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川紅蘋果:點亮脫貧之火 溫暖老鄉心窩

農民 蘋果 種植業 三農 新華網 2017-06-07

新華社西安6月5日電 題:洛川紅蘋果:點亮脫貧之火 溫暖老鄉心窩

新華社記者 姜辰蓉、張晨俊、鄭昕

“1947年,延安洛川是陝北出名的窮縣,一位叫李新安的農民到河南引進了蘋果苗。”今年“兩會”上,全國政協新聞發言人王國慶說到的這位陝北農民,是洛川蘋果種植第一人。如今,蘋果種植已經成為洛川縣第一產業,10多萬農民因此走上了致富路。

0到50萬的突破

1947年的春天,李新安趕著毛驢,把自己在河南靈寶親手培育的200株蘋果苗運回了家鄉陝西省洛川縣阿寺村。此前,他已經在河南學習了2年的蘋果種植。

這些樹苗乾癟、細弱,在村裡人看來,只能拿去填灶。在接下來的日子,人們看到,這個小夥子瘋了似地在自家已經返青的麥田裡挖坑。

洛川地薄,打下的糧食常常只夠吃半年,還有半年人們不得不外出謀生。村裡長輩輪番勸說李新安:“好娃哩,不種糧食,你一家子以後要餓死。”“種蘋果、賣蘋果,咱村才能吃飽飯。”李新安說。

村裡人一萬個不相信,他們採取了更極端的阻止行動。李新安前腳種樹苗,有人後腳去拔……多次勸說未果,李新安的二叔父也和他分了家。

幾年後,李新安的果樹掛了果,拉到延安銷售,立即被搶購一空。鄉親看到蘋果的好處,都找李新安討要樹苗。當地政府也開始大力推廣蘋果種植。種蘋果的人家越來越多,李新安帶出一批批徒弟。一片片蘋果園在洛川鋪展開來。

70年過去了,洛川的蘋果種植總面積已達50萬畝,農民人均3.1畝、居全國第一。村民李許芳說:“誰能想到,不種糧種蘋果,農民反而填飽了肚子。”

網購帶火洛川蘋果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洛川蘋果的種植面積越來越大,周邊地區已經難以完全消化,果農們各自想辦法找銷路。

1993年9月份,阿寺村村民李保銀把自家4畝地裡的蘋果拉到洛川縣城去賣。在此之前,李保銀家裡年年種糧,卻仍然缺吃少穿,還欠了4000元的貸款。

一位重慶客商來到李保銀的攤位前說:“你的蘋果這麼鮮豔,肯定是染色的。”

聽自家辛辛苦苦種出的果子“蒙冤”,李保銀犯了犟脾氣。他拉著客商說:“你不相信,我做實驗。”李保銀打了水,拿洗衣粉洗,拿毛刷子刷,蘋果皮都搓出紋了,卻還是紅彤彤。李保銀又遞了把刀給客商,說:“你慢慢拿刀子刮、削看看。”客商親手又削又刮後承認,蘋果的好顏色是純天然!

這位客商當場以每斤3元多的高價買了2000斤蘋果。李保銀一筆就賣了7000多元,當年就還清了貸款。

色形美、甜度高、口感好,洛川蘋果日漸揚名,每年收穫季節來自各地的客商會雲集洛川果園收購蘋果。現在,洛川蘋果還出口加拿大、澳大利亞等28個國家和地區。

“用互聯網激發果業潛力,使每顆蘋果釋放出更大的經濟效益,保證果農收入持續增加”,是洛川縣政府確定的蘋果產業發展思路。

“今年真正體會到了網購的力量,蘋果一半是在網上賣的。”洛川果農馮文輝說,互聯網渠道打開後,天南海北都是商機。目前,洛川縣已註冊電商企業114家,網店2580家、微店4500家,其中絕大多數在銷售蘋果。洛川縣每天最多接到12000多份的網絡訂單。

六成果農年收入超10萬元

現在,走在洛川塬上,一片片的果園連綿不斷,承載著人們對更好生活的嚮往。

蘋果的神奇在於,不僅果農脫貧致富,所有與其“接觸”的人,也都受益。蘋果產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在洛川縣,用工高峰季節達12萬人,每年吸納外地務工人員4萬多人。

蘋果還讓許多弱勢人群實現了脫貧夢。

在手機鍵盤上敲幾個字,洛川蘋果等特產就賣到了全國各地。屏幕前的屈萬平,是洛川交口河鎮彌家河村村民,他自小患有脆骨病,身高只有1.1米,卻撐起了5口之家。能做到這一切,得益於當地為其“私人訂製”的脫貧“處方”——微信賣蘋果。

屈萬平至今記得他的第一筆“大單”,“2013年,一位外地客戶要預定100箱蘋果,一下就掙了2000多元!”屈萬平高興地說,“這比我們家一年的收入還多些哩。”

現在,屈萬平年純收入3萬多元,他家也從社保兜底戶變成了創業脫貧的示範戶。像他這樣創業脫貧的人,洛川有300多位。

洛川縣蘋果產業管理局局長王建鋒說,洛川去年蘋果總產量突破88萬噸,總收入達到40億元,農民人均蘋果純收入連續5年達萬元以上,全縣60%多的果農戶均年收入達10萬元以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