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等:產業扶貧新模式讓貧困人口脫貧成為現實

農村 三農 農民 農業 左江日報社崇左新聞網 2017-06-14

□ 本報記者 趙金新 唐婕 通訊員 黃麗蘭

5月中旬的一天,記者走進天等縣把荷鄉把蘭村千畝三華李果園,一棵棵三華李樹上碩果累累,果農們有的正在摘果、有的正在包裝果,收購商們也正在選果……據瞭解,目前,三華李已經成為把蘭村群眾的主要增收門路之一。

6月1日,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劉有明率隊到天等縣馱堪鄉南嶺村豐屯調研,當他了解到養牛大戶勞紹般去年養牛收入有七八萬元,今年還想擴大養殖規模,計劃再投入10萬元買30頭幼牛,並帶動當地村民特別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戶養牛時,劉有明很欣喜,對天等“飼料+技術+優良品種”模式發展養牛業成效給予充分肯定。

……

近五年來,天等縣養殖車間、種植車間、加工車間等多種模式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累計幫助11.48萬貧困人口脫貧。天等的扶貧車間、扶貧模式得到中央、自治區、市媒體的報道,獲得自治區副主席張秀隆批示,作為典型經驗在全區推廣。

天等產業扶貧的成功之路絕非偶然,在其背後,是天等縣領導帶領天等人經過艱苦奮鬥後結出的成果;是天等縣創新扶貧模式,探索“貧困村+龍頭企業”“貧困戶+專業公司”等7種產業扶貧模式的成功實踐。新的扶貧模式帶動貧困戶參與產業經營,發展指天椒、葡萄、肉牛、黑山羊、肉豬等種養業等特色種養業和電商等新興產業,形成了政策資金跟著貧困戶走,貧困戶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產業項目走,產業項目跟著市場走的新格局。

模式一:“貧困村+龍頭企業”搭起“致富平臺”。該縣採取“貧困村+龍頭企業”模式,對貧困村現有耕地和撂荒閒置的土地資源進行整合、開發,利用自治區財政扶持村集體經濟發展資金開展產業基地建設,將基地租賃給龍頭企業,按照基地租賃協議收取村級固定收益,同時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項目優先解決貧困戶就業,增加貧困戶收入,解決貧困戶就近就業問題。目前,該縣共在龍茗鎮東南村、馱堪鄉道念村和南嶺村等7個村開展村集體經濟試點發展項目,覆蓋貧困戶241戶。預計到2017年年底,試點項目可實現創收784萬元以上,其中:村集體收益84萬元,農民創收700萬元,實現村集體、農民和產業等多方共贏。

模式二:“貧困戶+專業公司”釀造“甜蜜生活”。多方引進廣西揚翔、廣西國本農牧、廣西大華農業等專業種養殖公司,創建“田園牧歌”等22個現代特色農業(核心)示範區,並依託示範區採取“貧困戶+專業公司”的發展模式,鼓勵貧困戶與企業合作,實現企業發展、貧困戶增收。如:進遠鄉和平村與廣西滿願商貿有限公司簽訂貧困戶香豬寄養協議,政府投入資金110萬元,公司按照項目投入資金的8%連續四年規定分紅。目前,全縣共有1900多戶貧困戶與企業簽訂信貸入股分紅協議,實現委託經營發展產業。通過信貸資金委託經營的方式,有效化解貧困戶單幹的市場風險,保證貧困戶的收益,打造甜蜜生活。

模式三:“貧困戶+以獎代補”找到“治窮藥方”。天等縣制定下發了《天等縣推動扶貧產業發展獎補暫行辦法的通知》,出臺種桑養蠶、甘蔗種植等實施方案、推動扶貧產業發展獎補暫行辦法、生態養殖小區補助實施辦法和創建合作社、家庭農場獎補方案等,給予貧困戶在指天椒、甘蔗、種桑、構樹、堅果、火龍果、葡萄、柑桔等種植和豬、羊、牛、雞鴨等養殖每戶最高3000元的獎補,給予吸納建檔立卡貧困戶的養殖小區最高不超過200萬元的補助。截至目前,全縣通過“以獎代補”政策,共鼓勵帶動全縣9706戶貧困戶自主發展種養,努力脫貧致富。

模式四:“貧困戶+合作社”走出“致富大道”。鼓勵貧困戶以土地或山林入股、扶貧和移民產業資金入股等形式組建合作社,統一為社員提供相應的幫扶機制和幫扶措施,實現幫扶帶動一批,增收脫貧一批。如,天等縣大眾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天等鎮洪嶺村)採取“貧困戶+合作社”模式,通過土地與勞動力入股分紅、貼息貸款資金入股分紅和訂單產品保價回收等三種方式,幫扶60戶貧困戶增收致富。目前,天等縣累計成立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141個,輻射帶動貧困戶4200戶,促進貧困家庭人均年增收1200元。

模式五:“貧困戶+家庭農場”帶來“脫貧希望”。天等縣大力發展家庭農場,帶動當地群眾增收。同時,家庭農場採取承包租賃、合作聯營等方式,使得貧困戶既能享受土地租金收入,又在平時勞動獲得務工收入,推進自我發展種養產業,實現脫貧致富。截至目前,全縣共有家庭農場7家,輻射帶動700多戶貧困戶發展種養產業,促進貧困戶年人均增收500元。

模式六:“貧困戶+專業大戶”幫扶產業發展。根據貧困戶的特點、意向,建立專門臺賬,以“貧困戶+專業大戶”的模式,引導專業大戶以種養殖基地為中心,傳、幫、帶貧困戶發展產業,實現脫貧致富。如,上映鄉桃永村葡萄種植能手許紹弟掌握一年兩熟葡萄栽培技術後,積極帶領周邊貧困戶種植巨峰葡萄和桂花梨,種植面積由原來0.8畝擴大到500多畝,創立“許氏葡萄”品牌,形成“貧困戶+專業大戶+市場”營銷新模式,全村葡萄年收入超過150萬元,貧困農戶年收入達2萬元以上;目前,全縣培育種養殖專業大戶376戶,幫扶2000戶貧困戶發展指天椒、葡萄、桂花梨、芋頭、肉牛、黑山羊、肉豬等種養殖業,促進貧困戶年人均增收300元左右,實現脫貧5000人。

模式七:“貧困戶+電商平臺”模式,拓寬致富渠道。採取“空店”銷售助扶貧,依託廣西本土互聯網企業廣西空店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在貧困村與市場社區之間架設的“空中農貿市場”平臺,通過物流發往南寧市“空店”總部後,分發到各個社區進行銷售。去年,天等縣54個貧困村均創建了“空店”扶貧點,有21個“空店”扶貧點實現交易,累計交易1300多人次,涉及貧困戶800多戶,交易金額50萬多元,“空店”扶貧每年可為貧困戶增收3000-4500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