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繼明

中國乒乓球的“國球”使命已經完成

有一種特令人討厭的行為叫什麼?

很多人正興高采烈、群情激昂興頭上,突然有人跳出來說一堆特掃興、特煞風景,讓人特不願聽的話……

——“公共廁所扔石頭——激起民憤(糞)”。

說你自己吧?

國乒剛布達佩斯世乒賽橫掃天下如卷席、包攬五枚金牌,對手只有招架之功,毫無還手之力,球迷揚眉吐氣,你來這麼個題目,不是明擺著要“激起民憤”嗎?

讓我頂著雨點般“磚頭”先把話說完。

乒乓作“國球”使命已完成

除中國外,世界上再沒另外一個國家把乒乓球當“國球”?

乒乓球太小了。

19世紀末發明於英國的乒乓球,一開始只是熱門大項網球的“附庸”和“小弟弟”——一種下雨沒法室外打、只能室內玩玩的“桌上網球(table tennis)”。

直到20世紀50年代乒乓球拍在膠皮下加增海綿、日本人發明“弧旋球”技術前,乒乓球還一直是項站在原地將球“推來推去”的運動。乒乓球發展到快至令人眼花繚亂、稍遠處幾乎球都看不清楚僅僅是近十幾年的事。

球太小、太快,遠了看不清,恰恰是未來影響乒乓球觀賞性的“致命傷”,直徑已增加2毫米的乒乓球無法再大了——再大就成網球了。

但乒乓球在中國體育歷史上起過無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在很長時間裡被理所當然的稱之為“國球”。

上世紀50—70年代,中國絕大部分項目被隔離在奧運會、世界盃、世錦賽外,乒乓球是唯一可代表中國參賽的項目。容國團1959年世乒賽為中國奪得第一個世界冠軍,1961年北京第26屆世乒賽系中國第一次舉辦世界大賽,中國男團奪冠、男單包攬前三、女單奪冠,莊則棟隨後世乒賽男單三連冠……簡單易學、老少皆宜的乒乓球一時風靡中華大地,“幾乎每個中小學生書包裡都有塊球拍,搶佔水泥球檯成課下最快樂的事,中國成為世界上打乒乓球人數最多的國家”,那會兒將之稱為“國球”當之無愧。

中國乒乓球的“國球”使命已經完成

1988年乒乓球進入奧運會,中國乒乓球還肩負起為中國代表團奧運會爭金奪銀之重任。2008年奧運會前,中國乒乓球偶爾讓男單、男雙金牌旁落過。那之後,中國乒乓球就沒讓奧運會金銀牌出過國門。

但隨著80年代中國體育全面迴歸國際體育大家庭,中國體育在射擊、跳水、體操、舉重、羽毛球等小項目上不斷取得好成績、甚至形成壟斷優勢。以及在更多更有影響力、更具觀賞性、職業化程度更高的大項目中取得突破,中國女排“三連冠”,朱建華三破男子跳高世界紀錄,劉翔破110欄世界紀錄,蘇炳添成為第一個打破男子100米跑10秒大關的黃種人,姚明揚名立萬NBA,李娜兩奪世界“四大滿貫”網球女單冠軍,女子游泳“四朵金花”、男子孫楊打破歐美壟斷、屢屢站上世界游泳最高領獎臺……奧運會金牌總數一直穩居前三、2008年北京奧運會更以51枚金牌強勢壓倒36枚金牌的美國,名列金牌總數第一。乒乓球早已不再是“唯一”,它作為“國球”的使命已經完成。

而且,近年來隨著觀賞性、競爭性急劇下降,世界上最高水平的乒乓球職業聯賽——中國乒超聯賽甚至連年冠名裸奔,已出現嚴重“前途危機”。

本屆世乒賽老有55歲倪夏蓮、少有波蘭12歲中波混血女孩、矮有1米50日本名將伊藤美誠,充分證明乒乓球(不只是女子)不僅對力量、速度、體能、年齡要求很低,還對高身高、大力量、快速度有天然排斥,其觀賞性本身有太大侷限性。與其充滿力量、速度、柔韌性(體育三大魅力)的“大哥”——網球,及籃排足田徑游泳,充滿對抗、“血腥”和荷爾蒙激情的拳擊、橄欖球、冰球,皆難以同日而語。

中國隊的絕對壟斷、打法日益單調,更使乒乓球未來發展面臨窒息絕境。

很多人都不喜歡看大小威姐妹進女單決賽的“四大公開賽”、勇士蟬聯NBA總冠軍,缺冷門、奪冠沒懸念就等於殺死了比賽,可想而知中國隊長期壟斷世界比賽前三名對乒乓球有多大傷害。

足球為什麼能成為“世界第一運動”?除場面宏大,技術複雜、全面,最能體現人類團隊精神和綜合運動能力外,幾乎沒人能蟬聯大賽冠軍,冷門遍地、懸念叢生乃重要原因之一。而本屆世乒賽若非許昕意外失手、另一條線無論如何都有個外國選手進男單決賽,世錦賽、奧運會還會一如既往是外國選手“定點”“定時”止步半決賽、甚至前四之外,閉著眼就知道中國隊肯定贏,勝負毫無懸念。

很多特定年齡的中國球迷都對當年徐寅生“12大板”扣死日本名將星野津津樂道、記憶猶新,但如今“放高球”已屬“打著燈籠拾糞——找屎(死)”,幾乎沒放高球機會,有也是5板內統統打死。上一代世界級削球手朱世赫、金景娥已是哪年之事?朱世赫還“混”到過世界大賽亞軍,金景娥連名次都混不上,兵來將擋,水來土屯,打法如水銀瀉地,他倆原屬於為觀賞性而生,但生生被“實戰性”“功利性”徑直淘汰。

如今乒乓球已迴歸前三板定生死。近臺快攻,發球快攻,甚至接發球就快攻,什麼遠臺、長球,高個、力量大、觀賞性……統統沒用、純屬“瞎耽誤工夫”。

我至今都沒搞明白,“乒壇濟科”張繼科是暫別、還是永別了球檯,為什麼“一代巨星”離開從未引發思念?還有人把馬龍稱為“乒壇費德勒”,please give me a break,乒乓球大賽世界收視率尚不及網球“四大公開賽”的1/20、甚至更少?英語不可與李娜同日而語的馬龍那句“I’m made in China”是不是說成“I’m made in world table tennis(吾乃世界乒乓球之子)”更能體現世界性?

中國乒乓球的“國球”使命已經完成

有人曾胡思亂想過乒超聯賽辦成NBA那樣,招徠幾十個國家的球星、敢將聯賽冠軍自稱為“世界冠軍(world champion)”、富可敵國,但乒乓球太小了,乒超辦的更小,根本承載不了幾個外國球星、高收視率、大讚助商,以至離開國家資助,生存都會出現問題。

中國體育應有個更有觀賞性、代表性,更有影響力的項目作新“國球”了。

選大項目為新“國球”是挑戰

世界上有些國家有民族特徵很明顯的“國球”,像巴西足球,加拿大冰球,牙買加短跑,肯尼亞、埃塞俄比亞長跑,泰國“泰拳”、“藤球”……既最普及、最狂熱,又成績最好,一看即這個國家的標籤。

但有時,擁有眾多優勢項目的體育強國反而很難“選出”一個“國球”,如美國、俄羅斯。籃球是美國人發明,NBA世界籃壇一覽眾山小,但若有人說籃球乃美國“國球”,美國棒球、冰球、橄欖球、田徑、游泳、拳擊……肯定要與NBA“打官司”,這些項目都與NBA有不相上下的影響力、商業價值、大賽成績和球迷人群,你根本“選”不出一個鶴立雞群者。前世界體育“超級大國”俄羅斯也差不多,除足球成績平平,籃排球、冰球、田徑、游泳、體操……皆世界一流,也難以“選”出唯一“國球”。

何為“國球”?

“國球”——national sport(國家體育項目)最早指一個國家獨有的體育項目,最普及、最擅長、歷史最悠久。如中國武術、圍棋,日本相撲,希臘田徑,西班牙鬥牛,英國足球(網球、乒乓球、羽毛球、高爾夫……),巴基斯坦卡巴迪……

如今“國球”早已成為現代體育和世界體育概念。英國人發明了足球,卻因其項目特點和魅力,成為風靡世界的“第一運動”和最多國家的“國球”。歐洲、南美、非洲大多數國家皆以足球為“國球”,武術、相撲、鬥牛、卡巴迪……已相繼“淪為”“古董”。

中國乒乓球的“國球”使命已經完成

足球、籃球、冰球、拳擊……全世界大部分國家的“國球”皆集中在這幾個最刺激,冷門、懸念最多,因而最具觀賞性、職業化程度最高的項目上。越普及、越狂熱,反過來越促進項目發展的水漲船高。

在我多年國際足球報道的印象中,每當世界盃開打,總有越南球迷如何如何狂熱的故事發生。你再看近幾年越南足球的進步,U23亞洲盃亞軍,U19打進世青賽,被人一直歧視踢不好足球的越南也“敢”把足球當成“國球”,他們原來的“國球”是什麼——藤球?

東南亞另一個體育“小國”菲律賓的“國球”是什麼?一定是拳擊!因為他們有八個級別的世界拳王“亞洲驅逐艦”帕奎奧,以及“閃電”多納雷。

你知道西方媒體是如何評價帕奎奧的——“繼成吉思汗之後,第二個征服西方世界的亞洲人”。在帕奎奧長達20年職業拳擊生涯裡,他先後將拳王帕雷拉、莫拉雷斯、德拉霍亞、庫託、莫斯利、馬加里託、裡奇.哈頓……等十幾位拳王KO出拳臺。他2009年第二回合將英國拳王哈頓KO至昏迷不醒那一記左勾拳,堪稱驚天地、泣鬼神,其瞬間之震撼絕對在足球世界盃十佳球之上。2007年4月,帕奎奧與馬奎茲二番戰前,菲律賓政府與反政府武裝達成協議,停火7小時以共同收看比賽。2015年帕奎奧與梅威瑟的“世紀之戰”,比賽總收入高達6億多美元,倆人皆一戰收入過億。每當帕奎奧在美國比賽前,總有喜歡拳擊的美國前總統以正好路過的“藉口”去看他訓練;每當帕奎奧美國比賽,總有菲律賓各路政要藉口去美國出差,然後出現在帕奎奧獲勝後的拳臺上,為其搖旗吶喊;每當帕奎奧比賽,全菲律賓大街小巷一片寂靜,犯罪率都大為下降。

中國乒乓球的“國球”使命已經完成

但小小的菲律賓還不只有一個已40歲的帕奎奧,35歲的“閃電”多納雷一週前拳臺上第6回合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兒響叮噹之勢KO美國選手楊之標誌性左勾拳“閃電”一擊,亦遠勝過太多令人昏昏欲睡項目之庸長時刻。

只有足球、拳擊這樣大項目的“KO時刻”才足以讓舉國沸騰、讓人血脈噴張,當然亦充滿更大挑戰及艱難險阻。

小小的越南、菲律賓都“膽敢”奉“大項目”足球、拳擊為“國球”,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而堂堂世界人口第一、經濟總量第二、奧運會金牌數第二之大中國“國球”卻一直是小小的乒乓球,實與大國身份嚴重不符,重新定義新“國球”已刻不容緩。

是有“運動之母”之稱的田徑;還是女子屢屢登上世界之巔、男子每況愈下多年遠離亞洲冠軍,實則為小眾項目的排球;或普及程度很高,女子成績名列世界前茅、男子經常亞洲奪冠的籃球;還是幾十年一直在“從娃娃抓起”的“世界第一運動”,男子成績最差,卻最受喜歡、收視率最高、最受重視的足球?

新“國球”之重新定義當有前瞻性和挑戰性,不以一時成績之優劣為重。若中國人真乃熱愛足球一族,足球也早已成“既成事實”之“國球”,就該勇敢“大聲說出來”,不懼“常敗將軍”為恥,立臥薪嚐膽之志,定未來崛起之靶。就像不管公開承認與否,足球也早已是日韓事實上的“國球”。日本足球曾在中國之下,韓國足球2002年世界盃前也從來在世界盃第二輪之外,但先有跟上世界潮流之雄心,才能有2002年世界盃日韓雙雙小組出線之突破(韓國第4),再一舉確立世界盃16強“常客”之地位。

稍微替中國足球“開脫”幾句,足球屬以黃種人最差的天賦(力量、速度、奔跑能力、體重、身高)挑戰歐美、非洲運動員最好的天賦,從頭至尾處於巨大劣勢,與乒乓球、羽毛球、跳水、舉重等小項目以黃種人最好的天賦(頭腦靈活、反應快,節奏快,個矮,轉圈、空翻距離短,舉重力矩短)碾壓“傻大黑粗”歐美、非洲運動員的最差天賦正好相反,其實中國男子三大球與中國優勢小球項目的努力、刻苦程度沒太大差距,成績差距主要因為天賦差距,只是三大球與亞洲強隊間的差距才是真正問題所在。

長期固守已日漸式微的“小”乒乓球為“國球”很有避重就輕,故步自封,逃避挑戰之嫌,甚至說難聽點“很娘娘腔”,而“選”當下成績最差、最富有挑戰的足球為“國球”本身即彰顯出決心和勇氣。中國體育只有在“世界第一運動”足球上取得突破、躋身於世界強隊之列,才是中國成為真正世界體育強國的真正標誌。

最後也不必為中國乒乓球擔心,不再揹負“國球”“包袱”,少派幾個人、少花幾個錢參賽世乒賽、奧運會,再有郗恩庭、江嘉良般單槍匹馬入歐美高手“虎穴”,以擦網、擦邊之驚心動魄擊敗克蘭帕爾、斯迪潘切奇,絕殺瓦爾德內爾奪冠而回,沒準會讓世界乒乓球重新迴歸懸念和觀賞性,善莫大焉。

一番肺腑之言已然說完,也許有人很不願聽,但若實質果真如此,就當忠言逆耳、良藥苦口了。若還犯了忌諱、觸及了某些利益範圍,真惹了眾怒,那就讓“民憤(糞)”鋪天蓋地來的更猛烈些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