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直鎮蓮花村村民走向持續增收的新生活

農村 三農 畜牧業 農村改革 華龍網 2017-04-12

華龍網4月11日17時30分訊(通訊員 何韻婷)近日,伴隨著和煦的春風,繞著蜿蜒潔淨的鄉村公路,通訊員來到了重慶豐都十直鎮蓮花村。一下車,便被這裡煥然一新的面貌所吸引,嶄新靚麗的便民服務中心、蓄水滿滿的山坪塘、漫山遍野的沃柑樹……村民扛著鋤頭,忙碌在田間地頭,享受著精準扶貧帶來的新生活。

引進產業 村民持續增收

蓮花村地處十直鎮北部,由原青樹村、馬山村兩個村合併而成,轄區溝壑縱橫,地形複雜,因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基礎設施較差。多年來,村裡沒有穩定的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村民一直依靠傳統農業養家餬口。近年來,隨著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村裡基礎設施不斷改善,產業發展如火如荼,深深吸引眾多村民返鄉創業,成功實現脫貧摘帽。

通訊員在該鎮蓮花旅遊觀光生態園看到,村民三五成群地站在大棚的田間地頭除草、鬆土,為接下來施肥、澆灌做準備。“近年來,政府引導在外地創業的村民返鄉發展觀光農業生態園,建起了大棚蔬菜種植基地。”蓮花村一組村民李忠義一邊揮舞鋤頭,一邊跟通訊員聊天,他流轉了6畝土地給蔬菜基地,還被聘請到基地幹活,在家門口就能就業,日子是越過越好。

李忠義口中在外地創業的村民叫李中柱,2015年10月,扶貧政策把他從外地吸引回來,通過考察,李中柱投資400萬元,註冊成立了田園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向村民流轉土地815畝,並打通產業路1公里、便民路3公里、修建大棚30個,灌溉水池10口等基礎設施,發展起生態觀光農業園。

“一個人富了不算什麼,能建設家鄉,帶動鄉鄰一起致富,才算真正地富起來。”李中柱告訴通訊員,目前在基地務工的村民共有30餘人,他們每天來基地務工可獲得一定的務工費,加上土地流轉費,每個家庭一年增收2萬元不成問題。

據瞭解,近年來,該村引進了田園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和綠沃源兩大新興農業公司,去年,該村分別發展了1500畝沃柑種植基地和500畝生態農業觀光基地,與貧困戶開展土地流轉、土地入股等方式合作,發展生態農業和沃柑種植,切實保障了貧困戶持續穩定增收。

完善設施 為產業發展添活力

“你看,這是政府出錢給我們修建的2個雞圈,感謝他們的幫助,我的養雞事業才能有今天的好成績。”二組村民陳福碧告訴通訊員。

陳福碧今年41歲,以前長年在外地打工,是村裡的建卡貧困戶。2015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得知村上準備免費發放雞苗的消息,一心想返鄉創業的她,成為了村裡第一個領取雞苗的村民。領取雞苗後,可沒有資金修建雞舍和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這一心頭之患成為了她發展養殖業的絆腳石。

不久,當地政府在瞭解情況後,投入資金9千多元,為陳福碧修建了兩個30平方米的雞舍,並免費提供了養殖技術的專業培訓。“後來,我又領了第二批,總共是80多隻雞苗,餵養過程中,對於不懂的餵養技術就請教技術員,或者參加政府組織的培訓班,養雞場慢慢走向了正軌。”陳福碧說,去年,她的雞舍總共出欄2000多隻土雞,一年收入五六萬元。

據瞭解,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十直鎮整修泥結石路8公里、新建人行便道10公里,新建產業路4公里,新建產業便道6.25公里,切實解決了群眾出行難題。與此同時,通過積極向上級爭取資金,該鎮還建設了十直水廠和8處供水站,整修水井10餘口、山坪塘9口,鋪設供水管道10000餘米,解決人畜飲水難題。

發展短平快項目 確保脫貧不返貧

幾年來,通過幫扶部門、駐村扶貧工作隊、當地政府駐村和村支兩委幹部的共同努力,蓮花村的貧困戶已全部摘掉貧困帽,但如何防止貧困戶返貧和全面鞏固脫貧成果呢?

“齊心協力謀發展,繼往開來譜新篇。今年,我鎮還將切實發展一批成本低、風險小、見效快的增收項目。”十直鎮黨委負責人告訴通訊員,積極探索建立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與貧困戶之間的利益鏈接機制,推行財政扶貧資金量化到戶、“三權”入股、訂單種養、領養託養等模式,確保貧困戶通過產業實現穩定增收,確保脫貧而不返貧。

重慶市豐都縣十直鎮南瀕長江,江岸線30華里,是全縣江岸線最長的鄉鎮,東與忠縣任家鎮接壤,距豐都縣新縣城45公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