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媽媽廣州帶娃記

朋友圈 超人 情感 新快報 2017-05-18
外國媽媽廣州帶娃記

母親節在朋友圈刷著屏過去了,從早晨到晚上,微信朋友圈裡盡是各種對母親示愛的祝福,有文字、有圖片,也有視頻。以至於有網友打趣說:這個月我認識了你們的媽媽,下個月該見見你們的爸爸了……

知乎上有數據提到,今年有非常多的人為自己的母親慶祝這個節日,節日消費額比去年增加7.5%左右。生活在廣州的外國媽媽,也異口同聲地告訴新快報記者說:“母親節?過的呀!那一天屬於我自己!”

新快報記者發現,僅就朋友圈裡的調查來看,對中國媽媽而言,母親節大多變成了家庭日。然而,記者採訪了4位不同國籍、不同年齡的外國媽媽,她們中有新手媽媽,有一個人帶著兩個娃的主婦媽媽,也有已經升級為祖母的資深媽媽。對她們而言,母親節更像進階版的“女生節”,提醒著平日裡辛勞的母親以及他們的家人,這一天是屬於母親的,那就是,讓母親去做她真正想做的事情。

母親真正想做的是什麼?外國媽媽給的答案是:這一天,不做母親!

咦?

眾所周知,中外育兒觀念的差異,一直是朋友圈裡的熱門轉發內容。其實,在記者看來,鑑於國情、社會環境的不同,育兒觀念或許沒有孰優孰劣之分,但外國父母的育兒觀總能給我們打開一扇新的大門,告訴我們:有時候,還可以這樣做……

而育兒觀念的差異,也體現在對母親這個角色的定位上。

正如我們總是在日常中困惑於一個家庭四個大人帶一個娃的連滾帶爬,在微博與朋友圈裡驚詫於一些外國“超人媽媽”的獨立帶娃能力,卻從來沒想過,這些“超人媽媽”原本是凡人,也有卸下重擔和責任的要求!

更考驗父母尤其是媽媽的二孩時代到來了,怎樣從凡人成為“超人”的經驗,或許我們可以借鑑一下。 詳見A18/A19

■新快報記者 郭曉燕

老外怎麼看·BBS

人在廣州,母親節咋過的?

●Eric Masson,from 美國

我們很早就離開父母來到中國了,對我們而言,和母親的每一次聊天見面都和過母親節一樣,我經常會告訴我的媽媽我愛她,每次回國我也會給她帶禮物,鮮花、Spa服務、衣服等等,你們中國有一句話“愛你在心,口難開”,我覺得不能理解,應該改成,“愛你在心,口常開吧!”

●Paul Wilson,from 英國

我覺得母親節送禮物或者請母親吃飯都可以,不過最好的表達方式應該是讓母親好好休息吧,讓她們做自己想做的事,去看場電影、健身或者按摩都可以,總之這一天她可以迴歸“單身的生活”。

●John Carew,from 挪威

挪威的母親節在2月的第2個禮拜天,和大多數國家的母親節時間不一樣,但對母親的意義都差不多,這一天會變成家庭日,所有的人都要回來陪伴在母親身邊,給母親送花或者親手製作的小禮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