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興與諾亞,聽聽財富管理同行的“公道話”

承興與諾亞,聽聽財富管理同行的“公道話”

·關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2761篇原創首發文章

無巧不成書,週一是下半年的第一週,和某持牌、大金融機構財富管理中心的朋友吃飯,朋友說他們正在開半年度會議,要把諾亞財富當標杆學習。沒想到當晚,諾亞踩雷承興的事就報了出來。很多私募同行討論得非常激烈,抨擊諾亞不該犯低級錯誤。

說諾亞是行業標兵,很多人都認;諾亞一出風險,就變成同行的笑談。在譴責承興的違約行為,為投資人祈禱能最大程度追回投資的時候,財富管理行業的同行們到底該怎麼看這件事呢?

承興與諾亞,聽聽財富管理同行的“公道話”

該承擔的責任必須承擔

從公開資料看,承興違約還不了錢是確定的事,涉嫌欺詐的概率較大,能否實錘需等待法庭的判決。按照一般程序,債權違約發生後,基金可以根據合同條款的約定,要求處置抵押物,要求凍結債務人的相關資產,要求承擔連帶責任。債務人需要承擔違約的所有後果。欠債還錢天經地義。

作為基金的管理人,在違約發生後,第一個責任是代表基金和基金的投資人,採取所有恰當的法律手段,最大限度地為投資人挽回損失。諾亞不僅是產品的銷售機構,諾亞旗下的歌斐資產是基金的管理人。諾亞在這個責任上,是否負責了呢?

如果是一般的違約,不至於直接刑拘債務人的董事長,一般是和債務人打官司。若媒體報道屬實,確實是諾亞主動報案,以欺詐為由刑拘債務人董事長,其原因當是諾亞試圖尋求在後續的法律訴訟中能獲得某些優勢。

因為承興的債權人不止諾亞一家,在承興違約的情況下,哪個債權人的法律行動採取更迅速、資產保全措施採取更快、法律地位更主動,將直接決定了能不能比其他債權人拿回更多的錢。

在多個債主追債的情況下,不僅債主和欠錢的上演的是貓和老鼠的遊戲,各個債主之間也是一出無間道,誰都想比別人先拿回來錢——錢是拿一分少一分的。

所以,從這個角度講,諾亞當是在做了全面的法律分析後,盡其所能做出的主動出擊,盡到了管理人的責任。確切地說,是踩雷之後,果斷選擇主動暴雷,爭取主動。

網上有些帖子說“不是我抓你(羅靜),就是你抓我,還不如我先抓你”,這是譁眾取寵了。在承興和諾亞的債務關係中,諾亞沒什麼要被抓的,諾亞是正義的一方。

在債務關係之外,另外一個關係中,基金管理人可能要“被抓”,那是因為,管理人和投資人的關係。如果投資人認為管理人沒有盡到勤勉盡責的義務或者存在虛假陳述,投資人有權對管理人提起訴訟,要求管理人賠償投資人的損失。就如同股民可以告上市公司或者上市公司大股東,要求其賠償投資損失一樣。

國辦發〔2013〕110號《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資本市場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保護工作的意見》明確,基金管理人、託管人等未能履行勤勉盡責義務造成基金份額持有人財產損失的,應當依法賠償。至於說法律如何界定“未能履行勤勉盡責義務”,就要看法院的判決了。

不管私募還是公募,只要做了基金管理人,就需要承擔勤勉盡責的義務,需要對得起投資人的信任,該承擔的責任一定要承擔。

承興與諾亞,聽聽財富管理同行的“公道話”承興與諾亞,聽聽財富管理同行的“公道話”

不該背的鍋不背

什麼是不該背的鍋?剛性兌付和以逼迫管理人剛性兌付為目的的維權、抹黑甚至暴力威脅。

2018年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發佈《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禁止剛兌。

很多投資者不明白為什麼要打破剛兌,剛兌不是保護投資人利益嗎?為什麼要打破它?政策制定者有從金融系統性全局考慮的因素,此處不表。對投資者而言,我們只需回到常識——公平。

投資人和管理人之間本質是一種投資人出錢、管理人出力的合作關係。投資人和管理人之間有一個共同的目標:一起賺錢。

管理人出力賺管理費(某些產品有業績提成),投資人不出力但賺投資收益。如果基金賺了錢,投資人賺絕大部分投資收益;虧了錢,投資人卻要求管理人剛兌保本,這對管理人是不是不公平呢?長此以往,將沒有人願意做管理人,投資人也沒有賺更高的收益的可能了——雙輸。

打破剛兌,讓投資者自己承擔自己該承擔的責任,是公平契約,是促進有能力、有水平的管理人持續湧現、為投資者創造更多價值的保障。

如果我們今天看同行出事,無論事實真相,舉著保護投資者利益的道義大旗,讓一個同行背鍋倒下,下一個倒下的可能就是自己。

承興與諾亞,聽聽財富管理同行的“公道話”

財富管理機構的價值

承興事件中,很多人質疑風控的缺失。金融投資的本質是風控,風控的基礎是基於能掌握信息的判斷。

2008年爆出的麥道夫事件是本世紀最大的詐騙案。麥道夫經營的對衝基金以長期穩定的高回報吸引諸多投資者,在長達20年的時間裡,用龐氏騙局構建了高達500億美元的騙局,73歲的麥道夫被判處150年監禁。

麥道夫的詐騙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最古老的“龐氏騙局”:用新客戶的本金支付老客戶的收益。麥道夫的廣告語是:“客戶們知道,伯納德·麥道夫本人追求完美無瑕的從業記錄,致力於公平交易,並保有高尚的道德標準,這些一直以來都是本公司的標誌。”

簡直不可想象,如此簡單的騙局欺騙了這麼多年、這麼多人。

麥道夫的投資者中包含匯豐銀行等專業的機構投資人。為什麼機構會犯錯?機構的背後也是人,神話機構的專業能力,其實是神話機構裡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是人就會犯錯,任何神話都是盲從和愚昧的後果。騙子之所以存在,就是利用了受騙者無法100%全面、準確地掌握信息。

和投資最像的職業是什麼?德國最偉大的投資家安德烈·科斯托拉尼認為,和投資最相像的職業是醫生。醫生在為患者治病的時候,面臨著病症的不確定性,存在各種風險,醫生需要評估各種情況,做出最佳的治療方案。儘管如此,發生醫療事故依然是必然存在的概率事件。

風險控制也如醫病。風險無法消除,只能基於掌握的信息,用合適的方式去減弱和化解風險。投資者必須認識到風險存在的必然性,做好損失的準備,才有可能在風險發生時能更好地處置。

財富管理機構,或者說專業投資機構的價值在於它是專業的“醫生”,盡其專業所能規避風險,創造價值。不能因為出現一兩個風險事故,就否認醫生的所有價值。

承興與諾亞,聽聽財富管理同行的“公道話”承興與諾亞,聽聽財富管理同行的“公道話”

守住利益衝突的底線

諾亞是第三方理財行業的締造者和標杆。第三方理財的本意是從獨立客觀的中立者的角度,替投資人選擇投資產品。但是,從2017年開始,大量第三方理財機構陷入困境。

和諾亞同樣在美國上市的鉅派集團2018年虧損超過3億元人民幣,市值跌到不足1億美元,產品延期兌付,員工舉報管理層“利益輸送,侵耗公司財產”。上網搜一下,凡是略有規模的第三方理財公司,幾乎都有產品延期、暴雷的風險事件發生,只是“壞賬率”多高的問題。

曾經風光的第三方理財集體走下神壇。為了控制風險,很多第三方理財公司都從純粹銷售產品,轉向了資產管理端,均有私募基金牌照,有自己的資產管理公司,希望能從資產端深入把握風險,但終究是無功而返。反而是自己管理的產品,出風險的更多。

說到底,第三方理財遇到瓶頸的根本原因,正如其名:“第三方”真的成了客戶和項目的“第三方”,要不哪邊都無法避免利益衝突,要不哪邊都不能堅定地站在一起。

做資產管理端/基金管理人,就應該堅定地站在客戶利益這邊,以客戶資產的保值增值為己任,而不是為了促成項目賺取利潤,向項目方妥協;做產品銷售、向項目方收費必然拿人手短,不得不替項目方背鍋,讓投資人質疑,裡外難做人。

回顧第三方理財蓬勃發展的這些年,不可否認,第三方理財作為金融媒介,確實在傳統融資渠道之外,集合投資人的資金,為實體經濟輸入了大量血液,也為不少投資人創造了收益。

曾幾何時,第三方理財佔據了非標債權的主力,也是私募股權基金的主要融資渠道。不少暫時融資困難的優質企業在第三方理財的支持下,度過難關,獲得長足發展;不少支持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VC/PE基金以能獲得頭部第三方理財公司的認可而自喜。

其實,不只是第三方理財碰到問題,包含私募基金公募基金在內的整個財富管理行業都存在結構性問題。

某些行業害群之馬給投資人造成慘重損失,不少投資人對私募行業心存畏懼,各種偏見讓真正想做事的私募舉步維艱,多個地方停止了投資類公司的註冊,不少大廈甚至明示“涉及私募基金公司、p2p公司的,一律不予進駐”。

承興與諾亞,聽聽財富管理同行的“公道話”

提高准入壁壘,行業洗牌,對投資人是件大好事。面對複雜的投資環境,人性的善惡博弈,詐騙手法的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每個財富管理同行都不輕鬆。顯然,抱怨和嘲諷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行業多事之秋,正視問題,勇於承擔,永遠站在投資人的一邊,有雷排雷,無雷自查,方是正道。

承興與諾亞,聽聽財富管理同行的“公道話”
  • 作者簡介:冀田,領復資本合夥人、註冊金融分析師(CFA)、《家庭投資和家族辦公室》一書作者,風險投資投資人。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 圖片 | 視覺中國 」

承興與諾亞,聽聽財富管理同行的“公道話”承興與諾亞,聽聽財富管理同行的“公道話”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眾號:qspyq2015

商務合作:[email protected]

投稿、內容合作、招聘簡歷:[email protected]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