甌江時評|推進垃圾分類要有“新動作”

垃圾分類是一種新時尚。這不,武漢市在垃圾分類上又有了新的動作,前不久,該市啟動了“支付寶垃圾分類回收平臺”,市民只要手機點一點,廢棄家電就被上門取走,還能換錢換物攢積分和螞蟻森林能量。兌換來的積分有什麼用?市民可以通過環保積分兌換體系,兌換電影票或是“餓了麼”券,至於積攢的螞蟻森林能量,螞蟻金服會出資負責相關樹木的培育。可以說,這兩項瞄準年輕群體的“娛樂化”操作,對普及年輕人的垃圾分類意識有很好的促進意義。

如何讓垃圾分類成為全民行動?現在各個地方都在進行創新性的探索,一些地方利用“互聯網+”數據平臺,一些地方將廚餘垃圾處理成有機肥料,再向市民免費派發,而上海從7月1日起,將對垃圾實施強制分類,如果市民或企事業單位違反相關條例規定,將被處以罰款……瀏覽各地新聞,地方政府對於做好垃圾分類工作可謂是絞盡腦汁,只要有利於垃圾分類的做法,都願意努力嘗試,以期取得良好成效。

眾所周知,做好垃圾分類工作很難,主要原因一是市民在垃圾分類過程獲得感不強,二是簡單粗暴處理垃圾的傳統觀念依然佔據主流。要想讓垃圾分類真正能成為人人的自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瑞典在培養國民垃圾分類意識上花了一代人的時間,他們從娃娃開始培養垃圾分類意識,在學前教育階段就普及垃圾分類的知識。尤其是在垃圾容器上,他們可謂“匠心獨到”, 把放飲料瓶的垃圾桶的投擲口設計為圓孔形,把扔硬紙盒和紙板箱的容器口設計成信封狀……他們根據垃圾的大體形狀,設計了各種分類垃圾桶,這樣,大大減少了隨意扔垃圾的現象。誠然,瑞典的這種做法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我們一下子做起來還有很大困難,但是在培養公民垃圾分類意識上卻不能有再等等看的心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抓好垃圾分類工作,在學校層面,必須從孩童抓起,將垃圾分類納入校本課程中,時時教,時時踐行;在社會層面,需要以經濟補償、科學引導等多重舉措來推動垃圾分類,並且要持之以恆,不能有半點鬆懈。

垃圾分類看似是小事,實則是社會文明水平的具體體現,也是重大的民生實事。它關係著大眾的生活環境,換一句話說,做好垃圾分類工作也是美好生活的重要內容。沒有人可以離開土地和空氣生活,垃圾分類不是一個人的事、一家的事,需要全社會每個公民都建立起保護自己家園的主人翁意識,從我做起,從當下做起。

(鄭委)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