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12歲輟學,從江西農村走向奧斯卡:最好的教育,是對靈魂的喚醒'

"
"
她12歲輟學,從江西農村走向奧斯卡:最好的教育,是對靈魂的喚醒

01

她12歲輟學

從江西農村走向奧斯卡


1985年,她出生在江西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

父母都是農民,一輩子沒有走出農村的機會,她是家中額第一個孩子,父母給她取名為王男栿。

栿是房樑的意思,父母希望這個女兒能夠像男子一樣,成為家裡的棟樑。


"
她12歲輟學,從江西農村走向奧斯卡:最好的教育,是對靈魂的喚醒

01

她12歲輟學

從江西農村走向奧斯卡


1985年,她出生在江西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

父母都是農民,一輩子沒有走出農村的機會,她是家中額第一個孩子,父母給她取名為王男栿。

栿是房樑的意思,父母希望這個女兒能夠像男子一樣,成為家裡的棟樑。


她12歲輟學,從江西農村走向奧斯卡:最好的教育,是對靈魂的喚醒


在王男栿出生後不久,村裡的計生幹部找到了她的父母,根據當時的政策,生了一個孩子之後的母親就要進行上環手術,不管願意與否。

但她的爺爺站了出來,希望能有一個孫子繼承香火的爺爺,動用了自己在村裡的人脈和影響力,換取了五年之後再生一個孩子的權利。

幸好五年之後母親的第二胎是個男嬰,因為奶奶曾說:“如果又是一個女孩,我們會把她裝進籃子裡,然後丟到外面去。”

小時候,王男栿看著同村人家家都是一個孩子,只有自己有一個弟弟,她會感到一種恥辱。

"
她12歲輟學,從江西農村走向奧斯卡:最好的教育,是對靈魂的喚醒

01

她12歲輟學

從江西農村走向奧斯卡


1985年,她出生在江西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

父母都是農民,一輩子沒有走出農村的機會,她是家中額第一個孩子,父母給她取名為王男栿。

栿是房樑的意思,父母希望這個女兒能夠像男子一樣,成為家裡的棟樑。


她12歲輟學,從江西農村走向奧斯卡:最好的教育,是對靈魂的喚醒


在王男栿出生後不久,村裡的計生幹部找到了她的父母,根據當時的政策,生了一個孩子之後的母親就要進行上環手術,不管願意與否。

但她的爺爺站了出來,希望能有一個孫子繼承香火的爺爺,動用了自己在村裡的人脈和影響力,換取了五年之後再生一個孩子的權利。

幸好五年之後母親的第二胎是個男嬰,因為奶奶曾說:“如果又是一個女孩,我們會把她裝進籃子裡,然後丟到外面去。”

小時候,王男栿看著同村人家家都是一個孩子,只有自己有一個弟弟,她會感到一種恥辱。

她12歲輟學,從江西農村走向奧斯卡:最好的教育,是對靈魂的喚醒


在這種恥辱感中,王男栿長到12歲,那一年,父親患病去世了,本來就貧窮的家庭一下子失去了真正的頂樑柱。

王男栿只好輟學了,她當時靠的分數,超過了市裡重點高中四十幾分,但還是沒有辦法繼續求學,實現父親沒有實現的大學夢想。

父親當年曾經考上了大學,但因為有心臟病,體檢不過關,沒能錄取。所以父親一直覺得自己是個悲劇,一輩子走不出農村,自己的兒女也只能繼續困在這裡。父親曾對母親說:“哪怕去北京上海討飯,都比現在好,因為那樣可以把孩子帶出去,讓他們看到外面的世界有多廣,而不是一輩子侷限在一個小地方。”

父親的話一直影響著王男栿,當命運捉弄著她,當身邊所有人都告訴她,唯一的出路就是去技校學門技術然後去廣東打工時,她不認命。

她一邊學徒,一邊努力自學,通過自學考試考上了江西一所大學,但因為她是自考生,儘管和普通本科都在一個校園,但是老師、課程都不一樣,將來拿到的文憑也不一樣,社會上的歧視依然存在。

她想著,只有考上研究生,才能改變這些。

於是,她在學校裡旁聽普通本科生的課程,每天早晨5點起床,凌晨12點睡覺,因為基礎不好,人家一兩遍就能看懂的,她要看五六遍,就這樣苦學幾年,終於考上了上海大學的研究生。

研究生畢業後她被找到一份學校教務處的工作,這讓她的家人非常滿意,但她永遠記得父親的話,不要一輩子侷限在一個小地方。

一想到人生後面的幾十年都照本宣科,她無法忍受,於是她選擇出國留學。

2011年,26歲的王男栿拿到了美國俄亥俄大學的全額獎學金,在美國大學裡,她選修了一門攝影課,從此打開了一個新世界。

王男栿發現自己在拍攝紀錄片上的濃厚興趣和天賦,找到了新的人生目標——拍攝最真實的紀錄片。

2016年,王男栿的第一部作品《海南之後》,記錄了2013年“海南校長開房案”之後發生的故事,入圍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並在國際各大電影節獲得二十多項獎項。

接著,她又拍攝了記錄美國流浪漢的《我是另一個你》、記錄江西農村計劃生育的《獨生之國》,這些優秀的作品讓王男栿獲邀,成為了新一年的奧斯卡紀錄片單元的評委。

"
她12歲輟學,從江西農村走向奧斯卡:最好的教育,是對靈魂的喚醒

01

她12歲輟學

從江西農村走向奧斯卡


1985年,她出生在江西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

父母都是農民,一輩子沒有走出農村的機會,她是家中額第一個孩子,父母給她取名為王男栿。

栿是房樑的意思,父母希望這個女兒能夠像男子一樣,成為家裡的棟樑。


她12歲輟學,從江西農村走向奧斯卡:最好的教育,是對靈魂的喚醒


在王男栿出生後不久,村裡的計生幹部找到了她的父母,根據當時的政策,生了一個孩子之後的母親就要進行上環手術,不管願意與否。

但她的爺爺站了出來,希望能有一個孫子繼承香火的爺爺,動用了自己在村裡的人脈和影響力,換取了五年之後再生一個孩子的權利。

幸好五年之後母親的第二胎是個男嬰,因為奶奶曾說:“如果又是一個女孩,我們會把她裝進籃子裡,然後丟到外面去。”

小時候,王男栿看著同村人家家都是一個孩子,只有自己有一個弟弟,她會感到一種恥辱。

她12歲輟學,從江西農村走向奧斯卡:最好的教育,是對靈魂的喚醒


在這種恥辱感中,王男栿長到12歲,那一年,父親患病去世了,本來就貧窮的家庭一下子失去了真正的頂樑柱。

王男栿只好輟學了,她當時靠的分數,超過了市裡重點高中四十幾分,但還是沒有辦法繼續求學,實現父親沒有實現的大學夢想。

父親當年曾經考上了大學,但因為有心臟病,體檢不過關,沒能錄取。所以父親一直覺得自己是個悲劇,一輩子走不出農村,自己的兒女也只能繼續困在這裡。父親曾對母親說:“哪怕去北京上海討飯,都比現在好,因為那樣可以把孩子帶出去,讓他們看到外面的世界有多廣,而不是一輩子侷限在一個小地方。”

父親的話一直影響著王男栿,當命運捉弄著她,當身邊所有人都告訴她,唯一的出路就是去技校學門技術然後去廣東打工時,她不認命。

她一邊學徒,一邊努力自學,通過自學考試考上了江西一所大學,但因為她是自考生,儘管和普通本科都在一個校園,但是老師、課程都不一樣,將來拿到的文憑也不一樣,社會上的歧視依然存在。

她想著,只有考上研究生,才能改變這些。

於是,她在學校裡旁聽普通本科生的課程,每天早晨5點起床,凌晨12點睡覺,因為基礎不好,人家一兩遍就能看懂的,她要看五六遍,就這樣苦學幾年,終於考上了上海大學的研究生。

研究生畢業後她被找到一份學校教務處的工作,這讓她的家人非常滿意,但她永遠記得父親的話,不要一輩子侷限在一個小地方。

一想到人生後面的幾十年都照本宣科,她無法忍受,於是她選擇出國留學。

2011年,26歲的王男栿拿到了美國俄亥俄大學的全額獎學金,在美國大學裡,她選修了一門攝影課,從此打開了一個新世界。

王男栿發現自己在拍攝紀錄片上的濃厚興趣和天賦,找到了新的人生目標——拍攝最真實的紀錄片。

2016年,王男栿的第一部作品《海南之後》,記錄了2013年“海南校長開房案”之後發生的故事,入圍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並在國際各大電影節獲得二十多項獎項。

接著,她又拍攝了記錄美國流浪漢的《我是另一個你》、記錄江西農村計劃生育的《獨生之國》,這些優秀的作品讓王男栿獲邀,成為了新一年的奧斯卡紀錄片單元的評委。

她12歲輟學,從江西農村走向奧斯卡:最好的教育,是對靈魂的喚醒


02

從“恥辱感”到直面宣傳機器


在王男栿的作品中,《獨生之國》講的就是她成長的故事。

小時候王男栿會因為自己有個弟弟而感到恥辱,長大之後,她才意識到,這是宣傳機器的威力。

“這種事不僅發生在中國,地球上所有的國家都有宣傳。”王男栿說:“宣傳會隱藏在看不見的地方,偽裝成新聞報道、電視廣告,也藏在社交媒體的推送中,宣傳的作用是要在不知不覺中改變我們的想法,每個社會都很容易把宣傳當成真相來接受,如果一個社會中宣傳取代了真相,它就不會是真正自由的社會”。

"
她12歲輟學,從江西農村走向奧斯卡:最好的教育,是對靈魂的喚醒

01

她12歲輟學

從江西農村走向奧斯卡


1985年,她出生在江西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

父母都是農民,一輩子沒有走出農村的機會,她是家中額第一個孩子,父母給她取名為王男栿。

栿是房樑的意思,父母希望這個女兒能夠像男子一樣,成為家裡的棟樑。


她12歲輟學,從江西農村走向奧斯卡:最好的教育,是對靈魂的喚醒


在王男栿出生後不久,村裡的計生幹部找到了她的父母,根據當時的政策,生了一個孩子之後的母親就要進行上環手術,不管願意與否。

但她的爺爺站了出來,希望能有一個孫子繼承香火的爺爺,動用了自己在村裡的人脈和影響力,換取了五年之後再生一個孩子的權利。

幸好五年之後母親的第二胎是個男嬰,因為奶奶曾說:“如果又是一個女孩,我們會把她裝進籃子裡,然後丟到外面去。”

小時候,王男栿看著同村人家家都是一個孩子,只有自己有一個弟弟,她會感到一種恥辱。

她12歲輟學,從江西農村走向奧斯卡:最好的教育,是對靈魂的喚醒


在這種恥辱感中,王男栿長到12歲,那一年,父親患病去世了,本來就貧窮的家庭一下子失去了真正的頂樑柱。

王男栿只好輟學了,她當時靠的分數,超過了市裡重點高中四十幾分,但還是沒有辦法繼續求學,實現父親沒有實現的大學夢想。

父親當年曾經考上了大學,但因為有心臟病,體檢不過關,沒能錄取。所以父親一直覺得自己是個悲劇,一輩子走不出農村,自己的兒女也只能繼續困在這裡。父親曾對母親說:“哪怕去北京上海討飯,都比現在好,因為那樣可以把孩子帶出去,讓他們看到外面的世界有多廣,而不是一輩子侷限在一個小地方。”

父親的話一直影響著王男栿,當命運捉弄著她,當身邊所有人都告訴她,唯一的出路就是去技校學門技術然後去廣東打工時,她不認命。

她一邊學徒,一邊努力自學,通過自學考試考上了江西一所大學,但因為她是自考生,儘管和普通本科都在一個校園,但是老師、課程都不一樣,將來拿到的文憑也不一樣,社會上的歧視依然存在。

她想著,只有考上研究生,才能改變這些。

於是,她在學校裡旁聽普通本科生的課程,每天早晨5點起床,凌晨12點睡覺,因為基礎不好,人家一兩遍就能看懂的,她要看五六遍,就這樣苦學幾年,終於考上了上海大學的研究生。

研究生畢業後她被找到一份學校教務處的工作,這讓她的家人非常滿意,但她永遠記得父親的話,不要一輩子侷限在一個小地方。

一想到人生後面的幾十年都照本宣科,她無法忍受,於是她選擇出國留學。

2011年,26歲的王男栿拿到了美國俄亥俄大學的全額獎學金,在美國大學裡,她選修了一門攝影課,從此打開了一個新世界。

王男栿發現自己在拍攝紀錄片上的濃厚興趣和天賦,找到了新的人生目標——拍攝最真實的紀錄片。

2016年,王男栿的第一部作品《海南之後》,記錄了2013年“海南校長開房案”之後發生的故事,入圍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並在國際各大電影節獲得二十多項獎項。

接著,她又拍攝了記錄美國流浪漢的《我是另一個你》、記錄江西農村計劃生育的《獨生之國》,這些優秀的作品讓王男栿獲邀,成為了新一年的奧斯卡紀錄片單元的評委。

她12歲輟學,從江西農村走向奧斯卡:最好的教育,是對靈魂的喚醒


02

從“恥辱感”到直面宣傳機器


在王男栿的作品中,《獨生之國》講的就是她成長的故事。

小時候王男栿會因為自己有個弟弟而感到恥辱,長大之後,她才意識到,這是宣傳機器的威力。

“這種事不僅發生在中國,地球上所有的國家都有宣傳。”王男栿說:“宣傳會隱藏在看不見的地方,偽裝成新聞報道、電視廣告,也藏在社交媒體的推送中,宣傳的作用是要在不知不覺中改變我們的想法,每個社會都很容易把宣傳當成真相來接受,如果一個社會中宣傳取代了真相,它就不會是真正自由的社會”。

她12歲輟學,從江西農村走向奧斯卡:最好的教育,是對靈魂的喚醒


在採訪家鄉涉及計劃生育的人物當中,王男栿看到了這種宣傳至今的影響力。

一位當年在醫院婦產科專門接生的老醫生,今年已經87歲了,她不記得自己這輩子接生了多少孩子,但清楚地記得一件事,那就是她負責做墮胎結紮手術:“有時候晚期墮胎的胎兒會生存下來,我必須要親手殺死他們……”

老醫生說她當時這麼做的時候,雙手都在發抖。

"
她12歲輟學,從江西農村走向奧斯卡:最好的教育,是對靈魂的喚醒

01

她12歲輟學

從江西農村走向奧斯卡


1985年,她出生在江西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

父母都是農民,一輩子沒有走出農村的機會,她是家中額第一個孩子,父母給她取名為王男栿。

栿是房樑的意思,父母希望這個女兒能夠像男子一樣,成為家裡的棟樑。


她12歲輟學,從江西農村走向奧斯卡:最好的教育,是對靈魂的喚醒


在王男栿出生後不久,村裡的計生幹部找到了她的父母,根據當時的政策,生了一個孩子之後的母親就要進行上環手術,不管願意與否。

但她的爺爺站了出來,希望能有一個孫子繼承香火的爺爺,動用了自己在村裡的人脈和影響力,換取了五年之後再生一個孩子的權利。

幸好五年之後母親的第二胎是個男嬰,因為奶奶曾說:“如果又是一個女孩,我們會把她裝進籃子裡,然後丟到外面去。”

小時候,王男栿看著同村人家家都是一個孩子,只有自己有一個弟弟,她會感到一種恥辱。

她12歲輟學,從江西農村走向奧斯卡:最好的教育,是對靈魂的喚醒


在這種恥辱感中,王男栿長到12歲,那一年,父親患病去世了,本來就貧窮的家庭一下子失去了真正的頂樑柱。

王男栿只好輟學了,她當時靠的分數,超過了市裡重點高中四十幾分,但還是沒有辦法繼續求學,實現父親沒有實現的大學夢想。

父親當年曾經考上了大學,但因為有心臟病,體檢不過關,沒能錄取。所以父親一直覺得自己是個悲劇,一輩子走不出農村,自己的兒女也只能繼續困在這裡。父親曾對母親說:“哪怕去北京上海討飯,都比現在好,因為那樣可以把孩子帶出去,讓他們看到外面的世界有多廣,而不是一輩子侷限在一個小地方。”

父親的話一直影響著王男栿,當命運捉弄著她,當身邊所有人都告訴她,唯一的出路就是去技校學門技術然後去廣東打工時,她不認命。

她一邊學徒,一邊努力自學,通過自學考試考上了江西一所大學,但因為她是自考生,儘管和普通本科都在一個校園,但是老師、課程都不一樣,將來拿到的文憑也不一樣,社會上的歧視依然存在。

她想著,只有考上研究生,才能改變這些。

於是,她在學校裡旁聽普通本科生的課程,每天早晨5點起床,凌晨12點睡覺,因為基礎不好,人家一兩遍就能看懂的,她要看五六遍,就這樣苦學幾年,終於考上了上海大學的研究生。

研究生畢業後她被找到一份學校教務處的工作,這讓她的家人非常滿意,但她永遠記得父親的話,不要一輩子侷限在一個小地方。

一想到人生後面的幾十年都照本宣科,她無法忍受,於是她選擇出國留學。

2011年,26歲的王男栿拿到了美國俄亥俄大學的全額獎學金,在美國大學裡,她選修了一門攝影課,從此打開了一個新世界。

王男栿發現自己在拍攝紀錄片上的濃厚興趣和天賦,找到了新的人生目標——拍攝最真實的紀錄片。

2016年,王男栿的第一部作品《海南之後》,記錄了2013年“海南校長開房案”之後發生的故事,入圍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並在國際各大電影節獲得二十多項獎項。

接著,她又拍攝了記錄美國流浪漢的《我是另一個你》、記錄江西農村計劃生育的《獨生之國》,這些優秀的作品讓王男栿獲邀,成為了新一年的奧斯卡紀錄片單元的評委。

她12歲輟學,從江西農村走向奧斯卡:最好的教育,是對靈魂的喚醒


02

從“恥辱感”到直面宣傳機器


在王男栿的作品中,《獨生之國》講的就是她成長的故事。

小時候王男栿會因為自己有個弟弟而感到恥辱,長大之後,她才意識到,這是宣傳機器的威力。

“這種事不僅發生在中國,地球上所有的國家都有宣傳。”王男栿說:“宣傳會隱藏在看不見的地方,偽裝成新聞報道、電視廣告,也藏在社交媒體的推送中,宣傳的作用是要在不知不覺中改變我們的想法,每個社會都很容易把宣傳當成真相來接受,如果一個社會中宣傳取代了真相,它就不會是真正自由的社會”。

她12歲輟學,從江西農村走向奧斯卡:最好的教育,是對靈魂的喚醒


在採訪家鄉涉及計劃生育的人物當中,王男栿看到了這種宣傳至今的影響力。

一位當年在醫院婦產科專門接生的老醫生,今年已經87歲了,她不記得自己這輩子接生了多少孩子,但清楚地記得一件事,那就是她負責做墮胎結紮手術:“有時候晚期墮胎的胎兒會生存下來,我必須要親手殺死他們……”

老醫生說她當時這麼做的時候,雙手都在發抖。

她12歲輟學,從江西農村走向奧斯卡:最好的教育,是對靈魂的喚醒


如今這位老醫生退休在家,牆上掛滿了一面面送來的錦旗,上面寫著感謝的話。那是通過她的協助,一些本來不孕不育的家庭生下了孩子送來的感謝。她後來專門幫人解決不孕不育問題,她說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減輕當年的“罪惡感”。

王男栿意識到,這位老醫生也是這項政策的受害者,宣傳機器告訴她:她做的事情是對的,是為了一個更大的利益做出的犧牲,周圍所有人也在告訴她,她做了對國家有益的事情。

從小王男栿就見多了宣傳機器的無孔不入,村裡的牆上、發給農民的對聯、掛曆上,常年掛在戶外的紅色標語上,都在稱頌著一胎化的好處,都在警告著違法政策的後果,其中王男栿見到最令人心驚肉跳的一幅標語是:“該環不環,該扎不扎,見了就抓”。


"
她12歲輟學,從江西農村走向奧斯卡:最好的教育,是對靈魂的喚醒

01

她12歲輟學

從江西農村走向奧斯卡


1985年,她出生在江西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

父母都是農民,一輩子沒有走出農村的機會,她是家中額第一個孩子,父母給她取名為王男栿。

栿是房樑的意思,父母希望這個女兒能夠像男子一樣,成為家裡的棟樑。


她12歲輟學,從江西農村走向奧斯卡:最好的教育,是對靈魂的喚醒


在王男栿出生後不久,村裡的計生幹部找到了她的父母,根據當時的政策,生了一個孩子之後的母親就要進行上環手術,不管願意與否。

但她的爺爺站了出來,希望能有一個孫子繼承香火的爺爺,動用了自己在村裡的人脈和影響力,換取了五年之後再生一個孩子的權利。

幸好五年之後母親的第二胎是個男嬰,因為奶奶曾說:“如果又是一個女孩,我們會把她裝進籃子裡,然後丟到外面去。”

小時候,王男栿看著同村人家家都是一個孩子,只有自己有一個弟弟,她會感到一種恥辱。

她12歲輟學,從江西農村走向奧斯卡:最好的教育,是對靈魂的喚醒


在這種恥辱感中,王男栿長到12歲,那一年,父親患病去世了,本來就貧窮的家庭一下子失去了真正的頂樑柱。

王男栿只好輟學了,她當時靠的分數,超過了市裡重點高中四十幾分,但還是沒有辦法繼續求學,實現父親沒有實現的大學夢想。

父親當年曾經考上了大學,但因為有心臟病,體檢不過關,沒能錄取。所以父親一直覺得自己是個悲劇,一輩子走不出農村,自己的兒女也只能繼續困在這裡。父親曾對母親說:“哪怕去北京上海討飯,都比現在好,因為那樣可以把孩子帶出去,讓他們看到外面的世界有多廣,而不是一輩子侷限在一個小地方。”

父親的話一直影響著王男栿,當命運捉弄著她,當身邊所有人都告訴她,唯一的出路就是去技校學門技術然後去廣東打工時,她不認命。

她一邊學徒,一邊努力自學,通過自學考試考上了江西一所大學,但因為她是自考生,儘管和普通本科都在一個校園,但是老師、課程都不一樣,將來拿到的文憑也不一樣,社會上的歧視依然存在。

她想著,只有考上研究生,才能改變這些。

於是,她在學校裡旁聽普通本科生的課程,每天早晨5點起床,凌晨12點睡覺,因為基礎不好,人家一兩遍就能看懂的,她要看五六遍,就這樣苦學幾年,終於考上了上海大學的研究生。

研究生畢業後她被找到一份學校教務處的工作,這讓她的家人非常滿意,但她永遠記得父親的話,不要一輩子侷限在一個小地方。

一想到人生後面的幾十年都照本宣科,她無法忍受,於是她選擇出國留學。

2011年,26歲的王男栿拿到了美國俄亥俄大學的全額獎學金,在美國大學裡,她選修了一門攝影課,從此打開了一個新世界。

王男栿發現自己在拍攝紀錄片上的濃厚興趣和天賦,找到了新的人生目標——拍攝最真實的紀錄片。

2016年,王男栿的第一部作品《海南之後》,記錄了2013年“海南校長開房案”之後發生的故事,入圍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並在國際各大電影節獲得二十多項獎項。

接著,她又拍攝了記錄美國流浪漢的《我是另一個你》、記錄江西農村計劃生育的《獨生之國》,這些優秀的作品讓王男栿獲邀,成為了新一年的奧斯卡紀錄片單元的評委。

她12歲輟學,從江西農村走向奧斯卡:最好的教育,是對靈魂的喚醒


02

從“恥辱感”到直面宣傳機器


在王男栿的作品中,《獨生之國》講的就是她成長的故事。

小時候王男栿會因為自己有個弟弟而感到恥辱,長大之後,她才意識到,這是宣傳機器的威力。

“這種事不僅發生在中國,地球上所有的國家都有宣傳。”王男栿說:“宣傳會隱藏在看不見的地方,偽裝成新聞報道、電視廣告,也藏在社交媒體的推送中,宣傳的作用是要在不知不覺中改變我們的想法,每個社會都很容易把宣傳當成真相來接受,如果一個社會中宣傳取代了真相,它就不會是真正自由的社會”。

她12歲輟學,從江西農村走向奧斯卡:最好的教育,是對靈魂的喚醒


在採訪家鄉涉及計劃生育的人物當中,王男栿看到了這種宣傳至今的影響力。

一位當年在醫院婦產科專門接生的老醫生,今年已經87歲了,她不記得自己這輩子接生了多少孩子,但清楚地記得一件事,那就是她負責做墮胎結紮手術:“有時候晚期墮胎的胎兒會生存下來,我必須要親手殺死他們……”

老醫生說她當時這麼做的時候,雙手都在發抖。

她12歲輟學,從江西農村走向奧斯卡:最好的教育,是對靈魂的喚醒


如今這位老醫生退休在家,牆上掛滿了一面面送來的錦旗,上面寫著感謝的話。那是通過她的協助,一些本來不孕不育的家庭生下了孩子送來的感謝。她後來專門幫人解決不孕不育問題,她說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減輕當年的“罪惡感”。

王男栿意識到,這位老醫生也是這項政策的受害者,宣傳機器告訴她:她做的事情是對的,是為了一個更大的利益做出的犧牲,周圍所有人也在告訴她,她做了對國家有益的事情。

從小王男栿就見多了宣傳機器的無孔不入,村裡的牆上、發給農民的對聯、掛曆上,常年掛在戶外的紅色標語上,都在稱頌著一胎化的好處,都在警告著違法政策的後果,其中王男栿見到最令人心驚肉跳的一幅標語是:“該環不環,該扎不扎,見了就抓”。


她12歲輟學,從江西農村走向奧斯卡:最好的教育,是對靈魂的喚醒


王男栿在家鄉每拍攝一個人,就會看到他們的大腦和心靈是怎樣被宣傳機器影響,和他們為了更大利益,怎樣被扭曲成即黑暗又可悲。

如果不是走出去看到更大的世界,王男栿也是這樣可悲的。

當年她考研的時候,第二外語選的是日語,她的日語老師帶著她認識了一些日本朋友。當時社會上對日本的仇視還比較嚴重,覺得日本跟我們有仇恨,日本人都是壞人。

日語老師對王男栿講:“希望你不管是聽到新聞,還是看到報紙、電視,你瞭解到的信息都不要一味地去相信,而是去思考為什麼,是不是這樣。”

父親影響了王男栿要出去看更大世界的願望,而這位老師開啟了王男栿獨立思考的習慣。

"
她12歲輟學,從江西農村走向奧斯卡:最好的教育,是對靈魂的喚醒

01

她12歲輟學

從江西農村走向奧斯卡


1985年,她出生在江西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

父母都是農民,一輩子沒有走出農村的機會,她是家中額第一個孩子,父母給她取名為王男栿。

栿是房樑的意思,父母希望這個女兒能夠像男子一樣,成為家裡的棟樑。


她12歲輟學,從江西農村走向奧斯卡:最好的教育,是對靈魂的喚醒


在王男栿出生後不久,村裡的計生幹部找到了她的父母,根據當時的政策,生了一個孩子之後的母親就要進行上環手術,不管願意與否。

但她的爺爺站了出來,希望能有一個孫子繼承香火的爺爺,動用了自己在村裡的人脈和影響力,換取了五年之後再生一個孩子的權利。

幸好五年之後母親的第二胎是個男嬰,因為奶奶曾說:“如果又是一個女孩,我們會把她裝進籃子裡,然後丟到外面去。”

小時候,王男栿看著同村人家家都是一個孩子,只有自己有一個弟弟,她會感到一種恥辱。

她12歲輟學,從江西農村走向奧斯卡:最好的教育,是對靈魂的喚醒


在這種恥辱感中,王男栿長到12歲,那一年,父親患病去世了,本來就貧窮的家庭一下子失去了真正的頂樑柱。

王男栿只好輟學了,她當時靠的分數,超過了市裡重點高中四十幾分,但還是沒有辦法繼續求學,實現父親沒有實現的大學夢想。

父親當年曾經考上了大學,但因為有心臟病,體檢不過關,沒能錄取。所以父親一直覺得自己是個悲劇,一輩子走不出農村,自己的兒女也只能繼續困在這裡。父親曾對母親說:“哪怕去北京上海討飯,都比現在好,因為那樣可以把孩子帶出去,讓他們看到外面的世界有多廣,而不是一輩子侷限在一個小地方。”

父親的話一直影響著王男栿,當命運捉弄著她,當身邊所有人都告訴她,唯一的出路就是去技校學門技術然後去廣東打工時,她不認命。

她一邊學徒,一邊努力自學,通過自學考試考上了江西一所大學,但因為她是自考生,儘管和普通本科都在一個校園,但是老師、課程都不一樣,將來拿到的文憑也不一樣,社會上的歧視依然存在。

她想著,只有考上研究生,才能改變這些。

於是,她在學校裡旁聽普通本科生的課程,每天早晨5點起床,凌晨12點睡覺,因為基礎不好,人家一兩遍就能看懂的,她要看五六遍,就這樣苦學幾年,終於考上了上海大學的研究生。

研究生畢業後她被找到一份學校教務處的工作,這讓她的家人非常滿意,但她永遠記得父親的話,不要一輩子侷限在一個小地方。

一想到人生後面的幾十年都照本宣科,她無法忍受,於是她選擇出國留學。

2011年,26歲的王男栿拿到了美國俄亥俄大學的全額獎學金,在美國大學裡,她選修了一門攝影課,從此打開了一個新世界。

王男栿發現自己在拍攝紀錄片上的濃厚興趣和天賦,找到了新的人生目標——拍攝最真實的紀錄片。

2016年,王男栿的第一部作品《海南之後》,記錄了2013年“海南校長開房案”之後發生的故事,入圍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並在國際各大電影節獲得二十多項獎項。

接著,她又拍攝了記錄美國流浪漢的《我是另一個你》、記錄江西農村計劃生育的《獨生之國》,這些優秀的作品讓王男栿獲邀,成為了新一年的奧斯卡紀錄片單元的評委。

她12歲輟學,從江西農村走向奧斯卡:最好的教育,是對靈魂的喚醒


02

從“恥辱感”到直面宣傳機器


在王男栿的作品中,《獨生之國》講的就是她成長的故事。

小時候王男栿會因為自己有個弟弟而感到恥辱,長大之後,她才意識到,這是宣傳機器的威力。

“這種事不僅發生在中國,地球上所有的國家都有宣傳。”王男栿說:“宣傳會隱藏在看不見的地方,偽裝成新聞報道、電視廣告,也藏在社交媒體的推送中,宣傳的作用是要在不知不覺中改變我們的想法,每個社會都很容易把宣傳當成真相來接受,如果一個社會中宣傳取代了真相,它就不會是真正自由的社會”。

她12歲輟學,從江西農村走向奧斯卡:最好的教育,是對靈魂的喚醒


在採訪家鄉涉及計劃生育的人物當中,王男栿看到了這種宣傳至今的影響力。

一位當年在醫院婦產科專門接生的老醫生,今年已經87歲了,她不記得自己這輩子接生了多少孩子,但清楚地記得一件事,那就是她負責做墮胎結紮手術:“有時候晚期墮胎的胎兒會生存下來,我必須要親手殺死他們……”

老醫生說她當時這麼做的時候,雙手都在發抖。

她12歲輟學,從江西農村走向奧斯卡:最好的教育,是對靈魂的喚醒


如今這位老醫生退休在家,牆上掛滿了一面面送來的錦旗,上面寫著感謝的話。那是通過她的協助,一些本來不孕不育的家庭生下了孩子送來的感謝。她後來專門幫人解決不孕不育問題,她說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減輕當年的“罪惡感”。

王男栿意識到,這位老醫生也是這項政策的受害者,宣傳機器告訴她:她做的事情是對的,是為了一個更大的利益做出的犧牲,周圍所有人也在告訴她,她做了對國家有益的事情。

從小王男栿就見多了宣傳機器的無孔不入,村裡的牆上、發給農民的對聯、掛曆上,常年掛在戶外的紅色標語上,都在稱頌著一胎化的好處,都在警告著違法政策的後果,其中王男栿見到最令人心驚肉跳的一幅標語是:“該環不環,該扎不扎,見了就抓”。


她12歲輟學,從江西農村走向奧斯卡:最好的教育,是對靈魂的喚醒


王男栿在家鄉每拍攝一個人,就會看到他們的大腦和心靈是怎樣被宣傳機器影響,和他們為了更大利益,怎樣被扭曲成即黑暗又可悲。

如果不是走出去看到更大的世界,王男栿也是這樣可悲的。

當年她考研的時候,第二外語選的是日語,她的日語老師帶著她認識了一些日本朋友。當時社會上對日本的仇視還比較嚴重,覺得日本跟我們有仇恨,日本人都是壞人。

日語老師對王男栿講:“希望你不管是聽到新聞,還是看到報紙、電視,你瞭解到的信息都不要一味地去相信,而是去思考為什麼,是不是這樣。”

父親影響了王男栿要出去看更大世界的願望,而這位老師開啟了王男栿獨立思考的習慣。

她12歲輟學,從江西農村走向奧斯卡:最好的教育,是對靈魂的喚醒


03

最好的教育

是對靈魂的喚醒


王男栿的成長經歷,和普通的同齡孩子不一樣。她沒有參加過高考,是通過自學考上了大學和研究生,所以她展現出來的能力和氣質,也和普通的中國孩子不一樣。

普通的中國孩子,因為長期高強度的學習壓力,很容易對學習知識這件事本身產生了厭倦。

可是王男栿因為中途輟學,反而激起了她對知識的渴望,使得她終生保持了強烈的求知慾。

當其他孩子唸完大學,拿到研究生文憑之後,找個安穩的工作開始度過平凡的一生時,王男栿卻還要去追求更大的世界和更新鮮的知識。

當大家都在驚歎王男栿從江西農村走向奧斯卡這樣傳奇的經歷時候,其實這樣的結果早已註定。

"
她12歲輟學,從江西農村走向奧斯卡:最好的教育,是對靈魂的喚醒

01

她12歲輟學

從江西農村走向奧斯卡


1985年,她出生在江西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

父母都是農民,一輩子沒有走出農村的機會,她是家中額第一個孩子,父母給她取名為王男栿。

栿是房樑的意思,父母希望這個女兒能夠像男子一樣,成為家裡的棟樑。


她12歲輟學,從江西農村走向奧斯卡:最好的教育,是對靈魂的喚醒


在王男栿出生後不久,村裡的計生幹部找到了她的父母,根據當時的政策,生了一個孩子之後的母親就要進行上環手術,不管願意與否。

但她的爺爺站了出來,希望能有一個孫子繼承香火的爺爺,動用了自己在村裡的人脈和影響力,換取了五年之後再生一個孩子的權利。

幸好五年之後母親的第二胎是個男嬰,因為奶奶曾說:“如果又是一個女孩,我們會把她裝進籃子裡,然後丟到外面去。”

小時候,王男栿看著同村人家家都是一個孩子,只有自己有一個弟弟,她會感到一種恥辱。

她12歲輟學,從江西農村走向奧斯卡:最好的教育,是對靈魂的喚醒


在這種恥辱感中,王男栿長到12歲,那一年,父親患病去世了,本來就貧窮的家庭一下子失去了真正的頂樑柱。

王男栿只好輟學了,她當時靠的分數,超過了市裡重點高中四十幾分,但還是沒有辦法繼續求學,實現父親沒有實現的大學夢想。

父親當年曾經考上了大學,但因為有心臟病,體檢不過關,沒能錄取。所以父親一直覺得自己是個悲劇,一輩子走不出農村,自己的兒女也只能繼續困在這裡。父親曾對母親說:“哪怕去北京上海討飯,都比現在好,因為那樣可以把孩子帶出去,讓他們看到外面的世界有多廣,而不是一輩子侷限在一個小地方。”

父親的話一直影響著王男栿,當命運捉弄著她,當身邊所有人都告訴她,唯一的出路就是去技校學門技術然後去廣東打工時,她不認命。

她一邊學徒,一邊努力自學,通過自學考試考上了江西一所大學,但因為她是自考生,儘管和普通本科都在一個校園,但是老師、課程都不一樣,將來拿到的文憑也不一樣,社會上的歧視依然存在。

她想著,只有考上研究生,才能改變這些。

於是,她在學校裡旁聽普通本科生的課程,每天早晨5點起床,凌晨12點睡覺,因為基礎不好,人家一兩遍就能看懂的,她要看五六遍,就這樣苦學幾年,終於考上了上海大學的研究生。

研究生畢業後她被找到一份學校教務處的工作,這讓她的家人非常滿意,但她永遠記得父親的話,不要一輩子侷限在一個小地方。

一想到人生後面的幾十年都照本宣科,她無法忍受,於是她選擇出國留學。

2011年,26歲的王男栿拿到了美國俄亥俄大學的全額獎學金,在美國大學裡,她選修了一門攝影課,從此打開了一個新世界。

王男栿發現自己在拍攝紀錄片上的濃厚興趣和天賦,找到了新的人生目標——拍攝最真實的紀錄片。

2016年,王男栿的第一部作品《海南之後》,記錄了2013年“海南校長開房案”之後發生的故事,入圍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並在國際各大電影節獲得二十多項獎項。

接著,她又拍攝了記錄美國流浪漢的《我是另一個你》、記錄江西農村計劃生育的《獨生之國》,這些優秀的作品讓王男栿獲邀,成為了新一年的奧斯卡紀錄片單元的評委。

她12歲輟學,從江西農村走向奧斯卡:最好的教育,是對靈魂的喚醒


02

從“恥辱感”到直面宣傳機器


在王男栿的作品中,《獨生之國》講的就是她成長的故事。

小時候王男栿會因為自己有個弟弟而感到恥辱,長大之後,她才意識到,這是宣傳機器的威力。

“這種事不僅發生在中國,地球上所有的國家都有宣傳。”王男栿說:“宣傳會隱藏在看不見的地方,偽裝成新聞報道、電視廣告,也藏在社交媒體的推送中,宣傳的作用是要在不知不覺中改變我們的想法,每個社會都很容易把宣傳當成真相來接受,如果一個社會中宣傳取代了真相,它就不會是真正自由的社會”。

她12歲輟學,從江西農村走向奧斯卡:最好的教育,是對靈魂的喚醒


在採訪家鄉涉及計劃生育的人物當中,王男栿看到了這種宣傳至今的影響力。

一位當年在醫院婦產科專門接生的老醫生,今年已經87歲了,她不記得自己這輩子接生了多少孩子,但清楚地記得一件事,那就是她負責做墮胎結紮手術:“有時候晚期墮胎的胎兒會生存下來,我必須要親手殺死他們……”

老醫生說她當時這麼做的時候,雙手都在發抖。

她12歲輟學,從江西農村走向奧斯卡:最好的教育,是對靈魂的喚醒


如今這位老醫生退休在家,牆上掛滿了一面面送來的錦旗,上面寫著感謝的話。那是通過她的協助,一些本來不孕不育的家庭生下了孩子送來的感謝。她後來專門幫人解決不孕不育問題,她說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減輕當年的“罪惡感”。

王男栿意識到,這位老醫生也是這項政策的受害者,宣傳機器告訴她:她做的事情是對的,是為了一個更大的利益做出的犧牲,周圍所有人也在告訴她,她做了對國家有益的事情。

從小王男栿就見多了宣傳機器的無孔不入,村裡的牆上、發給農民的對聯、掛曆上,常年掛在戶外的紅色標語上,都在稱頌著一胎化的好處,都在警告著違法政策的後果,其中王男栿見到最令人心驚肉跳的一幅標語是:“該環不環,該扎不扎,見了就抓”。


她12歲輟學,從江西農村走向奧斯卡:最好的教育,是對靈魂的喚醒


王男栿在家鄉每拍攝一個人,就會看到他們的大腦和心靈是怎樣被宣傳機器影響,和他們為了更大利益,怎樣被扭曲成即黑暗又可悲。

如果不是走出去看到更大的世界,王男栿也是這樣可悲的。

當年她考研的時候,第二外語選的是日語,她的日語老師帶著她認識了一些日本朋友。當時社會上對日本的仇視還比較嚴重,覺得日本跟我們有仇恨,日本人都是壞人。

日語老師對王男栿講:“希望你不管是聽到新聞,還是看到報紙、電視,你瞭解到的信息都不要一味地去相信,而是去思考為什麼,是不是這樣。”

父親影響了王男栿要出去看更大世界的願望,而這位老師開啟了王男栿獨立思考的習慣。

她12歲輟學,從江西農村走向奧斯卡:最好的教育,是對靈魂的喚醒


03

最好的教育

是對靈魂的喚醒


王男栿的成長經歷,和普通的同齡孩子不一樣。她沒有參加過高考,是通過自學考上了大學和研究生,所以她展現出來的能力和氣質,也和普通的中國孩子不一樣。

普通的中國孩子,因為長期高強度的學習壓力,很容易對學習知識這件事本身產生了厭倦。

可是王男栿因為中途輟學,反而激起了她對知識的渴望,使得她終生保持了強烈的求知慾。

當其他孩子唸完大學,拿到研究生文憑之後,找個安穩的工作開始度過平凡的一生時,王男栿卻還要去追求更大的世界和更新鮮的知識。

當大家都在驚歎王男栿從江西農村走向奧斯卡這樣傳奇的經歷時候,其實這樣的結果早已註定。

她12歲輟學,從江西農村走向奧斯卡:最好的教育,是對靈魂的喚醒


只有終生保持強烈的求知慾,只有能夠獨立思考的人,才會創造傳奇。

而王男栿的經歷也令我們思考,究竟什麼是最好的教育?

最好的教育,不是簡單的中式、西式、應試、素質的區分,最好的教育,是對靈魂的喚醒。

只有將靈魂喚醒,才能稱得上教育的成功,才能達到教育的真正目的:培養真正能夠獨立思考的人才,能夠保持終生學習熱情的人才,能夠“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否則,念再多的書,也不過是一個沒有思想,被別人牽著鼻子走的兩腳書櫥。

"
她12歲輟學,從江西農村走向奧斯卡:最好的教育,是對靈魂的喚醒

01

她12歲輟學

從江西農村走向奧斯卡


1985年,她出生在江西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

父母都是農民,一輩子沒有走出農村的機會,她是家中額第一個孩子,父母給她取名為王男栿。

栿是房樑的意思,父母希望這個女兒能夠像男子一樣,成為家裡的棟樑。


她12歲輟學,從江西農村走向奧斯卡:最好的教育,是對靈魂的喚醒


在王男栿出生後不久,村裡的計生幹部找到了她的父母,根據當時的政策,生了一個孩子之後的母親就要進行上環手術,不管願意與否。

但她的爺爺站了出來,希望能有一個孫子繼承香火的爺爺,動用了自己在村裡的人脈和影響力,換取了五年之後再生一個孩子的權利。

幸好五年之後母親的第二胎是個男嬰,因為奶奶曾說:“如果又是一個女孩,我們會把她裝進籃子裡,然後丟到外面去。”

小時候,王男栿看著同村人家家都是一個孩子,只有自己有一個弟弟,她會感到一種恥辱。

她12歲輟學,從江西農村走向奧斯卡:最好的教育,是對靈魂的喚醒


在這種恥辱感中,王男栿長到12歲,那一年,父親患病去世了,本來就貧窮的家庭一下子失去了真正的頂樑柱。

王男栿只好輟學了,她當時靠的分數,超過了市裡重點高中四十幾分,但還是沒有辦法繼續求學,實現父親沒有實現的大學夢想。

父親當年曾經考上了大學,但因為有心臟病,體檢不過關,沒能錄取。所以父親一直覺得自己是個悲劇,一輩子走不出農村,自己的兒女也只能繼續困在這裡。父親曾對母親說:“哪怕去北京上海討飯,都比現在好,因為那樣可以把孩子帶出去,讓他們看到外面的世界有多廣,而不是一輩子侷限在一個小地方。”

父親的話一直影響著王男栿,當命運捉弄著她,當身邊所有人都告訴她,唯一的出路就是去技校學門技術然後去廣東打工時,她不認命。

她一邊學徒,一邊努力自學,通過自學考試考上了江西一所大學,但因為她是自考生,儘管和普通本科都在一個校園,但是老師、課程都不一樣,將來拿到的文憑也不一樣,社會上的歧視依然存在。

她想著,只有考上研究生,才能改變這些。

於是,她在學校裡旁聽普通本科生的課程,每天早晨5點起床,凌晨12點睡覺,因為基礎不好,人家一兩遍就能看懂的,她要看五六遍,就這樣苦學幾年,終於考上了上海大學的研究生。

研究生畢業後她被找到一份學校教務處的工作,這讓她的家人非常滿意,但她永遠記得父親的話,不要一輩子侷限在一個小地方。

一想到人生後面的幾十年都照本宣科,她無法忍受,於是她選擇出國留學。

2011年,26歲的王男栿拿到了美國俄亥俄大學的全額獎學金,在美國大學裡,她選修了一門攝影課,從此打開了一個新世界。

王男栿發現自己在拍攝紀錄片上的濃厚興趣和天賦,找到了新的人生目標——拍攝最真實的紀錄片。

2016年,王男栿的第一部作品《海南之後》,記錄了2013年“海南校長開房案”之後發生的故事,入圍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並在國際各大電影節獲得二十多項獎項。

接著,她又拍攝了記錄美國流浪漢的《我是另一個你》、記錄江西農村計劃生育的《獨生之國》,這些優秀的作品讓王男栿獲邀,成為了新一年的奧斯卡紀錄片單元的評委。

她12歲輟學,從江西農村走向奧斯卡:最好的教育,是對靈魂的喚醒


02

從“恥辱感”到直面宣傳機器


在王男栿的作品中,《獨生之國》講的就是她成長的故事。

小時候王男栿會因為自己有個弟弟而感到恥辱,長大之後,她才意識到,這是宣傳機器的威力。

“這種事不僅發生在中國,地球上所有的國家都有宣傳。”王男栿說:“宣傳會隱藏在看不見的地方,偽裝成新聞報道、電視廣告,也藏在社交媒體的推送中,宣傳的作用是要在不知不覺中改變我們的想法,每個社會都很容易把宣傳當成真相來接受,如果一個社會中宣傳取代了真相,它就不會是真正自由的社會”。

她12歲輟學,從江西農村走向奧斯卡:最好的教育,是對靈魂的喚醒


在採訪家鄉涉及計劃生育的人物當中,王男栿看到了這種宣傳至今的影響力。

一位當年在醫院婦產科專門接生的老醫生,今年已經87歲了,她不記得自己這輩子接生了多少孩子,但清楚地記得一件事,那就是她負責做墮胎結紮手術:“有時候晚期墮胎的胎兒會生存下來,我必須要親手殺死他們……”

老醫生說她當時這麼做的時候,雙手都在發抖。

她12歲輟學,從江西農村走向奧斯卡:最好的教育,是對靈魂的喚醒


如今這位老醫生退休在家,牆上掛滿了一面面送來的錦旗,上面寫著感謝的話。那是通過她的協助,一些本來不孕不育的家庭生下了孩子送來的感謝。她後來專門幫人解決不孕不育問題,她說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減輕當年的“罪惡感”。

王男栿意識到,這位老醫生也是這項政策的受害者,宣傳機器告訴她:她做的事情是對的,是為了一個更大的利益做出的犧牲,周圍所有人也在告訴她,她做了對國家有益的事情。

從小王男栿就見多了宣傳機器的無孔不入,村裡的牆上、發給農民的對聯、掛曆上,常年掛在戶外的紅色標語上,都在稱頌著一胎化的好處,都在警告著違法政策的後果,其中王男栿見到最令人心驚肉跳的一幅標語是:“該環不環,該扎不扎,見了就抓”。


她12歲輟學,從江西農村走向奧斯卡:最好的教育,是對靈魂的喚醒


王男栿在家鄉每拍攝一個人,就會看到他們的大腦和心靈是怎樣被宣傳機器影響,和他們為了更大利益,怎樣被扭曲成即黑暗又可悲。

如果不是走出去看到更大的世界,王男栿也是這樣可悲的。

當年她考研的時候,第二外語選的是日語,她的日語老師帶著她認識了一些日本朋友。當時社會上對日本的仇視還比較嚴重,覺得日本跟我們有仇恨,日本人都是壞人。

日語老師對王男栿講:“希望你不管是聽到新聞,還是看到報紙、電視,你瞭解到的信息都不要一味地去相信,而是去思考為什麼,是不是這樣。”

父親影響了王男栿要出去看更大世界的願望,而這位老師開啟了王男栿獨立思考的習慣。

她12歲輟學,從江西農村走向奧斯卡:最好的教育,是對靈魂的喚醒


03

最好的教育

是對靈魂的喚醒


王男栿的成長經歷,和普通的同齡孩子不一樣。她沒有參加過高考,是通過自學考上了大學和研究生,所以她展現出來的能力和氣質,也和普通的中國孩子不一樣。

普通的中國孩子,因為長期高強度的學習壓力,很容易對學習知識這件事本身產生了厭倦。

可是王男栿因為中途輟學,反而激起了她對知識的渴望,使得她終生保持了強烈的求知慾。

當其他孩子唸完大學,拿到研究生文憑之後,找個安穩的工作開始度過平凡的一生時,王男栿卻還要去追求更大的世界和更新鮮的知識。

當大家都在驚歎王男栿從江西農村走向奧斯卡這樣傳奇的經歷時候,其實這樣的結果早已註定。

她12歲輟學,從江西農村走向奧斯卡:最好的教育,是對靈魂的喚醒


只有終生保持強烈的求知慾,只有能夠獨立思考的人,才會創造傳奇。

而王男栿的經歷也令我們思考,究竟什麼是最好的教育?

最好的教育,不是簡單的中式、西式、應試、素質的區分,最好的教育,是對靈魂的喚醒。

只有將靈魂喚醒,才能稱得上教育的成功,才能達到教育的真正目的:培養真正能夠獨立思考的人才,能夠保持終生學習熱情的人才,能夠“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否則,念再多的書,也不過是一個沒有思想,被別人牽著鼻子走的兩腳書櫥。

她12歲輟學,從江西農村走向奧斯卡:最好的教育,是對靈魂的喚醒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