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走雲南”:再進怒江,怒江又變了!

細看過去70年,雲嶺大地滄桑鉅變。

雲南日報報業集團特別推出“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雲報集團全媒體“尋走雲南”系列報道。我們將在未來一段時間,走進田間地頭,走入百姓生活,走遍雲南全省,帶您一起悅讀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雲嶺大地上的精彩故事。

第一站,怒江。

再進怒江,怒江又變了。

5年前到怒江,江上的溜索和旁邊新橋的對比讓人印象深刻;3年前,記住了怒江兩岸整齊的新建安居點;如今再到怒江,通達橋的彩燈照亮夜色中的江水,瀘水城怒江西岸商業街上,人們愜意漫步江畔。

怒江的橋

代表著怒江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在怒江,當我們談論橋樑時,談論的其實是怒江百姓的生活變遷。

一根百米長的溜索橫跨洶湧怒江,兩頭分別拴在江兩岸的岩石上,一高一低,構成溜索橋。溜索橋是怒江最獨特的橋,兩端連著江岸,連著生活,也連著往昔與今朝。

“尋走雲南”:再進怒江,怒江又變了!

記者體驗怒江溜索李星佺 攝

近年來,在國家、省有關部門支持下,怒江州對跨江溜索進行溜索改橋,徹底改善兩岸群眾過江難問題,如今僅數條供旅遊之用。

“尋走雲南”:再進怒江,怒江又變了!

躍進橋 李星佺 攝

距離瀘水市府六庫鎮約11公里處,矗立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境內怒江上的第一座鋼索柔性汽車橋。這座始建於1958年8月的大橋,橋頭上黃底紅字寫著“躍進橋”。跨度105米長的鋼索連接起怒江東西兩岸,成為怒江要道。

當地人回憶說,在沒有這座橋之前,兩岸的群眾靠船過江,但由於江水太急,需要尋找水流緩的地方才能過船。

記者在躍進橋旁看到,瀘水市大龍塘扶貧易地搬遷安置點已新建完成,未來這裡將成為百餘戶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的家,躍進橋就是他們通往新家的路。

而在瀘水通往福貢的路上,會經過三座“碧福橋”,它們各相隔約兩公里,在怒江上遙遙相望。當地人說,它們代表著怒江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尋走雲南”:再進怒江,怒江又變了!

第一座碧福橋 楊茜 攝

第一座“碧福橋”是1960年4月建成的老橋,如今已經停用,仍可見的還有以前守衛吊橋的關卡,足以看出這條六庫通往貢山要道的重要。

“尋走雲南”:再進怒江,怒江又變了!

第二座碧福橋 李星佺 攝

1992年10月,由國家交通部扶貧新建的碧福永久性箱梁拱橋建成通車,這就是第二座“碧福橋”,服務兩岸群眾至今。5月14日,記者在橋上看到,來往的車輛大車,小車都有,而不用像兩公里之外的老碧福橋因為載重問題需要乘客下車通行。

“尋走雲南”:再進怒江,怒江又變了!

正在修建的第三座碧福橋 李星佺 攝

而在兩公里外,一座更大的新“碧福橋”正在建設。隨著2017年怒江美麗公路改擴建,這座位於原橋以北的卓旺河與怒江交匯處的新碧福大橋也被納入考慮。新大橋為預應力砼變截面連續樑,橋面全寬12米,全長312米。在新大橋旁,黃牆紅頂的阿甲瓦底村正生機勃勃。

怒江的房

怒族百姓實現了“二次跨越”

“尋走雲南”:再進怒江,怒江又變了!

阿加王底村李星佺 攝

阿加王底村是瀘水進福貢的第一村,屬於匹河鄉果科村。走在村裡,一家一幢的小樓顯得很是精神,牆壁上還有傈僳族特色的圓點裝飾。小廣場上飄揚著國旗,周邊小樓彩旗招展。

3年前,在政府的幫助下,51歲的阿娜裡家建起了現在這幢小樓。平日孩子出門打工,她就用家裡的鋪面開了個小賣鋪,賺錢補貼家用。“老房子經常漏雨。現在的房子好在了,上廁所洗澡都方便。”她笑著說。

“尋走雲南”:再進怒江,怒江又變了!

託坪村村貌李星佺 攝

託坪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是一個怒族聚居區,更具深遠意義的是,這意味著怒族百姓在70年間實現了“二次跨越”——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擺脫了貧瘠土地的怒族百姓又從農耕文明邁入了現代文明。

坪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共有8棟單元房,安置了163戶615人。扶貧車間裡,工人們正在做草果編,這是當地特色農產品衍生出的手工藝品,能讓婦女在家門口就業;脫貧攻堅愛心超市,日用品、糧油米麵等一應俱全,村民可以通過參與公益服務賺取積分換商品……

“尋走雲南”:再進怒江,怒江又變了!

咪谷安置點李星佺 攝

走進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的一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黃牆灰瓦的農家新房整齊排列,從高處俯瞰,陽光灑下,宛如一個閃著金光的棋盤。這裡叫咪谷村,共安置有建檔立卡戶61戶142人。

中午時分,咪谷村尚未竣工的搬遷房正加緊建蓋,叮叮噹噹。30度的高溫似乎讓餘永軍的血也跟著沸騰了起來,所有晴朗的天對這支施工隊來說都是動工的好日子。作為“包工頭”的餘永軍忙前忙後。照目前的進度,餘永軍身後的三層小樓將在七月份完工。“到時候草果收成時候剛好到了,房子就可以裝草果了。”

怒江的果

曾經“羊不吃牛不吃”,如今身價百倍

九十月份,怒江大峽谷的草果陸續收穫後,成堆的草果杆被丟棄在地裡。那是牛不吃、羊不吃的貨,在當地農戶眼中,是百無一用的廢物。而云報全媒體採訪組記者在福貢縣匹河鄉託坪村扶貧車間看到,草果杆在這裡被做成了草帽、手包、拖鞋……

“尋走雲南”:再進怒江,怒江又變了!

草果杆編織品 李星佺 攝

“尋走雲南”:再進怒江,怒江又變了!

學員正在將草果杆解成可編織的細條李星佺 攝

在四川棕編師傅何玉瓊的指導下,草果編織技藝在怒江誕生了。車間裡,另一個老師正帶著4個學員準備草果編的材料:將草果杆解成可編織的細條。“現在在家門口就能免費學到技術,每天還有來自公司50元的補貼,以後生活就不怕了。”學員阿花妹說。

“尋走雲南”:再進怒江,怒江又變了!

巴尼小鎮李星佺 攝

從大山裡搬出的金滿村村民住進了巴尼小鎮,而巴尼小鎮為了解決村民就業問題,除組織他們外出務工外,還開辦了製衣扶貧車間。“當然地也還在種,不過專家改良了,以前是不好貯藏的洋芋,現在是‘黑金剛’和‘紅美人’。”金滿村村委會副主任、巴尼小鎮黨支部書記開南子所說的“黑金剛”“紅美人”實際上是洋芋品種,前者紫色、後者黑色,它們產量高、易貯藏、營養豐富。在駐村工作隊的帶領下,金滿村已種滿了這兩種新品種的洋芋,面積達380畝,戶均增收2000元左右。

開南子說,今年4月黑金剛和紅美人第一次與瀘水市民見面就廣受歡迎,2噸很快賣完。前天剛送了20噸到珠海,大山裡的土特產成了沿海居民非常喜歡的“山珍”。

石月亮鄉盛產草果,僅2018年的收成就達到了1944噸。雲南能投在石月亮鄉專門建了一個怒江大峽谷生態農副產品加工交易中心,農民的草果產多少就收多少,而且科學定價,堅決與壓價行為進行鬥爭。

據統計,過去一年,雲南能投怒江大峽谷生態農副產品加工交易中心僅在福貢縣就收購了兩千噸草果,涉及兩千餘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682人。

“尋走雲南”:再進怒江,怒江又變了!

草果從農產品成長為走俏商品李星佺 攝

與此同時,雲南能投怒江大峽谷生態農副產品加工交易中心還優化了石月亮鄉的草果生產。流水線清洗、烘乾、分級、去雜、殺菌、打包,草果從農產品升級為走俏商品,還與海底撈、周黑鴨等知名品牌親密接觸。

在瀘水人的“後花園”三河村,有“樹人蔘”的美譽的“山毛野菜”刺龍苞不再以“棵”計而是以“畝”論。

“尋走雲南”:再進怒江,怒江又變了!

漫山遍野的刺龍苞李星佺 攝

10年前,袁開友成立了種植合作社,開始嘗試改良刺龍苞。市場上,普通的刺龍苞每市斤就能賣20~30元,精品價更是衝到了200元以上。袁開友成立了怒江河源林農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聘請村民當工,僅去年他就給工人付了83萬元的工資。同時也給老百姓發放種苗,並親自指導技術培訓。在袁開友的帶動下,村民收入節節攀升,刺龍苞成了響噹噹的脫貧產業。

怒江的情

穿越山水阻隔的江海情深

“尋走雲南”:再進怒江,怒江又變了!

從珠海來格力小學支教的老師蔡佳岸李星佺 攝

在報名成為一名支教老師之前,珠海第十六小學的蔡佳岸老師不知道有怒江這麼個地方。

2016年8月起,珠海市對口幫扶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尋走雲南”:再進怒江,怒江又變了!“尋走雲南”:再進怒江,怒江又變了!

格力小學李星佺 攝

蔡佳岸所支教的小學格力小學,由珠海格力集團有限公司為珠海援建瀘水市大興地鎮維拉壩易地扶貧搬遷示範點捐建的配套工程,總投資5000萬元。初次走進這所小學,其設施與裝備顛覆了記者對鄉村小學的固有印象:有著真草坪、塑膠跑道的運動場,可容納兩百多人的階梯報告廳,乾淨整潔的食堂裡貼著一週菜譜,實驗室,廣播站,音樂室,美術室一應俱全,旁邊還有一個幼兒園。“正在考慮為教室配備的交互式一體機,除了黑板前有大屏,每個孩子手中也會有一個小屏,用以互動。”校長吳金鳳說。

蔡佳岸是5位從珠海來格力小學支教的老師之一,他們分佈在德育、音樂、英語、體育、幼兒園,以及閱讀課上。除了長期支教老師,每個月還有來自珠海的送教團到學校來進行教學指導。30位本地老師已有12位到珠海進行學習培訓,未來這樣的培訓將覆蓋到所有老師。“這得益於東西部扶貧協作,讓我們收穫了很多來自珠海的先進教育理念和方法。”吳金鳳說。

“尋走雲南”:再進怒江,怒江又變了!

怒江州職教中心李星佺 攝

得益於東西部扶貧協作的還有怒江州職教中心。這個多層次立體結構、中高職銜接立交橋通暢的綜合性現代職業教育辦學體系,每年不斷向雲南全省輸送技能人才。

怒江民族中專辦公室主任張紅軍告訴記者,在東西扶貧協作對口幫扶的大背景下,學校還開設有“珠海班”,既能讓民族地區的學生增長見識和本領,在發達地區實現就業,同時也為東部沿海城市充實了大量技能型勞動力。

一個地處西南邊疆,一個位於南海之濱,怒江與珠海穿越兩千公里的山水阻隔,結出了深厚的江海情深,為怒江大峽谷的孩子們插上了一雙追夢的翅膀。

雲報全媒體記者:李星佺 楊茜 李壽華 劉暢

【來源:雲南扶貧熱線】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