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贛交界的光澤縣,一個只有千人的平靜小山村微瀾再起。

寨裡鎮山頭村與相鄰的江西貴溪市樟坪畲族自治鄉西排村“合二為一”,2000多畝的土地拼成了一個盤子,2000多名跨越兩省的村民都成了一家公司的“員工”。他們的土地和經營活動都加入了新組建專門種田的企業——福建綠興惠民生態農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惠民公司)。兩村1500畝緞面田(指平整的田)經營權統歸公司後,農戶可享受每年每畝400元的租金收入。這些地重新洗牌後,分包給兩村70多戶村民。去年,公司根據這裡的資源優勢,大面積種植優質稻和富硒稻,帶動農民增收202萬元,畝均增效近千元。西排村黨支部書記方忠紅說:“這種變化我們村也一樣。”

光澤是蘇區老區縣,山頭村扼守閩贛要道。近年來,該村致力發展鄉村經濟,實現了脫貧,但鄉村產業不穩,影響後勁。前年,村裡引進一名客商,流轉了460畝土地,想憑一己之力發展特色農業。然而缺人才、技術,客商知難而退,計劃最終流產。村民還曾抱團發展苗木產業,結果選中的紫薇從80元一株跌到了18元一株,虧了一大筆,缺資金、缺市場、缺信息,寸步難行。

這回卻不一樣。同樣的土地,效果截然不同,為何?惠民公司以股份為紐帶,以集約生產為模式,在探索農村產業化發展道路上開啟一場深刻變革,而其“金鑰匙”,正是“機制活”。“鄉村振興,蘇區老區脫貧,要在‘機制活’上做文章,我們選取山頭村作為試點,努力探索一條促進鄉村振興的新路子。”光澤縣縣長趙大建說。

改變分配機制,激活土地資源

近日,記者在山頭村村部與10多名村幹部、村民進行了座談。

該村336戶1518人,耕地2300多畝。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336戶分了全村土地,人均耕地僅1畝多。不僅土地碎片化,而且帶來了人與地不平衡的矛盾。村民李金喜一家戶口10多人,土地10多畝,現在減為7人,沒人種地,部分土地只能拋荒;村民江道夫一家從2人增加到6人,想種地卻沒地。這並非個例,想種田的人只能守著一畝三分地,不想種田的人手上資源閒置,人口與土地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最高峰時村裡近1/4土地拋荒。

家庭聯產承包經營制度,這種以戶為單位的土地經營模式,過於“分”,已跟不上農業現代化的步伐。按中央精神進行改革,將土地承包權和經營權分離,經營權獨立。全村接連開了兩次大會,最終98%的戶代表都摁了手印。2017年年底,一場由分變統的改革拉開了帷幕。以惠民公司為依託,農戶將承包地流轉給公司,公司集中了1500畝緞面田經營權,想種田的農戶到公司承包土地,獲取種田收益。這樣,人與地不平衡的矛盾迎刃而解,集約化生產得以推行,新型經營主體應運而生。該村土地資源連同西排村400多畝土地一同被激活了。

村民們變了,大家不再固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今年自願將經營權拿出流轉的農戶由237戶變成了325戶,土地從1080畝變成了1773畝。西排村700多畝土地全部加入公司。

機制創新,讓邊遠山村煥發活力

改變投資機制,匯聚要素資源

無疑,構建與現階段規模化集約化生產相適應的土地經營模式,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是這場改革的核心。

“我們探索以股權合作的形式,組建了惠民公司。第一次將家庭種田的模式,變成了股份種田的模式。” 山頭村第一書記兼公司總經理龔啟程說,惠民公司的股份構成是:江西貴溪大三元集團投1000萬元佔50%。各級政府通過國有企業投資持股,縣政府投400萬元佔20%,寨裡鎮政府投200萬元佔10%;山頭村、西排村分別以路、壩、溝、渠等基礎設施折算股金200萬元入股,各佔10%股份。

國有持股,資金從哪裡來?這裡涉及農業投資機制的改變——撥款改成投資。該縣過去惠農資金多頭進水,到基層傳統方式為點對點、撒胡椒麵,這種輸血的方式資金使用效益不高。現在,不走尋常路,由縣一級來統籌資金,形成“多渠道進水、一個龍頭出水”的項目投資機制,不再是直接無償投入到項目上,而是通過國有控股的福建正源生態食品城公司將撥款變成了投資。

“正因為這種撥改投形式,從而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但是政府不參與具體經營管理。”趙大建說,縣政府和鎮政府共同投資600萬元,引來了江西民間資本大三元集團,注資1000萬元。“財政資金既放大了槓桿撬動效應,又起到了信用背書作用,我們民資這才安心入股。”大三元集團董事長吳世軍說,當然,光澤“中國生態食品城”這面金字招牌,也是他們來這發展優質農業的另一重要原因。

政企聯手,解決了農業產業振興中最關鍵的資金投入難題。而且,這種資源的整合,還為貧瘠的農村導入了技術、市場等要素資源。吳世軍說,由公司作為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完成了農業生產流程的再造。把標準化農業生產理念帶到了千家萬戶,並利用現代物流網技術,建立農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公司還在富硒技術研發、市場營銷、現代化農機服務、物流等帶來全新的模式,如提供無人機噴施農藥、機械化種植等現代化農機服務,訂單式市場營銷模式,與上海、福州等地優質客戶對接,減少田頭到餐桌的環節,避免傳統農產品銷售因中間環節過多導致流通效率低下、銷售成本高。

縣政府聯手省農科院,根據當地的資源稟賦,進軍水稻種植。山頭是光澤的“西伯利亞”,海拔580多米,晝夜溫差大。此前山頭村的水稻品種良莠不齊,經過農科院牽線搭橋,現在全部種植適合當地的晶兩優華佔、晶兩優534等,既優質又高產,從水稻品種上進行了迭代升級。

資金、土地、技術、市場、人才等要素都被激活了。村裡迎來了出外打工的26名村民,5名大學生返鄉創業,產業振興有了起色。

完善經營機制,村民信心提升

種田近50年的童紀從來沒有笑得這麼開心。原來一家只有8畝多地,搗鼓不出名堂。去年,他從公司承包了37畝地種植富硒稻,種子、技術、銷路等全由公司負責,畝產700公斤,產量提高了四成,價格高了1/3。這樣算下來,淨利潤達8萬元。“過去因為賺不到錢,大家不肯種田,現在有了新辦法,種田有奔頭,今年還打算種46畝。”等待老童的還有一筆分紅,那就是公司的利潤分成。待公司利潤結算完畢,去除10%的發展基金,剩下的由村集體和村民二八分成。

這樣的收入可持續嗎?村民對此有信心。經過多年摸索,他們覺得此次引入惠民公司,並不像以往土地流轉集中產生規模那麼簡單,也不像“公司+農戶+合作社”的模式那麼脆弱。這家公司資金雄厚,還有國有股份加入,有技術,有很強的市場開拓能力;在經營模式上,把生產、加工、流通、銷售融為一體,有了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模式,農戶不再靠賣初級產品,而且全程分享產業化紅利,實現可持續增收。

公司的治理結構較為完善,設立了股東會、董事會和監事會,股東會由17個村民小組代表和董事會成員組成,董事會由縣、鎮、村和大三元集團人員構成,監事會由3名村民代表組成,公司總經理由山頭村第一書記兼任。政府通過股東角色,發揮監督、引導、潤滑、調劑作用,為農戶代言發聲。公司對承包戶生產的大米實行包銷,去年,公司收購兩個村的稻穀共40萬公斤,每擔收購價提高四五十元。土地承包者有固定收益,經營者按勞分配,種田有幹勁;村集體荷包鼓了,每畝分成100元,去年村集體經濟收入10萬元,發展更有活力。

夏夜的山村,清風習習,蛙聲此起彼伏,山頭村的改革故事還在繼續。發源於西排村的山頭溪同時眷顧著山頭村,一條新修水渠跨域閩贛兩省,灌溉著兩村千畝良田,1000多米的福建段和800多米的江西段“分家不分工”,山關不再是關,閩贛再攜手,吹響鄉村振興的號角。

(記者 劉見聞 趙錦飛 通訊員 高德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