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時刻!馬雲牽手中國農人,釋放出這幾個關鍵信號'

"

這是年輕共和國建立的第70個年頭,也是現代化農業發展的第70年。

對於任何由人類構成的集體來說,農業永遠是關乎生存的“母親產業”,而對於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來說,民不賤農,則國安不殆,務農重本,永遠是這個國家不變的大綱。

回望過去,多年的變革與發展,已然深刻改變了我國農村曾經的落後面貌。與此同時,伴隨著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的實施,中國農業“走出去”,不僅是民眾和社會的期盼,也逐漸成為了經濟和時代的需求。

而面向未來,如何憑藉僅為世界平均值一半的人均耕地面積實現佔據世界五分之一規模的人口的自給,並滿足居民對於農產品日益豐富多元的需求,這依然將會是國內農業研究不變的追問。

01

過往

與此同時,相較於發達國家完備的農業體系,本土農業雖然一直在積極縮小差距,但無可否認的是,其進步空間和潛力也依然存在。

長期以來,本土農業的現代化進程,一直無可避免的遭受許多困難的制約,其中有四點,甚至直接成為了阻礙農業發展的瓶頸。

其一是農業生產的整體效率還不夠,包括機械化、數字化程度仍然有待提高。

過去的十年時間裡,全國農作物耕種綜合機械化水平由2008年的45.8%增長至2016年的65.2%,但限於地理、經濟等多方面因素的存在,農業生產的效率仍然沒有完全實現機械化化、現代化。對比國外,發達國家普遍採用的數字化農場,在國內也只有少部分試點,仍然缺乏相應的規模化普及。

其二,是農業大環境下,知名品牌的匱乏。

長期以來,國產農貨整體的附加值都處於較低水平,以茶葉為例,中國作為當之無愧的產茶大國,供應著全球超過40%的茶葉生產,擁有超過70000家規模不一的茶企,然而受制於品牌的冗雜,這些茶企營收、文化等各方面良莠不齊,無法形成茶葉輸出的合力。


"

這是年輕共和國建立的第70個年頭,也是現代化農業發展的第70年。

對於任何由人類構成的集體來說,農業永遠是關乎生存的“母親產業”,而對於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來說,民不賤農,則國安不殆,務農重本,永遠是這個國家不變的大綱。

回望過去,多年的變革與發展,已然深刻改變了我國農村曾經的落後面貌。與此同時,伴隨著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的實施,中國農業“走出去”,不僅是民眾和社會的期盼,也逐漸成為了經濟和時代的需求。

而面向未來,如何憑藉僅為世界平均值一半的人均耕地面積實現佔據世界五分之一規模的人口的自給,並滿足居民對於農產品日益豐富多元的需求,這依然將會是國內農業研究不變的追問。

01

過往

與此同時,相較於發達國家完備的農業體系,本土農業雖然一直在積極縮小差距,但無可否認的是,其進步空間和潛力也依然存在。

長期以來,本土農業的現代化進程,一直無可避免的遭受許多困難的制約,其中有四點,甚至直接成為了阻礙農業發展的瓶頸。

其一是農業生產的整體效率還不夠,包括機械化、數字化程度仍然有待提高。

過去的十年時間裡,全國農作物耕種綜合機械化水平由2008年的45.8%增長至2016年的65.2%,但限於地理、經濟等多方面因素的存在,農業生產的效率仍然沒有完全實現機械化化、現代化。對比國外,發達國家普遍採用的數字化農場,在國內也只有少部分試點,仍然缺乏相應的規模化普及。

其二,是農業大環境下,知名品牌的匱乏。

長期以來,國產農貨整體的附加值都處於較低水平,以茶葉為例,中國作為當之無愧的產茶大國,供應著全球超過40%的茶葉生產,擁有超過70000家規模不一的茶企,然而受制於品牌的冗雜,這些茶企營收、文化等各方面良莠不齊,無法形成茶葉輸出的合力。


重大時刻!馬雲牽手中國農人,釋放出這幾個關鍵信號


而聯合利華旗下的立頓品牌,藉助於統一的品牌文化宣發,以及包裝、標識、文化等高額的產品附加值,僅一家公司就創造著2/3箇中國茶企的營收。

再比如黑龍江,這個中國最大的糧倉,至今只孵化出一個五常大米這樣耳熟能詳的品牌。中國農業的品牌建設,跟農機農具農業技術的發展相比,仍然十分的滯後。

同樣的故事還發生種子業——這一農產業鏈的初始環節上。

僅僅在5年之前,世界銷售排在前十位的種子公司中,就有四成被美國佔據,2013年,世界最大的轉基因種子公司孟山都總收入149億美元,毛利77億美元,利潤率高達51.7%,相當於7000家中國種子企業。

作為大豆的原產地,本土豆種大多在美國轉基因大豆的衝擊下搖搖欲墜,截至目前,已有超過20家外資企業進入中國種子市場,相形之下,國產種子的生存環境,仍然不容樂觀。

第三點則是銷售渠道受限。

時至今日,在相當規模的農業原產地,傳統的經銷模式仍然沒有得到相應的升級,統購統銷仍然是被最普遍採取的手段。這種模式限制了農民的利潤,無法有效提高農業產出的積極性,也無法從根本上保證產品的品質。

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裡,年輕的藏族姑娘單珍卓瑪需要和鄉民一道,每天凌晨上山採集松茸,再把松茸送到距離村莊數十公里外的集鎮,然而一轉手,這些松茸就會以超出收購價幾十倍的價格出現在東京的超級市場上。


"

這是年輕共和國建立的第70個年頭,也是現代化農業發展的第70年。

對於任何由人類構成的集體來說,農業永遠是關乎生存的“母親產業”,而對於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來說,民不賤農,則國安不殆,務農重本,永遠是這個國家不變的大綱。

回望過去,多年的變革與發展,已然深刻改變了我國農村曾經的落後面貌。與此同時,伴隨著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的實施,中國農業“走出去”,不僅是民眾和社會的期盼,也逐漸成為了經濟和時代的需求。

而面向未來,如何憑藉僅為世界平均值一半的人均耕地面積實現佔據世界五分之一規模的人口的自給,並滿足居民對於農產品日益豐富多元的需求,這依然將會是國內農業研究不變的追問。

01

過往

與此同時,相較於發達國家完備的農業體系,本土農業雖然一直在積極縮小差距,但無可否認的是,其進步空間和潛力也依然存在。

長期以來,本土農業的現代化進程,一直無可避免的遭受許多困難的制約,其中有四點,甚至直接成為了阻礙農業發展的瓶頸。

其一是農業生產的整體效率還不夠,包括機械化、數字化程度仍然有待提高。

過去的十年時間裡,全國農作物耕種綜合機械化水平由2008年的45.8%增長至2016年的65.2%,但限於地理、經濟等多方面因素的存在,農業生產的效率仍然沒有完全實現機械化化、現代化。對比國外,發達國家普遍採用的數字化農場,在國內也只有少部分試點,仍然缺乏相應的規模化普及。

其二,是農業大環境下,知名品牌的匱乏。

長期以來,國產農貨整體的附加值都處於較低水平,以茶葉為例,中國作為當之無愧的產茶大國,供應著全球超過40%的茶葉生產,擁有超過70000家規模不一的茶企,然而受制於品牌的冗雜,這些茶企營收、文化等各方面良莠不齊,無法形成茶葉輸出的合力。


重大時刻!馬雲牽手中國農人,釋放出這幾個關鍵信號


而聯合利華旗下的立頓品牌,藉助於統一的品牌文化宣發,以及包裝、標識、文化等高額的產品附加值,僅一家公司就創造著2/3箇中國茶企的營收。

再比如黑龍江,這個中國最大的糧倉,至今只孵化出一個五常大米這樣耳熟能詳的品牌。中國農業的品牌建設,跟農機農具農業技術的發展相比,仍然十分的滯後。

同樣的故事還發生種子業——這一農產業鏈的初始環節上。

僅僅在5年之前,世界銷售排在前十位的種子公司中,就有四成被美國佔據,2013年,世界最大的轉基因種子公司孟山都總收入149億美元,毛利77億美元,利潤率高達51.7%,相當於7000家中國種子企業。

作為大豆的原產地,本土豆種大多在美國轉基因大豆的衝擊下搖搖欲墜,截至目前,已有超過20家外資企業進入中國種子市場,相形之下,國產種子的生存環境,仍然不容樂觀。

第三點則是銷售渠道受限。

時至今日,在相當規模的農業原產地,傳統的經銷模式仍然沒有得到相應的升級,統購統銷仍然是被最普遍採取的手段。這種模式限制了農民的利潤,無法有效提高農業產出的積極性,也無法從根本上保證產品的品質。

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裡,年輕的藏族姑娘單珍卓瑪需要和鄉民一道,每天凌晨上山採集松茸,再把松茸送到距離村莊數十公里外的集鎮,然而一轉手,這些松茸就會以超出收購價幾十倍的價格出現在東京的超級市場上。


重大時刻!馬雲牽手中國農人,釋放出這幾個關鍵信號


同樣的故事還在蟲草、靈芝、水果等一大批高度依賴產地的作物身上發生著。與此同時,雖然互聯網銷售的模式已經日漸成熟,但由於推廣力度的缺失,農戶對此依然缺乏瞭解。

農民到手的批發價低,消費者到手的零售價高,過多的加價出現在了流通環節。能否在中國找到一條農地、餐桌兩收益的模式,是能否把利益成功留在農村的關鍵一步。

四點之中,最後一點則是難以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

由於缺乏數字化、信息化的加持,農戶對於市場行情的變化缺乏瞭解,很多時候,明明豐收卻不得不面臨需求飽和的壓價,而種植週期較長的產品,農民也難以彌補市場突發的需求。

在甘肅省永昌縣青山農場,這樣的故事就曾不止一次的發生過。在當地,自然條件決定了,需水量大的農作物很難存活。因此,青山農場的農作物生產成本高,產量低。農民們曾嘗試過種植玉米和麥子,在市場上卻賣不出好價錢。

在好的年景裡,農民辛苦一整年,六七十畝地的玉米也只能賣一兩萬塊錢,若遇不好的年景,農民往往是賠錢種地。索性後來出現了貝貝南瓜,這一原產於日本的小型南瓜品種不僅香甜可口,而且還具有防風固沙的效果,因而被農科院在民勤地區廣為推廣種植。


"

這是年輕共和國建立的第70個年頭,也是現代化農業發展的第70年。

對於任何由人類構成的集體來說,農業永遠是關乎生存的“母親產業”,而對於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來說,民不賤農,則國安不殆,務農重本,永遠是這個國家不變的大綱。

回望過去,多年的變革與發展,已然深刻改變了我國農村曾經的落後面貌。與此同時,伴隨著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的實施,中國農業“走出去”,不僅是民眾和社會的期盼,也逐漸成為了經濟和時代的需求。

而面向未來,如何憑藉僅為世界平均值一半的人均耕地面積實現佔據世界五分之一規模的人口的自給,並滿足居民對於農產品日益豐富多元的需求,這依然將會是國內農業研究不變的追問。

01

過往

與此同時,相較於發達國家完備的農業體系,本土農業雖然一直在積極縮小差距,但無可否認的是,其進步空間和潛力也依然存在。

長期以來,本土農業的現代化進程,一直無可避免的遭受許多困難的制約,其中有四點,甚至直接成為了阻礙農業發展的瓶頸。

其一是農業生產的整體效率還不夠,包括機械化、數字化程度仍然有待提高。

過去的十年時間裡,全國農作物耕種綜合機械化水平由2008年的45.8%增長至2016年的65.2%,但限於地理、經濟等多方面因素的存在,農業生產的效率仍然沒有完全實現機械化化、現代化。對比國外,發達國家普遍採用的數字化農場,在國內也只有少部分試點,仍然缺乏相應的規模化普及。

其二,是農業大環境下,知名品牌的匱乏。

長期以來,國產農貨整體的附加值都處於較低水平,以茶葉為例,中國作為當之無愧的產茶大國,供應著全球超過40%的茶葉生產,擁有超過70000家規模不一的茶企,然而受制於品牌的冗雜,這些茶企營收、文化等各方面良莠不齊,無法形成茶葉輸出的合力。


重大時刻!馬雲牽手中國農人,釋放出這幾個關鍵信號


而聯合利華旗下的立頓品牌,藉助於統一的品牌文化宣發,以及包裝、標識、文化等高額的產品附加值,僅一家公司就創造著2/3箇中國茶企的營收。

再比如黑龍江,這個中國最大的糧倉,至今只孵化出一個五常大米這樣耳熟能詳的品牌。中國農業的品牌建設,跟農機農具農業技術的發展相比,仍然十分的滯後。

同樣的故事還發生種子業——這一農產業鏈的初始環節上。

僅僅在5年之前,世界銷售排在前十位的種子公司中,就有四成被美國佔據,2013年,世界最大的轉基因種子公司孟山都總收入149億美元,毛利77億美元,利潤率高達51.7%,相當於7000家中國種子企業。

作為大豆的原產地,本土豆種大多在美國轉基因大豆的衝擊下搖搖欲墜,截至目前,已有超過20家外資企業進入中國種子市場,相形之下,國產種子的生存環境,仍然不容樂觀。

第三點則是銷售渠道受限。

時至今日,在相當規模的農業原產地,傳統的經銷模式仍然沒有得到相應的升級,統購統銷仍然是被最普遍採取的手段。這種模式限制了農民的利潤,無法有效提高農業產出的積極性,也無法從根本上保證產品的品質。

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裡,年輕的藏族姑娘單珍卓瑪需要和鄉民一道,每天凌晨上山採集松茸,再把松茸送到距離村莊數十公里外的集鎮,然而一轉手,這些松茸就會以超出收購價幾十倍的價格出現在東京的超級市場上。


重大時刻!馬雲牽手中國農人,釋放出這幾個關鍵信號


同樣的故事還在蟲草、靈芝、水果等一大批高度依賴產地的作物身上發生著。與此同時,雖然互聯網銷售的模式已經日漸成熟,但由於推廣力度的缺失,農戶對此依然缺乏瞭解。

農民到手的批發價低,消費者到手的零售價高,過多的加價出現在了流通環節。能否在中國找到一條農地、餐桌兩收益的模式,是能否把利益成功留在農村的關鍵一步。

四點之中,最後一點則是難以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

由於缺乏數字化、信息化的加持,農戶對於市場行情的變化缺乏瞭解,很多時候,明明豐收卻不得不面臨需求飽和的壓價,而種植週期較長的產品,農民也難以彌補市場突發的需求。

在甘肅省永昌縣青山農場,這樣的故事就曾不止一次的發生過。在當地,自然條件決定了,需水量大的農作物很難存活。因此,青山農場的農作物生產成本高,產量低。農民們曾嘗試過種植玉米和麥子,在市場上卻賣不出好價錢。

在好的年景裡,農民辛苦一整年,六七十畝地的玉米也只能賣一兩萬塊錢,若遇不好的年景,農民往往是賠錢種地。索性後來出現了貝貝南瓜,這一原產於日本的小型南瓜品種不僅香甜可口,而且還具有防風固沙的效果,因而被農科院在民勤地區廣為推廣種植。


重大時刻!馬雲牽手中國農人,釋放出這幾個關鍵信號


土地接受了,消費者卻不買賬,當地市場上從來沒有出現過這樣品種的南瓜,網上的年輕人又很少自己買菜做飯,貝貝南瓜這一為青山農場帶來新希望的作物,隨即又讓人們的心沉入了谷底。

02

當下

好在,這樣的故事,最終並不都是以悲劇結尾。

在貝貝南瓜的故事裡,辛勤的農民得到了聚划算的幫助,藉助於數據分析,聚划算成功為貝貝南瓜制定了消費者畫像——年輕的、具有一定消費能力的辦公室白領。

在他們的宣傳下,這種不需要煮,只需要微波爐蒸一下就可以做到5分鐘辦公室速食的產品隨即迎來了春天,在此基礎上,他們還為它取了個頗具網紅色彩的名字——“板栗味小南瓜”。

有了數字化手段的加持,2016年,貝貝南瓜在聚划算的一場活動中3天賣出了4.38萬箱,打破了該平臺蔬菜品類的最高紀錄。2017年,在聚划算的活動中,貝貝南瓜單個鏈接累計銷量達到了33.8萬箱,“多到快遞公司都收不過來。”

對於廣大中國的農業環境來說,貝貝南瓜只是無數和產地高度掛鉤的產品的縮影。

而在現實面臨的劣勢和瓶頸之外,這一縮影所提供的破局思路不言而喻,對於邁入新時代的農業來說,現代農業所迫切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拖拉機和收割機,而是經銷模式的現代化以及產業鏈的數字化、智慧化。

這一點,在“中國桃鄉”湖北棗陽的故事中,同樣得到了體現。

如果沒有2018年夏天的那次滯銷,在棗陽種了幾十年皇桃的農民們,或許永遠也沒有和互聯網營銷近距離接觸的機會。儘管擁有著20多年規模化種桃經驗,但棗陽還是在去年夏天的水果市場波動中栽了跟頭。

銷售渠道的拓展趕不上種植規模的擴大,再加上種植過程靠天吃飯,缺乏市場數據指導,當一個豐收年撞上市場需求遇冷,帶來的,是成千上萬筐桃子的白白浪費。

反思過往,棗陽市副市長邢紅麗認識到了“求變”的重要性。“酒香也怕巷子深,棗陽桃再也不能靠天吃飯了,我們要有地標品牌,要開拓銷售渠道,要提升種植標準,真正走向現代農業。”提起與聚划算的合作,邢紅麗這樣說道。

此前,聚划算曾創下了3天賣光650噸雲南品質沃柑,330噸海口火山荔枝的記錄,為消費者帶來了一個夏天的“水果自由”,也成為農產品秒變“爆款”的標誌性平臺。

在此基礎上,棗陽選中聚划算,還有超越銷量的更深一層含義。這層價值就是聚划算背後的阿里生態力量。桃子皮薄易破,對物流要求極高,聚划算到來之後,針對當地的物流短板引入了菜鳥力量,通過整合物流資源、產地倉直髮、銷地倉就近發貨等創新模式,聚划算成功保障棗陽皇桃新鮮、高效、快速的送達。

與此同時,聚划算還專門為棗陽皇桃牽手了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齊天大聖IP,一場“大聖的桃子掉哪了”的話題過後,短短2個多小時,棗陽皇桃的銷量就突破了100噸。


"

這是年輕共和國建立的第70個年頭,也是現代化農業發展的第70年。

對於任何由人類構成的集體來說,農業永遠是關乎生存的“母親產業”,而對於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來說,民不賤農,則國安不殆,務農重本,永遠是這個國家不變的大綱。

回望過去,多年的變革與發展,已然深刻改變了我國農村曾經的落後面貌。與此同時,伴隨著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的實施,中國農業“走出去”,不僅是民眾和社會的期盼,也逐漸成為了經濟和時代的需求。

而面向未來,如何憑藉僅為世界平均值一半的人均耕地面積實現佔據世界五分之一規模的人口的自給,並滿足居民對於農產品日益豐富多元的需求,這依然將會是國內農業研究不變的追問。

01

過往

與此同時,相較於發達國家完備的農業體系,本土農業雖然一直在積極縮小差距,但無可否認的是,其進步空間和潛力也依然存在。

長期以來,本土農業的現代化進程,一直無可避免的遭受許多困難的制約,其中有四點,甚至直接成為了阻礙農業發展的瓶頸。

其一是農業生產的整體效率還不夠,包括機械化、數字化程度仍然有待提高。

過去的十年時間裡,全國農作物耕種綜合機械化水平由2008年的45.8%增長至2016年的65.2%,但限於地理、經濟等多方面因素的存在,農業生產的效率仍然沒有完全實現機械化化、現代化。對比國外,發達國家普遍採用的數字化農場,在國內也只有少部分試點,仍然缺乏相應的規模化普及。

其二,是農業大環境下,知名品牌的匱乏。

長期以來,國產農貨整體的附加值都處於較低水平,以茶葉為例,中國作為當之無愧的產茶大國,供應著全球超過40%的茶葉生產,擁有超過70000家規模不一的茶企,然而受制於品牌的冗雜,這些茶企營收、文化等各方面良莠不齊,無法形成茶葉輸出的合力。


重大時刻!馬雲牽手中國農人,釋放出這幾個關鍵信號


而聯合利華旗下的立頓品牌,藉助於統一的品牌文化宣發,以及包裝、標識、文化等高額的產品附加值,僅一家公司就創造著2/3箇中國茶企的營收。

再比如黑龍江,這個中國最大的糧倉,至今只孵化出一個五常大米這樣耳熟能詳的品牌。中國農業的品牌建設,跟農機農具農業技術的發展相比,仍然十分的滯後。

同樣的故事還發生種子業——這一農產業鏈的初始環節上。

僅僅在5年之前,世界銷售排在前十位的種子公司中,就有四成被美國佔據,2013年,世界最大的轉基因種子公司孟山都總收入149億美元,毛利77億美元,利潤率高達51.7%,相當於7000家中國種子企業。

作為大豆的原產地,本土豆種大多在美國轉基因大豆的衝擊下搖搖欲墜,截至目前,已有超過20家外資企業進入中國種子市場,相形之下,國產種子的生存環境,仍然不容樂觀。

第三點則是銷售渠道受限。

時至今日,在相當規模的農業原產地,傳統的經銷模式仍然沒有得到相應的升級,統購統銷仍然是被最普遍採取的手段。這種模式限制了農民的利潤,無法有效提高農業產出的積極性,也無法從根本上保證產品的品質。

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裡,年輕的藏族姑娘單珍卓瑪需要和鄉民一道,每天凌晨上山採集松茸,再把松茸送到距離村莊數十公里外的集鎮,然而一轉手,這些松茸就會以超出收購價幾十倍的價格出現在東京的超級市場上。


重大時刻!馬雲牽手中國農人,釋放出這幾個關鍵信號


同樣的故事還在蟲草、靈芝、水果等一大批高度依賴產地的作物身上發生著。與此同時,雖然互聯網銷售的模式已經日漸成熟,但由於推廣力度的缺失,農戶對此依然缺乏瞭解。

農民到手的批發價低,消費者到手的零售價高,過多的加價出現在了流通環節。能否在中國找到一條農地、餐桌兩收益的模式,是能否把利益成功留在農村的關鍵一步。

四點之中,最後一點則是難以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

由於缺乏數字化、信息化的加持,農戶對於市場行情的變化缺乏瞭解,很多時候,明明豐收卻不得不面臨需求飽和的壓價,而種植週期較長的產品,農民也難以彌補市場突發的需求。

在甘肅省永昌縣青山農場,這樣的故事就曾不止一次的發生過。在當地,自然條件決定了,需水量大的農作物很難存活。因此,青山農場的農作物生產成本高,產量低。農民們曾嘗試過種植玉米和麥子,在市場上卻賣不出好價錢。

在好的年景裡,農民辛苦一整年,六七十畝地的玉米也只能賣一兩萬塊錢,若遇不好的年景,農民往往是賠錢種地。索性後來出現了貝貝南瓜,這一原產於日本的小型南瓜品種不僅香甜可口,而且還具有防風固沙的效果,因而被農科院在民勤地區廣為推廣種植。


重大時刻!馬雲牽手中國農人,釋放出這幾個關鍵信號


土地接受了,消費者卻不買賬,當地市場上從來沒有出現過這樣品種的南瓜,網上的年輕人又很少自己買菜做飯,貝貝南瓜這一為青山農場帶來新希望的作物,隨即又讓人們的心沉入了谷底。

02

當下

好在,這樣的故事,最終並不都是以悲劇結尾。

在貝貝南瓜的故事裡,辛勤的農民得到了聚划算的幫助,藉助於數據分析,聚划算成功為貝貝南瓜制定了消費者畫像——年輕的、具有一定消費能力的辦公室白領。

在他們的宣傳下,這種不需要煮,只需要微波爐蒸一下就可以做到5分鐘辦公室速食的產品隨即迎來了春天,在此基礎上,他們還為它取了個頗具網紅色彩的名字——“板栗味小南瓜”。

有了數字化手段的加持,2016年,貝貝南瓜在聚划算的一場活動中3天賣出了4.38萬箱,打破了該平臺蔬菜品類的最高紀錄。2017年,在聚划算的活動中,貝貝南瓜單個鏈接累計銷量達到了33.8萬箱,“多到快遞公司都收不過來。”

對於廣大中國的農業環境來說,貝貝南瓜只是無數和產地高度掛鉤的產品的縮影。

而在現實面臨的劣勢和瓶頸之外,這一縮影所提供的破局思路不言而喻,對於邁入新時代的農業來說,現代農業所迫切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拖拉機和收割機,而是經銷模式的現代化以及產業鏈的數字化、智慧化。

這一點,在“中國桃鄉”湖北棗陽的故事中,同樣得到了體現。

如果沒有2018年夏天的那次滯銷,在棗陽種了幾十年皇桃的農民們,或許永遠也沒有和互聯網營銷近距離接觸的機會。儘管擁有著20多年規模化種桃經驗,但棗陽還是在去年夏天的水果市場波動中栽了跟頭。

銷售渠道的拓展趕不上種植規模的擴大,再加上種植過程靠天吃飯,缺乏市場數據指導,當一個豐收年撞上市場需求遇冷,帶來的,是成千上萬筐桃子的白白浪費。

反思過往,棗陽市副市長邢紅麗認識到了“求變”的重要性。“酒香也怕巷子深,棗陽桃再也不能靠天吃飯了,我們要有地標品牌,要開拓銷售渠道,要提升種植標準,真正走向現代農業。”提起與聚划算的合作,邢紅麗這樣說道。

此前,聚划算曾創下了3天賣光650噸雲南品質沃柑,330噸海口火山荔枝的記錄,為消費者帶來了一個夏天的“水果自由”,也成為農產品秒變“爆款”的標誌性平臺。

在此基礎上,棗陽選中聚划算,還有超越銷量的更深一層含義。這層價值就是聚划算背後的阿里生態力量。桃子皮薄易破,對物流要求極高,聚划算到來之後,針對當地的物流短板引入了菜鳥力量,通過整合物流資源、產地倉直髮、銷地倉就近發貨等創新模式,聚划算成功保障棗陽皇桃新鮮、高效、快速的送達。

與此同時,聚划算還專門為棗陽皇桃牽手了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齊天大聖IP,一場“大聖的桃子掉哪了”的話題過後,短短2個多小時,棗陽皇桃的銷量就突破了100噸。


重大時刻!馬雲牽手中國農人,釋放出這幾個關鍵信號


03

未來

在聚划算深入農業產業鏈的過程中,貝貝南瓜和棗陽皇桃的故事,都還只是聚划算廣闊夢想的冰山一角。

一直以來,聚划算真正渴望的,是深入農業產業鏈後端,從地標品牌、銷售渠道等多方面入手,助力本土農業完成深度的、長期的變革。

為了推動這一變革,聚划算所採取的眾多模式中,最核心的一點,就是他們推出的“聚土地”模式。

在這一模式下,北京上海等全國各城市消費者只要預付一點點費用,就能承包一片黑土地,獲得一張“田主證”。等到秋收時節,這片土地所產出的大米會分批寄送上門。每批大米都附有質檢報告和專屬溯源碼,讓消費者輕鬆識別產地。如果願意的話,消費者還可以隨時到黑龍江來巡視收成。

藉助於這種別開生面的經銷模式,城市的”菜籃子“終於有機會和青山綠水間的“原產地”掛上了鉤。首批加入“聚土地”項目的黑龍江方正縣副縣長於彥波說,“通過這種模式,我們拿出的農產品價格,比收購價高,比零售價低,實實在在的實現農地、餐桌兩收益。”


"

這是年輕共和國建立的第70個年頭,也是現代化農業發展的第70年。

對於任何由人類構成的集體來說,農業永遠是關乎生存的“母親產業”,而對於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來說,民不賤農,則國安不殆,務農重本,永遠是這個國家不變的大綱。

回望過去,多年的變革與發展,已然深刻改變了我國農村曾經的落後面貌。與此同時,伴隨著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的實施,中國農業“走出去”,不僅是民眾和社會的期盼,也逐漸成為了經濟和時代的需求。

而面向未來,如何憑藉僅為世界平均值一半的人均耕地面積實現佔據世界五分之一規模的人口的自給,並滿足居民對於農產品日益豐富多元的需求,這依然將會是國內農業研究不變的追問。

01

過往

與此同時,相較於發達國家完備的農業體系,本土農業雖然一直在積極縮小差距,但無可否認的是,其進步空間和潛力也依然存在。

長期以來,本土農業的現代化進程,一直無可避免的遭受許多困難的制約,其中有四點,甚至直接成為了阻礙農業發展的瓶頸。

其一是農業生產的整體效率還不夠,包括機械化、數字化程度仍然有待提高。

過去的十年時間裡,全國農作物耕種綜合機械化水平由2008年的45.8%增長至2016年的65.2%,但限於地理、經濟等多方面因素的存在,農業生產的效率仍然沒有完全實現機械化化、現代化。對比國外,發達國家普遍採用的數字化農場,在國內也只有少部分試點,仍然缺乏相應的規模化普及。

其二,是農業大環境下,知名品牌的匱乏。

長期以來,國產農貨整體的附加值都處於較低水平,以茶葉為例,中國作為當之無愧的產茶大國,供應著全球超過40%的茶葉生產,擁有超過70000家規模不一的茶企,然而受制於品牌的冗雜,這些茶企營收、文化等各方面良莠不齊,無法形成茶葉輸出的合力。


重大時刻!馬雲牽手中國農人,釋放出這幾個關鍵信號


而聯合利華旗下的立頓品牌,藉助於統一的品牌文化宣發,以及包裝、標識、文化等高額的產品附加值,僅一家公司就創造著2/3箇中國茶企的營收。

再比如黑龍江,這個中國最大的糧倉,至今只孵化出一個五常大米這樣耳熟能詳的品牌。中國農業的品牌建設,跟農機農具農業技術的發展相比,仍然十分的滯後。

同樣的故事還發生種子業——這一農產業鏈的初始環節上。

僅僅在5年之前,世界銷售排在前十位的種子公司中,就有四成被美國佔據,2013年,世界最大的轉基因種子公司孟山都總收入149億美元,毛利77億美元,利潤率高達51.7%,相當於7000家中國種子企業。

作為大豆的原產地,本土豆種大多在美國轉基因大豆的衝擊下搖搖欲墜,截至目前,已有超過20家外資企業進入中國種子市場,相形之下,國產種子的生存環境,仍然不容樂觀。

第三點則是銷售渠道受限。

時至今日,在相當規模的農業原產地,傳統的經銷模式仍然沒有得到相應的升級,統購統銷仍然是被最普遍採取的手段。這種模式限制了農民的利潤,無法有效提高農業產出的積極性,也無法從根本上保證產品的品質。

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裡,年輕的藏族姑娘單珍卓瑪需要和鄉民一道,每天凌晨上山採集松茸,再把松茸送到距離村莊數十公里外的集鎮,然而一轉手,這些松茸就會以超出收購價幾十倍的價格出現在東京的超級市場上。


重大時刻!馬雲牽手中國農人,釋放出這幾個關鍵信號


同樣的故事還在蟲草、靈芝、水果等一大批高度依賴產地的作物身上發生著。與此同時,雖然互聯網銷售的模式已經日漸成熟,但由於推廣力度的缺失,農戶對此依然缺乏瞭解。

農民到手的批發價低,消費者到手的零售價高,過多的加價出現在了流通環節。能否在中國找到一條農地、餐桌兩收益的模式,是能否把利益成功留在農村的關鍵一步。

四點之中,最後一點則是難以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

由於缺乏數字化、信息化的加持,農戶對於市場行情的變化缺乏瞭解,很多時候,明明豐收卻不得不面臨需求飽和的壓價,而種植週期較長的產品,農民也難以彌補市場突發的需求。

在甘肅省永昌縣青山農場,這樣的故事就曾不止一次的發生過。在當地,自然條件決定了,需水量大的農作物很難存活。因此,青山農場的農作物生產成本高,產量低。農民們曾嘗試過種植玉米和麥子,在市場上卻賣不出好價錢。

在好的年景裡,農民辛苦一整年,六七十畝地的玉米也只能賣一兩萬塊錢,若遇不好的年景,農民往往是賠錢種地。索性後來出現了貝貝南瓜,這一原產於日本的小型南瓜品種不僅香甜可口,而且還具有防風固沙的效果,因而被農科院在民勤地區廣為推廣種植。


重大時刻!馬雲牽手中國農人,釋放出這幾個關鍵信號


土地接受了,消費者卻不買賬,當地市場上從來沒有出現過這樣品種的南瓜,網上的年輕人又很少自己買菜做飯,貝貝南瓜這一為青山農場帶來新希望的作物,隨即又讓人們的心沉入了谷底。

02

當下

好在,這樣的故事,最終並不都是以悲劇結尾。

在貝貝南瓜的故事裡,辛勤的農民得到了聚划算的幫助,藉助於數據分析,聚划算成功為貝貝南瓜制定了消費者畫像——年輕的、具有一定消費能力的辦公室白領。

在他們的宣傳下,這種不需要煮,只需要微波爐蒸一下就可以做到5分鐘辦公室速食的產品隨即迎來了春天,在此基礎上,他們還為它取了個頗具網紅色彩的名字——“板栗味小南瓜”。

有了數字化手段的加持,2016年,貝貝南瓜在聚划算的一場活動中3天賣出了4.38萬箱,打破了該平臺蔬菜品類的最高紀錄。2017年,在聚划算的活動中,貝貝南瓜單個鏈接累計銷量達到了33.8萬箱,“多到快遞公司都收不過來。”

對於廣大中國的農業環境來說,貝貝南瓜只是無數和產地高度掛鉤的產品的縮影。

而在現實面臨的劣勢和瓶頸之外,這一縮影所提供的破局思路不言而喻,對於邁入新時代的農業來說,現代農業所迫切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拖拉機和收割機,而是經銷模式的現代化以及產業鏈的數字化、智慧化。

這一點,在“中國桃鄉”湖北棗陽的故事中,同樣得到了體現。

如果沒有2018年夏天的那次滯銷,在棗陽種了幾十年皇桃的農民們,或許永遠也沒有和互聯網營銷近距離接觸的機會。儘管擁有著20多年規模化種桃經驗,但棗陽還是在去年夏天的水果市場波動中栽了跟頭。

銷售渠道的拓展趕不上種植規模的擴大,再加上種植過程靠天吃飯,缺乏市場數據指導,當一個豐收年撞上市場需求遇冷,帶來的,是成千上萬筐桃子的白白浪費。

反思過往,棗陽市副市長邢紅麗認識到了“求變”的重要性。“酒香也怕巷子深,棗陽桃再也不能靠天吃飯了,我們要有地標品牌,要開拓銷售渠道,要提升種植標準,真正走向現代農業。”提起與聚划算的合作,邢紅麗這樣說道。

此前,聚划算曾創下了3天賣光650噸雲南品質沃柑,330噸海口火山荔枝的記錄,為消費者帶來了一個夏天的“水果自由”,也成為農產品秒變“爆款”的標誌性平臺。

在此基礎上,棗陽選中聚划算,還有超越銷量的更深一層含義。這層價值就是聚划算背後的阿里生態力量。桃子皮薄易破,對物流要求極高,聚划算到來之後,針對當地的物流短板引入了菜鳥力量,通過整合物流資源、產地倉直髮、銷地倉就近發貨等創新模式,聚划算成功保障棗陽皇桃新鮮、高效、快速的送達。

與此同時,聚划算還專門為棗陽皇桃牽手了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齊天大聖IP,一場“大聖的桃子掉哪了”的話題過後,短短2個多小時,棗陽皇桃的銷量就突破了100噸。


重大時刻!馬雲牽手中國農人,釋放出這幾個關鍵信號


03

未來

在聚划算深入農業產業鏈的過程中,貝貝南瓜和棗陽皇桃的故事,都還只是聚划算廣闊夢想的冰山一角。

一直以來,聚划算真正渴望的,是深入農業產業鏈後端,從地標品牌、銷售渠道等多方面入手,助力本土農業完成深度的、長期的變革。

為了推動這一變革,聚划算所採取的眾多模式中,最核心的一點,就是他們推出的“聚土地”模式。

在這一模式下,北京上海等全國各城市消費者只要預付一點點費用,就能承包一片黑土地,獲得一張“田主證”。等到秋收時節,這片土地所產出的大米會分批寄送上門。每批大米都附有質檢報告和專屬溯源碼,讓消費者輕鬆識別產地。如果願意的話,消費者還可以隨時到黑龍江來巡視收成。

藉助於這種別開生面的經銷模式,城市的”菜籃子“終於有機會和青山綠水間的“原產地”掛上了鉤。首批加入“聚土地”項目的黑龍江方正縣副縣長於彥波說,“通過這種模式,我們拿出的農產品價格,比收購價高,比零售價低,實實在在的實現農地、餐桌兩收益。”


重大時刻!馬雲牽手中國農人,釋放出這幾個關鍵信號



在未來,聚划算還將藉助這一模式,將傳統的訂單農業升級為智慧訂單農業,並通過對消費者需求的掌握,充分調動和整合阿里生態全域力量,真正實現數據指導種植,推動數字農業落地。

過往的數十年裡,國人一直簡單的將現代農業等同於設施、技術的現代化,以為只要土地具備規模,加之以工業機械的種植,就實現了農業由傳統向現代的轉變。然而這種單一追求產量、經濟、效益的農業,伴隨著時代的發展,終究在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渴望中被逐漸淘汰。

而邁入新時代,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農業,所追求的目標,已經不再僅僅是田間地頭的那一把糧食,而是環繞著社會、經濟、文化、生態等多方要求的產業,無論社會如何變遷,它都將始終成為繁榮中國牢固的基石。

這一變革的過程中,需要科學技術的滲透、產業環節的更新、市場機制的完善,以及最重要的,陳舊觀念和模式的改變。

基於這一點,聚土地的模式,尤其是提前鎖定爆發的訂單農業方式,本身就是農業現代化、數字化的重要推手,而聚划算在農業方面的實踐的本質,就是要通過商業的手段來幫助農業,通過互聯網的思維來影響農人。這種對於農業的改造無疑是深度的,長期的,不僅具有商業價值,還具有社會價值。

某種意義上,或許正如阿里巴巴營銷平臺總經理家洛所闡述的那樣,聚划算不僅僅是要做一個商業平臺,它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優質、優惠和效率,為更多的下沉市場消費者、品牌商和生產者創造價值。

“聚划算要做中國最大的公益。”

(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