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楷模”王新法同志先進事蹟報告會材料之一:扶貧路上的一座豐碑

農民 三農 農業 華聲在線 2017-05-06

石門縣南北鎮黨委書記 段少帥

大家好!我叫段少帥,是石門縣南北鎮黨委書記。

南北鎮位於石門縣西北山區,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經濟落後,全鎮8個村都是“省級貧困村”。薛家村因為人均耕地少,條件差,脫貧攻堅任務尤為艱鉅。4年前,年近六旬的王新法響應黨的號召,千里迢迢自發來到薛家村義務扶貧。不到4年時間,他幫助薛家村摘掉了貧困帽子,跨進了“省級文明村”的行列。

我曾經問過王新法:您這麼大年紀了,大老遠跑到我們這偏遠山溝來受苦受累,究竟是為了什麼?王新法告訴我,他們一家跟在一個石家莊工作多年的薛家村人關係很好,前兩年這位朋友的母親生病,他愛人來到薛家村看望過幾次,感到這裡山好水好人好,但就是窮,讓他萌生了到薛家村來看看的念頭。到了退休之年,王新法來到薛家村實地一看,果不其然,因此就想發揮一點餘熱,幫助村民們脫貧致富,就這樣紮根在了薛家村。

要想富,先修路。修路有兩難:一是缺錢,當時,僅僅完成村裡公路主幹道建設就需要資金上百萬,而扶貧資金只有20萬元;二是缺人,由於外出務工的多,老百姓參與度不高,沒錢不來,錢少不幹。

在這裡修公路,沿線到處是懸崖絕壁,既危險又費錢,村裡當時主張承包出去,可以省事。但王新法堅決不同意,一定要組織老百姓自己幹。在他看來,一起幹不只是省錢,更重要的是凝聚人心!

但村裡有顧慮,擔心發動不了村民,因為不容許攤派義務工。王新法說:“我們不攤派!我先上,村幹部、黨員先上,千難萬難,黨員帶頭就不難,我堅信我們的老百姓會跟著上!”

有村民不放心:“出了安全事故誰負責得起?”王新法當場立下一份《生死狀》:“如果出現不測,由我自己承擔,絕不給他人添責!”在他的感召下,有17個人跟著在《生死狀》上按下血紅的手印……

開工後,每天不用吆喝,就有30多名黨員幹部自發來工地參加義務勞動,鄉親們一個跟著一個也來了,還有人開著自家的農用車。原來有些打零工為幾塊錢都要吵架的村民,也爭先恐後跑來投義務工,不給錢的事幹得比給錢的還起勁。結果只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便修通了這條10多里長的路,他硬是用20多萬塊錢辦成了原本需要上百萬元才能辦成的事。我們作了一個統計,僅2014年,薛家村義務投工就達3000多個,連鄰村的黨員都跑過來幫忙。這在薛家村近幾十年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有一次,我到工地,看到他的臉晒得像黑炭,黑裡透著紅,泥水、汗水攪和在一起,穿的白背心滿是破洞,肩膀上、後背上,晒得脫了一層層的皮,新的連著老的……看著都心疼!我說:“新法大哥,您也是60多歲的人了,指揮大家幹就行了,這麼重的活就不要親自幹了,累倒了怎麼辦?”他嘿嘿一笑:“沒事,沒事!”

這些年來,王新法通過自身的帶頭幹、拼命幹,讓鄉親們看到了實實在在的脫貧效果,鄉親們感謝他,信賴他,都樂意跟著他幹。如今的薛家村,沒有了“等、靠、要”的懶漢思想,扶貧工作在這裡真正達到了一呼百應的效果。

為了開啟一條長期穩固的致富之路,我們全鎮逐步形成了“三葉”經濟發展態勢,即茶葉、菸葉和高山反季節蔬菜的“菜葉”。王新法和薛家村村支兩委確定了茶葉產業作為全村脫貧發展的主打產業。

為了拓寬茶葉銷路,我和王新法多次到長沙等地考察、聯繫市場。在生活上,王新法對自己很小氣,出差睡最便宜的旅店,吃十幾塊錢的盒飯。說實在的,我都有些不習慣。但在茶葉發展上,他卻毫不吝嗇,自掏腰包請專家給茶農上課培訓,請權威機構檢測茶葉微量元素含量,成立集茶葉“科、工、貿”於一體的湖南五行緣農業科技公司,這一系列“組合拳”打下來,就花去了三四十萬元。我問他:“值不值?”他毫不猶豫地回答:“值,當然值啊!”的確,他心裡有本賬,按照他的思路,薛家村的茶葉變成“黃金葉”,村民的茶葉收入從每畝2000元增加到了5000多元。

這幾年,王新法給我最深的感觸就是——他是帶著思想來的,不是帶著私慾來的。來了就不走了,在這裡紮下根,把自己當成薛家村的一員,一定要讓薛家村的老百姓富起來。

走進薛家村,隨便敲開哪家的門問問,您都會發現,王新法在薛家村做了哪些事,人們都如數家珍。戰友送給王新法的越野車,成了鄉親們的“公交車”“救護車”。村裡留守兒童多,他擔心小孩子學壞,組建了“我看是非我看美”活動小組,讓這群常年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和自己的村莊共同成長。只要有時間,他都要到村裡的孤寡老人、五保戶家裡坐坐,陪老人們聊天。去年除夕,他陪敬老院的孤寡老人們過年,還走訪了9個困難家庭,一一送去慰問品和節能燈泡,並親手幫老人們安裝。

王新法作為一個外地人,60多歲了,為了扶貧,過春節都沒回家,連續幾年都這樣。把妻兒老小丟在石家莊,鐵下心來堅守在薛家村,真扶貧,扶真貧。當年他捧著一顆心來,而今卻拼盡最後一滴血走。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乃至生命書寫了光輝的扶貧業績,樹起了扶貧路上的一座豐碑。

新法同志雖然走了,但他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永遠留在了薛家村,留在了扶貧一線。縣委扶貧工作隊沒有走;“與民共富”軍人團隊沒有走;他生前關心的六塔山公路硬化,已經制定了開工計劃;他念念不忘的第7座橋,已經開工了,並被命名為“新法橋”!他雖然走了,但在薛家村,在我們心裡,他沒有走,他永遠站在我們的前方,就像高高飄揚的一面旗幟,引領我們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謝謝大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