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川百歲老人為家鄉烏梅“代言” 賢文化助力特色產業脫貧攻堅

農業 梅子 三農 農民 四川新聞網 2017-06-22
達川百歲老人為家鄉烏梅“代言” 賢文化助力特色產業脫貧攻堅

達川區烏梅節活動現場

四川新聞網達州6月20日訊(楊輝 記者 餘開洋 )“酒香傳家!煮酒咯!” 6月20日,隨著“烏梅仙子”一聲吶喊,煮酒開始了,直徑2米的大鍋裝滿了2噸烏梅酒,烏梅山廣場頓時酒香四溢。6月20日,達州市達川區首屆烏梅旅遊文化節在百節鎮烏梅山廣場舉行,在當地脫貧攻堅戰中表現突出的十位“實幹家”,被評選為十佳鄉賢。

每年五、六月份,是達川烏梅採摘的季節,今年也迎來了小豐收。當地為復興烏梅產業,深挖烏梅歷史文化,提升烏梅經濟價值和文化附加值,舉辦了首屆烏梅旅遊文化節,把這一特色產業推向世界。近幾年,四川省達州市達川區為避免產業同質化競爭,復興當地特色烏梅產業,用一片烏梅富了一方百姓,同時大力發揚鄉賢文化,助力特色烏梅產業脫貧攻堅。

達川百歲老人為家鄉烏梅“代言” 賢文化助力特色產業脫貧攻堅

煮烏梅酒

百歲老人為家鄉烏梅代言

“我泡了一輩子烏梅酒,也喝了一輩子烏梅酒”,101歲的達川老人龐毅甫笑著說,興盛時期,達川家家戶戶都種烏梅,烏梅酒也成為各戶人家的必備酒。

據《本草綱目》記載,梅“有下氣、安心、止咳止嗽、止痛止傷寒煩熱,止冷熱痢疾之功效”。口感雖酸,但屬鹼性食物,常喝烏梅酒,也有助於維持鹼性體質。因此,烏梅酒在當地也被稱為“長壽酒”。據達川區民政局統計,達川八九十歲以上的老人有近3萬人,百歲老人有16人。

“不起眼”的烏梅 正改變當地人的生活

“一百年我只愛一個人,她的名字叫‘烏梅’。” 十佳鄉賢之一、四川宜華酒業董事長魏大旭表達出對烏梅產業的堅定信念。魏大旭出生於烏梅山下,果香濃郁的烏梅酒香貫穿了他整個少年時代。2004年,魏大旭結束走南闖北生活回到家鄉,發現有些村民在砍烏梅樹。經瞭解得知,由於當時假冒偽劣烏梅酒橫行市場,導致烏梅行情衰落沒人收購,村民看不到希望。

“烏梅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更有千年種植歷史,可不能毀在我們這一代人手裡。”魏大旭想,不如發展烏梅產業,也正好可以填補市場空白。第二年大年初一,他跑到山上有著600年曆史的烏梅樹下發誓發展烏梅。當年他就給農民承諾,收烏梅鮮果,六毛錢一斤。第一年就收購了200噸,深加工成烏梅酒,一下子就被當地餐館搶光了,農民們也間接嚐到了甜頭。

一顆“不起眼”的烏梅,正在改變當地人的生活。陳家鄉大田壩村支書徐德明,帶領全村種植烏梅脫貧攻堅,也成為當地英雄。

2013年,為將村民拉出“貧困”深淵,在村民對烏梅前景不明朗而不願種植時,他帶著黨員幹部挨家挨戶上門勸說,並承諾種了保證能賣到錢。家裡沒有勞動力的,村委組織人幫他種;村民不懂種植技術,村委專家來開班上課,甚至下到田頭手把手教。如今,大田壩村已經發展烏梅1300多畝,烏梅產量連年增加,農民持續增收。

目前,大田壩村裡有貧困戶100戶共333人。村民在2013年開始種烏梅,預計明年,全村烏梅銷售量達500噸,“大田壩村也將實現脫貧。”村支書徐德明肯定地說。

達川百歲老人為家鄉烏梅“代言” 賢文化助力特色產業脫貧攻堅

達川烏梅園

避免同質競爭復興產業

近年來,全國各地農產品滯銷的新聞層出不窮。“我們就是要避免同質化競爭導致滯銷,烏梅是藥食同源產品,在國家大力發展健康產業大背景下,比起一般農產品用途更廣。”達川區林業局副局長謝朝軍說。

烏梅山所在地蔡家坡村,梅林雖成片,但此前村民“各自為政”,管理粗放,正如“春耕一大坡,秋收幾小籮”所言。2011年,七聯烏梅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農民土地入股,對5000畝梅林統一管理、經營、採摘銷售,效益大增。

為調動農戶積極性,蔡家坡村創新“包產到戶”形式,每戶參考勞動力多寡,負責管理30-60畝不等。每年採摘時節,每戶對自家管理的梅林採摘,每人每天最多可收400斤。每斤提成一毛錢,作為合作社的日常開支,其他全歸農戶所有。

如今烏梅市場走俏,普遍賣到1.5元/斤。村支書蔡炳權告訴記者,因為烏梅,蔡家坡村不用戴“貧困”帽子,即使小年,農民年收入也上萬,比以前翻了兩翻,每逢烏梅豐收大年,甚至翻三翻。

效益在前,擴大種植隨後。在當地政府幫助下,2012年,烏梅苗種進了黃庭鄉連心村。連心村地處偏僻,到達川城區兩三個小時。連心村黨支部書記黃勇說,連心村曾是黃庭鄉唯一一個貧困村,因為烏梅,已於2016年脫貧。

“按照當時的脫貧標準,村民人均收入超過3280元/年。種植烏梅後,每人每年增收五、六千元,光這一項就滿足脫貧了。”今年53歲村民劉永平不僅摘掉“貧困戶”帽子,還在市區幫兒子買了90平方米婚房。

達川百歲老人為家鄉烏梅“代言” 賢文化助力特色產業脫貧攻堅

烏梅花開

賢文化助力脫貧攻堅

烏梅產業復興起來後,如何走的更遠更長久,在脫貧攻堅過程中發揮更大作用?達川區融入了自己的元素——鄉賢文化。通過鄉賢對產品進行代言,深入研究和實踐鄉賢文化與農產品融合的模式,激活沉睡的資源,踐行中央提出的生態經濟建設,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據介紹, 近年來達川區狠抓特色產業品牌化經營,並探索出“龍頭企業+基地+農戶”“專合組織+基地+農戶”“大戶+基地”等多種生產模式,成為脫貧攻堅的抓手。達川烏梅和米城大米、安仁柚、雙椒(山胡椒和青花椒)、達川柑橘,已成為達川特色農產品五朵金花,聲名遠播。

目前,達川區已發展烏梅10萬畝,實現產值1.8億元。達川農村貧困人口已由2012年的181366人減少到2016年的50576人,特色產業扶貧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

達州市委常委、達川區委書記許國斌表示,達川區試點鄉賢文化+特色產業組合拳將從達川烏梅開始,讓鄉賢文化助力特色產業脫貧攻堅。“鄉賢是最瞭解農產品、也是對農產品感情最深的人,用鄉賢代言農產品,能夠更好解決市場對產品的信任度以及市場對產品的溯源。同時發展鄉賢文化,以文化樹人,涵養文明鄉風,營造良好的鄉村秩序。”許國斌說。(圖由達川區委宣傳部提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