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農業不賺錢,農民感到迷茫,是農產品價格低?還是什麼原因?

農業 農產品 農民 三農 農村 新視覺媒體 2018-11-28

“豐產不豐收”“物賤傷農”這是很多在國內搞農業的朋友,這兩年都深深感嘆,做農業這行,不賺錢!投資幾百萬,上千萬元,辛苦不說,承擔氣象災害、動植物疫病等的風險不說,最悲催的是,忙活一年下來,農產品賣不上價,或者根本賣不出去,最後不但不賺錢,甚至賠錢!

搞農業不賺錢,農民感到迷茫,是農產品價格低?還是什麼原因?

很多農民朋友這樣說“過去我們知道怎麼當農民,現在我們不知道了”

許多農產品賣難的案例在網絡上流傳,不是蘋果滯銷,菠蘿5分錢賤賣,就是紅棗滯銷,市場的波譎雲詭,讓靠天吃飯的農民的種地成本越來越高、糧食收成越來越少,不迷茫才是假的。農民辛苦一季種植的上好的蔬菜,爛在地裡,甚至不要錢都沒人收,可以說是讓人觸目驚心,痛心疾首。

搞農業不賺錢,農民感到迷茫,是農產品價格低?還是什麼原因?

與此同時,還存在著另外一種令人費解的現象:同樣一類農產品,農民爛在地裡沒人收,城市裡的菜市場裡卻賣得齁貴,比如某段時間芹菜滯銷,農民聲稱只要有人來地裡收,一分錢不要,就是希望能省點人力騰出地塊種植別的蔬菜,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芹菜照樣沒人收,菜市場裡芹菜照樣賣到每斤3、4元。這時候我們通常就不免牢騷,大罵收購商心黑、奸商欺民之類。

搞農業不賺錢,農民感到迷茫,是農產品價格低?還是什麼原因?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匪夷所思的情況呢?

農產品滯銷不僅讓農民內心感到焦灼,也給市場銷售和管理帶來新的壓力。此輪滯銷原因有哪些?應如何破解農產品大面積滯銷困局?如何提高中國農產品的議價能力?

先說農民為什麼會遇到“賣難”。

搞農業不賺錢,農民感到迷茫,是農產品價格低?還是什麼原因?


這實際上主要是與農民和市場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造成的的,農民種地,通常啥東西賣得好、賣得上價就種啥,這可以說是市場的一種自然調節機制,但市場也常常有失靈的時候,今年大蒜價格高,農民家家戶戶就瘋狂種大蒜,一個鄉的農民這樣,一個縣的農民也這樣,甚至一個省或全國的農民都這樣,等到來年,大蒜的產量必然因急劇暴增而過剩,這是農產品賣難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搞農業不賺錢,農民感到迷茫,是農產品價格低?還是什麼原因?


傳統的農民,自給自足的程度很高,房子自己蓋,衣服自己紡,糧食自己種自己吃。

但被捲入“市場經濟”後,原本“小農經濟”自給自足的循環就被打破,農民必須依賴於貨幣才能維持生產生活。

更可怕的是,農民失去了對糧食的控制,定價權不在農民手上,完全聽任市場。糧食一漲價,城裡人就恐慌了,媒體、政府也開始想對策了;但是,糧價跌下去的時候,大多數人又沉默了。

搞農業不賺錢,農民感到迷茫,是農產品價格低?還是什麼原因?


當然,農產品“賣難”還有季節氣候上的豐產因素,某年某類農產品集體豐收,產量大增。還有政策上的因素,當地政府主動推行種養植結構調整,引導農民大量種植某類農產品,卻未考慮到市場供求情況。另外還有市場需求的因素,趕上經濟形勢不好時,對一些非必需農產品,民眾的消費需求自然會有所減少。

我們知道,美國的農業是很發達的,產量也非常高,為了調節農產品供給,美國建立了全國範圍內的農產品市場大數據系統,用於指導農民合理調整種植品類。

再說說農民蔬菜賣不出去,菜市場蔬菜還那麼貴。

其實,蔬菜收購商雖說都是商人,唯利是圖,但也要受市場支配,當然不會放著錢不賺,或者費力不賺錢。如果他們能從農民地裡免費收購,按理說市場上隨便賣個價格都能賺錢啊,但這裡就要考慮到流通成本了,從地裡採摘需要人力,運輸需要車費過路費,放到菜市場需要租金,如果這些成本加起來超過市場賣價,收購商肯定不會幹的。試想一下,收購商從地裡免費收來的芹菜,放到菜市場如果賣3塊錢一斤,那除去流通的成本,收購商賺到錢也絕對不是暴利,否則就會有別的收購商蜂擁加入,甚至會主動抬高從農民那裡的收購價。

搞農業不賺錢,農民感到迷茫,是農產品價格低?還是什麼原因?

最後再說說,搞農業不賺錢,真的是因為農產品價格太低嗎?

幹任何一門生意,賺錢不賺錢,除了看收益,還要看成本。農業這門生意,收益怎麼樣?農產品好賣,價格賣得高,收益自然就不錯,但是這得有個標準,先假設好賣,即生產的東西都能賣得出去,那就剩下價格了,那麼中國的農產品是價格太低了嗎?常常聽到有人評論,中國的農民太多了,生產的產品也多,所以農產品價格很低,而且常常拿日本、韓國民眾吃不起豬肉、蔬菜打比方,其實並非如此。

要知道的,中國對很多農產品是實行保護價收購的,特別是糧食產品,即使在市場需求低迷、產量過剩的時候,國家的最低收購價也是高於國際市場的,這是國家對農業生產者的一種變相補貼。像蔬菜類產品,雖然沒有國家保護價收購,但相對於糧食類的生產,本身利潤就是高出許多的,價格只是相對降低而已。

搞農業不賺錢,農民感到迷茫,是農產品價格低?還是什麼原因?


今年蜜柚大豐收,廣東梅州的蜜柚由於成熟季節比較早,品質上佳,年年都可以趕上中秋節消費旺季前一個月左右上市,柚農可以賣出好價格,平均樹下批發價在2.00元,而福建的蜜柚成熟期在國慶後20天左右,這個季節蘋果、雪梨等水果也大量上市,福建柚農悲催了,樹下批發價才0.2元,農民真的是看天吃飯啊!

搞農業不賺錢,農民感到迷茫,是農產品價格低?還是什麼原因?


農產品滯銷,無疑是沒有銷路造成的。而這不僅與種植的農作物有關,更是與銷售渠道相關。

作為普通散戶較多的發展中國家,跟風種植在我國農業生產中屢見不鮮,想破解滯銷困境,這一問題必須解決。

抱團發展就是捷徑。建立合作社、家庭農場,或者與龍頭企業合作,這樣你既不用糾結種什麼,也不需要擔心銷售問題,你需要做的就是做好農業生產,最後等著交貨就好。

我國農產品銷售渠道單一由來已久,被動等待,有時等來的不是貿易商,而是多地農產品無人問津的消息。

搞農業不賺錢,農民感到迷茫,是農產品價格低?還是什麼原因?


現在,互聯網已基本普及,作為農業生產者,必須緊跟時代潮流,才能在農業中獲利。利用電商做農產品銷售,這既能拓寬產品的銷售渠道,還能讓你的產品直接面對消費者,賣出更高的價錢。

或者與商超、社區店進行合作,將你的農產品配送給他們。有渠道就不會有滯銷。所以,想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拓寬銷售渠道是可行的。

搞農業不賺錢,農民感到迷茫,是農產品價格低?還是什麼原因?


市場上,農產品供大於求,所以農產品深加工就成了一條出路。將初級產品加工成工業品,這不僅可以延長產品的儲存時間,還能增加產品的附加值,改變產品的用途。

這樣一來,農產品搖身一變成工業品,滯銷就與它無關了。

美國農民的高生產率,源於其較高的素質技能,美國的很多農民都是碩士學業水平,而且經常接受專業技能培訓,很多農民可以一直經營農場到70多歲。相比之下,中國現今的農村勞力,多數只是無法出外打工的“386199”部隊(婦女、兒童、老人),種著一畝三分地,農業經營上也是得過且過,不把農業作為主要的收入來源,不求精準專業,更不會重金投入。這種現狀下,中國農民的平均勞動生產率必然低下,那如果是從事大規模經營的專業農民,像美國農民一樣承租下成百上千畝土地,並實行儘可能全面的機械化生產,會不會像美國農民一樣賺錢呢?其實也不行,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實行土地集體所有制,而地租的成本太高,近幾年中國各地的地租一般為500元/畝/年以上,對於好的地段,農業設施的土地租金高達1000元/畝/年以上。相比之下,美國的地租每年30-300元/畝,澳大利亞平均170元/畝、巴西50元/畝等。只能說,在中國從事大規模農業經營,收入比普通農民要高。經粗略測算,經營200畝以上的大田作物或10畝以上的設施農業,其收入可與國內城鎮居民平均收入相當,但要達到美國農民每年30-100萬元的收入水平,還是相當地困難。

面對需要更高投入、更高技術的新品種,對未知市場信息獲取能力弱的農民來說,是巨大的挑戰,這是外在的風險。同時,多年來不斷重複而形成的慣性,認為熟悉的更安全或容易的心理,這是內在本能。內外疊加,就形成了農業生產的一種習慣惰性。

改革必須首先破除這種習慣惰性,但不能要求農民有如此大的魄力去對抗外在的風險和內在的慣性。這就需要基層政府在農業供給側改革中,發揮“引路人”和“穩定器”的作用:一方面通過加強培訓提升農民的素質和眼界,提升農民改革主動性,另一方面制定合適的配套政策措施為改革“保駕護航”。



總之,中國人多地少、資源相對匱乏的基本國情,以及中國農民素質相對不高、科技相對落後的現狀還將在今後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繼續存在,中國的農業,任重而道遠。

搞農業不賺錢,農民感到迷茫,是農產品價格低?還是什麼原因?

不管怎麼做,只要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發展問題和農村致富問題的模式,就是好模式,期望廣大農民真能享受到“時代福利”。

請您為農民支招!在下了留下寶貴意見!

整理編輯:楊倫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