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非遺”在鶴峰 活起來

儺戲 南戲 文化 湖北日報網 2017-06-11
喜看“非遺”在鶴峰 活起來喜看“非遺”在鶴峰 活起來

湖北日報網訊(全媒體記者李彥睿 通訊員陳勇)柳子戲、花鼓燈、薅草歌、麻水川號兒、南戲、燕將班……6月9日晚,鶴峰縣會議中心,一場“非遺”盛宴上演;牟炳菊、彭文照、蘇國民等,一位位“非遺”傳承人登舞,一拂袖,一轉腔,一回眸,現場掌聲雷動。

“非遺的產生與繁榮與社會人文、自然等環境密切相關,失去了特定的環境,非遺便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壤和空間。” 鶴峰縣文體新廣局局長庾運章介紹。鶴峰縣擁有《儺戲》《土家族打溜子》兩個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還有《鶴峰滿堂音》《鶴峰柳子戲》《鶴峰山歌》《鶴峰花鼓燈》等四個省級保護項目。但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務工經濟”帶走大量青壯年,其中該縣常年務工人群達4萬人左右,“非遺”首先遭遇了人的難題。其次,多元文化的衝擊,不可避免擠壓了傳承的空間。

如何讓遺存民間的傳統文化活起來?政府出手,組織展演,推廣。

2014年6月14日,全國第九個“文化遺產日”,鶴峰縣首次舉辦“我的家鄉、我的夢”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文藝展演活動。當晚,曾經只能在山鄉屋場零星演出的山民歌、柳子戲、儺戲、南戲、滿堂音、漁鼓、三棒鼓、花鼓燈等16個節目登上縣裡大戲臺,一時轟動全縣。

這以後,文藝展演每年不間斷舉辦。三年裡,縣、鄉、村三級文藝展演一場接一場。潛移默化中,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鄉土文化愛好者的行動自覺——《土家打溜子》傳承人蘇國民自己購買服裝道具,堅持每月到白果小學義務教授學生,目前已經有5位弟子能夠登臺表演。鄔陽鄉撒葉嗬表演隊,籌資參加湖北省首屆文化藝術節,引起高度關注。五里鄉滿堂音劇團,在表演中探索傳承與利用之路,在湖南石門、桑植,湖北的五峰等縣市累計演出100多場……

“精準扶貧讓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越來越好,返鄉創業的青壯年越來越多,為非遺的挖掘、整理、傳承與光大拓開了更廣闊的空間。”長期從事“非遺”挖掘與傳承的太平鎮文體中心幹部唐勇介紹,全縣甩掉貧困戶帽子的57930人中,已有近3000人向傳承人學習各類非遺文化技藝,正成為鶴峰非遺傳承的中堅力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