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孩子成為怎樣的人,家長應瞭解一下什麼是“皮格馬利翁效應”

什麼是皮格馬利翁效應呢?

有一則希臘的小故事,講的是古希臘一個著名的雕刻家皮格馬利翁雕刻的故事。有一天,他得到一塊優質的象牙,想把它雕刻成一個自己喜愛的美女的形象,並且向女神懇求使雕像變成現實,最後神靈滿足了他的願望。

皮格馬利翁效應,又叫“自我實現的預言”,說的是,當我們去期望某件事情會發生的時候,這件事情就會真的發生。

想要孩子成為怎樣的人,家長應瞭解一下什麼是“皮格馬利翁效應”

(一)當一個孩子被貼上負面標籤,那他會認為自己就是這樣的人

在美國的一所學校內,有一個老師進行了一次實驗。一開始老師按照眼睛的顏色給孩子們分組,起初說棕色眼睛的孩子是優秀的,藍色眼睛的孩子是愚蠢的,而且隨後對兩類孩子進行分離,使優秀的孩子得到較好的待遇。這使得很多藍色眼睛的孩子的內心受到影響。第二天,告訴孩子們,前一天的結果出錯了,藍色眼睛的孩子才是優秀的,於是在那一天,藍色眼睛的孩子感到很開心。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當一個人,尤其是孩子被告知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之後,他的內心與行為就會不自覺的向別人給自己的標籤那樣靠攏,對於年紀還小的孩子而言,一旦得到負面的評價之後,也就會把他們禁錮在這個標籤裡面。

在我國,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真實的事情,在一天之內,瀋陽的五六處小區內發生了八次火災,最後犯罪嫌疑人被抓獲的時候,發現他只是一個十六歲的孩子,在被抓的時候,孩子顯得很平靜,在詢問他原因的時候,孩子表示他父親一直說他會進監獄,於是他就想報復他的父親。根據警方的審訊我們知道,孩子姓姜,隨著外出務工的父母來到瀋陽,在平時的生活中經常受到父親的打罵與責備,父親不知一次當著孩子的面說,小姜早晚要進監獄。這些話讓孩子很介意,為了報復自己的父親,他故意放火,最後被警方抓獲,接受處罰。

這個案例充分說明了皮格馬利翁效應。孩子在成長的時候,對於周圍人的評價是很在意的,尤其是對於自己最信任的父母的評價尤為在意。父母在這個時候對孩子的評價就會影響到孩子的未來,如果這個時候對孩子的評價是負面的話,就會想孩子傳輸一種孩子就是這樣一個失敗的人的信號,長期下去,孩子就會真的以為自己就是這樣一個失敗的人,長此以往,孩子的內心就會產生一種證明自己失敗的想法,是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者的關注和愛護在學生的心靈上會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作為教育者的教師和家長,要警惕給孩子貼上負面的標籤。

想要孩子成為怎樣的人,家長應瞭解一下什麼是“皮格馬利翁效應”

(二)如何正確用在孩子身上

在上個世紀,美國一個心理學家就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一所學校之中隨機選擇了幾個學生,對指導他們的老師說挑選出來的學生都是很優秀的,在這一年之內一定會有優異的成績,在一年之後,心理學家再來調查的時候發現那些被挑選出來的學生的成績都是很優異的。事實上在挑選這些學生的時候,並沒有挑選成績優異的學生,這只是心理學家隨意說的,挑選的學生都是很平常的學生。

這些學生之所以會成功,是因為他們在老師的影響下認定自己是優秀的人,當他們的感情越強烈的時候,他們成為優秀的人的概率也就越大。這可以延伸到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對於父母而言,不管是什麼時候都要相信自己的孩子,只有家長對孩子足夠信任之後,孩子在生活中會逐漸感受到自己的父母對於自己的期盼,他們也就會不斷朝著那個目標去努力。

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獲得他人的讚賞。—— 哈佛大學教授、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

想要孩子成為怎樣的人,家長應瞭解一下什麼是“皮格馬利翁效應”

(三)具體應用家庭

第一,不要過分的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的孩子比較。

每一個人在這個社會上都是獨立存在的,都有自己的優點與缺點,在生活中,有些家長就會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的孩子比較,比如家長們會經常比較孩子們的成績,然後抱怨一下自己的孩子,讓自己的孩子向別人家的孩子學習。這些家長經常會忽視自己孩子的優點,但是不知道自己家的孩子也是有優點的,但是他們的這些優點都是別人家的家長髮現的。長期這樣下去會給孩子留下負面的印象,孩子在受到這種消極的心理暗示之後就會向負面的形象去發展了。

想要孩子成為怎樣的人,家長應瞭解一下什麼是“皮格馬利翁效應”

第二,要教會孩子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

如果父母長期的對自己的孩子進行消極的暗示的話,孩子也會逐漸向著消極的方向發展,有的時候父母是很難察覺到的,這個時候就要教孩子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不斷的鼓勵孩子做正確的事情。有一位單親媽媽在離婚之前,孩子是由丈夫管的,而丈夫經常批評指責孩子,在離婚之後,母親為了改變自己孩子消極的情緒,不斷的鼓勵自己的孩子,發掘孩子打乒乓球上面的天賦,最後孩子在生活與學習上越來越自信。不僅取得好成績,還學會很多為人處世的方式。

想要孩子成為怎樣的人,家長應瞭解一下什麼是“皮格馬利翁效應”

第三, 要在生活中尊重孩子。

在我國,父母不尊重孩子的現象有很多,比如在選擇權上,家長總是要替孩子做選擇,最後總是說自己是為孩子著想,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孩子在生活中總是有他表達自己願望與想法的時候,這是他成長的表現,是他開始獨立思考的表現,對於父母而言,要尊重孩子的選擇,要讓孩子表達出他想要的東西。任何一個孩子在將來都會長大,父母能夠幫他做一時的選擇,但是不是一輩子都能幫他做選擇,為了孩子未來更長遠的發展,父母都應該放手。

想要孩子成為怎樣的人,家長應瞭解一下什麼是“皮格馬利翁效應”

第四,要稱讚與鼓勵自己的孩子。

在這個社會上,幾乎所有的人都喜歡聽到別人的讚美,所謂的教育,並不是讓孩子在既定的方向上成長,而是通過鼓勵與讚賞來發掘孩子的潛力,使他們成為一個自己理想中的人。讚美與鼓勵是在平等地位下出現的,對於很大部分的父母在與孩子的溝通中都是處於不平等的地位,要麼是對孩子特別的嚴厲,讓孩子覺得自己一定要順從父母,要麼就是十分溺愛孩子,把孩子當成國王一樣侍奉。這兩種情況下都不會使孩子健康的成長。只有處於尊重下的讚美與鼓勵才會使得孩子的心理積極健康的成長。

想要孩子成為怎樣的人,家長應瞭解一下什麼是“皮格馬利翁效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