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到山村裡種洋芋 朱有勇院士團隊定點幫扶普洱瀾滄脫貧攻堅

農民 馬鈴薯 種植業 三農 雲南網 2017-04-29

編者按:雲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貧困面廣、貧困人數多,是全省脫貧攻堅的主戰場。2015年,中國工程院積極響應黨中央、國務院的號召,開始結對幫扶瀾滄縣。2016年以來,為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帶動農民脫貧致富,由朱有勇院士牽頭的中國工程院定點扶貧項目組經過多次實地調研,在瀾滄縣竹塘鄉東主村和雲山村蒿枝壩村民小組開展冬季馬鈴薯、冬早蔬菜、林下三七、早熟葡萄種植和禽畜養殖等項目示範點建設。經過持續的努力,當地種植、養殖產業壯大了起來,村民的日子也逐漸好了起來。

院士到山村裡種洋芋 朱有勇院士團隊定點幫扶普洱瀾滄脫貧攻堅

林下三七

一頓午餐三道菜是洋芋,或炒或舂或煮湯,全部用洗臉盆裝。這是記者連日來在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竹塘鄉走訪吃的第一頓飯。

大廚朱永情對菜的口味信心滿滿,說他的這農家樂開業以來“零差評”,飯菜水準有口皆碑。他特別推薦了這3道不同做法的洋芋,“好吃吧?食材用是院士教我們種的冬季馬鈴薯。”

院士到大山裡教村民種洋芋,這在瀾滄縣已傳為美談。去年10月,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率團隊駐紮竹塘鄉蒿枝壩村,建起一座“科技小院”。院士、專家深入田間地頭,指導當地農民種植冬季馬鈴薯、林下三七等作物以及科學養殖牲畜,探索出了一條卓有成效的科技扶貧路。

院士到山村裡種洋芋 朱有勇院士團隊定點幫扶普洱瀾滄脫貧攻堅

林下三七

據瞭解,2015年中國工程院積極響應黨中央、國務院的號召,開始結對幫扶瀾滄縣,經過兩年多的努力,當地尤其農村發生了顯著變化。村容整潔起來了,村民精神起來了,產業發展起來了,錢包也鼓起來了。

“我經常和院士交流啊,他們告訴我農家樂要怎麼經營,我媳婦的手工藝要怎麼提高,如何打造拉祜族品牌。”朱永情聊院士朋友時格外健談,“而且他們還給了我們一種精神上的鼓勵。”

院士到山村裡種洋芋 朱有勇院士團隊定點幫扶普洱瀾滄脫貧攻堅

村民收穫冬季馬鈴薯

種洋芋,長子弟

“這個洋芋怕有得1公斤。”吃過洋芋,記者來到了中國工程院定點扶貧瀾滄項目冬季馬鈴薯示範基地。在這裡,村民們正熱火朝天地勞作,李娜朵挖出了一個“體格健碩”的洋芋,反覆掂量,“光這個就夠吃一頓了。”

雲南有句諺語:吃洋芋,長子弟。雲南人對馬鈴薯喜愛非常,竹塘鄉的村民也不例外。然而在過去,當地吃的洋芋大多是外來的,幾乎沒人種過馬鈴薯,更別說冬季馬鈴薯這特殊品種。那麼,為什麼偏偏在這麼一個沒任何種植基礎可言的地方,會建起一個冬季馬鈴薯示範基地呢?

事實上,雖然沒種植基礎,但當地種植冬季馬鈴薯的自然條件可謂得天獨厚。瀾滄的氣候和土壤非常適合冬早蔬菜產業發展,如冬季馬鈴薯,完全有11、12月間播種,次年3、4月收穫的可能。

於是2016年10月,朱有勇院士團隊在竹塘鄉蒿枝壩種下了100畝冬季馬鈴薯。緊接著,今年3月起,農民就不斷從地裡挖出令人興奮的“寶藏”:平均畝產3.3噸,最高畝產4.7噸。如果按每公斤3元的訂單價格,每畝可以增收9000多元!

而且,這些馬鈴薯不愁銷路。冬季馬鈴薯在市場上很受歡迎,而蒿枝壩的“明星產品”更是昆明高校學生的心頭好。

當地政府官員向記者展示了一份冬季馬鈴薯示範地收穫工作計劃。根據安排,早在3月25日,一些馬鈴薯就已經運往了雲南農業大學食堂;3月27日,昆明理工大學的學生們也有口福了。

“我很高興,賺到了實實在在的錢。”李娜朵告訴記者,她種洋芋的積極性非常高,預期今年可以靠此賺3萬塊錢,“而且學到了技術,以前根本不會。”

院士到山村裡種洋芋 朱有勇院士團隊定點幫扶普洱瀾滄脫貧攻堅

冬季馬鈴薯

跟院士,學技術

竹塘鄉村民和記者聊天時常把“科學”一詞掛在嘴邊。雖然學習時間不長,但可見可觸的收成已經讓他們意識到了科學種養殖的重要性。而且,對院士、專家工作耳濡目染,他們深刻領悟了“技術”這個詞,煥發出一種向上好學的精神面貌。如朱永情所言,“現在根本見不到睡懶覺的了,以前睡到10點、11點,現在8點甚至有的7點就起來了,想著要去幹活。”

晨間的中國工程院瀾滄冬早蔬菜產業扶貧示範基地,23戶農民像上班打卡一樣準時地來到這裡,他們擼起袖子修剪枝葉,番茄樹已經長得有人那麼高,上面掛滿了正由青變紅的果實。

勞作的村民告訴記者,這裡種有番茄、辣椒、茄子、菜花和白菜五種蔬菜,用的是無害化防控有害生物技術, 是真正的生態蔬菜。熱心者摘下一個已經紅了的番茄遞給記者,一口咬下,除略帶點兒生澀味外,沒有多餘的奇怪味道。

院士到山村裡種洋芋 朱有勇院士團隊定點幫扶普洱瀾滄脫貧攻堅

冬早蔬菜示範地

瀾滄馬開農牧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馬開祥介紹,示範基地的田地來自農民,從他們手中租來。農民到基地來工作,貢獻力量賺取報酬,與此同時學習種植技術。到了明年,這片田地起好帶頭示範作用後就會還給農戶,由他們自主種植經營,而院士、專家和公司則會繼續解決技術、物資及銷售方面的問題,大家齊心協力做好脫貧工作。

院士+基層黨組織+公司+農戶,這條產學研的道路走出了許許多多的故事。“去年兩個專家都沒有回家過年,和我們一起勞動,一同吃住。”說。“以前我家種包穀一年就1萬塊錢,現在發工資可以有5、6萬。錢也得了,技術也得了。”村民李小換說。

“通過把產業發展、扶貧攻堅與科技運用結合起來,中國工程院在蒿枝壩村民小組開展了包括科學種植、科學養殖和素質提升為主要內容的“科技示範園”建設,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精準脫貧雙豐收。”竹塘鄉黨委書記黃鎮說。

院士到山村裡種洋芋 朱有勇院士團隊定點幫扶普洱瀾滄脫貧攻堅

蒿枝壩

提素質,換新貌

實際上,朱永情說現在村民不睡懶覺起來就去幹活的說法並不十分準確。因為他們在工作前還有件事一定要做,掃地。

竹塘鄉雲山村蒿枝壩位於國道214線旁,這雖然是一個典型的村落,但全然沒有常見的髒亂。家家戶戶人畜分離,雞圈、豬圈收拾得很整潔;村間小路連一個菸頭都找不到,每家門口都有用水桶或竹筐改成的垃圾桶,路的盡頭還建有沖水式公共廁所。

院士到山村裡種洋芋 朱有勇院士團隊定點幫扶普洱瀾滄脫貧攻堅

朱有勇院士團隊深入田間地頭

院士到山村裡種洋芋 朱有勇院士團隊定點幫扶普洱瀾滄脫貧攻堅

朱有勇院士團隊指導農民科學種植

隨著扶貧工作深入推進,當地村民素質也得到了顯著提升,而且這不僅僅是科學文化素質。

李娜襪家有3間整齊的平房,窗臺上插著蘆葦。張克秀做拉祜族民族服飾,針線穿梭編織著美好生活。李扎襪說自己和院士處得不錯,閒時會一起喝喝茶,談談心。朱永情已經收了4個徒弟,他的農家樂生意做得紅紅火火。他們懂技術、會經營、有素質,漸漸成長為了新型農民。

黃鎮說,竹塘鄉目前共有貧困村10個,貧困人口9720人,為實現貧困群眾精準脫貧,今後將繼續抓好科技示範成果的推廣工作。全鄉發展林下三七5000畝、冬季馬鈴薯1000畝、冬早蔬菜1000畝、早熟葡萄種植1000畝,在院士和專家的帶領下,實現科技培訓覆蓋全部農村人口,讓科技成果惠及更多的貧困群眾。

而瀾滄縣各部門目前也正依託中國工程院科技示範成果,紮實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為實現全縣整體脫貧摘帽不懈努力。

雲南網記者 李星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