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人的近代歷史上,殖民擴張似乎是他們心裡“念念不忘”的一道必備主菜。像早期大航海時代的西班牙、葡萄牙,到後來的“海上馬車伕”荷蘭,以及將殖民事業推到頂峰的英法兩國。

同為歐洲列強,由匈牙利和奧地利在1867年組成的“二元制”國家奧匈帝國,為何沒有“隨波逐流”,在殖民道路上分得一杯羹呢。

同為歐洲列強,奧匈帝國為什麼不熱衷殖民擴張?

▲從奧匈帝國的民船旗可以看出奧地利和匈牙利兩個國家聯合統治


1.尷尬的國情

一般來說,殖民擴張也好,航海遠行也罷,一個大前提就是這個國家得靠著海。如果沒有海,當地的人民壓根就不會想著要出海做什麼貿易,很少有機會進行殖民擴張。

同為歐洲列強,奧匈帝國為什麼不熱衷殖民擴張?

很巧的是,奧匈帝國就面臨著這樣的處境,全國上下,僅僅有亞得里亞海一個出海口,指望它去殖民擴張,多少有點不公平。

更無奈的是,亞得里亞海港口如果沒有意大利點頭,奧匈帝國想出海,同樣是痴人說夢。所以,從國情的角度來說,奧匈帝國不是不熱衷於殖民,而是真真切切的“做不到”啊。

雖然與英、法、荷、西、葡一樣,奧匈帝國同為歐洲國家,但是前者屬於大西洋沿岸國家,而後者屬於地中海沿岸國家。作為奧匈帝國的前身,奧地利地處地中海東北部,西歐東部,歐洲中部。

同為歐洲列強,奧匈帝國為什麼不熱衷殖民擴張?

國內海岸線太短,出海口稀缺,且位於地中海深處。雖然奧地利曾經染指過意大利,有了一定的出海空間,但是眾所周知,自從殖民時代開始,大西洋上來往的船隻已經遠遠超過了地中海。

同為歐洲列強,奧匈帝國為什麼不熱衷殖民擴張?

▲大西洋貿易也成了歐洲資本主義發展的第一桶金

的確,地中海航路的沒落與奧斯曼帝國的興起(阻礙商路)有一定的關係。但如果從地理的角度看,大西洋比較寬闊,更適合大型航船的出行,而地中海相對來說有些狹窄,出海的難度也比較大。

同為歐洲列強,奧匈帝國為什麼不熱衷殖民擴張?

▲奧地利和匈牙利的哈布斯堡家族領地自古就被周圍的勢力堵得嚴嚴實實

儘管地中海航路在近代已經沒落,但是奧匈帝國依然渴望在地中海得到一個出海口,這也就是為什麼,奧匈帝國一直都在打巴爾幹半島的注意,甚至為此都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不為別的,就是奧匈帝國想找到一個良好的出海口。

近代以來,海權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像奧匈帝國這樣的“旱鴨子國家”,似乎逐漸要退出歷史的舞臺。

同樣沒有良好出海口的俄羅斯,在彼得大帝時代,通過與瑞典的作戰,拿下了波羅的海,這才勉強可以從波羅的海進入北海,進行與其他國家的貿易。

同為歐洲列強,奧匈帝國為什麼不熱衷殖民擴張?

▲彼得大帝,讓俄羅斯人“開眼看世界”

那為何奧匈帝國不能學習俄羅斯,用舉國之力來入侵巴爾幹半島?

實際上,雖然奧匈帝國當年有著強大的軍事實力,但是依然無法做到運用舉國之力。這就得了解一下奧匈帝國極其複雜的民族問題了。其實在歐洲,從古至今,民族問題一直是中東歐地區的“心腹大患”。

畢竟中東歐地區不同於西歐的英法等國家,在近代已經完成了統一和集權,人民對國家也有著強烈的認同感。中東歐地區曾經在歷史上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當19世紀帝國分裂之後,形成了大大小小數十個民族,境內擁有兩個兩個強大的邦國(普魯士和奧地利)。

普魯士的俾斯麥就是顧忌民族問題,提出在神聖羅馬帝國的廢墟上建立一個屬於德意志人的“小德意志”(也就是後來的德國)。

同為歐洲列強,奧匈帝國為什麼不熱衷殖民擴張?

▲從後來的歷史看,俾斯賣的“小德意志”的確起到了團結國家的作用

但是奧地利卻渴望建立一個囊括神聖羅馬帝國領土上所有民族的“大德意志”。在與普魯士爭奪領導權不幸敗北後,這才和匈牙利合併,組成了奧匈帝國。也許是“緣分”,之前奧地利渴望的“多民族國家”,在奧匈帝國得到了徹底的實現。

在民族成分上,奧匈帝國由11個民族組成,日耳曼人(奧地利主要民族)和匈牙利人雖然多,但也不過各佔24%和20%左右,這兩個民族在文化上也有著一些有意無意的矛盾。

同為歐洲列強,奧匈帝國為什麼不熱衷殖民擴張?

另外,他們始終沒有統一的語言,確定其中一方的語言做官方語言,勢必會引起另一方的的強烈反對。更要緊的是,作為帝國的主體民族,日耳曼民族和匈牙利民族其實不佔統治地位。奧地利的日耳曼人只有36%,匈牙利的匈牙利人也不到半數,捷克人、斯拉夫人都想在奧地利獲得更大的發言權。

民族眾多本身就不好管理,偏偏19世紀的歐洲,充斥著大量民族主義的聲音。本來奧匈帝國就是個“民族大拼盤”,少些矛盾就不錯的,指望全體人民同心同德,更不可能。

同為歐洲列強,奧匈帝國為什麼不熱衷殖民擴張?

▲一戰的導火索“薩拉熱窩事件”,一定程度就是體現了奧匈的民族矛盾

再者說來,就算奧匈帝國真的入主巴爾幹半島,有了良好的出海口進行殖民貿易,那麼誰去移民到新的土地上呢?上面提到日耳曼人數量方面在國內本來就沒有壓倒性的優勢,如果再次移民他鄉,從統治者的角度看,無疑是得不償失的。

當然了,近代西方的殖民浪潮,奧匈帝國並不是沒有看在眼裡。其實早在19世紀上半葉,也就是奧匈帝國的前身奧地利時代,奧地利親王弗里德里希大公就開始籌辦現代化海軍。

畢竟奧地利人經常和西歐國家打交道,心裡也一些海軍、海權的意識。但是匈牙利就不同了,作為一個內陸國家,海上貿易乃至於殖民擴張,他們的確不會想那麼多。

這也就造成了一個問題,作為奧地利和匈牙利合併成的國家,至少在海權、殖民貿易方面,雙方是不一致的。同時奧匈帝國有三個不同的政府,匈牙利政府、奧地利政府和中央政府。奧地利和匈牙利有自己的議會和首相,自己決定自家的政務,而對外事務則由中央政府處理。

同為歐洲列強,奧匈帝國為什麼不熱衷殖民擴張?

▲作為半內陸國家,奧匈帝國沒有殖民的動力

三個政府的權力時有交叉,這也讓國家政策運行時經常會有摩擦而且低效,像殖民貿易這樣動搖國本的大問題,一直具有強烈的分歧,自然無法舉“傾國之力”去尋找出海口了。

雖然奧匈帝國高層對殖民貿易不感冒,但是我們都知道,在近代歐洲歷史上,國家大事也從來不是最高統治者就可以為所欲為的。

如果說在15世紀,資產階級還沒有取得絕對的話語權,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事業由皇室一手操控。但是到了19世紀,資產階級在歐洲確定了統治地位,殖民貿易這樣的事情,自然是資產階級說了算的

那麼,奧匈帝國的資產階級,難道不知道其他國家的資產階級在大規模地享受著殖民貿易的好處,而自己卻無所作為嗎?


2.經濟的取捨

俗話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儘管奧匈帝國的資產階級渴望進行殖民貿易,但是從某種意義上說,奧匈帝國並不屬於一個工業國,雖然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它的國家工業生產總值佔全世界的4.4%,放眼全球,也可以排到第六名的寶座。但是,偏偏就是不適合整海外殖民貿易。

首先前面提到,奧匈帝國是由奧地利和匈牙利合併而成的。奧地利這個國家,之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稱霸中歐,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它領內多山,可以做到進可攻,退可守。

但是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奧地利的“多山”一瞬間變成了劣勢,畢竟工廠更適合建立在平原上。不過奧地利畢竟挨著西歐資本主義強國,在這方面多少也可以沾點光。

同為歐洲列強,奧匈帝國為什麼不熱衷殖民擴張?

匈牙利倒是多平原,甚至境內還有一些石油,但是匈牙利作為東歐國家,在近代他們長年的關注點並不是發展資本主義,而是如何防止“異教徒”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入侵。所以一直以來也很少有過資本主義的基礎。

同為歐洲列強,奧匈帝國為什麼不熱衷殖民擴張?

▲奧斯曼帝國對於匈牙利來說,一直是心腹大患

合併後的奧匈帝國,經濟發展一直都不是很平衡,奧地利方面始終壓著匈牙利一頭。儘管如此,奧匈帝國的經濟量依然無法撐得起殖民貿易的重量。

所謂的殖民貿易,說白的就是兩種方式,一種是從殖民地掠奪發展工業的原材料,這種方式主要是流行於15、16世紀,另一種則是向經濟不好的國家傾銷自己的商品,這種方式在英國人的手上,練就得“爐火純青”。

但是放眼19世紀下半葉的全世界,拉丁美洲吹起了獨立的號角,加拿大屬於英國人的勢力範圍;非洲此時正處於被英法比荷德等國家瓜分的前夜,不過這些瓜分者中並沒有奧匈帝國的名字;大洋洲同樣在“日不落帝國”的餘暉之下,亞洲除了日本,都已經成了列強的天地,奧匈同樣無法插手。

同為歐洲列強,奧匈帝國為什麼不熱衷殖民擴張?

▲被徹底瓜分的非洲

殖民地被瓜分完畢,這個問題不僅困擾著同時代的德國,奧匈帝國也是受害者。不過德國人走了殖民貿易的第二條道路,向其他國家傾銷自己的商品。

可是奧匈帝國卻做不到。畢竟當時的德國通過普法戰爭佔領著擁有鐵礦的洛林,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大展神威。但奧匈帝國不行,資本主義的底子實在是太薄,僅僅可以滿足國內市場的需要,根本無暇顧及海外。

因為奧匈帝國的東部匈牙利適合發展農業,所以在20世紀初期,奧匈帝國成為了全世界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面粉出口國。但是值得一提的是,麵粉這種商品,當時的絕大部分國家都可以生產,並沒有什麼競爭力可言。

所以在經濟上,並不是很發達的奧匈帝國,自然沒有了發展殖民貿易的動力。那麼,在熱衷於殖民的歐洲,奧匈帝國在忙些什麼?


3.帝國的野心

同為歐洲列強,奧匈帝國為什麼不熱衷殖民擴張?

這個世界上的戰略思維總體來說有兩種,海權思維和陸權思維。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沿海國家或者島國,一般比較注意海上貿易以及海上遠征,這是海權思維。而內陸國家或者半內陸國家,更注重的是維護自身區域的一定地位,也就是陸權思維。

奧匈帝國當然是屬於陸權思維的國家。也就是說,拋去客觀上無法出海的原因,奧匈帝國主觀上對殖民貿易“志不在此”,也是一個無法忽視的思考點。

的確,奧匈帝國追求的,正是對歐羅巴大陸的霸權。其實這個也怨不得奧匈帝國,仔細看看它在歐洲的位置,西邊說曾經在普(德國)奧戰爭中打得自己狼狽不堪的德國,東邊是一直以來不是太好對付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南邊是自己之前染指過的意大利。

奧匈帝國夾在這個“四戰之地”,混不好就像春秋戰國時期的韓國,只能做到自保。但混得好就是隋唐時期的李淵,可以稱霸天下。

湊巧的是,奧匈帝國的前身,奧地利的統治家族,就有著一種天生的征服欲。它就是被譽為統治整個歐洲的大家族“哈布斯堡家族”。

在世界歷史上,出現過很多征服者家族,比如說蒙古孛兒只斤家族,比如說阿拉伯穆罕穆德家族。這些家族的征服事業都是在馬背上完成的。儘管哈布斯堡的征服之路也經歷了戰爭,但更多的是通過聯姻的方式。

不僅獲得了奧地利的統治權,甚至後來整個神聖羅馬帝國,還有殖民大國西班牙都是哈布斯堡家族說了算。

哈布斯堡這樣的宗法關係,帶有強烈的不平等性和封閉性,從歷史的角度看,並不利於生產力的發展。

古往今來,古老的宗法關係必然擋不住社會的大變革。尤其是當歐洲民族主義抬頭後,各個國家開始拒絕哈布斯堡的統治,哈布斯堡在歐洲的權威,逐漸下降。

哈布斯堡家族曾經染指歐洲的榮耀,印刻在了奧匈帝國統治者的心上,因此,奧匈帝國對海外殖民地的興趣自然沒有那麼深了,他們只對歐洲霸權充滿興趣。

不管是出於對歐洲霸權的爭奪,還是對出海口的爭奪,總之奧匈帝國最早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個中東歐帝國,也在這次大戰中,徹底滅亡。

同為歐洲列強,奧匈帝國為什麼不熱衷殖民擴張?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