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洲時報特約記者佈列達編譯報道】今年4月中旬,歐盟委員會批准了旨在加強歐盟消費者保護的法律,尤其是“打擊食品質量雙重標準”,並在商業行為法中就此做出規定。2017年9月13日,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稱“我不能接受,中東歐國家的人民只能買到比歐洲其他國家質量更低劣的食品,尤其在品牌和包裝相同的情況下。”歐盟的表態是中東歐國家鬥爭數年的結果,但同時,該法律並未明確禁止企業在不同國家提高不同產品的做法。

多年存在的普遍現象

2012年2月22日,法國《國際郵報》刊文稱,東歐國家的消費者協會發現可口可樂和雀巢咖啡在東歐和西歐國家銷售的同款產品,其配方和口味均有區別。最明顯的不同就是,這些國際巨頭企業在窮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斯洛文尼亞、匈牙利等中東歐國家)使用便宜且對人體有害的果糖漿。這種糖漿使用轉基因玉米制成,價格只有普通糖的一半。Kotányi品牌的香料品質差別也很大。與德國所售產品相比,其在奧地利和波蘭的辣椒粉活性成分更少,胡椒粒更破碎。

實際上,早在2011年2月1日,捷克和羅馬尼亞的兩位歐盟議員就將斯洛伐克消費者協會的報告提交了歐洲議會。報告作者之一,來自捷克的議員Olga Sehnalova質問:“在不同國家銷售的同一品牌,可以調整產品配方,因此導致質量差異嗎?”歐盟委員會當時的回答是:廠商有權利在不損害公共健康的條件下調整產品配方。在歐洲之外,名牌產品因銷售地不同、提供差異性產品的現象非常普遍。美國有法律明文規定,同一品牌若境內外產品品質不同,不可將境外生產的產品拿到境內銷售。

差異性產品不僅存在於成品,跨國連鎖餐飲業“新鮮製成”的食品也是如此。早在2009年,非政府組織“鹽與健康全球行動”就在報告中指出,加拿大的雙層芝士培根漢堡比英國同款產品含鹽量多66%;同一款必勝客比薩餅,新西蘭的食客要比在加拿大多吃一倍鹽。

在當年,學界關於果糖和棕櫚油有害的研究相對薄弱。在歐盟隨後就此舉行的“歐洲大陸因產品質量分裂”研討會上,大部分涉事廠商拒絕出席,可口可樂公司對研究報告的結論表示反對。歐盟層面呢?當時擔任企業和工業專員的Jacques Mc Millan反問道:“有差異又怎樣?導致了什麼不好的後果嗎?”

東歐政客齊上陣譴責

對斯洛伐克報告之後,羅馬尼亞和捷克共和國也進行了食品測試。研究結果顯示,同一產品在不同國家的差異主要涉及脂肪構成--用反式脂肪代替動物脂肪;罐頭/火腿類產品中含肉量的差別;甜味劑的區別--斯洛伐克是人造甜味劑,奧地利是天然甜味劑;用人造香料代替天然水果;以及產品味道和包裝的差異。奧地利的茶葉包裝為利於保持茶葉香氣鋁製袋,而斯洛伐克則是紙袋。同樣是標示125克的莫澤瑞拉乾酪,奧地利出售的產品淨重124克,斯洛伐克的卻只有119.4克。

2017年3月,羅馬尼亞籍歐盟議員Daciana Sarbu對媒體表示“不能對歐洲境內食品質量不平等現象放任不理”。數年前的研究報告和抗爭雖不奏效,卻讓東歐國家更多居民瞭解到跨國公司的區別化生產和營銷策略。Sarbu和捷克籍議員Pavel Poc每次到歐盟總部所在的布魯塞爾開會,都要幫國內的親朋好友代購商品。除了食品,保潔用品配方和質量也有差別,“大家都知道,看似同樣的瓶子裡面裝的是完全不一樣的洗髮水”。

2017年5月,保加利亞總理博伊科·鮑裡索夫召開內閣特別會議,譴責歐洲食品行業的“種族隔離”。鮑裡索夫憤怒譴責“同樣的食品,東歐人民只能吃到比某些國家質量更次的,這是不可接受!是侮辱!甚至可以說是種族隔離主義殘餘!”該國政府也委託專家,對保加利亞和德國、奧地利的食品做出對比檢測。

東歐國家成“二等消費者”

東歐國家政府數年來致力於譴責被跨國企業視為“二等消費者”。2018年4月歐盟修訂的新法規定,執行雙重質量標準的企業將被課以4%營業額罰款。但據歐盟委員會內部透露的消息,歐盟的重點並非敦促有關企業提高東歐國家商品質量,而是為他們找到“合法雙標準”理由,最終使這些企業無需更換產品配方。

布拉格電臺2019年5月報道,捷克籍歐盟議員Olga Sehnalová就歐盟新法分析稱,如果東歐國家不改變法律規定,歐盟修法無法解決問題。根據該國現行法律,廠商無需在包裝上標明生產者。捷克農業部長聲稱,準備對施行“雙重標準”的企業另外課以200萬美元罰款。據介紹,歐美大企業不允許捷克零售商購入為西歐定製的產品,而只能購買其為中東歐市場生產的產品。捷克總理安德烈·巴比表態稱:“絕不容忍歐盟內存在兩種成員國、兩類公民。歐盟公民必須享有同樣的機會和權利。”

捷克工商業聯盟主席Marta Nováková介紹說,捷克共和國對商品徵收的增值稅率在歐盟排名第二。商家為了控制成本,勢必要動原材料的腦筋,並且消費者可能要以更高的價格買到質量更次的商品。保加利亞的法律允許使用“替代”原料生產食品,比如當地生產的奶酪可能並不含牛奶,葡萄酒與葡萄毫無關係……這正給了跨國企業鑽空子的機會。

法媒批評加工食品佔據餐桌?

隨著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為了節省時間,食用越來越多的速食、加工食品。法國統計局Insee發現,最近十年間法國人使用加工食品的比率翻倍。2006年,法國人的日常食品中加工食品佔41%,2017年增加到80%。法國食品安全局Anses2016年的調查發現,在家吃飯時,法國人餐桌上1/3的食品為自家制作,剩下的2/3是工業製成品或外賣。自家廚房逐漸被工廠的“大廚房”取代。

2018年4月,法新社公佈了名為Nutri Net-Santé的研究結果,該調查基於2009-2017年在互聯網上的調查問卷完成,研究對象的年齡中位數為43歲。研究過程中,科研人員要求104980名觀察對象在兩年期間每6個月填寫一次膳食習慣問卷,然後計算其攝入元素的平均含量,將其視為8年隨訪期間的飲食攝入量。在此期間,科學家發現2228例癌症病例,包括108例死亡病例以及739例乳腺癌病例。他們發現日常飲食中“超級加工食品”每增加10%,總體癌症風險增加12%,乳腺癌風險增加11%。

“超級加工食品”主要是完全由糖、脂肪和其他家庭烹飪不會使用的材料--比如氫化油、變性澱粉製作,並加入防腐劑--比如亞硝酸鹽製成的加工產品。比如:批量生產的麵包/蛋糕/餅乾、巧克力棒、甜味調製飲料/汽水、炸雞塊、速溶蔬菜湯、即食飯菜。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認可的國際食品分類標準NOVA,“過度加工食品”還包括:香腸、早餐麥片、水果飲料、水果酸奶、漢堡包、人造黃油,以及嬰兒配方食品--水果、蔬菜泥……

具體說來,脂肪、含糖飲料、添加劑與人類罹患癌症風險增加有關,加工甜食與乳腺癌風險增加有關。科學家初步推斷,原因是加工食品營養品質低,同時脂肪、糖、鹽、添加劑含量高。另外,在製作加工食品的過程中,可能產生了新的對人體有害的物質。

(編輯:秋憶)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