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的“農業現代化”既包含經營主體中新鮮血液的注入,以及傳統主體在市場倒逼機制下的自我革新;也包含運用“互聯網+”的手段,催生農業這一傳統業態進行著迭代升級。將來大家會渴求當農民,農村將成為稀缺之地。

當下的“農業現代化”既包含經營主體中新鮮血液的注入,以及傳統主體在市場倒逼機制下的自我革新;也包含運用“互聯網+”的手段,催生農業這一傳統業態進行著迭代升級。將來大家會渴求當農民,農村將成為稀缺之地。

韓長賦:將來大家會渴求當農民,農村成為稀缺之地

伴隨著國務院發佈《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農業現代化”再次進入公眾視線。當下的“農業現代化”既包含經營主體中新鮮血液的注入,以及傳統主體在市場倒逼機制下的自我革新;也包含運用“互聯網+”的手段,催生農業這一傳統業態進行著迭代升級。

而且“農民”不再是對一種身份的表達,而是對一種職業稱謂的描述:農業不再只屬於田裡幹農活的人,而是進入到“新人輩出”的新時代。

在當前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農業經營新主體藉助互聯網等新技術平臺如何打造農業新格局?政府對經營新主體有怎樣的政策傾斜和支持?

 農業現代化加速發展

韓長賦部長表示,農業現代化是中國農業發展的大方向和大邏輯。如今,農業現代化無論是從生產力水平,還是從生產經營方式的角度,都在發生標誌性的變化。

第一個數據,現在全國20.26億畝農田中,有50%以上可以實現人工灌溉,其中80%的小麥和90%的水稻都可以實現旱澇保收。這標誌著中國農業千百年來靠天吃飯的狀況已經有了本質上的改變。

第二個數據,目前中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達到56%,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7%,即我們在種植農作物選種的時候,幾乎沒有雜種或落後的種子。農業增產的原因一多半是基於科技。

第三個數據:目前全國田間平均機械化作業水平達到63%,江蘇、黑龍江可以達到80%以上。這意味著中國農民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種地的生產方式已經得到根本改變,這是生產力發展的顯著標志。

第四個數據:現在我國40%的耕地由270萬的農業新型主體經營,它們已經達到規模化生產的階段。農業生產很大部分依靠合作社、家庭農場、牧場、種植業和養殖業大戶、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它們是農業農村經濟生產經營的新生力量,將來甚至會成為主要力量。

韓長賦:將來大家會渴求當農民,農村成為稀缺之地

2016年9月份國務院審定了《十三五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這是我們國家制定的第一個農業現代化規劃。中央將農業現代化作為統籌、引領農業的新方向。這也標誌著我們國家的農業現代化進入了頂層有設計、有方向而且有目標措施和任務框架的階段。因此現在我國已經進入農業現代化加快實施和推進的階段,而不再是一個願景和口號。

經營新主體推動農業加速提升

韓長賦部長在回答中國搞農業現代化今後靠誰時,指出肯定不能靠傳統農民,不能靠父輩農民。他們的貢獻已經完成,即解決中國人吃飯的問題。他們養家餬口、自給自足這個使命已經完成。

他把如今農民分為三類:

第一類,傳統型農民,即多年來我們傳統概念中的農民。

第二類,新型的職業農民,是指大量農村青壯年進城務工之後,剩餘留在家裡的這部分農民。他們擁有初高中文化,留在家裡種地、養牲口,從事牧業、漁業、林業等等。這些人有知識,也能接受新技術,他們從事規模經營。這種新型職業農民,是目前農村生產經營,特別是農村種養業的主力。現在我們的合作社、家庭農場主要靠這些農民。他們種地不僅是為了生存、吃飯,而是把農業當成工作。他們是農業現代化的基本力量。

提出職業農民這個概念,希望把“農民”這個稱謂從身份稱謂迴歸職業稱謂。過去農民是身份,現在要把農民概念迴歸職業概念,而且要讓它成為一種很多人願意幹的,令人羨慕的職業。

第三類,就是新農民,是指農村之外的農民。讓農民也成為一種城裡人都想去從事的職業。例如大學生、復員兵、科技人員、工商企業主,以及去城裡打工多年的農民工,我們把返鄉和下鄉創業的年輕人,叫作新農民,現在大約有480萬人。僅浙江登記在冊的大學生新農民就有4000多人。他們主要做農產品的營銷和加工保鮮。

新農民在城市裡獲得知識素質,還有一定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而且他們本身是城裡人,或者當過城裡人,瞭解城裡人,瞭解農產品消費者,他們把城裡人的理念、技術、資金都帶回農村,是對農業物化資本和人力資本的雙重投入。

韓長賦:將來大家會渴求當農民,農村成為稀缺之地

總之,農業現代化歡迎新農民,抓住職業農民,不排斥傳統農民。

農業供給側結構調整的實質

為什麼要進行供給側結構調整,韓長賦部長指出,目前我們的糧食、水果、蔬菜、肉蛋奶、水產等總體供給量是充足的。農業的突出問題不是總量問題,而是結構問題:市場需要的、城裡人喜歡的、高端消費者青睞的,以及多元化、小眾化、個性化的需求我們還不能滿足。現在農產品普通貨多,缺乏更為優質、生態、綠色的農產品。因此提出要進行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

那麼,供給側機構調整中,如何保證農民的收益問題?

對此,韓部長說道,供給側結構調整的前提,就是要保證糧食安全。供給側結構改革不是說不要糧食,而是要實現效益更高、質量更好。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供給側調整最突出的特點是:增加綠色、優質、安全的農產品供給。結構調整還要使農民的收入得到增長,而且能夠穩定。

結構調整還要使農民的收入得到增長,而且能夠穩定。市場信息和生產信息需要及時瞭解和傳遞,當然這是政府需要提供的服務。

供給側結構改革是讓整個生產鏈條的參與者均衡、理性地從事農業生產經營。這裡面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市場化問題,即農產品生產要圍繞市場需求總量和質量進行。如何實現呢?就是通過信息化,通過讓生產者和消費者間的信息對稱。

另外,要有圍繞市場和信息的組織,這種組織典型就是電商。浙江,有一個大學生在城裡沒找到理想工作,就回到了家鄉。他回老家把全村核桃賣出去,後來還賣了外村、外地的核桃,賣了上億元。

 農業經營新主體的大機遇

如今我們處於城市化進程階段,常住城市人口已超過50%。韓部長對此指出,搞農業不能就農業論農業。城市發展為農業帶來兩個變化:第一是讓農業的市場擴大;第二是讓農業資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因此我們的農業一定是城鄉統籌的,要把農業現代化和新型城市化緊密結合,城市化的發展是農業的重大利好和機遇。另外是科技的發展,現代農業一定是用科技支撐農業。還有是整個體制的變化,企業不再城鄉有別,經營主體也不再侷限於城市的或者農村的。

現在農民不僅僅是從事生產,同時還是經營者。而農業新主體、新農民最大特點是“小四化”:市場化、規模化、標準化、信息化。市場化——他們的生產經營是跟著市場走的;規模化——他們在進行規模經營;標準化——他們種養賣都有相關標準;信息化——他們用信息化的手段經營。

現在,新農民從城裡回到到鄉下後,通過電商的方式,使山溝的、邊遠民族地區的好東西讓外界知道。而且農產品發展電商,誰來包裝?誰來標準化?新型農業經營者來做這個事情。

政府工作的著力點、政策著眼點是推進這些新型經營主體。通過他們來帶動傳統農戶,來實現農業現代化。例如這些經營新主體,用什麼種子,用什麼科技,用什麼機械,如何栽培,會給周邊人示範,可以產生用一畝田帶動一百畝田的效應。而且政府也在制定配套的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性文件。

韓部長還特別指出,互聯網和信息產業給農業帶來了革命性變化。互聯網使城鄉一體化發展成為可能,使農產品和農民快速進入市場,讓農產品銷路更暢。再者,手機讓農民對信息的瞭解更便捷,智能技術的應用也給農民種植養殖帶來很大的便利。

互聯網農業、農業電商本是市場行為,是企業主體和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間的關係,政府不能替代它們,但政府也不是無所作為。政府會為兩端緊密連結創造條件,為兩端增加潤滑劑。政府可以做一些基礎性工作,例如我們現在進行教農民使用手機的培訓,讓農民學會從手機上看到市場信息,獲得有關農業技術、農產品銷售、農業投入品購買的服務等等。

另外政府還會支持農村經紀人,歡迎他們把鄉里的產品賣出去。

還有,我們可以幫助給農民提供“請進來、走出去”的電商做些事情。農業部有一項政策:為建前置倉補貼,但是這個主要是補貼給合作社的,不是直接補貼給電商。如果你和合作社合作,那就可以享受這個補貼了。

當前互聯網也存在信用風險,對此農業部在搞新型經營主體的信息直報系統平臺,270萬個新型主體都要申報。需要披露你是否在持續生產經營、生產經營規模多大等相關信息。他們申報的動力源自哪裡?申報信息是讓你享受前面政策的依據。和此並行的還有一個網絡,是農業部和財政部一起搞的,農業信貸擔保體系。目前全國已經有幾百億元的錢作為本金,之後還會有資金注入。這是和銀行綁在一起,根據這個直報系統如果知道你確實在生產經營方面需要貸款,那銀行會發放貸款,我們可以為該貸款做擔保。

另外,電商和千百萬農民打交道,一定要守信用,和農民共同成長。中國的農民很老實,不怕吃苦,就怕吃虧。你們別讓農民吃虧。

中國農業的未來

關於中國農業的未來,韓部長認為,中國農業的基礎性地位無可替代。或許今後搞農業的人會減少,農業佔GDP的比重會減少,農村人口會減少,但是農業的基礎地位不會下降。因為我們基本國情決定,十幾億人每天都要吃飯。

關於中國農業前景描繪,他提出一個觀點:農業是生產生命的行業,農業是稀缺資源的產業。耕地越來越少,水越來越缺,吃飯的人越來越多,飯要越來越好。稀缺資源一定需要有能力的人來經營,因此未來的農業不是粗放型的農業,而是聚集科技、人才等要素高度集成的農業,它需要新裝備、新技術、新農民來進行。

另外,農村也會成為稀缺資源。因為城市擴張越來越快,將來農業具有多功能性,不僅管吃飯,還管其他方面。例如現在的休閒農業,可以讓人採摘、釣魚;休閒農場,可以讓城裡人體驗,這在未來會成為一種時尚。未來農民會成為大家嚮往的職業,農村會是城裡人嚮往的地方。將來有一天會出現這樣的景觀:人口雙向大流動——節假日城裡人去鄉村洗肺、養眼、伸懶腰;農村人進城洗頭髮、下飯館、辦婚禮、看電影。未來“城鄉一體化發展”是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起鄉愁,那是我們的理想狀態。我們的小康社會不僅僅是GDP,不僅僅指有錢就是小康。而是指生活的狀態,對人們物質文化需求的滿足,這需要良好的生態環境,例如干淨的水、新鮮空氣、優質食品等等。也就是說老百姓的獲得感很重要,而這很大程度上要靠農業來滿足。

最後,韓部長講道:現代農業、田園風光、鄉村文明,將是農耕文明的新內涵。將來大家會渴求當農民,農村成為稀缺之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