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見過凌晨三點的布魯塞爾嗎?

為了將合適的人送上歐盟的鐵王座,歐盟各國領導人們已經連續兩天通宵達旦了。

7月2日,無休止的爭論終於被按下了暫停鍵,歐洲理事會定下了初步的四位人選。但一切並沒有萬事大吉,還要等待議會的批准。

即使這場權力的遊戲落幕,大家也心知肚明,撕扯歐洲的遊戲仍將持續。

歐盟峰會通宵達旦“難產”的領導人終於浮出水面

提名

從6月30日至7月2日,漫長的會議之後,歐盟各國首腦們終於累了,就新一屆歐盟領導班子達成了一致。

歐洲理事會於7月2日發表聲明,提名德國國防部長烏爾蘇拉·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擔任下屆歐盟委員會主席;提名比利時首相夏爾·米歇爾(Charles Michel)擔任下屆歐洲理事會主席,提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擔任下任歐洲中央銀行行長,提名西班牙外交大臣何塞普·博雷利·豐特列斯(Josep Borrell Fontelles)擔任下任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

兩男兩女、無一人來自中東歐,這很歐洲。

“這是一次完美的性別平衡,我認為這是值得等待的一個結果,”即將離任的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表示,“我真的為這一結果感到高興——畢竟歐洲是位女性(歐洲全稱歐羅巴來自希臘神話中一個公主的名字)。”

被受關注的依然是歐盟委員會主席,作為歐盟的鐵王座,這一職位將掌舵未來歐盟的航向。

現年60歲的馮德萊恩是一名醫生和經濟學家,是德國總理默克爾領導的基民盟成員,於2013年12月出任國防部長,是德國曆史上首位女性國防部長。如果提名獲得通過,她將創造多項紀錄,不僅將成為歷史上首位擔任歐盟委員會主席的女性,還會成為52年來首次將擔任歐盟委員會主席的德國人。

作為自己手下的人,默克爾免不了要力挺。會後,默克爾表示,在歐洲理事會的投票中,馮德萊恩的提名沒有遭到反對。

或許馮德萊恩的確是適合這個職位的,畢竟她是典型的歐洲一體化倡議者。2015年,她曾接受德國《時代週刊》的採訪,彼時她就表示,自己的目標是一個更加一體化的歐洲,並希望她的子孫後代生活在“歐洲合眾國”。此外,她還表達過對建立歐洲軍隊的支持,以及對英國脫歐的遺憾。

但這並不意味著馮德萊恩能順利晉級為正式人選。7月15日,歐洲議會將在第二次全會就馮德萊恩的歐盟委員會主席提名進行表決。如順利通過,她將獲歐洲理事會正式任命;如未能通過,歐洲理事會須在一個月內推出其他人選,直至歐洲議會批准通過。而擔任德國防長後的馮德萊恩,表現並不如人意,開支不當、管理不善的質疑聲依然存在。

馮德萊恩並沒有立即表態,而四名人選中另外一名女性——克里斯蒂娜·拉加德則在被提名後立即宣佈,將在提名期間暫時卸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一職。現年63歲的拉加德將成為第一位非專業經濟學家出身的歐洲央行行長,也將是第二位領導歐洲央行的法國人。她在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擔任法國財政部長。

西班牙則對此次會議中的收穫感到自豪。對於博雷利被提名擔任下屆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對媒體表示,西班牙“捲土重來”。

不過,新一任歐洲議會議長的人選仍然空缺,但由於此前歐盟委員會主席等人選遲遲無法敲定,所以該項選舉推至7月3日舉行。

難產

挑燈夜戰和無休止的辯論,是這次歐盟峰會的主題。

因為這五個職位有太多講究。美聯社指出,歐盟有28個成員國(包括英國),在挑選領導層時,不僅要考慮的地區平衡,比如東歐和西歐,也要考慮到經濟差異,大國和小國,男女性別比例等。

顧大局的默克爾在會後就表示,四位人選無一人來自中東歐國家,各成員國傾向於由中東歐國家候選人擔任歐洲議會議長,從而在實現“男女各半”的性別平衡後,維繫歐盟領導層的“地域平衡”。

畢竟在前一屆的領導班子中,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是盧森堡人,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來自波蘭人,而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歐盟“外長”莫蓋里尼、歐洲議會議長塔亞尼均為意大利人,美聯社稱,這個陣容“不成比例地”傾向於意大利。

對於平衡的追求,似乎讓人忘了馬克龍那句“這一僵局是歐盟的敗筆”。

過去一個月,布魯塞爾見證了這五個職位的一次又一次的“難產”。磋商已經不足以解決歐盟各國首腦之間的分歧了,此前,已有三次相關會議,但每次的結果都是問號。

在上月20日-21日凌晨的會議中,歐盟各國領導人甚至與世隔絕,切斷了電話信號,但數小時的談判仍沒能打破僵局。現有的三位候選人,即韋伯、歐盟委員會副主席蒂默曼斯和歐盟反壟斷專員維斯塔格,沒有一位能夠獲得超過半數以上的支持。

根據歐盟的規定,歐盟委員會主席的人選需要獲得歐盟28個成員國領導人中至少21人的認可,並且獲得歐洲議會751名議員半數以上支持。

眼見選舉持續無果,在大阪出席G20峰會時,默克爾與馬克龍悄悄在私下達成了一致,希望提名現任歐委會第一副主席、荷蘭前外交大臣弗蘭斯·蒂默曼斯出任歐盟委員會主席。

焦急的不只是默克爾和馬克龍。對於歐盟各國首腦而言,如果無法趕在本週新一屆歐洲議會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前取得共識,議會將可以拋開協議限制,向更多候選人開放競爭,之後的混亂局面可能不亞於脫歐。

只不過,默克爾和馬克龍的密謀遭遇了滑鐵盧,中東歐國家和中右翼陣營強烈反對,因為蒂默曼斯曾經參與歐盟針對波蘭和匈牙利兩國政府的法治調查,這導致他在中東歐“樹敵”頗多。

CNN分析稱,最後達成的提名是“典型的歐洲結果”,是經過幾天相互妥協後,艱苦達成的“共識”。選擇提名被視為鷹派保守派的範德萊恩,是為了安撫匈牙利強硬派領導人維克托歐爾班。但這一與法德初衷背離的提名,或許會讓二者不滿,因此,歐洲理事會提名了拉加德,為了拉攏馬克龍。

一次近乎完美的平衡就此誕生。

撕裂

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副研究員扈大威表示,歐盟機構的負責人還是要體現主要成員國之間的權力平衡,是複雜的權力交換,歷來就會比較複雜。其實,現在的結果多少能反映出歐盟主要成員國的關注焦點。

扈大威分析稱,以歐央行行長為例,這個角色比較吃重,其對於貨幣政策的把控將會影響未來歐盟整個經濟脈絡。目前,從貨幣政策來看,除了德國是一派外,包括法國在內的南歐國家則對歐元區的改革有很大分歧。而歐央行受德國央行的影響比較大,所以一般會要求與德國立場比較接近的,而由拉加德來擔任歐央行行長,德法之間可能形成了某種默契。

平衡時歐盟選舉的關鍵詞,但撕裂卻是現在歐洲的關鍵詞。

出現如今的混亂局面,五月的歐洲議會選舉逃不了干係。彼時,當時歐洲人民黨和歐洲社民黨史上第一次失去了多數席位,給了自由派和綠黨可乘之機。極右翼勢力開始大殺四方。

“這次選舉是決定今後歐洲發展走向的重要事件。它關係到歐洲是重走民族國家的老路,還是加強歐洲的一體化發展以應對全球化挑戰。”德國之聲曾這樣評價5月的歐洲議會選舉。

扈大威也表示,如今,整個歐洲政治發展,從成員國的角度來看,傳統的政治體制受到挑戰。以前是中左、中右的主流政黨輪流執政,這樣會讓整個體制比較中立,雖然可能有傾向性,但不至於極化。但現在的政治經濟形勢下,有些政黨劍走偏鋒,從極左極右的角度把選票從中左中右的主流政黨分離走,導致中左中右也可能會拿一些比較極端的議題來爭取選票。

環保議題就是其一,在歐洲議會選舉中異軍突起的綠黨就以關注氣候變化為核心。6月21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閉幕的歐盟夏季峰會中,歐盟28國領導人未能就具有里程碑意義的2050年氣候目標達成一致,波蘭、匈牙利、捷克等中東歐國家對實現“碳中和”並不買賬。這些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的歐盟國家擔心,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可能會對本國的未來發展構成限制和障礙。

但更為富裕的其他成員國卻不願為其“買單”,幫助這些中東歐國家彌補經濟的損失。鴻溝便開始拉大。

“以前為了保持相對平衡,像歐委會主席這種職位,一班會找中小國家來擔任。現在是來自德法,好處是可以得到來自德國和法國的更多支持,使得歐盟的各種政策和方案的實施更容易。”此外,扈大威還表示,歐洲議會選舉結果出來之後,能感覺到政黨政治碎片化的傾向比較明顯,需要行動力比較強的歐盟機構來解決現在分歧。

北京商報記者 陶鳳 湯藝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