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綜合體建設的浙江樣本:重塑鄉村,從產業開始

農村 三農 農業 農村改革 浙江新聞 2017-06-21

核心提示:當下,田園綜合體被看作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型產業發展,實現中國鄉村現代化、新型城鎮化以及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一種可持續模式。農村產業如何融合發展、新產業和新業態如何培育?鄉村的特色如何保留、活力如何激發?農民的積極性怎樣調動?浙江各地的探索早已開始。

田園綜合體建設的浙江樣本:重塑鄉村,從產業開始

縉雲筧川村:村民入股投身美麗經濟

乘坐高鐵,過武義,穿過一段黑黢的隧道之後,就到了縉雲。車窗外,500畝色澤絢麗的花海一直向遠處綿延,連接著起伏的山巒,筧川花海就這樣躍入眼簾。伴隨著高鐵轟鳴的,是從花叢間傳來的幾聲汽笛聲;花海中,一輛小火車正載著遊客環遊景區,坐在車頭的駕駛員是筧川村村民丁堯青。

5年前的筧川村,並不是眼前這番情景:高矮不一的香菇大棚搭在田間,水塘裡養著上千只麻鴨,村莊環境髒亂,村民紛紛外出經商、打工。近年來,隨著治水拆違等工作的推進,村民們對美有了更高的追求,打造美麗經濟的決心也更加堅定。據介紹,憑藉花海及其後續項目,這個小村去年實現了900餘萬元門票收入。

2015年,村“兩委”接受專家意見,決定建設花海,下半年便完成土地流轉500畝,花海項目正式啟動。前期,村集體投入500萬元,成立筧川花海產業有限公司,完成道路硬化、花海規劃和種植、基礎設施建設等工作。

一開始,部分村民心存疑慮:“種花有什麼用?花又不能吃。”村兩委成員一方面耐心做好大家的思想工作,一方面鉚足幹勁,全身心投入到花海建設,“最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要做出成績,讓村民們看到效益。”直到現在,村主任杜美亮的小腿上還留著被電焊燙傷的紅印,那是他在焊接花海周邊圍欄不小心落下的傷口。

2016年5月28日,花海正式對外營業,吸引了大量遊客前來參觀,第一天門票收入就達到42萬元。同年7月,村兩委又未雨綢繆,倡導村民入股追加投資,建設其他娛樂休閒設施。

這一次,村民們積極響應,第一週的入股金額就達到200萬元,後來共籌集到1400萬元資金。村民施海妃說:“一股7000元,光我家就認領了十餘股。”

從此以後,村民們的參與積極性空前加強,主動為花海的建設和經營出謀劃策。同時,村民還是花海公司的監督員,從花卉種植到財物使用,事無鉅細隨時質詢。

花海的正式員工也均從本村聘用。開小火車的丁堯青原本是位家庭主婦,如今一個月有2000元收入。她說:“我們每個正式員工都有小火車司機的駕照。平時在家都是騎電動車,突然開上了小火車,還是挺興奮的。”

村民丁東祥此前在外做生意,手頭寬裕,一口氣認領了八十股,成為花海的大股東之一。2016年8月,有著豐富管理經驗的他,從廣西北部灣回到老家,親自上陣,主管採購、衛生、安保和檢票等工作。

花海的建成,也推動著村中民宿和農家樂的發展。去年5月,村民周君蓮夫婦倆在村裡開出民宿“丁家小院”。白牆黑瓦的院落內,栽種著各式花草,幾缸睡蓮,藤架上結著葫蘆,一面酒旗懸掛在馬頭牆上,隨風舞動。

“說來也巧,我們農家樂開業那天,正好是花海正式營業的日子。那天來了大量遊客,丁家小院的生意爆滿,短短兩個月就賺了十多萬元,”周君蓮喜笑顏開,“花海讓我們既能守家,還能掙錢。”

目前,筧川村正在建設中的水上樂園,也將在暑假對外營業,花海道路一側的小吃一條街也已經裝修完畢,靜候遊人光臨。“要對村民負責,對股民負責”,這是村黨支部成員朱月光最常唸叨的一句話,也是村裡建設花海的初衷。

漫步花海,蝴蝶翩然。如今的這片花海,已經盛開在每個村民的心田。(浙江在線見習記者 高馳弘 縣委報道組 朱映歸)

田園綜合體建設的浙江樣本:重塑鄉村,從產業開始

甌海盤垟村:文化創意激活隱祕山村

從荒蕪人煙的廢棄古村到文化創意聚集的隱世祕地,地處溫州甌海區大羅山中心的盤垟村迎來新生。

過去的盤垟村,是一個被時光遺忘的古老村落。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村民們陸續搬離大山,僅留下幾位不肯離開故土的老人與日益衰敗、閒置多年的石頭民居。5年前,浙江隱墅鄉村旅遊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馬勇偉無意間來到這裡,盤垟村的命運隨之發生轉變。

村莊文化底蘊深厚。據《仙岩山志》及木氏家族宗譜記載,早在宋朝,木氏家族已在此繁衍生息。村莊由蟠臺閣和裡垟兩個自然村組成,平均海拔630米,石屋民居錯落分佈於山坳之中。村莊周邊有三垟溼地、天河水庫、五美景園等生態旅遊景點,內含古寺(塔)、摩崖石刻、遺址等文物48處。四時花卉、翠竹流水,植物種類繁多、常有云霧籠罩,似蓬萊瀛洲之狀。

如何在保護古村落原生態的基礎上,用文化創意來激活村莊?馬勇偉團隊決定,在保留原有建築風貌的基礎上,改造村裡57座廢棄已久的石頭民居,利用村莊的歷史文化與周邊旅遊資源打造田園綜合體。

2013年,馬勇偉團隊和盤垟村正式簽下15年的房屋租賃合同,盤垟村變身“盤雲谷文化創意村”。隨後,一則“尋找中國合夥人”的消息在坊間傳開:投資50萬到100萬元,便可在村裡挑選一幢老屋,成為民宿主人。項目一經推出,便吸引了十多名投資者。

走進村中首幢民宿“水和居”,只見牆壁上大塊石頭裸露,原木家居舒適自然,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本地民居特色。如今,已有30多幢民居擁有自己的主人。他們中有夫妻、工作搭檔,也有閨蜜與戀人。古老的石頭房子悄然甦醒,山間隱墅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前來探訪,走進盤垟村,好似走進了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

80後夫妻凡姐與亮仔,是溫州本地的上班族。因為嚮往田園生活,前些年一直在省內尋找適合開民宿的地點。“之前找的地方一直不太滿意,來到盤雲谷就知道是這裡了。”凡姐十分欣喜。2015年,凡姐與亮仔在盤雲谷深處有了自己的民宿——“雲深處”。與其他民宿主人一樣,夫妻倆只需提出自己的設計要求與裝修風格,馬勇偉團隊便可提供策劃、設計到經營管理一條龍服務。

“盤雲谷民宿的‘隱墅模式’,通過租賃農民閒置住宅,在保持鄉土建築風貌的前提下,對傳統建築及村落實現保護基礎上的有限利用。我們希望能建設市民與農民共同創造的新型鄉村社區,一種全新的鄉村生活服務綜合體。”馬勇偉認為,田園綜合體式的民宿,最不可或缺的是整體和諧的美感,而“分開經營的單棟民宿難以形成旅遊目的地,因此需要整體設計讓民宿融入村莊環境。”

馬勇偉將盤雲谷文化創意村稱為“文化社區”。在這裡,民宿主人們因為相同的愛好聚集在一起,他們交流想法碰撞火花;歸國華僑帶來意大利托斯卡納地區酒文化,在民宿一樓吧檯可以品嚐鑑賞紅酒;髮型設計師的民宿被設計成古早味的老上海風情,老闆還會親自上陣為顧客設計髮型……

因村莊人氣漸旺而回歸故土的村民,也紛紛有了自己的事業。41歲的農家樂老闆木加恩,8歲時便搬到山下鎮上居住,近些年回到村裡開啟了農家樂。“村裡人氣越來越旺,旺季時每餐客人滿桌。”木加恩說,現在,村裡已經開出了11家農家樂。

“帶動村民致富,是盤雲谷文化創意村的第二期目標。接下來,我們將在山頂開一家書店,還會舉辦藝術展、音樂節、露營等文化活動。”馬勇偉暢想著,盤雲谷終將成為連接鄉村與城市生活的詩意棲居地。

田園綜合體建設的浙江樣本:重塑鄉村,從產業開始

黃岩北洋鎮:三產融合注入鄉村活力

入夏以來,台州黃巖區北洋鎮前蔣村老人蔣世嶽常唸叨的,就是已經完工的藍美莊園二期項目。自從藍美莊園在該村落戶後,村裡漸漸變了模樣,老人的心裡也是樂滋滋的。他說,現在許多村民都將土地流轉給了莊園,不僅可以拿到土地流轉租金,還可以去莊園上班,收入較之前翻了好幾番,全村人的幸福指數越來越高。

去年以來,黃岩以特色農業觀光小鎮——北洋鎮為試點,整合區域旅遊資源,推動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今年,緊抓中央鼓勵發展田園綜合體的契機,黃岩又大力推進農村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同步”、一二三產業“三產融合”、農業文化旅遊“三位一體”,被農業部列為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縣”。

作為當地的浙商迴歸代表項目,佔地1300畝的藍美莊園,將農業和休閒旅遊、教育、文化等理念相結合,運營一年多來,人氣越來越火爆。“每天看著這麼多人來玩,我開心得很,以前在家做點來料加工,一個月收入才500多元,現在在莊園裡當衛生保潔主管,工資每月有2000多元。”前蔣村民翁巧香說,莊園裡90%以上的員工都是本村村民。

遊客數量的猛增,讓北洋鎮的農家樂、民宿以及土特產銷售也開始熱火起來。北洋長潭村的莎莎娘番薯慶糕店老闆娘做了幾十年慶糕,以前生意一直不溫不火,一天最多也就賣出去二三十個:“現在可不一樣了,人多時一天能賣一百多個,做都來不及。”

依託良好的山水生態環境,北洋鎮引進先進農業技術,挖掘優勢農業產業,整合區域旅遊資源,形成2500畝的“生產+加工+科技”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將潮濟古街、藍美莊園、綠沃川農場、長潭農家樂一條街等特色景點有效串聯,將採摘遊、民俗觀光遊、美食品嚐等遊玩體驗有機融合,推動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實現小鎮旅遊由單純觀光向農業觀光、農事體驗、農耕文化品味相結合的複合功能轉變。

小鎮的全新氣象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鄉發展。藍美莊園項目經理陳鍔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北洋人,大學畢業後一直在異鄉打拼,“聽說家鄉有這麼大的變化,我二話不說就回來了。”在藍美莊園,他從最基層做到了項目經理,工資也從原來的2000多元漲到了近5000元。

眼瞅著這好勢頭,大學剛畢業沒幾年的陳巖回家開起了農家樂,以經營各種農家土菜為主。遇上節假日,他家的訂座電話總是響個不停。“生意好的時候,每天的營業額能達到3萬元左右。”在他看來,這僅僅是開始,未來的北洋鎮肯定還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浙江在線記者 王慶麗 區委報道組 周薇薇)

田園綜合體建設的浙江樣本:重塑鄉村,從產業開始

[閱讀延伸]

各國田園百花齊放

田園綜合體的概念隨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發佈在國內流行,不少專家認為這是加快農業供給側改革,實現鄉村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聯動發展的新模式。

這一概念非空穴來風,在世界各地亦有成功先例。田園綜合體模式,集生產、生活與生態融為一體,在經營上結合了農業產銷和休閒服務等,並具有經濟、社會、教育、環保、遊憩、文化傳承等多方面的功能。各國根據自身情況不同,也衍生出不同的特色和形態。

美國:規模農業休閒化

美國田園綜合體大多采用“綜合服務鎮+農業特色鎮+主題遊線”的立體架構,綜合服務鎮交通區位優勢突出,商業配套完善,農業特色鎮則打造優勢農業的規模化種植平臺,產旅銷相互促進。

加利福尼亞州弗雷斯諾市東南部便是其中一個典型,綜合體由農業生產區和休閒觀光農業區構成。

區內有美國重要的葡萄種植園和產業基地,廣受都市遊客歡迎的賞花徑、水果集市、薰衣草種植園等。針對青少年家庭、生態旅遊愛好者、會議人群等分別開發種植、採摘等農業體驗活動以及休閒、娛樂活動。

德國:打造市民農園

德國的休閒農業可分為度假農場、鄉村博物館及市民農園等三種類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為市民農園。

這些農園大多建於大中城市近郊,每個農園佔地2公頃左右,土地一部分是鎮、縣政府提供的公有土地,一部分是居民提供的私有土地,大約50戶市民組成一個集團,與政府簽訂為期25年至30年的使用合同,自行決定如何經營,但產品不能出售。目前,德國已擁有這樣的市民農園超過100萬個。

每個市民農園如同一個個“小田園”,周圍是低矮的籬笆、藤蔓或灌木叢。一幢幢獨門獨院的小木屋有序分佈,院子裡有轆轤井或泵水井,地上擺放著精美可愛的小風車和各種家禽模型,菜園裡種植著鮮花、蔬菜。

每到週末,生活在城市的人們會舉家來到郊區的農園,租賃一棟小屋,進行農事體驗、休閒健身或享受生態環境。由於近年來申請市民農園的家庭急劇增加,德國還發展了相當數量的協會進行民間管理,聯合發展,鬆散的“小田園”逐步向“大田園”發展。

日本:綠色觀光農業

為了緩解城市居民的壓力,提高生活質量,振興農村區域經濟,從上世紀70年代左右開始,日本利用城市和鄉村相鄰的特點,發展“農村觀光”。

1992年6月,“綠色觀光”這一提法首次出現在日本農林水產省的“新的糧食、農業和農村的發展方向”的政策文件中,以觀光農業、市民農園和農業公園為主要形式的綠色觀光農業產業格局逐漸形成。

以拍攝黑澤明的電影《夢》而聞名的大王山葵農場在日本頗具名氣,總面積15公頃的農場,每年可收穫150噸山葵,形成了多樣的特色美食。那些為拍電影所建造的水車、小屋等至今還留在菜園裡,吸引許多遊客專程到此體驗電影場景。

法國:培育專業化農場

專業化經營的農場是法國發展休閒農業的最大特色,目前已發展出狩獵農場、暫住農場、點心農場、騎馬農場等9種類型。

地中海沿岸的普羅旺斯是法國著名的鄉村度假勝地,特色植物薰衣草幾乎成為普羅旺斯的代名詞,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度假人群欣賞花海。

這個地區分佈著各式農場,它們大多以薰衣草產品為特色,橄欖油、葡萄酒、松露等特色美食也很受歡迎。在薰衣草花季,當地還組織持續不斷的旅遊節慶活動,營造濃厚的節日氛圍和藝術氛圍。

從各國經驗看,以農業活動為基礎,立足特色,田園綜合體的培育將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方案。(浙江在線記者 沈晶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