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農意識重,幹活偷懶,天道中丁元英如何用市場化思維破局?

小農意識重,幹活偷懶,天道中丁元英如何用市場化思維破局?

一個追隨丁元英精神的學徒19

原創/李撒歡

說明:丁元英是電視劇《天道》中的主人公,改編自作家豆豆的小說《遙遠的救世主》。


丁元英把格律詩音響公司的運作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發燒友層面,一部分是農民的生產。

關於第二部分農民生產部分的管理思路,丁元英有一個非常精闢的評價:

農戶不是鐵板一塊,沒了這個矛盾有那個矛盾,有利益驅動著,讓他們自己鬥去,用小農意識治小農意識。

從公司運作的角度來說,一直會有一塊很高的成本,就是管理成本。

比如,員工偷懶怎麼辦?產品質量怎麼保證?尤其是不能實時監控的時候,這種管理成本非常高。傳統的做法,往往是招聘高素質員工(有足夠的自驅力),配合對應的企業文化(企業內部環境影響),來解決員工的積極性問題。

而王廟村都是地道的農民,傳統的做法根本無效。


小農意識重,幹活偷懶,天道中丁元英如何用市場化思維破局?

農民管理成本非常高

比如,這幾年農業領域非常熱門,有很多原本做其他領域的公司紛紛開始進入農業領域。甚至有的是房地產公司,財大氣粗,一進入就拿幾千畝的土地開始運作。把房地產企業運作的那一套拿到了農業領域。找一些專家開始編寫相關的操作手冊。結果,實際落地根本不行。

原因就是,目前真正從事農業生產的,很少有年輕人願意幹,就算不是大學生,大家也願意去幹別的工作,不願意種地。那就只能僱傭原來的農民過來種地。結果發現即使有操作手冊也沒用。

農民有自己的種植和管理方法,就算偷懶,你也監管不到。總不能挨個作物去檢查吧。同時,一到點就下班,不管地裡農活有沒有幹完。要知道,原來的農民給自己乾的時候,地裡農活幹不完是不回家的。最終結果,就是虧損的一塌糊塗,變成了燙手的山藥。

對比一下,丁元英設計的思路,不嘗試去用所謂現代化的管理方法去管理,而是利用市場化方法來糾正他們,最終用經濟槓桿解決質量、成本問題。

為什麼這種策略是有效的?

01 勞動分工,必須連接市場

丁元英跟韓楚風聊天時,調侃說自己的打法不入流,不是學院派的打法,是野套路。

小農意識重,幹活偷懶,天道中丁元英如何用市場化思維破局?

《國富論》

實際上,亞當·斯密《國富論》裡提出增加財富的重要方法就是進行勞動分工

生產效率的增進來源於勞動分工。

在《國富論》之前也有很多經濟學著作提到了關於勞動分工的問題,但是為什麼都沒有亞當·斯密的影響力呢?

因為亞當·斯密,敏銳的觀察到了勞動分工跟市場的關係。

他在書裡,舉了縫衣針的案例。在當年縫衣針也算是先進產業。縫衣針的生產環節有18個,原本的生產是每個人各幹各的。現在把這18個環節,分開,讓每個人專職負責一個環節。這樣就變成了一條流水線。最終發現,整個生產效率大幅提高了上百倍。

然後,他發現,雖然縫衣針的生產效率提升了,但是整個生產的天花板是市場規模。也就是說,一旦縫衣針生產多了,超過了市場的需求,那就只能滯銷。從而得出了,市場擴張才會引發分工合作和專業化。

當然,這種觀點現在聽起來好像是常識,但是在當年也是驚人的發現。其最終結論,只有與市場聯繫起來,才能真正的增加財富。

很多學院派的打法的前提,是基於企業已經到了一定的規模,內部效率大於外部效率的時候,才適合。

什麼內部效率大於外部效率?

對於市場來說,看重的是最後的商品。比如,格律詩音響。大家最終還是要看產品、價格等考量因素,不會太關心這個是誰生產的。

小農意識重,幹活偷懶,天道中丁元英如何用市場化思維破局?

iPhone手機

就像很多人用的iPhone一樣,這個不是蘋果公司生產的,而是蘋果公司設計的。調動了各個上游的零部件廠家、組裝廠家,經過一個複雜的流通協作體系,最終才進入到市場中進行銷售。這個過程對於消費者來說是黑箱,購買者只能看到的是哪裡買,手機質量、體驗怎麼樣

在一整套的音響生產過程中,哪些環節需要自己做,哪些環節需要依賴於市場中的第三方就是一個權衡的過程。其中一個很重的因素,就是這個部分自己生產是不是效率最大化的?如果不是的話,那不如外包出去,反而得到整體最優結果。

這就是指內部效率與外部效率的權衡,從理性的角度來說,就是儘可能讓內部效率大於外部效率

比如,蘋果公司肯定不會自己去做組裝工廠,對它來說,這個環節很難產生溢價。同樣,蘋果還會在產業鏈上扶持很多公司成長,把一些自己做內部效率低、品牌溢價低的部分,外包給這些公司,從而形成產業鏈的分工協作,極大的提升了效率。

這也能看到為什麼一些巨無霸公司,一會不斷兼併其他企業,一會又不斷拆分售賣子企業,就是在不斷調整效率的過程。

在王廟村目前的水平下,是完全沒辦法引入現代化的機制,但是需要遵循市場經濟的規律。那就是環節的拆分,利用市場化的力量來提升最終的生產效率。在市場的出口端把控質量即可。

02 市場的傳導機制

為什麼丁元英採取的這種市場化傳導機制是有效的?

這裡舉個自然界裡協作的例子:

教授

小農意識重,幹活偷懶,天道中丁元英如何用市場化思維破局?

愛德華·O·威爾遜


有一位被稱為「現代社會的達爾文」愛德華·O·威爾遜教授,他花了很長時間去鑽研一種螞蟻。南美的切葉蟻。他發現切葉蟻有一整套非常流水化的協作體系。

切葉蟻從名字就能看出來是以葉片為生。

但是這只是對了一部分。

切葉蟻是通過葉片來繁殖真菌,最終通過繁殖出來的真菌為食物。


小農意識重,幹活偷懶,天道中丁元英如何用市場化思維破局?

切葉蟻的流水化分工


它的整個生產流水線分工明確,巨型蟻把樹葉切割帶回蟻穴,大型蟻把葉片進一步切碎成小片,中型蟻則把小片咬碎成小球,小型蟻就搬運到飼養基地,小型蟻就種植真菌,最小型蟻就是採收食物。

整個過程,是不是跟王廟村的鏈條特別像,打磨板子專業戶向下料專業戶買毛坯板,噴漆戶向磨板子戶買膩子板,包裝戶向噴漆戶買成品板·····

對於切葉蟻最有意思的發現還不只是分工效率,而是其對於對於「市場」的反應能力。

要知道螞蟻本身是沒有思考能力的,沒有一個專門的指揮中心來指揮它們進行協作。科學家就想研究它們這個決策機制是什麼樣的?

就做了一種「毒葉片」,看起來、聞起來都跟正常的葉片一樣,但是唯一不一樣的就是這種葉片不能生長真菌。所以,對於切葉蟻來說就是沒用的。


小農意識重,幹活偷懶,天道中丁元英如何用市場化思維破局?

巨型切葉蟻


剛開始巨型蟻也分不出好壞來,反正只要是新鮮樹葉,就切割切割,帶回蟻穴。

結果,10個小時以後,科學家就發現神奇的一幕,巨型蟻竟然再也不去切割那些毒葉片了。

原因是什麼呢?

經過對於其流水線整個環節的檢查。發現最開始起變化的是小型蟻環節,因為小型蟻發現這種葉片長不出真菌。於是就不搬運這種葉片了。中型蟻也發現對方不搬運這種葉片,於是就不咀嚼這種葉片。大型蟻發現中型蟻不咀嚼這種葉片,於是它也不切割這種葉片了。等到巨型蟻發現自己無論搬回多少種這種葉片,對方都不再細分切割了,於是也不再去切割「毒葉片」了。從而最終的效果就是,巨型蟻自動躲開這些毒葉片。

這個也不需要一級一級打報告,就是基於流水線的層層反饋。其市場端當然就是種植真菌的小型蟻,其發現這個無法生長真菌,就自動拒收。然後這個信號就一層一層的往外傳。

這其實就是丁元英設計的思路,在收半成品音響(包裝之前的工序)制定好嚴格的標準,那麼整個標準就會在流水線裡層層傳導,不用控制其加工過程,只控制其輸出質量,不達標就拒收。如果誰放低標準,那就誰自己承擔損失。

通過這樣的方式,大幅度降低了管理成本。

不過這種方式的前提,只有工業化產品才能實現。其必須要求每個環節責權利清晰。對比農產品就會發現,其很難採用這種方法,因為作物的生長是連續性的過程,其結果往往要在採收時才能完全暴露,只能依賴於個體的用心程度,而不能依賴於監督。

總結:

在王廟村的生產機制上,丁元英採取了一種極其市場化機制的管理方法,大幅度降低了可能產生的管理成本問題。

當然這種方法也變相降低了格律詩音響的生產成本,就像丁元英講的,拼的就是在不是人呆的地方幹不是人乾的活兒,拼的就是不是人。用這種極端化的生產方法,打造出了極致的性價比。

《國富論》提到了,只有對接市場體系的分工協作,才能真正創造財富,而不是隻有分工協作。

組織的邊界體系是由內部效率和外部效率的對比體現的,將低效率的部分外包出去。格律詩的生產環節,其實相當於外包,在控制收購價格的同時,也變相的控制了整個生產環節的利潤空間。但是這種極致化的定價策略,又是撬動市場,極致性價比的必然。

利用市場化的層層傳導機制,在具體層面是用小農意識治小農意識,但是在整個系統層面反而得到了效率的最優解。

小農意識重,幹活偷懶,天道中丁元英如何用市場化思維破局?

在小說裡,殘酷就成為轉變小農經濟的成長禮。


如果文章對你有啟發,請點贊、收藏、轉發,支持我寫作的意義,讓我們一起找到更多的同好者。

想看到更多的後續文章,請點擊關注。有任何感想,也歡迎評論,每條評論看到後必回覆。多討論才能見真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