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原大蘇河鄉立足產業扶貧 變“輸血”為“造血”

農村改革 農村 農業 農民 遼東網 2017-06-07

“過去家裡窮,現在好了,在咱們村的旅遊公司裡掃掃地、看看門,幹一些力所能及的活,一年掙個萬八千的,我很知足。”清原滿族自治縣大蘇河鄉南天門村村民趙志祥是村裡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去年他被大蘇河鄉招商引資企業——瀋水生態養生公園招納,成了景區的一名工作人員。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使他深切感受到了黨和政府實施精準扶貧政策帶來的實惠。

去年以來,大蘇河鄉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關於扶貧開發的重大部署安排,健全扶貧機制,強化扶貧責任,立足產業,務實攻堅,做到全鄉10個行政村,村村有1個以上支持精準脫貧的產業項目,在內生動力上做文章,變“輸血”為“造血”,為全力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奠定了基礎。

大蘇河鄉轄區總面積293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佔98.5%,平地僅佔1.1%;全鄉耕地面積1.7萬畝,人均僅有1.83畝,是一個山多地少、交通閉塞的貧困鄉。全鄉現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43戶690人,其中一般貧困戶127戶348人,低保貧困戶114戶340人,五保貧困戶2戶2人。

科學謀劃思路,強化責任落實。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面對貧困面積大、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的實際情況,鄉黨委、政府緊密結合實際,認真落實省、市、縣精準扶貧工作要求,把扶貧攻堅工作立足在“產業支持精準脫貧”這個核心點上。憑藉本地山林密、耕地少、生態好的特點和紅河峽谷漂流項目坐落在本鄉的優勢,確立了“發展遼東山區特色、綠色種養業及生態旅遊業配套項目,以產業支持精準脫貧,以項目促進精準脫貧,村村開發產業,全民參與項目,舉全鄉之力,黨政同責,上下聯動,縱橫配合,全力打贏大蘇河鄉脫貧攻堅戰!”的工作思路。

為使產業支持精準脫貧工作落到實處,鄉黨委、政府成立了領導小組,黨委書記、鄉長任領導小組組長,黨委副書記、副鄉長,各組站長、各村“兩委”班子為成員,細化分工,落實任務和責任。鄉村幹部分別對口幫扶建檔立卡貧困戶,明確目標和任務,做到人人肩上有責任。同時,嚴格精準脫貧工作的考核、監督機制,成立由鄉長任組長的產業支持精準脫貧項目考核小組。每季度由黨委聯合紀委,對產業支持精準脫貧項目進展情況進行督查,形成督查報告,通告全鄉。並將各村項目列入到2017年目標考核,對於完不成任務的村實行一票否決,取消一切評優資格,對於沒有按時完成產業支持精準脫貧項目的包村領導、鄉村幫扶幹部,績效獎金減半。

村村開發產業,全面落實攻堅。為將精準扶貧戶全部納入到產業發展中來,鄉黨委書記、鄉長帶領分管部門走遍全鄉10個村深入調研,與村幹部、村民代表、產業大戶共同研究每個村的脫貧項目。全鄉10個行政村通過精心謀劃和部署,都確定、落實了本村的精準脫貧項目,呈現出一村一品、全面開花、合力攻堅的發展局面。南天門村依託招商建設的瀋水生態養生公園,吸納農戶116戶406人蔘與發展旅遊項目及其附屬旅遊紀念品、農副產品等,帶動建檔立卡戶37戶93人;楊家店村依託御花園休閒農業旅遊公司發展果味玉米500畝,帶動建檔立卡戶25戶71人;平嶺後村建設20棟標準生產大棚的反季生產園區,發展刺嫩芽人工栽培3000畝,帶動建檔立卡戶20戶67人;大堡村發展木椴木耳3萬段、菌袋木耳30萬袋及林蛙養殖等產業,帶動建檔立卡戶21戶55人;大蘇河村發展菌袋木耳20萬段,帶動建檔立卡戶44戶136人;和慶村發展林下山野菜2000畝,帶動建檔立卡戶14戶43人。

特別是這個鄉的長沙村過去是個貧困村。近年來,村黨支部書記楊國江帶頭髮展中藥材生產,組建了紅河谷中藥材專業生產合作社,帶動群眾共同致富。該合作社現有社員359戶,覆蓋全鄉6個村的19個村民組。共發展林下參49760畝,龍膽草455畝,五味子2897畝,平地人蔘、西洋參1580畝,並建設加工廠3個,保鮮庫4個,合作社的生產基地和加工廠常年安置務工人員186人。合作社已連續4年分紅超過百萬元,社員人均收入27050元,真正實現了拉動產業發展、增加社員收入的目標,在帶動貧困戶脫貧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結合本村產業發展實際,依託紅河谷中藥材合作社,該村在精準脫貧項目建設上落實了1500畝平地參園區,組建了“幸福農家”家庭農場,新開發花生、芝麻、蘇子等油料小雜糧300餘畝,帶動建檔立卡戶22戶59人。2016年,該村已完成了貧困村銷號任務。

重點產業兜底,確保不漏一人。在推動一村一品產業開發的基礎上,鄉黨委、政府還通過招商引資,建設覆蓋全鄉建檔立卡戶的菌段黑木耳產業,以重點產業兜底,確保精準脫貧不漏一人。去年,該鄉成功引進撫順天福菌業公司,建設了年產200萬段黑木耳生產基地。在生產基地經營中,鄉里確定了分散經營項目區和精準脫貧集中項目區兩種經營模式。分散經營項目區,就是農民按照認同的價格購買合作社菌柱,農戶自己栽培管理,配電、澆水、採摘、晾晒自己負全責,合作社到現場進行技術指導,並統一銷售。精準脫貧集中項目區,就是拿出80萬段黑木耳生產規模,建設大蘇河鄉精準脫貧黑木耳菌段生產園區,吸納全鄉建檔立卡戶參與。這些貧困戶認購菌柱,投資商根據認購量組織生產,包括做菌種的數量,租地的面積,用電、用水、用工的計劃等等,農戶可以先不用支付菌段資金,採摘前的澆水、管理由投資商負責,到了採摘季,由農戶負責採摘、晾晒,按照單位面積計算農戶應當承擔的澆水、管理費用。農戶不需支付現金,投資商與農戶事先確定一個共同認可的保底價格,用採摘的木耳抵租地、菌段和管理費用。合作社投入的道路、電力、水利、廠房不計入農戶費用。菌棒感染、不出木耳由合作社負責。鄉黨委、政府也加大對企業的扶持力度,提供水、電、路、灌等設施的配套及扶貧攻堅項目的爭取,全力支持企業參與精準脫貧工作。精準脫貧黑木耳菌段生產項目區以村為單位劃分10個責任區,每個村確定一位“兩委”班子成員負責,與企業對接管理、採摘、銷售等事項。如果精準扶貧戶沒有勞動能力到園區採摘木耳,由鄉村幫扶幹部負責幫助採摘。木耳利潤由各村統籌安排管理,根據扶貧戶家庭收入情況合理分配,確保每戶都能達到脫貧要求的收入水平。木耳產品採取自由銷售和保底價格回收的方式,農戶可自由選擇,今年合作社保底回收價格為每市斤35元。另外,木耳園區僱傭人員全部為精準扶貧戶,長期勞動力36人,木耳採摘期每天用工可達500人,男工、女工每天的勞務收入分別為100元和80元,可為這些貧困戶額外增加一筆收入。

精準脫貧黑木耳菌段生產園區的建設,為精準脫貧工作再上了一道保險,實實在在成為了全鄉實現全面脫貧的堅實保障。

當前,如何有效開展精準扶貧工作是擺在各鄉鎮、各村的重要工作。大蘇河鄉強化責任落實,村村開發產業,重點產業兜底,確保不漏一人的扶貧攻堅成果,是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生動實踐。總結經驗,鞏固成果,需要全縣各鄉鎮和扶貧單位再接再厲,堅定不移地提高扶貧工作的精準性、有效性、持續性,並把握以下四個重點:

一是精準扶貧工作要因地制宜、切合實際,選準適應地域發展的思路,做到對症下藥。

二是精準扶貧工作要落腳在產業發展上,以產業做保障,以產業求長效,確保貧困戶能真正脫貧,長期脫貧,避免今年脫貧、明年返貧的現象發生。

三是精準扶貧工作要在調動貧困人口的積極性上下功夫,發動貧困戶都能投身到產業中來,靠自己的勞動來致富脫貧,做到內生動力,變“輸血”為“造血”。

四是精準扶貧工作要舉全鄉之力,建立黨政同責、上下聯動的責任機制,激發鄉村兩級幹部的責任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