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田裡“造林”,政府前腳種,農民後腳拔!片面追求綠化率滋生形式主義套路

來源:半月談

導讀

在當前中央高度重視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下,各地轟轟烈烈“搞生態”“搞綠化”。但半月談記者發現,在一些地方,種樹綠化這一基礎工作藏有諸多形式主義套路:有的是政績衝動,為“打扮”新增綠化面積、森林覆蓋率等數字,在農田上栽樹,樹木種而不活;有的存過關心態,趁林木存活率高的時候,搞提前驗收;有的造林全看“領導意志”,不顧當地生態實際,種哪種樹全憑領導喜好;還有的害怕指標壓力,“病急亂投醫”,甚至引入外來物種,導致生態隱患重重。

砍舊栽新,就能提高森林覆蓋率?

在北方某鄉鎮的省道上,道路一側種上的樹木有的已死亡。該鄉鎮一名幹部說,前幾年,縣裡要求在國省道兩側沿線100米內建綠色長廊,並詳細規定了樹木品種。

“來了標準就得幹,不幹不行。”這名幹部說。道路兩側既有民居,也有企業廠房,有的土地還是農田。為了完成提高森林覆蓋率的任務,這個鄉鎮抓緊開始徵地,給農民青苗補償,把原來的樹砍掉,種上上級要求的品種,部分樹木種在了農田裡。

“農田裡種樹,相關部門‘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其實都擔著很大風險,而且成活率不高。”這名鄉鎮幹部說。

“樹多了,長大了,地裡的糧食沒法用收割機收穫,怎麼辦?”半月談記者問。受訪基層幹部說,農民要生產糧食,但樹長大了會奪走養分,也不利於農業機械化生產。於是,在一些農田裡,政府前腳種樹,農民後腳拔樹。

當地基層幹部還反映,當年縣裡下發通知的時候已經過了植樹最佳季節,卻三令五申要求儘快完成,種上後又缺少專業維護,有的樹木因反季節種植和缺乏看管而死亡。

造林面積穩中有升,因在存活率高時驗收

紅樹林素有“海上森林”“海洋衛士”之稱。在南方沿海某地,多個部門有關負責人接受採訪時均表示“紅樹林面積穩中有升”,當半月談記者詢問紅樹林面積增加多少時,他們卻“三緘其口”,無法提供數據。

“目前最新的紅樹林面積還是8年前的數據。”一名林業部門幹部說,全國溼地資源調查每10年進行一次,上一次調查是2011年,下一次調查將在2021年。森林資源調查每5年一次,但紅樹林不在此列。

海面上人工種植紅樹林成活率較低,當地流傳著一種說法:“一年生,兩年稀,三年死”。多級林業部門在不同海域試驗表明:紅樹林人工造林後當年成活率超過85%,造林後第三年保存率僅為10%。

紅樹林人工造林後“三年驗收”是業界共識,但一些地方在驗收時“動起了心思”:選擇在第一年驗收,或者在“合適時機”驗收。

一名長期研究紅樹林的專家透露,前幾年他對某地補種紅樹林項目進行中期檢查驗收時,被驗收方安排在大海漲潮時帶去看,並說“漲潮了,紅樹林看不到了”,就這樣矇混過關。

指標“看上去很美”,卻暗藏風險

有些地方只是數字指標“看上去很美”。在東部某市,當地把更新林計算在新增綠化面積內。

一名鄉鎮幹部說:“最近幾年連續種樹,有的溝渠邊上的樹木已經長大成材,砍掉賣後能產生經濟收益,然後再種上新的。數字上看指標是完成了,但森林覆蓋率並沒有明顯增加。”

一些地方綠化工作受主政官員喜好因素影響大,在長官意志之下,不顧當地生態實際,大搞森林城市建設,種哪種樹全憑領導一句話。幾年前,南寧市委原書記餘遠輝落馬前大力倡導“花樣南寧”,因為他個人喜歡三角梅,當地廣泛種植三角梅,其價格一下子翻了十幾倍甚至上百倍。

一位園林綠化企業負責人說:“當時種三角梅,完成造林任務成了一些單位的‘政治任務’。還有個別學校的學生家長被索要一定資金,買花後送到學校觀賞充任務。”

一些地方迫於營造林指標壓力,“病急亂投醫”,甚至大量引種外來物種,造成生態安全隱患。西南某市林業局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2000年至2009年,當地種植1萬多畝紅樹林,其中從斯里蘭卡引進的外來物種無瓣海桑近7000畝。

半月談記者在該市沿海一處造林地看到,人工補種的無瓣海桑林高達8至10米,遮蔽了部分原生紅樹林,導致原生紅樹林長勢較差。當地一位知情人士說,無瓣海桑林易種植、生長快,被業內稱為“速生林”;2000年時,無瓣海桑林才只有3米多高,這些年越長越高,侵佔了原生紅樹林生長空間。

科學造林應重森林質量和生物多樣性

當前,我國在綠化考核方面有一項指標是“視覺上不能有裸露黃土”。不少專家反映,該指標在一些地方已被異化為片面追求綠化和森林覆蓋率。一名林業系統幹部直言:“每年為增加森林覆蓋率我們都快愁死了,目前我省森林覆蓋率已達到較高水平,再增加0.1%都很難。”

過度強調“森林覆蓋率”容易走入盲目追求數量的誤區。受訪專家認為,一些地方政府迫於考核壓力、政績需要,不切實際,盲目規劃,片面追求綠化率水平,很容易陷入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

決不能為了追求綠化率、森林覆蓋率,而放任引進外來物種。廣西紅樹林研究中心主任範航清等受訪專家呼籲,必須在尊重科學、通盤考慮的基礎上謹慎引進,做好馴化工作,否則將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

北京林業大學副教授張雲路說,在夯實森林綠色“數量”的基礎上,更應強調森林“質量”和綠色效益的提高,提高森林的生態服務績效,讓森林真正成為價值豐富的綠色公共產品。

在摒棄片面追求綠化率、森林覆蓋率的同時,可將生態建設的目光轉移到營造森林生物多樣性上來。“植樹造林不僅是簡單的綠化,不能只考慮純綠化項目,還要考慮整個生態系統恢復和建設。”北京大學自然保護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呂植教授建議,國家生態保護政策應該從“只認樹、只認綠”的“1.0版本”,進入遵循自然規律的“2.0版本”,更加註重生物多樣性的恢復和保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