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 年 那 月

作者 胡紀杭

前兩天偶然在微信圈裡,發現了幾組照片,照片裡都是滿滿農村秋收的情景。記得,那時農村孩子上學的都會放秋收假,回家幫父母扳玉米、挖紅薯、種麥子,收貨一年的辛苦,播種來年的希望。

"

那 年 那 月

作者 胡紀杭

前兩天偶然在微信圈裡,發現了幾組照片,照片裡都是滿滿農村秋收的情景。記得,那時農村孩子上學的都會放秋收假,回家幫父母扳玉米、挖紅薯、種麥子,收貨一年的辛苦,播種來年的希望。

陝西人的秋收

那是的我和我哥也不例外,一到玉米皮泛黃,豆子彎腰的時候,我們就放秋假了。母親早早找出了家裡舊衣服,遞上小鋤頭,給我們胳膊肘上挎上小竹籠,拉上家裡最大運輸工具“架子車”,去下地搬玉米,伴隨著這些裝扮的就緒,秋收正式拉開了序幕。農村的鄉親們,也都盼望著秋收,因為有了它,孩子的學費不用愁了,有了它,親戚朋友們都來了,一家人能坐在一起吃個團圓飯了。同時,他們也怕秋收,因為這幾天勞動量強度太大了,他們怕吃不消,怕因為自己一點點的懈怠把眼看到手的果實給弄丟了。但是,從他們堅定的眼神裡看出他們不怕,他們會打好“這一仗”。因他們多年來早已練就了忍耐與堅持的習慣,他們不允許有絲絲的遺憾!

成熟的玉米葉子也最扎人,每每此時,母親都囑咐要帶上手套,穿上長袖衣服,但是一塊地玉米扳完後,父母、我和我哥的胳膊、手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被劃傷的血印,火辣辣的燒疼。那時我們內心有些許的惱恨,氣呼呼一屁股做到地頭上,拿起扳玉米時意外的戰利品----玉米秸杆,肆無忌憚的撕咬吮吸著、咀嚼著。每年,我們都期待這個時刻,我們都很享受那種酸甜的感覺,甜甜的汁液下肚後,我們的臉上也都露出了笑容。父母見我倆在啃玉米杆,也湊過來,看著我們手上胳膊的血印,母親從玉米地找來刺針草,用手搓搓擠出汁子按在血印上,說來神奇,傷口不疼了。父母也拽個玉米杆也學我們咀嚼起來,一家人坐在田間地頭一起嚼著玉米杆子,此時心頭惱恨、身體睏倦早已煙消雲散了。過路的鄰居看見我們在吃玉米杆子,笑著說:“這一家子多麼幸福啊,兒子女兒都回來幫忙了”,母親笑著說:“是啊,忙不過來呀,不回來咋辦?”望著鄰居遠去的的背影,母親的眼裡早已噙滿了淚花,我知道那是幸福的淚花。

"

那 年 那 月

作者 胡紀杭

前兩天偶然在微信圈裡,發現了幾組照片,照片裡都是滿滿農村秋收的情景。記得,那時農村孩子上學的都會放秋收假,回家幫父母扳玉米、挖紅薯、種麥子,收貨一年的辛苦,播種來年的希望。

陝西人的秋收

那是的我和我哥也不例外,一到玉米皮泛黃,豆子彎腰的時候,我們就放秋假了。母親早早找出了家裡舊衣服,遞上小鋤頭,給我們胳膊肘上挎上小竹籠,拉上家裡最大運輸工具“架子車”,去下地搬玉米,伴隨著這些裝扮的就緒,秋收正式拉開了序幕。農村的鄉親們,也都盼望著秋收,因為有了它,孩子的學費不用愁了,有了它,親戚朋友們都來了,一家人能坐在一起吃個團圓飯了。同時,他們也怕秋收,因為這幾天勞動量強度太大了,他們怕吃不消,怕因為自己一點點的懈怠把眼看到手的果實給弄丟了。但是,從他們堅定的眼神裡看出他們不怕,他們會打好“這一仗”。因他們多年來早已練就了忍耐與堅持的習慣,他們不允許有絲絲的遺憾!

成熟的玉米葉子也最扎人,每每此時,母親都囑咐要帶上手套,穿上長袖衣服,但是一塊地玉米扳完後,父母、我和我哥的胳膊、手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被劃傷的血印,火辣辣的燒疼。那時我們內心有些許的惱恨,氣呼呼一屁股做到地頭上,拿起扳玉米時意外的戰利品----玉米秸杆,肆無忌憚的撕咬吮吸著、咀嚼著。每年,我們都期待這個時刻,我們都很享受那種酸甜的感覺,甜甜的汁液下肚後,我們的臉上也都露出了笑容。父母見我倆在啃玉米杆,也湊過來,看著我們手上胳膊的血印,母親從玉米地找來刺針草,用手搓搓擠出汁子按在血印上,說來神奇,傷口不疼了。父母也拽個玉米杆也學我們咀嚼起來,一家人坐在田間地頭一起嚼著玉米杆子,此時心頭惱恨、身體睏倦早已煙消雲散了。過路的鄰居看見我們在吃玉米杆子,笑著說:“這一家子多麼幸福啊,兒子女兒都回來幫忙了”,母親笑著說:“是啊,忙不過來呀,不回來咋辦?”望著鄰居遠去的的背影,母親的眼裡早已噙滿了淚花,我知道那是幸福的淚花。

陝西人的秋收

眼看晚霞逼近,最後一車子的玉米,也像是按捺不住寂寞,隨著車轅輕輕一抬,嘰裡咕嚕爭先恐後的去找他們的“姐妹”了。帶皮的玉米從地裡收回來了,還需經過剝皮、晾晒等手續,落袋為安才能放心。看著滿院子的帶皮玉米,父親最為著急,因為它們最怕下連陰雨,雨水多了玉米容易出芽,那就賣不上好價錢了。吃過晚飯後,全家人圍座在玉米堆前,開始剝玉米皮。電視機被請到院子裡,落閒的鄰居、還有我和我哥發小也都來到家裡,給幫忙剝玉米皮。熱情好客的母親端出來剛出鍋的紅薯、熟棗子、還有剛煮熟的玉米,大家圍在一起說著、笑著,看著、吃著,手裡的活兒從不落下,不到幾時,原來的“玉米姐妹”都重新組合了新的家庭,有四個一家的,有兩個一家的,有編成辮子準備往牆上安家的,好不熱鬧……

當城裡的孩子,在家長簇擁下暢遊名山大川時,農村的孩子正在田野裡享受陽光的沐浴。

第二天,天還沒亮,就聽爸媽說村南頭的黃豆等不及了,趕緊帶皮收回,不燃就會噼裡啪啦的炸在地裡,我和我哥一骨碌從炕上爬起啦,我們可不想下學期的學費打水漂哦。收回的大豆,晾晒到庭院裡,家裡的大小人不管誰有時間,就用木叉棍棒之類的農具,一遍遍的捶打帶著秸稈的大豆,直到大豆全部炸開,全部蹦出來。我和我哥最愛幹這個活了,可能那時的我們覺得打大豆子是一個遊戲吧。於是,一人一個短木棒,隨著木棒咚咚的響聲,豆子也勉為其難的從豆莢裡蹦出來,一個個的打在地上,打在牆上,看著眼前一大片的光豆子,我和哥哥都笑的合不攏嘴。

"

那 年 那 月

作者 胡紀杭

前兩天偶然在微信圈裡,發現了幾組照片,照片裡都是滿滿農村秋收的情景。記得,那時農村孩子上學的都會放秋收假,回家幫父母扳玉米、挖紅薯、種麥子,收貨一年的辛苦,播種來年的希望。

陝西人的秋收

那是的我和我哥也不例外,一到玉米皮泛黃,豆子彎腰的時候,我們就放秋假了。母親早早找出了家裡舊衣服,遞上小鋤頭,給我們胳膊肘上挎上小竹籠,拉上家裡最大運輸工具“架子車”,去下地搬玉米,伴隨著這些裝扮的就緒,秋收正式拉開了序幕。農村的鄉親們,也都盼望著秋收,因為有了它,孩子的學費不用愁了,有了它,親戚朋友們都來了,一家人能坐在一起吃個團圓飯了。同時,他們也怕秋收,因為這幾天勞動量強度太大了,他們怕吃不消,怕因為自己一點點的懈怠把眼看到手的果實給弄丟了。但是,從他們堅定的眼神裡看出他們不怕,他們會打好“這一仗”。因他們多年來早已練就了忍耐與堅持的習慣,他們不允許有絲絲的遺憾!

成熟的玉米葉子也最扎人,每每此時,母親都囑咐要帶上手套,穿上長袖衣服,但是一塊地玉米扳完後,父母、我和我哥的胳膊、手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被劃傷的血印,火辣辣的燒疼。那時我們內心有些許的惱恨,氣呼呼一屁股做到地頭上,拿起扳玉米時意外的戰利品----玉米秸杆,肆無忌憚的撕咬吮吸著、咀嚼著。每年,我們都期待這個時刻,我們都很享受那種酸甜的感覺,甜甜的汁液下肚後,我們的臉上也都露出了笑容。父母見我倆在啃玉米杆,也湊過來,看著我們手上胳膊的血印,母親從玉米地找來刺針草,用手搓搓擠出汁子按在血印上,說來神奇,傷口不疼了。父母也拽個玉米杆也學我們咀嚼起來,一家人坐在田間地頭一起嚼著玉米杆子,此時心頭惱恨、身體睏倦早已煙消雲散了。過路的鄰居看見我們在吃玉米杆子,笑著說:“這一家子多麼幸福啊,兒子女兒都回來幫忙了”,母親笑著說:“是啊,忙不過來呀,不回來咋辦?”望著鄰居遠去的的背影,母親的眼裡早已噙滿了淚花,我知道那是幸福的淚花。

陝西人的秋收

眼看晚霞逼近,最後一車子的玉米,也像是按捺不住寂寞,隨著車轅輕輕一抬,嘰裡咕嚕爭先恐後的去找他們的“姐妹”了。帶皮的玉米從地裡收回來了,還需經過剝皮、晾晒等手續,落袋為安才能放心。看著滿院子的帶皮玉米,父親最為著急,因為它們最怕下連陰雨,雨水多了玉米容易出芽,那就賣不上好價錢了。吃過晚飯後,全家人圍座在玉米堆前,開始剝玉米皮。電視機被請到院子裡,落閒的鄰居、還有我和我哥發小也都來到家裡,給幫忙剝玉米皮。熱情好客的母親端出來剛出鍋的紅薯、熟棗子、還有剛煮熟的玉米,大家圍在一起說著、笑著,看著、吃著,手裡的活兒從不落下,不到幾時,原來的“玉米姐妹”都重新組合了新的家庭,有四個一家的,有兩個一家的,有編成辮子準備往牆上安家的,好不熱鬧……

當城裡的孩子,在家長簇擁下暢遊名山大川時,農村的孩子正在田野裡享受陽光的沐浴。

第二天,天還沒亮,就聽爸媽說村南頭的黃豆等不及了,趕緊帶皮收回,不燃就會噼裡啪啦的炸在地裡,我和我哥一骨碌從炕上爬起啦,我們可不想下學期的學費打水漂哦。收回的大豆,晾晒到庭院裡,家裡的大小人不管誰有時間,就用木叉棍棒之類的農具,一遍遍的捶打帶著秸稈的大豆,直到大豆全部炸開,全部蹦出來。我和我哥最愛幹這個活了,可能那時的我們覺得打大豆子是一個遊戲吧。於是,一人一個短木棒,隨著木棒咚咚的響聲,豆子也勉為其難的從豆莢裡蹦出來,一個個的打在地上,打在牆上,看著眼前一大片的光豆子,我和哥哥都笑的合不攏嘴。

陝西人的秋收

秋收的幾天,也是最忙的幾天,也是家裡伙食最好的幾天,媽媽都會在這幾天割幾斤肉,和自家地裡的韭菜拌成餡,包成韭菜餃子,吃在嘴裡,甜在心裡!

這幾年人們不再那樣幹了,為之代替的叫一個現代化的大型設備---聯合收播機,它包攬了人們的勞作,它既能收,又能播。我們也不必趕著緊著的回去幫父母秋收了。秋收假也就隨之消失了,昔日兒時的夥伴也就在這幾天裡,也再難見面;院子裡的笑聲在這幾天也就隨之消失了;現在的韭菜餃子再也沒有以前的那個味了。

靜下心來想想,放假回去是真的是秋收嗎?想想自己有多久沒回家了,想想自己有多久沒有和家人朋友一起團聚了?秋收或許是農村的父母思念在外的學子及親人最好的理由吧。我們常常感嘆時間都去哪兒,時間就在那駐足的一剎那,那些親情與鄉情便會不期而遇;時間就在那一瞬間,那些昔日的疏遠的師生情,姐妹情,兒女情便會重拾!

眼看又要秋收了,回家秋收吧,好讓在家的老母親、老父親、老朋友看看你,你也看看他們。讓他們輕輕地摸摸你的臉,你也拍拍他們的肩,一家人再在一起,吃著自家地裡的韭菜包成的餃子,肯定還是原來那香噴噴幸福的味道!

原文來源:陝化文苑

原文作者:胡紀杭

整理編輯:華州文史薈萃

"

相關推薦

推薦中...