

教導總隊作為全軍的示範樣板,執行的是獨一無二的編制:總隊部1;步兵團3;軍士營1;騎兵隊1;炮兵營1;工兵連1;通信兵連1;輜重兵連1;自動車連1;衛生隊1;特務連1;軍官教育隊1;軍樂排1;修械所1;人員編制13517人,騾馬3655匹。裝備七五山炮12門,七五步兵炮20門,三七戰防炮20門,二零小高炮20門,八二迫擊炮42門,重機槍80挺,輕機槍278挺。

到了南京保衛戰前夕,教導總隊又擴大編制,將原來的3個團擴建為3個旅,另將炮兵、工兵、騎兵、輜重兵都擴建成團,通信兵、特務兵擴建成營。因大戰在即,這擴編除步兵外,更多也是有名而無實,但相對其他調整師來說,其編制裝備的確要大很多。

如果有誰把這所謂的德械師比作德步兵師,可就大錯而特錯了。包括裝備最強的教導總隊,也並不等同於德步兵師。僅以炮兵為例,二戰暴發前,德步兵師有150毫米重型榴彈炮12門,105毫米輕型榴彈炮36門,150毫米重型步兵炮6門,75毫米輕型步兵炮20門,37毫米反坦克炮75門,20毫米高射炮12門,81毫米迫擊炮54門,50毫米迫擊炮84門,火焰噴射器9具。看到沒有,這差距老鼻子了。

就是輕武器,也有差距。調整師中,步槍是採用德制毛瑟,或中國的仿製品中正式,這是比較接近德軍的。輕機槍則不同,德軍普遍裝備的MG34通用機槍在調整師中並沒有列編,調整師使用的是捷克ZB26輕機槍或比利時FND輕機槍。調整師的重機槍多采用仿製馬克沁的24式水冷重機槍,這槍到的確是仿的德國貨,但數量又不同,調整師每個步兵營有重機槍6挺,而德軍步兵營的重機槍是12挺。

德械師最像德械師的應該要算官兵頭上戴的M35鋼盔了。這鋼盔真的很好看,不惟今天的人們看著好看,就是當年的人們大概也喜歡這樣式,從許多抗戰期間出版的畫報封面上,可以發現大量戴這種鋼盔的國軍圖片。實際上調整師未必都有M35鋼盔,戴M35鋼盔的也未必都是調整師,比如憲兵團,就普遍戴這種德式鋼盔。

"

八十二年前的8月13日,淞滬抗戰打響了,一波又一波頭戴德式M35鋼盔的士兵投入這場血戰,留下壯麗身影后,很快便又消失在歷史的雲煙之中。這便是今天頻頻出現在影視和網絡上的“德械師”。

淞滬、南京諸役中的“德械師”

今天就來說一說這所謂的“德械師”。

德械師所指是哪些部隊

德械師,是最近這二三十年才在網絡流行起來的新史稱。但到底哪些是德械師,因為當年並沒有這個說法,至今也就沒有一個公認的所指。有說是單指教導總隊的,有說是教導總隊和第87、88、36師的,還有說是包括上述四個單位在內的20個調整師的,而在更多的電視觀眾眼裡,大概只要戴上德式鋼盔,那就是德械師了。

上述這幾種說法,都有原由。先說這調整師。

1927年,第一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中央軍中的蘇聯軍事顧問撤走了,蔣介石開始轉向德國尋求建軍援助。那時的德國在一戰中戰敗不久,野心不死的他們一是看中了中國對於蘇聯的制衡地位,極欲想拉攏中國成為他反蘇反共的盟友;二是看中了中國蘊藏著的豐富的鎢、銻等戰略資源,也就很情願的派出軍事顧問陸續來到了中國。

上世紀三十年代初,一份《陸軍改革建議書》被德國軍事顧問團貢獻出來,提出了分批分期完成60個師的整理計劃,得到國民政府的認可。但到執行時,“政府深感大規模整軍之不易,併為適應國防需要計,乃以預算之武器經費,選擇其已就國防位置,而素質較優者十個師,調整充實之,並以所餘之裝備,更調整十個師。先後兩次,共二十個師,命名為調整師。”(二檔館藏《整軍建軍專題報告》)調整師就是這麼來的。

這總共20個調整師,有第一批調整的第2、11、14、25、36、57、67、87師、教導總隊和第2師補充旅,第二批調整的第3、4、6、9、10、27、80、83、88、89師。

本來說的60個師,怎麼只有這20個呢?原來,“原預定自二十五年至二十七年共整理六十個師……詎七七事變忽起,原定計劃弗克全部實施完成。”(同上)

因為是按德國軍事顧問的建議調整的,調整過程中,也有德軍顧問參與,德國的軍事思想、戰術、技術等也被部分移植,德國的軍械裝具等也被部分採用。這大概便是後人將調整師稱作德械師的原由了。

為什麼有說德械師僅指教導總隊和第87、88、36師呢?這四個單位的確與眾不同。教導總隊是蔣介石一手抓的全軍樣板師,第87、88師的前身,則是國民政府警衛軍第1、2師,第36師又是從87、88兩師各抽出一部克隆而成,乃血脈相連之兄弟師。

由於特殊的性質與歷史背景,形成四個單位幾個共同的特點,一是都屬蔣介石特別關照,用他們的話說叫做“領袖親訓”。二是都比其他調整師更早接受德國顧問的訓練。三是編制裝備精良。教導總隊的步兵團,三個步兵營外,有高射炮連、平射炮連、步兵榴彈炮連。步兵營轄三個步兵連,一個迫擊炮連,一個重機槍連。步兵連有輕機槍9挺。警衛1、2師的步兵團,除沒有步兵榴彈炮連外,其他與教導總隊的步兵團完全一致。這樣的配備,別說三十年代初,就是四十年代末,誰能比?

四是軍服裝具最具德國範。除了調整師大量佩戴的德M35鋼盔,這四個單位不論是官是兵,還有一般部隊做夢都不敢想的呢子軍服、呢子大衣、皮質揹包、夏季的翻毛皮鞋、冬季的長統皮靴和德制防毒面具等等。對比一直到抗戰後期仍然一年四季赤足草鞋連布鞋都沒有的絕大多數中央軍,可見這幾個親訓師是何等的牛逼了。

就憑這幾點,你說能不讓人格外看作絕無僅有的德械師嗎?

淞滬、南京諸役中的“德械師”

至於有人說德械師單指教導總隊,我想是其在編制、裝備和內務諸方面特別的與眾不同(與87、88、36師也不同),且德械越來越多,編制越來越大之故。

編制、裝備與訓練

調整師的編制:師司令部1;步兵旅2;步兵團4;騎兵連1;炮兵營1;工兵營1;通信兵營1;輜重兵營1;人員編制11423員名(野炮挽馬師)或11579員名(山炮馱馬師),騾馬2381匹(野炮)或2324匹(山炮)。裝備野(山)炮12門,小炮24門,迫擊炮24門,重機槍74挺,輕機槍336挺。

編制是一回事,落編又是另一回事了。實際上這所有調整師,包括有御林軍之稱的87、88、36師,一直到開戰也都沒有按編制編齊,師屬炮兵營、高炮連、團屬戰防炮連、小高炮連等,或這個或那個或多或少都有缺編。但相對其他國軍,調整師就算是最精良的了。

教導總隊作為全軍的示範樣板,執行的是獨一無二的編制:總隊部1;步兵團3;軍士營1;騎兵隊1;炮兵營1;工兵連1;通信兵連1;輜重兵連1;自動車連1;衛生隊1;特務連1;軍官教育隊1;軍樂排1;修械所1;人員編制13517人,騾馬3655匹。裝備七五山炮12門,七五步兵炮20門,三七戰防炮20門,二零小高炮20門,八二迫擊炮42門,重機槍80挺,輕機槍278挺。

到了南京保衛戰前夕,教導總隊又擴大編制,將原來的3個團擴建為3個旅,另將炮兵、工兵、騎兵、輜重兵都擴建成團,通信兵、特務兵擴建成營。因大戰在即,這擴編除步兵外,更多也是有名而無實,但相對其他調整師來說,其編制裝備的確要大很多。

如果有誰把這所謂的德械師比作德步兵師,可就大錯而特錯了。包括裝備最強的教導總隊,也並不等同於德步兵師。僅以炮兵為例,二戰暴發前,德步兵師有150毫米重型榴彈炮12門,105毫米輕型榴彈炮36門,150毫米重型步兵炮6門,75毫米輕型步兵炮20門,37毫米反坦克炮75門,20毫米高射炮12門,81毫米迫擊炮54門,50毫米迫擊炮84門,火焰噴射器9具。看到沒有,這差距老鼻子了。

就是輕武器,也有差距。調整師中,步槍是採用德制毛瑟,或中國的仿製品中正式,這是比較接近德軍的。輕機槍則不同,德軍普遍裝備的MG34通用機槍在調整師中並沒有列編,調整師使用的是捷克ZB26輕機槍或比利時FND輕機槍。調整師的重機槍多采用仿製馬克沁的24式水冷重機槍,這槍到的確是仿的德國貨,但數量又不同,調整師每個步兵營有重機槍6挺,而德軍步兵營的重機槍是12挺。

德械師最像德械師的應該要算官兵頭上戴的M35鋼盔了。這鋼盔真的很好看,不惟今天的人們看著好看,就是當年的人們大概也喜歡這樣式,從許多抗戰期間出版的畫報封面上,可以發現大量戴這種鋼盔的國軍圖片。實際上調整師未必都有M35鋼盔,戴M35鋼盔的也未必都是調整師,比如憲兵團,就普遍戴這種德式鋼盔。

淞滬、南京諸役中的“德械師”

為能將德國的軍事思想與戰術貫徹到調整師中,陸軍大學曾開辦將官講習班,分批輪訓副旅長以上軍官。團以下軍官則在中央軍校開辦類似的短訓班進行輪訓。軍士的教育訓練,或由中央教導師負責,或由各調整師所辦之軍士教導隊負責。所有這些短期的培訓,亦或多或少有德國軍事顧問參與。到開戰前夕,調整師所有的軍官、軍士大體都接受了這樣的培訓。至於訓練效果,因東西方語言、文化上的差異、中國軍隊的長期養成和官兵接受能力的限制,就難說樂觀了。第87、88師所在的第9集團軍作戰科長史說就說這“不過形勢上的訓練而已。”

實戰中的表現

8.13凇滬抗戰爆發後,20個調整師中的12個,即第3、6、9、11、14、36、57、67、87、88師、獨20旅(第2師補充旅改)和教導總隊一部先後投入到這場血戰之中。那是國軍士氣空前絕後旺盛時期,不論官長士兵,無不前仆後繼,視死如歸。很多新兵補入後不要片刻停留便要求上火線,不讓上還鬧情緒。許多團長、營長帶頭衝鋒,有的旅長親操機槍。上海之役犧牲之巨大,前所未有。第88師264旅14日對持志大學之敵的攻擊中,只幾個小時便陣亡旅長以下1000餘人。第87師在三個月的作戰中,兵員屢耗屢補,陸續有八、九個保安團補入,最後幾乎全部犧牲。獨20旅第1團機槍連,參戰僅18天,先後遞補了5名連長,700多名新兵,待撤下陣地時,生還者僅11人。

可雖然官兵奮勇,不畏犧牲,也的確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但這所謂德械師的戰果卻並不理想,與其他非德械師相比,也看不出有多厲害,甚至還不如個別雜牌軍。開戰之初,敵陸上兵力僅有7個陸戰大隊共5千餘人,而我則有包括號稱最精銳之87、88師在內的3個師2個旅又1個保安總團計5萬餘人,但經過一個月的攻勢作戰,除了犧牲特別驚人,卻少有值得圈點之處。到了日本陸軍從杭州灣登陸,國軍由攻勢變守勢後,情況就更不佳。

德械師的戰績令人如此失望,為什麼?除了政略、戰略層面的指導錯誤,我想一是戰術呆板、落後。進攻則動輒整營整團的衝鋒,防禦則一動不動的死守一線,以至成百上千的官兵死於敵人的炮火,而難有斬獲。淞滬會戰曾任第15集團軍總司令的陳誠在檢討時就說,“人海戰術是殘酷的,淞滬會戰,我軍雖未嘗有意使用此種戰術,但其結果卻與使用此種戰術沒有多大區別。”曾在蘊藻浜一線擔負防禦作戰的第59師師長韓漢英則吐槽這種專守防禦的戰法:“一個師打完了,跟著又補上第二個師,第二個師打完了,又補上第三個師。這樣,在士氣方面,雖可以博得人們的喝彩,得到英勇的威名,然就作戰利害言之,那是不行的。”把一戰時的戰法應用到三十年代的淞滬戰場,這固然有上峰指導層的錯誤,但至少也說明要麼是德國顧問的教練沒起到作用,要麼是其在教練時留了一手,要麼是這德國鬼子也就那麼回事兒。

二是裝備不行。調整師雖曰德械裝備,但實際上原本德械、尤其是重裝備德械就不多,參戰後又受敵精確打擊,幾乎盡毀。第36師原有75毫米山炮18門,但幾仗下來,其中的16門便遭敵反制摧毀。第14師42旅參戰時有重機槍38挺,上陣沒幾天,就被敵打掉了34挺。其他部隊也大抵如此。而由於重裝備無以為繼,以致於多數情況下,官兵們就是用步槍去對抗敵陸海空立體的火力。

三是補充制度差,戰術素養低。因為犧牲太頻太巨,老兵盡數傷亡,新兵添油似的不斷補入。而德械師的補充兵制度也和其他部隊一樣,基本沒有,導致補入的新兵,除了勉強能將步槍扣響,談不上絲毫戰術素養。而那些受過德國人訓練的一線指揮官,戰術素養也不咋地,除了帶隊像打群架似的扎堆衝鋒,對於現代戰爭的戰術運用也基本空白。正如國民黨軍委會在《滬戰經過及教訓》中所說,“蓋我一般指揮官均不知攻擊應如何準備、如何實施、鐵絲網如何破壞、步炮兵如何協同、重點如何形成與選定、敵陣地內如何掃蕩、上下左右如何聯繫,僅知以肉彈抵抗鋼彈,犧牲無不重大,攻擊無不頓挫。”

"

八十二年前的8月13日,淞滬抗戰打響了,一波又一波頭戴德式M35鋼盔的士兵投入這場血戰,留下壯麗身影后,很快便又消失在歷史的雲煙之中。這便是今天頻頻出現在影視和網絡上的“德械師”。

淞滬、南京諸役中的“德械師”

今天就來說一說這所謂的“德械師”。

德械師所指是哪些部隊

德械師,是最近這二三十年才在網絡流行起來的新史稱。但到底哪些是德械師,因為當年並沒有這個說法,至今也就沒有一個公認的所指。有說是單指教導總隊的,有說是教導總隊和第87、88、36師的,還有說是包括上述四個單位在內的20個調整師的,而在更多的電視觀眾眼裡,大概只要戴上德式鋼盔,那就是德械師了。

上述這幾種說法,都有原由。先說這調整師。

1927年,第一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中央軍中的蘇聯軍事顧問撤走了,蔣介石開始轉向德國尋求建軍援助。那時的德國在一戰中戰敗不久,野心不死的他們一是看中了中國對於蘇聯的制衡地位,極欲想拉攏中國成為他反蘇反共的盟友;二是看中了中國蘊藏著的豐富的鎢、銻等戰略資源,也就很情願的派出軍事顧問陸續來到了中國。

上世紀三十年代初,一份《陸軍改革建議書》被德國軍事顧問團貢獻出來,提出了分批分期完成60個師的整理計劃,得到國民政府的認可。但到執行時,“政府深感大規模整軍之不易,併為適應國防需要計,乃以預算之武器經費,選擇其已就國防位置,而素質較優者十個師,調整充實之,並以所餘之裝備,更調整十個師。先後兩次,共二十個師,命名為調整師。”(二檔館藏《整軍建軍專題報告》)調整師就是這麼來的。

這總共20個調整師,有第一批調整的第2、11、14、25、36、57、67、87師、教導總隊和第2師補充旅,第二批調整的第3、4、6、9、10、27、80、83、88、89師。

本來說的60個師,怎麼只有這20個呢?原來,“原預定自二十五年至二十七年共整理六十個師……詎七七事變忽起,原定計劃弗克全部實施完成。”(同上)

因為是按德國軍事顧問的建議調整的,調整過程中,也有德軍顧問參與,德國的軍事思想、戰術、技術等也被部分移植,德國的軍械裝具等也被部分採用。這大概便是後人將調整師稱作德械師的原由了。

為什麼有說德械師僅指教導總隊和第87、88、36師呢?這四個單位的確與眾不同。教導總隊是蔣介石一手抓的全軍樣板師,第87、88師的前身,則是國民政府警衛軍第1、2師,第36師又是從87、88兩師各抽出一部克隆而成,乃血脈相連之兄弟師。

由於特殊的性質與歷史背景,形成四個單位幾個共同的特點,一是都屬蔣介石特別關照,用他們的話說叫做“領袖親訓”。二是都比其他調整師更早接受德國顧問的訓練。三是編制裝備精良。教導總隊的步兵團,三個步兵營外,有高射炮連、平射炮連、步兵榴彈炮連。步兵營轄三個步兵連,一個迫擊炮連,一個重機槍連。步兵連有輕機槍9挺。警衛1、2師的步兵團,除沒有步兵榴彈炮連外,其他與教導總隊的步兵團完全一致。這樣的配備,別說三十年代初,就是四十年代末,誰能比?

四是軍服裝具最具德國範。除了調整師大量佩戴的德M35鋼盔,這四個單位不論是官是兵,還有一般部隊做夢都不敢想的呢子軍服、呢子大衣、皮質揹包、夏季的翻毛皮鞋、冬季的長統皮靴和德制防毒面具等等。對比一直到抗戰後期仍然一年四季赤足草鞋連布鞋都沒有的絕大多數中央軍,可見這幾個親訓師是何等的牛逼了。

就憑這幾點,你說能不讓人格外看作絕無僅有的德械師嗎?

淞滬、南京諸役中的“德械師”

至於有人說德械師單指教導總隊,我想是其在編制、裝備和內務諸方面特別的與眾不同(與87、88、36師也不同),且德械越來越多,編制越來越大之故。

編制、裝備與訓練

調整師的編制:師司令部1;步兵旅2;步兵團4;騎兵連1;炮兵營1;工兵營1;通信兵營1;輜重兵營1;人員編制11423員名(野炮挽馬師)或11579員名(山炮馱馬師),騾馬2381匹(野炮)或2324匹(山炮)。裝備野(山)炮12門,小炮24門,迫擊炮24門,重機槍74挺,輕機槍336挺。

編制是一回事,落編又是另一回事了。實際上這所有調整師,包括有御林軍之稱的87、88、36師,一直到開戰也都沒有按編制編齊,師屬炮兵營、高炮連、團屬戰防炮連、小高炮連等,或這個或那個或多或少都有缺編。但相對其他國軍,調整師就算是最精良的了。

教導總隊作為全軍的示範樣板,執行的是獨一無二的編制:總隊部1;步兵團3;軍士營1;騎兵隊1;炮兵營1;工兵連1;通信兵連1;輜重兵連1;自動車連1;衛生隊1;特務連1;軍官教育隊1;軍樂排1;修械所1;人員編制13517人,騾馬3655匹。裝備七五山炮12門,七五步兵炮20門,三七戰防炮20門,二零小高炮20門,八二迫擊炮42門,重機槍80挺,輕機槍278挺。

到了南京保衛戰前夕,教導總隊又擴大編制,將原來的3個團擴建為3個旅,另將炮兵、工兵、騎兵、輜重兵都擴建成團,通信兵、特務兵擴建成營。因大戰在即,這擴編除步兵外,更多也是有名而無實,但相對其他調整師來說,其編制裝備的確要大很多。

如果有誰把這所謂的德械師比作德步兵師,可就大錯而特錯了。包括裝備最強的教導總隊,也並不等同於德步兵師。僅以炮兵為例,二戰暴發前,德步兵師有150毫米重型榴彈炮12門,105毫米輕型榴彈炮36門,150毫米重型步兵炮6門,75毫米輕型步兵炮20門,37毫米反坦克炮75門,20毫米高射炮12門,81毫米迫擊炮54門,50毫米迫擊炮84門,火焰噴射器9具。看到沒有,這差距老鼻子了。

就是輕武器,也有差距。調整師中,步槍是採用德制毛瑟,或中國的仿製品中正式,這是比較接近德軍的。輕機槍則不同,德軍普遍裝備的MG34通用機槍在調整師中並沒有列編,調整師使用的是捷克ZB26輕機槍或比利時FND輕機槍。調整師的重機槍多采用仿製馬克沁的24式水冷重機槍,這槍到的確是仿的德國貨,但數量又不同,調整師每個步兵營有重機槍6挺,而德軍步兵營的重機槍是12挺。

德械師最像德械師的應該要算官兵頭上戴的M35鋼盔了。這鋼盔真的很好看,不惟今天的人們看著好看,就是當年的人們大概也喜歡這樣式,從許多抗戰期間出版的畫報封面上,可以發現大量戴這種鋼盔的國軍圖片。實際上調整師未必都有M35鋼盔,戴M35鋼盔的也未必都是調整師,比如憲兵團,就普遍戴這種德式鋼盔。

淞滬、南京諸役中的“德械師”

為能將德國的軍事思想與戰術貫徹到調整師中,陸軍大學曾開辦將官講習班,分批輪訓副旅長以上軍官。團以下軍官則在中央軍校開辦類似的短訓班進行輪訓。軍士的教育訓練,或由中央教導師負責,或由各調整師所辦之軍士教導隊負責。所有這些短期的培訓,亦或多或少有德國軍事顧問參與。到開戰前夕,調整師所有的軍官、軍士大體都接受了這樣的培訓。至於訓練效果,因東西方語言、文化上的差異、中國軍隊的長期養成和官兵接受能力的限制,就難說樂觀了。第87、88師所在的第9集團軍作戰科長史說就說這“不過形勢上的訓練而已。”

實戰中的表現

8.13凇滬抗戰爆發後,20個調整師中的12個,即第3、6、9、11、14、36、57、67、87、88師、獨20旅(第2師補充旅改)和教導總隊一部先後投入到這場血戰之中。那是國軍士氣空前絕後旺盛時期,不論官長士兵,無不前仆後繼,視死如歸。很多新兵補入後不要片刻停留便要求上火線,不讓上還鬧情緒。許多團長、營長帶頭衝鋒,有的旅長親操機槍。上海之役犧牲之巨大,前所未有。第88師264旅14日對持志大學之敵的攻擊中,只幾個小時便陣亡旅長以下1000餘人。第87師在三個月的作戰中,兵員屢耗屢補,陸續有八、九個保安團補入,最後幾乎全部犧牲。獨20旅第1團機槍連,參戰僅18天,先後遞補了5名連長,700多名新兵,待撤下陣地時,生還者僅11人。

可雖然官兵奮勇,不畏犧牲,也的確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但這所謂德械師的戰果卻並不理想,與其他非德械師相比,也看不出有多厲害,甚至還不如個別雜牌軍。開戰之初,敵陸上兵力僅有7個陸戰大隊共5千餘人,而我則有包括號稱最精銳之87、88師在內的3個師2個旅又1個保安總團計5萬餘人,但經過一個月的攻勢作戰,除了犧牲特別驚人,卻少有值得圈點之處。到了日本陸軍從杭州灣登陸,國軍由攻勢變守勢後,情況就更不佳。

德械師的戰績令人如此失望,為什麼?除了政略、戰略層面的指導錯誤,我想一是戰術呆板、落後。進攻則動輒整營整團的衝鋒,防禦則一動不動的死守一線,以至成百上千的官兵死於敵人的炮火,而難有斬獲。淞滬會戰曾任第15集團軍總司令的陳誠在檢討時就說,“人海戰術是殘酷的,淞滬會戰,我軍雖未嘗有意使用此種戰術,但其結果卻與使用此種戰術沒有多大區別。”曾在蘊藻浜一線擔負防禦作戰的第59師師長韓漢英則吐槽這種專守防禦的戰法:“一個師打完了,跟著又補上第二個師,第二個師打完了,又補上第三個師。這樣,在士氣方面,雖可以博得人們的喝彩,得到英勇的威名,然就作戰利害言之,那是不行的。”把一戰時的戰法應用到三十年代的淞滬戰場,這固然有上峰指導層的錯誤,但至少也說明要麼是德國顧問的教練沒起到作用,要麼是其在教練時留了一手,要麼是這德國鬼子也就那麼回事兒。

二是裝備不行。調整師雖曰德械裝備,但實際上原本德械、尤其是重裝備德械就不多,參戰後又受敵精確打擊,幾乎盡毀。第36師原有75毫米山炮18門,但幾仗下來,其中的16門便遭敵反制摧毀。第14師42旅參戰時有重機槍38挺,上陣沒幾天,就被敵打掉了34挺。其他部隊也大抵如此。而由於重裝備無以為繼,以致於多數情況下,官兵們就是用步槍去對抗敵陸海空立體的火力。

三是補充制度差,戰術素養低。因為犧牲太頻太巨,老兵盡數傷亡,新兵添油似的不斷補入。而德械師的補充兵制度也和其他部隊一樣,基本沒有,導致補入的新兵,除了勉強能將步槍扣響,談不上絲毫戰術素養。而那些受過德國人訓練的一線指揮官,戰術素養也不咋地,除了帶隊像打群架似的扎堆衝鋒,對於現代戰爭的戰術運用也基本空白。正如國民黨軍委會在《滬戰經過及教訓》中所說,“蓋我一般指揮官均不知攻擊應如何準備、如何實施、鐵絲網如何破壞、步炮兵如何協同、重點如何形成與選定、敵陣地內如何掃蕩、上下左右如何聯繫,僅知以肉彈抵抗鋼彈,犧牲無不重大,攻擊無不頓挫。”

淞滬、南京諸役中的“德械師”

淞滬會戰失利後,所有這些參戰的調整師都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和武器損毀,重裝備盡失,編制殘缺,幾乎無力再戰。

緊接著的南京保衛戰中,德械師中的87、88、36師和教導總隊又繼續參戰。但此時所有參戰單位,不僅兵疲械短,士氣也已大不如前。因而南京外圍陣地僅防守兩三天即告失守,復廓陣地立足未穩在主要方向上又被敵突破,原打算守三個月的首都石頭城,總共守了不到一週便遭陷落。

到了南京城破突圍時,這些精英部隊的表現,尤其是老蔣最寵信的幾員愛將的表現,可就太讓人失望了。12月12日,除長腿將軍第72軍(原88師擴編)軍長孫元良早就脫離部隊躲了起來之外,第71軍(原87師擴編)軍長王敬久與該軍第87師師長沈發藻等開過關於撤退的會議後,根本未回指揮所佈置便率少數衛隊逃之夭夭。教導總隊總隊長桂永清、副總隊長周振強也是丟下部隊爭先逃跑。其第二旅旅長鬍啟儒本是奉命為部隊找船的,但到達江邊,見勢不妙,就把責任與使命拋之腦後,自己先找個船渡過江逃跑了。第87師260旅旅長劉啟雄,在突圍戰鬥中丟下部隊躲入民宅,被俘後變節投敵當了漢奸。

當兵的看到當官的丟下部隊先跑了,原本有序的撤退在一瞬間轟然崩潰。寫於1938年1月的第78軍(原36師擴編)南京戰役戰報,描述了當時的混亂情形:“九時許各部隊長回隊部署,迄十時挹江門內擁擠炮兵及教導總隊、六十六軍、七十四軍、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各部隊甚多,均爭先搶過城門,互不相讓,秩序頓形混亂。加以先有各機關汽車,因擁擠不能通過,委棄城門附近,通路更為狹窄。各部士兵前停後擠,遲到者更急不可待,任意開槍,甚至自相沖突。隨之下關秩序亦無法維持,僅有之少數船舶,至此人人爭渡,任意鳴槍。船至中流,被岸上未渡部隊以槍擊毀沉沒者有之,裝載過重沉沒者亦有之。”可見這是怎樣的一番亂象。

陳誠在回憶滬寧諸役時,曾經說道:“淞滬會戰之初,我軍士氣的旺盛可謂達於極點,但因傷亡慘重,人海究竟不是火海的敵手,所以到了蘇州河撤守的時候,士氣一落千丈,幾乎無法維持。”

陳這話只說對了一半,淞滬會戰後,士氣一落千丈是沒錯的,但原因卻並不僅僅是傷亡慘重,還有更主要的,是不在少數的高級將領不惜下層官兵的犧牲而他們自己卻貪生怕死。特別是那幾個親訓師的寵將,除了宋希濂等少數將領的表現差強人意外,可真沒給他們的領袖爭臉。

終結

南京城陷落了,除第78軍成建制突圍4千餘人外,國府花重金訓練的裝備最精良的教導總隊、第87師、第88師,都是七零八落,多數下層官兵溺死江中或成為俘虜,這做了俘虜的官兵,又大多慘死在日本鬼子的屠刀之下。

淞滬會戰之初,官兵們義無反顧,捨生忘死,到南京保衛戰時,雖然士氣已不如前,但多數官兵仍能恪盡職守,與敵死拚,其犧牲之壯烈,驚天地而泣鬼神。兩役中,第87師259旅旅長易安華、第88師262旅旅長朱赤、264旅前後兩任旅長黃梅興、高致嵩、第67師201旅旅長蔡炳炎等血灑沙場為國捐軀。團以下官兵犧牲者達幾十萬。大量新兵補入後,許多連符號都來不及佩戴、連名冊都來不及造即加入戰鬥,以至於犧牲後沒有人知道他們姓甚名誰。第36師106旅江灣防禦作戰中,一個沒留下名字的副班長,腰纏多枚手榴彈滾向敵坦克,捨身將其炸燬。最引人注目的,是在上海淪陷後仍堅守四行倉庫的88師524團八百壯士,以他們的英勇不屈,極大地鼓舞了全國軍民的抗戰鬥志。所有這些,是必須銘記的。

"

八十二年前的8月13日,淞滬抗戰打響了,一波又一波頭戴德式M35鋼盔的士兵投入這場血戰,留下壯麗身影后,很快便又消失在歷史的雲煙之中。這便是今天頻頻出現在影視和網絡上的“德械師”。

淞滬、南京諸役中的“德械師”

今天就來說一說這所謂的“德械師”。

德械師所指是哪些部隊

德械師,是最近這二三十年才在網絡流行起來的新史稱。但到底哪些是德械師,因為當年並沒有這個說法,至今也就沒有一個公認的所指。有說是單指教導總隊的,有說是教導總隊和第87、88、36師的,還有說是包括上述四個單位在內的20個調整師的,而在更多的電視觀眾眼裡,大概只要戴上德式鋼盔,那就是德械師了。

上述這幾種說法,都有原由。先說這調整師。

1927年,第一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中央軍中的蘇聯軍事顧問撤走了,蔣介石開始轉向德國尋求建軍援助。那時的德國在一戰中戰敗不久,野心不死的他們一是看中了中國對於蘇聯的制衡地位,極欲想拉攏中國成為他反蘇反共的盟友;二是看中了中國蘊藏著的豐富的鎢、銻等戰略資源,也就很情願的派出軍事顧問陸續來到了中國。

上世紀三十年代初,一份《陸軍改革建議書》被德國軍事顧問團貢獻出來,提出了分批分期完成60個師的整理計劃,得到國民政府的認可。但到執行時,“政府深感大規模整軍之不易,併為適應國防需要計,乃以預算之武器經費,選擇其已就國防位置,而素質較優者十個師,調整充實之,並以所餘之裝備,更調整十個師。先後兩次,共二十個師,命名為調整師。”(二檔館藏《整軍建軍專題報告》)調整師就是這麼來的。

這總共20個調整師,有第一批調整的第2、11、14、25、36、57、67、87師、教導總隊和第2師補充旅,第二批調整的第3、4、6、9、10、27、80、83、88、89師。

本來說的60個師,怎麼只有這20個呢?原來,“原預定自二十五年至二十七年共整理六十個師……詎七七事變忽起,原定計劃弗克全部實施完成。”(同上)

因為是按德國軍事顧問的建議調整的,調整過程中,也有德軍顧問參與,德國的軍事思想、戰術、技術等也被部分移植,德國的軍械裝具等也被部分採用。這大概便是後人將調整師稱作德械師的原由了。

為什麼有說德械師僅指教導總隊和第87、88、36師呢?這四個單位的確與眾不同。教導總隊是蔣介石一手抓的全軍樣板師,第87、88師的前身,則是國民政府警衛軍第1、2師,第36師又是從87、88兩師各抽出一部克隆而成,乃血脈相連之兄弟師。

由於特殊的性質與歷史背景,形成四個單位幾個共同的特點,一是都屬蔣介石特別關照,用他們的話說叫做“領袖親訓”。二是都比其他調整師更早接受德國顧問的訓練。三是編制裝備精良。教導總隊的步兵團,三個步兵營外,有高射炮連、平射炮連、步兵榴彈炮連。步兵營轄三個步兵連,一個迫擊炮連,一個重機槍連。步兵連有輕機槍9挺。警衛1、2師的步兵團,除沒有步兵榴彈炮連外,其他與教導總隊的步兵團完全一致。這樣的配備,別說三十年代初,就是四十年代末,誰能比?

四是軍服裝具最具德國範。除了調整師大量佩戴的德M35鋼盔,這四個單位不論是官是兵,還有一般部隊做夢都不敢想的呢子軍服、呢子大衣、皮質揹包、夏季的翻毛皮鞋、冬季的長統皮靴和德制防毒面具等等。對比一直到抗戰後期仍然一年四季赤足草鞋連布鞋都沒有的絕大多數中央軍,可見這幾個親訓師是何等的牛逼了。

就憑這幾點,你說能不讓人格外看作絕無僅有的德械師嗎?

淞滬、南京諸役中的“德械師”

至於有人說德械師單指教導總隊,我想是其在編制、裝備和內務諸方面特別的與眾不同(與87、88、36師也不同),且德械越來越多,編制越來越大之故。

編制、裝備與訓練

調整師的編制:師司令部1;步兵旅2;步兵團4;騎兵連1;炮兵營1;工兵營1;通信兵營1;輜重兵營1;人員編制11423員名(野炮挽馬師)或11579員名(山炮馱馬師),騾馬2381匹(野炮)或2324匹(山炮)。裝備野(山)炮12門,小炮24門,迫擊炮24門,重機槍74挺,輕機槍336挺。

編制是一回事,落編又是另一回事了。實際上這所有調整師,包括有御林軍之稱的87、88、36師,一直到開戰也都沒有按編制編齊,師屬炮兵營、高炮連、團屬戰防炮連、小高炮連等,或這個或那個或多或少都有缺編。但相對其他國軍,調整師就算是最精良的了。

教導總隊作為全軍的示範樣板,執行的是獨一無二的編制:總隊部1;步兵團3;軍士營1;騎兵隊1;炮兵營1;工兵連1;通信兵連1;輜重兵連1;自動車連1;衛生隊1;特務連1;軍官教育隊1;軍樂排1;修械所1;人員編制13517人,騾馬3655匹。裝備七五山炮12門,七五步兵炮20門,三七戰防炮20門,二零小高炮20門,八二迫擊炮42門,重機槍80挺,輕機槍278挺。

到了南京保衛戰前夕,教導總隊又擴大編制,將原來的3個團擴建為3個旅,另將炮兵、工兵、騎兵、輜重兵都擴建成團,通信兵、特務兵擴建成營。因大戰在即,這擴編除步兵外,更多也是有名而無實,但相對其他調整師來說,其編制裝備的確要大很多。

如果有誰把這所謂的德械師比作德步兵師,可就大錯而特錯了。包括裝備最強的教導總隊,也並不等同於德步兵師。僅以炮兵為例,二戰暴發前,德步兵師有150毫米重型榴彈炮12門,105毫米輕型榴彈炮36門,150毫米重型步兵炮6門,75毫米輕型步兵炮20門,37毫米反坦克炮75門,20毫米高射炮12門,81毫米迫擊炮54門,50毫米迫擊炮84門,火焰噴射器9具。看到沒有,這差距老鼻子了。

就是輕武器,也有差距。調整師中,步槍是採用德制毛瑟,或中國的仿製品中正式,這是比較接近德軍的。輕機槍則不同,德軍普遍裝備的MG34通用機槍在調整師中並沒有列編,調整師使用的是捷克ZB26輕機槍或比利時FND輕機槍。調整師的重機槍多采用仿製馬克沁的24式水冷重機槍,這槍到的確是仿的德國貨,但數量又不同,調整師每個步兵營有重機槍6挺,而德軍步兵營的重機槍是12挺。

德械師最像德械師的應該要算官兵頭上戴的M35鋼盔了。這鋼盔真的很好看,不惟今天的人們看著好看,就是當年的人們大概也喜歡這樣式,從許多抗戰期間出版的畫報封面上,可以發現大量戴這種鋼盔的國軍圖片。實際上調整師未必都有M35鋼盔,戴M35鋼盔的也未必都是調整師,比如憲兵團,就普遍戴這種德式鋼盔。

淞滬、南京諸役中的“德械師”

為能將德國的軍事思想與戰術貫徹到調整師中,陸軍大學曾開辦將官講習班,分批輪訓副旅長以上軍官。團以下軍官則在中央軍校開辦類似的短訓班進行輪訓。軍士的教育訓練,或由中央教導師負責,或由各調整師所辦之軍士教導隊負責。所有這些短期的培訓,亦或多或少有德國軍事顧問參與。到開戰前夕,調整師所有的軍官、軍士大體都接受了這樣的培訓。至於訓練效果,因東西方語言、文化上的差異、中國軍隊的長期養成和官兵接受能力的限制,就難說樂觀了。第87、88師所在的第9集團軍作戰科長史說就說這“不過形勢上的訓練而已。”

實戰中的表現

8.13凇滬抗戰爆發後,20個調整師中的12個,即第3、6、9、11、14、36、57、67、87、88師、獨20旅(第2師補充旅改)和教導總隊一部先後投入到這場血戰之中。那是國軍士氣空前絕後旺盛時期,不論官長士兵,無不前仆後繼,視死如歸。很多新兵補入後不要片刻停留便要求上火線,不讓上還鬧情緒。許多團長、營長帶頭衝鋒,有的旅長親操機槍。上海之役犧牲之巨大,前所未有。第88師264旅14日對持志大學之敵的攻擊中,只幾個小時便陣亡旅長以下1000餘人。第87師在三個月的作戰中,兵員屢耗屢補,陸續有八、九個保安團補入,最後幾乎全部犧牲。獨20旅第1團機槍連,參戰僅18天,先後遞補了5名連長,700多名新兵,待撤下陣地時,生還者僅11人。

可雖然官兵奮勇,不畏犧牲,也的確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但這所謂德械師的戰果卻並不理想,與其他非德械師相比,也看不出有多厲害,甚至還不如個別雜牌軍。開戰之初,敵陸上兵力僅有7個陸戰大隊共5千餘人,而我則有包括號稱最精銳之87、88師在內的3個師2個旅又1個保安總團計5萬餘人,但經過一個月的攻勢作戰,除了犧牲特別驚人,卻少有值得圈點之處。到了日本陸軍從杭州灣登陸,國軍由攻勢變守勢後,情況就更不佳。

德械師的戰績令人如此失望,為什麼?除了政略、戰略層面的指導錯誤,我想一是戰術呆板、落後。進攻則動輒整營整團的衝鋒,防禦則一動不動的死守一線,以至成百上千的官兵死於敵人的炮火,而難有斬獲。淞滬會戰曾任第15集團軍總司令的陳誠在檢討時就說,“人海戰術是殘酷的,淞滬會戰,我軍雖未嘗有意使用此種戰術,但其結果卻與使用此種戰術沒有多大區別。”曾在蘊藻浜一線擔負防禦作戰的第59師師長韓漢英則吐槽這種專守防禦的戰法:“一個師打完了,跟著又補上第二個師,第二個師打完了,又補上第三個師。這樣,在士氣方面,雖可以博得人們的喝彩,得到英勇的威名,然就作戰利害言之,那是不行的。”把一戰時的戰法應用到三十年代的淞滬戰場,這固然有上峰指導層的錯誤,但至少也說明要麼是德國顧問的教練沒起到作用,要麼是其在教練時留了一手,要麼是這德國鬼子也就那麼回事兒。

二是裝備不行。調整師雖曰德械裝備,但實際上原本德械、尤其是重裝備德械就不多,參戰後又受敵精確打擊,幾乎盡毀。第36師原有75毫米山炮18門,但幾仗下來,其中的16門便遭敵反制摧毀。第14師42旅參戰時有重機槍38挺,上陣沒幾天,就被敵打掉了34挺。其他部隊也大抵如此。而由於重裝備無以為繼,以致於多數情況下,官兵們就是用步槍去對抗敵陸海空立體的火力。

三是補充制度差,戰術素養低。因為犧牲太頻太巨,老兵盡數傷亡,新兵添油似的不斷補入。而德械師的補充兵制度也和其他部隊一樣,基本沒有,導致補入的新兵,除了勉強能將步槍扣響,談不上絲毫戰術素養。而那些受過德國人訓練的一線指揮官,戰術素養也不咋地,除了帶隊像打群架似的扎堆衝鋒,對於現代戰爭的戰術運用也基本空白。正如國民黨軍委會在《滬戰經過及教訓》中所說,“蓋我一般指揮官均不知攻擊應如何準備、如何實施、鐵絲網如何破壞、步炮兵如何協同、重點如何形成與選定、敵陣地內如何掃蕩、上下左右如何聯繫,僅知以肉彈抵抗鋼彈,犧牲無不重大,攻擊無不頓挫。”

淞滬、南京諸役中的“德械師”

淞滬會戰失利後,所有這些參戰的調整師都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和武器損毀,重裝備盡失,編制殘缺,幾乎無力再戰。

緊接著的南京保衛戰中,德械師中的87、88、36師和教導總隊又繼續參戰。但此時所有參戰單位,不僅兵疲械短,士氣也已大不如前。因而南京外圍陣地僅防守兩三天即告失守,復廓陣地立足未穩在主要方向上又被敵突破,原打算守三個月的首都石頭城,總共守了不到一週便遭陷落。

到了南京城破突圍時,這些精英部隊的表現,尤其是老蔣最寵信的幾員愛將的表現,可就太讓人失望了。12月12日,除長腿將軍第72軍(原88師擴編)軍長孫元良早就脫離部隊躲了起來之外,第71軍(原87師擴編)軍長王敬久與該軍第87師師長沈發藻等開過關於撤退的會議後,根本未回指揮所佈置便率少數衛隊逃之夭夭。教導總隊總隊長桂永清、副總隊長周振強也是丟下部隊爭先逃跑。其第二旅旅長鬍啟儒本是奉命為部隊找船的,但到達江邊,見勢不妙,就把責任與使命拋之腦後,自己先找個船渡過江逃跑了。第87師260旅旅長劉啟雄,在突圍戰鬥中丟下部隊躲入民宅,被俘後變節投敵當了漢奸。

當兵的看到當官的丟下部隊先跑了,原本有序的撤退在一瞬間轟然崩潰。寫於1938年1月的第78軍(原36師擴編)南京戰役戰報,描述了當時的混亂情形:“九時許各部隊長回隊部署,迄十時挹江門內擁擠炮兵及教導總隊、六十六軍、七十四軍、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各部隊甚多,均爭先搶過城門,互不相讓,秩序頓形混亂。加以先有各機關汽車,因擁擠不能通過,委棄城門附近,通路更為狹窄。各部士兵前停後擠,遲到者更急不可待,任意開槍,甚至自相沖突。隨之下關秩序亦無法維持,僅有之少數船舶,至此人人爭渡,任意鳴槍。船至中流,被岸上未渡部隊以槍擊毀沉沒者有之,裝載過重沉沒者亦有之。”可見這是怎樣的一番亂象。

陳誠在回憶滬寧諸役時,曾經說道:“淞滬會戰之初,我軍士氣的旺盛可謂達於極點,但因傷亡慘重,人海究竟不是火海的敵手,所以到了蘇州河撤守的時候,士氣一落千丈,幾乎無法維持。”

陳這話只說對了一半,淞滬會戰後,士氣一落千丈是沒錯的,但原因卻並不僅僅是傷亡慘重,還有更主要的,是不在少數的高級將領不惜下層官兵的犧牲而他們自己卻貪生怕死。特別是那幾個親訓師的寵將,除了宋希濂等少數將領的表現差強人意外,可真沒給他們的領袖爭臉。

終結

南京城陷落了,除第78軍成建制突圍4千餘人外,國府花重金訓練的裝備最精良的教導總隊、第87師、第88師,都是七零八落,多數下層官兵溺死江中或成為俘虜,這做了俘虜的官兵,又大多慘死在日本鬼子的屠刀之下。

淞滬會戰之初,官兵們義無反顧,捨生忘死,到南京保衛戰時,雖然士氣已不如前,但多數官兵仍能恪盡職守,與敵死拚,其犧牲之壯烈,驚天地而泣鬼神。兩役中,第87師259旅旅長易安華、第88師262旅旅長朱赤、264旅前後兩任旅長黃梅興、高致嵩、第67師201旅旅長蔡炳炎等血灑沙場為國捐軀。團以下官兵犧牲者達幾十萬。大量新兵補入後,許多連符號都來不及佩戴、連名冊都來不及造即加入戰鬥,以至於犧牲後沒有人知道他們姓甚名誰。第36師106旅江灣防禦作戰中,一個沒留下名字的副班長,腰纏多枚手榴彈滾向敵坦克,捨身將其炸燬。最引人注目的,是在上海淪陷後仍堅守四行倉庫的88師524團八百壯士,以他們的英勇不屈,極大地鼓舞了全國軍民的抗戰鬥志。所有這些,是必須銘記的。

淞滬、南京諸役中的“德械師”

雖然官兵用熱血捍衛,德械師還是因上層決策的混仗,隨著初戰的失利被斷送了。除了淞滬、南京參戰的12個調整師遭到重創外,其他調整師如第2、第4、第10、第25、第27、第83、第89師等也在初戰的不同戰場遭到嚴重打擊,官兵犧牲慘重,德式槍炮與好看的德式鋼盔損失殆盡,只有第80師因在福建非主戰場而倖免於難。由於1938年後中德軍事合作中止,德式裝備的補給中斷,各調整師損失的毛瑟步槍只能以中正式或漢陽造補充,戰前購買的各式大炮和德式鋼盔沒了也就沒了,所謂的德械師劃上了句號,成為曇花一現的歷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