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自帶乾糧進城的日子結束:未來農村究竟靠什麼翻身?

一、農民這些年不容易:民以食為天不假,但農村卻沒有因此同步致富!

還是得厚著臉皮說說農民這些年為國家做出的那些不被人看見的貢獻:

1、為了完成工業化的資本積累,工農業的剪刀差,有學者統計,從1952年到1986年34年間國家從農業抽走了6868.12億元,約佔這些年農業所創造價值的18.5%。

2、數次上山下鄉,農村承擔了社會穩定器,承接了3000多萬的城市青年的就業和吃飯問題。

3、農村為城市化建設提供了近3億的廉價勞動力。

4、從1996年到2010年,全國低價徵收農村近7000萬畝。

農民自帶乾糧進城的日子結束:未來農村究竟靠什麼翻身?

我們強調農業重要的時候經常說,民以食為天。但是農民的收入增長並沒有與糧食為天這句話呼應。

1980年我們的GDP是4587億,第一產業佔比30.17%,2018年GDP900309億元,第一產業僅佔比7.19%。

農地圈摸著自己的良心說:這些年農民仍有待致富!

二、農民自帶乾糧進城了幹了40年,鄉村卻凋敝了!

2018年我國農民工總量已達到2.88億,增速僅為0.6%,出現歷史新低。

農民工雖然工作在城市,但是根兒還在農村。老人、老婆、孩子大都留在農村,大都是全家最重要的勞動力進城打工養家。

農民工無法享受所在城市的保障住房,看病無法使用農村的合作醫療報銷,孩子無法在當地上學或者參加高考,當然還有許多其他的基本公共服務不向當地農民工開放。

而這些農民工多數從事的都是所謂的“低端崗位”,說白了就是風吹日晒的力氣活,建築工人咱就不說了,外賣跑腿,小商小販,家政服務這些都是農民工是主力軍。

農民自帶乾糧進城的日子結束:未來農村究竟靠什麼翻身?

可以這麼說,農民完全是自帶乾糧進城,來自農村的農民工為城市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和力氣,卻最小限度的消耗城市的公共資源。

與此同時,揹負著家庭興旺使命的農民工在城市裡幹了30多年之後,幹不動了帶著存款想回家過幾天清淨日子,回到家鄉卻發現,自己的家鄉衰敗了:很多宅基地的房子都快倒掉了,村裡多以老人孩子為主。村裡的學校沒有了,孩子上學要走很遠。

人最恐怖的不是理想難以實現,而是發現自己努力了30年後,這個理想已經不存在了,剎那間覺得自己的奮鬥毫無意義。

不過最近的政策上,情況反過來了。現在都提倡返鄉創業,大學生回鄉,村第一書記等政策,讓更多的能人回到家鄉,爭取扭轉農村人才流失的困境。尤其是北京落實村第一書記的政策真是嚴格,原來海淀的一個副處的幹部,真的被派到延慶的山村裡,一呆就是3年,平日在村裡住,週末回家跟妻子兒女團聚兩天。

三、曙光:農村振興迎轉機,未來農民究竟靠什麼?

農村改革一直在提推進,但是一直是投入多,見效慢。從新農村建設到美麗鄉村,你要說中央沒怎麼投錢,那肯定是睜眼說瞎話。但要說效果有多好,真談不上,業內人怎麼說來的?新農村建設就是有錢就蓋房,沒錢就刷牆。

改革這麼多年感覺都沒找準關鍵點,一直強調給農村輸血,沒有找到讓農村資產增值的方法。

農村什麼值錢?

農民自帶乾糧進城的日子結束:未來農村究竟靠什麼翻身?

如果僅盯著糧食,那怎麼看都是死局(少數小品種的不算在內)。

農村還有什麼值錢?人值錢,年輕的女青年都進城嫁人了,搞得農村彩禮飛漲。農村還有什麼值錢?就剩下3樣了:土地,生態、文化。

農村土地這塊目前正在實質性快速推動,很多農村都有機會受益,比如經營性建設用地可以入市,現在又說了農村閒置宅基地可以整理出來算作經營性建設用地,這樣每個村子都有機會。

農村的生態其實可以發展一二三產業,這塊目前正處在起步階段,很多體驗性的活動很有賣點。目前做的比較好的,人滿為患。比如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桂城平東村,各類翡翠、玉鐲、玉器、賭石產品遍佈全國。

其次就是農村的特色文化,特色的產品,尤其是少數民族聚集的這些地區,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都有很多可以增長的空間。

即使是農產品,可以賣的也不僅僅是最後的糧食,中間的很多種植性的活動也可以拿出來賣的。

農民自帶乾糧進城的日子結束:未來農村究竟靠什麼翻身?

但是整體來看,具備發展潛力的農村地區往往數量也有限,大部分都是沒有什麼特色的普通農村。

希望鄉村振興不是雨露均沾,而是有所側重,有所取捨,可不要不分輕重緩急的一律撒胡椒麵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