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愛吃動物內臟的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文化內涵?

歐洲 動物 牛雜 烹飪技巧 以禮話歷史 以禮話歷史 2017-11-02

1.

雞雜、牛雜、羊雜、豬肝、肥腸……這些對於中國人來說是餐桌上的美味的食物,外國人卻似乎不屑一顧,甚至表現出深深地鄙夷。

在某屆世界廚藝大賽中,節目組為各國選手準備了一個裝著同樣食材的盒子。

中國人愛吃動物內臟的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文化內涵?

食材

當選手們拿出食材發現是動物內臟時,老外都是這樣的反應:

中國人愛吃動物內臟的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文化內涵?

中國人愛吃動物內臟的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文化內涵?

恐怖

而只有華裔妹子掩飾不住激動地笑了:

中國人愛吃動物內臟的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文化內涵?

笑了

內心ps:這對我們中國人來說不是小菜一碟嗎?

完整視頻請戳:https://v.qq.com/x/page/b0341crjza4.html

曾有一位歐洲美食記者參加中國美食節時,見到食物中有牛肚、豬心、羊肺等動物內臟,發出了“這些東西居然能吃?”的驚歎。這或許代表了大多數外國人的心聲:中國人為什麼愛吃吃動物內臟?

那麼,老外就真的從來不吃內臟嗎?

答案是:當然吃!而且不得不吃!最看不起內臟的歐洲人恰恰吃得最多!

中國人愛吃動物內臟的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文化內涵?

2.

13世紀初,歐洲北部因為天氣原因遭遇了一場長達三四年的饑荒。在饑荒來臨之前,中世紀平民的主食是沒有經過發酵,硬到可以當板磚可以擋箭的黑麵包。而副食,就是放養的、吃草根的豬。面對一頭全身上下都沒幾斤肉的豬,人們會享用它身上的每一個部位,別說內臟,甚至連膀胱都不會放過。

中國人愛吃動物內臟的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文化內涵?

饑荒

饑荒來臨後,食物更是成為了錢都買不到的東西。直到14世紀中旬,歐洲黑死病的爆發……伯恩斯的《世界文明史》說到歐洲的人口在經過黑死病、饑饉等災禍的打擊後至少減少了一半甚至三分之二。饑荒過去,人口極具減少後,歐洲人才又開始吃上了如今他們不屑的動物內臟。

由於歐洲古代缺乏香料調料,烹飪內臟時無法有效清除腥羶騷味,中世紀結束經濟發展起來後的歐洲人便摒棄了曾經用於果腹的動物內臟。

中國人愛吃動物內臟的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文化內涵?

外國人吃飯

那麼,中國人是否有愛吃內臟的傳統呢?

3.

牛雜火鍋、羊雜湯,粉蒸肥腸,爆炒豬肝……這些內臟食物對我們來說,都是司空見慣的餐桌美味,但古代中國也吃內臟嗎?孔子給出了答案。

《論語》中記載了孔子對食物的態度,出現了以下情況的食物都不能吃:食物變質的、顏色不對的、有異味的、半生不熟的、不適應時令的、刀工不好的、調料沒用對的……

中國人愛吃動物內臟的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文化內涵?

孔子

可見,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中國人,在歷史上是沒有吃內臟的傳統,這樣的情況到了唐宋時期才發生了改變。

唐代醫學家孫思邈提出了“以形補形,以髒補髒”的中醫觀點。於是,宋朝時中國人為了身體健康,同時因為經濟發展導致一部分有錢人將目光放到新鮮的食材上,人們便開始運用當時已經成熟的烹飪技術將內臟變成餐桌上的美味,這樣的飲食習慣也沿用至今。

中國人愛吃動物內臟的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文化內涵?

一行不行

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自豪地表示到:中國近代文明進化,事事皆落人後,唯飲食一道之進步,至今尚為文明各國所不及。中國所發明之食物,固大盛於歐美。而中國烹調法之精良,又非歐美所可並駕……

從吃動物內臟的歷史可以看出,我國古代成熟的烹飪技術以及高度發展的物質和精神文明。

4.

鵝肝、魚子醬、松露——當今世界三大珍饈,前兩個都是動物內臟:鵝肝是羅馬凱撒大帝和法國路易十五最鍾愛的佳餚,魚子醬(鱘魚的卵)在西方更是有著兩千多年曆史的高級食材。為什麼西方人吃個內臟就能盡顯高雅而中國人吃內臟會令人唏噓呢?

中國人愛吃動物內臟的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文化內涵?

凱撒

這或許是人們的態度問題。因為食物並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但是吃食物的人卻根據自己的喜好把食材分成三六九等。比如,我們愛吃的內臟在國外不受歡迎,而四川辣醬卻在國外受到了大批忠實擁躉。

中國人愛吃動物內臟的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文化內涵?

辣醬

麥當勞宣佈,10月7日美國境內的一些指定餐廳將限量供應四川辣醬。當天,眾多顧客湧向餐廳搶購,一些店鋪甚至吸引了數千名顧客前來排隊,店家不得不請警方出馬維持秩序。

由於供應量有限,不少食客在排隊數小時後被告知辣醬已售罄。一些沒有買到的顧客還舉起標語進行抗議。網上出現的販賣四川辣醬的黃牛黨甚至將幾包辣醬的價格炒至數百美元。

其實,決定食物是否受歡迎並不僅因為食材本身,人類在歷史文化中形成中的主觀看法以及地理環境等因素也至關重要。

不過,憑藉自古以來成熟的烹飪技術和深厚的飲食文化,中國人表示,沒有什麼食材不能變成餐我們桌上的美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