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農村以前盛蘋果用的“條子筐”,現在已經不多見了

農村 農民 蘋果 槐樹 膠東故事會 膠東故事會 2017-09-25

“蘋果成熟的季節,家裡的大人們就會用小推車推著筐到果園裡,忙活半天之後,原來的空筐就會盛滿蘋果,大人們再用熟練的手法在筐和小車之間繫上繩子,將收穫的蘋果推回家。”這樣的場景,在八九十年代的膠東半島很常見,相信很多在煙臺農村長大的朋友都熟悉。如今幾十年過去了,摘蘋果的過程總體仍是如此,但有兩處明顯的變化,一個是農用車(三輪車)代替了手推車;另一個就是蘋果筐的材質發生變化:原來基本都是“條子筐”,現在大多是鐵架做的。

煙臺農村以前盛蘋果用的“條子筐”,現在已經不多見了

所謂“條子筐”,實際上是一種編織筐,跟農村常用的簍子編織方法類似。簍子的主要原材料是柳條,而筐的主要原材料則叫作“條子”。“條子”的學名應該叫作棉槐,但膠東民間一般都叫“條子”,這個名字主要是形容它的外形:棉槐的葉子跟槐樹有相似之處,但枝幹相差甚遠,棉槐通常很細,但柔韌性較好,適合拉伸,表面的皮也能剝下來,很適合編織筐一類的容器。

煙臺農村以前盛蘋果用的“條子筐”,現在已經不多見了

聽中年以上的煙臺農村人說,因為可以用來編筐,在生產隊時期,山上的“條子”都屬於村裡的“戰略資源”,不允許隨便收割,要經生產隊統一使用,每個生產隊都有幾個編“條子筐”的好手。在八九十年代的時候,鐵質容器的價格通常比較高,而“條子”屬於山上的土特產,雖然編起來很耗時間,但價格相對便宜,因此當時的田間地頭,幾乎清一色的“條子筐”。

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條子筐”和“鐵筐”的角色逐漸發生了反轉。以往鐵筐更貴,但現在價格已經很普通;而隨著老手藝人的逐漸凋零,農村會編筐、願意編筐的人越來越少,物以稀為貴,“條子筐”的價格也逐漸水漲船高,現在有些農村趕集還有人賣“條子筐”,但可能價格比“鐵筐”還要貴。

煙臺農村以前盛蘋果用的“條子筐”,現在已經不多見了

“鐵筐”逐漸取代“條子筐”,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耐用。條子筐畢竟是手工編織,用得久了,容易散架,尤其是兩個提手的位置,而焊制的鐵筐就沒有這種煩惱。

如今,“條子筐”雖然已經逐漸從人們的視線中遠去,但它所承載的時代記憶,還會留在人們的心中。

煙臺農村以前盛蘋果用的“條子筐”,現在已經不多見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